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的北影节,在小西天的电影资料馆看完了这场爱情故事。
当影片落幕,我略显激动地鼓掌,不仅仅出于对能在影院现身的法国导演阿诺德斯普拉钦的礼貌,这个故事里的人物深深的打动了我,或者说我从Paul的身上读到了一种震撼,这种震撼来自于瞬间涌现的曾经对爱情与存在的反思。
Paul 真的爱那个姑娘吗?
若是爱她,为什么要一次次毫不犹豫地离开,果断坚定的好像人生不容他做选择,从不把她纳入人生的行程规划中,每个周末他都从那个他真心痴迷的智慧巴黎赶回到小城镇来重新操控那里的一切。
他敌对母亲,疏远父亲,控制弟妹,逃离国家,逃离家乡,逃离他似乎深爱的一切,似乎看上去越在乎的人越会受到折磨。
Paul问姑娘,是否曾有人爱你胜于爱生命。
姑娘说,没有。
他说,我想像那样去爱你。
可惜,一个注定是无脚鸟的反叛者,一个随时离开的人,怎么有资格说我会像爱生命那样去爱你。
这不应该成为一部被简单归类为法国版《致青春》的青春爱情片,因为它有太多中国影片中难以表达的而法国人最为擅长的哲学命题:生命存在与知识就是权力。
Paul 在三段回忆中一直处于权力的中心,他的话语是一把利器,刺杀了母亲,绑架了弟妹,控制着基友,吸引了名媛姑娘,承担起离经叛道,而他周围的所有人似乎都未曾走出他画出的那个小圈子,他踩在一本本人类学经典著作拾级而上,走向世界诸多有故事的村落,从专业而深刻的角度来观察人和世界,建立出强大的独立人格,也拥有着看透世间哲学之后严肃人生与游戏人生的切换能力。
他自由像风一样,却比风更有上帝之手般的抓握力,在每段逃离的返程都能毫不逊色地对抗小镇青年圈子中原本平和的生活。
《春光乍泄》中何宝荣像个无理取闹的孩子,越是爱的深刻就越是制造痛苦的抽离,他以为黎耀辉总会在那间屋子里等他回来,就任性地用折磨所爱之人表达虚无感十足的依恋,何宝荣身上反映着时代没落期的腐朽和堕落,到了Paul的身上多了些西方价值观中的英雄自我主义。
何宝荣的动情让他在黎耀辉离开的房间里恸哭,Paul的不动情让他只有在教授离世时才表现出某种真的在乎。
至于对姑娘,全是套路,一种驾驭术的完美展现,以至于成年后再读来往书信,他对朋友的愤怒,又何尝不是来源于对自己过去任性所为的某种本能的惭愧。
Paul与姑娘的书信往来似乎是两个炽热的爱的象征,但是当姑娘再也无法忍受男孩放肆的自由与自己苦苦等待的被动时,她梦到他死了,泪眼婆娑地醒来,拉着他的手梨花带雨地反复叨念着这个噩梦,其实她懂了这种恐惧的根源是他可以随时离开,也可以再不曾出现。
她曾尝试和Paul一起到他读书的地方,也曾尝试通过委身于Paul的朋友并声明分手来对抗。
但是她却发现,她对他的折磨反而让自己更加痛苦,她的功力远不及他深,也许那是因为真的动心削减了武力值,也或许真的是Paul的独立人格太强了,无人可以匹敌吧。
生命,就是一场人与人的对抗。
而爱,就是一种折磨,谁能最终就掌握主动权……全看谁读的书多,谁走的路远。
每个少年应该都会执着于青春时期美好的爱恋,不管社会如何的变化,“心有所属”似乎总是永恒的,这样,等自己人到中年就有得回忆了。
只可惜回忆也仅仅只是回忆,暂且把它当做一种执念吧。
男人的思维永远是理性的,被困住的往往是可怜的女人。
以为找到了终身的依靠,殊不知你只是他人的“灵魂伴侣”。
“我爱你的一切。
用我的生命去爱你。
” 可惜了这冠冕堂皇的誓言,换来的是女人一生的沉沦。
在人生追求面前,爱情的分量远远没有你想像的那么重。
亦或者说,爱情只需要精神的付出,而事业则是身与心的付出。
