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尔在一个19寸的电视上,半途看完了这部并不熟悉的电影。
习惯了用投影看电影,突然在电视上看,视觉上确实缺少冲击,好在四周光线昏暗,应景,观众很容易入戏。
又是一部描写父爱的电影,杀得你死我活的双方,目的都是一个:保护自己的儿子。
其实作为男人,保护自己的家人是雄性存在的重要理由,如果这点受到挑战,对不起,整个世界就已走上了毁灭之路。
老鲁尼在面对汤姆汉克斯的诘问时,苍凉而坚定的说:我知道我儿子已经背叛了我,但是让我交出钥匙,看着你走进屋子,然后亲手杀死他,我做不到,也不可能。
这就是父爱,在绝望中坚定的保护自己那不争气的儿子。
然后汤姆汉克斯踏着老鲁尼的尸体,亲手杀死了那个不知天高地厚的脑残。
这就是父爱,只有黑和白的父爱。
我不是一个盲目崇拜影星的人,但是在电视上扫到汤姆汉克斯的脸,我就知道这是一部值得我认真看完的电影。
事实上,他没有让我失望。
不再赘述这个老帅哥在黑帮片里那种沉默的力量,狡黠而坚毅的眼神。
在黑与白色调中,男人的轮廓像剪影一般犀利。
坦率的说,电影的编剧比较直白,同归于尽的主线非常切题,但直到我看到奥斯卡(美国电影学院奖) 最佳摄影的名头,心中顿时开朗,一个个干净而充满张力的画面,虽然讲述的都是杀戮。
最后那幕射杀老鲁尼的镜头,没有枪声只有纯净的钢琴,没有特效的子弹,只有枪口的火焰,雨点打在黑色的大衣和帽檐上,闪烁着碎钻的光芒,气氛像呢子一般质感。
唱诗般的凝重。
快意的子弹射向那充满敌意的世界,没有你,世界已经毁灭。
有tom hanks的片子我不会不买。
看了导演就知道大概风格了。
通片看下来觉得导演就是这样,总是很难跳出自己的风格。
只是在自己搭的楼里上着楼梯。
这种进步意义不大。
其实剧情没有什么出奇,不及同类的一些片子的情节曲折波澜壮阔,也不会看了手心出汗或者掉眼泪。
大概是看得同路数的片子多了,自己也能接接台词了。
人生的精彩在于未知,电影同样。
不过演员的演技还是重头戏,值得一提。
配乐也帮忙表现了人物内心。
多处清冷的下雨场景和无垠的田地让人在绝望与希望中徘徊,痛苦之后还是要活下去。
进攻是最好的自我保护。
一无所有者无畏。
其实这个片子的主角是儿子。
如果没有他,父亲的复仇之路大概是另一番景象。
而孩子的性格就注定了他不同寻常的一生,因为他有一个不同寻常的父亲。
片中无处可逃后父子俩反倒轻松而自然地走到了一起。
开始相互保护相互支撑。
教儿子学车那段是浓重之中少有的轻。
让人微笑。
他们能够活下去因为在意识清醒的片刻依然可以拥抱彼此。
同样,paul newman那个角色深知儿子的种种罪孽和无可救药的本性,却依旧义无反顾地保护着他。
这是导演想要表达的每一个父亲都是儿子心目中的英雄。
比较出彩的其实是Jude Law的那个角色。
就懒得说了。
其实tom hanks除了老到可以做为一个儿子的父亲外,mike这个角色其实有更好的人选。
tom hanks更适合那些软中有硬的角色,比如the green mile之类的。
或是直抵人心柔软部分的角色,比如forrest gump。
如果不是他参演了这部片子,我大概不会买,更不会看。
不过他弹钢琴的手实在业余。
简单的故事情节,出色的人物表演,隐忍的痛楚在最后的独白中迸发出来。
老中青三代演员的表现堪称经典。
饰演汉克斯儿子的小孩儿也是亮点中的亮点。
值得回味。
标题的这句话,是本片给我的最大印象。
这句话,无论任何时期,用在任何年代,放在任何场合,都适用。
正如最后部分,Mike质问Rooney的那样,“如果你没了,没有人保护你的儿子”,所有的一切,都是利益使然。
只不过,在那样的一个萧瑟的年代,表现的更为直接;而随后的岁月中,一切更加的隐晦和残酷。
剩下的是几个零碎的感受:1、汉克斯的演出,个人感觉“也就是这样”了,或许是他的演技已经经历了此前若干部的电影洗礼,到了这一部,感觉有些审美疲劳了。
2、纽曼这把老骨头,演出的颇为传神,个人以为在这一部电影里面,纽曼的演出足以冠绝全场。
3、Jude Law拍到一半的时候才出场。
虽然后半部分拼命地增加他的戏份,但是这个角色总有点怪怪的感觉,杀手和记者之间的转换,比较模糊。
4、克雷格的“浪子”形象,其实酒可以喝的再多一些。
虽然汉克斯难得的“恶人”角色,但是依然逃不出“坏人中的好人其实就是好人”,这一根本命题。
其实在我没懂心理学之前,我真没看懂这个片子的父子之情到底体现在哪里?
