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有不少出色的动物题材影片吸引着观众的眼球,这些作品借助拟人化的手法,从动物的视角去展现它们的世界与生活,给观众带来反思,从而引出各种炙手可热的现实议题。
其中《贡达》和《奶牛》可谓大胆破格的尝试,一举颠覆了常规的动物纪录片范式。
去年戛纳又出现一部动物影片,不仅拿下评审团奖,更在年末登上不少年度十佳榜单,实力惊人。
这部《驴叫》出自波兰资深导演杰兹·斯科利莫夫斯基之手,这是他相隔 30 多年后重返戛纳竞赛。
据他所言,新片致敬了电影大师布莱松的《驴子巴萨特》,这部经典电影当年让他在电影院感动落泪。
而他这部致敬之作沿用了原作的公路片形式,表现一头驴在不同主人的手中流转,却不止于将其颠沛流离的命运展现于观众眼前。
影片借助驴的视角引出形形色色的人物(动物保护团体、极右翼分子、动物走私集团、没落贵族等),揭露当下欧洲错综复杂的社会问题,令其有了更开阔的视野格局,这也是影片高于《贡达》和《奶牛》之处。
以上两部动物纪录片的过度拟人化处理,实则暗藏着人类自作聪明强加于动物身上的意识,但事实上动物的真实意识人类并不通晓,正如动物也无法理解人类的行为,而这部《驴叫》另一个高明之处便将这层意义表达出来。
全片并非由动物的主观视角贯穿始终,而是将之与人类视点彼此交错呈现。
在呈现动物视点之时,更动用不少特殊的美学手段,比如红色滤镜、无人机拍摄,以及梦境里的镜像角色,营造出一种神秘的气息,点明了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驴的行为意识无法为人类所知,尽管很多时候它表现出乖巧驯服的一面,但下一秒它又可能将你踢倒在地而不省人事。
在两种视角交织下的公路类型叙事,编织出一幅时而饱含温情、时而荒诞可笑的人生百态图。
这也许轻易让观众得出结论:在淳朴善良的驴的面前,人类总是愚蠢傲慢的物种。
不过,这依然是人类自以为是的无端猜测,而在导演看来,不论驴也好,人类也罢,似乎都无法扭转自身的命运,一步一步缓慢走向悲剧的深渊。
导演这种执拗的悲观主义倒是抓住了这两种生物的相似性,并流露出他对当下欧洲社会每况愈下的慨叹。
看完好多天之后,得知这部波兰电影获得了奥斯卡最佳国际影片的提名。
很欣慰。
这是部人物对白很少的片子,因为主角是一头驴。
也许可以称之为“驴的公路电影”。
小驴在逃亡过程中,遇到各种诉求的人和动物。
带点奇幻的光影,让人难忘。
说来有趣,我的小学、初中和高中阶段,都遇到过外号叫“驴”的人。
到了大学,就没了,大家都忙着谈恋爱,“驴”这种不雅的外号,没人感兴趣了。
我的家乡,以吃驴肉著称。
这是一种听上去有点奇怪的肉食。
不知犹太人或者阿拉伯人会不会有忌讳。
当地对驴肉的消费惊人。
据说,单单一个区,每天就吃掉一百头驴。
这个数字相对准确。
据说来自工商部门的统计。
在文学传统里,饱含善意的人通常骑驴,而不是骑马。
比如,耶su进入耶路撒冷时,骑的就是驴。
圣人被订在十字架上,不知那头驴去哪儿了,也很少见圣画里提到它,仿佛它可有可无。
阿凡提也骑驴。
他是位智者。
最早出现在我记忆中的定格动画电影里。
张国老倒骑毛驴。
在北岳恒山,我曾见过这位神仙的雕塑,很大。
去恒山之前,我还不知道那里是他的道场。
北岳庙里香火不旺。
站在山顶的时候,可以看到山脉连绵,没有任何溪水或者瀑布。
古人翻越过去,寻找新的希望。
我会高喊无政府主义万岁,解绑它,让它思考,再让它跑。
“没选择的先死,有邪念的再死,不坚定的后死。
”——————狠狠的跟一头流浪的驴共情了。
那些猩红色镜头下自由的指代:能奔跑的马,大型的发电机组,机器狗,喷涌而出的水坝,帮助女孩的司机和离家出走的公子哥。
它们看似简单且能轻松的摇曳,但实际上:被限制着方向和速度,依着风转动,由人遥控,被阀门阻止,被欲望操作,被现实绑架。
而它带来的也无一例外都是停止和死亡。
Eo被绑架,松绑,再绑架挣脱,它逃出去了那么那么多次,是为了信仰。
Eo挣扎了又妥协,最后还是缓缓走进了屠宰场,是妥协。
当然Eo最终也停止和死亡了,although he is not a fucking horse,好消息是他应该会变成一碟好吃的驴肉salami。
当然他也未曾流浪。
是要 做高高在上的政治家?