不可否认这部电影让我感动,尤其是Ester 和 Paul 将人物性格演绎的淋漓尽致,Ester的高傲,孤僻,不愿与人交际,自我为中心,还相当的自恋 :” Je suis exceptionnelle."听到这句话只觉得这女的很奇葩。
Paul对她的爱也是无法掩饰的,几番分离,几番纠缠,乃至背叛,都是所谓的”光明正大“,这可能也是法国开放的文化所致,两性关系不算什么,灵魂的爱情才是真。
只可惜这样的精神恋爱,最终的结果是一个成了人类学家,一个则默默无闻,惨淡一生。
所以人啊,靠男人不如靠自己,爱情是精神食粮,但真不能当饭吃。
就算你想减肥,找个简单的依靠,也别忘了给自己灌点水,喂几粒米饭。
阿尔诺•德帕拉欣(Arnaud Desplechin)是法国1960后一代导演中最为知识分子化、最具反省精神、最擅长处理高度复杂化影像文本的一位导演、影像作者。
德帕拉欣的电影总是以回忆、以讲述个人历史的方式重新梳理自我,完成主体认知,辨析存在之价值。
这是最典型化的现代法国知识分子思维方式,一种源自普鲁斯特的传统。
电影创作与其他媒介的创作一样,对法国导演来说同样是一种写作的方式,而影像写作之于作者的意义犹如一种精神的诊断,内心世界的真相、心灵的秘密只有经过反复的解剖才能被洞悉。
对于熟悉德帕拉欣的影迷而言,《青春的三段回忆》的开场很容易想到他的经典之作《哨兵》(La Sentinelle,1992)──法国外交官由俄罗斯回故土法国,因为护照原因遭到审讯,审讯勾起了点滴往事,回忆于焉展开。
影片也有着一些最典型化的德帕拉欣式影像标签──圈入,圈出──德帕拉欣最酷爱使用这种象征默片古典电影时代的影像手法,在他的作品中电影童年的印记即孕育了回忆的展开。
除此之外,德帕拉欣的御用男星、当代法国影坛最能展现复杂内心世界的马修•阿马立克(Mathieu Amalric)依旧是主角,回忆的主体。
不过这一次,德帕拉欣要处理的文本没有《哨兵》那么复杂到要勾连起整个冷战历史,个人情感、记忆与身份的关系是德帕拉欣这次特别关注的议题。
《青春的三段回忆》的片名(“Trois souvenirs de ma jeunesse”最直接的翻译应当是“关于我青春的三段回忆”)已经点出了影片的叙事结构,这是一部三段式电影(相比《哨兵》的十几个段落,本片由结构来看也集中精炼很多),第一段“孩提时代”与第二段“俄罗斯”只有半个小时,第三段“艾思特”长达八十分钟。
从篇幅来看影片的三段式结构比例有些怪异。
只有在看过整部电影之后才能理解德帕拉欣的用意,这一切都与自我身份、自我意识的完善有关。
影片的男主角、回忆的主体保罗•达勒斯(Paul Dédalus)从小生活在一个环境非常奇特的家庭中,母亲在他幼年时自杀,姑奶奶是同性恋,父亲是一位销售代表。
保罗从小就不喜欢母亲,这使得回忆之时,葬礼的对象在影片很后面才交代是母亲,其中的闪避排斥可想而知。
父亲为了操持生计始终很忙碌,也因为对母亲的爱始终没有再婚。
保罗因之对父亲的情感也很冷淡。
姑奶奶是保罗最爱的长辈。
也因之,保罗始终没有家庭情结,对外在事物非常好奇,他喜欢下围棋,后来选择了人类学专业,导师是贝宁裔的人类学专家,为了写博士论文保罗在中亚地区生活多年。
第二段故事是他探险、好奇性格的全面呈现,在冷战年代,保罗居然与好友一起赶赴白俄罗斯执行一项帮助以色列人逃亡的秘密任务,他甚至还慷慨的将护照送给了与他同龄的要逃亡的男孩──他的官方身份因之模糊,他有了“复制品”。
影片的第三段是围绕保罗与女友艾思特的恋情为核心展开,中间穿插了他在巴黎的求学生活,他与其他友人的关系。
保罗与艾思特的关系自然是回忆的重点,我们看到两人聚散离合,爱恨有时。
