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早看完大小谎事,梳理下几个人物以及对主题的一些体会(内含剧透)Jane从性格上我比较有认同感的是Jane, 她有点内向,敏感,内心深处有被强暴施虐的伤疤,却又一个人承担起带Ziggy的重担。
她和Ziggy之间是世上一条最敏感温柔的纽带。
Annabel对Ziggy的指控是整部剧从头贯穿到尾的悬念,究竟是Annabel撒谎,还是说Ziggy这个温和的男孩有着不为人知的另一面,正像他的梦游和身上的DNA。
Jane承受着巨大的精神压力,她最害怕的是Ziggy是否真的有被伪装起来的残暴,又害怕自己的猜忌伤害儿子。
她想相信儿子,却始终不敢确认,毕竟Ziggy是自己被一个残暴恐怖的人强暴而生下来的。
Madeleine比较喜欢Madeleine的性格,喜欢挑事,不达目的不罢休,看不惯不正义的行为,敢于起正面冲突,战斗力很强。
第一个站出来维护Jane的人就是她,还让自己的女儿一直跟Ziggy玩,谁都不知道是不是Ziggy掐了Annabel,可她还是相信Ziggy,相信Jane。
可能自己比较怂,所以喜欢这种不怕事的人。
然而,这样的性格却会让她的生活充满麻烦。
她的控制让大女儿反感,最终大女儿选择去跟爸爸住一段时间。
小女儿继承了好事的性格,给Ziggy出了主意跟Annabel和好,却反而弄巧成拙。
为了Ziggy及木偶戏的事情,和另外一个好事者Renata的矛盾不断升级。
也因木偶戏请Celeste重操旧业给予法律支持,而加剧了了Celeste 和她丈夫的矛盾。
更别说她和前夫Nathan及Bonnie的矛盾。
加上和剧院导演偷情,车祸,以及对自己丈夫的内疚。
Madeleine是一个矛盾的漩涡,她不断的和这些矛盾战斗,也不断引发一个接一个新的矛盾和漩涡。
Celeste & Perry第一次看Celeste的家庭似乎是完美的,自己漂亮温柔,丈夫Perry帅气并且两个人情意浓浓,最重要的是丈夫对孩子很有一套,是一个好爸爸。
然而慢慢却暴露出丈夫是一个一言不合就会家暴妻子的人,虽然在孩子面前始终是一个温柔细致的好爸爸,在妻子面前却是一个控制狂,并且无法控制自己的暴力倾向。
总是由于一点小事而打Celeste, 两人打斗之后,会强行性爱,并且非常暴力的性爱。
一直不明白,Celeste曾是一名出色的律师,也应该是一个精神独立的女人,为何会接受这么一段扭曲的,暴力的关系。
片中提到,Celeste有一段抑郁史,以及怀孕的过程很艰难,4次流产,最终才生下双胞胎,这些过程都是Perry陪着她,他在她罹患精神疾病时候帮助支持她好起来。
我想有好多事情都是联系的,高学历高压力的律师行业,光鲜亮丽的律政佳人,遭受着精神疾病;明显非常高收入的Perry不断出差,却控制欲极强,且暴虐。
宽敞明亮的房子,雇佣着保姆,光鲜亮丽的衣服,体面的工作和丰厚的收入背后,却是精神上的疾病和痛苦。
这里有一个鲜明的对比,这个对比就是完美的生活包装和残缺的心灵。
夫妻俩从未对外人说过他们之间存在的暴力的关系,不也是想维持一个美好的表面吗?
仿佛破的坏的会慢慢消解,慢慢变好。
然而有时候,它却会腐烂,感染。
生活确实需要谎言,我们用谎言去掩盖丑陋的事物,不好的东西,如果一直存在我就一直掩盖,如果有一天消失,那正好,我就遗忘了那丑陋的东西,仿佛从来不存在。
所以it’s a perfect li(f)e. 最后一集Celeste对Perry说,如果自己早点离开Perry, 事情就不会变成这样。
两个人的暴力不会一发不可收拾,Max也不会模仿爸爸的暴力行为。
被掩盖的丑恶没有消失,而是逐渐积累,在某一个时候,以某种方式,爆发了,而那时候再也无法掩盖,且成为了更加凶猛的东西。
大结局Perry发现Celeste找好了房子,两人摊牌,Celeste已是铁板钉钉决意要离开Perry。
Perry处在暴怒的边缘,在Party的阳台上,Perry威胁Celeste跟他回车上,Jane也在此时认出Perry才是当年强暴她的人,Perry认出了Jane, Celeste和Madeleine也觉察出来,Perry崩溃暴打Celeste,女人们Madeleine, Jane,Reneta无法制止Perry, 也被打倒在地。
Perry不停踹Celeste,仿佛要把她打死,远处的Bonnie深受刺激冲过来将Perry推落阶梯,Perry滚下阶梯死亡。
The end.刚看剧时,第一印象蒙特利是一个很美很安逸的小镇,这里的父母受教育程度高,高收入,享受着公立学校的价格,私立学校的质量。
蒙特利有一片很美的海和沙滩,Tom开的很有情调的餐馆,Bonnie开着瑜伽馆。
其中我比较喜欢Tom的生活方式,开着海边餐馆,有食物,有酒,有咖啡。
也很喜欢他和Jane走到一起。
在这里仿佛那么多人都过着完美的生活,然而,在完美生活的背后,人们用谎言隐藏着什么,隐藏着被生活留下的伤疤,隐藏着自己为生活付出的代价,隐藏着自己的疾病和不支。
我觉得追求完美的生活没什么不好,只是我觉得完美的生活,可能也有完美的价格。
剧中最后的歌词好像是You can’t always get what you want,But if you try sometime,You might find,You’ll get what you need
掀起舆论狂潮的《三十而已》热度渐渐散去,它所描绘的都市女性在婚姻、事业和自我探索中所面临的困境却不会随着话题消散。
纵然故事的后半段走向被诟病不够现实,它终究推开了一扇窗, 让人借着这一都市浮世绘,得以一瞥当代中国30+女性的痛点。
大洋彼岸,HBO也出品了一部刻画中年女性群像的限定剧,短短七集 一经播出,好评如潮。
这部开篇即是凶杀,悬念贯穿始终的同名畅销小说改编剧《大小谎言》(Big Little Lies) ,乍一看仿佛新版绝望主妇,只是故事背景从原作的澳大利亚换到了加州的海滨小镇蒙特雷(Monterey)。
层层悬念的外壳包裹之下,内里却是熟悉的、独属于女性的挣扎。
在贯穿全剧的海浪声里,不分国界。
(以下有一定剧透,但不涉及核心悬念。
