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看了提名奥斯卡的Wife《贤妻》。
不知道官方为什么要把“妻子”翻译成“贤妻”,是自以为更符合中国传统思想的“为丈夫奉献一生是为贤妻”?
还是为了反讽?
豆瓣7.2?
excuse me?
要知道这片子提名奥斯卡以及其他诸多奖项全是提名最佳女演员,不是最佳影片,拜托7.2真的忒虚高了好吗?
5.5分,不能更多了。
why?
1. 妻子才华横溢,丈夫名不副实,妻子作为丈夫的影子写手,最终荣获诺贝尔奖,在获奖之夜,妻子终于暴走,丈夫受刺激心脏病发身亡。
——这么老套又狗血的剧情,别说现在9102年了,就连几十年前的诺贝尔文学奖作品都不屑于这么写了吧?
2. 妻子作为丈夫的影子写手四十余年,以妻子的才华,小说大卖,丈夫经常开读者会,每次开会都要说自己妻子不会写作。
如此多荣耀和光环笼罩下,妻子都默默忍受了丈夫侮辱性的“调侃”。
那现在你丈夫得了诺贝尔奖你就忍不了了?
丈夫获奖当晚致辞谢你,你就觉得是侮辱你了,然后你甩脸子就走了。
你都忍这么多年了,你都说自己的职业是“kingmaker”了,然后这一下就成了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了?
这不科学啊?
这妻子不是隐忍,这妻子是情绪管理能力不好吧!
3. 妻子本身就是婚外情小三上位,在后来的四十余年当中,丈夫无数次在外面搞七捻三,妻子每每气得写不出来作品,but,仍然没有离开丈夫,在丈夫给她按摩后背后,妻子又像一只毛被撸舒坦的猫一样,原谅丈夫,呆在家里继续为丈夫代笔。
这妻子不是隐忍,这妻子是有自虐倾向吧!
p.s. 很多人说这对夫妻关系为何能持续至今,是因为个中滋味,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我没结过婚,也没同居过,不明白这些日夜相对的道理,电影也没说清楚,我只能从一个现代职业女性的角度考虑问题。
综上:剧本老套,对夫妻关系的探讨流于表面、不够深刻,男性内心欲望的挖掘不够赤裸,女权话题似有觉醒、却又转瞬即逝,结局的处理空洞无力。
只有男女主演技在线,5.5分,不能更多!
01有这样一位女性,喜欢写作又极具天赋,但她生活的年代女作家并不被重视,女作家的作品很难出版,即使出版了在市场上也很难流通。
后来她开始帮助天分不够高但想写出好作品的丈夫“修改”作品。
他们一个在明、一个在暗,合作出版了一部又一部文学作品。
四十年后身在「明处」的丈夫,通过她写的作品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简单概括,电影《贤妻》讲述了一个“妻子(Joan)为丈夫(Joe)当了四十年枪手,把丈夫推到诺贝尔文学奖地位”的故事。
故事开始于夫妻二人接到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电话。
放下电话的二人牵着手在床上蹦跳:获奖了!
电影中间有一段,他们合作的第一部小说出版的时候,二人也是这样在牵手在床上边蹦跳边转圈:我们的书出版了!
但是这一刻,获奖的人是丈夫Joe一个人,将要领奖、将要接受来自社会各界拜访、赞扬的人也只有Joe一个人。
02说到这里不得不佩服女主角的演技,电话那头传来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消息,她眼含热泪,是切身的激动、高兴,而不仅仅是替丈夫高兴。
因为那是属于她的奖。
故事本身不复杂,能从很多个细节看出来,女主角Joan才是真心喜欢书籍、热爱创作的人。
Joan和丈夫Joe一起到瑞典等待颁奖,到酒店房间Joe首先看到的是桌上的礼物和吃食,Joan则走向书架,抚摸一本本书籍。
03观影的过程中会忍不住发问,明明Joan有写作的能力,为什么多年来都用丈夫的名字出版?
直接自己出版作品不就好了?
原来是时代的原因,以及她对丈夫的爱和“利用”。
Joe是一名老师,身为学生的Joan带着崇拜跟这位老师相处,直到二人关系开始暧昧,即使她知道Joe已经有婚姻家庭。
Joe带着年轻的Joan参加某位女作家的读书会,女作家在跟Joan交流时说:你写的东西不会有人看。
因为你是女人,即使你写的东西出版了,它们的结局也只是被放在书架上。
Joan说:作家必须写作。
女作家说:作家必须被阅读。
女作家的话让Joan看到了一部分现实,但也在某种程度上改变了Joan的一生。
女作家让她相信了如果一部作品的署名是女性,即使写出来也不会被阅读到。
再加上对丈夫的爱,她开始“辅佐”丈夫写作,帮他修改一部分内容。
哪怕到最后完全是她一个人在写,署名仍然是她的丈夫。
04颁奖晚宴上,瑞典国王问Joan从事什么工作,她说:“I am a kingmaker(我是一名拥立国王者)”。
“kingmaker”这个词真的再形象不过!
看到这里时还在想,在外人看来作为全职主妇没有正式职业的Joan会如何回答这个问题,总不能直接说:我是全职主妇吧。
结果她用了“kingmaker”这个词,不愧是天赋型的写作者,她的这个回答无懈可击。
中文翻译是国王拥立者,我更愿意理解它为“国王创造者”。
她为国王写作、帮“国王”拿外套、捡起他随地乱扔的衣物、安排他的行程、替他设置吃药的闹钟,“国王”现在的一切都是她创造出来的。
05电影中有一段对比非常明显。
男主角Joe一行人被介绍给一位物理学奖获得者,物理学家带着骄傲和自豪介绍自己的妻子和孩子,并一一说明他们从事的各项工作。
被问到Joe的妻子Joan是否也写作时,Joe说她不写作,儿子在写作但还在探索期,言外之意就是写得不怎么样。
Joan靠着对丈夫Joe的爱、对写作的热爱、对家庭对婚姻的爱坚持着,默默站在背后付出一切。
结果到头来,丈夫在介绍她时却说“她不写作”。
Joe的这句话彻底击垮了她这个默默付出40年的“代笔作家”。
06Joan对身为男性、身为前辈、身为写作老师的Joe有崇拜、有爱、有依赖,也有“利用”。
当她笃信女性写出的作品在这个时代不会被看到,她利用Joe的男性身份,让自己的文字得以在出版社被看见、被出版、被阅读。
当Joe在课堂上讲述“创作者必须写作”时,Joan觉得遇到了一个懂自己的人。
“他懂我”,对部分女性来说,是很致命的爱情毒药。
殊不知Joe的几句话也可能是引用的某本书、某个作家的话。
就像他在当众演说、讲话时,习惯性地引用“名人名言”,因为那样既不会出错,也显得博学。
这里就体现出了Joe天分不够,他只是一个知识的“承接”、“传播者”,他自己不会创作。
可能有某个想法和概念,但他不能用文字表达出来。
Joan不一样,她的文学天赋和对文字的热爱,让她得以创作出更深刻、准确的作品。
07Joan在典礼前对Joe说:致辞的时候不要感谢我,好像作为你的妻子的我很悲惨。
Joe的感谢似乎在提醒Joan,这些原本是她应得的,但她却什么都得不到,连名字都不能被提及。
但是Joe还是在当众“感谢”了Joan,他说Joan是他的创作灵感,没有她就没有他的成就。
这些话在知道内情的Joan听来更是只剩讽刺。
即使Joe说那些话不全是场面话,他真心在感谢Joan。
Joan和Joe的关系很复杂,Joe说Joan虽然有天赋但是没有灵感,而他的想法和出轨的行为,都为Joan的创作提供了素材。
他说Joan的天赋伤害到了他,所以他才痛苦、才一次一次地出轨。
Joan说她才是每天坐在那里写作8个小时的人,她才是诺贝尔奖获得者。
原本配合堪称完美的二人,在获得诺贝尔奖文学奖的颁奖之夜决裂,Joan提出了离婚。
08没有什么是一直不变的,感情也是一样。
任何人之间的关系都是流动的、变化的。
年轻时候的Joan爱慕Joe,出于自身的情愿、迫于时代对女性作家的不友好,她选择站在Joe的背后。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她希望被知道、被肯定,而不是那个不断出轨、给自己带来痛苦、需要自己照顾、极度自私的丈夫占有本该属于她的荣誉和地位。
女主角的饰演者格伦·克洛斯凭借在《贤妻》中的精彩表现成功获得电影类“剧情片最佳女主角”奖,感兴趣的可以去看看原片。
原创作者:十七亚首发于公众号:十七亚
这部电影和《45 years》一样,是从老年夫妻的角度,通过细节的展开和矛盾的积攒,描绘平静婚姻生活表面下的复杂暗涌。
两位女主也同样是隐忍的妻子角色。
和电影名字《the wife》(《贤妻》)一样,在我看来,这部电影毫不掩饰对女性能量的肯定。
影片的女主,Joan Castleman,不管是作为获诺奖的作家丈夫的贤内助,还是能写出诺奖级作品的女性作家,她都是优秀的。
【 作家喜获诺贝尔文学奖 】
1992年,康涅狄格州故事是从作家Joseph Castleman接到来自斯德哥尔摩的电话,通知他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开始的。
(当然,情节初属虚构。
92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是圣卢西亚诗人。
) Castleman夫妇(Joe和Joan)是一对恩爱的老夫妻。
会通过分机一起接听重要的电话。
会一边想象“年轻精壮的男人在海滩上碰见裸体女人”的场景一边做爱。
在得知获奖消息后,像一对小孩,牵着手在床上边跳边唱“I won the Nobel”(电影里最可爱的一幕)。
恩爱的Castleman夫妻:作家Joe和他的妻子Joan
得知Joe获得诺贝尔奖之后,像一对小孩,牵着手在床上边跳边唱Joe是个嗜好甜食和核桃的老头。
自尊心极强,极力维护和凸显作为一家之主的权威。
在家里举办的庆祝派对上为了要一家人齐齐整整的举杯祝词,连怀着身孕的女儿也必须喝上一杯。
Joan则是Joe身后的女人。
提醒Joe在飞机上多伸展脚,提醒他有口气要刷牙,提醒他少吃巧克力对心脏不好,在他被簇拥着讲段子的时候在一边用手势提醒他嘴唇上有东西。
儿子David,是一个生活在父亲阴影下的年轻作家,内向,敏感。
Joan认为David在写作上很有才华。
但David更想得到来自作家父亲的鼓励、夸奖和赞许,却从未有过,Joe总是避而不谈。
Joe在外人面前毫不吝惜对妻子的爱的说辞。
Joe的祝酒词以《堂吉诃德沉思录》中的一句话开始I am I plus my surroundings. If I do not preserve the latter, I do not preserve myself. My beautiful wife,the love of my life. Without this women,I am nothing. In fact, my greatest achievement is persuading this woman to marry me.