保罗与艾思特的爱因为空间的隔离,时断时续,两人偶尔也会与其他发生肉体关系,但似乎对方才是自己的唯一珍爱。
德帕拉欣对女性身体的处理非常敏感,保罗与艾思特的性爱场景,我们看到的大多是完整的(灵性意味)的肉体欢悦交合影像,但保罗与好友女友偷情那场戏,影像的核心点却是女友的私处,一种非常生理化的主体视点。
时间是最好的证明,最好的导师。
很多年后,当保罗再次遇到昔日好友科瓦奇(Kovalki),回忆再次展开的时候,他意识到他与艾思特无比珍贵的青春之爱。
只有在此时,保罗与观众一起才突然明白,他与艾思特的爱虽然并非彼此的唯一之爱但却是“完整无缺”(保罗语)的,他人对他们情感的伤害也是“完整无缺”的,他因之产生的愤怒也是“完整无缺”的。
正因为“完整无缺”,对保罗而言尽管不是唯一却也是乌托邦,心中最纯净家园的一块记忆良田。
护照、身份证这些外在的符号化能指根本无法指证活生生的一具肉体,只有美好的情感才是身份、自我的永恒证明,自我的确认永远不是貌似理性的社会法则、律法所能决定,自我只能是与个体化的记忆、认识有关。
追忆当年温存时光,艾思特针对保罗护照丢失一事真心感叹道,“我确认你是原版!
”我爱故我在!
而外部世界无论如何重大的事件对自我来说不过是一种佐证,一种无意识的力图呈现自我的历史化过程,就像保罗所说的,柏林墙的倒塌对他来说“是童年终结了”,因为那里有他最惊心动魄的童年回忆。
这一切用中国人熟悉的话语来描述,也许即是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芷宁写于2016年5月4日)似乎越是年长的导演拍青春爱情就越能找准脉门,大抵因将影片《青春的三段回忆(Trois souvenirs de ma jeunesse)》中的情感表达得太过细腻动人,令一些观众怀疑片中的初恋是导演的亲历,对此,现年56岁的阿诺·德斯普里钦的回答是:“影片并没有自传性质”,而“以回忆的口吻叙述故事,是向自己最尊敬的作家莫迪亚诺致敬。
”的确片中很多旁白有着帕特里克·莫迪亚诺文字的味道,用法语道出时,更具韵味。
如片名所示,影片的故事以三段式呈现,是常见的三段体结构,只是每一段所占的篇幅并不等分,第一段“孩提时代”的童年阴影与第二段“俄罗斯”的初涉时局,合起来大约也只有半个小时,而第三段有关初恋的“爱斯特”则长达80分钟之久。
仅从时长来看,这三段式的结构比例显得极不均衡,但从回忆产生的模式来看,却具有现实性,在叙事上,也有着更为递进紧凑的张力,何况从最后男主人公成年保罗的心境言论似乎可以看出,第三段于他此生的重要性,那是某种意义上的“完美无缺”。
马格丽泰·密西尔说:“她是我拥有过的唯一一个梦,是活生生的梦,能呼吸、有活力的梦,而且是在现实面前不会死的梦。
”这段话似乎可以解析残留在成年保罗心中的初恋,只是事实果真如此吗?
从第一段的童年阴影里观众看到,因厌恶自己那个不正常的母亲,小保罗主动离开了原生家庭,住到姑奶奶家中,这仿佛是对出处的舍弃,而姑奶奶的伴侣,那位前外交官夫人对他进行了俄语启蒙,这为以后的故事打下了伏笔。
在第二段初涉时局中,虽说是于特殊时期在明斯克为助一位犹太人去以色列,但保罗竟毫不犹豫地舍弃了自己身份,他将护照交出去的时候,是欣然且有点兴奋的。
而舍弃过原生家庭和原始身份的保罗,在初恋中的态度,终令守在家乡等着在巴黎求学的他偶尔回归的姑娘爱斯特缺乏安全感。
看上去只顾及时享乐没有思想的爱斯特,事实上并不是那种普遍意义上招蜂惹蝶又头脑简单的姑娘,从学校停她课后,她通过自学就通过了毕业考试就可以看出这姑娘并不傻,对保罗曾“丢失”护照一事,聪明的爱斯特只简单地答道:“我确认你是原版!