感情不就是应该很多的泪?
很多的表达?
甚至有很多的悔恨和错过?
很多的不可挽回么?
直到我知道了男人的相处模式,很大一部分的男人的社交,并不用语言去了解彼此,他们一起看足球,捧些垃圾食品看电视,在做中学,在做中建立链接是很大一部分男人建立社交的方式。
这种方式在女人中几乎不可能,在很多言情剧中也是不会这样去表达感情。
而一部分父子的父子关系就是建立在一起外出活动中,他们一起看体育比赛,一起参观博物馆,打扑克,下棋,看电视,钓鱼,好几个小时都不怎么说话,这些活动的共同主题就是,男孩和伙伴们一起做一件事,而不是去谈论一件事或者分享对这件事情的感受。
所以,这对父子在一起做了一件事:复仇。
一个大男人,带着要给小男人,把他当成男子汉一样带着,逃亡、教他保命、教他协助父亲杀人。
Sallivan来不及用妈妈的方式去安慰自己的儿子,来不及去关照孩子的感受,这些都是女性更会做的事情。
他要生存下去,他要反击。
这些都符合一个男人的本能。
从心理层面说,婴儿会认为自己和母亲是一体的,而父亲更多的时候是需要孩子逐步去接受的。
而一个不善于表达爱的父亲,会让这个进程变慢。
所以一个妈妈打了孩子和一个爸爸打了孩子给孩子的感受完全不同。
前者孩子会认为是自己人打了自己,而后者会让孩子觉得是被外界的权威揍了。
小Sallivan在影片一开始就和父亲有着疏离(处于父亲的职业以及个性),在心理层面和母亲是靠的更近的。
母亲去世以后,他和父亲的这个绑定变得迅速的不可分离,迅速被迫的成了男子汉。
两个男子汉的心在腥风血雨中绑在了一起。
一个沉默的、不接受自己职业的父亲,在儿子做噩梦来找他的时候,他像对着成年人一样问:你想和我谈谈么?
儿子说自己不喜欢数学,父亲问:那你喜欢什么科目?
(带着不自然的表情,不习惯温情)。
一个熟练的杀手,一个不熟练表达爱的父亲。
我在想如何Sallivan没有复仇,那么他们会如何?
儿子会如何怀念父亲?
是否会带着憎恶:因为是父亲和自己害死了母亲和弟弟,而父亲却不能选择复仇。
是否还能知道自己的父亲到底是什么样的人?
