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才发现自己欣赏的男演员全都是不高的:Daniel Auteuil、Oleg Menshikov、梁朝伟、曹承佑……James McAvoy,从《末代独裁》开始就注意到他,而英国男演员在我心目中的地位就之于法国女演员,都是最顶级的。
而作为近几年窜红最快的英国小生James McAvoy,也算英国年轻一代的翘楚,未来的道路显然还是很光明的。
要是你看了James在《Becoming Jean》以前所演的角色,会发现今天这位笑容杀人迷到众生吹灰不费的“Tom Lefory”先生绝不是上帝天生的宠儿,相反,James其实天生的优势并不好,个子不高,身材比例也不算完美,也没有一副诱人的宽厚双肩,绝不是那种第一眼就凭外形征服你的演员,2006年《Starter for Ten》(恋爱学分)中他主演的是一个多么被动无光的角色,稚拙的毫无魅力可言,更不要说《纳尼亚传奇》里的半羊人,漫漫十年影路,却换得一尊新人奖的尴尬,当他终于因《成为简奥斯丁》而大放异彩令人惊叹的时候,或者应该说《成为简奥斯丁》因为他而有了亮点,全部的观众一夜之间为其倾倒,他被誉为最有前途和天赋的演员,这中间的苦尽甘来,恐怕只有James 自己知道吧。
Po主女,处女座(并不是),强迫症,医生,非学渣,一美脑残粉。
于是Po主花四个小时及其纠结地看完了整部片子。
首先我们要科学地抓一抓bug,,也探讨一下科学问题。
1,阿司匹林加酒精为啥会造成肠胀气?
阿司匹林有两种,一种是普通的阿司匹林片,一种唤曰阿司匹林肠溶片。
普通阿司匹林主要在胃及小肠上部吸收,肠溶片在小肠吸收。
如果阿敏吃的是前者,阿司匹林对胃粘膜刺激极大,长期服用易造成胃出血,酒精对胃黏膜刺激也很大,因此两者合用极易造成胃出血。
如果阿敏吃的是后者,对于胃来说刺激不大,但阿司匹林组织酒精转化为乙酸,使其以乙醛形式在体内蓄积,易造成乙醛中毒,表现为发热、全身疼痛及肝损伤。
一美初诊的时候阿敏上腹痛,叩诊的时候全腹鼓音,实在是应该先考虑急性胃出血啊一美!!!
(一美触诊的时候没有让阿敏蜷腿和叩诊的时候手指没有离开垫压指这种伤处女座感情的bug我就不想再提了)2,如何处理癫痫大发作?
麦肯锡癫痫大发作,一美处理的非常完美。
首先确定患者嘴里没有东西,小孩的话主要是糖和食物,老人是假牙,然后将头偏向一侧,使分泌物自然流出,保护患者关节,肌肉注射镇静剂。
反复观看都没有虫虫可抓!
3,自助流产可行吗?
绝!
对!
不!
行!
各位少女你们一定要去正规三甲医院找正规大夫来完成这道工序别说自助了小诊所都不行!
但这里其实也有个小虫可以抓:流产分为手术和药物,2月之内可以药物流产。
但估计时期已经过了不然我们聪明的一美怎么可能想不到呢!!!!
4,论虐一美方案的不科学性这种虐待他人的方法是非常需要水平的。
尤其考虑到一美在进行简单包扎后还可以自主移动到飞机上并承受飞机起飞的气压变化。
这就需要:1,穿得够厚,至少要穿过皮肤和皮下脂肪,估计还要带几层胸肌。
2,穿得够薄。
胸腔中有一层结构叫做胸膜腔,它的密闭性保证我们可以调整胸腔内部的气压以自如地呼吸,一旦胸膜腔不密闭了,就会造成气胸,危及生命。
因此,绝不能破坏这层就贴服在肋骨后面的薄薄胸膜,这需要一美胸肌够厚,老黑下手够稳准狠。
在把人吊起来的过程中,巨大的拉力会撕裂肌肉,不排除也会造成自发性气胸。
因此这个方案相当不科学,会出人命的!