)和《三十而已》一样,《大小谎言》的主角也是三名女性,只是年纪稍长,她们的命运被各自同校读书的孩子们牵到了一起。
曾经的律政甜心、双料影后瑞茜·威瑟斯彭(Reese Witherspoon)主演的玛德琳(Madeline),爱美爱热闹爱八卦。
当年抛弃妻女寻找自由的前夫, 摇身一变成了同一所小学的模范奶爸,时隔多年仍令她耿耿于怀。
水濑湾小学(Otterbay)开学第一天,玛德琳意外摔倒后握住了新人简伸过来的手,随后便将初来乍到的她护在了自己的羽翼下。
感激的玛德琳将简介绍给多年密友瑟莱斯特,三个人的小圈子就此建立起来。
剧里剧外都美到不可方物的妮可基德曼(Nicole Kidman)扮演瑟莱斯特(Celeste),前半生是金牌律师,后半生是完美人妻,拥有英俊多金的丈夫和天使般的双胞胎儿子,令学校众人艳羡不已 -- “他们两个,跟谁睡我都愿意。
”凶案后面对侦探的询问,一位学生家长如是说。
还有简(Jane),年轻、苍白、寡言的简,背景成谜,独身带着儿子,在这个富人区里显得有些格格不入,还一度因为年纪太小被别的家长认作是一同来接孩子的保姆。
这样迥异的三个人聚在一起,却产生了奇妙的化学反应——一个热情冲动,一个端庄含蓄,一个奋力向前,是《大小谎言》也是《三十而已》, 你难以想象她们成为最亲密的朋友,但更无法想象她们中的任何一个人被替代。
太多的差异让人无法将两部剧直接比较,可是拨开眼花缭乱的情节和面庞,推动一切故事发展的,却并没什么不同。
1. 孩子是铠甲,也是软肋在《三十而已》的最开始,雷厉风行的顾佳绞尽脑汁放低身段接近王太太,都是为了确保许子言可以进入家门口的顶级幼儿园,有个好的起点。
而玛德琳在《大小谎言》里一开篇就说得很明白,举家搬到蒙特雷,都是为了孩子,为了这所小学 ,为了“花公立学校的钱享受私立学校的教育”。
教育焦虑在哪里都不是个新鲜的话题了,从牙牙学语开始的每一步,妈妈们的人生规划里,便要空出巨大的一片,交由这小小的”吞金兽“主宰。
让《三十而已》一举冲上热搜的顾佳为孩子打架的片段,令观众大呼过瘾;而《大小谎言》里,举止优雅妆容精致的妈妈们第一次动用武力,也同样是为了儿子——自从开学第一天被指认霸凌,简的儿子小齐(Ziggy)便遭受了同学的孤立和排挤。
当受到伤害的小女孩母亲雷娜塔(Renata)一再放话要将Ziggy赶出学校之后,简小男孩似地箭步向前,挥起了拳头。
除了为孩子披上各自的铠甲,更有意思的是,两部剧里的妈妈们也深知如何利用好孩子这个最大的软肋,给予对头重重的一击。
顾佳的漂亮一战,根源是木子妈妈因为不满顾佳的仗义执言,担心自己家委会会长位置不保,用关小黑屋的方式把怒火发泄在许子言身上。
顾佳甩掉高跟鞋、摘下首饰的华丽变身,也侧面说明这一击有多疼多致命。
而《大小谎言》里的斗争则更为精妙——雷娜塔为女儿举办了盛大的生日派对,在校园里挨个派发请柬,独独漏掉小齐一个。
玛德琳看不惯她孤立简和小齐的做法,搞来十几张冰雪奇缘的舞台剧门票,盛情邀请女儿和她的朋友们一同前往,特意选在生日会的同一日,分走原本要出席生日派对的小朋友,精心策划只为向雷娜塔宣战。
玛德琳的丈夫吐槽她在自己的战斗里连小女儿也不放过,我却只觉得有趣-——完美妈妈之间的斗争,才是真高手过招。
2. 母亲和妻子的身份以外,我又是谁和顾佳的完美人妻相对应的,是曾经的金牌律师瑟莱斯特。
因为两个顽皮的儿子耗费了大多数的精力,因为丈夫常年出差在外,更因为他不喜欢不支持,瑟莱斯特从她原本光芒四射的法庭退隐。
直到玛德琳倾注全部心血的社区音乐剧《Q大道》(Avenue Q)即将付之一炬, 她才犹豫再三之后穿上套装,盘起头发,陪同玛德琳出席市长办公室的会议,优雅精准的词句和条文引用利剑般封住了反对者的口。
回到车里,瑟莱斯特第一次觉得自己从完美妻子和完美妈妈的躯壳里活了过来,在玛德琳欣喜崇拜的目光里,又哭又笑,不能自已。
关于我是谁的命题,《三十而已》已经借各个女主角之口反复论证了。
顾佳的金句,“坐月子的时候顾佳已经死了,活下来的是许子言的妈妈” 是瑟莱斯特的写照,而对于玛德琳来说,青春期的大女儿对前夫的新欢言听计从却和她无话可说,小女儿开始逐渐有了自己的朋友和生活,码农丈夫爱她却不解风情,母亲和妻子之外的自己是谁、能做什么,却是玛德琳想要了解却害怕听到的答案。
3. 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其实在影视剧里也可以窥见一二婆媳话题一向是中国家庭伦理剧的热门题材,《三十而已》里钟晓芹的妈妈照顾小家庭是否有逾越边界之嫌一直是观众热议的话题。
顾佳的爸爸也有不少镜头,侧面展示了顾佳凡事自己扛的性格来源。
与之相反的是,《大小谎言》第一季整整七集,没有一个长辈的镜头。
唯一勉强算作出镜的,也只是简妈妈的声音--她在电话里唠叨着要简带着儿子一起回到家乡,而这段仅有的对话被简以照看儿子为由匆匆挂断。
这样的设置当然有其社会依据——不同于我们的祖先求稳求安定,西方文化鼓励闯荡,总体社会流动性大,再加上美国建国以来的开拓精神,很少有子女可以跟父母常年生活在同一座城市。
另外非常有趣的一点是,王漫妮要面包也要爱情的挣扎引起了极高的讨论度,但各个家庭之间经济地位、生活方式上的差距却在《大小谎言》里被刻意弱化了。
的确,随着镜头你可以看见瑟莱斯特家带露天泳池的海景房和四面落地窗围成的餐厅,也可以瞥见简租住的狭小的两居室。
但除此以外,镜头很少特意给到每个人的包、鞋、首饰上。
他们的经济差距当然不可谓不大,只是故事背景设定在了海滨小镇又是公立学校,生活节奏当然也和对标纽约香港的北上广南辕北辙。
家庭暴力是《大小谎言》的另一条重要的线索。
近些年来,随着舆论的重视和立法的完善,国内对于家暴的认知也在不断提高, 很多人第一次开始明白,教育、年龄、性别、社会成就种种,都不能成为判断暴力是否发生的依据。
《大小谎言》更是用冷静克制的镜头语言告诉观众,这是暴力,那也是暴力。
最最难得的是,《大小谎言》里的她们都不是完美受害者——简原本对和萍水相逢之人共度良宵心存幻想,而瑟莱斯特面对暴怒的丈夫,会回击、会辱骂、会挑衅,可这一切都不妨碍她的心理咨询师认真地告诉她,你是受害者,你要租一套房子,带着孩子离开他。
