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mily Dickinson - 1830-1886One Sister have I in our house -And one a hedge away.There's only one recorded,But both belong to me. One came the road that I came - And wore my last year's gown -The other as a bird her nest,Builded our hearts among. She did not sing as we did -It was a different tune- Herself to her a MusicAs Bumble-bee of June. Today is far from Childhood -But up and down the hillsI held her hand the tighter - Which shortened all the miles - And still her hum The years among,Deceives the Butterfly;And in her Eye The Violets lieMouldered this many May. I spilt the dew -But took the morn, -I chose this single starFrom out the wide night's numbers -Sue - forevermore!家中有一妹嫂居一篱外一人同血脉两者皆我爱与我同根生着我旧衣裳与我同巢眠筑我温柔乡乌鸫啾啾鸣白玄恰恰啼悠声自成律六月空寻觅豆蔻已不再丛间无裙摆纤玉两相缠千里指缝间年复一年花间流连尽欺彩蝶秋波眉睫间紫罗映眼帘多少五月闲轻拂露痕撷取清晨任凭星河万点唯有此颗入眼苏 直至沧海桑田(译作源自官方字幕组)
从小不喜欢读传记,最近年纪大了越来越觉得传记电影很好看,提供着现实世界运作当中齿轮压出来的某个形状。
现代pop的配乐选歌和节奏都很好,搭配演员们的演技风格绝了,而且时而有一些音乐剧/戏剧的感觉(前六集),把终点的Drama放大化,非重点的就简化,从而避免繁冗而且增强了力量。
第一集就是死神那首诗,Emily脑洞里面死神一次次接她去兜风。
Because I could not stop for Death – He kindly stopped for me – The Carriage held but just Ourselves – And Immortality.第二集把火山这个意象拍得特别好,火山的危险性、未知性、不确定性时刻吸引着Em,它的危险性是Em和Sue的les情感、对她重重禁忌的男权社会,它的未知性是她看到的充满知识和神奇的世界,它的不确定性=不知何时会喷涌而出的可能性,从本质上吸引着她。
它吞噬的庞贝又像Em对自己处境的感受一样永恒凝固。
我还记得我看庞贝古城展的时候,被烧成黑色的人体蜷缩成一片,时间凝固在美丽的马赛克砖瓦上。
这一集有一段母亲给她“讲道理”,很扎心,我也是Em一样只在意自己想要的东西、长大后疯狂表达自我的小公主,而我妈也不擅长表达情感;明明已知妈妈不喜欢被抢夺管理者的地位,父亲作为Provider是值得尊敬的,但是我们自我中心又有点幼稚的“反叛”却只推动我们表达情感,不允许我们体恤他们的控制欲望和情绪。
第三集没有特别的感觉,wild nights这首很好。
我蛮喜欢乔治这个小男孩的哈哈哈。
Futile - the winds -To a Heart in port -Done with the Compass -Done with the Chart!第四集的梭罗大揭秘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越来越觉得Em的故事在现在这个时代拍很恰当(至少对我来说):我们有爱(甚至溺爱)但不了解我们的父母;人各矫情各的,各自以为孤独,又各自无法面对孤独;既有的东西越多只不过有越多的“为赋新词强说愁”。
但我始终相信脑子很丰富始终不是坏事,也希望能给自己足够面对孤独的能力。
第五集about 肤色 男权。
Orthello Act 3 Scene 3 很喜欢。
"For she had eyes and chose me."To say my wife is fair, feeds well, loves company,Is free of speech, sings, plays, and dances.Where virtue is, these are more virtuous.Nor from mine own weak merits will I drawThe smallest fear or doubt of her revolt,For she had eyes and chose me. No, Iago,I’ll see before I doubt, when I doubt, prove,And on the proof there is no more but this:Away at once with love or jealousy!第六集 教会我Slant这个词除了斜眼看人以外还有其他意思 就是第一次读这首诗。
当时心里想的是 这女人真的好强烈一股阳刚之气。
没想到她提到的“Tell the truth but tell it slant" 在这部里面通过和爱情相关的真相来传递:直接地表达和间接地表达真实的感情。
父母在他们以为Em将死的时候,直接地向她诉说了真实但难以启齿的秘密,从而释怀自己并间接地表达了对Em的爱和眷恋;Austin的真是情感是他爱着Em这个姐姐,爱着Sue这个恋人,但相比于直接表达一个爱字,他说“你能不能不要死” 和 “我宁愿这辈子永远看着一个我不懂的Sue 也不想娶一个一眼看到底的人”,反而把爱细节化地真诚展现;Em的敏感让她能够从这些slant的语句当中体会到那些真实的情感。
我记性真的很差但这首我记得很多句。
哈哈哈哈我当时想的是md为什么要slant??