而且目测电影里那种穿法,肋骨都会断几根啊...虫就捉到这里,bow all剩下的就是我的胡思乱想了(好像之前的部分有人会看一样)我是一名外科大夫,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北京家庭,在大学本科期间参与过援非项目,飞赴西非加纳,为期两月。
加纳是非洲相对发达的地区,归因于英国对其长达数百年的殖民统治,但即使是这样,那一片土地上所有可以被称之为文明的东西,依然是我作为一个普通的中国人闻所未闻,并可称之为惊骇世俗的。
比如随处可见的抢劫、枪击、死亡,政府官员的欺骗、政府官员对于法律的践踏,随意扣留外国人护照,或者扣留外国人,随意更改现有规定,不履行合同,太常见了。
而这些都发生在脱离了殖民时代的共和国时代的发展的加纳。
加纳有一套完整的体系,他们的领导人会参加电视辩论,即使是这样,每次选举的时候总有流血事件,有死亡,当地华人会提前买好三个月的口粮然后三个月不出门。
而他们的体系又给他们带来了什么呢?
所有的国民经济命脉,通信、交通、电力,都由外国寡头把持,街上随处可见知名国际品牌的食品、饮料、服装的巨幅广告,但普通百姓挣得钱不够喝两瓶可乐。
我在加纳首都的医院和学校完成大部分工作,私立医院和教学医院的医疗条件都非常好,和中国国内不相上下,但每天还是有大量的普通人因为疟疾这样的疾病和送命,我们在当地的一名司机就在我们眼前去世了。
当时只有21岁的我也在想,如果他们不要这样的社会,他们一定能活得更好。
因此第一次在电影里听到阿敏的讲话时,我同尼古拉斯一样深受震撼。
可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很快就知道了自己的年轻和愚蠢,我知道了那是两个世界之间的差异。
但这都是我又走过了世界上无数个地方,听过无数个故事之后的事,但是在那样的环境下,在当地人眼含热泪地给你讲述你眼前的码头向西方国家输送了多少黑奴,这些人里只有多少人活着的时候,在你看到政府被西方国家控制,国家经济满目疮痍的时候,很难控制住自己。
在这种情况下,尼古拉斯和阿敏一见如故。
很多人都说尼古拉斯可恨,但我觉得他只是绝大多数人的代表(拒绝承认是因为一美的蓝眼睛影响了我的判断),他年轻,理想化,刚开始时有些狂热的崇拜者阿敏,而后者又给予了他信任、友情、和巨大的价值感,这对于一个年轻人来说极其重要。
当然他也获得了金钱、权利、物质的享受,他满足于自己“近臣”的身份,也对阿敏绝对忠诚。
他亲自经历了阿敏差点遇袭身亡的境况,意识到自己和阿敏都非常危险,意识到不能信任别人,他的恐惧,也有对阿敏的感激和友情直接导致了他对阿敏告发了卫生部长。
之后他似乎才从梦中醒来,知道自己面临着多么重大的危机,在无法离开的情况下,他选择了逃避,酒精,女人。
一个他一直有好感,自己又帮助过,情感上有一些归属感的女人。
他并非是非不分,毫无逻辑,只是在那一片黑色的土地上,人们习惯了食言、欺骗、破坏轨迹、无视法律。
承诺、誓言、信仰、道理,他们完全不尊重这些东西。
你只有身处其中再能意识到整个事件的荒谬。
就像我无缘无故被机场工作人员拦在门外,拒绝让我登上我早已在网上办好值机手续的国外航空公司的飞机。
但同时他们的感性又是那么的丰富,那么的充沛,他们把友情视作高于一切道德准则和法律的东西,但他们的友情又是那么善变。
我知道我听起来像是在为白人洗地,但这么多年过去了,很多人向我发出邀请,可我仍不敢再次踏上那片土地,他们的游戏规则我无法理解,我无法生存。
一个阿敏身后,往往耸立着一个社会的意识形态。
推翻了一个阿敏,下一个将军,也是一个和阿敏有着同样意识形态的人。
把五十个阿敏组成议会,也不能改变什么。
【以上纯属个人观点,如果引起您的不适,见谅】
历史类的影视剧一般有三种打开方式:一种是纪录片,一种是像《康熙王朝》这样采用大开大合的演绎方法,还有一种就是以点带面,这类作品的叙述方式往往是从一个很小的切入口引入,循序渐进,然后豁然开朗,格局不大,但用的都是巧劲儿。