做伪教徒?
做帮派中伤害一头无辜的驴的施暴者?
还是做为信仰奔跑又对现实妥协的驴?
做一个向着信仰坚定的奔跑的自由人吧,即使看不到终点,至少还能活久一点。
心有所念,乘风破浪,机遇自会至。
信仰虽不是免死牌,但愿不枉此回人间游。
——————这个电影还有一点credit要给这头驴,演的太好了……
有时我也会幻想自己是一只动物,包括一头驴。
从驴的角度看这个世界,充满了不解与荒诞,甚至和我们看动物没什么不同。
人类总是喜欢扮演各种角色,时而扮演救世主试图普渡众生,时而扮演圣斗士争得面红耳赤,总是做着实际上毫无意义的事并且始终乐此不疲。
这样看来和驴也没什么不同,毕竟驴的一生也是在随波逐流似的漂泊;甚至还不如一头驴,驴至少不会为了无意义的事焦虑不安。
但是和驴相同的是,人最终的归宿也是屠宰场。
或是被颐指气使的老爷们屠宰,或是被自己一直看不上的仆人们屠宰,或许当自己倒在血泊中的那一刻,才能真正明白自己毫无意义的一生多么荒诞,多么毫无意义。
当自己找寻不到人生的意义的时候,不妨去看看动物们,毕竟人也是动物的一种,在地球眼中,并不比其他动物高贵到哪里去。
实际一点,淡然一点,不要赋予人生太多的意义,人生的意义就是过程本身。
用驴子,加上公路电影,来看人情世故,见证生命的历程,这本身就是一个很有趣的生命体验不用太多语言,矛盾冲突更多的放置在人之间的情感冲突,让一个看似动物电影,却多了更多的人味儿,红色的低调,让生命更加张扬,把故事和电影语言结合,我想做的恰到好处。
电影是有语言的,除了故事好看,更多的是你可以在每一幅画面里呼吸到不一样的电影空气。
原文首发于公众号:灰色流水線
近年来有不少出色的动物题材影片映入观众的眼帘,譬如《奶牛》《贡达》等,这些作品借助拟人化的手法,从动物的视角去展现它们的世界与生活,给观众带来反思,从而引出各种炙手可热的现实议题。
动物电影去年戛纳又出现一部动物电影,不仅拿下第75届戛纳电影节(2022)主竞赛单元评审团奖,更在年末登上不少年度十佳榜单。
这部《驴叫》出自波兰资深导演杰兹·斯科利莫夫斯基之手,这是他相隔三十多年后重返戛纳竞赛。
据他所言,新片致敬了电影大师布莱松的《驴子巴萨特》。
杰兹-斯科利莫夫斯基《驴叫》但我认为这部影片在其实验性的尝试背后却有着难以掩饰的人类中心主义,这是一种欲盖弥彰的丑陋,依旧没有逃离道德的窠臼,根本上的虚伪性也正是在这里体现出来,接下来将分为几个部分来一一讨论。
1.关于影片的取名方式乍一看“EO”,无论是驴的名字,还是驴叫的拟声词,都是一个一定程度上隐匿了作者目的、无机客观、不包含情绪价值倾向的词语。
从这一点的简洁性上看,斯科利莫夫斯基的确继承了布列松(Robert Bresson)的命名之道——《乡村牧师日记》(Journal d'un curé de campagne, 1951)《扒手》(Pickpocket, 1959)《驴子巴萨特》或《武士兰士诺》(Lancelot du Lac, 1974),极简,却不空洞,也安全。
这部电影的两个单音节字母命名,不难让人联想起杨德昌的《一一》(英文名“YI yi”)。
而关于“一一”的命名,导演也在一次访谈中曾娓娓道来:“这部电影讲的单纯是生命,描述生命跨越的各个阶段,身为作者,笔者认为一切复杂的情节,说到底都是简单的。
所以电影命名为《一一》,就是每一个的意思。
这意味着电影透过每一个家庭成员从出生到死亡每个具有代表性的年龄,描绘了生命的种种。
