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启功先生电影传记后感纵观历史长河,众人若要被一个人所真正敬仰,除了受根深蒂固的君臣、君民的观念植入外,就是那位被敬仰的人,他本身有着超群的能力,加之于情合理的处世观,随和开朗而融于世者多,我们国家第一位总理周恩来总理算一位,在政治上有着卓群的外交能力,在爱情上对妻子坚贞不渝,偶尔在信中开开小玩笑道:闲人怎么知道忙人多想闲人。
这次电影传记的主题人物启功先生也是一位,在一次采访活动中,他自诩首先是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古典文学老师,其次是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鉴定人员,在世人眼里,启老应该给自己的的书画作品做出一个展示,实则不然,他只是认为书法绘画作诗填词不是什么大事,只是做这个工作本应该会的,怎么会值得一说?
可见启老在文学造诣层次在普通人的认知里已经远及灯火阑珊处。
都说长寿的人都善于行乐,往往在乐的背后,深藏着近百岁的启老一生中经历的沉重。
作为爱新觉罗氏的后代,他从小跟随祖父生活,遂有世袭官位一职,虽然只是名义上的,可终究是一个职位。
旗人虽然有特殊的地位,但是在战争纷乱的年代里,并不是一个利于保身的身份。
启功先生在青年时期经历了民国、抗战阶段,这都在电影中极为巧妙的表现出来,抗战开始时,老友相助,帮助他渡至台湾辅仁,先后在中学、大学教书。
一个人在某一个领域中如果能有其地位,不是平民百姓所能理解的优秀,艺术作品好,只有同行人、师生之间一致认可的优秀才是真正的领域行家。
启功先生在一生里常受到友人的帮助,不仅也是旁人对他为人的赞同,在民族危难时刻,有人能想着保全他,更是一种对家国文化认可伸出援助之手,有温度的家国文化靠谁来能传承才能得到大家的认可?
这个答案也就不言而喻了。
在1912年出生的他可谓也是历经了新中国成立的点点滴滴,在本该知天命的年纪里,红卫兵径直冲进他家,封上一柜子的书,不稳定的世道往往难以让一个文艺工作者存活,有一幕让我印象深刻,运动开始时,启老家里的一副对联“简易无威廉靖乐道,汗漫翰墨浮沉里闾”意为在胡同深处的陋室里方才安息。
这副墨宝曾在红卫兵闯进来的时候被认定为不关心“运动”而匆匆取下,在听闻四人帮被抓后转头就是喜滋滋的挂上对联。
不仅可见的是启老幽默顽童般的性格,更是他一生中对乐逍遥态度的坚定。
启功老先生结束在1977年结束一生中经历的两个时局动荡时期,日后稳定于北京师范大学,当一名勤勤恳恳的“园丁“,以其师陈垣名义设立励耘奖学金,他用一生践行了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北师大校训。
去年教师节上映的《启功》电影,根本没有什么档期,也没什么宣传,更没什么电影院上映。
就这样一直等资源,等资源,等资源,等资源。
爱奇艺上出资源了。
太阳我都没舍得买会员。
找下载就可以。
这是一部好电影,值得尊敬,虽说没能贡献电影票,但是购买会员,也算是花钱看的电影。
大水瓶看这种电影,完全的从头哭到尾。
开篇启功老师在红卫兵小将的命令下,开始抄写毛主席诗词那一刻开始。。。。。。
本来想仔仔细细的看,认认真真的写评,但是实在不敢认真看,怕哭的太辛苦。
老师给启功讲怎么当老师,哭。
在火炉旁边,烧字画,哭。
(字画都有演技)启功老师跟前来学习的红卫兵小将讲,不要再来了,我怕连累你,也哭。
红卫兵小将回头给老师鞠躬,说老师明天给我留门,我还来,还哭。
反正就是每个画面,每句对白,每次凝望。。。。。。
启功老师说,真正的好老师,是可以让那些不爱读书的学生变得爱读书反正这是一部好电影,溢美之词实在憋不粗来,总之感兴趣的,快去看。
想起来去年看过一本倪萍的《姥姥的语录》里面的一段话,摘抄下来吧姥姥说:“天黑了就是遇上挡不住的大难了,你就得认命。
认命不是撂下,是咬着牙挺着,挺到天亮。
天亮了就是给你希望了,你就赶紧起来去往前走,有多大的劲儿往前走多远,老天会帮你。
被宰黑夜里耗着,把神儿都耗尽了,天亮了就没劲儿。
孩子,你记着,好事儿来了他预先还打个招呼,不好的事儿咣当一下就砸你的头上了,从不会提前通知你!