家里的庆祝派对上,表面恩爱的一家人【 Joan的过去:曾经的Castleman夫妻的小三,丈夫背后的写手】 1958年,史密斯学院。
(史密斯学院是美国著名的常青藤女校,是著名的“七姐妹学院”成员,有许多举世闻名的女性皆毕业于此,其中包括《飘》的作者玛格丽特·米切尔、原第一夫人南希·里根、原第一夫人芭芭拉·布什等。
) Joe是史密斯学院的文学教授,和当时的妻子Carol有一个baby。
而当时的Joan还是Joan Archer,是有着优异的写作才华、拿着文稿请求教授指点的“Archer小姐”。
在文学课上,教授吃着核桃讲, “A writer writes, because if he does not, his soul will starve. His soul swooned slowly as he heard the snow falling faintly through the universe and faintly falling, like the descent of their last end, upon all the living and the dead.” ( 爱尔兰作家James Joyce的《都柏林人》最后一章《死者》的最后一段)
史密斯学院的文学课上,Castleman教授背诵James Joyce的作品大概就是那刻。
Joan彻底爱上了他。
心甘情愿在周末晚上做教授夫妇的babysitter。
在教授夫妇的家里,Joan闻Joe的衬衣。
看到抽屉里的核桃上写着【To carol, I love you true】。
抚摸着James Jorcy《尤利西斯》的扉页上Joe的签名。
对着baby说,“I am falling in love with your daddy”。
Joan在教授夫妇家里,看到Joe给妻子在核桃上写的话很快,Joe和Joan在一起了,并且因为和女学生搞在一起丢掉了在常青藤学校任教的工作。
窘迫的夫妻住在小阁楼里。
有着巨大写作潜力的Joan,看到丈夫文笔的局限性,甘愿牺牲自己来辅佐他。
而极度自尊,暴躁,埋怨生活的不公的Joe靠着Joan的第一本小说《The Walnut》(《核桃》),以及之后的一部又一部作品,获得了出版社的青睐,也从小阁楼住进了海边的大房子。
Joan认为Joe的作品不够好,想帮他
妻子执笔丈夫署名的小说出版了(遇到高兴的事情在床上又唱又跳是夫妻俩的传统)
一家人住进了海边的大房子,Joan继续做丈夫作品的影子写手而为什么Joan多年来甘愿做作家丈夫背后的女人?
不争不抢。
任何人,连最亲的儿女也不知晓。
镜头回到1958年。
Castleman教授带着年轻的Joan一起参加女作家Elaine Mozell主持的读书会。
年轻的Joan说写作就是她的生命,作家必须写作(a writer has to write)。
但Mozell告诉她,作家必须有人去读他的作品(a writer has to be read),所以女性别干写作这行,因为不会得到男人们(书评人、出版商、杂志编辑)的关注,写的书只会被放在校友书架上,从未被人翻开。
于是,在那个女人的才华不被认可的年代,即使是史密斯学院培养的Joan也放弃了自己写作出书的梦想,服务和成全了丈夫的名利。
女作家Elaine Mozell(《美国往事》的女主演的,岁月是把刀…)【 斯德哥尔摩领奖,秘密浮出水面】1992年12月深冬,斯德哥尔摩。
Castleman夫妇带着儿子David来参加诺贝尔颁奖仪式。
而随着仪式前的准备、彩排和正式举行,Castleman先生获奖的惊人秘密也渐渐浮出水面:这么多年以来,一直是具有写作天赋、对所经历的生活有着敏锐感知的Joan,写出了一本又一本署名为Joseph Castleman的诺贝尔巨作。
而,Castleman先生,是一个写作水平一般,“满嘴跑火车”,出轨成性,又极其重视面子的男人。
诺贝尔组委会迎接Castleman一家,专属摄影师Linnea与Joe握手入驻的酒店房间装饰的别有用心。
一家三口关注点各有不同。
喜好甜食的老头看到了巧克力开始不离手的吃起来。
Joan看到房间里都是castlaman的书。
其中还有比较早期的书《The Walnut》(《核桃》)。
老头在桌子上打开一张会务组准备的小卡片,问道上面写的sylvia fry是谁。
儿子一脸疑惑的回应他,“这不是你小说中的角色吗”。
Joe不记得自己小说中的人物,让儿子很惊讶Joan受传记作家Nathaniel邀约在酒吧小酌。
Nathaniel为了写Joe的传记,做了大量的调查工作。
比如,Joe的早期作品毫无特色和可读性,但Joan在大学时期写的《The faculty wife》更像是一个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的早期作品,比如Joe的前妻Carol说自从Joe和Joan在一起后写作水平直线上升。
David和Nathaniel交流后,向父母当面质疑,说母亲才是这家里唯一有写作天赋的人,是父亲作品的背后写手。
父亲以前从来不让他进书房里。
父亲让母亲成为了成功背后的奴隶。
知道真相的儿子David震惊,生气,愤怒【隐忍多年妻子提出离婚】或许让我们感到奇怪的是,漫长的几十年,Joan都过来了,成为一位大度、容忍、冷静的“贤妻”。
就在作家丈夫获得诺贝尔奖这样喜大普奔的时刻,她在异乡忍不住提出离婚。
失望于丈夫出轨死性不改斯德哥尔摩的酒店。
半夜,Joan醒来看到Joe不在身边,发现他在楼下的餐厅和年轻摄像师Linnea在一起,Joe又对Linnea娴熟的背了那一段James Jorcy的《死者》。
几十年过去了,给年轻女人念的文章都没有变,还是那一段在彩排间隙,没有Joan陪伴的Joe和摄像师Linnea亲热。
掏出随身携带的核桃,要写上名字送给Linnea。
结果,没有送出去的写着Linnea名字的核桃被Joan发现了。
几十年过去了,还要给年轻女人送写上名字的核桃在老夫妻俩的争执中, Joan说自己每天八小时坐在书桌前全神贯注的写作,把痛苦、隐忍写到了书里。
Joe和保姆偷情,他每出轨一次,Joan就写一本书。
花很多的时间,用文字,把Joe出轨的恶行和带给家庭的痛苦变成了文学著作。
而,Joe则认为是因为Joan的才华逼他出轨。
认为Joan只是个享有他给她的写作特权,只会操心小事的小女人而已。
Joan的小说都是从Joe的生活里取材。
(老头还能再无耻一点吗?