结语《三十而已》的出色之处在于,它终于从男性凝视中挣脱出来,不再把获得优质爱情作为故事的结局和女主角寻找自我的终极奖赏。
但略微遗憾的是,顾佳、王漫妮和钟晓芹,还是比普通人完美了一点点——顾佳始终如一的完美得体自不必说,钟晓芹姐弟恋的初露端倪,刚刚好从离婚的那一刻开始,而王漫妮更是对于自己成为第三者这件事彻底被蒙在鼓里。
三位女主角在追寻自我的过程中所经历的一切,都是命运残酷地选择了她们——投资茶厂被骗、丈夫被勾引出轨、胎死腹中、遇人不淑…他们被迫接住了生活抛过来的一切,然后展露出独属于女性的蒲草韧如丝,不曾踏错一步。
与之相比,欧美的影视剧一向不乏活色生香的、不完美的女性角色。
二十年前的小屏幕里,角色设定为专栏作家的凯莉(Carrie Bradshaw)踩着她刷爆信用卡也要拥有的名贵高跟鞋,意气奋发地走在纽约街头。
在把自己的经历写成书稿的同时,凯莉也从多重意义上开启了女性“书写自己人生“的篇章。
从《欲望都市》、《绝望主妇》再到如今的《大小谎言》,她们生活里或大或小的定时炸弹、无尽烦扰,更多源自于女主角们自身的头脑发热、错误判断和某一时刻的屈从。
《大小谎言》里的女人们有很多张面孔——她们中的一些人独断、专横、冲动、偷情,另外一些人心猿意马、喜怒无常,瑟莱斯特作为家长认知中的完美女神,在原著里更是有着因为走神导致双胞胎儿子几乎溺水的过往。
她们的缺点没有让她们失去吸引力,只是让她们变得更加复杂、多面。
也恰恰因为她们跌进了自己亲手挖的坑里,她们给予彼此的理解和支持,才更加显得意义非凡。
当她们借助同行女性的力量,从泥泞深处爬上来的时候,你才真的相信,她们曾经的软弱、糊涂还有亲手搞砸的一切,都不能用来定义这一刻的她是谁。
两天前看完这部剧,那些唯美、细腻的构图和用色还是会不时闪现在脑中。
Nicole是我最关注的角色,从她的角度来看,毫无疑问Big little lies是一个关于女性意识觉醒的故事。
事实上,从说谎的五位同谋者的视角来看,这都或多或少投射了她们的自我觉醒历程。
Renata和Celeste有共通性,她们都在事业上取得足以自傲的成就,所不同的是,Celeste为了丈夫放弃了事业,又为了孩子放弃了原有的生活圈子(6年前搬来Montary)。
Renata仍然自傲于所拥有的事业,并且享受着事业带来的自我价值肯定和社会地位,同时也享受着全职太太们怀着妒忌的鄙夷。
可以说,Renata是较早拥有自我觉醒的女性,在这一点上她和Bonnie又有了共通性。
评论区很多人说Bonnie bitchy,让我感觉莫名其妙。
她在剧中得到的所有负面评价只是too hot and too smart,可能有人觉得她不应管Madeline女儿的闲事,可是她并没有介入丈夫和Madeline的事,她的分寸感比起Madeline强了不止一点半点。
在她的角度,大女儿是丈夫的孩子,自己应该负有一份责任,尤其在知道Madeline无法转换角色解决女儿青春期困惑的情况下,Bonnie作为一个cool friend确实能够更好地帮助大女儿。
今年太多好剧都在反映女性意识,就我看过的来说,《大小谎言》、《名姝》、《傲骨之战》《黑镜》les那集,无不如此。
《大小谎言》的背景最平实,反映出的觉醒也最多元。
一个女性的自我意识在什么情况下觉醒?
脱离父母的庇护、进入职场、创造自己的社会价值是觉醒,生孩子、完成从女儿到母亲的角色转换是更深层的觉醒。
然而,经历过这两次觉醒的女性们,为什么还是不能真正觉醒?
还是会屈服于男权的压迫与屈辱?
这是我对Celeste不解的地方。
她是受到性的支配吗?
还是因为最初的选择而不断说服自己接受暴虐?
同样,早早嫁做他人妇的Madeline可能没有太多职场的经历,她努力通过社区事务寻求自我价值认定,但被前夫抛弃、与大女儿离心是她无法释怀的阴影,她的觉醒是最不明显的,也可以说没有真正觉醒。
Madeline习惯于“管闲事”,帮助其他受困的女性,对弱者富有同情,这都是她的敏感天赋。
然而也仅止于此,她看不惯事业成功的Renata,痛恨年轻快乐的Bonnie,除了具体的原因,真正作祟的其实是同样身为女人却无法成功、无法洒脱的妒忌。
因此,我想做一个设定,一个自我意识觉醒的女性,是摆脱了对同性的妒忌心的女性。
束缚女性在社会上伸展自我的,除了男权社会对女性的刻板印象和僵化定型,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就是同性之间缺乏真诚的互相欣赏、互相鼓励。
在这一点上,Renata的觉醒程度就不如Bonnie,当然随着剧情的推进,她的觉醒程度在加深。
《大小谎言》带来的另一个问题是:什么条件能够塑造一个女性的自我觉醒?
一定要通过对压迫、暴力、禁锢的反抗,才能获得觉醒吗?
我认为这是女性主义需要认真面对的问题,如果将女权看作是对男权的反抗,显然把男女放在对立的阵营了。
或许Feminists会说在现状之下必须以这种方式争取女性权利,然而这种看法忽略了一个基本事实,那就是社会的基本单元还是家庭,而大多数家庭是由男性和女性共同组建的。
女性觉醒不应该只是放在反抗男权之中看待,也应该在正常的、或者说和谐的家庭情境 之中被温和地探讨。
但同时,也要时刻警惕社会体制对女性意识的扭曲,觉醒的开端是超越于当下社会结构的,而觉醒的落点又必然回到社会结构之中,只有这样,女性主义才可能对我们这个时代的女性产生真正良性的影响。
选择做丈夫贤内助放弃工作的女性能够得到“先锋”女性的尊重,而选择不婚、同性婚姻、丁克的女性也同样能得到“传统式”女性的真诚肯定,这才是女性主义所可能取得的最好结果,只有女性自身能够肯定女性可以拥有多样化的人生选择,女性才可能真正觉醒。
最后的问题是,我们谈论女性意识觉醒,往往由性意识的自主开始。
在这个意义上,Madeline或许是曾拥有觉醒的,可是她最终将其看作引爆家庭生活的炸弹,小心翼翼地守住秘密。
从Feminism的角度看,她在本质上已经臣服于社会的规训,然而若我们从Madeline的角度看,这种所谓的性自主根本不是她想要的,出轨是臣服于性,而拒绝二次出轨才是觉醒。
由此可见,社会“规训”并不都是对女性的束缚和扭曲,能够自我辨别哪些社会形式是自己应该接受的、并且出于责任意识履行社会身份,不也是女性的觉醒吗?