能人越砸越解释,不能的人一下子就被砸到了。
”
结构: 故事从老年经历文革讲起,过程中插叙往事。
内容: 人物传记,启功大师生平。
主旨: 纪念启功先生。
宣传经历画面,剪辑,音乐: 中规中矩。
演技: 青年启功令人出戏;中规中矩的镜头和配乐没给演员很多发挥空间,唯一有印象的是启功完成二十四史标注任务后回家看到宝琛病重的告示时的惊慌神情。
印象深刻的片段:1.教授的书法知识:无论什么字体,一个字都有其固定轨迹,着墨与否都得经过。
2.讲述知己。
知己是指知晓自己的情,意,心的人,那么想要成为知己,则要通情,达意,从而交心,即通透他人情感,情绪的来龙去脉,并传达自己的意思从而交心。
吐槽:看不明白文言文,成语,看英文反而易懂。
启功 (2015)7.62015 / 中国大陆 / 剧情 传记 / 丁荫楠 丁震 / 马恩然 王馥荔相比书画成就,老先生的人格魅力更让人敬重,不屈服于日本侵略者和当权者的淫威,做事不图名利,设身处地为人着想。
启功被人们所熟知的身份是著名书法家。
他的名字几乎是现代书法的代名词。
假使你走在北京街头,随处可见启功的题写的匾额、对联。
按他自己的说法“除了公共厕所,差不多都找他题过字”。
普通人客气地来找他求字,他向来来者不拒。
看到仿冒他的书法作品,他还开玩笑说“写得比他好”。
有时候,干脆承认是自己写的,他觉得,这些人为生计所迫,情有可原。
而对于一些招摇无诚意者,他却是另一种态度。
曾经有个空军高级将领的秘书,上门要求他写字。
启功认真地问:“我要是不写,你们不会派飞机来炸我吧?
”秘书连忙说“哪里,哪里。
”启功说:“那我就不写了”。
文革期间,一个红卫兵模仿他的书法写字,求他提点,他既往不咎分享,并且说:那时人都在演戏,现在唱完了,就过去了。
还是文革期间,那个时候物质多匮乏,有一天早上老鼠爬进屋子里来,他没有气急败坏,而是把所剩不多的长生果给老鼠分一点,并且说,我们都属鼠,别吃我的书和画就好。
在他九十岁时,有次住院,朋友去看他。
当时他双目近乎失明,护士给他带氧气罩,他还不忘开玩笑说“不用戴,我不咬人,从来不咬人。
”等大家笑过走了,老朋友问他感觉到底如何,启功悄悄说:“我现在浑身都疼”。
启功留给世人的感觉就是透彻通达,宽厚温润。
他对荣辱生死都看得淡泊超脱,只愿留给世人大笑或者微笑印象。
如果去网上搜索他的照片,看到的都是和蔼可亲的样子。
启功是好玩的人,也是严谨的大学者,潇洒豁达的书画家,但其实他一生挺苦命。
电影里的一幕,让我始终不能忘怀,文革期间,被扣帽子,被罚打扫厕所,他拿着扫帚在地上画竹,暗示一生有气节。
入学初识门庭,毕业非同学成,涉世或始今日,立身却在生平。
期待所有人能看到这部电影。
第一次听说启功先生的大名是因为去北师大培训,给我们上课的老师,好多都会提起他,而且在师大也随处可见这位老先生的字。
今天偶然看到,竟然有他的电影,不顾要整理语料的紧迫,决心看一看。
真的很感动。