啥话不能直接说??
Tell all the truth but tell it slant —Success in Circuit liesToo bright for our infirm DelightThe Truth's superb surpriseAs Lightning to the Children easedWith explanation kindThe Truth must dazzle graduallyOr every man be blind —第七集 Freak这个词太棒了。
“Nobody knows this little rose"。
只有拿起来过的人才有资格说放下。
第八集 “我只是很感激你被生出来了” 最近孤独的我本人最想听到的情话??
Em描述Freak先生:和他在一起我在学习。
我可以向他说一切事情,而他也能理解我。
第九集 freak 先生的死是相当必要的。
非常喜欢苍蝇布满他脸那个脑洞的恐怖感——死亡的质感。
第十集 婚礼和力量。
三星半女诗人艾米莉·狄金森(Emily Dickinson)的少女时代,被搬上了荧幕。
第一集里颇多“狗血大尺度”元素,这位死后声名鹊起的女诗人、一言不合就和兄弟之妻、自己青梅竹马的女友在果园里拥吻。
母亲施压甩锅忙着推销女儿“锅碗瓢盆厨房才是女人一生的正经职业”,父亲暴跳如雷大吼“女人公开发表诗歌、会让家族世代蒙羞”。
剧作似乎构建出了“人人与天才少女为敌”的格局,但与其说这是女诗人狄金森的故事,不如说这是借着她的皮相、画了一个不上不下不古不今的叛逆少女的半吊子窘境。
后世视角前置,细节单薄生硬一,角色的功能概括性,大于个体的有机独特性。
剧中艾米莉的母亲,坚信女人应该体面做好家事、宿命和价值都在理家这一套事务中。
艾米莉的妹妹嫉妒姐姐又恨嫁。
爸爸希望所有孩子都不要离家、宠溺孩子们但又异常古板、事事扯上家族门楣。
每个角色都高度脸谱化,每段剧情都高度模式化。
可预知性强,重复度高。
在亲吻发生之前,戏里艾米莉(海莉·斯坦菲尔德饰)深夜被妹妹吵醒干活,被妈妈安排相亲,被不喜欢的人追慕,每个桥段都很老套,更重要的是呈现方式非常片段化。
剧作似乎没有连绵的有机的质感,而更像是不同大纲的拼凑,段落之间割裂感很严重。
与其说看了完整的一集,不如说看了N个关于艾米莉狄金森的侧面小视频、按照顺序列表播放。
二,未来视角乱入、人物“标本”化。
作为著名诗人的女主角,应该什么样?
写诗的样子。
怎么拍她的诗比较好呢?
不会。
那就直接让角色把诗歌念出来,把后世对她光芒万丈的肯定、见缝插针塞进去。
剧中将狄金森的诗作可视化,具象显现出虚幻的马车拉着“死亡”来与她相会。
死神和少女像是一对忘年交,自然熟络换着烟抽,谈话内容还自带穿越未来的剧透属性。
死神一言不合就表示:两百年以后你们家族这么多Dickinson,只有你能被人记住。
剧作渗透出的这个“后世视角”,有很一言难尽的干扰性。
莫名以Death的名义加入一个全知全能的未来视角,但除此之外的内容又是平常的“现世”剧作模式,质感非常奇怪。
这就好比一部写曹雪芹的电视剧,正经生活戏份没拍什么,倒是拍了俞平伯、沈从文等一批拥趸来挨个握手“写得好啊写得好”。
这是拍剧还是复制粘贴文学评论啊?
