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旧是舒适的优雅的九十年代影像,很自然的被霍建起带入氤氲着蓝色文艺气息的画面中,像王家卫的风格的,虽然比之粗糙,却又有霍导独特的色彩风格和镜头组接,带着浓浓的话剧色彩,以及对行为艺术和生活的探索,一句:你在找什么,找到了吗?
说开了那一代人缅怀自己逝去的青春,惆怅与迷茫潘粤明和袁泉用京腔和话剧式的独白让我想起《大宅门》里戏曲的配乐,不仅不显突兀,反而更适应艺术本身这不算快不算慢的市井生活,散发着文艺气息的沿海城市,被我放在记忆中对于美好想象的憧憬正体现在这部电影之中
应该是在遥远的2002年,刚刚拜入师门不久的我们在李师的视听语言课上看到了这部电影的片段。
原小说的名字是行为艺术,片名又叫蓝色爱情,艺术和爱情不遑多让的是当时年方二八的少年们所有的想象,虽然我们尚不知艺术为何物,对于爱情的理解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后来再也没有看到过这部电影,但那吉光片羽却格外清晰的成了脑海中的“钉子户”。
直到再次在电视上看到它。
现在追忆起刚上大学时,自己经常被《开往春天的地铁》这样的假小资伪艺术电影整的晕头转向七荤八素,铭记《蓝色爱情》倒也不难理解。
当初只记得谈情说爱的“轻”,如今看来却是苦苦求索的“重”。
那与其说是邰林苦苦求索爱情之纯和刘芸汲汲探究是非曲直的重,倒不如说是导演霍建起在进入电影圈前黑夜中漫长旅程之重。
开头就是邰林在迷离的大街上剪掉长发,作为一个曾经的文艺青年,他要藉此来和过往做一个彻底的切割。
然而艺术的“余孽”尚未剔除干净时,他就碰到了刘云。
于是,在理智/冲动、世俗/梦想、工作/艺术、职责/爱情之间他来回的摇摆。
正如片中那点题般的话剧名字一样,片中的每个人都在寻找。
邰林找寻的是爱情的纯度,却在不期然间利用了爱情来厘清自己的职业定位;刘云要找寻的是父亲和真相,却被迫从艺术的瑰丽中走出面对现实中的血色;马白驹要找寻多年前陷落的爱情,却被迫在逃离中无望的爱;刘母要依靠癫狂来躲避现实的残忍凄然;刑警队长求破案,邰父求儿子上进,邰母求安宁……艺术的灵感和奇想与工作中的秩序和纪律完全是相向而行的,刘云就化作了那个艺术女神,而父亲同事则是秩序的维护者。
两方力量不断地角力,邰林则在两端摇摆不定。
邰林第一次和艺术之神的媾和妄想被工作的寻呼所打断,第二次艺术女神意乱神迷的投入他怀抱时,他却清醒理智的要看清艺术的真容。
黑暗中,邰林(抑或说片中的每一个人)陷入了一个“无物之阵”,眼看着彼岸就在不远处,却永远无法泅渡而去。
所以,大家都在找寻,最后找寻到的却统统不是自己想要的。
邰林希望藉此长大成人,却仍逃不过最后的纵身一跃;刘云找到的事实真相让她不忍睹视,刑警队长最后破案未遂;马白驹躲避多年之后终究落网…… 邰林是此地的现实之我,刘云是彼境的艺术之你,最后邰林一头扎进冰冷的河水中想要完成和艺术的和解,却被艺术晃点了。
回想10年前,大家因艺术之名走到一起,现如今世俗之网已经羁绊了十之八九的翅膀,而那些极少数扎进河中的人,却在下落的过程中长出了翅膀。
不是人人都能毅然决然地扎进艺术之河,更不是所有人都会成为艺术女神垂青的幸运儿。
好在,霍建起成了。
PS:两天前看完一点粗鄙的想法,不揣浅陋,不惧过度阐释,立此存照吧。
人上岁数重新看过更是艳羡敢于终身一跃之人,永远在路上远远好过永远徘徊踟蹰的人。
失去纵身一跃的机会后,总可以给他人一片掌声,一声喝彩。
说到如今内地的华语都市爱情电影,我想到的是《小时代》那样的欲望流,《北京爱情故事》《一夜惊喜》那样插科打诨、打性的擦边球喜剧,或前些日子的魔幻爱情片《超时空同居》。
男女的感情和婚姻绕不开车、房子,因提倡物质而欲望高涨,但又与现实无奈有无法弥合的间隙,折射了大多都市人群对真爱的迷茫。
但关于爱情的本质,是男女关系中权力的争夺,是男生应该给女生买口红的体贴,或是真爱与婚姻不是一码事的论断吗?