爵士乐手在即兴演奏前,总会低声数着‘a one and a two and a …… ’来定节奏,英文片名由此而来,表示片中内容并没有紧张、沉重、或者压迫感,生命的调子应该像一阕爵士乐曲。
” “一一,就是开始,我们翻开字典的第一页,就是一嘛;我常常觉得很多时候,我们都是站在一个开始的位置上。
”
杨德昌《一一》或许是和杨德昌的某种耦合,不得不说这样高度凝练的方式,有意识或无意识之间暗含了导演试图将驴子的一生符号化的倾向。
自此,“eo”不仅仅停留在一声拟声词,或一声驴子的真实喊叫,而是上升到了更加宏大的、更为本质的生命命题之上。
一方面,导演居高临下地在定义“eo”,另一方面,导演在将“eo”同类化。
当我们给动物取名时,往往是在认可它比一般的动物更高等,是“人类选中的幸运儿”,它将与人类(当事人或者我们)产生更紧密的关系。
它不是人类,但他仍然是一个对世界有感觉的生命,它应该在这个世界上有一个位置。
正如斯科利莫夫斯基反复暗示的那样,他也有欲望——伊欧渴望卡桑德拉、绿色的牧场、柔软的爱抚和自由。
这是一个相当矛盾,尚在动摇的立场,而不确定性的定时炸弹在这一刻已经开始计时。
2.关于视点与视域在我开始谈论影片的视听语言之前,必须先捋清楚这两个概念的区别。
视点也称视角,指的是从谁的角度来展示这个故事,是好莱坞经典电影叙事的重要技巧,其电影镜头语言的核心在于建立电影叙事的幻觉,通过视点的运用可以将观众的欲望缝合到电影中,使观众得以沉浸。
而视域比较好理解,如果你偶然间刷短视频时,看见过那种把微型摄像机绑在宠物身上的直播的话。
好莱坞的“缝合理论”,是经历了历史和实践的检验的,在人与人之间应用的模拟手段,说白了就是造梦,旨在让观众沉浸进去化身角色。
可是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显然并不适用于一个不可控的动物。
导演在一次访谈里提到,给驴导戏和给演员导戏有很大的不同,因为它不懂任何语言,你必须一直对它非常温柔,抚摸它,在它耳边说悄悄话。
驴或者动物演员的行为相当令人惊讶,因为预计会有问题的场景,如在一个非常响亮的瀑布附近拍摄,会很顺利,但地板上的电缆可能是一个不可逾越的障碍。
有时,重新考虑一个场景的挡板比说服驴子完全按照导演的要求去做更容易。
在《四百击》结尾的那张动人的停格影像中,当我们将目光投向海边的安托万,我们不只得到了一张黑白的,充满了自由气息的微笑,而且因为我们已经跟随他经历了一整部电影的跌宕起伏,逃学抽烟,说谎离家。
因此在这里,我们进一步分享了他对世界的追求和痛苦,分享了他的心情本身。
但“动物电影”的逻辑和这截然相反,即便你真的在某些时刻在共情,看见了自己影子的投射,那也不是你真正成为了一头驴的感受和视角,而是通过一系列的库里肖夫效应或者有关于爱因汉姆的“部分幻觉”理论。
我们真正共情的还是拟人化的驴子,而非驴子本身。
而人如何去从动物身上共享动物的心情,是一个无解的,模糊的议题,甚至关乎到人是否有能力去共情自然界的探讨。
因此,保守的来看,或者说基于大多数人的感知来看,我们全片看到的pov镜头只是一种视域的模仿,猜测,而非视点的共享。
3.关于观众和凝视随着《猫和老鼠》的热播、迪士尼乐园的兴起、马戏团表演的流动、“迪士尼在逃公主”这类流行语的广泛应用,还有宠物文化的发展都对人类“动物观”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和塑造。