可以从这个角度理解自足、独立的Bonnie为什么结婚,至于她为什么选择人品不佳的Madeline前夫,可以通过一些细节看出。
如他们家的陈设全是Bonnie喜欢的南美风,丈夫为了她改变自己的饮食习惯,练习瑜伽,并支持她经营自己的事业,听从她的劝告改善与前妻的关系、关心女儿等等,已经足以回答这个问题了。
或许,Bonnie的丈夫作为一个欣赏者、参与者与Bonnie一起回答了“女性觉醒之后应该怎样生活”,当然答案是多元的,可这不失为一种好的回答。
(转帖自公众号:不是你想的那样)豆芽这几天连夜刷完的一部剧《大小谎言(big little lies)》,特别特别特别想跟大家分享一下。
这部剧艾美奖16项提名,最终斩获5项:最佳限定剧集、最佳限定剧导演、最佳女主——妮可·基德曼、最佳男配——亚历山大·斯卡斯加德、最佳女配——劳拉·邓恩。
能得艾美奖青睐,同时在豆瓣获得8.9的高分,绝不仅仅因为这部剧聚集了两位奥斯卡影后(妮可·基德曼和瑞茜·威瑟斯彭)和众多演技派。
《大小谎言》由HBO出品,与《权力的游戏》和《西部世界》同一个爸爸。
主要讲述了三个年轻母亲看似完美的生活,因卷入一宗谋杀案,而被搅得天翻地覆的故事。
它在7集容量内,将悬疑感和生活感做到了极致。
与以往悬疑大片不同的是,这部剧在逻辑思维上更为缜密,层层递进,逐渐揭开隐匿在“大小谎言”背后的真相。
在你以为要进入犯罪剧的节奏时,故事却将你带入美国中产阶级的育儿世界。
《大小谎言》采用两条故事线,一条线从校园欺霸开始讲述,一条线则是几个月之后的事,由于一场谋杀案警察对镇上的人一一审问。
两条线并行穿插,在片尾之前一直不知道被杀的是谁,更不知道凶手。
审问镜头更大的作用在于铺垫和补充小镇上人际关系的复杂。
剧透预警故事发生在美国蒙特利一个中产阶级聚集的社区。
搬到这里来的人都是为了给孩子更好的教育资源。
妮可·基德曼扮演的瑟莱斯特是一个美丽的家庭主妇则是全镇门面担当,她的丈夫也帅到掉渣
用邻居的话说“我愿意和他们夫妻两个中任意一个上床”。
观众的心声瑞茜·威瑟斯彭扮演的梅德琳是小镇上十分活跃的人物,她的优缺点都十分明显,她爱管闲事、热心肠、见不得欺凌和不公平,她的这种急公好义完全按照自己的道德标准和判断,甚至不经别人同意直接帮别人做决定。
她处事急躁、要强,但是生机勃勃又侠骨柔肠。
谢琳·伍德蕾饰演的简是小镇上的异类,她就像一排豪车中的一辆日本面包车。
学校迎新日的路上,梅德琳不小心崴脚,简下车询问,二人因此结识。
梅德琳自认“好人雷达”很准,简的主动关切和风趣谈吐,立即获得了梅德琳的好感。
她将简拉入自己和瑟莱斯特的闺蜜团体,三个人结为闺蜜,一场风波也随之展开。
开学第一天,女CEO蕾娜塔的女儿艾玛贝拉被掐脖子,简的儿子Ziggy被当众指认为霸凌者。
虽然Ziggy极力否认,孩子们还是在家长的告诫下与之疏远。
只有梅德琳的女儿克洛伊愿意主动和他交朋友。
看不惯这一切的梅德琳为简出头,与蕾娜塔结下了梁子。
作为吃瓜群众的社区邻居,表面上乞和,实则背地里看得暗爽。
目击者们的审讯台词都在引导着观众:这起校园霸凌案为最终的凶杀案埋下了伏笔。
没有人是完美的,渐渐地,三位女主生活的真实面貌浮出水面。
完美瑟莱斯特是资深律师,遇到比自己小很多的帅气丈夫后辞职回归家庭,两个人恩爱到肉麻,有一对可爱的双胞胎儿子。
一切都看上去很完美,但A perfect life is a perfect lie.瑟莱斯特的丈夫有严重的暴力倾向,他仿佛会随时发难,从一个温柔贴心的情人一瞬间变成一个施暴者,更奇怪的是他们的暴力以性爱收场。
一开始,瑟莱斯特甚至有点享受这种粗暴的性爱,再加上她的丈夫在不施暴的时候完全是一个完美的丈夫,他迷恋并称赞她的身体,毫不吝啬情话和亲吻,在孩子面前更是无懈可击。
暴力之后是疯狂的性爱、跪地道歉、鲜花礼物和一段暂短又甜蜜的夫妻生活。
可是她身上的淤青退去,新一轮的暴力再次发生。
梅德琳离过婚,和前夫有一个大女儿,和现任老公有一个小女儿克洛伊,前夫渣男抛弃了她和大女儿,与一位年轻火辣、崇尚和平环保的当代嬉皮士女郎再婚,并且变成了一个顾家爱老婆的好男人。
当年的渣男如今成为别人的好好先生,自己的大女儿还跟后妈亲密无间,这成为扎在梅德琳心间的一根刺。
现在的自己虽然也拥有了一段看似完美的婚姻,但是她对丈夫缺乏激情,反而与剧院的同事发生了不伦之情。
她后悔、羞耻,但又沦陷于这种偷情的快感。
单亲妈妈简,她从远方搬来,独身带着自己的儿子小齐。
按理来说,当儿子否认了自己霸凌同学后,作为母亲就该相信他才对。
但是,简始终惴惴不安,因为小齐的出生,源于一场强奸。
这段伤痛的历史让J失眠、焦虑,随身带着枪,梦境中总是闪回她追逐那个强奸了她的人在沙滩上的脚印的画面,她追着追着,脚印消失了,那个人也消失了。
人不可能有完美的生活。
即使是闺蜜之间,她们也要通过谎言粉饰这些不堪与痛苦。
剧情的最大转折在于,小齐说出了真正欺负女孩的人,他和女孩之所以不说是因为女孩被他威胁了。
这个可怕的一年级霸凌犯竟然是人畜无害的瑟莱斯特的双胞胎儿子中的一个。
这件事让瑟莱斯特幡然醒悟,丈夫能保持的完美父亲的这一幻象破灭了,爸爸可以随意打妈妈这种行为不可避免得被孩子看到并模仿了,在潜移默化下孩子觉得打女生是一件很正常的事。
瑟莱斯特决定不能这么坐以待毙,为此她偷偷的准备房子,打算带着孩子逃离丈夫,可惜还没实施计划就被丈夫发现了。
在一个慈善募捐晚会之夜,瑟莱斯特与丈夫的矛盾集中爆发了。
丈夫再次大打出手,虽然她和朋友们奋起反击,但依旧打不过丈夫,朋友们只能眼看着瑟莱斯特跪倒在地被丈夫拳打脚踢。
这时一个意想不到的人出现了,那就是美德琳的前夫的现任妻子,一直边缘化、对暴力对抗深恶痛绝的她,她突然出现,把瑟莱斯特的丈夫推下高台。
在原著中她童年时曾遭受过暴力,因此深恶痛绝。
这个里争端中心最远的女人,却下了决定性的狠手。
一切真相大白,死的人是瑟莱斯特的丈夫,女人们则互相袒护,最后事件被判为意外。
片尾处,妈妈不再像片头心事凝重地开车带着各自的孩子,而是一起带着孩子在沙滩上玩耍,J在梦境中追踪凶手的脚印被儿子玩耍的小脚印代替。
海浪、孩子、施暴的男人三个场景剪辑在一起,不断闪回,然后戛然而止。
《大小谎言》以巧妙的叙事结构取胜,即使你在看家长里短之时仍然能够被本剧的悬疑感吸引,并在最后一集达到高潮。
看完后的你甚至会感到有些失落——就像剧中的台词“这个世界上,我们谁也看不透谁”。
它不仅仅是个悬疑剧那么简单。
成人世界的浮华,女性价值的拷问,子女教育的争端,无时不刻都给观众以代入感。
这部剧仿佛是想告诉我们,完美的人生是需要用各种各样的谎言去包装。
编剧用完美作为准绳,衡量出完美life的代价,是一个有一个完美的Li(f)e。
在豆芽看来7集的《大小谎言》其实不是一部剧,而是长达7小时的电影。
最近一部HBO的迷你剧《大小谎言》刚刚完结,我把它列为本年度我的最爱。
虽然本年才过了不到一半,并且有《伦敦生活》珠玉在前,以及后面的《冰血暴》呼之欲出,管它呢,我就是要给它个名分。
(好像谁在乎似的)其实一开始我对这部剧是不大感兴趣的,因为介绍中有几个关键字:家庭主妇、凶杀案、孩子、高级社区、平民母亲,再加上这个海报,一部主妇宫斗甄嬛传呼之欲出,这倒也没啥,就是我不爱看,日剧中有不少这种题材(《夜行摩天轮》、《丧失名字的女神》、《她们的阶级》),看得我够够的。
话说这种片除了家长神经、小孩变态、以及阶级鸿沟、矫揉粉饰造成的妈妈小团体之间的明争暗斗,导致最终玉石俱焚、酿成大祸以外,哪怕再打着正能量逆袭的幌子,留在观众心中的也不过是各种形态不一的家庭生活及人际关系的一地鸡毛?!