而Sallivan毕竟选择了复仇,命运就被推到了既定的方向,小Sallivan再回忆起父亲,会想到那些雨,那些枪声,最后是在汹涌的海水声中父亲如释重负的变得冰冷。
于是他每次想起都会伤心欲绝。
这个画面所有的观众都可以看见,但我无法想象它在孩子的心中将疼痛多少次。
毁灭之路,可能在Sallivan选择做一个杀手的时候,就走向了毁灭。
这是一部非常文艺的黑帮片,没有激烈的对战、血腥的屠杀,而是在一个杀手壮烈的命运悲歌中汩汩流露出温情与悲哀。
杀手麦克尔是一个专业而冷酷的杀手,也是一位温文尔雅的绅士。
他可以杀人不眨眼,但是面对妻儿的爱、包容与责任心,面对苦难的人民痛彻心扉的怜悯勾画出生动的人物弧光。
似于《这个杀手不太冷》中的莱昂,他的心底是柔软而温暖的。
小迈克尔第一次目睹父亲杀人被发现时害怕地缩在门边,尽管迈克儿看见儿子的第一眼是愤怒的埋怨的,但是到了嘴边的责怪随即便转化成了关心与包容,“Are you hurt?
(你受伤了吗)”是父亲对儿子说的第一句话。
小迈克尔问爸爸是不是更喜欢弟弟,爸爸说彼得像妈妈,而迈克尔更像自己。
他厌恶自己沾满鲜血的双手,厌恶自己不善于表达情感、说话直接,厌恶自己无论什么事都死磕到底。
小彼得确实更可爱更天真,但同样围绕主题,“自然法则”:越是温顺的动物越容易被淘汰。
影片中在小迈克尔,第一次目睹父亲杀人的场景中镜头通过胯下拍摄呈现儿童视角,开枪的升格镜头更外化了小迈克尔惊讶的心情。
摄影师在使第一个被害者窒息的时候,火车经过,暗示着凶手已经出现并且上路。
采用三个切镜头,逐个展示同一画面三个景别,使画面更具戏剧张力,暗示一场好戏即将开演,也使人物更加阴森恐怖,体现人物内心残酷扭曲。
在最后迈克尔的雨中杀戮,采用升格镜头,并且消去了枪声,放大雨声,是情节高潮的呈现,将情绪推向极点,也是人物命运的巅峰。
在残酷的杀戮中充满克制和悲哀,大雨中的剪影让观众并不感觉这是一个非常血腥的画面,反而在寂静的雨声中,感受到人物内心的痛苦与挣扎、孤独与无奈。
影片父亲与儿子的故事在一场雨夜中开始在一场雨夜中结束。
在车上,小迈克尔和父亲之间用车框隔成两个空间,体现从那时起小迈克尔的心开始抵制和远离父亲。
但是在父亲完成复仇后,镜头呈现了一个大空间中的两个小空间,一个是走廊一个是房间。
父亲缓缓从走廊走进房间,而小迈克儿就坐在床上,体现父亲开始走进儿子的心。
最后父子俩紧紧相拥,达成父亲与儿子的和解。
父亲在故事最开始维护儿子的话是:“他是我的儿子。
”儿子在故事最后致敬父亲的话是:“他是我爸爸。
”令人可喜的是父子情深,令人悲哀的是父子越来越像,也许在不久的将来,小迈克尔会变成大迈克尔。
在结局中,父亲终于完成了他的复仇准备放下屠刀回归平静的生活的时候,却被摄影师谋杀。
残酷的自然法则告诉我们,我们可以不伤害人,但是不能放下武器。
最后儿子举起了枪对准摄影师,但终究还是没有按下扳机,父亲从背后打死摄影师,像极了一环扣一环的食物链。
“I thought that my father's only fear is that his son followed the same road(我看见父亲唯一一次恐惧,就是看见他儿子步上他的后尘)”父亲不想让孩子重复他的人生,那种充满阴险、狡诈、暴力生活,即使小迈克尔有勇气扣下扳机,他的父亲也会抢在他之前先把摄影师杀死。
影片最后小迈克尔的独白说:“这是我最后一次拿枪。
”但真的是最后一次吗?
