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演:本·夏罗克
主演:埃米尔·艾尔-马斯里,西瑟·巴比特·科努德森,刘易斯·格里本,埃莉·哈丁顿,卡伊斯·纳塞夫,卡梅隆·富尔顿,西尔维·弗诺,豪尔赫·吉迪,桑吉弗·科赫利,雷
类型:电影地区:英国语言:英语,阿拉伯语年份:2020
简介:故事是对在苏格兰岛上等待庇护的难民的一次另类观察。 它聚焦于一位背负重担背离祖国的年轻叙利亚音乐家奥马尔。详细 >
2020多伦多Day3 | 开头的那段跳舞教学真是太妙了,简直让人拍手叫绝!剩下的全片导演想表达的很多,但是男主这条线过于单薄,节奏又很慢,有点支撑不起来。几个难民buddy的形象都塑造的不错,超市的大叔也非常暖心。黑人小哥冻死的那个场景很震撼。只是我一直不明白为啥男主每天要拎着他的乐器往外跑。
不是特别能接受这种文艺气质太浓的展现难民的片子,本身就是一个不文艺的东西,非要拍的特别文艺就让人多少觉得有那么些做作。
如果真有一个琴盒可以装着灵魂,随身携带,那也不错嘛。
I used to be happy before I came here. 移民题材套这个风格确实很limbo,卡在边缘中笑不出来也哭不出来,很是割裂,最后虽然画幅伸展,可惜主角已经被困太久无法释放。罗伊安德森不是摆固定机位就能摆出来的,阿基也不是放冷幽默和冷空气就能速成出来的。
身不离琴,去哪儿都提着笨重的琴盒,在四季变化中无奈又无聊的平安中等待获得身份,申请在战火中的亲人也逃离家乡。电话那头留在家乡的亲人却劝他像参与内战的哥哥一样为国而战。暴雪帮助当地人寻羊的时候发现了一具难民尸体,严重打击了他,后来独自去掩埋了尸体后做了决定?最后没看明白结尾
非常巧妙的片子,这样的题材不苦大仇深已是不易,难民的存在主义危机,看似无解的困境。看完之后下单了一包sumak,希望味道不错。
让人耳目一新的电影,题材虽然很沉重,但导演却选择用轻松的手法展示这些内容,有着非常独特的观感。三星。
太棒了!
所有的失望,都会以另一种方式回馈。我知道你的心情,我也知道他的心情。我想结局我们都知道,只是最后再告诉你,不可以。请你立刻马上停止这份喜欢。
欧洲连这么偏僻的地方都被难民渗透了,福茂什么毛病连着三年推难民题材电影🙄被巴基小飞毯逗笑一星最后乌德琴一星。
难民成功逃到了发达国家,等于到了天堂,还是没有腿的鸟,无法落地?
典型的英式戏谑风和镜头语言,搭上难民主题的日常冲突挺有意思的
没有看懂
阿基+罗伊安德森
难民保质期说法有点意思 阿富汗于2003 苏丹于2006 伊拉克于2005 而叙利亚今日亦如是. 西方主流视野被遗忘之旧难民 被安置在蛮荒苏格兰小岛 Oud琴少年空虚无望苦痛 于是文本语言也力图如此表现. Boris究竟做错了什么 被引诱又不被兑现 那事实并不存在的希望 3.5
冒着危险用尽全力逃离战火,在远离家乡的海边小屋里探讨Ross和Rachel的爱情故事。
有一些有趣的点(文化素养课上两个老师跳舞示范、神似佛莱迪·摩克瑞的阿富汗难民以手半遮面、岛上居民对难民态度),摄影画面好看,汹涌海浪、呼啸寒风和空寂荒原也能呼应难民内心,但主角全程面瘫、少言寡语、缓慢身姿,呆板凝滞,甚至成了摆拍。
大爱这种风格的血脉传承,《寒枝雀静》《布达佩斯大饭店》《心房客》《枯叶》《必是天堂》《索莱》《椒麻堂会》…果然电影就是电的影子