一方面僵硬乱入“天选之女诗人”既视感,另一方面剧作又没有能力呈现出她的独特,无论是个性展示还是周边人物塑造都非常格式化,千篇一律缺少细腻独特的质感。
你说那是狄金森也可以,说是Jane Austen也可以,同样的剧情换一换脸说是李清照好像也没什么问题。
三,碎片因素的离心力影响。
剧作的背景音乐也蜜汁让人出戏,明明是两百多年前的衣着、背景、环境,却一言不合就反复播放非常现代的背景音乐。
种种细节里的碎片化因素,似乎都在拼命加剧剧作的“离心力”。
画风在正常画风和“象征性”的前卫隐喻表达之间来回摇摆,两边不靠、四不像。
这背后的根本原因,或许是主创根本没能自由阐释一个完整、饱满的“人物”艾米莉·狄金森,而是用故纸堆里的二三条款、拼凑一个支离破碎摇摇欲坠的人物骷髅。
与其说这是一个饱满的人物角色,不如说只抓到了一半名望“标本”、一半普通不着调的平庸、抓不住重点。
后世对人的评价是总结性、抽象化的,高度概括如同贴标签,剧作要填充的部分应该是回溯式的、反向的,“在干瘪标签里注入丰满血肉”,但这部剧好像没能力做好这个步骤,干脆直接把标签贴脑门上。
历史语境变迁,共情体验薄弱一,虚、实之间的界限很跳跃。
或许《狄金森》想通过泛华的“女性受制于环境和原生家庭”,来赢得更多当代观众的共情。
问题是,这个共情体验也非常糟糕。
作为观众,我可以理解“小镇女孩不想嫁人,怀揣着大大的梦想要打拼一番事业”,但我很难理解这个姑能一言不合就和死神聊“两百年后你会是非常伟大的诗人”。
角色既没做好“艾米莉·狄金森”本人独一无二的独特调性,又没能延展出“不如意女性群体”的普遍性。
二,“彼时”“此时”的分割线太含混。
剧作中种种阻力的设定,也让人很难带入。
戏里艾米莉的诗作即将被公开发表,这在如今是喜提100w+爆款一般的好事情,当网红当大V可以尽情鞭炮庆祝。
但艾米莉的父亲勃然大怒:你有辱门楣、你不知廉耻,你不能体会我收拾你爷爷的烂摊子恢复先祖名望有多含辛茹苦!
就差说你无情无耻无理取闹了!
原本,剧作只要切入历史语境、多强调“彼时”,这样的不平等语境本该很容易被理解:人人知道过去对女性的束缚有多惊人。
但剧作不论是配乐还是表达,都总试图跳出“彼时”、跳出历史语境、过度逼近“此时”靠近当下,这就让“彼时历史语境”的营造,完成度很低、很脆弱、很难有代入感。
在这样的情况下,老爹这一番吼,很容易让人一脸懵:等等等一下,咱们究竟是哪个世纪的故事?
跳进跳出,乱入乱出,整体观感很怪异。
三,抒情语体的适配度不够。
诗歌是相对抒情性的语言模式,纵使是叙事诗、画风也比通常的影视剧口语体对话更抒情。
但《狄金森》拍的就是女诗人,而且是著名女诗人,引用她的诗歌是必不可少的确定性因素。
而这两者之间很难调和。
感觉女主上一秒还在问你吃了么,下一秒就突然进入了另一个不同的次元结界,从语调到配乐到画风都变了:不同风格黏合的适配度不够。
舒心结语如果要夸剧作“快节奏”,那确实相当“快”,第一集女主青梅竹马的爱人就死了全家,生计无着、不得已要嫁女主的兄弟,而这两位灵魂伴侣还藕断丝连、浓情蜜意。
同时女主感情上又被逼迫进入一次又一次相亲,事业上发表诗歌的苗头被父亲狠狠掐断。
如果将剧作缩减为几句剧情简介,似乎很“对劲”,又大尺度又高能、戏剧冲突多激烈啊!