原来启功先生一开始是学画画儿的呀,原来在那个动荡的年代还发生了那么多艰难困苦的事情。
感动于启先生和发妻那温润如玉的感情,没有太多言语,但是小小的细节足见两个间的感情,也许这样的平平淡淡才是真。
电影里启先生两次出门找她,虽然没有强烈的情感表达,但是一个眼神、一个动作足见两人的深厚感情,在那个年代里的相互扶持与牵绊,是现在的我们几乎无法做到的深情吧。
在那个动荡的年代里,每个人的平淡生活都是催人泪下的过往。
感动于宝琛女士趟在病床上说“那个赌我不打了”,也许是知道了自己命不久矣,不愿心爱之人孤苦一人,也不愿挂念的人将来真的要一辈子吃素。
她一言一行的背后都是对启功先生满满的、无私的爱。
而启功先生最后也没有再娶,他说大概是“曾经沧海难为水”了。
感动于那个年代人与人之间感情的真挚,虽然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但是比起现代人的感情要深厚笃定得多。
现代人的感情动不动就分手离婚的,想想也真是唏嘘感慨。
人的物质条件、生活条件、甚至是受文化的水平都提高了,而那代人的真诚与坚守在今人身上却是越来越少见了。
看到启功先生的发妻为他保留书画的那段真的很感动,在那个人心惶惶的年代,愿意为爱人保留不该存在的字画,那该是多么广阔而深沉的爱啊。
电影里出现启功先生两次讲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两次讲到这首诗的诗眼是“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我想他的妻子一定就是他的知己,一辈子默默不言,却深知他爱书爱画儿爱字,默默帮他保留着一切。
最后启功先生在讲诗的时候,教室外又传来了几十年前的吵闹声,启功先生那一瞬间的失神,一定是想起了过去那段担惊受怕的岁月,而今几十年一晃而过,同样的地点和情景,真的好像是梦一场,也真的希望那过去的几十年只是一场梦,梦醒时分,一切还可以重新再来。
也许认识启功先生的人会觉得电影并没有特别还原出先生本人。
我并没有见过先生,只是从师大老师们的口中听过先生的趣闻轶事,但是我觉得整个故事的人物塑造的还是比较贴近的。
最后看盗版字画的那段可以感受到先生真的是一位可爱的老人。
看着看着也能感受到先生的品格,不为名利,醉心学术,平易近人,而且还特别为他人着想。
之前上过马世华先生的课,可以感觉到他们有些类似的治学、授课态度。
上完马老师的课就特别想开始练字了,今天看完电影,决心真的要好好练字了。
最后以电影中先生说的话结束:“入学初识门庭,毕业非同学成,涉世或始今日,立身却在生平”“学为人师,行为世范”
我在大学读的是中文系,第一次知道启功,是看到隔壁宿舍同学在墙上挂着一幅启功的字,一下子被那样娟秀潇洒的字吸引了,后来才知道启功是皇室血脉,在书法界地位很高。
我这个同学,模仿他的字倒是很像。
很多年过去了,启功先生电影出现了,我觉得这是一部好电影!
