说句真心话,李安的版本,虽然也长,但总能在某个镜头打动我。
而2012新版,真的就像王婆的裹脚布一样,又臭又长,除了镜头里的人工雕琢痕迹浓重的风景之外,我找不出影片里的一点点美感。
食色,性也。
饮食和男女这两个话题结合在一起,可供讨论和表达的事情很多。
可是我没看明白导演通过电影想要表达的内容。
难道是男女之间深刻隽永的感情就像素菜的味道一样,可以在风吹日晒的世界里,无防腐剂地保存四十年?
如果说男女之间的感情和食物的味道联系在一起,那我表示赞同。
并且我还同意情感是和记忆里的味道联系在一起。
我们的记忆是五彩斑斓的,其中味觉和视觉是辅助记忆的有效手段。
男女之间的感情可以和气味结合在一起,这也是香水这么畅销的原因吧。
片中父亲和大妈的感情就是通过食物的味道重新连结起来的。
然而,大女儿和小女儿的情感发展就不明朗了。
大女儿的男朋友总是忙到没时间接电话,这样不是两个人的感情交流就很困难了吗?
男友一副“我都这样了,你别哭了,我知道错了,但是不知道错在哪儿了的态度,你想要我怎么样呢”?
这样的感情趁早结束,对双方都好哦,两个人明摆着不适合嘛,谁都不了解谁,谁都给不了谁依靠。
小妹的感情就是更加糊涂和扯淡了,莫名其妙地分手,莫名其妙地复合,就像小妹脸上的浓妆莫名其妙变淡一样莫名其妙。
说到食物方面,除了炫人的刀工之外,没有太多的烹饪技巧。
而且食物和生活的联系仅仅表现在父亲教导女儿做事不要心急,要稳住慢慢来。
那些看不出是日式料理还是中国菜的素材并没有给我们带来更多的食欲,也没能对情节和故事有任何贡献。
就像大家所说,这片子就是杭州西溪+高级会所+网络游戏+奔驰汽车的广告宣传大片
无法比拟李安的细腻,即使是食材镜头也完全的广告化了。
虽然我不喜欢李安的那种对情感蔫里惊人的剧情风范,可这过于正统的安排也的确食之无味,好吧,观众总是难伺候。
归亚蕾活生生的抢戏,老戏骨的精彩自不必说。
宝钗也还是那么淑女的留下一宝钗,至于黛玉,我地大妈呀,百思不得其解,谁能告诉我当初她是怎么选上的林黛玉呢?
霍思燕虽然没有什么让人眼前一亮的表演,但好在没有杨幂,我已经很知足了。
台词也没有李安版的精致,唯独这么一段照猫画虎,还可以尝尝看:“谈恋爱不能光是你侬我侬,要靠一点巧劲,保持一些距离,才有迷死人不偿命的美感。
国标就有一招,就是把对方狠狠的甩出去,然后再享受被反弹回来畅快淋漓的拥抱,这叫做好远又好近。
”
看这部电影的时候,我其实是不知道我看了一部假的《饮食男女》的,只是依稀觉得,诶 和朋友说的大致剧情好像不太一样。
看完准备在豆瓣看看影评,一搜,最先出来的那部是李安导演的,才明白过来。
最想说的是,看到有好几个影评在吐槽导演给归亚蕾饰演的大妈的特写镜头,说到下垂的眼袋、脖颈横纹、松弛后背以及“导演有恶趣味”??
而我在看的全程,都是在佩服还有羡慕作为一个“老女人”的她,还有臭美的勇气,穿艳丽的衣服、化妆、跳舞💃不去在意别人的眼光。
就算在机场里,有人对她指指点点,就算她的侄子三番五次的劝她“多大年纪的人了”,把她带到一群广场舞大妈面前说“你就应该在这里跳舞。
” 我在想 为什么女人老了就不能爱美了,为什么只有光滑细腻的皮肤才是美?
“老”在心境,不在皮囊吧,希望自己在上了年纪的时候,也要有如此勇气做自己爱做的事情才好。
另外想说是老一辈演员曾江和归亚蕾的演技真的好,也为剧中他们二人饰演的角色的爱情掉了几颗眼泪。
结局真是温柔啊,两老过上了归园田居的平淡生活。
老太太褪去伪装的华丽外衣与浮躁,在爱的人面前变得温柔,得了健忘症的老爷爷唯一不忘的就是老太太,那一声“萍儿”唤得眼泪一下子就掉下来。
对于年轻一辈的两对,只是觉得“果然是电影”啊,现实中哪有这么简单呢?