在适者生存的社会里,若不拿起枪,要么成为消费者,要么成为别人的猎物。
有人说这部电影毫无新意,从故事本身来看的确如此,情节平淡无奇不够曲折复杂,也没有血腥的杀戮、激烈的枪战和精彩的打斗,画面处理的太过干净,以至于我不得不将其与传统意义上的黑帮片划清界线,但这些不妨碍我喜欢此片。
它老套却不庸俗,感人却不滥情,更重要的是,通过独特的拍摄手法和精悍的后期制作,使整部电影充满了闪光点,呈现出不同一般的视听效果和体验,这就是此片最大的优点,也是我打五星的依据所在。
我对此片拍摄手法和后期制作的理解和感悟,必须归功于所看版本的字幕。
看第一遍的时候只是正常的字幕,但后来发现文件有不同字幕供我选择时,好奇心便涌上来了,但意外的是,看到的并不是其他语言,或者是简繁体的差别,而是批注。
于是时隔一周后,打开既有对白翻译又有批注的字幕,看了第二遍,感受非常奇妙的第二遍。
批注以导演的口吻对影片进行实况解说,介绍有关影片拍摄的相关信息和一些幕后故事和花絮,对演员、剪辑、灯光、音乐等各个方面作评价,也对画面及镜头运用的意图、隐喻等作自我解构,对我欣赏这部电影给予了极大的帮助。
以阴暗的色调营造压抑的氛围,以沉郁的声效引导紧张的情绪,以精炼流畅的剪辑把握紧凑而张弛有度的节奏,以简洁明快的镜头刻画人物的心理、描述场景的特点,影片具有令人贯注的引力,也常常酝酿无言的张力,而那些经过深思熟虑和精心设置的微妙的细节无一不体现了导演等幕后人员钻研的心血和精妙的心思。
可想而知一部电影的成功要经过多少的头脑风暴,死伤多少脑细胞,而许多普通观众无从了解、无法理解甚至不屑一顾却是在所难免。
电影一旦太艺术就会曲高和寡,一旦太商业就没人在乎其中的艺术,因而艺术永远都是在商业的影子底下,低调而神秘,这就是电影美学的本质。
电影是门艺术,也是门技术活,我指的不仅是高科技的电脑特效,事实上,摄影、剪辑、灯光照明、音效、化妆、服装、台词甚至于演员的表演等等这些构成电影的元素都是不可或缺的技术。
一部有技术含量的电影,表现力和感染力无论掷地有声、直捣黄龙还是循序渐进、潜移默化,都会具备一定的艺术性。
比如本片出色的镜头感,犀利、深刻、不落俗套,而其中以光学原理的应用最令我印象深刻。
一次是康诺枪杀麦克的妻子和小儿子后对着玻璃窗整理头发,被窗外的小麦克认出却不自知,还有一次麦克进房间开了一枪走人,观众只是从移动的镜像中间接看到康尼在浴缸的死状,以及最后一次麦克站在落地窗前笑看玩耍的小麦克却突兀的响起枪声,麦克倒地后才出现埋伏的杀手影像。
在虚虚实实、遮遮掩掩中,自以为剧情毫无悬念尽在掌握的观众着实被导演牵着鼻子走了一回,尽管意外的情绪不会太强烈,却会因为剧情的快速推进而稍纵即逝。
除此以外,从小麦克的角度拍摄麦克和康尼谈判、杀人的过程,以及杀手受伤后并未正面拍摄受伤情况而只是拍摄手掌的血迹,也都是颇有想法的举动,值得回味。
又比如本片的对白,不但毫不累赘,更意味深长。
麦克与养父的对话精彩无疑,我们看到的不是两个犯案累累的黑帮分子,而是两位爱子如命、护子心切的父亲,一个必须杀死父亲以保全儿子,一个则必须杀死儿子以保全另一个儿子,对峙的挣扎与痛苦与片子开始配合默契的钢琴四手联弹形成鲜明对比,耐人寻味,养父临终前的那句“很高兴是你”更是令人哽咽。
同样的,麦克与小麦克在养伤期间的对话也是一大亮点,从企图亲近却面临若即若离的尴尬,到开诚布公的谈论小麦克许久以来的疑问,几个短兵相接的来回就清晰的告诉我们麦克表面上更喜欢小儿子的原因是他觉得小麦克更像自己。
其实父子俩的相似早就埋下了伏笔,都那么独立、机敏,都不会跳舞、不爱数学、不善辞令,都把对方的爱不露痕迹的藏在心底。