但具体到剧作当中,完全不是一回事,进度条是跑得很快,但也很割裂、很单薄。
是复原一个彼时的艾米莉,还是再造一个“此刻”的艾米莉?
剧作卡在中间似乎两端都想要,但可能一边没能抓住。
《Dickinson》 9.5分 扣掉半分以防今年第二季过于骄傲 Apple TV+的剧看到现在我认为最佳的一部 在这之前我认为最好的是 《The Morning Show》 (小声bb: 这两部本就应该是苹果理应能做到的水平) A girl who can feel Death rather than God. 本来对人物传记作品不抱太大希望 但是这部剧从各个角度出发都真的太赞了 摄影的明暗光线真的绝美 第九集的日食场景吹爆 同时也让Emily和Ben的关系正式确立为 un-husband-and-wife后 Ben完成了作为Emily生命中的引路光线 在苍蝇飞鸣中向死神献祭了自己的生命 其次这部剧为了凸显主人公现代主义诗人身份 剧中运用了大量与传统手法不同的现代化配乐 这种反差风格其实也不算少见 但苹果在这里做到了自成一派 剧情满分 在基于Emily不同时期的诗歌风格的变化基础上 完成关键人物的出场 离开以及剧情的逐步推进 死神会愉悦的乘马车带着你出去兜风 也会在不经意间夺走你所珍惜和所爱 看完第七集之后自然蹦到脑子里这样一句话 Life is a circus, and you are the acting freak. 总而言之 强烈推荐 期待今年第二季
说实话,我还没有看完三季,只看到第一季第八集,这篇文章谈不上什么观后记。
但我已经三次向对象推荐,邀他和我同看这部剧。
对象说,很少见我这样在短时间内多次推荐一部电视剧。
我是这样回他的:因为太过深刻,狄金森讨论的每一个话题,她的生活的每一分每一秒都直击我心。
另一方面,差不多200年过去,狄金森那个时代的问题依然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人类仿佛兜兜转转,在原地踏步。
直到今年春天到来以前,我都不知道诗人艾米丽狄金森,对于美国诗人,大概还停留在惠特曼的《草叶集》。
为什么是今年春天?
可能是一种巧合,在封闭隔离的日子里“偶然”看到一篇介绍狄金森的文章,因为她在后半生基本就是把自己封闭在家中,足不出户,整日写诗。
写诗当然是她死后多年,人们从她家佣人行李箱中发现了她遗存的诗稿,才知道狄金森写了那么多诗。
因为在那个时代,女子写诗,被视为有伤风化、违背“女德”。
现在的人,肯定很难想象,狄金森的父亲因为女儿发表了一首诗而大发雷霆,狠狠地扇了她一巴掌,认为她写诗而且出版发表,有损家族荣耀,更有可能断送自己的政治前程(当时他正作为辉格党候选人参与议员选举)。
万幸的是,狄金森的父亲并没有因为狄金森的行为而败选。
狄金森感到痛苦和绝望,面对闺蜜的远行、母亲的逼婚、父亲的反对,她尝试装病装死,以求家人的宽容。
可是直到她装出“生命的最后一刻”、即将离去的时候,她的父母也仅仅以忏悔自己先前所犯的出轨事宜来安慰和祈祷上帝不要夺走女儿的生命。
他们自始至终都不认为他们逼迫狄金森嫁人、胁迫她不要写诗有什么错误。
狄金森彻底绝望了。
剧中,狄金森“起死回生”并不是依靠什么灵丹妙药,而是一位有着开明、先进思想的男人给她的鼓励。
他鼓励狄金森写诗、匿名投稿参与诗歌大赛。
这位阅历丰富、热爱文艺的帅哥,又重新点燃了狄金森创作的激情。