)丈夫也仅把她当成“男人背后的女人 ”宴会上Castleman夫妻见到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一家。
互相介绍家人。
物理奖得主说他太太也是一名scientist,对他的工作很critical。
Joe介绍时说“幸好我的太太从来不写作”。
与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一家聊天Joan不希望Joe 不要在获奖致辞里提及感谢她的话,她不想让别人把她想象成“成功男人背后一直困于苦闷的妻子”。
而Joe说一定要致谢Joan的原因是,“如果我不的话,人们会认为我是个自恋狂的”。
因此,在宴会上,Joe致辞每一句都在致谢妻子。
这份荣耀应该给的是另一个人,我的妻子,是我梦寐以求的人生伴侣。
因为她的存在,我才能懂得,我的文学创作何时该静如止水。
何时该动若脱兔。
没有她,今晚我根本不可能站在这里。
我只会坐在家里,直勾勾地盯着一张纸,麻木的张着嘴,却说不出一个字。
我的妻子让我得以明智。
她是我的良心所在。
也是我每一个创作激情的动力源泉。
你就是我的灵感,我的爱人,我的灵魂。
我将与你共享此荣。
在Joe致辞后,Joan起身离席终于,受够了不忠,受够了当他背后的人,受够了埋没自己的才华,让丈夫成为了传奇。
Joan决定要和Joe离婚。
【 戛然而止的结局】突然地,在争吵中,Joe突发心脏病去世 。
即使Joe出轨,即使自己的作品被署以Joe的名字发表、得奖,即使总是默默在一边看着Joe被簇拥着,Joan一定是深爱着Joe的。
她对他的关注和照顾,是夫妻间多年以来相濡以沫的习惯和默契。
两人吵架,女儿电话带来小外孙出生的消息,两人立马相拥喜极而泣。
我相信,即使在前一分钟,Joan无比愤怒要离开Joe,和他离婚。
下一分钟,Joe犯心脏病,气喘吁吁痛苦不堪中,问Joan “do you love me?
”Joan回答的“I love you very much”一定也是真心的。
Joe离世的那一刻,Joan的牵挂和陪伴,爱和恨,写作的情感和素材,也都统统不在了。
从某种意义上说,Joe和Joan也真正成为了彼此的另一半。
回去的飞机上,Joan否定了代笔的事情,不准Nathaniel写出真相。
她最终选择做一个诺贝尔奖得主的妻子,捍卫丈夫的声誉。
然后承诺回去后把故事讲给儿女听。
Joe突然离世前,夫妻两的争吵
Joe突发心脏病倒下
Joan选择维护丈夫的声誉
文:乔伊林严重剧透,慎点!!!
影片信息:《贤妻》(英文原名:The Wife)(2017)该片在豆瓣有7,012人看过,评分7.2。
IMDB上面有27,939人看过,评分也是7.2。
根据豆瓣,女主角格伦·克洛斯获得了11个提名,其中包括奥斯卡和金球,她得到了一座金球,但是在小金人之战中输给了《宠儿》的奥利维娅·科尔曼。
导演:比约恩·荣格Björn Runge瑞典男导演,生于1961年。
他的电影生涯从他20岁时开始,直到现在。
他曾执导多部电影与短片。
豆瓣上能够查到的作品除本片外只有《皆大欢喜》(2011)、《嘴对嘴》(2005)和《破晓》(2003)。
编剧:梅格·沃尔策 Meg Wolitzer
图片来源:time.com本片改编自2003年出版的美国小说家梅格·沃尔策的同名小说。
除了"The Wife"之外,她还有"This Is My Life (This Is Your Life)"(1992)、"Serender, Dorothy"(2006) 和"The Interestings"(2016)改编成同名电影或电视电影。
她在2018年出版的小说"The Female Persuasion"也将搬上银幕:Amazon Studios拿下梅格·沃尔策所著小说《女性念力》(The Female Persuasion)改编权,妮可·基德曼将联合《西雅图未眠夜》制片人琳达·奥布斯特、《大小谎言》制片Per Saari担任影片制片人。
小说故事围绕为女性平权的女大学生格里尔·卡德斯基展开。
剧情简介(来自豆瓣):女主角Joan Castleman是一位文学家的妻子,美丽忠诚、无瑕疵,牺牲了自己的梦想、才华、野心,花费了40年的时间来辅助丈夫,忽略他的不忠,永远表现得体。
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的婚姻也来到破碎的临界点。
在诺贝尔文学奖颁奖的前夜,她将面临生命中最大的牺牲,同时也发现了丈夫职业生涯的秘密。
观影感受:我十分鄙视上面的简介。
你看了这部电影之后,估计也跟我一样讨厌这个简介。
第一次看这部电影,我是在飞机上,出于某种原因我最喜欢的一场戏被砍掉了,就是Joe在等待诺奖结果无法入睡的时候,吵醒了Joan并且说服Joan跟他做爱的部分,这里Joe的台词昭示出了他是个什么样的人。
第二喜欢的,是Joe把得到的诺贝尔奖牌扔出行驶的车窗外,又让司机帮忙找回的场景。
老年时期及年轻时期主角的四位演员选角都非常出色,演员表演功底深厚,人物揣摩精准,形象也适合,TA们把两个主角的性格和行为演绎得连贯且令人信服,男女主的台词设置也可以让观众看出TA们文学功底的差异。
我看到了什么?
在1958年的写作课上,年轻的男教授Joseph Castleman在满是女学生的课堂上讲了这样一段话:“真正的作家不是为了发表而写作的,他之所以写是因为他有一些紧急而且个人的话要说。
尽管寂寞、贫穷,还有成堆的拒绝信,父母或妻子喊着:‘你这傻瓜,为什么不找份真正的工作呢?
’作家之所以写作,是因为如果不写他的灵魂将会饿死。
”(The true writer,he does not write to get published,he write because he has something urgent and personal that he needs to say. A writer must write ashe must breathe, despite the loneliness, despite the poverty,despite the piles ofrejection letters,despite the parent or the wife who call out, "You fool, why don't you get a real job?" A writer writesbecause if he does not, hissould will starve.)
女学生Joan Archer对这番话深以为然,爱上了他。
经过一段不光彩的“三角关系”,她成为了他的妻子。
在求学期间,小有成绩的她认识了极具才华的校友女作家Elaine Mozell,Elaine告诉她“作家写出作品是需要被阅读的(A writer has to be read)”,在这个文学界从上到下都被男性控制的时代,一个女作家想要获得同等水平的男作家获得的肯定,将付出很多难以想象的代价,而这些都是Joan认为自己不没有能力去承受的。
1960年,毕业后的Joan到一家出版社上班,做着当时的女性一般会做的工作——给男性编辑们端茶倒水,她抓住机会把Joe推荐给了出版社的主编。
无奈他天资太差,写出来的小说人物僵硬,情节不连贯,只能由Joan来“修改”他的作品,一直“修改”了几十年,直到1992年获得了诺贝尔奖。
故事以获奖作为明线展开,矛盾渐渐浮出平静生活的水面。
三个女性角色影片一开场,Joan就被演绎成一个照顾者,一个被动的不善言辞的女性,一个看起来很有“生活智慧”的妻子,一个几乎隐身的才华横溢的丈夫的附属品。
随着剧情的进展,当我们终于看到面对冲突的年轻的Joan做出抉择,才发现她几乎从没有过变化,她一直是那个坚定的追求着自己的文学梦想、知道如何为梦想做出取舍、使作为作家的自己游离于现实生活之外的女作家。
年轻的Joan知道自己有才华,也知道Joe没有这样的才华,但是在前辈的警告下,她认定自己作为一个女性很难在文学领域取得想要的成就。
所以在Joe因为作品被她批评威胁要离开她的时候,她马上放低姿态称赞Joe,这个举动维系了双方的感情并且开始了可以实现她野心的合作关系。
她在诺奖前后的公开场合展示出的有所保留、沉默寡言的个性在这样的个人历史中就都说得通了。
Joan求学期间遇到的女作家Elaine Mozell知道自己有才华,知道自己比那些被男性出版人、男性批评家和男性编辑们追捧的男性作家要好,然而她仍得不到承认。
正因如此她劝告Joan不要写作,因为她认为一个作家的作品如果得不到读者的阅读,那写出来、印出来是没有什么意义的。
Joe Castleman的前妻Carol只露了一面就离开了两位主角的生活。
她的出场以对Joe的责骂声开始,以把Joe要求她拿来给他的领带扔在他身上结束。
后来在传记作家Nathaniel的转达中,她感谢了Joan把她从Joe的手里救了出来,因为离开了Joe之后她们母女的生活都越来越好了。
是爱情吗?
还是婚姻?
抑或别的?