麦克总是神情严肃无甚笑容,与小麦克保持冷漠的距离,却毫不迟疑的用外套盖住手枪以免被他看见,还嘱咐他不要跟养父赌钱;小麦克呢,对父亲总是犹如仆人对主人般毕恭毕敬,却以漫画英雄人物为模版幻想父亲所从事的职业,就连弟弟都不相信的想象,他竟坚定的敬畏着、崇拜着。
终于,令人悲伤的结尾将对彼此深沉而浓郁的爱推向了高潮,一个伤心内疚“我还是做不到”,一个却如释重负“我知道。。。
对不起”,寥寥数词饱含千言万语,阵阵的海浪声诉说着亘古不变的父子情,而这个喜欢圣经历史的善良孩子带着对父亲的追忆开启了平凡安宁的崭新人生,再也没有拿起枪。
写到这里,很明显,虽然有黑帮的背景支撑,父子情才是此片真正的主题。
这也就定下了此片的整体基调——暴力部分不血腥、不纠缠、不以快感为前提,直接明了;亲情部分不泛滥、不做作、不以煽情为目的,细腻真实;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女主角,没有在复仇之路上来一段风月露水的愚蠢桥段(这句必须加上,因为有太多的好片子犯下画蛇添足的低级错误,令观众捶胸顿足,懊丧不已)。
加入黑帮,生死就不是由自己控制的了,死亡一直都在等待着自己,早晚都要还的,麦克心里清楚得很,对此他从不埋怨,但当他发现儿子看到他杀人,他前所有过的害怕了,而妻儿的死以及小麦克在发现母亲弟弟被杀的惨状后竟然在客厅安静的等他的那一幕,更坚定了他无论如何也不能让儿子重蹈他覆辙的信念。
为了让小麦克远离摸着枪杆、舔着刀口的黑血生涯,为了确保小麦克死后可以双手干净的上天堂,麦克只有一条路可以走,就是报仇,就是扫除所有可能导致希望破灭的障碍。
唯一的恐惧促成了最后的疼爱,麦克成功的为儿子开辟了一条通向天堂之路,即使必须立刻离开儿子下地狱遭受报应也觉得欣慰幸福。
由此想到片名中“perdition”这个词,与其翻译成“毁灭”,倒不如取其“永堕地狱”之义更为妥当吧。
再说说演员。
此片可谓大牌云集,片头出现一连出现汤姆·汉克斯、保罗·纽曼、裘德·洛三个名字,足以吸引影迷眼球,就算当年名不见经传的丹尼尔·克雷格如今也托了007的福身价倍增。
众男星相互飚戏,看的观众惊叹连连,而饰演小麦克的男孩在他们面前竟也毫不逊色。
但我要着重提一下的是裘德·洛,我对他的印象一直停留在奶油小生上,此片杀手的角色和形象的颠覆却给了我最大的惊喜,使我重新认识他。
诚然,论戏份,裘德·洛不比丹尼尔·克雷格多,甚至片子放到一半他才姗姗来迟,他的名字会出现在片头名气的成分占了大半,但他的努力和敬业不亚于其他几位。
头顶秃发,皮肤苍白,身材消瘦,对死尸有特殊感情,如此的裘德·洛已经令人耳目一新,而片尾突然出现的大特写,瞎了一只眼不止,脸上十几二十道因被玻璃碎片割破而结的伤疤,不由为之一震,而中枪之后竟是笔挺挺得倒地身亡,更是利落的不可思议。
有谁会想到其中一些是他自己的创意呢,自毁形象为的就是塑造一个冷酷、暴力甚至有点变态的专业杀手,而不是随便耍帅扮酷就能引发女观众花痴尖叫、男观众嫉妒怨愤的偶像杀手。
一个好演员必须懂得自发揣摩、斟酌,为角色作牺牲,不放过一丝一毫的细节,而不计较出镜次数和形象美丑,裘德·洛做到了。
以上种种,都给了我同一个启示。
我们看片,大多数情况下觉得看懂了、感动了、震撼了、爽翻了就不太计较其他东西,更不会如中学时代学习语文课文那样纠结于一些细枝末节,毕竟对大多数观众来说电影只是娱乐产物。
但如果碰到类似于此片故事本身没有太大意外的电影,我们是否能换一种角度和方式,试着以专业的眼光往细里、深里看,探寻其中被隐藏、被忽略的美呢?