当我有意识地找老电影来看,发现霍建起(《那山那人那狗》)导演的有关公安题材电影——《蓝色爱情》(2000年,潘粤明、袁泉),关于“寻找”主题的文艺片,改编自方方的中篇小说《行为艺术》。
影片颇有些先锋性,不管从“行为艺术”的主题表达上,还是大量采取特写、画中画以及广角等非常规镜头的拍摄视角,以及话剧舞台与现实世界的套层叙事结构,都具有强烈的形式主义色彩,即风格化地再现现实。
看完后,让我实在感叹,这样的片子现在怎么没有了呢?
影片文艺到极致,像一首口风琴纯音乐的海边MV,透过蓝色咸腥海浪看到男主角在街边镜中对于未来感到彷徨的神情,看到女主站在大桥边沿张开双臂一跃而下的轻盈。
最值得让人津津乐道的是袁泉一身即膝黑色长裙在街边举起镜子涂上口红,盯着自己天真无邪地一下就咧开嘴笑了,眼睛水灵得仿佛下秒就能滴下泪。
潘粤明那时还很瘦,在电影里笑着对袁泉饰演的女主说“我今年26岁,身体健康未婚”,可爱极了的怀春少年。
故事拍摄地在海滨城市大连,码头总空无一人,偌大的跨河大桥车辆稀疏,海边沙滩似乎笼罩在雾里,电影里的这些场景营造出清冷、留白但有韵味的氛围。
一如做美术设计出身的霍建起导演对画面美感的追求。
通过几张图就能看到那时袁泉和潘粤明的灵动。
我26岁,身体健康未婚袁泉的颜禁得起特写镜头的考验,值得吐槽的是造型太过于像《那个杀手不太冷》的娜塔莉波特曼造型,但美腿真是无可挑剔。
一、【行为艺术】究竟谁参与了谁的行为艺术——能人们总在进行艺术创作,而庸人们则总是生活在别人的艺术创作之中,这是一个连环套。
行为艺术,20世纪五、六十年代流行于欧洲的现代艺术流派,艺术家精心策划特定时间和地点的事件,通过与人交流走向等待在终点的结果。
方方如此先锋,在小说里将当时深奥的词比拟为人与人之间的交流。
她说,聪明的人创作行为艺术,而愚笨的人走进它成为演出者。
刘云(袁泉饰演)是那个冲动的行为艺术家,人戏不分的话剧演员,舞台和生活之间只有一线之隔。
她自小无父,而母亲又在某天受到刺激成为精神恍惚的人,成长环境应该孤独得不得不学会独立,因此也成长内心十分敏感的女生。
这样的性格特质作为艺术创作者恰如其分。
她总在脑海里荡着秋千在生死之间来来回回,通过戏谑人生从中获取表演的真实体验。
而邰林(潘粤明饰演)是个做梦都想当艺术家的人,可无奈高考落榜只得穿上父亲的警服当名刑警,生活对于他只是诗意彼岸的替代品。
可说两人的相识是命中注定,彼此是相互成就的默契配合者。
两人初次邂逅于桥上,刘云的某次行为艺术中,她想知道在要跳桥的瞬间,有没有人来。
她还因此编了个前夜杀死男友的惊悚故事,结果撞上了救她的邰林带回派出所拘留了一夜。
所谓不打不相识。
究竟谁参与了谁的行为艺术?