《末代独裁》就属于第三种情况。
电影的开始非常像一个充满套路的言情故事。
他,一个年轻苏格兰医生,肤白貌美、面若桃花。
他每天都过着千篇一律的枯燥生活,虽然23岁便取得了医师执照,但只有他自己心里知道,眼前的一切都不是他想要的,生活不应该只有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
终有一天,他下定决心远走他乡,他参加了医疗慰问团而来到乌干达,只为体验一把与众不同的人生。
他,一位行伍出身的大独裁者,伊迪·阿明,乌干达的总统,他有着传奇的人生经历,对待政敌心狠手辣,用铁腕政策治理国家。
机缘巧合之下,年轻的医生有幸为阿明提供治疗,没想到这位总统却被他的美色深深吸引(误),强行将他收为私人医生,可怜的小医生不得不开启一段忍辱负重、“伴君如伴虎”的独特经历。
小医生在这个故事里虽然是一个主视角人物,但电影的主角毫无疑问应该是当时的乌干达总统伊迪·阿明。
电影借助一个虚构的角色,却还原了一个历史上真实的第三世界独裁者,并且由于观众不自觉地站在了小医生的视角上观察和经历当时的环境,所以它比任何一部同类电影都要引人入胜、牵动人心。
本片中饰演阿明的黑人男星福里斯特·惠特克(Forest Whitaker)凭借此片荣获2006年度奥斯卡金像奖的最佳男演员奖,亦成为奥斯卡史上第4位黑人金像影帝。
饰演苏格兰医生的就是著名的欧美圈黄暴巨擘詹一美(詹姆斯·麦卡沃伊),当年他只有27岁,却长着一张18岁的脸,唇红齿白,眼中仿佛有星辰大海,说话还带着一点苏格兰口音,人美体弱易推倒。
你看着这样一副盛世美颜,实在想象不出若干年后他成长为了一个一本正经开黄腔、随时随地放飞自我的人。
或者说也许他本就如此,多年以来我们都被他的外表欺骗了。
历史上的伊迪·阿明幼时家贫,只读过四年小学,因为先天身体条件很好,当过一段时间的曲棍球运动员,后来加入英国殖民军队,那是他当时唯一可以出人头地的机会。
很快他就在部队里一步步升迁,并得到了当时的总统米尔顿·奥博特的垂青,但是奥博特后期却利用他打击自己的政治对立面。
1971年,奥博特因为忌惮阿明手上掌握的军权,打算“狡兔死,走狗烹”,于是阿明一不做二不休,纠集自己的军队,在乌干达发动军事政变,推翻了上米尔顿·奥博特的政权。
《末代独裁》这个故事就是从此时开始的,当时的乌干达正在遭受英国的殖民统治,阿明声称要带领乌干达人民争取独立,并且会采取一系列扶贫措施,提高社会福利,修建公共设施等等,将经济权利还给人民。
上任初期,阿明通过处决和强行流放的途径铲除潜在的异己分子,还利用乌干达各部族的分歧搞分而治之,使国家处于分崩离析的状态,以免威胁他的统治。
此外,他发动军队使得暴力合法化,以维护其权利。
1972年,他将7万多名亚洲人赶出乌干达。
1975年,在联合国大会上,他号召灭绝以色列民族。
1978年,乌干达的经济一片混乱,阿明为了转移人民对乌干达经济的注意力,发动了对坦桑尼亚的侵略战争。
民间传言阿明会吃人肉,但也有人认为这仅仅是他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而进行的造势。
坦桑尼亚侵略战争失败之后,他被迫开始了长时间的流亡生活,最后于2003年死于高血压引起的多重器官衰竭。
当然我们所能了解的永远都只能是那些记录史册的大事件,对于电影里的小医生而言,他所面对的是一个近在咫尺的独裁者。
阿明身上有着从原始部落里走出来的狠辣和残暴,这个人将他牢牢控制住并且企图迫害他,他身边的人一个接一个被阿明赶尽杀绝,一步步将他逼入绝境。
此时他所感受到的恐惧,像是被人扼住咽喉,可以直接从精神上将一个人摧毁。
电影的开头或许像是一部非洲旅游风光片,但随着剧情的深入,阿明这一人物带给观众的压迫感和恐惧感,会让人紧张得冷汗直冒,小医生的命运无时无刻不在牵动着你的心,才发现没有刺激的动作戏、没有令人震撼的灾难场面,竟然也会让人惊吓到如此地步。