”然而研习人类学科的保罗似乎“技高一筹”,对人对事有着他的掌控,早年的经历影响了他对女性的态度,对年长的依赖,对年轻的若即若离,他似乎拥有着十分独立的人格,这点从影片伊始成年后的他对情感和所处地域依旧是说走就走的做派便可见一斑。
年轻的爱斯特用了很多方法(包括精神的肉体的)来对抗随时可能面临的分手的恐惧,这个聪明的姑娘最终发现,一切折腾都是枉然的,其中姑娘关于死亡的话语,令人感知到了她内心深处的悲哀和无力感 ……影片不仅有着作者电影的气息,在技术层面也颇有建树,分隔银幕、直视镜头的独白及圆形镜框的运用,增加了影片的表现力,也令叙事充满了吸引力。
画面风格也令人称道,曾是摄影师的阿诺·德斯普里钦对色调、光线和构图颇有心得,片中不断变化的场景调度使得画面更为丰饶,而片中女主角的服饰,色彩鲜艳明丽,包裹充满青春魅力的鲜活躯体,一瞬间令人想起《阳灿》里的米兰。
片中饰演成年保罗的马修·阿马立克是德斯普里钦影片的常驻民,此次他的戏份不多,还担任了大部分旁白工作,但表演依旧精湛,其最后几分钟的戏,对青春的惘然和情感的戛然而止给出了一个充沛的宣泄口,只是已于事无补,青春的字典里凝结的最多的就是遗憾。
片中的年轻演员均表现出色,饰演年轻保罗的昆汀·多尔马尔和爱斯特的露·罗-伊莱科内,仿佛本色般的演出,令人们的已褪色的青春记忆逐渐着色还原,而女主角边哭泣边写信的样子,对着镜头念出书信内容将思念溢满银幕的憔悴,无不动人,自此银幕上仿佛又多了位性格鲜明令人感伤的初恋形象爱斯特……(杂志约稿)
电影中变换复杂的场景调度给电影增加了丰满度,女主对着镜头念着书信将思念灌入了观众的心怀,色彩和光线的运用也是Arnaud Desplechin的特色之一。
圆框式的镜画穿梭在回忆与对回忆的追溯中,导演在电影的技术层面可为下了很大的功夫。
青春的三段回忆,一段比一段长,不均衡的篇幅也是对我们回忆的正确表达,毕竟我们的记忆随着成长一点点的离去消散。
政治性的暗示表现了导演想要对叛逆的表达,女教授人物的出现与死去也是对主人公对女人依赖程度的增加提供了依据。
而电影的旁白除了更容易让我们理解故事,更是为了让我们与旁白站在一起,共同来进行回忆。
电影更多的是对于青春的缅怀,对于生活的回忆。
也许二十年之后,我们回首,发现只剩下了孤独,除此之外,一无所有。
作者:拾元(台湾影评人)每个人都有段关于自己青春岁月的记忆;随着年纪增长,我们在回忆过去时,总不自觉的想起最勇敢、最激情的那段日子。
然而是什么样的契机,会让你在现在的日子里突然想起过往?而又是哪一个转捩点,会让我们明白青春已逝?「那些年狂热恋情」透过「童年」、「依丝黛」和「后记」重新带领我们再一次回味青春、感受热情和现在纵使功成名就但却已无能为力的无助。
成年的保罗和情人在塔吉克的住所床上打闹嬉戏,透过男女生的对话,表示保罗即将离开这段感情、离开这个长期居住的地方,而两人之间的感情也因为如此画下句点。
片中女生似笑非笑的说「可以迅速地忘掉这一切」时,电影快转至「童年」,罹患忧郁症的母亲,不稳定的精神情绪让幼时的保罗时时绷紧神经;这个短暂的童年片段,似乎间接影响了未来面对爱情、面对女性时,保罗那若即若离的个性,也是这样的个性成就了第二阶段的「依丝黛」。
一个长居塔吉克的人类学家保罗,在阔别家乡法国十余年后,即将再次踏上归途;然而这次的海关查验,意外的发现有另一名保罗早已过世,并且开立过死亡证明。