生活好累,妈妈们的世界好可怕,我还是个少女(呵呵)。
然而最近日剧没有接上档,加上小伙伴说不错,所以我还是看了(那还废话),瑞茜·威瑟斯彭出演的妈妈一出场,我几乎可以断定这是个bitch担当,嗓门大、八卦多、心机强、不消停,最让我灵魂震颤的那一种女性荧幕类型。
谢琳·伍德蕾出演的年轻妈妈一看就苦大仇深,干临时工、住经济适用房的她来到这个海景大宅社区想必是没什么好果子吃的,嗯,励志担当,不干掉几个像妮可基德曼这种美丽优雅高知有钱幸福美满样样拔尖的完美主妇是断然不行的。
当然妮可基德曼就更不用说了,影视剧中出现这样的人设就是为了推翻的,我似乎看到她由内到外、全面溃败的那天已经指日可待。
没想到是我错了。
或者说,这部剧在扮猪吃老虎,颇玩了点花样。
它一直在有意引导你,片头就毫不避讳地告诉你、“it's a wonderful life”其实是“it's a wonderful lie”,并且最终结局是有人要死掉,并且相当惨烈地死掉,似乎也就明说了,这三位主妇,您就瞧好吧。
这部剧还很聪明地引入了社区里各位热心吃瓜群众在审讯室里对案情的分析,要知道群众的眼睛可是雪亮的,群众的编剧能力也是超强的。
就群众们那自信满满的看好戏的样子已经告诉你,这帮人,死几个都不奇怪。
然而我们都被骗了呢。
你看下去就知道本剧的着力点并不在于此,当然,它没有辜负群众们的心理预期,虽然霸凌、排挤、家暴、凶杀这些社会问题一样不少,而这部剧想要描述的是在这些如麻的蛛网之下、斑驳的生活的真相。
这部剧就像是一个傲娇的叛逆期少女,文身、鼻环、骂脏话,标榜自己是mean girl,但其内心如何呢,需要你自己看一下。
剧中几位女性的境遇各不相同,从某种意义上说,她们都遍尝甜蜜、又身陷泥沼,每个人的样子都复杂而真实,就像生活本来的样貌。
她们的奋力自救与互助,才是这部剧的动人之处。
就像刚看的时候你还是搬板凳嗑瓜子倒茶水的心态,看到后面,你觉得真的谁都不能死,必须要死只能是那个谁。
看完本剧,你无法不表白妮可基德曼,她表现出的那种不动声色的脆弱、挣扎、清醒自知又自我欺骗,麻木绝望又砥砺前行,感觉都是那么对,堪称完美。
(并且听说挨打都是真打,淤青都是真伤,我不禁替大洋彼岸的从业者们忧心,难道你们都是拍真的电视剧?!
)
就像片尾真相大白之前,瑞茜饰演的主妇对另外一个被妖魔化了的女强人妈妈所说的,“我没想到你是一个这么big的人”,我没想到这是一部这么big的剧。
PS:除了女飞侠邦妮外,我说这位lady是本剧最成熟之人大概没多大异议吧?
该女士不仅音乐品味不俗、洞晓世情、关爱身边不那么懂事的大小朋友,而且被妈妈喝止看电视去睡觉后,该女士能镇定自如地关了电视,然后面带笑容主动去和每个人kiss goodnight,这种情绪掌控力大概很多人五十岁都做不到吧?
Big little lies基本上是女性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集中大爆发:“你不必成为一个完美的人(反对培养面面俱到型的完美女性”,“重要的是你为什么会害怕说出来(关于面临家庭暴力却极力否认者的追问)?
”,“当我告诉你这段经历之后,我觉得我身体中的一部分觉醒了(关于被性侵后的精神重建)”,“我为她感到骄傲,因为她是一个自我意识觉醒的青年人,正如她的妈妈一样(关于女性独立自由意志的成长)”,“你是要说我girly吗?
(关于男性从传统阳刚与事业型转向关注家庭生活的心照不宣的争议)”,“当我被欺负,我必须打回去”(关于女性面对社会不公职场不公)....太多了,每一句都有漫长而曲折的历史,走了这么久,才走到这一步。
你几乎可以从《Big Little Lies(大小谎言)》开场曲便确定爱上这部电视剧。
Nicole Kidman和Reese Witherspoon两位好莱坞世纪之初最红的女星,在双双捧得金人后便难有事业巅峰。
于是二者如同《Feud(宿敌)》里的Joan Crawford和Bette Davis一样,不得不携手对抗这个冷漠的瞬息万变的演艺圈,主动寻找与自己合契的作品。
两位几乎从未上过小荧幕的高堂女星,同时现身这部由她们亲身制作的电视剧。
导演是曾为Reese第二次奥斯卡竞逐出过力的Jean-Marc Vallée,不过这个魁北克人的另一部作品更加深入人心,那便是Matthew McConaughey登基之作《Dallas Buyers Club(达拉斯买家俱乐部)》。
他是个爱演员的人,镜头里容易抓准演员的最佳时刻,于是难怪二位女星垂青于他——Nicole当时更放话若是他不导演剧集,那么自己便不会出演。
至于这是不是宣传期的噱头,也的确无从考证了。
《Big Little Lies》诚然是一部好剧,但以评论界和收视群的反馈来说,并非神级。
然而阅读过小说的人群却认为剧拍得比小说更胜一筹。
除了演员的张力和化学反应十足,一些细节的添加更是令整个中产阶级“无病呻吟”的故事增色。
尤其是女主角Madeline小女儿Chloe时不时为母亲挑选的独立制作音乐清单,以及另位女主Jane每次跑步时听的迷幻年代摇滚,二者结合,构筑了《Big Little Lies》强大的音乐体系,这些音乐与角色人设结合一体,在加州历史最悠久的海滨小城Monterey公路上,海岸线,沿海而建的白色别墅区延伸。
是谎言们生存的空气水土,在每次欲盖弥彰的表情里,或是为了掩盖年龄或者伤疤的遮瑕膏下,藏不住的心理疲态。
Night 1 - Madeline
Reese Witherspoon饰演的Madeline,好母亲,挚友,她大大咧咧的性格也许时常会成为你人生的绊脚石,但是善意的出发点又令你不能责怪。
Madeline其实人生整体并无大事,所以她会在别人的故事里无助大哭,因其根本就无法想象自己经历这些会有多痛苦。
然而Madeline更像是看这部戏的我们,你看着她人生那些细碎而无来由的伤感,其实就和真实的你我一样——谁说悲从中来一定要经历巨变?