就好像一个外表平凡、置身人群中就被淹没的女人,却可能因纯真而可人、因聪慧而迷人、因善良而动人,关键就在于你能不能花心思认真仔细的观察她的为人、气质、内涵,能不能发现她的美。
这不是装B,不是伪文艺,也不是刻意改变观影模式和个人喜好去做电影节评委和职业撰稿人应该做的事或是迎合某些电影人的口味,但投入一次,思考一次,挖掘一次被我们失落或遗忘的价值作为评价这部电影质量的参考,至少不会误认功夫茶为清水,误把火锅当快餐。
木匠家的抽屉通常打不开,屠夫更爱吃青菜,拳击手看到孩子被人揍得鼻子流血会格外揪心——把这个定律推广到这部电影里,杀手通常不会让他的孩子杀人,因为他知道把活人当工件的世界是一种怎样的凄凉。
剧情平庸,对白简单,没有特别值得关注的东西,演员里新老搭配会给你一些惊喜——《罗马》里的凯撒,《兵临城下》的瓦西里,你看你看那个黑帮老大的脑残儿子,后来丫演了007……如果有什么东西能引起关注,我只能说汉克斯真有型。
这个有型无法用“帅”、“酷”、“成熟”、“魅力”这样的语汇概括。
我想说的是,那是每个男孩共有的记忆——在父亲背后仰望他坚实的高大的身影。
于是我就会经常掏出碟子来看,每次看这个片都会罕见的流几滴泪,每次看到唏嘘的时候,都会想起我爸,想起我只有踮着脚才能够到他的衣袖的时候,想起目送着他一次一次孤身前往远方,想起地平线处潇洒的挥手,想起他风衣礼帽地踏上征程。
这世界上没有几个人是英雄,大多数人也无非是平凡的终老一生,但在每个孩的心里老爸总是无可替代的——他辉煌,他创造,他拼搏,他庇护着我们,我们躲在他们身后的安全角落,我们看着漆黑的夜幕中漆黑的雨,我们躲在他们背后的安全角落,看着他们端平冲锋枪,将快意的子弹射向那充满敌意的世界。
那是一条不可回头的路,走下去成为唯一的选择。
他很清楚路尽头等待着他的是什么,他甚至更希望那一刻早一点到来。
一手牵引着年幼的儿子,用身躯挡住他眼前的血光;一手紧握着冰冷的枪械,扫尽阻挡他前行的神魔。
在三十年代推行禁酒令的芝加哥。
他原本拥有一个美满的家庭,妻子和两个儿子。
虽然他的另一个身份是黑帮的杀手,但他依然很享受家的温馨。
然而就在一夜之间,拥有变得乌有。
妻子和小儿子在家里被残忍杀害,只余大儿子侥幸活了下来。
追杀与被追杀同时在两对父子间展开,但在沙利文的手中没有任何的筹码,只有他和儿子的两条性命。
相反在他的养父手中却握有无可质疑的主动权。
没人会为一个沦落的杀手去得罪正得势的黑帮权贵。
亲仇的力量能使人丧失理性。
何况他原来就是杀人不眨眼的凶徒。
“死亡天使”的绰号决不是拿来吓唬三更啼哭的幼童,而足以震慑敌人的肝胆。
阴冷、狠辣但却睿智,令圈里人对他既尊敬有恐惧。
当他下定决心要“引导”某个人时……汤姆·汉克斯将身陷绝望、愤怒与仇恨中的麦克·沙利文演绎的淋漓尽致。
在看他表演时,能感觉到他将所饰演人物的感情,思想传染到观众的体内。
这是他第一次尝试这类角色,去除了人性中很多阳光,积极的方面,而深刻挖掘出一个力求血债血偿的冷酷杀手内心的阴暗与痛苦。
炉火纯青!