当然,从剧情表现来看,或许还有一丝丝情爱成分。
我不知道现实中,狄金森是因为爱情而坚持下去,还是纯粹对于文学的热爱。
从她幽居几十年来看,我想更多的是对文学的爱支撑着她,在无数孤独的黑夜中,在荧荧烛光下,用铅笔在纸片上写下反复斟酌的诗句。
有观众说,这部剧采用了很多现代的拍摄手法和配乐技巧,对于当时落后而保守的美国南部是一种“扭曲”。
对于这样专业的评论,我无法回应,但170年后的今天,与美国相距万里的中国,我的父母也说着同样的话,我很多时候就感同身受,多少有点入戏。
除了狄金森拥有文学的天赋之外,我觉得她的经历与我有点相似,按狄金森的话来说就是:freak。
是的,因为不结婚等各种在我父母看来都是“离经叛道”的行为,我在他们眼中可能就是一个给家族带来耻辱的怪胎。
所以他们现在被迫地接受我离家千里,既痛苦又欣慰,正所谓“眼不见心不烦”。
可是可以离开家乡千里,但是我无时无刻不处在一个是我这样性取向和人生追求的人为怪胎的社会关系中。
剧中,狄金森做了一个噩梦:她作为一个演员在马戏团大棚里演出,并得到了最多的掌声,因为她是一个写诗的女人,是一个化男子妆容混进大学听讲座的女人,是一个推掉各种相亲追寻自由恋爱的女人,在观众看来这是一个最顶级的怪胎,她理应受到最广泛的关注和最热烈的掌声,只不过随之而来的就是最热烈的嘲笑,比那些连体人、象人、侏儒都多。
今天,这个马戏团帐篷就是整个社会。
巴尔赞在研究了西方文明500年的发展史后说:自我的自我发挥在今天仍然是需要争取的目标,不会从天而降。
不论在什么制度下,任何希望达到自我实现的人,除了具备才能和知道怎样利用才能之外,还必须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靠意志力进行奋斗。
离群索居的狄金森给我们展示了一种看似“消极”的道路,但是那种几十年闭门不出的坚毅、笔耕不辍地创作,显然是需要更强大的意志力,是我所不及的。
最后就摘录一首狄金森的诗作为结尾,No.1162,选自《这世界,静默如初》王晋华译。
我们现在所过的生活很是伟大。
我们将要看到的生活更是超过现在,因为我们知道生活是无限的。
可是当所有的空间都被览毕所有的领域均已现露人类所禀有的最小视野也能把生活贬为无有。
The life we have is very great.The life that we shall seeSurpasses it, we know, becauseIt is InfinityBut when all Space has been beheldAnd all Sominion shownThe smallest Human Heart’s extentReduces it to none.
至少让我知道了狄金森这个人物。
这剧的风格和《西部的一百万种死法》有点相似,差点消化不了这种风格过于轻松的历史剧……台词让人分分钟出戏到现代。
而且道具有一种华丽但塑料的感觉。
这个倒还可以接受,比较受不了的是政治元素过多。
比如第一季里一群人围读奥赛罗,奥斯丁扮演女人,女主感觉没什么问题,而一个日本小哥(天知道19世纪为什么美国东部会有日本人)扮演奥赛罗,女主就觉得出戏,大力反对(因为奥赛罗本身是黑皮肤),堪称大型双标现场。
编剧的脑子仿佛被门挤了。
我是冲着百合去的,这剧让人比较满意的是演员的演技和颜值,角色塑造的也挺不错,包括配角。