有时只要一个无法言说的秘密就可以将你折腾得心绞痛。
TheWonderOfYouElvisPresley-TheKing严格说来The Wonder of You或许是Ed之歌,拥有Ed这样一位爱自己的丈夫是Madeline人生的幸运,也是一种负担——这样的负担不可言说,女人们总渴望丈夫多爱自己一些,然而当丈夫将你视作珍宝而你无力偿还时,或许只能选择逃开。
这首歌表演于猫王与赫本主题的慈善夜,自然是Elvis Presley的歌,Ed没有选择之前在家里排练的One Night,或者Chloe为他选择的Pocketful of Rainbows,愿意用这首金曲对Madeline告白,那一刻全世界都因他的声音柔软。
You touch my hand and I am a King,You kiss to me is a wortha fortune.ThisFeeling by AlabamaShakes-Sound&Color剧集里这是小女儿Chloe为Madeline挑选的一首歌,女孩儿人小鬼大,表面上是一个不在意的新时代少女,骨子里和母亲一样敏锐和关心人。
Alabama Shakes和演唱主题曲的Michael Kiwanuka都是近年备受褒奖的独立音乐人。
《This Feeling》收入于其格莱美获奖唱片的《Sound & Color》之中,歌词尽是Madeline心声,亦难怪她开车听着这首歌,感慨于女儿对自己的洞察——I spent all this time,trying to play nice& find my way hereSee i've been having me a real hard time,but it feels so niceDreams by FleetwoodMac-TheVeryBestofFleetwoodMac(Remastered)Dreams在剧里的出现,因Madeline和另一强势角色Reneta的对抗,她邀得一帮家长小朋友和自己同去Disney冰上秀而错过Reneta精心策划的女儿生日会,Madeline、Celeste和Jane三个主要角色,也是最好闺蜜,坐在豪车上听着这首Dreams,带着一丝复仇的快感,几乎忘却了黑暗的时光,这首歌是60年代传奇乐队Fleetwood Mac的经典之作,更曾出现在《美国恐怖故事3:女巫集会》之中,Stevie Nicks更是亲自现身。
Now here you go again,You say you want your freedomNight2 - Celeste
Celeste,我对Celeste的情绪十分复杂,她或许是剧中最具悲剧性的角色,然而她的悲剧又有一部分来自自我对于完美生活以及令人嫉妒的外界观感锲而不舍地追逐和依赖。
她常年受到身体上的侵略,却又以病态的爱为这场侵略收场。
原先我以为家庭是Celeste的底线,然而最后我发现她的底线还是如何挣脱自我对于完美形象的病态渴求。
Nicole演得非常好,原作者Liane Moriarty把版权拱手出卖的一个条件,就是要求Nicole亲身上阵演绎Celeste,而她不负众望将其身上的善意,坚忍和伪装都演绎得入木三分,更重要的是,演出了上流社会的虚假和自欺欺人。
HarvestMoon by CassandraWilson-MyBlueberryNights(MusicFromtheMotionPicture)相比Madeline更为世俗的复古摇滚和乡村之选,Celeste的配乐更多用了一些轻缓曲风。
Harvest Moon来自与Bob Dylan齐名的Neil Young,该曲收入于其同名经典专辑,而今日收入的则是更加私人化,墨镜王在《蓝莓之夜》里选取的Cassandra Wilson的版本。
这首歌作为第二集的片尾曲,带出了一丝Celeste对于爱情和生活残存的期待和怀念。
然而,很快这种念想,便被丈夫的暴击碾碎。
Because I'm still in love with youI want to see you dance againStraightFromTheHeart byIrmaThomas-ColorfulFruitCeleste出场的时候伴随而来的是Charles Bradley的Victim of love,Nicole Kidman的完美侧颜在晨光下备显柔美,如同这首歌,这么温暖抚慰,唱的却是残酷的被爱囚禁的酸楚。
这首Celeste的主题歌因版权遗憾未能分享,然而Irma Thomas的这首Straight from the heart则毫无疑问是Celeste的风格——一场痛苦的质问。
出生于1941年的蓝调传奇Irma Thomas将这首歌唱得温暖却直抵人心。
此刻Celeste心底是一种日渐坚定的情绪,因为伤痕累累,无法再欺骗自己。
Make me forget the pain that you causeunderstanding it's a great thingif it comes from the heartNight3 - Jane
No fence, Jane其实是不属于Monterey的,这点她自己或许也知晓。
在每一个人都佯装完美女士的海边小城,她如同真实的利刃插入这个假面社群。
但是巧妙的是,她的真实最后成为了一面镜子,让每一个披着坚韧外壳的主妇窥探到自己内心,而寻得柔软。
所以很奇妙的是,我很喜欢Jane,Shailene的演绎也不错,虽然每一秒都令人感慨时间催人老,她实在应该和两位高龄女神研究一下驻龄之术。
Jane在某个程度上是《大小谎言》的灵魂人物,她习惯于在海边跑步,每一次她跑步时的音乐都很赞,带着一丝愤怒,又有一些对人生的戏谑。
比如Martha Wainwright的Bloody Mother Fucking Asshole,以及接下来这首,我很喜欢的White Rabbit。
WhiteRabbit by JeffersonAirplane-WhiteRabbit:TheUltimateJeffersonAirplaneCollectionJefferson Airplane是美国60年代迷幻乐重镇旧金山的代表乐队,Grace Slick的加入让这支乐队名声鹊起,这首《White Rabbit》是她创作的一首典型的迷幻摇滚作品,收录于1966年的专辑《Surrealistic Pillow》中。
1966年恰是Woodstock运动前夜,垮掉一代的盛兴时期,充满着毒品、自由和迷幻诗意,这首White Rabbit以《爱丽丝梦游仙境》为隐喻,唱出理想破败的颓废感。
结合电视里Jane和儿子Ziggy在水族馆中的画面,对于二人生活中潜在的隐忧表达地既贴合又出神。
而当Ziggy在车里唱起Red Queen’s “off with her head!”你也会情不自禁猜疑这个孩子是不是一个极为聪明的伪装者呢?