很多影评说,Joan是因为对Joe的爱才去“牺牲”自己的才华和30多年的时间做了影子写手的。
还有人做了一个看似非常流畅的推断:这是一个妻子为了维护自己的婚姻做出巨大“牺牲”的故事。
JoeCastleman是一个自恋的混蛋,Joan知道这一点,但他同时也非常迷人,所以导演让年轻的Joan对婴儿讲出了她对他的爱。
但这个“爱情”到底是什么?
是崇拜?
是欣赏?
还是有别的什么掺杂其中?
它有没有保鲜期?
还是从1958年TA们相遇开始一直到1992年Joe死去还继续存在?
这个婚姻对于Joan到底有多重要?
因为什么而重要?
只是因为作为一个妻子她的“使命”就是要维持婚姻家庭的稳定吗?
首先我非常不喜欢“牺牲”这个词。
新华字典中对“牺牲”这个词的主体为人的解释有两个:“为了崇高的目的舍去自己的生命或权利等”,“放弃或损害一方的利益”。
当它和男性联系在一起的时候,“牺牲”常常是为国族为集体或者为了“人民”而做出的,是很伟大的;而在现代汉语的语境里,女性的“牺牲”常常是为了男性或为了家庭而做出的,在某些人的口中也是很伟大的,但这是个小家子气的“伟大”,是不能跟男性的“牺牲”相提并论的。
而且我也非常不同意对Joan这个角色的性格和行为的这种简单化的解释。
这种归因把Joan的角色限定在了爱情和婚姻之中,假定Joan作为一个女人是应该以她的丈夫为中心而存在的,是附属于Joe和与Joe产生的关系的,这恰恰与导演在这部作品中想要表现的相反。
我当然不否认爱情和婚姻对Joan的行为产生的影响,但我认为她做出做影子写手的决定主要是出于理性的考量——她需要一个可控的傀儡来实现她的文学野心。
Joan这个角色的成功塑造,完美地证明了一个女人可以有巨大的野心,可以为了实现这个野心理性地选择合作伙伴,可以抛弃女人被预先设定的“天职”——照顾家庭和小孩、做饭做家务,可以为了自己的梦想而承受孤独和痛苦。
有人说Joan这个角色是一直没有自主性的,直到在诺贝尔颁奖典礼上的爆发,她的自主性才体现出来,而到最后她选择了保守秘密更加是她最终放弃了自己自主性的体现。
我不同意这样的观点。
自主性并不意味着一定要反对,一定要不同于主流,自主性意味不论这个决定是好是坏,是主流还是反主流的,都是她自己经过考量后作出的。
帮Joe“修改”他的小说原本就是Joan自己提出来的,做32年影子写手、持续性地挑战小说的题材和形式,也需要坚定的意志和对自己才华超强的自信。
结尾处的决定即使看起来符合主流意识形态对一个好妻子的期待,也是她自己权衡后的决定,恰恰体现了她强大的自我意识。
It's all about validationValidation在必应词典上面的解释是 “recognition or affirmation that a person or their feelings or opinions are valid or worthwhile”,Google翻译成汉语是“承认或确认某人或其感情或观点有效或有价值”。
Joseph Castleman知道自己是个欺世盗名的骗子,他能够进入作家的行列是因为他与生俱来的身份“犹太人”“男性”“中上产”,而他后来拥有的一切特别是他最看重的诺贝尔奖都是Joan给的,他随时可以失去。
在影片中他多次引用名家作品中的句子,也很好地反映出,他的一切光鲜都是别人的。
每一次公开讲话的时候,他都会感谢妻子Joan,但他的措辞都是否定她的才能,把她放在一个照顾、养育、相对于他而存在的女人的位置上去明褒实贬的。
他在扮演这个惊世才子的时候是自大又自卑的:他把自己放在高人一等的位置,特别是在面对儿子David的时候;同时他又时时刻刻注意着自己展露出来的细节,仪表甚至口气。
包括他强迫性地与女性发生婚外情,也是一种对自己的补偿性的validation。
Joan的爆发,导火索就是Joe在她面前对获物理学奖的人说“幸亏我的妻子不写作”。
在诺贝尔颁奖这样隆重的场合里,“不写作的”Joan是不重要的,身份没有办法得到承认,名字都不被人记得。
这恰好符合Joe的需求——Joan的公开角色是一个成功男人背后默默无闻支持的女人,一个给大才子带来安宁和喧嚣的妻子。
那些满不在乎的忽视、虚伪的尊敬、多余的照顾对于她来说都是羞辱。
在30多年的写作生涯中,Joe将自己的多次出轨归咎于Joan的才华,而Joan则把这些痛苦和伤害全部转化成了深入人心、最后获奖的文字。
Joe作为这个合作关系中的门面,在所有的公开的场合感谢她,只是因为“别的获奖者都感谢他们的妻子”。
年轻的Joan和Joe的作品第一次被出版社接受的时候,两个人在床上蹦跳着,Joe喊的是“我们”的作品要出版了,而在接到诺奖获奖电话之后像年轻时一样在床上蹦跳的时候,Joe喊的是“我”得了诺贝尔奖。
诺贝尔文学奖的评语至少可以给Joan一个安慰:您的职业生涯实在是跨度惊人。
您的写作不仅具有超凡的亲切感,机智和深度,而且还以影响未来几代作家的方式挑战了小说的形式。
(Your career has a truly remarkable span to it. Not only do your write with extrodinary intimacy, wit and depth, you have also challenged the novelistic form in ways that will affect generations of writers to come.)如果这个评审团预先知道获奖者是女性,会不会有不同的评语呢?
那么现在呢?
影片中1958年Smith College(私立女子学院)的文学课堂上,是由一个男性教授给一教室的女大学生们讲授文学的,他口中的作家一直是一个“他(he)”。
1960年,在一个烟雾缭绕的小出版社里,一个男性编辑这样评价一位女性作家的作品:“写得很好,可以说是非常好,但就是有点‘软’。
这跟这个女人看问题的角度有关。
我也不清楚,这个作品就是没办法抓住我。
(It's great wrting, kind of brilliant, but Ithought it was a little soft. Well it comes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this woman. I don't know. It just didn't grab me.)”主编随即询问了作者的长相,得知不够漂亮之后就放弃了。
在1992年的诺贝尔领奖台上,领奖的人都是男性,而旁边做服务性工作的大多是女性,安排给Joe Castleman的摄影师也是一位年轻的女性。
主办方还很贴心地专门给作为获奖者的妻子们安排了陪同美容购物的人员——当然也是女性。
今年8月上海书展的时候,我有幸去听了尼日利亚作家奇玛曼达·恩戈兹·阿迪契的演讲《故事的力量》,顺手翻了一下此次书展的讲座小册子,里面有33位作家学者及其演讲的介绍,其中只有7位女性,除去阿迪契,剩下的都是中国人:3位与儿童文学相关的,1位主持婚姻法的讲座,1位音乐系教授讲中国传统音乐文化,1位外语学院院长讲名家翻译。
剩下的26位中外男性,讲什么的都有。
管中窥豹,可见一斑。
我才疏学浅,实在不能参透是几乎所有的女性作家都集中在这几个领域,其他领域都没有女性作家,还是其他领域的女性书写者被隐形了。
我也好奇地请朋友问上海文联注册作家的性别比例,得到了这样的回答:我没有确切的数据,估算下来女性跟男性的比例大概是6:4的样子。
虽然女性多,但是女性大多处于较低级别的位置,而占据决策层、高层位置的基本都是男性。
这只是上海的情况,各地情况都不相同。
如果才华横溢的女大学生Joan Archer现在在中国写小说,你觉得30多年以后得到诺贝尔文学奖的会是她吗?
乔伊林的其他相关文章:什么是真正的穿衣自由?
给伤口终将愈合的你——《涉足荒野》备注:-导演介绍来自Wikipedia的自行翻译-梅格·沃尔策的介绍来自作者个人网站-影片海报来源于IMDB该电影条目-其余未标明来源图片均来自IMDB该电影条目-所有台词英文翻译都借助了Google翻译的帮助-本片原著有电子版本,请自行下载。
-感谢住持对本文的贡献!!!
-欢迎留言广告时间!!!
秋天来了!
到了买厚衣服的时候了!
你还在等什么?
现在购买我们的原创产品,即可获得2件8折,3件7折,4件6折,5件以上5折的优惠,还有满200包邮哦!
立即扫码购买吧!
---原文发布在公众号“我们与平权”,欢迎扫码关注!
也可在微店购买产品支持我们哦!