第一次在豆瓣上写影评,虽然爱看电影也看过很多,但是发现好多剧情都记不清了。
不希望当时的感动和感触转头就忘。
写不了多全面多专业,只写写自己的有感而发,保持记录的好习惯✌2019年一定要过的清醒一点呀!
一开始在优酷看到,饮食男女2,虽然没看过1,但作为吃货的我一下子就点了进去,并且耐着性子看下去了。
这绝对不是一部介绍美食的电影,涉及食物的镜头少得可怜,它其实就是一部商业爱情片。
涉及两代人的羁绊,又开始了关于“命中注定“的设置,老一代的故事背景设计得让人汗颜,抓壮丁?
好吧!
到最后一看两老的情绪变化,便可猜到后续剧情。。
不过,出现了令我感到惊喜的地方,我在片中体会到了作为姐姐要承担的责任,协调好妹妹和父母间的关系,对啊,姐姐就得给弟弟或者妹妹示范好如何去做人!
而且,看到她们的爸爸抱着她们姐妹俩的时候,我很感动的说。
其实,霍思燕和蓝正龙看起来也不是太不和谐。
一部经典电影加上一个新的年份,用来为翻拍片或者续集命名,这完全就是刘镇伟的套路,而刘镇伟的翻拍片和续集又基本以烂为主,所以《饮食男女2012》这个片名给人的第一印象其实并不好。
看到这样的片名,让人产生的另一个想法是:怎么敢?
当年那部电影加入了太多价值观的冲突,被李安拿捏成了一部经典,今天这部非李安执导的续集作品究竟要怎么拍,才能赶上(从未奢望超越)前作呢?
这是多么大的挑战,多么难的一件事情。
不幸的是,如今我们看到的这部电影确实如片名给人的感觉般不怎么样。
我相当佩服导演曹瑞原,敢接这部戏,简直就是自毁的动作,名片的续集本就难拍,现在这样的作品呈现出来,挨骂更是必然的了。
关注台剧的观众应该知道,曹瑞原其实是个不错的电视剧导演,在台湾的电视圈里摸爬滚打了20多年。
2003年他与公视合作,改编拍摄了白先勇1983年的同名小说《孽子》,这部同志题材的电视剧勇夺第38届金钟奖最佳连续剧、导演、女主角、灯光、音效、美术五大奖,也使得曹瑞原的编导才华和风格化的影像美学深获肯定。
但拍电影对于曹瑞原来讲还是个新鲜事物,而电影恰恰和电视剧有着完全不同的叙事节奏和手法。
所以观众们就可以理解影片在节奏上的混乱了,很多镜头都被曹导处理得极为电视化,以至于叙事变得很仓促。
尤其是蒋梦婕饰演的唐小兰,在她身上所发生的爱情起伏,本来是为了表现现代年轻人面对感情时不珍惜不坚持,喜欢轻易放弃的爱情观。
但曹瑞原的镜头处理还是太慢了,一部电影的时间不够他把所有的想表达的镜头串起来,作为配角的唐小兰的情节就被一再简化了,以至于要表达的东西被他撕地七零八落。
呈现在观众面前的都是碎片化的镜头,一会儿是唐小兰在地下道里和男友热吻;一会儿是男友在大剧院前和妹妹一起嬉闹被唐小兰误会分手;镜头再一转,男友把唐小兰的东西送回来,两人又莫名其妙地和好了。
这桥段设计和节奏感真是比网络剧还网络剧啊,这酱油打得也太不职业了。
一部电影的节奏一旦混乱,基本的叙事架构就很难搭起来,没有叙事架构,观众是不会跟着电影剧情的发展步步深入影片的,最后的共鸣就更是无从谈起。
在这样一部电影当中,演员和演员之间的演技配合再好,都会让观众感觉突兀。
有些观众在看完电影之后,觉得霍思燕饰演的唐瓦儿在得知曾江饰演的父亲是因为失忆症愈发严重迷路了,才半夜被警察送回来,之后从后面抱住父亲伤心流泪的那段戏很感人。
但正是叙事节奏的问题,让很多观众在这幕戏开始的时候,情绪还没有到那个点上。
记得几年前,北京人艺到杭州来演《天下第一楼》,杨立新领衔。
人艺的演员基础都非常扎实,但那场演出不知道为什么,演员们在感情上都没有完全投入,甚至于演得非常油,我能欣赏他们精湛的演技,但情绪都是没法被带进去。
看曾江和霍思燕的这段对手戏,我也有同样的感觉。