但鉴于两个人的姑嫂身份和艾米莉本人还有几个传言中的男性情人没登场,我觉得在百合这方面也不必过于认真。
✨✨✨因为我不能停步等待死神——他殷勤停车接我——车厢里只有我们俩——还有“永生”同行。
✨✨✨大学英专课本里的这首诗让我至今印象深刻。
想不到有部电视剧把它具象化了。
开篇,Emily就说自己的恋人是死神,她常常看到死神驾着马车等她。
她告诉跟闺蜜Sue她不结婚,她要成为作家——目标明确,信念坚定。
可是作家之路困难重重,受到全家人的反对。
父亲忙着竞选国会议员,母亲忙着给她安排相亲,没人真正在乎她想什么要什么。
真是压抑到喘不过气。
她想把自己的诗发表在学院期刊上,父母一致强烈反对,父亲不赞同女性建立文学声誉,觉得有辱家门,母亲觉得女性的归宿是成为家庭主妇,而不是舞文弄墨。
学校要举办关于地质学的讲座,仅限于男生参与,父母只允许Austin去,要求Emily待在家里,她无奈,跟Sue女扮男装混入课堂,听到了非常精彩的讲解,她太激动,把帽子掀了,造成骚动,回家免不了一番责骂。
用Austin的名义参加诗歌比赛,赢了后却被父亲说丢脸,也第一次被他甩了耳光。
父亲负责的铁路建设,需要穿过她常去散步和思考的公园,那棵陪伴她的大树要被砍掉,哀求无门,她便想着找梭罗(《瓦尔登湖》的作者)发声,拯救大树。
没想到梭罗也只是个沽名钓誉之徒,跟他书里展现的自己完全不一样。
——编剧还真敢说,不怕梭罗掀棺材板吗?
与朋友们举办莎士比亚戏剧表演,却没人理解她。
她的诗更是没人看得懂,他们也不想看。
步履维艰,诗人之梦只能想想而已吗?
她的感情同样一波三折。
闺蜜Sue是她的挚爱,却要嫁给自己的弟弟Austin,她们的爱情也不会被世俗社会承认。
母亲一天到晚给她安排相亲,只想尽快把她嫁出去。
好朋友George多次表达爱意,她都无法动心,看似最能明白她的他其实最后也是囿于世俗偏见的众多男子中的一个。
跟Ben好不容易心意相通,他却猝然长逝。
生活处处是重击。
无怪乎她25岁之后就开始了隐居生活。
这部剧以非常现代化的方式,轻描淡写一般,将埃米莉·狄金森的生前事迹呈现出来,那份厚重反而更加不容忽视。
经常幻想自己穿着红色礼服见死神的样子,像极了爱情;举办party,跟朋友们嗑药,这是现代年轻人才干的事情;表演莎士比亚戏剧,充斥着不同的声音;甚至,还涉及到了种族歧视。
这部集数很短,每集才30分钟,看似体量轻,实际上包含的内容很多,丰富多彩。
观看过程是很轻松的,有很多笑点,看完又会回味,会思考。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用举重若轻的方式讲述出来,别有一番趣味。
大半夜突然理解了Sue想对艾米莉狄金森表达什么意思。
深爱着一个人,是一定会渴望她能幸福,作为一个诗人、一个天才能施展自己的才华。
如果她的才华无法耀及世人,Sue会感到深深的痛苦;更重要的是Emily只把诗给Sue看,她的才华只有Sue能够欣赏。
因此Sue陷入了一种深深的对Emily的立足于深爱的焦虑——每每读到Emily的文字,Sue深受触动和震撼的同时会感到,Emily的才华怎么能就这样埋没于此,她的才华应该让世界仰望,她是天才凭什么不能发光,凭什么我爱的人只能拘泥浅滩,凭什么?
我恨!
其实这种“替她焦虑”的想法可以约等于“把自己看作她”,“我是她的话,如果我的才华没人看见,我完全忍不了,我会被逼疯的,可恶!