传记性的电影,不被看好正常,不过有人说这是一部烂片,只能说这部影片里那些人生道理,确实需要人生阅历,才能明白。
老话说,世风日下,人心不古,有些感动,需要生活的积淀,还有对人生的体悟的聪慧。
先看师生之情启功入门老师告诉启功为师是传道啊,电影里老师教授的是道。
书画外的功夫。
当然电影里最能表明为师之道,师生之情的是启功的老师,陈垣。
中国历史学家﹑宗教史学家、教育家面对生活都不能维持的启功,陈垣一次次帮助学生,给他自信。
而启功就是拿自己的努力回报老师。
当启功后来被征服委任政府科长时,在老师面前,完成了最好的回报。
一日为师终生为师。
启功多少年还记得老师的生日。
因为文革,老师离开人世,自己却不能灵前叩拜,回到家中,书写诗词,生同父子,烧之,跪拜,祭奠。
影片中还有文革红卫兵,因为爱慕启功的字,不顾危险,偷他写的大字报,黑夜也暗自偷来学字。
启功说你别来了,我拍连累你,他说老师以后您还给我留门。
文革中,师道被毁,但整部影片都在讲师道传承,师生之间那至真的感情。
那份对于伦理中最重要的温暖。
文革历史对我们的重要意义,似乎我们都在遗忘,遗忘历史,民族心灵的厚度就会没有,从而变的鄙陋。
再说夫妻之道启功总把写的不好字扔掉,而他的妻子总是偷偷把那些藏起来。
一直到他的妻子宝琛去世,文化大革命结束,在妻子的遗物中,发现那些自己扔的,都被妻子收藏的好好的。
一个人即使觉得自己最不好,最溃败,而在爱人眼里,却依然是有价值的。
我爱你,爱你优秀的一部分,也珍惜你不好的部分,因为我相信,有一天不好会变成更好。
老人最后自己一个人,拾起自己那些曾经扔掉撕掉的字,难言哭泣,因为他知道,每一张,都是妻子,一次次对自己的爱,每一次拾起,都是对自己的珍视。
看到这处,我哭了,这样爱情,没有欲壑难填,只有相敬如宾,只有心底的尊重,只有彼此的支持。
启功自己曾说:“她撒手人寰后,我经常彻夜难眠。
当年我和妻子曾戏言如果一人死后另一人会怎样,她说如果她先死,剩下我一人,我一定会在大家的撺掇下娶一个后老伴儿的,我说决不会。
果然先妻逝世后,周围的好心人,包括我的亲属都劝我再找一个后老伴儿。
还有自告奋勇,自荐枕席的,其牺牲精神令我感动,但我宁愿一个人,也许正应了元稹的两句诗:“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最后说为人之道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电影的开头和结尾启功都在讲王勃的这首诗。
什么是知己呢?
启功说“知情,知意,知心”。
得知己易,为知己难,为人处世,也要多替别人想一想。
影片中围绕着人与人之间的真诚,是启功为人哲学的一个缩影。
一个小细节,学生说这么多您的假字,您怎么不打假?
启功,菩萨心肠,说给人留口饭吧。
启功先生2005年去世,在他糟糠之妻子于1975年病逝不久,也就是他六十六岁时,自撰墓志铭:“中学生,副教授。
博不精,专不透。
名虽扬,实不够。
高不成,低不就。
瘫趋左,派曾右。
面微圆,皮欠厚。
妻已亡,并无后。
丧犹新,病照旧。
六十六,非不寿。
八宝山,渐相凑。
计平生,谥曰陋。
身与名,一齐臭。
”,没有人像启功那样,提前27年用搞笑的打油诗给自己盖棺定论了。
昨天在网站上翻到一部叫《启功》的电影,看完了,还不错。
中国人讲究盖棺定论,启功先生逝于二零零五年,十年过去了,应该可以当作“历史人物”去评点,鉴于书法鉴赏是一件很个人的事情,谈启功的书法成就意义并不大,况且启功先生生前自言自己是个老师,书法绘画只是副业。
我欣赏先生的豁达,事实上近几年启功的书法拍卖价格都在百万级别以上,已经证明其书名之盛,遑论如今我们身处于网络时代,传统书法陷入几千年未曾有的尴尬处境,我断言启功或许会是最后一个合格的书法家。
仅仅简单的几个启功书体的文字就很具备美感了每想起这些让人沮丧。