曹瑞原的强项在于呈现唯美的镜头,所以观众们看到这部影片在处理美食的镜头上非常美,那些食物的制作过程被表现得很到位,让人胃口大开。
但混乱的节奏,让这些镜头直接变成了美食广告。
另一个让我觉得着墨太多的是归亚蕾饰演的白苹的国标舞镜头,年近70的归亚蕾确实为这些镜头付出了很多,但大量与情绪表达和故事情节无关的国标舞画面,实在让人有些摸不着头脑。
布景很贵,老太太很累,也不能成为浪费镜头的理由。
许多人并不喜欢霍思燕,也因此对这部电影没什么好感。
其实霍思燕是位底子非常好的女演员,1998年参演电视剧《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时,出道不久的霍思燕和梁冠华、朱媛媛这些实力派演员搭伴,但作为新人的她并没有被埋没,而是凭着她柔弱的外表和她的哭戏,演活了张大民的妹妹张大雪。
张大雪的境遇非常惨,男友参军出了意外,自己最后得白血病去世,在霍思燕的演绎之下,这个善良的角色博取了许多观众的眼泪。
十多年以后,霍思燕依然在哭,看完整部电影,她给观众留下印象最深的恐怕也只有哭,以及不断地问“后来呢?
”“大妈,后来呢?
”“爸,后来呢?
”导演对她的安排放佛就只有煽情,以及成为展开故事情节的引子。
当然这不能完全怪导演的安排,霍思燕这几年来形象大变,也走起了性感路线,不断爆出各种八卦,演技呢?
并未见得比十多年前进步很多。
《饮食男女2012》这次还启用了两位新版电视剧《红楼梦》里的主演:蒋梦婕(林黛玉)和李沁(薛宝钗)。
李沁的戏份比蒋梦婕少,但演得确实不错。
蒋梦婕这次又是烈焰红唇妆,又是银幕初吻,巨大的形象转变被媒体炒得沸沸扬扬,只是身材比之《红楼梦》时期有所走样,不但脸圆了,在地下道里溜旱冰的那场戏,一个镜头从腿上的红袜子扫上来,更让人觉得,古装戏穿衣服宽敞能遮住腿,真是对演员的极大仁慈啊。
没看过原来那版饮食男女,我想这样也好,少了许多偏见的机会。
起码就本人的一点愚见,这部电影感动了我,我觉得导演和演员都还算真诚,我认可他们的作品。
没有害怕可能出现的幼稚做作的对白,一切都还算自然舒服,可能有些情节与主线不那么契合,尤其是年轻一辈的故事,不过可能因为本人就喜欢恬淡的感觉,会说句总体还不错。
也许是在杭州住了这几年,愈发能体会到她的气息,觉得那样一个餐厅真契合这样一座城市啊。
自然的味道担得起价值连城,隐在每道菜里的那颗玲珑心应该被尊重。
我想我们都应该传承发现美与雅的心并珍之重之,每每见到那些不能体味此中深意的俗客都感到着实煞风景。
曾江不愧是老戏骨,他的表演亲切、自然而真诚,该淡的地方淡得恰到好处,让人觉得角色本身就应该是那么个人。
归亚蕾这个角色本身不是很讨喜,娇纵的老公主心里住了那个十六岁的女孩。
她跳舞的时候是最动人的,投注了全部热情,尤其是在认出故人的时候那支充满哀愁的舞,真真打动了我。
霍思燕的表现也还可以,毕竟那个人物就摆在那儿,没有什么更需要发挥的地方。
电影毕竟是电影,不是所有情节都理性而必然。
“这是怎样的造化啊”,就像瓦儿父亲感叹的那样,多年未见彼此牵挂的两个人又相遇了,即使忘了天忘了地还是记得那个停留在最美好回忆里的苹儿,我想当我们的父母对我们说起他们年轻时候的故事时也会这样美丽。
看到豆瓣这个评分的时候惊了一下,真是低得可以啊,有时候不理解为什么总是有对影片的无谓的比较。
难道对于电影也有死忠党。
豆瓣的评分越来越不可信大概就是因为有些人有刻意缅怀自己心中那个版本的情结吧,反而失了用平和态度去接纳一部作品的心。
更不必提有些人不是来评电影的,只是来发泄对于演员的个人偏见,一棒打死或是来点纯脑残作风的攻击了。
在片中,有一幕特写,当老年的苹重新回到当初分离的地方,那些埋藏已久的记忆,呼之欲出。
故地重游,谁能够无动于衷?