刘云无疑是那个聪明但又莽撞的人,邰林无意识走进她的行为艺术,成为那个拉她一把的人。
她满足于他对于艺术所有的向往和期待,是他的缪斯女神,他在无意间被她撞上心门,为之沉迷。
他答应帮她找那位叫马白驹的男人,或许能让其精神恍惚的母亲恢复清醒的人。
但随着调查深入,当他发现马白驹和当年一起警察在公务里丧命的案子相关,而刘云和她的母亲正是与嫌疑犯相关的关键人物,邰林在刑警人格和男友身份中挣扎,最终痛苦地选择隐瞒刘云,利用她破案。
可怕的结果随之而来,马白驹竟是刘云的亲生父亲,而她记忆里的父亲才是那个拆散亲生父母的人。
此时,刘云又邰林的挣扎和选择里,走进了邰林的行为艺术。
谁都是行为艺术家,刘云在寻找爱情的路上因为邰林找到了父亲,而邰林在追求艺术的道路上完成了自我的撕裂与弥合。
无法收场的行为艺术结果,于刘云最后在万众瞩目下从桥边纵身跃下,而邰林也随之跳入河中的场景中落幕,脑内传来沉入水底水流的咕噜声,像刘云浇窗边的盆栽时满溢出底盘的水,像马白驹家中鱼缸里水管里冒出的氧气气泡。
刘云张开双臂脚上挂着蹦极的绳索,如鱼儿一样在空中翻腾着,荡来荡去。
她说过,不开心的时候就回去蹦极,她又一次完成了伟大的行为艺术,不知情的邰林再次没让她失望,是亲密无间的配合者,他抬头望着她,真是个捉摸不定的女人啊。
最终结果是刘云因为妨碍公务,拘留五日。
在他们的故事里,桥与码头成为见证感情的符号,从相识、约会,彷徨、迷茫,到最后和解。
桥体坚硬的水泥外壳下,是汹涌无形态的水流,像看似平常的外表下内心的暗潮涌动。
而这也是两人刑警与话剧演员身份本身的矛盾,是理智与情感的较量。
而他们各自身后站着不同的子人格,刘云精神错乱的母亲一如她本身内心的不稳定,邰林的对破案如痴如醉的父亲,告诉他做警察要有杀气的同事杨高,还有因一时心软而深受重伤的同事灰马。
不同身份的相互碰撞,两人互相参与对方的行为艺术是如走钢筋绳索的极端体验下的握手言和。
小说到电影的改编,将原作中女主的画家身份改为话剧演员,将邰林同事杨高的父亲惨死之谜移到女主身上,将原作中杨高对自我身份的质疑转换为女主发现真相后的迟疑和邰林自我的成长。
女主在小说里只是行为艺术的践行者,其人生却没有起伏。
改编后,邰林和刘云的形象更加鲜明有层次感,矛盾也更加集中。
私以为,电影里最有魅力的人物是刘云,因为她人如其名,像天边的云没有固定形态,好听叫有灵气不俗气,不好听的话叫不靠谱。
而袁泉将这份不食人间烟火的气质演绎得入木三分。
行为无逻辑的人,不能说深思熟虑,但会灵光乍现。
而邰林则老实略有些笨拙,被刘云讽刺警察不懂行为艺术,就跑去书店买有关行为艺术的书。
在街边碰见混混就要冲上去劝架,而刘云高喊一声“警察来啦”,人便作鸟兽散,拉着邰林逃跑高呼“这是行为艺术的胜利!
”。
谁技艺更胜一筹,一眼便知。
而最终马白驹能够主动联系邰林交待始末,也是刘云主动找上门来,他不想连累女儿选择自首。
正如方方写的那句对刘云的评判,“要说起来,其实最深刻的东西总不是那些有深刻思想的人做出来的,而是那些不懂得何为深刻的浅薄之徒才能做出”。
刘云自然是那个浅薄之徒,凭直觉过活的人,可思考的人也只是在剖析那些无头脑的行为,逞一时最快罢了。
二、【寻找】行为艺术结果的不可预期——我们都是艺术家,每一个日子都可以写进艺术史,我们彼此活在对方的艺术过程中。
每个人都可以在随意操作后对别人说:谢谢你的配合!
“你在找什么,找到了吗?