One pill makes you larger,And one pill makes you smallAnd the ones that mother gives you,Don’t do anything at allHandsAroundMyThroat by (D.I.V.)DeathInVegas-ScorpioRisingDeath in Vegas是由Richard Fearless和Tim Holmes,Steve Hillier三人组成的英伦乐队。
此曲选自Scorpio Rising这张专辑,名字象征着邪恶的诱惑,亦来自Kenneth Anger 1972年那部同名的同志短剧(非常值得一看)。
专辑很妙之处是请来了My Bloody Valentine, Sonic Youth ,Massive Attack与Mazzy Star等殿堂人马助阵人声,也是可一不可再。
这首歌出现之时,Jane一个人在海边怒跑,紧接着Madeline和Celeste加入,三人各自被不同的事件掐紧喉咙等待解放。
关于怨恨,关于罪孽,关于耻辱。
这也是我全局最爱的片段之一。
I still can't tell, What's been saidYour Hands around my Throat, Ask me to let goLast Night- Bonnie
Another Night - Bonnie在最后一集之前我一点也不喜欢Bonnie,纵然她全剧里没出过什么大问题。
可是啊,这个人设是有多讨人厌,是一个极具魅力的瑜伽老师,爱Nature,波西米亚,整个人生就是个大写的放松,生活就是跟其他四个主角站在反面,映衬他们的疲惫。
然而最后一集Zoe Kravitz唱了一首迷人的Don't,并且当Celeste神色慌张被骚扰时便一直警惕,一直担心她出事,最后成功发出女子力。
让人不得不对其刮目相看。
从凶杀案走出,最后五位母亲,五个女人坐在Monterey的沙滩上,她们因为这个罪案而结盟,也因为一起说的谎言而成为了挚友。
但是Madeline眼中还是有一丝犹疑,不远处有人在洞察着她们。
因为,或许最后折磨我们的并非把自己推入罪恶深渊或是将自己陷入地狱的Big lies,而是每一分一秒都情不自禁为伪装幸福伪装高贵伪装满足而说出的那些...Little lies
扫描QRcode 关注MidnightAdonis点击阅读“MidnightAdonis美少年末日”原文
由HBO推出的迷你剧《大小谎言》,改编自同名小说,主要讲述三个年轻母亲看似完美的生活因卷入一宗谋杀案而被搅得天翻地覆。
第一季评分9.0,被豆瓣网友评为“女人是天然的同盟”,没错,就是要girls help girls, 全世界姐妹们联合起来刷完第一集,我帮你把语言点整理好了——1. roll / twist one's ankle 崴脚
roll (使)打滚,(使)转动,滚动;卷,把…卷成筒状。
twist 扭曲;扭伤;拧。
把脚踝卷到、扭到,也就是崴了脚。
trip 绊倒开场Madeline摔了一跤,剧情前后用了三种表达。
这一跤不仅为自己扭来了新朋友,也为后来的剧情发展埋了“伏笔”。
2. blow over 平息
blow up 爆发
blow 吹;殴打;打击blow over 平息;被淡忘;消散;停止blow up 爆发,爆炸;放大;使充气Madeline为Ziggy和Jane打抱不平,旁人评价只要有她掺和的地方事情就不会blow over, 只会blow up, 太爱Madeline的这股劲儿了。
3. peacemaker 和事佬
maker 制造者,制造商,peace+maker 和平制造者,也就是调解人,调停人名词+maker 的常见词汇还有: icemaker 制冰机matchmaker 媒人,红娘 troublemaker 惹麻烦的人4. active talker 话痨
active 忙于……的 talker 本意就是健谈的人,active talker 忙于balabala的人,是个话痨无疑了另外表示话痨的词还有chatty爱闲聊的,健谈的flibbertigibbet (带点贬义)饶舌的蠢人,卷福在参加肥伦秀的时候用到了它
更多优质分享可以关注我的公众号:Wind教口语 5. part-time job 兼职工作
part-time 部分时间(地)的,兼职(地)的a part-time job 兼职工作,与之对应的是 full-time job 全职工作part-timer 兼职者,从事兼职工作的人6. my knight in shining armor 我的白马王子
knight (英国的)爵士,(旧时的)骑士armor (英式英语也写作 armour) 盔甲、铠甲所谓“情人眼里出西施”无论是身着闪闪发光铠甲的爵士,还是脚踩七色云彩的盖世英雄,中西方文化里对意中人的描述都不约而同地光彩夺目。
7. He was actually never in the picture. 我们的生活中一直没有他
picture除了图画、照片,电影,形象、印象,还有情况、局面、事态的意思。
Jane说孩子爸爸从来都不在她和孩子的生活状态之内,即父亲角色在她们的生活中是缺失的。
8. stay out of it 别插手,别生事
stay out of sth. 不介入,置身于……之外这个表达比较常用,不管是劝诫对方不要掺和他人的争执,还是警告对方不要管自己,都可以用到。
举个栗子 It's better to stay out of their arguments. 最好别卷进他们的争论之中。
最后放上本集我最喜欢的台词,个人认为Bonnie的这句台词不仅是全剧的点睛之笔,同时也如镜子一般照向现实,屏幕前的我们何尝不是如此呢?
创作:枫叶依蓝审校:Juliet排版:Emma总编:大风哥Wind
更多优质原创笔记可以关注我的公众号:Wind教口语
第一集:女人作为全职妈妈太不容易了,连在教育孩子的时候都可能受制于孩子不认同她决策的眼界和能力。
这根本不是能够因为爱或者正确的家庭教育改变的事情,而是需要社会对全职妈妈的正确认识。
但玛德琳说的是:“你还有人生的下一个章节,事业;而我没有了,我是一个母亲。
”孩子终将离你而去,即便他们还在也不再是当初的孩子了,怎么去寻找下一个章节呢?
第一集:梅德琳(由瑞茜 · 威瑟斯彭饰演),是典型的家庭主妇,性格坦率耿直,爱打抱不平。
她不工作,孩子是她的全部。
但是,大女儿却跟一个叫邦妮的女人越走越近,小女儿似乎也不再需要她。
梅德琳在弄一部话剧。
而话剧却遇到了麻烦。
珍(由谢琳 · 伍德蕾饰演),是位单亲妈妈,兼职会计。
带着儿子刚搬到了这个小镇。
住的房子是一室一厅,开的车是便宜的丰田普锐斯。
平易近人的珍很快就赢得了梅德琳和瑟莱斯特的喜爱。
瑟莱斯特(由妮可 · 基德曼饰演),是位美丽人妻。
跟梅德琳是好朋友。
她跟小自己十几岁的佩里结了婚,育有两个儿子。
曾经是个优秀律师,为相夫教子放弃了事业。
她跟丈夫的「年龄差」惹来一些流言蜚语。
蕾娜塔(由劳拉 · 邓恩饰演),是个作风强势的女人。
事业有成,经济独立,既是学校委员会成员,也是水族馆董事会成员。
住着豪宅,喝着香槟,简直是人生赢家啊。
孩子开学,主妇们见了面。
蕾娜塔的女儿被一个男孩欺负,脖子上留下了伤痕。
以蕾娜塔的性格,绝不会善罢甘休。
放学后,她要求女儿在家长面前指认出那个男孩。
女儿最后将手指向了珍的儿子扎克,还说他试图掐死她。
但扎克一口否认。
父母自然相信自己的孩子,珍拒绝道歉。
蕾娜塔非常生气,甚至威胁珍的儿子。
战火就此点燃。
梅德琳站出来替扎克出头,她认为对孩子说那种话太过分。
然而,蕾娜塔并没有搭理她,甩头离开。
梁子算是结下了。
设下的悬疑:
中文版书封1、 扎克到底有没有掐蕾娜塔的女儿?