这一节奏的变化也反应了小医生本人心境的变化,他带着一颗体验生活、感受风土人情的心来到乌干达,却让自己陷入到一场历史事件当中,最终命悬一线、九死一生。
每次看这种电影,我就会一边感激主角带领着我体验了一把为时两小时的刺激人生,一边又庆幸自己过着波澜不惊的生活。
如果选择诗和远方就意味着面临如此危机,我觉得眼前的苟且也挺好的。
看海报以为是个政治片,但其实还是一个政治片,唯一区别就是特别好看,不闷的政治片。
扮演“最后的苏格兰国王”的阿敏是黑人演员弗里斯特·惠特克,此君因为本片拿了奥赛最佳男主角,所以我想真诚地说一句话:“惠特克先生,即使你浑身挂满将军的荣誉勋章,在我心里,还是那个在《哭泣的游戏》对弗格斯大谈青蛙与蝎子的士兵。
”尽管时光已逝,但一个人,一个充满活力的角色是绝对不会被埋没的。
这话说得很政治很官样,事实上同样适用与《末代独裁》的另一位男主角,詹姆斯·迈卡沃伊(James McAvoy)。
我对詹姆斯的印象最早来自《纳尼亚传奇》,貌似那个片子的内容我差不多忘得一干二净,只剩下这个外表可爱的小个子“羊男”。
无法想象在《末代独裁》,羊男竟变身为苏格兰医生Nicholas,显然还相当淫荡,初抵乌干达内陆时就跟一个陌生黑人女乘客乱搞,后来又向医生的妻子萨拉献殷勤,内忧外患之下,还不忘和总统的夫人凯互通有无,最后双钩穿胸居然大难不死直飞巴黎,上帝,不知道他痊愈后又要去祸害谁家姑娘。
不过需要澄清一点,就是他确实很出色,出色地超额完成任务。
因为一时头脑发热而选择前往乌干达,既是虚荣心作祟,又满怀冒险的期待。
然而,政治不是游戏,更不意味着宽容与爱,在权杖威仪的面前,Nicholas既扮演总统私人医生的角色,又因为外籍身份倍受困扰。
随着阿敏政权暴露出越来越残暴的一面,Nicholas开始陷入道德、尊严的双重危机,是继续呆在乌干达还是返回祖国苏格兰,渐渐变成一个攸关生死的严峻问题,而他,也终于在考验中重新找回自我。
自信,狂妄,怀疑,自责,伤感,必然将走向赎罪。
这也是詹姆斯带来的这个角色不断丰富的意义。
PS:千万别在饭前或饭中时看《末代独裁》,影片里惊悚的“大腿接胳膊”(凯之死)片段将令人极其不适。
原来没想看这部电影,觉得肯定是一部政治色彩浓重的电影,我一向痛恨政治,对任何政治电影都没有兴趣。
再加上电影得了奥斯卡的最佳男主角奖,更是没有兴趣看这部电影。
奥斯卡奖已经变得很无聊,很公式化,并不是好的电影都可以得奖的,能够得奖的反而是那些中规中矩的电影或者主演,符合了好莱坞的某种游戏规则而已。
但看到DVD的预告片的时几个镜头就让我对这部电影产生了兴趣,男主角Forest Whitaker以前是配角演员,演了很多可有可无的角色。
但再这部电影中他的张力十足,更以前的温吞水很不一样,我倒是想看看。
看了DVD 以后,完全被电影的情节内容吸引住了,一直提心吊胆地看完,替苏格兰年轻医生的性命担心。
很多年以前看过阿明的传记,知道他是一个惨不忍睹的暴君,居然再这部电影里看到阿明的再现,总是觉得有震惊的感觉。
如果你看过Forest Whitaker 以前的演出,含蓄内敛,出色的配角,从不引人注目但像水一样粘合着电影情节的转换,映射着电影主角的光彩,你就知道在The Last King of Scotland 他完全与本色不一样,完全与以前不一样,你就知道他为这个角色付出了多少的心血。
Forest Whitaker完全赋予了角色血肉和灵气,将一个独裁者的各个层面表现的天衣无缝。
阿明和任何政治独裁者一样存在着偏执狂和多疑症,他们一会以普通人的亲切面目出现,好像是很了解你的朋友,一会又以领导人的面目出现,对你大吼大叫,将你视如粪土。
演绎这样的一个内力凶残外面平和的角色绝对不一般,扭曲的心理,多疑的头脑,疯狂的残暴不是一个普通人可以承受的,也不是一个普通人可以理解的。
Forest Whitaker 在拍戏的三个月中将自己变成了阿明,让角色主宰自己,让阿明成为活生生的一个形象复活,真是不容易,也真是了不起。
他得到奥斯卡可以说是当之无愧!!!