对汤姆·汉克斯的演技我要用这四个字来概括。
如果不是这样,他就不可能蝉联两届奥斯卡的最佳男主角奖;如果不是这样,他也不可能饰演如此广泛的角色类型。
《费城》、《阿甘正传》、《阿波罗13号》、《拯救大兵》、《流放者》、《绿里》,当然还包括这部《毁灭之路》,每一部都需要考究演员的演技,每一部都是一次挑战,而汉克斯总能从容应对。
本片其他的组创人员阵容也非常强大。
导演萨姆·曼迪斯所执导的第一部正式影片就是囊括五项奥斯卡奖的《美国美人》,其功力可见一斑。
他三年后再度出击,执导此片,流畅与细腻依然是主要风格,曾一度又被业界看成是问鼎奥斯卡的力作。
片中最主要的两位配角是好莱坞长青树保罗·纽曼和演艺事业正阔步向前的裘德·洛。
前者饰演的沙利文养父表面温和、慈祥、公正、无私,但实际上作为一个黑帮头子,他阴鸷、凶残、自私、偏激。
当他自己的儿子遭遇危机时,他不惜杀尽养子全家,包括女人和叫他作爷爷的孩子。
后者是一个以图片记者为身份掩饰的新锐杀手。
这两份都是他所热爱的工作,对此他有乐此不疲的兴趣。
他所等待的就是与沙利文这个“高手”相对的那一刻。
这可以看作是一部好莱坞三代男演员中最杰出者比拼演技的经典电影。
今天我们已经很少有机会可以看到这样精彩的纯演技影片了。
整部片子的阴沉感在我心里徘徊了两天,才终于逝去。
当从肺部呼出那最后一口压抑的气息时,有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
灰色成为整部影片自始至终的色调,无论是色彩的运用,景象的选取,演员的表演,直至观众的感官,都沉浸在灰色的海洋里。
片中的每一个人都清楚明白,他们正走在那条落满枯叶,不可回头的毁灭之路上。
哪——我们呢?
萨姆·门德斯很全能,纯文艺片拍得相当好看,类型片也可处理得荡气回肠。
论故事而言,《毁灭之路》很缺乏新意,父子的复仇之路,其内核又很文艺地在讲述两对父子情。
但副线的父子情(保罗·纽曼和丹尼尔·克雷格)较主线的父子关系(汤姆·汉克斯父子)更出色,这更多的取决于演员的准确定位和人物设置的复杂性(素来恶人更出彩)。
纽曼作为父亲在片中的态度一直在游弋,但其所最终做得每一次决定又极度冷酷,他的尾声是雨中的死去,导演了解观众的情感摇摆,甚至让他最终近乎于死在画面之外。
这部电影画面与声音的处理优秀并非作品的最大优点,恰是门德斯对每场戏的处理很见张力,分镜头极其准确最是难得。
多数好莱坞类型片总在炫技,强调好莱坞在技术上的无人匹敌,但门德斯运用的是电影本身技巧的可能性,将电影独有的语言手法拿捏得老道精准。
多数电影看故事,好故事提供给电影成功以基准。
《毁灭之路》是少数,对于想学习电影视听技巧(尤其是分镜)的人而言,是可以反复揣摩的范本。
陪曹司令看的片子,始终不明白,这种杀来杀去最后全死了既揪心又不恐怖的片子男人们为什么愿意看?都喜欢把自己设想成陌路英雄?除了汉克斯是我坚持看完的动力 哈哈
从开头那次没有任何驱动推理的暗杀未遂开始,所有的一切都是为了,装逼
9.0/10 分。2018.08.22,重看,福克斯版蓝光。年轻时看过,剧情忘记了,还以为是老大下令杀男主的。今天重看,才发现众星云集呀,老大是保罗·纽曼,蠢儿子是007丹尼尔·克雷格,裘德·洛是摄影爱好者。007还是有演技的,把个猪队友坑爹货演得很好。会计是《傲骨贤妻》里的杀妻狂魔,超搞笑。年轻时看黑帮片总以为是狂吼猛杀才好看,好像港片里老大的那种癫狂。本片就拍得极其克制,所有人除了那个蠢儿子,智商都在线上。剧情、剪辑、摄影、灯光、音乐,全都可圈可点,看似波澜不惊,实则风起云涌。韵味十足,值得细心品味,佳作!