导演应该是考虑了这些问题,并没有把书法当做核心内容去加以讨论,而是把启功定位在学生和老师两个角色里,重点突出师道传承,不但契合启功先生的遗志,并且把人物形象刻画的很深,启功为陈垣庆寿,两人对面而泣的那一幕让人不禁潸然泪落,对近代史有了解的人都会感同身受,那十年浩劫里中国的知识分子究竟遭遇了什么,对比现实的文革,电影中的刻画其无耻程度不及现实的百分之一,真希望今后会有更多的影视作品能直面这一段历史,扯掉这一块令人作呕的遮羞布。
电影里的一个镜头,苍下面的口写坏了仅就还原历史这一点来看,这部电影是基本合格的,情节拖沓一点,结构松散一点都在意料之内,毕竟只是一部写人的伪纪录片。
这里不得不说马老饰演的老年启功,真是神形兼似,几以乱真;叮当的表演也可圈可点,唯独张绍刚饰演的中年启功,老是皱着八字眉,实在让人出戏,找不到工作那一段情节更是讽刺,换做现实的张绍刚肯定是急头白脸了,还好是在拍电影。
关于电影就说这么多,也没啥可发掘的了,整体比较平庸的一部作品。
斗胆谈两句启功先生的书法。
现在网上一些人谈近代书法必提启功、太祖、郭沫若。
结论往往是启功书法是馆阁体,呆板没有气节之类的。
而太祖书法大开大阖,有枭雄气。
谈郭沫若又要扯到人品上去做文章。
我觉得没啥意思,书法应该是建立在美学的基础上,再结合个人特点加以分析,不能本末倒置。
跳过审美的分析,直接谈论书法的内在气势,根本就是扯淡。
启功是近代书法家,这一点毋庸置疑,其历史地位,远的不说,肯定在吴昌硕,于右任等人之下,但他对书法的影响也许要高于这两位,真正做到了雅俗皆赏,殊为难得。
个人浅见,启功书法不仅不呆板,反而有些“匠气”,细节一丝不苟,少了一点疏狂烂漫,算是白璧微瑕。
斯人已去,过多评点已是索然无味,回首启功一生,由其亲手所题的北师大校训“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当为其一生之写照。
我辈只能高山仰止。
第一次看,而且不是一口气看完的,情节忘了很多_(:з)∠)_印象最深的是老先生拿着扫帚在地上画竹叶,脸上神情像个孩子。
还想写一写电影中的两次哭戏,妻子和老师离世,不同于当下以宏大音乐衬托热烈感情的手法,这两次哭戏的音乐都是安静的,唯见老先生泪流满面,以无声之哭衬托出心中无限悲恸,于屏幕外竟也能感同身受。
非常棒的电影,以后再刷几遍,好好写长评。
该剧追求诗化的现实主义,力求形式上侧重轻灵、轻逸,在诗意中不失剧作本身内在的严肃、庄重与大气。
通过启功先生的人生经历, 将逐渐湮灭在历史长河中的前尘往事,以艺术的样貌凝固、传播开来,以启功先生的人生故事折射中华传统文化在当代的境遇。
主创团队以竹喻人,以“竹笋”成长为“高竹”来喻其历经黑暗与挣扎却能“坚”、“净”自守的品格与人生,提炼出“竹笋精神”概括启功先生的人生轨迹——耐得住寂寞、经得起折腾,破土而出,甘愿奉献。
话剧《启功》将启功先生一生浓缩在九十分钟内,先生学养深厚,诗、书、画享誉当代中国,但最令他引以为傲的身份却是——教师。
着重表现了启功先生在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和自身的教育工作中所作出的努力、奉献,解析了他一生坚守的内在原因与动力。
刚才在电视上看了《启功》这部电影,因为没在电影院看,所以看的不是特别仔细。
但尽管是这样,还是有几点感触,所以想写点东西跟大家分享一下。
最先触动我的是启功他老人家对老师的尊重。
他在老师过寿的时候送去老婆亲自做的寿桃,并且给老师磕了一个头。
这种师道尊严在现在是无法相比的。
当然在当今社会,也并不是所有的老师都值得受到这样的尊重。
其次启功和他爱人的伉俪情深也深深的打动了我。
启功生于1912年。
记得在上大三的时候经常对人说,特别喜欢1900年左右出生的人,那时候出了好多大家呀。
比如我的朋友胡适之,徐志摩,林徽因,金岳霖,梁思成等等。
那个时候的人还有另外一个相似的地方就是婚姻。
他们大多为包办婚宴,且一般另一半为文盲,却在婚后培养出非常深厚的夫妻之情。
现如今的自由恋爱根本无法与其相比。
上面说了亮点,一个师道尊严,一个伉俪情深,当今社会都无法与那个风雨飘摇的时代相比。
那么,现在问题来了,到底是现在的社会好,还是疯狂的社会好呢?