”这是电影里刘云所排练话剧的结局。
寻找,顺着那毛线球,打开阁楼上的门,让那人告诉你所期许的真相。
寻找是个陷阱,容易踏进去却难以走出来,刘云在电影里话剧舞台这么说,“我渴望寻找,却又害怕找到”。
当她越靠近真相,越感到恐惧和忐忑不安,她问有心事的恋人,你为什么不敢看我的眼睛。
每一幕话剧,都是刘云的内心独白,对着爱人和世界喃喃自语,与现实世界交织成为互相映照的镜子,是理解电影情节和电影主题的关键。
行为是过程,总会带来需要承担的结果,而这结果往往无法预料,但这就是结果。
当她瞒着邰林推开马白驹的门,光在她脸上投下阴暗分明的影子,她得到从未预料到的真相。
除了凄厉地说声不,她只能接受。
电影里的寻找具有强烈的错位感与荒谬感,每个人都暗自走了那么长的路,费尽周折,最后都未得到想要的幸福。
邰林想当艺术家,追求话剧演员刘云让他感到舒心、人生圆满。
但他最终找到的是感情的纠葛和理智战胜了情感,无论怎么选,他都只能背叛另外一方人格。
所以他说“这辈子不谈恋爱,下辈子不当刑警”。
选择难以避免。
刘云在寻找行为艺术配合者,她收获了爱情。
但为了寻找马白驹,却不得不面临邰林的背叛,并接受真相。
马白驹始终难以忘怀刘云的母亲,他想尽办法和她在一起,却涉入命案。
当逃了几十年终于打算自首,能够在医院见到昔日爱人,她却早已疯疯傻傻忘记他是谁。
而邰林的同事灰马,告诉邰林,做警察需要杀气,当你发现罪犯指着对你重要的人的头颅时,你便明白了。
但他自己却在面对罪犯手软受了刀伤,最终让邰林下定决心追查马白驹不惜牺牲爱情。
正像小说里写的,人何其渺小,这世间合理或不合理的一切都找到最为恰当的理由,即这一切都是行为艺术。
谁也不需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因为它们是艺术,艺术需要的是个性随心所欲。
因为艺术的结果不可预料,以为的明天也不一定会迎来预想的结果。
如此,我们只需在随意操作后,说声,谢谢合作。
颇有些无奈,但也道出了人与人关系的本质。
电影里,邰林说,我打算和刘云结婚。
她问我怎么找马白驹,而我还没想好,说还是不说马家驹已经自首。
他们在最后一次隆重的行为艺术中和好。
我将它想做,电影对残酷世事做的打磨。
终究要有人获得幸福吧?
即使是在相互隐瞒下的幸福。
而在小说里,邰林打算和飘云结婚,像是从沉重案件里解脱,他不想要如此清醒地思考是否落入他人的行为艺术,他宁愿简单糊涂一些,同看似浅薄但总说出惊人之语的刘云走在春暖花开的街头。
三、【蓝色】克制与抽离为了表达上述主题,人生的错位与荒谬,导演选择街景里现代与传统并存的大连,似乎也与行为艺术这样的现代主题与人生终究从脱轨恢复正常的含义映照得贴切。
电影里的场景很有韵味,像带着淡蓝色调的海边码头,邰林和刘云相互依偎,再往前走就是深海。
深夜无人的街头,男主穿过电车轨道,与侧面驶来的公车擦身而过。
见证男女主的感情的跨河大桥,则宽阔得一眼望不到头,似乎能承载一生的故事。
蓝色是冷静、克制、忧郁的,无论是海、滤镜、音乐,都从未有过一丝一毫的暖色调。
克制,如同给上手术台的病人注射的一管麻醉剂,拖慢速度,减缓了疼痛的感知。
这样的克制不知道是刻意冷静,还是对残酷的温情化处理。
但水流声、桥、码头这些湿冷的物体都提醒着冰冷外壳下复杂人情在流动。
音乐也总在不经意间插入,带来不安定感。
男主与女主在派出所的告别,在女主瞪大眼睛说,“有人来了”后,突然接入下一个非现实的镜头,不知从哪儿吹来一阵风将刘云的头发吹起,刘云离开警局,慢速镜头的加入和突兀的音乐让其非同寻常和罗曼蒂克,两人相识如此浪漫、宿命但又带有诡异和悬疑的战栗,如接下来两人将要面临的明天。
此外,电影中也有许多对女主面孔的特写,除了让人感叹袁泉怎么这么美,但也带来情绪放大,并感到不真实。
音乐的确是亮点,由王晓峰作曲,是从很远处飘来的口风琴声,像人在梦中的呓语,更有种娓娓道来和与世事划清界限的悠闲感,基本奠定了电影清冷严峻的基调。
可说,如果不是这布鲁斯调的口风琴音乐,电影的味道又会少些。
可以说,这样的克制只是成人做了噩梦后的冷静吧,其中的每份感情都那么真实,但却还要起床赶前往公司的首班车。
而电影从小说的改编,的确温情化了些,小说里的男主和女主只是作为旁观者,或者更像是旁人生活的见证者,但他们在电影里能有幸亲历这一切,至少还能有握手言和的机会。
现实里很多时候也只能不了了之。
而这是否是导演根据自身对于唯美风格和温情解读人生的个人风格进行的改编,也不得而知。
其实说到电影题材的基本类型,这部电影有些三不像,公安片?