沉沉夜色下,老年的苹握着水杯双手不住地颤抖,这一幕特写强烈地撞击着我:那么久远的故事,不想却永远也不会忘,一旦想起就令人坐立不安,呼吸困难。
之前两个老人,几十年未见,苹已认不出唐,但是人的味蕾记忆往往比其他感官的记忆更持久、更深刻,而且这种记忆不能复制,当她再次尝到那道年少时候唐特意为他精心烹饪的菜时,记忆复苏,时间静止。
影片结尾,暮年的他们在斑斓菜园里,执手偕老,哪怕忘记世界,唐也不会忘记他的苹。
我想起一句话,老来多健忘,唯不忘相思。
这个片子主要是记录一种素食理念。
爱情究竟是可有可无的点缀还是终其一生的追逐?
一生只有一次的爱,便是一种纯粹的感情素食主义。
好远又好近,是爱情的感觉。
毫无疑问这部片子的取景令人神驰向往,与“饮食男女”的主题相对应,电影里着重渲染的环境,菜肴都没有一丝烟火气,非常有情调,意境。
当然,不免令人唏嘘这是只有当今贵族才能享受到的“境界”,那就不免比烟火气添了更多混沌复杂了(一点狭隘之心)。
霍思燕饰的高级白领瓦儿非常出彩,八面玲珑,成熟懂事,境界自然比现实中的同类人高,偏偏这么完美的一个女人竟找了个IT男,除了她说的“不是同一类人”这等原因,张全属于工作狂那份的职业传统也是关键。
这种矛盾在生活中很正常,宽慰的是剧中是个美满的结局,大妈与爸爸的这段凄美恋使她深悟了有些美好一生只有一次。
生命只有一次,刻骨铭心的东西会占据一生,即使只作为记忆存在。
她更懂得了珍惜。
蒋梦婕扮相令人倒胃,拙劣的演技使她在老戏骨面前更没有存在的地位。
蓝正龙像杯白开水,在归亚蕾和霍思燕的夺目炫技下更显得摆设品样态(PS:打扮有点韩少的感觉哦)莫非导演本就没有想过如何设计这个角色?
整个故事还是显得过于仓促,有一些矛盾的聚集点并没有表达好,令观众失望,或许导演功力尚浅。
通常来说,关于美食或者美男的电影电视剧我都会很喜欢。
这部电影里面的美食做的精致可口,男男女女长得也都不错,风景也很美,看的人很舒服。
只是这感情戏的处理未免太弱了,让人感觉这些年轻男女的情商低到了让人无法理解的地步,尤其是那两个女儿。
对于大女儿,男友没接到电话算什么呢,就因为你那个时候最脆弱最无助,就以这个理由分手吗?