让现在还活生生的保罗被带到了禁闭室,也因为如此,意外的再次勾起保罗那心中埋藏已久的灿烂的「依丝黛」;那个总是抬高下巴、带点戏谑笑容的依丝黛,在相识初期是那么的遥不可及。
上前攀谈的保罗因为依丝黛一个浅浅的微笑而拜倒石榴群下,『那一个瞬间,你是不是也会想起年轻时,总有那么一个人,会让你因为他微笑了而微笑?』然而回想起依丝黛,并不是临时起意的。
『就像我们也许会因为在书店架上看到村上春树,而突然怀念起某个时候的某个人一样。
那样自然而然的、毫无违合的把青春记忆娓娓道来。
』『柏林围墙倒下的瞬间,宣告了保罗的青春时代结束。
』在冷战时期,保罗曾藉由毕业旅行前往苏联时传送物资给受困在当地的犹太人,年轻气盛的勇气,让保罗把护照一同借出。
为了避免被怀疑,保罗甚至自己殴打自己,让自己独角戏的演出一场「护照抢劫惊魂记」;但是,这却是个攸关人命的秘密,保罗只能噤声,不能眉飞色舞的夸耀。
如果不是因为返回祖国被意外盘查,这段冒险的过去,早就随着时间烟消云散。
但当时的这份勇气,也成为想念起依丝黛的序曲。
『两个人相爱时,总是渴望形影不离的相互陪伴。
』不知是不是「童年」记忆的深根,保罗离乡背景前往异地求学,他希冀认同和明明害怕孤独,却又独自在外的孓然一身;和每个陌生女子交合热情之后的冷静,却又看着墙上照片回忆依丝黛身体的温度;然而承受寂寞的又岂止是保罗一个人?每一次分离哭红双眼的依丝黛,曾经是那么的高傲、那么的不可一世、那样坚定地说出「我是特别的。
」还记得两人裸身躺在床上时,依丝黛和保罗希腊文的对白,含情脉脉的富含着哲理却又带着露骨的情意。
明明爱的如此浓烈,却又都因为寂寞转寻求他人身体的慰藉。
『身体的温度怎么温暖的了心中的寂寞;那样体温的传递,只是在抽离后显得更加孤独。
』『诗词朗诵内容的变化,是不是某种程度上代表着我们内心对彼此定位的转换?』如果不是保罗被海关拦查,那段青春岁月的记忆早已风化;但依丝黛就像老酒一样的越陈越香,昔日澎湃的情感,再次在保罗的心中汹涌。
「后记」交代的不是这段故事的完结,而是青春的待续。
「那些年狂热恋情」不比「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激情,但却又比「匆匆那年」更能深刻人心。
它不是一部一放出后制字幕就会让人拍手叫好的电影,但却在细细回味后的隔日,你也会突然的想起和电影中男女主角年纪相仿时的回忆。
就像俏的脑海中一直记着夏宇的「甜蜜的复仇」一样;『把你的影子加点盐,腌起来,风干。
老的时候下酒。
』 帕布莉卡(www.pabulika.com)是一个围绕书影音的外语学习和外语翻译网站。
---一本书,一部电影,还是一段音乐 ♪ ♩ ♫ ♬在世界的某个角落, 总有什么能触动你的心灵;在世界的某个角落, 总有和你一样的人。
微信公众号ID:pabulika2014(书影音学外语)
微信公众号ID:pabulika-com(中日韩女明星写真集)官网:https://pabulika.com/
对于法国电影来说,创作者在哲学层面上以对自我的不断追问和探寻是它迥异于其他国家电影的珍贵传统。
在这样的思维模式指引下,我们看到了让·古克多、埃里克·侯麦、莫里斯·皮亚拉等等不同时代的电影大师和他们的作品。
甚至在类型电影如警匪片中,也有像梅尔维尔这样的导演在其中融入对宿命的哲学化思考。