悬疑片?
爱情片?
哪个都不完全是。
甚至故事情节回头想来,也不复杂,连马白驹牵涉命案的人也只是个老实的学校老师,当初也完全是无心之过。
悬疑故事外壳下包裹着温情无奈的陈年爱情故事,有些一拳头打在棉花上。
故事本身并非独具特色。
可能关键在于孕育它的时代,还可以谈人的“寻找”,而方方对于人之间关系的戏谑态度,显得既正经又不正经,至少他们在思考。
我们在找什么,找到了吗?
这不是比“我们想买什么,能买吗”这样的问题,对人生更有意义吗?
光凭这个,我就很想推荐这部霍建起导演的《蓝色爱情》了。
一部不是纯粹讲爱情的蓝色故事。
袁泉在画面中呈现出与现在坚实有力不同的声线,多年的话剧舞台实践,改变了原本青涩的音调,这种清泠泠的声音,有些故意不发后鼻音,说话在某些字上会有口型和发音位置的变化,发齿音会显得有些黏黏糊糊的,再见邰林时嚼口香糖突出的大舌头俏皮可爱。
看这种老片子会有一种如果角色真实存在,现在会是什么样的瞎想,这就是电影魅力吧。
袁泉太美了!
好像是第一次看袁泉的电影,以前怎么会只知道人没看过作品呢,奇怪。
袁泉啊,她可真美,难怪邰林见到刘云的第一反应是用手指做框框出一幅美丽的画面。
大长腿姐姐,你好好看啊!
你以为她跳河吗?
不,那是她的行为艺术。
然后,这两个好看的人相识相恋了,不过这两个的感情进展是不是有点快,十几二十分钟就有一次吻戏啊喂,狗粮有点多QAQ从邰林这里再一次感受到了潘粤明年轻时的颜值,好看好看😍邰林的警察装,好眉清目秀的一个警察啊😍袁泉演的刘云,在舞台剧里就像个精灵啊~(✪ω✪)邰林和刘云在江边(还是海边?
)拥抱的镜头好美啊~整部电影好多好美的镜头啊,看着好赏心悦目!
刑警邰林偶遇自杀女孩刘云,急忙上前施救,刘云告诉他,因男友欺骗自己感情她已结束其生命,但后来的结果却是个令人哭笑不得的闹剧。
原来刘云是个话剧演员,为体验生活出来找灵感,邰林对她既生气又喜欢。
几天后,邰林如约来到老地方见面,刘云央他帮忙寻找曾经救 过自己命的男人白驹。
处于职业习惯,邰林对刘云的身世也做了一番调査,知道她没有父亲。
又过一段时间,刘云带邰林一起去见自己的母亲李文竹,此时李文竹神情恍惚,已不谙世事。
通过调査,邰林发现白驹与一桩多年前的凶杀案有扯不清的联系,邰林陷入苦闷之中,他不知刘云与白驹是什么关系,在偶然看到的一份杂志上,他推断出白驹就是刘云的父亲......