我的答案是:那个社会好!
这么肯定吗?
对!
就这么肯定,眼都不带眨的。
为何?
因为现在的中国没有信仰,大家只信一个字,“钱”。
那个年代是大家都信毛主席,虽然个人崇拜很不好,但是有总比没有强,强太多了。
姜文在其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里面就表述了这种情感——对元首时代深深的怀念。
在那个时代,大家都信毛主席,路上捡个东西就要主动给别人送到家去。
做生意的也都不会像现在那么去用什么地沟油,大家都在毛主席语录的指导下各司其职,井井有条。
现在社会呢?
首先,这是一个没有信用的社会,前面已经说过,这个社会只信钱嘛。
别说陌生人之间的信任,就连亲戚邻里之间也是没有信任关系的,谁信谁吃亏。
这真的是一个没有道德的社会。
路上老人倒了没人敢扶,当然,倒了的老人也不是什么好东西,很可能他的职业就是讹人。
医生也没有医德,你去医院,要是先不把医药费凑齐了,这些个冷眼医生绝对会看着你的病情一步一步恶化的。
对了,医生收入不高。
他们自有来钱道。
他们主动与那些卖药的勾结起来,沆瀣一气,专门把那些贵的要人命的进口药给你吃。
这是一个怎样病态的社会啊?
没有一块没毛病。
说说教育吧。
听说啊,现在老师都学到新技能了。
那些该教你的不会在上课的时候教你,上课时候不教那啥时候教呢?
那简单,补课呗。
这就是我们的辛勤的园丁。
不仅如此,他还要你送礼给他们。
要是不送礼,他就会冷落你家孩子。
你说老师这是有坏啊。
小学中学如此,大学也是如此。
现在的大学完全不能和80年刚恢复高考那阵相比,那时候的大学生出来可以独当一面,现在根本不可能。
现在上大学就是为了让你交钱而已,谁让你还这么乐意的交钱呢。
科研也是同样,大家好像都比较躁动,完全静不下心来去做点真正的有研究价值的东西。
大家都特别着急,急着拿项目,急着发SCI,因为有考核。
这完全不能和西南联大那时候的教育相比。
那时候虽然艰苦,但是一群真正的知识分子在引领着一群未来的知识分子在努力。
现在则不同了,现在是已经走歪了路的博导们在继续把自己的学生往歪路上引。
说了这么多乱七八糟的。
别介意啊。
还有几点想说呢。
1,在电影里面,启功的老师告诉他,书画之意境居第一,技巧第二。
并且举了王维的例子说明了其意境之高远。
我体会很深,这些天我也思考过这个。
人活着无非是活个境界而已,绝对不是活金钱。
一味的追求金钱只能自食其果。
书法有意境,画也有意境,如果恰巧有境界的人看到了有意境的书或画,那么他会感到身临其境的。
那么怎样才能提高自己的境界呢?
我现在的答案是:多思考,多问一问为什么。
对了,忘了告诉大家了,我现在是有信仰的,我信仰王阳明先生的心学。
蒋介石也信仰这个,所以我可以大言不惭的说,“蒋介石是我师兄,哈哈哈,笑死我了”。
还有一个人信仰王阳明,陶行知,行知就是王阳明的知行合一的意思。
2,在电影里面,启功教授他的学生时,告诉他,每个字都有自己的自然轨迹。
然后,还写了两个具有不同自然轨迹的鸣字。
这就是说,字虽然是启功写的,但这个字本来就应该是这个样子的。
我对这个的体会较深。
我认为,世上不存在完全相同的两台车。
比如同样的两台凯迪拉克,这两台车绝对是不一样的,并且会随着你对它的态度而改变,它们本身是有生命的。
这在生活中可以举出很多个例子,比如没有两台电脑虽然牌子配置价钱都一样,但是性能却一个天上,一个地下。
这就是因为他们虽然都出生在流水线上,但它们的生命轨迹不同。
我现在研究的城市也是如此。
我现在就是想通过大量的数据,挖掘出那些属于城市本身的规律,这些规律与人为干扰无关,这是城市这个生命体本身就具有的特征。
3,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电影的开头和结尾启功都在讲王勃的这首诗。
什么是知己呢?