如果说维持前半段的“黑色幽默”,或许会再高点分。后半段的模棱两可程度让我搞不清楚乌德琴的音色突然变成了西洋弦乐究竟算是作者的居高临下还是殖民教育的成功了,这种模棱两可的真诚导致自我和解的力道不足,稍微有些可惜了点。
不喜欢,模仿痕迹太重了,剧本也很单薄,镜头再美,那就很空了……
返回首页 返回顶部
2020多伦多Day3 | 开头的那段跳舞教学真是太妙了,简直让人拍手叫绝!剩下的全片导演想表达的很多,但是男主这条线过于单薄,节奏又很慢,有点支撑不起来。几个难民buddy的形象都塑造的不错,超市的大叔也非常暖心。黑人小哥冻死的那个场景很震撼。只是我一直不明白为啥男主每天要拎着他的乐器往外跑。
不是特别能接受这种文艺气质太浓的展现难民的片子,本身就是一个不文艺的东西,非要拍的特别文艺就让人多少觉得有那么些做作。
如果真有一个琴盒可以装着灵魂,随身携带,那也不错嘛。
I used to be happy before I came here. 移民题材套这个风格确实很limbo,卡在边缘中笑不出来也哭不出来,很是割裂,最后虽然画幅伸展,可惜主角已经被困太久无法释放。罗伊安德森不是摆固定机位就能摆出来的,阿基也不是放冷幽默和冷空气就能速成出来的。
身不离琴,去哪儿都提着笨重的琴盒,在四季变化中无奈又无聊的平安中等待获得身份,申请在战火中的亲人也逃离家乡。电话那头留在家乡的亲人却劝他像参与内战的哥哥一样为国而战。暴雪帮助当地人寻羊的时候发现了一具难民尸体,严重打击了他,后来独自去掩埋了尸体后做了决定?最后没看明白结尾
非常巧妙的片子,这样的题材不苦大仇深已是不易,难民的存在主义危机,看似无解的困境。看完之后下单了一包sumak,希望味道不错。
让人耳目一新的电影,题材虽然很沉重,但导演却选择用轻松的手法展示这些内容,有着非常独特的观感。三星。
太棒了!
所有的失望,都会以另一种方式回馈。我知道你的心情,我也知道他的心情。我想结局我们都知道,只是最后再告诉你,不可以。请你立刻马上停止这份喜欢。
欧洲连这么偏僻的地方都被难民渗透了,福茂什么毛病连着三年推难民题材电影🙄被巴基小飞毯逗笑一星最后乌德琴一星。
难民成功逃到了发达国家,等于到了天堂,还是没有腿的鸟,无法落地?
典型的英式戏谑风和镜头语言,搭上难民主题的日常冲突挺有意思的
没有看懂
阿基+罗伊安德森
难民保质期说法有点意思 阿富汗于2003 苏丹于2006 伊拉克于2005 而叙利亚今日亦如是. 西方主流视野被遗忘之旧难民 被安置在蛮荒苏格兰小岛 Oud琴少年空虚无望苦痛 于是文本语言也力图如此表现. Boris究竟做错了什么 被引诱又不被兑现 那事实并不存在的希望 3.5
冒着危险用尽全力逃离战火,在远离家乡的海边小屋里探讨Ross和Rachel的爱情故事。
有一些有趣的点(文化素养课上两个老师跳舞示范、神似佛莱迪·摩克瑞的阿富汗难民以手半遮面、岛上居民对难民态度),摄影画面好看,汹涌海浪、呼啸寒风和空寂荒原也能呼应难民内心,但主角全程面瘫、少言寡语、缓慢身姿,呆板凝滞,甚至成了摆拍。
大爱这种风格的血脉传承,《寒枝雀静》《布达佩斯大饭店》《心房客》《枯叶》《必是天堂》《索莱》《椒麻堂会》…果然电影就是电的影子
如果说维持前半段的“黑色幽默”,或许会再高点分。后半段的模棱两可程度让我搞不清楚乌德琴的音色突然变成了西洋弦乐究竟算是作者的居高临下还是殖民教育的成功了,这种模棱两可的真诚导致自我和解的力道不足,稍微有些可惜了点。
不喜欢,模仿痕迹太重了,剧本也很单薄,镜头再美,那就很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