这是一步基于真实的历史事件上编织出来的一个故事,只是为了戏剧性地展现出阿明的时代和阿明的本性,真假交织地讲述了这么一个惊险的故事。
电影的全部惊险在与阿明的时代赋予历史的白色恐怖,对我们经历了各种复杂历史的国人来讲,是最熟悉不过的一种感觉了。
想了解过去的一个时代和历史,知道暴君的点滴,就请看这部电影,一部扣人心弦的精彩电影,以一个虚构的故事将真实的暴君复活,熠熠如生!
虚荣、轻浮、武断莽撞、任性而天真、热血又麻木、抗拒权威又迷恋父权的肯定,极易被带进节奏站错队, 沉迷声色瞎了眼,但却也并非软弱不堪他莽撞地选择了乌干达并有足够的执行力让自己去到了那里,天真而热情的选择了伴君如伴虎的生活且或许真的想做一番事业他愿意让利己的谎言蒙蔽却还没有到习惯自己制造谎言自欺,所以终于看清事实并着手逃离他从头到尾都还算具有医生的尊严,最后冲出去要那个士兵把药吐出来已经算是自杀了之后与阿敏对质,这段表演克制而压抑,他又变回了一开始杀牛的少年,冷酷而倔强所以这确实是一个能够去乌干达闯世界的人物,一个一开始单纯的医生,瞎着眼虚荣享受的少年,最终硬着头皮与发怒的恶虎硬扛,并且拖着三四条人命极好运的逃离了看到访谈里说医生融合了四五个真实人物的经历,感觉到这是个危险的角色 很容易变得精分而没有说服力 而麦卡沃伊却做到了让这个虚构的人物回应情节的同时性格一致 生动真实 这就是他神奇的能力 能够把人物变成人
所以说没错 是他把小医生变成人的 这个人虽然自私虚荣 但终于不是一朵白莲花了这样的小医生也是对介入为发展地区的西方世界的一种批判 大使馆的石头是另一种 后者代表清醒冷酷的殖民 前者则是自私虚荣而幼稚自我感觉良好的慈悲(像访谈里说的要摆脱这种同情怜悯才能更好工作)前者会为卫生部长提供药品 后者也还存有善良的底线 所以这部电影相当准确而克制的展现了复杂的世界最后尼古拉斯对阿敏说的,你是个孩子所以才会这么害怕。
有一些嘲讽但更多的是经过这一切之后真切的同情,他一直身处其中终于能够体验到真实,虽然太晚但没有人能看到更真实的阿敏。
说到孩子,给非洲现代武器并向他们鼓吹民主,在他们半懂不懂的时候让他们独立,就等于塞给八岁孩子一杆枪和一脑袋歪理让他自便一样。
所以阿敏确实是孩子,他是暴君但那些说他是暴君的人如果白纸一张来到他的位置并不能比他做更好,那些批评者的社会几百年前也一个样,没有人能让还是孩子的社会一夜长大。
昨晚下班后赶去意大利使馆观看欧盟电影展的放映,英国片the last king of Scotland这是一部我慕名已久的片,当年拿过奥斯卡奖最佳男主角的。
因题材特殊,很难想如果不是这次影展我如何能有机会看到。
谢了。
电影越到最后越震撼,揭去神秘的面纱,露出现实的血腥邪恶,惨不忍睹的残酷。
然而,作为有色人种的我,很理解阿明最后对苏格兰医生说的那番话。
你们,以为来到落后蛮荒之地是玩游戏,不,你的死亡会告诉你,这一切不是一个游戏。
虽然这样下场很极端,但之前我看的《蝴蝶君》也有类似含义吧。
白种人的优越感受到愚弄和挑战,甚至否定。
文明?