本文首发于“奇遇电影”公众号,谢绝转载。
这些是我的故事,我的文化,我的家庭,我的想法。
——Joe我的话,我的痛苦,我独自在那个房间里,把你骇人听闻的行为变成文学金子。
——Joan北京时间1月22日,第91届奥斯卡金像奖提名名单揭晓,其中《罗马》和《宠儿》两部影片以10项提名领跑全场,获得8项提名的《一个明星的诞生》和《副总统》也紧随其后。
《贤妻》海报与这些大热影片相比,《贤妻》略显“低调”,仅获得“最佳女主角”一项提名。
一同获得影后提名的还有在《宠儿》中表现出色的奥利维亚·科尔曼以及成功跨界的银幕新秀Lady Gaga等。
提到本片女主Joan Castleman的饰演者格伦·克洛斯,不少观众都很陌生,但年逾七旬的格伦奶奶早就是奥斯卡影后的有力竞争者了。
《致命诱惑》19871987年,格伦·克洛斯在《致命诱惑》中塑造了Alex Forrest,这个角色名列美国电影协会百年间最伟大银幕英雄和银幕恶人排行榜第7名,对“坏女人”形象的精准把控让她获得了第一个奥斯卡“最佳女主角”提名。
之后格伦凭借《危险关系》和《雌雄莫辨》先后两次获得该项提名。
《危险关系》1988
《雌雄莫辨》2011诸多因素的影响下,三次都惜败于对手,成就了雪儿、朱迪·福斯特、梅丽尔·斯特里普三位影后。
今年已经是格伦·克洛斯第四次角逐影后了,在岁月的积淀下,“老戏骨”格伦的演技日益精湛,贡献了年度最细腻、最真诚的一次表演,很有希望借此封后。
“亲密关系”《贤妻》中,格伦·克洛斯饰演了一位细致贴心、忠诚低调的妻子,她放弃了自己的梦想,在40年间辅助丈夫Joe Castleman(乔纳森·普雷斯 饰)的工作。
当丈夫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时,他们的婚姻遭遇了最严峻的挑战,同时也揭示了二人最大的秘密。
一本片以一次起夜作为开始,摄影机跟随着卡斯尔曼夫妇的脚步,通过适逢其会的闪回手法,刻画了一个濒临崩溃的女性形象。
与总是侃侃而谈的丈夫Joe相比,Joan的言语并不算多,她总是静静地站在丈夫的身后,拿着他的外套和杂物。
尽管格伦·克洛斯饰演的Joan一直游离在画幅的边缘,但她才是《贤妻》中绝对的主角。
她一出现便带有强大的气场,哪怕“躲在”镜头的角落里,也能让观众忽视星光熠熠的、刚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丈夫——她的神情变化与微小动作始终牵连着观众的情绪。
格伦·克洛斯对面部语言和肢体语言的把控十分精准,尤其是面部表情的微妙变化。
摄影机数次聚焦于Joan的面部,无论是与丈夫敦伦时略带红晕的脸颊和几可乱真的喘息,还是在宴会上被叫错名字后消失的微笑,格伦用她的表情向观众展示了何为“润物细无声”。
除了面部表情,格伦的“泪”也极具杀伤力:在听到丈夫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Joan的眼中满含泪花,有惊喜,也有迷茫;在丈夫与宴会上的宾客们高谈二人的生活小事时,Joan神情低落,眼睛上似乎蒙上了一层水雾;在知悉怀孕的女儿(艾利克斯·威尔顿·里根 饰)顺利产子后,Joan与丈夫高兴地拥抱在一起,她的眼中充满了激动的泪水。
类似于这样的镜头还有几处,没有一处是完全相同的——她的泪中总是饱含着不同的情绪,有无奈,有坚忍,有压抑,更有悲痛与愤怒。
她的泪水总是在眼眶中打转,只消几秒,便硬生生地止住了眼泪,似乎她一直在微笑着,从来没有过委屈与沮丧这样的负面情绪。
这个角色就像东方传统观念中的女性,也就是我们常说“将一切奉献给了家庭”的主妇形象,她总能将家庭琐事处理得有条不紊,处处照顾丈夫,从来没有出过什么纰漏。
与此同时,她又不完全是那种放弃梦想的女性,只不过是将自己的野心深埋进心底,以另类的方式实现了自己的梦想。
格伦·克洛斯的表演让这个复杂的、多面的女性角色立体生动,赋予了Joan蓬勃的生命力。
仅就其表演而言,值得一座奥斯卡小金人。
二通过电影的简介,让人不禁联想到同年的法国电影《阿德尔曼夫妇》,两者的剧本构思有不少相似之处,同时都在演员台词上下了很多功夫。
阿德尔曼夫妇 (2017)8.32017 / 法国 比利时 / 喜剧 爱情 / 尼古拉斯·贝多斯 / 多莉亚·蒂利耶 尼古拉斯·贝多斯《阿德尔曼夫妇》中,剧中人物动辄便聊起陀思妥耶夫斯基、布莱希特等文学巨匠,充满哲思与文学气质,但也有些曲高和寡。
《阿德尔曼夫妇》剧照《贤妻》的剧本则改编自Meg Wolitzer的同名小说,台词风趣横生,通俗易懂,普通观众也能轻松理解,同时剧中人物口谐辞给、妙语连珠,往往话里有话,讽刺意味十足。
有网友戏称《贤妻》为《卡斯尔曼夫妇》,点明了两部电影的相似性,也有几分调侃之意。
本片里,透过台词,我们能够更加清晰地看出夫妻二人的性格特点与故事走向。
本片男主还饰演了《谁杀死了唐吉坷德》中的“唐吉坷德”例如,丈夫Joe总是引用——并重复引用文学中的经典短句来掩饰自身的短板,而妻子Joan一开口便是金句,话中充满着真智慧而非“皇帝的新衣”。
例如,丈夫在演讲中感谢自己有着一位多么好的贤内助,再次暴露其平庸的口才和老套的手段,这个行为也是二人矛盾爆发的因素之一。
再例如,丈夫每次跟女性搭讪时都会用同一段话,同时赠予对方一个写着“I love you,true(我爱你,真真切切)”的核桃,这个老套的伎俩被反复使用了多次,加上他完全无法拒绝甜食和油腻食品,更能看出他的性格特点。
电影中的Joe就像是一个年轻气盛的少年,以虚假的一面出现在公众面前,吹嘘自己的微不足道的才能,随心所欲,不受家庭伦理道德的约束。
而Joan则是一位在40年间隐忍和包容丈夫的贤妻良母,但在一个又一个打击过后,她爆发了。
“为何忍了40年,却在几天之内突然爆发了?
”我在第一遍看《贤妻》后,也发出了这样的疑问。
二刷后,故事的逻辑显然更加清晰了,在一次闪回中,我们看到Joan与一位不知名的女作家(伊丽莎白·麦戈文 饰)交谈,Joan对她说:“A writer has to write(作家必须写作)”,随后女作家告诫Joan说:“A writer has to be read,honey(亲爱的,作家必须被读)”。
两句简单的对白,却道出了作者与读者的“亲密关系”,也使得Joan放弃了成为一个作者,最终成为了一个被读者。
这两句台词让她在40年间尽力辅佐自己的丈夫,毫无怨言,直到丈夫在晚宴上对别人说“my wife doesn't write(我的妻子不写作)”。
这句台词是爆炸性的,它尖锐、虚假且令人厌恶,它瞬间击穿了Joe的心理防线。
丈夫的这句话就是Joan爆发的最大原因。
以至于后来瑞典国王询问她时,她说:“I am a kingmaker(我是一名拥立国王者)”。
Kingmaker,尤指沃里克伯爵(1428-1471),英格兰大贵族,是玫瑰战争中著名的立王者。
他在1461年帮助约克家族的爱德华四世登基,后来又使被废黜的兰开斯特家族的亨利六世恢复王位。
Joan以这样的比喻来描述自己的一生,心酸又真实,为影片的戏剧性结尾埋下了伏笔。
优质的台词值得褒奖,但不能否认影片中存在的一切问题,比如片中的父子冲突不够有力、对婚姻问题的探讨不够深刻、浅尝辄止地探讨了男权社会中的女性地位等。
这些缺陷使《贤妻》并不是时代的缩影,只是一个虚构的故事。
很多时候就是这样,我们总把故事看作是一个时代的象征,但故事就只是故事。
正如电影中的那些著作一样,他们不是丈夫Joe的“文化、想法”,而是妻子Joan的“痛苦、孤独”,是40年间丈夫做过的那些骇人听闻的行为和真实的故事。
三2018年北美电影总票房再创新高,达119亿美元,与此同时,《今日美国》却说2018是“一个明显的小年,远不如2017年的丰收景象”。
即使在这样一个奥斯卡小年,大奖花落谁家仍是未知之数。
谁会是最后的赢家呢?