整部电影就像标题,感觉导演力求拍出一种文艺气息浓郁的、年轻的忧伤的电影来符合缅怀自己年少时理想和追求梦中女孩的人们。
这点从影片一开始男主角的自白就暴露无遗:高考落榜、无奈子承父业,边剃头边思考自己这点后青春期的事儿。
长发到短发的蜕变就是放弃不着边际的幻想,到现实中踏实过活的象征。
接着就是在桥上遇到了梦幻般的女孩。
刘云一席黑色长裙、身材、容貌特别是那股文艺气质,都恰到好处得满足了邰林长久以来对艺术生活的渴望。
袁泉的演技不能说做作,但绝对不算很灵气。
所以她说着那些关于行为艺术的话时,就让我感觉出电影台词的痕迹。
就像小时候写作文,为了把某些高尚、深刻的观点安到文章中而刻意布局前面的一切,或者为了用上几个高深的成语而去撰写一句话,无论再怎么掩饰,还是能够一眼看出人工的痕迹。
也许对于这个杜撰的、现实中不可能存在的角色,要让一个女演员演出那种脱俗的甚至神经的气质的确很难,无怪潘粤明在戏中所饰演的邰林相较于前者更自然淳朴,26岁的健康未婚男性公民憨厚得恰到好处。
其实,导演负有更大的原因。
故意让女孩说出那些关于艺术和生活概念性的话语,是会适得其反的。
故事带有极强的戏剧色彩,本来就不准备粘着真实性拍的,所以这个倒无可厚非。
男主角遇见桥上试验行为艺术的刘云,玩笑因为真实的一桩命案带上了悬念,拘留一夜后的刘云醒来第一句话就是:我知道你在想什么。
这句话真的很妙,很多时候都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然后邰林在书店正准备买书的时候刘云铐他了。
之后就顺其自然的恋爱直到,直到他发现她要找的白马驹是命案嫌疑人…… 我喜欢将刘云在舞台上演出话剧的片段安插在影片其中这样的手法。
思路诚然简单,但是意境很美,也很符合电影话剧的艺术的气质。
寻找是个广泛得不能再广泛的概念,谁都可以拿来说事,霍建起也不例外。
人人都可能是别人行为艺术里的一部份,这的确是再简单不过的事了。
2000年上映,豆瓣评分7.5分,只有两千八百多人评价,片名蓝色爱情,应该可以说是一部十分小众且普通的文艺电影了。
按我第一部影评时所承诺的只做好电影,这部电影本不应出现在我的推介列表,可看完之后我就是有种很强烈的念想希望更多的人看到它。
这个星期预推介的还有一部《刺猬的优雅》但那部电影很深刻我不敢随意去写,两相斟酌后我选择了写《蓝色爱情》。
可以很直白且很高兴的说,我看这部电影的初衷及想推介的理由完完全全是冲着23岁的袁泉去的,清澈绝美的容颜,瘦弱纤盈的身材,知性妩媚的气质,忧伤朦胧的眼神,坚韧脆弱的神情,任性洒脱的思想,俏皮活泼的声音,热烈饱满的感情。
我还可以说出许多许多形容词,但我一方面怕说太多让大家生厌,另一方面让大家认为鄙人是个没见过世面的直男,这就不好了。
电影由潘粤明和袁泉主演,两位主角尚还年轻,演技稍显稚嫩,电影的情节也很简单,袁泉饰演的刘云是个话剧演员,潘粤明饰演的邰林是个刑警,两人因一场意外认识,一个帅气有趣,一个漂亮可人,两人间擦出些火花是必然的事情。
刘云拜托邰林帮忙找她从未谋面的父亲,以此拯救陷入病痛折磨的母亲,不曾想父亲是因卷入二十多年前的一桩刑事案件而落跑外地,警局要求邰林利用和刘云的关系去调查这件一直悬而未决的案件。
在爱情与刑警的责任间挣扎的邰林,同样在爱情和想了解真相间徘徊的刘云,热烈的感情与不可回避的矛盾成长交错。
电影在转折的片段以袁泉的话剧表演来过渡,是电影中十分巧妙和提升寓意的安排了。
从私心的角度,袁泉一直是我很喜欢的艺人类型,从不流传绯闻,演戏与做人一样,兢兢业业,纯粹用心。
她在镜头前扮演的角色多是知性,文艺,干净清爽的形象。