感觉太牵强了点,毕竟女主是个事业型的女强人,而且一贯表现的很独立很善解人意。
一时的心理脆弱可以理解,脆弱到不能修复需要分手感觉真的太琼瑶了,编剧是完全不懂爱情吧。
至于二女儿,让我感觉奇怪的是二女儿和她男友两个人都那么冲动,那么幼稚,那么伤人的话都说出口了,分手应该已成定局,结果最后又莫名其妙的为了这个大团圆结局而在一起了,如果这是事实,那这二女儿未来的婚姻生活一定会过得一塌糊涂。
两个女儿对待感情的表现是那么幼稚,不得不让人怀疑起她们的父亲表现出来的诗意禅意的气质是不是装出来的了,让父亲的那些具有深意的做菜做人的道理话语变得可笑了起来。
还有就是美食的镜头太少了,比不上原版的饮食男女那么诱惑人,可以理解是素食的限制,还有广告宣传的需要,没法把各种美食铺陈出来,电影后面部分有一段父亲一边做着菜谱笔记,电影镜头一边放着这道菜的制作过程的倒是亮点,还有最后那道使得两位老人重逢的茄子的制作过程也非常美。
为了美食,给3课星吧。
这类“挂羊头”电影近年来拍了不少,《少林寺》拿出来拍,《倩女幽魂》拿出来拍,《庐山恋》拿出来拍,《白蛇传》拿出来拍,现在连《饮食那女》也找出来上下其手。
照理说,这并没什么不好,老树新花,旧瓶新酒,也是一番趣味,但是如果实在力不能及,挂着羊头连狗肉都卖不出来,就只能像这部片子一样,“好远又好近”,牌子好近,可质量差好远。
这部《好远又好近》(实在不想称它为《饮食男女》)倒是多少啃了一点李安的老本。
父与女的关系设置,厨艺的消逝和继承,归亚蕾的喜剧成分,甚至她的湖南口音,连开场从厨房入手也算是蹩脚地致敬了一把,可惜这不是一白遮百丑那么容易的事情,轻飘飘的剧情和扭捏作态的情感连基本的推敲也承受不住,更遑论要和经典比肩。
《饮食男女》的剧情无需赘述,父亲的情感和女儿的情感交错陈述,处处欲言又止,又处处静远流长,内为深情,外佐佳肴,一股热腾腾的烟火气息。
《好远又好近》扒出这个架子,却难补其血肉,瓦儿和张全的俗气爱情占据了大量篇幅,但是说穿了,无非也就是“我给你打电话你为什么不接”这种无聊的吵架故事。
两人的生活寡淡无味,一上来开着车接电话似乎还显得日理万机,但是看下去才知道,瓦儿是一个不知道干什么的会所的主管,需要应付的最大问题也就是老总的儿子送来的花;张全设计的是“每天烧钱几百万”的网络游戏,而他需要做的就是睡觉和不接电话。
空洞又虚无的人物在“高档”的场景里走来走去,不咸不淡地说几句话,跳几只舞,为了接不接电话拌几句嘴,竟然也挂起牌子称之为爱情了。
当然,创作者早就说了,人家追求的是“爱情素食主义”,要淡,要情调,要品味,不能老师哭天抢地你死我活的琼瑶味。
这倒不错,可是琼瑶的情节俗归俗,滥情归滥情,但是总让人相信在世界上某个地方或许会有这样的故事在上演。
而这份所谓“素食”的爱情究竟凭什么要我相信几个不食烟火的人这种鬼主角、相信只为贵宾开放的高级会所这种鬼场景,相信“我们去看苏打绿”这种鬼爱情。
太虚,就像全片的色调一样,白花花一片,说好听点,像是迷梦,不遮掩地讲,就是意淫。
当然片子里的爱情不止一对,最俗气的也不是这一对。
唐士哲和白萍的晚年重逢这种情节大概可以追溯到戏剧剧本的相当多年之前,文学作品中就更为久远。
这是一个经典情节,失散多年,忽而重逢,掏出信物,抱头痛哭。
但是经典情节的意思并不是说直接搬进剧本就万事大吉由此登堂入室了,更不是说任谁都可以从此分一杯羹,弥补自己创作力的不济。
唐士哲和白萍的关系最基本的问题正好在于照搬套路,生硬幼稚。
大概连观影经验最少的人在看到他们见面的时候都知道大概是怎么回事了,但是这样的情节除了完成预先设定的结局以外,哪怕一丁点其他的作用也起不到。
我私以为,一个情节的合理程度可以用你能为它相处多少可信的其他结局做标准来判断的。
如果一个情节只能有片中的结果,那就是无懈可击;如若随意皆可,那这个情节估计也只是蓬草一堆,只要是路边都能放。
可巧,我看到的情节大多如此,零散、无逻辑,凑数而来,敷衍而去。
看到唐士哲和白萍相认,一时间我还以为接下去的剧情是宣布在场的三个孩子是兄妹呢,惭愧惭愧,大概主要怪我自己狗血电视剧看太多,不过也许有那么一点点原因是这些人物无法让我认同,无法让我信服,无法让我知道他们的情感、动机和行为。
说到底,他们不是人,只是符号,为了完成既定的叙事任务而生造出来的符号。
只是饮食部分,那就更无话可说了。
看《饮食男女》的人大都记得郎雄一上来的煎炒烹炸,记得一桌子姹紫嫣红,这是本事。
除了做饭的本事,也是叙事的本事。
一盘盘鸡鸭鱼肉背后的老父亲的隐痛和苦楚,是儿女的离去,是沉稳不经的父爱。
但是当唐士哲给女儿端上一盘莫名其妙的面的时候,你想让我看什么;当一帮人扭捏作态地吃不知道是哪个星球的食物的时候,你想让我看什么;当唐士哲给白萍上菜的时候,你想告诉我当年在重庆兵荒马乱的年代你们谈恋爱的时候就做春卷?