在被称为“奥斯卡风向标”的金球奖中,格伦·克洛斯凭借在《贤妻》中的精彩表现成功获得电影类“剧情片最佳女主角”奖。
随后在1月28日的演员工会奖(SAG)颁奖礼上,格伦·克洛斯再度战胜《宠儿》女主奥利维亚·科尔曼,获得“最佳女主角奖”。
手捧奖杯的格伦奶奶值得一提的是,演员工会奖是奥斯卡表演类奖项最重要的风向标,因为在奥斯卡的评奖规则中,除了最佳影片之外的奖项,都由下属分部成员选出。
而演员部门人数约占总评委数的五分之一,其中绝大多数都来自演员工会。
所以拿下演员工会奖,在某种意义上来说便提前锁定了奥斯卡影帝、影后宝座。
当然也并非绝对,近十年里,只出现过两次意外情况:一是2011年《帮助》的女主维奥拉·戴维斯当选演员工会奖影后,奥斯卡给了《铁娘子》的女主梅丽尔·斯特里普;
二是2016年《藩篱》的男主丹泽尔·华盛顿当选演员工会奖影帝,奥斯卡给了《海边的曼彻斯特》的男主卡西·阿弗莱克。
演员工会奖的颁发让原本不明朗的局面不那么微妙,也让来势汹汹的《宠儿》女主奥利维亚·科尔曼少了几分胜算。
连下两城的格伦·克洛斯能否一路高歌猛进、成功封后呢?
这部美英瑞合拍的电影能否SAG、OSCARS两开花呢?
让我们拭目以待。
最近在研究路遥的生活与写作。
路遥和他前妻林达之间的故事与《The wife》里的主人公Joe与Joan夫妇的故事颇有些类似之处:Joe是文学教授,Joan是一位钟情于写作的女生。
路遥的太太林达也是一位文学青年,曾任西安电影制片厂的文学编辑。
她非常仰慕路遥的才华,两人因文学而结缘。
我看这部电影主要从以下几个角度: 1,男女关系和夫妻关系。
这部电影是从女性的角度批判男权社会的不公。
路遥在他的作品里从未批判过男权主义,他本身的爱情和婚姻观念就带有传统的父权色彩。
他们的关系都是因为欣赏和仰慕男方的才华而进入爱情,他们的婚姻却在男方达到文学事业的巅峰(Joe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路遥获得茅盾文学奖)后迅速崩溃。
路遥因肝癌离世,Joe也因心脏病突发离世。
2,传记作家Nathaniel企图深入挖掘并还原一个诺贝尔奖获得者的本来面目,但无论Joe还是Joan都不敢面对真实的自己。
路遥在自己的作品里描绘了许多美丽的爱情故事,却备受婚姻的折磨。
他和 Joe一样都竭力掩盖婚姻的不堪与痛苦而企图展现一个成功幸福的形象给读者和世人。
3. 文学的价值和意义。
Joe和Joan在领奖后发生争吵。
Joe说:“ 这些作品是我的故事,我的文化,我的家庭,我的想法。
” Joan反驳说:“ 这是我的话,我的痛苦,我独自在那个房间里,把你肮脏不堪的行为变成文学金子。
” 路遥的作品里涉及男女的复杂关系的描写极少,作家的个人体验与情感描述几乎为零,所以对杜丽丽,古风铃和武惠良的三角关系轻描淡写。
西方现代文学重视个人体验,中国作家热衷于宏大叙事,这是由于读者的欣赏水平和价值观差异决定的,但是男性作家倾向于把写作当成事业和人生成就去追求,女性作者往往把写作当成自我倾诉和疗愈,善于描绘个人生命体验。
4. 一点思考:历史上很多作家和哲学家,都是理论的巨人,行动的矮子。
他们的文字当中虚情假意多过真情实感。
他们是描写梦幻爱情的高手,自身却在经历男女关系的折磨。
他们经世济民,却连自己的生活也照顾不好。
他们不爱自己和身边人,却声称关怀芸芸众生。
他们抨击世界的罪恶与不公,正义凛然,却从未深入自己内心的懦弱,贪婪,卑鄙,冰冷与黑暗。
他们在文字中表现自己的才华,学识和智慧,却害怕对读者敞开心扉。
他们的文字像匕首与投枪,射向敌人的心脏,却不知不觉成了披着盔甲的政治走狗。
它也落在山坡上安葬着迈克尔·富里的孤独的教堂墓地的每一块泥土上。
它纷纷飘落,厚厚积压在歪歪斜斜的十字架上和墓石上,落在一扇扇小墓门的尖顶上,落在荒芜的荆棘丛中。
他的灵魂缓缓地昏睡了,当他听着雪花微微地穿过宇宙在飘落,微微地,如同他们最终的结局那样,飘落到所有的生者和死者身上。
——詹姆斯·乔伊斯《死者》
死者8.8乔伊斯 卡夫卡 劳伦斯 亨利·詹姆斯 莫利兹 施尼茨勒 [奥地利] 阿图尔·施尼茨勒 / 1997 / 贵州人民出版社看似平淡的故事,如哲学的穿针引线,冷静的打开每一个隐匿的内心。
一对热爱写作的师生恋夫妻,本是安稳的中产生活,诺贝尔奖的到来如雪花飘落于两人生命,平静由此充满颜色。
片名《贤妻》,好像我看到的更多是一位贤夫。
一明一暗 不和谐的乔和琼
乔接到电话时,第一反应是等妻子接分机开场的内容丰富到交代了所有电影的重要线索。
琼对乔性请求的冷淡,对乔主动调情的尬笑(也暗示了乔在婚后多次婚外恋的原因),两个人的亲疏主次直截了当。
当接到斯德哥尔摩的电话,乔刚接到电话就迫不及待让妻子琼拿到分机后再一起享受令人振奋的诺贝尔奖消息。
此处接电话,乔在卧室暗暗的床头,琼的背景却是忽然转换为明亮画面的书桌。
(本人也是因为突然的视觉不适应,发现了这巧妙的细节。
)
年轻时,书第一次被出版跳跳床
年老时,书获诺奖跳跳床确认了得奖消息,两个穿着睡衣的老人在床上蹦跳。
这样充满童爱的庆祝方式,呼应后面两人年轻时,书被第一次出版时欢喜。
琼主动中止了二人的喜悦状态,乔有些抱歉的说“i just being silly”,还是接受了琼shower的建议。
乔是乔写作的灵魂导师乔与琼是师生关系,乔是一流私立女子学院的professor,绝非是很多影评里说的自私、毫无才华的教员。
当琼拿着自己的《Thirty years》给乔,乔肯定了她的写作,“充满智慧,但是超然的”,同时引导她需要更深入,深入生活的真相。
“真正的作家,他不写作出版,一位作家必须写作,因为他必须呼吸。
一位作家写作,因为如果他部写,他的灵魂就会饿死”。
琼的表情,是乔在教学时表达的这段关于作家写作生活炙热的憧憬,显然,乔打开了她一直以为超然的写作观。
这也是为什么琼在后面选择了隐形作家,更多是她发现那个时代难以认可她的梦想时的人生策略。
乔打开琼成为作家的视野
乔和琼在探讨她的小说《thirty years》时,我非常理解琼用她想象中的希腊式的母亲写作,乔耐心的引导她,一位母亲同时是某个人的爱人,某人的孩子,有渴望,恐惧和私密的欲望。
琼的表情像一部分是反叛,一部分是被点亮。
乔同时邀请了她周六来照顾他的新生女儿,应该是想让她了解真实的母亲需要处理的还有尿布,混乱的房间和一堆家务,这些事务显然都不是超然的。
琼的作家梦碎乔为琼引荐了作家伊莱恩,这里乔显然是在给予充满才华的学生的爱护和作家理想的支持。
伊莱恩的话第一次粉碎了琼的作家梦。
作为前辈的伊莱恩,揭露了女性不会在被男性垄断和主导话语权的写作圈得到任何注意,“你的书只会出现在校友的书柜上”。
残酷现实从同样优秀的前辈嘴里得知,给了琼一个big shock。
回到现实琼和纳撒尼尔酒吧私会后,和乔发生争执的那个夜晚,又植入了一段琼在编辑部实习/男出版经纪们对她作品的态度。
此处非常重要,在琼和乔在斯德哥尔摩争吵后,琼深夜独自起床看着《the walnut》回忆起这样的画面,画外之音是不是“如果那时候出版经纪肯定了自己写作的作品,现在会是怎样?
(领奖的是不是自己?