”。
这种情感正是爱到入骨的表现,几近极致的关心与守护与爱,近乎“我即是你”你我一体的感觉。
然而久而久之它演化成了一种有点类似自虐的感情,一边深爱着她的才华,一边为她的才华焦虑,渐渐地Sue开始不愿意感受Emily的才华刺激,因为每每读到那些天才般的语句,焦虑便会立刻如潮水般涌来,鞭笞着她的愤恨、她的渴望、她似火的爱。
Sue无法接受天天这样的精神折磨,最后的结果就是——Sue开始回避,回避Emily的才华,“如果我此刻看不见Emily的才华便不会受到刺激,也不会陷入焦虑了。
”这种想法看似很傻,却是最真实最深刻的,还能怎样才可以摆脱名为虐却植根于爱的、黑暗缠身的荆棘呢。
更甚者,便是一种更扭曲的回避,即催眠自己无视or看低她的才华,“其实她这首诗有几句不是很好……其实她也挺年轻天真的啦……她也没那么了不起……”,意思是,故意地去挑刺找茬,绞尽脑汁试图证明她的那么一点不完美,试图达到一种通过损己的方式,来扼制自己的抱不平情绪、减少焦虑的催眠效果。
这种心理已经完全扭曲了,所幸导演还是很善良,没有让Sue达到这种境地。
上述心态的成因有两方面,一方面当然是Emily足够闪耀的才华与魅力,另一方面就是Sue对Emily刻骨铭心的爱,想让她幸福,如果她的幸福受阻碍自己恨不得要死了一样。
这种心态真的狠痛苦,但又无比真实,无法逃避,如同身陷《星际穿越》里的四维空间,深爱的人就在我触手可及的位置,她的笑容使我的心融化,我却永远无法触碰,没有任何办法去关爱她、帮助她、守护她,所爱之人在我的面前深深受伤然而我一筹莫展,此乃世间无解之恨。
2020年1月27日看完,最终深深吸引我的便是这位伟大的诗人——艾米莉•狄金森,她的成长。
一开始,我很庆幸在这样无力的环境下,她有一位真正理解她支持她的人——苏。
但同为女生,苏的处境甚至更加无力,出身贫穷,没有亲人,负债累累……即使苏和艾米莉同样坚强,但在这样的环境下,终究难逃命运的安排。
后来,我开始希望在这样的社会中,能够有一位真正理解并支持她的男生出现。
最开始还以为乔治是这个人,但很明显,他还是太年轻太幼稚……幸运的是,本出现了,一位成熟并相信艾米莉的人,但不幸的是,本去世了。
最后我终于发现,艾米莉不需要依靠任何人。
她喜欢和志同道合的人相处,喜欢和能够理解她的人聊天,但如果没有,也没关系。
她尝过真正的孤独,便不再惧怕黑暗。
她的诗是写给自己的,她也曾想让更多人看见,但如果不能,也没关系。
她相信自己会成为美国历史上伟大的诗人,便无需渴望支持和肯定。
她在自己的房间,写着自己的诗,装订着自己的书,诉说着自己的故事,以及自己非凡的一生。
细腻,真挚。
恰到好处的勾勒,浓墨重彩的添色,把古典与现代结合,Emily的细节描绘,Sue的爱而不得,生活的打压,世俗的眼光。
在当时的年代,在一个奴隶还存在的时代,在一个男女仍不平等的时代,在一个女性甚至没有自主权的时代。
Sue,一个饱受苦难长大的孩子遇到了今生唯一的挚爱,Emily,一个被困在温室里的孩子。
她们懂彼此,Emily的爱热烈而短暂,Sue的爱深沉而持久。
两种截然不同的性格碰撞出强烈的火花,她们是彼此的灵魂伴侣也是彼此的心灵旅人。
Ben,一个爱着爱着Sue的人,他们终究不是一类人,Emily遇到了另一个可以共渡灵魂的人,但她也早就意识到Ben爱的不是自己,被吸引的也不是彼此的灵魂,而是Ben身体的本能,在当时不被理解的肮脏的永远埋入土里的爱。
Ben被埋葬了,Sue知道Emily爱着那个跟她灵魂契合的人,而她也要嫁为人妻,可能为的只是跟爱的人一起,共度余生,一墙之隔,却恍若世界的尽头。
是她们的心,还是她们的身?