【原著党】十五个身材不一、身高各异的男孩稀稀拉拉地在老师的面前站成了一列。
塞莱斯特的那对平头双胞胎站在了队伍的末尾,其中一个人还在对方的头上玩着火柴汽车,而另一个则像赶苍蝇一样伸手拍打着。
“这简直就是警方指认嫌疑人的画面嘛。
”玛德琳说道。
人群中有人窃笑着打断了她。
“别说了,玛德琳。
”“他们应该先朝前看,然后再转到一侧去展示一下自己的侧脸。
”玛德琳不以为然地继续说道,“塞莱斯特,如果是你的两个儿子中的一个做的,她肯定看不出来。
那样的话我们还得做个DNA 测试。
等等——同卵双胞胎是不是连DNA 都是一样的?
”“你就尽情地笑吧,玛德琳,谁叫你的孩子不是‘嫌疑犯’呢?
”另一位妈妈没好气地说道。
“他们的DNA 是一样的,可是指纹不一样。
”塞莱斯特回答。
“原来是这样。
那我们就得提取一下指纹了。
”玛德琳说。
“嘘。
”珍强忍着笑意制止了她们的对话,心里却不由得为那个即将在大庭广众之下颜面尽失的妈妈而感到担心。
名叫阿玛贝拉的小女孩紧紧地抓住了妈妈的手,而那个红头发的保姆则叉着胳膊退后了一步。
阿玛贝拉仔细地审视了一遍那群男孩。
“是他。
”她很快便伸出手来指向了那个看上去流氓气十足的小男孩,“就是他想要掐死我。
”我就知道。
珍在心里偷偷地附和了一句。
然而,那位女老师却不知为何将手放在了瑞吉的肩膀上。
小女孩认真地点了点头,而瑞吉则在拼命地摇头。
“不是我!
”“是的,就是你!
”小女孩斩钉截铁地回答。
2、 瑟莱斯特是不是常被老公家暴?
【原著党】“我的朋友塞莱斯特一会儿也要过来。
”玛德琳说,“你可能看到过她来学校里送孩子——两个金头发的小捣蛋。
她的个子很高,是个金发美人儿,不过看上去总是一脸不安。
”“不会吧?
”珍回答,“高挑的金发美女还有什么好不安的呢?
”“你说得没错。
”玛德琳应付了一句,好像这就是问题的答案似的,“何况她的丈夫很帅,而且身价不菲。
他们夫妻俩直到现在还会牵手呢。
还有,他是个好人,总是给我买礼物。
老实说,我也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能和她做朋友。
”她低头看了看手表,“哦,她真是没救了,总是迟到!
好吧,趁这会儿工夫,让我好好地来审问你一下。
”其实,我好报个猛料。。。。。
没有9.9分我不信。泪槽空了
男人老鼠屎 女人当自强 最喜欢Chloe
谢林伍德蕾都演孩他妈了。。
前两集担心大家误会这是个绝望主妇撕逼剧,原著是关于女性成长和友谊的,三大女主一直很好,妮可简直神tm适合原著的塞莱斯特(当然再年轻10岁就好了...)瑞茜也是神tm适合玛德琳这种生机勃勃小婊砸形象,加上剧本很少失手的David E. Kelley,品质保证。
最后一集生生砍掉两星,剪接烂,情节跳来跳去,一下子从神剧,变成desperate housewive - -
就这?怎么跟利器比
太写实了,写实到毫无戏剧观感可言。如果加入小孩视角,构建一个平行的小世界,再加些存疑的谎言桥段,就完美了。最后想说,中产社群的生活状态,本质上和国有制时代的厂区宿舍大院生活没啥区别。这样想想,生活的确是无聊且无意义的。
60分。非常精致的小品,剪辑和配乐都很出彩,尤其将人物的小念头以零碎的剪辑在人物的叙述时间线里,很不错。但开篇以案件为主导了整个结构,案件的本身就显得不算精彩,因为剪碎时间线也算是一种强调。
裹脚布又臭又长
一口气看到第五集实在看不动了。歌单不错,小朋友不错。想知道究竟是谁在霸凌(猜是双胞胎)。对通过塑造典型人物典型形象展现当代已婚女性众生相由美国西海岸高档社区不和谐纠纷所引发的现代已婚女性婚后生活状况的深入思考提不起兴趣,也不感兴趣,因为并不觉得这剧能真的体现思考价值和代表意义。
短期之内对于人物情绪烘托最出彩的剧,那些在弹幕里刷“跟绝望主妇好像”的人我真是get你们唔到。PS. 好喜欢Ed好喜欢Ed好喜欢Ed
阔太太版《绝望主妇》,主打悬疑不过目前看来悬疑部分略弱,几位女主的演技毋庸置疑,导演也保持了电影般的水准,希望剧本可以渐入佳境。
看完e5心理医生那段,太窒息了,提前来评论一下。Celeste不愿意承认被家暴,有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作为她这样长得美、教育背景好、(曾经)工作好、(看起来)家庭好的光鲜亮丽的女神,很希望自己每一个方面都是优秀的完美的,所以很难接受在某一方面不那么好、不“优秀”了,比如家庭不美好,在她价值观里也是个人的失败。她宁愿一直自我欺骗,也不想暴露自己的“不完美”。这也是很多优秀女性自我设限、没办法走出toxic关系的原因吧。(没有批评这些女性的意思,这是社会给了女性太多价值评判,形成各种各样的枷锁。很多女性越想面面俱到,结果枷锁越深重…)
老媽這種角色,看著頭痛,3q
家暴的艺术
叙事手法挺有意思,过程描述细腻抓人,虽然半途就瞎蒙到了结果不过依然看的津津有味,以小见大暗涌波动。故事发生在 Monterey 也格外亲切,不过也不用人人住海景房天天开一号公路吧 😂(全是东岸精英风有点出戏就是
这什么玩意
被悬疑外衣包裹的精致肥皂剧,如果说前半部分的悬念深入与一个个小高潮的交叠还颇为吸引人,到最后还在玩这种猜猜是谁杀了人的小聪明实在拖沓且造作的很。三颗星给各位女神的演技,整部剧只有Madeline的角色是真正丰满的,又聒噪又可爱,要对威瑟斯彭转粉了。
可以改名《闺蜜》,最大优点除了卡司外就是制作精良,但小格局下的主妇剧弊端也多,各种鸡碎鸡肠好难投入。缺乏平衡。
谁来给我剧透一下啊求剧透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