)”。
伊莱恩的话和男出版们的对话,琼开始明白,依靠自己让作品被出版和阅读的机会差不多为0。
琼需要乔实现她作家生命的“壳”乔写完了《the walnut》期待着琼客观评价的表情就像初出茅庐的小男孩,还会紧张的喝咖啡和抽很多香烟。
此时的琼在和伊莱恩对话,又在男出版圈的闲话里得知对自己作品的评价后,果断的决定终止自己作为作者的作家梦。
当然,这种终止并不是完全放弃的终止,而是她需要选择自己之外,能够延续她作家生命的壳。
乔作为常春藤名校的professor,文学修养足够,没有人比他更合适。
所以她评判乔的作品,人物是木的,对话是愚蠢的,即使写的是他们的风流韵事,也并没有让琼展示爱人的欢心。
乔恼羞成怒,第一次质问琼“如果我是个庸才,你为什么爱上我”?
看到乔的愤怒,琼的话很容易让人以为是对乔爱的承诺,然而基于上面的两处情节,明显是女主的绝望和发泄。
然而她又热爱,也必须要写作, 只能凭着爱,在精神上对乔的才华进行阉割,让他安心的接受自己的代笔是最保险的捷径。
琼显然不是为爱放弃才华和写作的文艺少女,相反,男主乔却的确是因为爱上琼和她的才华而接受琼的写作介入的热烈的男孩。
导演太会拍了。
一切都恰到好处。
琼看到乔因为自己的批评愤怒、难堪、羞耻又犹豫时,琼这里说乔是她的生命,这生命不是她个人的生命,而是必须成为作家的生命。
这时的乔对和琼的关系还没有完全确定,因为和女学生相恋会把他从常春藤名校里除名。
琼又展示了她强大的洞察力,及时提出了为乔fix小说的提议,稳定了乔的情绪。
(FIX是个很巧妙的词,在电影里出现很多次。
)琼在二人世界里的观察生活是她完成写作的一部分“我只是观察者”,乔和琼前往瑞典的飞机上,因为纳撒尼尔的闯入,琼无意吐露的话,很能表达人物内在。
琼的冷静,理性是内心的保护色,让乔像个粗鄙的老头,特别是乔在用他自己的幽默调节气氛时,总会被琼斥责,“you're so rude”,乔在琼的面前并没有获得真正的一个男性需要的尊重和来自妻子的爱。
有些好笑的画面她无时无刻不在观察乔,公众场合的衣着,言行和一切。
譬如乔在与诺贝尔奖的其他人高谈阔论时,琼就在对面,观察监控提示乔注意嘴角胡子上不可以有食物,这一幕有些可笑。
其他时间,琼也是个冷静的观察者,琼描述作品《教员的妻子》,“并不是你的妻子,只是一个人物研究”,以及其他相处时,琼的目光并不离开乔,日常监控而已,就像她对自己文字的审视。
在琼看来,乔是琼的作品的呈现者,他该和她的作品一样,理性、克制、优雅、完美。
琼的观察是对主体的审视,为的是让乔保持同样超然,完全符合琼的理想的形态。
琼作为母亲的一段回忆,大卫闯进了正在探讨写作的父母亲,乔抱着大卫离开,大卫哭嚎呼叫妈妈,琼并不管孩子剧烈的哭闹,全然专注着写作。
有些母亲,同时是位作家。
而对琼这样的女性,只能说她是一位作家,同时是位母亲。
母亲的身份是琼深入写作生命需要的内容之一。
琼坦白自己是KINGMAKER
琼在回答国王自己职业时,告诉他自己是Kingmaker整个颁奖典礼,致辞前,乔上台领奖,琼标志性的双唇金币,隐忍、思索的表情,而乔的领奖更是压抑,他的手和表情看得出极其不安。
乔的发言算是情真意切,几次顿住,他用他的方式向世界坦白。
琼的表情在乔的每一次的停顿时都有变化,当乔说荣誉该归于自己妻子,她很期待乔的下一句,当乔延续感谢妻子的传统道德,而不是向全世界承认,这么多年作品都是出自妻子之手时,琼直接而愤怒、彻底的失望,以乔为耻的神态。
在这之前,瑞典国王询问琼的职业时,琼说自己是kingmaker,这是从学生到妻子的琼,真正的野心和欲望。
高潮的争执长期分工的平衡破碎乔在斯德哥尔摩几次告诉琼,他们不是坏人,没有任何可耻、可怕不道德的事。
到这里已如纳撒尼尔所说,疲倦了,因为疲倦所以不再有耐心,因为大赏的终点到了,乔选择了一个人站在光辉的顶端,她只是按例作为一个伟大的、体贴的诺贝尔奖得主的妻子的装点,她不能再接受继续做隐形人。
乔显然更懂得婚姻和写作分工的意义乔因为爱,顺从琼选择的方式,和琼共度半生,他投入了2个人的真实的生活(甚至完全不知道自己小说主角的名字)。
这是源于他认为与琼一直持续的默契的家庭分工,即,乔负责家里一切事务,琼以自己的名义写作。
乔的爱是如他所说,更深入的生活里(照料琼和家庭的一切),而琼的爱却始于乔对她灵魂的开启,和她作家梦的执着。
此时她需要对自己长久热爱的坚持的真正写作者身份的修复和肯定,或也是对那个曾经男性话语圈的不被认可的对抗。
乔和琼终于不那么体面的互相指责,揭发,抱怨,维持半世纪的写作伙伴的平衡关系破碎。
这里我们看电片的不妨想想,乔真的没有才华的吗?
如果当时乔没有爱琼,没有接受她对自己作品的评论和修改,是否一切又不一样?
“他的灵魂缓缓地昏睡当听着雪花微微地穿过宇宙在飘落”
争吵后的乔心脏病发,他躺在床上,问了两遍琼,“你爱我吗”琼保持她的镇定,冷静。
乔在最后琼亲吻自己时,扭过头松开手乔躺在行政套房的床上,上帝视角的身体,让他发胖的身体看起来并不好看。
导演这里一处细节拍的太精巧,画面上琼的面容慢慢模糊,窗外飘起雪花。
还记得乔在最开始独自吟诵的詹姆斯·乔伊斯的《死者》吗。
“他的灵魂缓缓地昏睡了,当他听着雪花微微地穿过宇宙在飘落,微微地,如同他们最终的结局那样,飘落到所有的生者和死者身上。
”诗意美丽的梦,可能也是导演对乔这个角色的善意。
爱是恒久忍耐,又有恩慈
最后的结尾处,仍去程时服务的空姐。
这个设定非常有趣,因乔和琼同往瑞典时,琼因为空姐对乔的服务有了醋意。
独自回程,空姐看她和乔的视角让琼意识到自己的敏感和批判习惯,让她错过了真实的善意,或者还有乔这么久的爱。
爱是恒久忍耐,又有恩慈。
婚姻是互相成全,点金,两个人的创作。
除了剧情的巧妙设置,此片主要通过对人物的生动刻画,展示出其对爱情婚姻的深层次理解。
此影片控制节奏,表达细腻,注重思考。
影片名字正扣中心,片中更侧重于展现出一位相信爱情的女人在爱情中的心理特征。
最初的崇拜之情产生出爱慕,其写作能力被世俗压抑后,又期望通过丈夫实现爱情,并使其代为实现她的自身价值。
时间长了,就变成了一种习惯,一种将无私付出融入生活各方面的习惯,他的一切,就是她的一切。
而最后他的荣耀实际上并没有成为她的荣耀。
在经过自传记者的挑动后,她长期被压抑的委屈、渴望其文学能力被认同的强烈欲望、甚至是嫉妒之情,燃烧出极大的愤懑。
以至于一时间,亲情、爱情均难以浇灭,最终只有问其爱情初心时,以及丈夫的突然离世,终于让她回归了一生所为之付出的那种自我认同感,即爱情中角色感。
对于男人,他是一个自负、多情、甚至有些粗糙的普通男人,与女人形成鲜明对比,但他其实也承受着痛苦,外表风光、内心空虚的痛苦,他渴望被崇拜,却也无奈于自身的无能。
他用着低劣地技巧多次出轨,更是表现出其内心对于找回被仰视感觉的饥渴。
作为男人,他很煎熬于自己卑微的虚荣心,对曾经的粉丝、现在的依靠,有种复杂的感受,愧疚又患得患失,讨好又想不失脸面。
他得到了世间的认同感,诺贝尔奖,却离爱情中的认同感渐行渐远。
实际上,他们互相找到了很多自己想要的,也丢掉了很多自己曾经想要的,不管怎样,都是不完美但圆满的爱情了。
在爱情中,我更相信,他们自始至终都是两个天真的信徒,一起在床上跳着庆祝他们共同的成就。
在爱情婚姻中,每个人就像在戏剧舞台上,都在努力扮演自己期待的角色,甚至有些人实际上更爱互动中的自己,这就是爱情中角色感的力量。
每个人都想竭力维持一种与自己内心相相吻合的形象。
在恋爱中,相信爱情的人,会使一切理想化,完美别人的形象,也会为之不断完美自己的角色。
而得到的就是对方对这种角色的认同感,这种认同感会给自己带来爱情关系中的存在感,长期稳定的存在感也就是安全感。
所以,深层次来说,影片中女人要为了爱情,做好贤妻的角色,忽略自己实现人生价值的需求,放弃自我,获得的是爱情的前途。
作为好妻子,好母亲,她把自己的幸福与家人捆绑起来。
也许她找到的并不是她内心想象的那个男神,但她相信自己的爱情,并催眠自己,愿意为爱情改变自己,压抑自己,而且她有能力修补他,并用长期不断的努力付出修补这份爱情,乐此不彼,甚至不断塑造出他在别人眼中的完美形象,最终达到巅峰。
如果不是传记记者提示她的写作能力在很早时就具备,她宁可相信她的天赋是他赋予的。
而在自我价值的需求重新觉醒后,极度失望的情绪和冲动中,她一度回归自我,忘记了爱情中的角色,这时间不长,在男人问道你为什么要爱上我的时候,她哑口无言了,因为是她自己催眠了自己,同时也在情感道义上无形地绑架了那个男人,双方为此都付出了一辈子。
最终,男人的离去,让她又一次最后的屈从于她一生致力于的角色,贤妻!