明星扎堆,故事无趣
重看,相互重叠又错位的父子关系是核心,场面戏极为杀人,康拉德·霍尔对雨雪、玻璃和镜子的光影运用出神入化;不过到最后还是显得缺乏些许惊喜。
看的国配版本很谢特啊,很久远之前在地方台经常出现的那种非官方的配音感觉。小迈克的配音是人鱼小姐吧?#耐着性子看完的电影#
“我看见父亲唯一的恐惧,就是儿子步上他的后尘,那是我最后一次拿枪。”“当别人问我麦克•苏利文是不是个好人,或者他是不是无恶不作,我的答案永远一样,我只跟他们说:‘他是我父亲!’”
门德斯真是喜欢开头把结局说出来啊 开场逆着人群汽车的镜头太惊艳
好在哪里?儿子mike让我觉得很出戏。。。裘德·洛的谢顶。。。。SHIT
3.5。。有点不太紧凑啊,没有淋漓尽致的感觉。。我亲爱的裘德啊,虽然头发指甲牙齿神马的自毁成内样但还是不得不说,你丫天生就是美人坯子再毁都好看!
大雨滂沱下的西装革履,观前观后一样的感官。摄影师Conrad L. Hall生命的最后一部电影,稳重派摄影登顶学院技术部门。汉克斯完全不适合演这种苦大仇深的角色,死亡边缘摄影师裘德洛的艺术创作绝对是可以全面展开的视角。
“我很庆幸是你”演技是没得挑的。
70文艺导演拍黑帮片,就像李安拍《绿巨人》, 两边不着好。精雕细琢的影像,不添质感,反显得导演在露怯。商业趣味上本应被放大的段落,导演却用在了挖掘角色内心上。故事逻辑、人物台词都太“艺术”,放到商业化的语境中明显格格不入。对导演的007很抱怀疑,太放不开。但不可否认,雨中决战场面很好看
好好的一部黑帮片能拍成这样?这是什么脑残剧本?裘德出戏的像部现代片,汤姆汉克斯就算全片都是一副冷漠脸,也长的不像个杀手,老爷子到是很适合这部黑帮片,配乐没话说,拿来就用吗?真正能夸的也就只有最后那场在雨中的戏了,拍摄的还是很有意境的
我好像一直喜欢有复仇元素的东西,这片子多加了些父子情节,父亲最后那一枪意味深长啊,儿子可以上天堂了
如同「美国丽人」对传统家庭观的解构,本片则是对黑帮「浪漫化」的拆解,却通过另一种理想化的「家庭观」(父子情深)来回归传统。「带子雄狼」模式的反复运用,代表着人类价值观中另一种「原始的动物性」。
Mendes美国丽人之后的第一部影片 群男星同场飙戏 纽曼死前最后一部奥斯卡 与其说是黑帮电影 不如说是描述父子的羁绊 经历黑帮与大萧条的故事.查了perdition的意思 “地狱”更为贴切.为了家庭进入帮派就决定了地狱之路 但孩子决不能走上这条路
片中的黑帮老大太护犊子了,可惜汉克斯最后和他义父决裂了。电影整体没看懂sons are born to bother their fathers
打仗亲兄弟,上阵父子兵…那雪地里的单车,是我不再的童年!镜头缓缓向前,教堂里父亲,海边的儿子,摄影真心好,大爱导演的表达…加上安静却又充满灵气的配乐,天衣无缝!
不适合我看的电影,配乐真是…可能男生会更喜欢吧。杀手和父亲怎么平衡,几乎所有的电影都会回归父亲的身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