人们不再单一地把其他生物看成需要控制的威胁,或者是今晚的晚餐,而是诞生了更多样多元的态度和应对方法。
动物可以是营销涨粉的对象,可以是表达的工具,也可以是缓解精神焦虑的玩伴。
这一切都给动物电影的诞生创作了新的语境。
而颇为悖论的是,在我们对动物的关注和保护背后,掩藏不了的是身为群体的“恶”。
“人类至上”依旧占据绝对的主流——这个说法至少包含了以下的信息:人类是地球上乃至宇宙间最核心或者最重要的物种,评价现实的真实与否亦依靠人类的视角。
2012年的纪录片《所谓高等的人类》中说生物会自然而然地珍视他们自己的特征,这导致人类误以为自己高其他物种一等。
人类“凝视”是天生的原罪,就像《金发梦露》里玛丽莲梦露被风吹翻成褶皱的裙子,周围,是无数物化的眼睛和摄像机,是消费,是手段,是商业运作。
名曰以男凝批判男凝,实则赤裸裸二次剥削。
这是一种,更大范围的群体凝视,而它的悲剧性居然是由我们来定义。
既当裁判又当运动员的思维方式,又赋予了人们更伪善和尖锐的傲慢。
4.关于电影本身先说视点。
影片把视点从人类手中尽数收回,全部交还给“eo”,看似人类中心主义的图景悄然破碎,实则不然。
因为这种公路片的拍法,压根不是全力表现主角的本身,而是借助主角的视角引出路途中形形色色的人物,还有具有戏剧性的典型事件。
具体来说,在片中人物体现为马戏团团体、动物保护团体、极右翼分子、动物走私集团、没落贵族、难民流民等,而事件由于碎片化的观看被解构:难民问题、神秘的谋杀、家庭乱伦、机械化与人工的冲突……这些都是当下欧洲错综复杂的社会问题。
从孤独的乡村道路到城市街道,从足球场到意大利乡村。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
导演之所以倾注大量的力气在eo身上,只是为了更好的展示公路上的“风景(既指风景本身也指发生的事件)”,借一路颠沛流离的驴之眼,来看这世界上荒谬的人类。
而这一点在摄影上更加明显,影片从一开始就是一场视听实验,红色的光影闪烁。
当导演需要eo的视角时,叫就频繁采取近距微距、低机位超广角和中心清晰四周叠晕的镜头效果来体现;而当影片需要向观众传递什么时,又退而求其次地谄媚采取符合人类视觉习惯的标准焦距来。
当观众需要事件发生时,抽帧、升格镜头与危险的红色布光又已然暗示着某种悬而未决的阴谋,告诉你这非常具有可看性;而当导演需要你去同情时,毫不犹豫地让你看见伊欧的一只眼睛被极度特写,打破第四堵墙,突出“eo”可怜兮兮的眼神和纯粹的黑色瞳孔。
这是一种极其讨巧的做法,因为驴是不可能说台词的,让我们有了无数阐述的可能。
而影像风格的“超现实主义感”又给它本身增添了一丝神性。
但毫无疑问的是,全片的表达核心在于是否高雅地流露出了他对当下欧洲社会每况愈下的慨叹。
5.小结尽管波兰导演杰兹·斯科利莫夫斯基(Jerzy Skolimowski)历时2年辗转波兰和意大利拍摄本片,实属不易。
在片尾,导演特地强调,本片中没有动物受伤,甚至在接受采访时还强调,“电影拍摄期间,一些剧组成员暂停吃肉”。
但我依旧难以信服、难以理解他渴望脱离人类中心主义的姿态和采访时表露的对动物的善良。
人本身就是地球的“癌细胞”,一种恶心的动物,而不合时宜的伪善显得我们更加傲慢。
一些人暂停吃肉,是出于占据道德高地,还是为资本造势呢?
另一方面,有几个人是素食主义者,又有几个人终生不把动物当成食物,并且对所有动物一视同仁?