但是,随着商业化和政治化浪潮不断侵袭电影创作,这样的精神诉求传统也在法国电影中不断衰落。
事实上,在德斯普里钦的身后,我们已经几乎看不到这样极具文化思辨性的法国导演。
好在2015年的法国电影恺撒奖弥补了戛纳电影节的“失误”,将一尊最佳导演的奖杯颁给了德斯普里钦。
它所透露的信息无疑是:作为法国本土电影人,他是精英知识分子趋向的情感和文化传统在这个时代最出色的继承者之一。
德斯普里钦用不顾一切的热情拼贴时间和记忆,抒情,琐碎,也真挚感人,他总是不够谨慎地深入情感和历史的迷雾,从迷惘中来,往更莫测的暧昧中去,只有游魂般捉摸不定的爱意,折磨着人,也塑造了人。
<图片2>同样是青春片,或许只有法国人才能拍的随性痴狂,又不失批判和反思。
看似无意的散乱细节,在结尾处悄悄收成一束,《青春的三段回忆》承接的是新浪潮以来的骚动与叛逆。
期盼成长的勇气,伴随着爱情的纠葛,当孤独的人还没来得及总结时,青春又过去了二十年。
在法国中生代导演里,阿诺•德普勒钦的风格和水准最为稳定,他关注的现实主题也贴近于法国人,尤其是知识分子和中产阶级的日常生活。
《青春的三段回忆》是德普莱辛对于童年、少年和青年时代的回顾,主人公保罗在追寻记忆里的家庭悲剧,政治启蒙,爱情牵绊,满是真挚的细节,让这部影片带有了浓浓的自传体味道(呼贝市正是导演的故乡)。
导演德普勒钦显然不满足于情怀上的感伤,他需要的是站在时间角度的总结,哪怕用哲学和文学化的词句,来解释并没有那么高尚的举动,批判与自欺欺人并存,正是法国知识阶层最爱的“反省”。
虽说是常见的三段体结构,可影片的篇幅并不均衡,第一段关于母亲的自杀悲剧最短,童年的阴影一直伴随着三兄妹,家庭成员独特的关系,影响着保罗之后对女性的态度,既有敏感的疏离,又有恋母式的寄托。
第二段则几乎成了犯罪惊悚片,回国的保罗终于向官员透露出内心的大秘密:曾在明斯特帮助犹太人逃亡以色列。
导演改用清冷的色调,紧张的节奏,意外和悬念来构建起一场无妄的政治冒险。
这次《丁丁历险记》式的勇敢结果,是为保罗创造了一个“孪生兄弟”,对于人到中年依然孤独的他来说,是拥有了第二生命的遐想。
爱情,才是影片真正的重心,最后一段保罗与埃斯特的离合,也是片中最具新浪潮风骨的篇章。
年轻男女间的热恋和等待,用文字与肉体传递的思念、茫然、失落...乃至于愤怒,愈浓烈也愈疏远,仿佛飘荡着特吕弗和戈达尔的影子,悄然凝视。
身为人类学家的保罗,在外漂泊多年仍放不下心的,是对埃斯特的情感亏欠、冷漠和背叛。
所以当他在剧场偶遇已婚的好友时,才会无法控制的迸发出愤怒的指责。
这指责是对他人的,也是对自己的,击穿了影片在前两个小时积攒的情感——童年、少年和青年时埋藏的幸福与不幸,永远都会缠绕着我们。
从这一个层面上看,德普勒钦对于新浪潮的继承和颂扬,并不输给《电影手册》的直接继任者,阿萨亚斯(张曼玉前夫)等人。
上个月雅克•里维特去世的新闻,提醒世人“手册一代”已归入历史,特吕弗、夏布洛尔,以及雷奈等人的纷纷离去,仅剩下一个戈达尔,还在桀骜不驯的“向时代挑衅”。
新浪潮本就是通过叛逆的青年姿态登上历史舞台,“手册派”中特吕弗和早期的戈达尔与德普勒钦最为相近,父子的不睦导致了离家远行,我们在《青春》中看到标志性的跳接手法,对白和剪辑,都是对前辈的致敬,尤其是小情侣在床上读起希腊诗歌,肆意探讨柏拉图的哲学话题,更是把观众带回到了六十年代。