可惜啊可惜,李安的菜是做起来麻烦,要切要洗要烧高汤要做泥胎,但是做好了就一家人围着热热闹闹吃;曹瑞原的菜是吃起来麻烦,要没有肉要玫瑰花洗手要石头按摩要一小碟一小碟,但是谁也没看见怎么做的。
《好远又好近》打着“素食主义”的名号,也中了它的咒,变成一盘淡之无味的菜。
或者是你的口味太高雅,沾不得荤腥,非要白衣飘飘餐风饮露的人才能吃。
可惜这怕不是中国菜的路数,中国人吃饭要的不是吃什么东西,要的是人情,是交杯换盏的寒暄,是实实在在的烟火气。
连这个都没有,又怎么敢大言不惭挂上“饮食男女”的招牌?
场景都很美,适合拍成照片~
和老版的饮食男女相比差距不止一点点
以制作素食美食为主的影片 还带出了2代人的爱情故事 真是有缘千里来相会 发生在杭州和台北两地人之间的爱情故事 终于又看到霍思燕的演出 她的风格感觉和安以轩还是蛮像的 属于一种类型 蓝正龙的性格和他表演的角色都是一直很闷但很有内涵和想法的那种 本片里的角色也不例外 归亚蕾本片亮点颇多 很出彩
还可以。其实,做菜和爱情的共同点就是感觉最重要。
故事真不算差,演员也都好,但李安的珠玉在前,套着这样一个题目就不怪大家怒刷低分了;值三星,为轩轩加一星。结构太松散,虎头蛇尾。另外,导演用了好多“新红楼”的班底;轩轩更是一出场就舌吻,还是以前的导演懂他,郑晓龙强加的“国民初恋”是什么鬼。。
归亚蕾身材真正好,长沙话还是蛮蹩脚。不知道她和曾江是怎么忍受其他演员的烂演技的。
刨去断断续续的故事过程和生硬的转折。只看这结果,也不失为另一种圆满——从此你只记得我。
我觉得还蛮感动的~
曾江赢了!
近几年兴起一股挂着羊头卖狗肉的浪潮,一干经典电影都被拿来糟蹋了一番。片中唯一吸引人的是高端素菜,其余都是烂渣。
惊天逆转啊。。。原来饮食男女是那对老的啊。。。各种年轻的猪脚都是炮灰啊
有点乱
不错的国产片
为啥豆瓣评分那么低呢,挺温馨的电影啊~
感觉真的很感动!!虽然说实话霍思燕长得真是美可是演技一般般啊
豆瓣的人都瞎了嘛!节奏轻松,叙事流畅,剧情妥贴。虽不是什么大片,但精致的小故事让人感动不已。谈恋爱和煲汤一样,慢火才能熬出一辈子的刻骨铭心。现代人心太急。吐糟:霍思燕不会用iPhone打电话,大银幕上破绽明显,可见拍戏时也是个急性子,她的眼泪也需再熬些日子。虽戏份不重,但宅男也应
因为霍思燕,加半星
故事太牵强,惟独素食让我垂涎
的确是西溪地方美,里面的素食好看肯定又好吃,演员也还算养眼,但剧情实在是,老头老年失忆,归亚蕾肯定是他的初恋情人,两个主角不知道干嘛,女的非爱一个游戏男,游戏男还沉浸自己的世界,不接女友电话,然后就崩溃了,还有女友的妹妹的小误会,难道这个片子讲的是误解和误会?
难以理解豆瓣上的评价这么低。其实通观整片我觉得还是非常不错的。穿插着诱人的美食,淡淡的感情,优美的西溪风景,如痴如醉。节奏把握也很好,轻轻的舒缓的,一老一嫩两条感情线条交错发展,推荐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