一个安静做人,用心做事的人总是让大家喜欢的。
电影给了袁泉许多的特写和驻足镜头,我也很乐意把这些片段截取出来细细多看几遍。
但对于电影想要表达出来的生活中的寻找,哲理性的探讨,生存的某种价值,我认为电影篇幅有限,且本身并没有深入去挖掘,一切都流于表面,启发性不强。
不过没关系啦,反正看到了这么美的袁泉,还能对电影要求些什么呢。
影中也精心的构造了许多充满美感与诗意的画面。
结局也十分具有独特性。
刘云伫立大桥,纵身一跃,既是她对这段时间经历的一切的释放,也是她人生中最精彩的行为艺术。
而邰林,则是最完美的合作者。
一段故事就此落下帷幕,一段爱情还将延续下去。
部分视听语言挺洋气的,王家卫式的风格,整体下来怎么就那么土呢。
怪怪的味道。
这种主旋律+两性关系+表现风格就是一个怪胎。
像是一部因为崇敬而看的书,没什么感觉,估计很快就会没什么印象了。
只记得刘云打邰林的传呼机说的:刘云:你迟到了邰林:你找我什么事 刘云:我就想看你会不会来邰林:我今天好不容易休息,你没事把我叫起来刘云:谁让你不给我打电话,你不是留了我的传呼机号和地址吗邰林:我那是公务,留案底刘云:哦,那我搞错了,我走了邰林:诶,别走啊,见到你我其实挺开心的,我叫邰林,26岁,汉族,身体健康,未婚……女追男还能这样任性撒娇俏皮的……
谢谢有这样一部电影记录下了千禧年时最美的大连,谢谢那一年最美的袁泉,一切看起来都是那么美好,那么美好
有种风格没融合好,硬拼接的感觉。潘粤明和袁泉的表演是电影吊着的那口气……
潘粤明肿么老演警察 = = 以及袁泉真漂亮~只是这戏太小儿科了,我一直以为袁泉是背负着什么使命在寻找,甚至以为她是为复仇而来,反正不应该像最后呈现出来的那么单纯无公害…anyway,我期待太高,跌得很重诶…
就是这种傻逼电影教坏了几代人满嘴的胡话,坦诚永远是解决问题效率最高成本最低的办法。别扯爱情,这悲剧都是因为傻造成的。不是袁泉那么好看这电影根本看不下去
为了袁老师和潘老师的颜值多打半星!!
文艺过头,悬疑不足。对白太酸,话剧搁电影里别扭。。。
惊喜的发现这部片子是在我的家乡拍的!
做作
半吊子,夹生饭。在这样哪一面都没顾好的电影里大喊“艺术”只能让我觉得酸味儿冲天。电影里最文艺的部分应该就是袁泉所饰演的女主角,可是面对那张水分缺失的脸我实在是感受不出什么美感。
3.5;怀念20年前的内地“文艺”电影(霍建起一定是基耶斯洛夫斯基的影迷,袁泉吹泡泡太像伊莲娜·雅各布了),尽管台词也有矫情,剧情也有失真,色调蓝得过于浪漫,但全无一丝尴尬,演得自然,探讨艺术也显得稚拙可爱;关键是袁泉和潘粤明太搭调了,美得让人相信即使这个故事再离奇再戏剧,也不妨碍我们愿意相信那个年代还存在漾着诗/梦/海一般蓝色雾霭飘荡的爱情。2020快过去了,可我还在想念世纪初。
胶原蛋白 颜值巅峰的二位
都是爱情惹得祸。
比现在很多口水片要好很多。可惜潘岳明现在沦落到拍白蛇传。典型文艺青年作品
我要从这里跳下去~
前半段把搞艺术的拍得神神叨叨的,真正的艺术家都是脑子很清醒的。
老实说不记得了 cctv6老放。。可我怎么把男的记成邵兵了 = =
CCTV6
两位年轻又漂亮的主演,以文艺片的表演质感,演了一个按爱情片节奏拍摄的普法故事……旁白无罪,但反感不断靠主角自白来推进故事,让人很怀疑导演的叙事水平。当然,袁泉姐姐实在太迷人了就值再加一星,如果她那时有机会演一演绿子就好了,我仿佛都能看见。
多么新鲜的潘老师 还有像洋娃娃一般的袁泉 小时候电影频道总演 但总也没看全过
所谓“文艺片”里的都市青年大部分精神都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