真正的爱情,只会存在于此类相信它并为此融化自己的人身上。
如果只有一个人相信爱情是悲剧,如果两个人都相信爱情则会创造出完美的爱情。
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
同样是以老年人的家庭生活为主题,《贤妻》很容易让人想到前两年的《45周年》,跟45周年一致的是,片中的女主都是在家庭生活中隐忍的女性角色,对比之下,男主都显得有些幼稚。
这部电影里一个让我印象深刻的情节,是老两口吵架,女主对男主发泄自己一直以来在公众面前伪装自己不写作的积怨,男主无奈质问女主,“那你为什么会嫁给我?
”女主强忍泪水,不知所措,只能说“我不知道。
”经过了这么多年为丈夫代笔,也历经了生活琐碎,女主从来保持着理性得体,充当那个丈夫背后的女人,在这个过程中,她一定早已把自己说服了,说服自己是一个不想出名的人,甚至说服自己写的所有就是丈夫写的,就像丈夫试图说服她的那样,“我们是合作者”。
妻子太明白,每个人命运中都会有一个自己注定要扮演的角色,虽然那种不甘心还会隐隐若现,但也不会成为生活的主流。
而她为什么要嫁给男主呢?
通过女主的回忆,我们能够体会到,虽然女主有写作的天资,却没有受到社会的青睐,也许因为性别,也许因为立场,然而男主作为她曾经的导师,却是真正发现她的才华并且真正欣赏她、珍惜她才能的人,何况这个男人本身也有魅力,像女主这样的知识女性,爱上他也很正常。
这引申出一个问题,就是当我们以旁观者的角度审视一对伴侣的关系时,有时我们会苛责为什么一个比较优秀的女性,会选择一个平庸的男性,这种差异在男女主人公身上也体现了。
女性,尤其是知识女性,在社会上所追求的,究竟是什么样的一种权益和内心体验?
这个话题在今天的社会中变的更加复杂,然而在女主身上,我们看到的是她为自己所爱的男人放弃了名声,甚至终生说服自己承受这种莫默默无闻,因为她把成就爱人变成了自己的梦想,然而, 她心中不曾忘记,写作,曾经也是她心中的梦想啊!
在诺贝尔文学奖的颁奖礼上,我们能感受到男女主人公,他们的价值观都被撕裂了,男主用尽了最后一丝勇敢,也没说出事情真相,而男主的懦弱是女主不愿看到的,却也许是他们用尽一生来期待的结果。
影片的结局我很喜欢,男主去世后女主带着儿子在回程的飞机上又遇到了意欲爆料的传记作家,如果女主在这时候选择将这一切公之于众,她和丈夫都没有遗憾了,然而,她却淡然对那个野心勃勃的作家说,如果你敢曝光这一切,我会把你告上法庭。
礼貌微笑,没有指责与谩骂,留下作家错愕的表情,事与愿违的失落,然而,在这一刻,女主终于将自己说服了:她的丈夫是举世闻名的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而她是他的妻子,以前是,现在是,以后也是。
Glenn Close演了这几年来我看过的塑造得最莫名其妙的角色,如果她在电影里的设定是(real)疯婆子角色我可以理解,问题是这角色还没疯:到一半忽然忿忿不满声嘶力竭的扯出无数旧账,然后影片末尾附上一抹迷之微笑。哦,原来是要整一出诺贝尔版的45周年,铺垫全部偷懒的丢给陈掉牙的倒叙就好啦,给gleen无数个心碎矛盾的表情应该就好了。可是套用电影里对小说的评论:人物关系都完全不可信你拍个屁的贤妻啊哈?
这片再怎么也比阿德尔曼夫妇好多了……女主演技比gaga好百套…
writer has to be read! 这样死掉的男作家,其实成全了女作家一生的完整性,这两人确实有着美好的关系,虽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那种完美。
飞机上看的第一部 觉得又工业又有趣
多好的一个故事啊。跟演技没有任何关系。傻逼糟老头和傻逼天才女,绝配。人生很长,不忘初心很重要。要认清枕边人更要认清自己,要知道自己究竟想要的是什么,放下我执,勇敢去面对和承担一切代价与后果。每一对夫妻都是合作者,孩子总是令人操心的东西,巨大谎言掩盖下的辉煌依然好过一世平庸。
《柯莱特》的另一个剧本。格伦·克洛斯精湛演技折服全场,特别是那些欲说还休的星星的泪光,把握的真是……。爱是什么,在漫长的人生里面,往往连自己都不知道答案是什么了。是一种对家庭完整、家庭荣誉、家人尊严的守护,高过对自身成就塑造的精神,那么这是一个崇高的爱了吧。
要是男主角没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矛盾应该不会爆发,女主角自己写的书却成为了男主角的陪衬。中央电视台电影频道节目中心译制。
这表演没拿学院奖?一查输给了宠儿的女王奥利维亚,我觉得库伊拉老太太演那个女王也能拿奖啊。
单挂女主提名可以证明Glenn Close的厉害,但剧本层面真是差劲的角色。对峙一出戏不仅刻意,更破坏了主角个性,仿佛只为在日后提名片段中播放而摄人。结尾一幕反倒透露了相互控制的惊悚意味,除非那便是“贤妻”所指。分量不足,女性议题第二幕起便失了重心,对照Glenn在金球上的发言甚至不齿
但是你又如何知道一段关系里谁占上风呢
我只记得神出鬼没的克里斯蒂安·史莱特 .....
格伦成为这个平庸电影的唯一亮点,论一个好演员的价值体现。
剧本固然有不小的问题,但两位老戏骨的表演非常出色。对于禁锢女性价值的男权的嘲讽也是细节满满,看的时候会有不少令人会心一笑的片刻。这个分数略微有点低了。
故事没有说服力啊
多少女人的才华和荣耀就这样被男人掠夺。
看过一点也不愿再看的片子
靠表演撑起来的电影
在央6看到这部有点压力,想到男朋友举例他理想中的妻子,也是那种当他在书房工作时能端来热气腾腾的饭菜,被闺蜜叫去逛街也要在饭点之前赶回家做饭、最次也先帮他把食材化了把米饭闷好再出门、给他洗内裤、将来能对他的创业起到辅助作用的贤妻。感觉自己无论身体健康与否,以前,现在或将来都不会是当这块贤妻的料。不管以后能否过到一块去,还是会感念对方现在的好
写得太浅了,不过现在怎么这么多这种题材的片子呀,不如阿德尔曼夫妇个人觉得。这种爱,一定要带着心甘情愿的牺牲和崇拜式的成全才最美。不然就感觉是自视甚高了
本片的导演太糟糕了,使得本片变得极为平庸,要不是最后故事的高潮部分还算精彩加上本片不错的表演简直想给两星。开场一小时的铺垫剧情简直比流水账还无聊。不过本片两位老戏骨的表演真的很精彩,尤其是格伦的表演,后面半小时的演技绝对值得一个奥斯卡提名,只不过本片成片比较一般所以输给同样精彩的科曼也就很正常了。希望格伦有生之年能拿奖吧,哪怕是终身成就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