当导演组把动物作为一种表达工具时,善意早就廉价了。
再来翻煮时,只是一地鸡毛。
我们必须得承认这个世界的复杂性,在很多生物(或人)眼里的悲剧,在另一个群落(特别是人类)的眼里,其实是有着光环的。
而某种群落切实的悲剧,其实又是所谓进步的必然一部分。
归根到底,我所看不惯的只是又当又立的人类嘴脸,人类世界的善意如此无力,意义还在萌芽,罪恶早已狼藉遍地。
倘若从新的角度,新的思考出发,不论得奖与否,用这种独特的视角完成拍摄并把这个观点传达了出来,却是值得肯定的,毕竟这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寻找相处之道的论据,说不定我们可以找到新的自洽方式。
《EO》不要温顺地走进那个屠宰场驴能懂什么?
收获自由前,它仅是只供人取乐的玩物;逃离束缚后,它不过是无家可归的野驴。
它不会像人一样说话,眼睛却格外的大,将人类社会的善与恶,美与丑都尽收眼底,在这猩红色的森林里,它不是唯一沉默的灵魂。
踏遍惊险刺激游历人间的每一步脚印、被冠以超现实主义色彩的每一声哀鸣,我们都是这头什么都不懂的驴,见证了身边的死亡和剥削,或从捶打后的昏迷中苏醒,继续在迷茫中踱步,在惶恐中前行,时而被风推着走,不知道哪天再会有流血事件降临。
兜了一圈,最后死在了屠宰场,还活着的其他人也都在赶来。
但终究得偿所愿,一切都归于平静,EO~EO~
斯科利莫夫斯基的作品依旧令人感到舒适。
干净的叙事,清澈的视角和从现实的影像中抽离出的思考。
衔接EO每段冒险经历的红光打的太妙了。
旋转,旋转,倒错、迷失,线条,发光体,迷失。
第一段和第二段“红光”,都跌落在可以绕圈旋转的场景内。
循环、新生、焦虑、循环。
脱离了野生环境的语言载体的话语流淌进落入“野生环境”和“人文环境”的交汇点的失语载体内。
拼命挣脱野望的躯体无法崩裂,就只可化作撕心裂肺的吼叫。
红色是一种警示作用极为强烈的色彩。
游子除了心中的幻梦,剩下的是一身孤独。
最棒的一段红色景象,是EO走进“离开了家之后的危机”之中,那片发红的森林,无比美丽。
举目而去,一片寂寥,巨大的不安全感从方方正正的屏幕中直接满溢而出。
EO从卖裘者处逃离之时,红色的灯汇聚成一条通道。
那道线性的轴直接连接生死。
EO只在幻想中才能同心中的美好靠近。
在它每一次进入新的旅途的时候,背景音乐都是悲壮的。
EO作为动物的形象是“失语”的。
影片中,“语言”是人类在人类社会中独有的交流工具。
EO既不属于社会,亦脱离了自然族群。
EO从自然界来,但又不同于自然产物,它身上有人工的气息,而跟人类社会又是孤立的。
EO的视窗就由眼睛开放。
EO在每一段人类故事中的辗转,都由命运悄然给予的一个个缺口来打破,直至最后电影给了一个不确定的结局。
我只是希望EO不会死 ,可我感觉我就像个驴子 。
EO从大别墅跑出来的时候,想的是喊着它名字的女主人。
可是世界之大,对于一只驴太残酷 。
即使逃离了也被人类赶去和牛群一起接受屠宰 。
刀进肉里的那一刻 ,电影也停止了,而我也哭了。
我忍不住不哭。
我希望可爱的小驴子不要死 我们少吃点肉好吗
随意感慨一下:这货要是在某朝,它在公路上停留不到三天就消失了吧!
然后查无此驴,直到它出现在餐馆盘子上的火烧中.......没有人在意那中间的肉肉是来自何方神物。
正文字数不能少于140字,那就随便再BB几句吧,你们知道吗?
前天1月14日的北小年,其实是中世纪的西方【毛驴节】,起源于基督教,耶稣仙人小时候就是骑着一头可爱的小毛驴开启了慈蔼的征程。
为了答谢小毛驴在路程中的贡献,因此就有了它的节日,不过中世纪以后就很少再被提及了,小毛驴蹭一蹭蹄子,不带走一丝抱怨。
对不起,您查找的此驴暂时无法联络。
sorry,you try to find....