启功说“知情,知意,知心”。
人若有了知己就不孤独。
看的时候我就在想,我的知己是谁呢?
我有没有知己呢?
有吧?
真的谁能完全懂我吗?
好像不是。
好像和我要好的朋友都只能懂我一部分。
人生得一知己足矣,充分说明了知己难得。
我觉得以后我会有个知己的。
4,启功是北师大的老师。
记得2014年去北师大考博的时候,李耀光告诉我北师大大楼上的那些字都是启功写的。
那时候我还不知道启功是谁。
我与北师大也是有缘无分啊。
记得读初中的时候,一个堂哥就考上了北师大,那时候就觉得我也可以考上的。
读高中的时候,自己想考西北工大和北师大,想考西北工大是因为我叔叔在那里卖刀削面,并且给我寄过西工大的照片。
考博的时候,葛老师给我推荐北师大。
我考试成绩是第二名,却因为不会C语言而没被录取。
后来得知,北师的老师要的是我们其中的第三名。
唉,这是造化弄人。
后来去了中科院东北地理所,跟老刘做城市异速增长。
你说巧不巧,北师大系统学院有个张江老师也做这方面,他还会把很多进展写在他自己的博客上。
我还与他通了几次邮件,邮件和他的博客都让我受益匪浅。
如有兴趣,也可以看看张老师的博客:集智俱乐部(http://www.swarma.org/swarma/)。
对了,我还认识了一个很厉害的师兄,他是张老师的博士生,Ricky Lee,特别优秀还特别谦虚的一个人,脑洞很开,思维很活跃,逻辑能力很强,编程能力很强。
他对我的帮助也特别大。
看百度百科说,启功除了书画家,还是红学家和国学大师,好开心,以后可以多看看启功老师留下来的东西了。
剧情衔接的一点都不好,没什么突出的地方,完全是在流水账。
像高考满分作文。
马恩然难得主角,居然是配的
看完想学书法呢,知己难寻啊!
来看张老师嗒 人物塑造太软弱
电影在艺术家和老师两个身份中更偏向叙述后者的内容,遗憾没有展现出艺术探索和教诲学生道路上更多的人格魅力。
启功先生是很好的,只是这个纪录片电影拍得连央视记录频道的都不如吧?
中规中矩
一代大师在历史的长河中浮浮沉沉。特别是那几经磨难的岁月。刘同志的前后表现正是那个时代可笑的产物,启功先生一句“演戏”说不出的悲苦。影片拍摄手法和配音方式都很老派,演员选的挺像,四平八稳的把大师的一生交代清楚了。
莫名其妙从头哭到尾,感觉被戳中所有的软肋,比如北师大就是其一。
能把不喜欢念书的学生教的喜欢念书,这才是好先生。再也没有文革了,讲“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再也不会被打扰了。老爷子永远都是那么幽默,记的以前读过,老爷子得了一场大病,别人关心,问,怎么样啦?启老爷子回,“鸟呼了!”众人不解,“哈哈哈,差一点呜呼了!”
有些歪曲个人事实,电影演的挺可怜,与事实不符,赞颂的意味更大,真不知这高评分怎么评的
介于可说和不可说之间。情绪表达的很好,但还是觉得浪费了这个题材浪费了这个人。ps老年演的真好,惟妙惟肖,谁能想到这个是双面胶里的丽娟的公公呢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际遇,每一代人要休的功课都有很多。逆境时,不把逆境当回事,顺境时,不把自己当回事。
文化大革命是一场没有必要,但又很有教导意义的运动,只可惜变味儿了因为那个年代的哪一群人和背景。是非功过非我能评价,但发展与文化的倒退却是不争的事实。剧中启功先生说的对,那时候大家都在演戏,戏唱完了也就散了。
启功狮子座的 启功很萌的 别的人都没有启功萌
关于那十年的岁月,而且是老先生的事,眼泪花花地落下来…
文明之光
一般吧,就是年代穿插的人物传记,也没什么亮点
诗意与纪实并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