比起影评人出身的特吕弗,德普勒钦在技术层面更为专业,以摄影师出道的他,自编自导之外,在画面上也格外敏感。
片中的街区,铁塔和月台等场景,色调和构图赏心悦目,更加符合当下青春片的明快质感。
在时代背景上,德普勒钦也流露出了书写“史诗”的野心,不仅让保罗前往苏联时期的明斯特,还用电视新闻穿插了柏林墙倒塌,苏联解体等历史事件,贝宁籍老教授的离世,也象征着殖民时代的落幕。
《青春的三段回忆》未能入围戛纳主竞赛单元,被认为是去年法国影坛的一大憾事,与德普勒钦同病相怜的还有金棕榈得主阿比察邦和河赖直美,他们都成了戛纳主席换届的政治牺牲品。
所幸《青春》终未因偏见埋没,被“导演双周单元”检漏后,正式上映时颇受好评,学院投票的凯撒奖更是给予了足够重视——11项提名领跑,包括最佳影片、导演、剧本、剪辑和摄影等重要奖项。
表演类提名则属于两个新人,饰演年轻保罗的刚旦•多梅尔和埃斯特的露•罗伊-勒科奈特,本色出演唤起了很多人的青春记忆。
在恺撒奖典礼上的德普勒钦,捧起最佳导演奖时,台下的女主角已经是热泪盈眶了。
至于马修•阿马利克,已经三座凯撒在手的他,出演的德普勒钦作品更像是种无需理由的责任。
从1996年《我的性生活》的“最佳新人奖”到《王与后》的“最佳男主角”,导演前后7部作品中都有阿马利克的身影,简直是离不开的“男缪斯”。
阿马利克在《青春》中不仅担任旁白的回忆者,更主动打破记忆的真实性,让不同时空的人直接对话,这已经超越了青春片的范畴,最后的十分钟高潮,注定是对爱情观和人生观的宣判,把无法弥补的忏悔,定格在青春里最美的凝视。
关注Luc的公众号“观影手册”<图片1>
演导俱佳的法国影帝马修亚玛希,继首次拿下凯萨奖影帝奖座的《国王与皇后》,再次和法国名导阿诺戴普勒尚合作《追忆灿烂年华》,饰演人类学家保罗,回忆自己从童年至青年的青春往事。
深受楚浮影响的导演阿诺戴普勒尚,以丰富多变的场面调度,带着优雅的法式情怀,深入男女主角缠绵却感伤的爱情,宛如法国新浪潮还魂再现。
我看过了我看过了
导演阿诺·戴普勒尚被证明是法国现代电影界的普鲁斯特。
没有比推迟上映更能证明一部电影永恒的了。
《青春的三段回忆》是法国导演阿诺·戴普勒尚的《我的性生活》(1996)的“前传”,于2015年在戛纳电影节上放映,并催生了第三部电影《伊斯梅尔的幽魂》(2017)。
尽管如此,它仍然屹立不倒,更加像是矗立的高塔。
这部半自传体三部曲进一步证明了导演阿诺是法国现代电影中的普鲁斯特。
甚至连他的非回忆录电影(《国王与王后》、《圣诞故事》)都是杂乱无章的叙事剪贴簿,充满诗意和梦幻逻辑。
你也可以加上乔伊斯。
《青春的三段回忆》是一条让人联想丰富的小溪,在岩石上翻滚,蜿蜒曲折,至少向三个不同的方向流淌。
成年后的男主角保罗是一名人类学家,他为了丢失的护照与一名海关官员发生了决斗。
(暗示身份认同和文化全球主义的主题。
)孩子保罗与他专制的父亲和精神失常的母亲决斗。
青少年时期的保罗——在最大的部分——对任性、喜怒无常、雷诺阿式美貌的埃丝特有着更大、更强烈的激情,他享受着零散的浪漫。
不要感到困惑。
Desplechin Land有自己的连贯性,甚至是压倒一切的主题。
一个人如何在这个世界上找到自己的个性呢?在这个世界上,我们每个人的“我”都是由无数的影响组成的:从交战的亲戚到争论的理想,再到混乱的激情。
从一个生命中取出骨头,如果必要的话,从你自己身上取出,看看它们是否形成了一个完整的骨架。