是应该给驴子个奖
20230115巴黎观影之11|走出影院时我长叹一口气,身后一个银发大妈跟我对视一眼,我问她你觉得这片子怎么样?大妈:不是驴被虐待了,是我们观众…驴和人的视角切换混乱莫名,其中有很好看的镜头和惊艳片段,视听是很明显有探索性的,但主观视角近景远景包括正常人类世界切来切去感觉到的不是叙事的自由性而是一种混乱尝试,不知到底想拍驴还是人。和驴有关的部份又搞不清是一种投射还是一种自我中心的想象?总之是我理解他想表达人类不行,但大可不必这么拍更不必拍长片,内核太少了,后半段明显看烦躁了。。从头到尾无法共情的观影体验太糟糕了,保留三星给尝试的努力吧@Épée de bois
【pan】可能是我的原因。我觉得一部电影,选择驴作为一种视角,来呈现这样一个故事,一定一些电影史上面的顾虑,或者电影史上探索的可能性。但我单从电影本身上什么都看不出来
类似战马的创作思路,局部的凝视效果其实与去年的Nope当中对奇观的仰望一致,此处人类社会行为化身为奇观,对驴成为一种驯服/归化的展示。然而,子非驴,安知驴之乐。
有点失望 不想多说
(7.7/10)布列松看待世界的眼光冷酷中带有一丝悲悯,Skolimowski则更残忍也更愤怒:所有的动物都活在人类的剥削之下,而人类的世界里尽是混乱、无序、不公。Balthazar与EO都以死来摆脱世间疾苦,实现真正的自由。然而Balthazar的死是被动的、无奈的,也许他觉得自己时候未到;EO的死却是主动的,他对于这个世界早已失去了任何留恋,便心甘情愿踏入黑暗。
确实拼凑感大到影响观看。能看出来是断章取义式的拍摄和剪辑。这种没有完整思考只有噱头和机灵的电影最好都拍短片就可以了。
驴子视角的公路片,只能说视听语言不错,但实在没啥剧情,有点PPT。
以驴为主角,精美的镜头语言一直想要给驴加上主观想法,但很明显驴只是在那呆着。相比部分情节,觉得更像是电影人在虐待驴子。
在“归顺”与“反抗”间挣扎,似乎是用驴的意识流讲述了波兰的过去与现在
不错的电影,但中间为什么这么多莫名其妙的画面啊
fun not interesting
它只是一头普通的驴,没人会像马一样给它洗澡,它的同类们安于现状,在农场里吃着胡萝卜,它更像是堂吉诃德的坐骑,充满着和他一样的自由精神。
或许通过该片向布列松名作表达敬意。现今的拍摄手法给表现带来了无限可能,至于能否达到前辈的高度,需要时间检验。
4.5 可以当作是一个公路片,驴老师作为NPC,它的POV视点和欧洲社会政治图景拼贴在一起,导演似乎在叙事和反叙事之间找到了某种平衡。诡谲的影像,视听层面被爽到了,驴老师值得拿一个奖,太灵了。
通过驴的视角来讲述欧洲的难民问题、环保问题、宗教问题等等,导演想探讨的议题很多,导致所有方面都是浅尝辄止。值得肯定的是镜头语言方面的先锋性,以及非常喜欢EO被打倒时看到的赛博动物。14th BJIFF-8
又吵又投机
短小精悍,哗众取宠,杂乱无章,不知所云
一头驴的流浪之旅,看到快要睡着了。抽象电影,但是感觉好像也没啥好抽象的?
百老汇bcspecial展映,好前卫好超过的艺术。人说到底还是没办法和驴共情,但这或许正是电影所要达到的效果。人类是生态的殖民者,艺术是我们强加给生灵的额外意义。观众望向屏幕上的EO,就如同他们无数次望向同一块银幕上的性少数群体、难民以及底层人群,永远带着无法摆脱的刻板凝视与浪漫主义。但这不代表本片并非一次伟大的尝试,导演已经在想象力可及的范围内尽可能地靠近了EO的情绪和视角,森林的月夜之奔的戏非常精彩,视听语言美轮美奂。小驴跑起来一颠一颠好可爱,演技比大多数人类演员都优秀了太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