Emily希望不控制自己的身体,自己的灵魂才能高度的思考,理解,体会。
这世上无法理解的事太多,就像Emily对Sue,是爱情还是亲情,是心之所向还是灵魂契合。
是啊,Emily是诗人,是她在有生之年无法发布的诗歌,是她内心的独白,是她的爱和自私。
诗人,有着自己的法则,有自己对爱情的理解,理想主义永远落入现实的圈套就像Sue永远无法对Emily表达爱意。
因为经历让她小心翼翼,事实永远是冰冷谁又能像Emily有着炽热的心,不屈的精神和丰盈的生活。
Emily是幸福的,她不会经历绝大部分人的痛楚,Emily也是可悲的,一生如白玫瑰在温室里度过,无法感受寒冷,没有喜怒哀乐,没体会过人生苦短。
她在自己的囧笼里创造了成百上千的诗集却无人知晓,这份痛苦她承受了整整一生 整整一生。
Sue是红玫瑰,Emily是白玫瑰。
总是针锋相对,却总是甘之若饴,始终如一.最后用一首诗结尾That first Day,when you praised Me,SweetAnd said that I was strong-And could be mighty,if I liked-That Day-the Days among-Glows Central- like a JewelBetween Diverging Golds-The Minor One- that gleamed behind-And Vaster- of the World‘s这是我们究其一生都到达不了的精神高度,她用一生去思考和创作
E09看日全食那一段好浪漫…天杀的肺结核,把Ben还给我!
大家看日全食的那段画面也太漂亮了
前四集高光,Sue离开之后开始直线下滑到最后一路冲到盆地
戏说狄金森,让人恶心的媚俗。50%的sitcom模式,让她与bbf接吻,拿她婚事恶意开玩笑,迎合美国青少年。还是看《宁静的激情》吧。
这比一些姬片还不搞那虚头巴脑的直接开做啊啊啊啊|……这是在干啥|有点忍受不了这种自以为是和矫揉造作了…第八集 恶心的弃了
这个拍法我没意见,但是这个女主演技真的太拉垮了。
对诗无感,对女主也无感,欣赏不来才华,更欣赏不来那被宠坏的drama。
并不介意用现代的手法来拍摄,但内核实在是太贫瘠了。艾米莉狄金森是一个坚信自己天赋但也清楚在那样的环境下,她只能用倾斜的方式说出真相的诗人。海莉是很棒的演员,但她完全不贴艾米莉狄金森的诗人气质,至于里面拍摄的狄金森的思考更是不过每集挑一首诗配个音乐就罢了。狄金森的唯一和独特不是给她一个女性恋人就可以表现的。
挺有意思的
两女主互换一下角色合适点。看原型的照片,女二和狄金森更像,瘦一点。女一像现实中的sue,圆润些。把买来压箱的《孤独是迷人的》找出来看,发现电视剧和现实生活差距不是一般的远。不过女二sue很迷人
差多了
黑色幽默,但是又浪漫至极。我们一直都在质疑存在的意义和方向,如她一样努力的活着。一百多年前的生活是怎样,现在又能怎样。电视剧的许多场景跟诗歌本身一样美好,爱,滚烫的爱,无畏方向和性别,只要爱就好了。
现代青春剧手法拍,有些地方还是拍出了诗意(也有可能只是诗美),但主角演太差。。。演出了一种骄纵矫揉造作的大小姐的感觉;苏挺美。
就是觉得女诗人的父亲对女诗人有一种乱伦的感情。晚上跑到女儿房间睡,对着女儿哭,还有一直死死的控制住女儿!她妈妈还吃醋了……那个无比契合的牛顿先生,居然是个gay!难怪说男人到他那么大年纪还没结婚,是很奇怪的事。还说哥哥的领巾好看。鉴GAY是项很难的大事业啊!
唉。
美国人拍传记片就和出回忆录一样,总有些奇奇怪怪很难接受的臆想点
我的天。。。
像个MV,这杂乱的音乐和叙事,不要自作聪明
sue好像男凝笔下的人物,没有性格
美剧式英剧,对话太别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