如果它们成了,那就高兴吧,这证明你也是人,就像德斯普莱钦电影里的人物一样。
By:Nigel Andrews
有些东西无法释怀
家庭的伤痛、少年的冒险和青春的爱情构成三段失衡的回忆,碎片的记忆里逐渐拼凑完整的仍然是爱情,完整无缺的爱、完整无缺的伤害和完整无缺的愤怒,在近乎乌托邦的爱情里寻找存在过的证据。
8/10.19岁的时候,无知的男主以为爱是一切,爱会永恒,等到中年的时候才发现时过境迁,岁月无情,可他还是多么的怀念那时的自己,那时的爱人啊。青春就是伤害,是遗憾,是无可奈何,是想抓也抓不到,想留也留不住的命运流水,是清澈的愚蠢,是再也回不去的伤感。
德斯普里钦差不多是当代最为传统的作者导演类型
真受不了这样平平淡淡的法国爱情伦理片,和阿莫多瓦《对她说》一样无趣。故事可以起伏也可以平淡,讲故事的方式也有很多,但用普通的方式将普通的故事就丧失了电影的乐趣,这种片子我只能给一星
永远不要用清教徒和儒家的观念去代入法国电影
法式清新的小浪漫,有疯狂有偏执有误解有遗憾。
影片《青春的三段回忆》在情感表达上细腻动人,有着甜蜜和激情,更有着破灭的心碎,大概越年长的导演拍青春爱情越能找准脉门,导演见面会中,阿诺·德斯普里钦显得谨慎而含蓄。阿马立克戏份不多,但依旧精彩,片中年轻演员表现出色,银幕上仿佛又多了位性格鲜明令人感伤的初恋形象……
#68th Cannes#导演双周 童年悲伤 少年冒险 青年爱情 肆意挥霍的青春 追悔莫及的错过
在愤怒、恐惧、甜蜜中完成了情感转移和自我成长的修炼。语法承接了典型新浪潮的跳跃、交叉、对比,叙事很柔软,年代氛围营造出色。男主令人难忘。
7.5。永远是在法国片里,浪荡、出轨、分分合合都那么合乎情理又美得心碎。看完太惆怅。
从头到尾都是虚伪。导演又矫情又没想象力,没有一个地方让人信服
7.7 失衡结构,由杂乱碎片到完整记录,前两段仿佛如序曲叠加,家庭的阴影、友谊的消逝和柏林墙的倒塌统统都在第三段埋伏着,让人摸不清头脑的情感漩涡最终完善。风吹来一页页纸,一边由童年至少年再到青年随年月发展,另一边中年的往事追忆逆时间而回,最终仿佛前进与后退都汇聚在青春的一点,在结尾的凝视中自我达到了最高峰。
2.5。很典型的法國愛情片,女主角也選的像碧姬芭杜,但法國青少年的愛情很毀三觀,不解。
想起了《我们不能白头到老》
前半个钟简直莫名其妙,迟来的厌烦闪现时一切都失效了
#bjiff# 非常丰富的表达方式和思考维度,想到过去一两年泛滥成灾的【青春片】,都不忍加上这个标签。
五星青春片哇,该有的全有了,无从扣分啊。这都不选进主竞赛是吧?结果被双周抢走咯!小男主太讨喜了,就长着一张没脾气的脸,他发火那段真的被可爱到了,不过人到中年如果就直接长成了马修阿马利克,那这实属是长残了吧… #补标#
开场与《哨兵》相似,视野格局则不同;三段回忆的比重失调,但在最重要的第三环节中,融合进前两段铺设的细节,时间隧道管窥之感;依旧是拿手的碎片式影像,在尾声汇合,那段无可替代的感情,与曾经共同目睹过的柏林墙倒塌一样,是生命中完整无缺的爱与恨。
普魯斯特式的。女主的面孔實在是太真情!五星是結尾真的戳到我,那喃喃細語在流沙歲月裡的溫存,他已然忘懷了另外一個自己在異國死去。灰飛煙滅,歲月如歌,如果講的只是「青春」,還是很不甘心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