落后?
谁是这个世界的主宰?
地球上不是只有一个世界。
对于独裁的残酷,人性灭绝之类,三十余年前中华大陆也有类似。
所以我想,这部片在西方人眼里看来,和中国人的感觉肯定是不同的。
很可惜只是组织观影,没有交流会,不然,满满一屋来自各国相聚北京的人们谈一谈,一定有精彩的碰撞。
回来翻影片资料,得知了片尾医生藉以逃脱升天的那次劫机事件后原来有更精彩的军事行动——恩德培行动。
看文字描述,已觉得惊心动魄的紧张,以后有机缘一定要看看以此为主题改编的电影。
首先我觉得一美的颜值实在是太高了,本人是为了一美看的电影,看到最后都没对阿明产生什么感觉,满脑子只有一美。
其实我觉得一个正常人(喜欢上别人老婆这点不算啊)在这个年纪这种环境下也不会比尼古拉斯做的好多少。
虽然一美演得很好,但是我觉得如果拍这部电影的初衷是想要搞一部严肃的政治片,还是不应该找一美这么...美...的演员。
当然,这就导致了我看完这个故事以后对剧情的理解是这样的:霸道总统在人群中多看了美貌娇柔俏医生一眼,手腕扭着了就找了他。
之后总统越想心里越火热,急吼吼地就要把医生圈在自己身边,为此不惜出卖自己的老脸扮可怜。
美貌娇柔俏医生涉世未深,着了道,就答应了。
之后,总统和医生日夜玩乐,乐不思蜀,不仅自己大病小病都找他,就连在知道他喜欢上人妻的前提下还放心地把老婆孩子的健康都交给了他。
医生呢,时不时吹吹枕边风,结果吹了几次都吹岔了。
想不到,霸道总统这一行动直接导致了后院失火。
总统惊讶地发现自己的老婆和自己心水的俏医生搞在了一起,一怒之下砍了妻子吊了医生。
在新航的飞机上看的片子,虽然屏幕很小,位置很挤,空气很浑浊,但是我的心思是清晰的——我是统治者,我就热爱独裁;我是被统治者,那我就反抗独裁电影的背景就不多说了,那是政治家们和外交家们关心的。
电影的技巧也不多说了,那是艺术家们关心的。
电影的票房和投资就更不用说了,那是资本家们的事情。
唯一想说的就是:感谢上苍,我没有生活在那个动荡的时代和地方;感谢上苍,我没有生活在独裁或者民主的政治环境中;感谢上苍,我没有冲动到要去亚非拉解救受苦受难的人们;唯一不爽的就是,我咋就没想到去做医生呢?!
翻影评发现不少小伙伴都是为一美而来的(我也是)。
由一美来饰演Nicolas这个事,可能多少影响了我对本片的观感,但并不是说这是件坏事。
首先是对Nicolas这个人物的感觉。
他最大的缺点就是人妻控了吧,而且可以说是间接害死了Kay。。
因为这一点,我也没法很喜欢他。
但是我也绝不讨厌他。
Nicolas整个人物形象就感觉是个不成熟的青少年,开篇就可以看到他的家庭环境,看起来其乐融融,其实父亲过于自信和成功而导致给了儿子无形的压力和压制。
他内心是叛逆的,是渴望证明自己的,而且他还有足够的勇气去将其付诸实施。
不是每个叛逆青年都敢随便一转地球仪然后就指哪打哪真的跑去乌干达的。。
至于他一会儿勾搭同车女子(这其实不算什么,自由dating而已),一会儿又勾搭医生朋友的妻子,只能说他是人不风流枉少年,而且在礼法方面的道德感很轻。
后来勾搭总统的妻子,更有一种困境中寻求理解和安慰的意思,同时也有一种末日狂欢的放纵。
当然也不得不说,真的胆大包天。。
这就是年少轻狂,就是缺乏责任心、认识不到自己作为可能带来的严重后果。
等到怀孕事发,他倒也不是不负责任,但Kay的惨死他还是有责任的。
我想直到那之前,他对那个独裁者Amin的残忍都还没有足够的清醒认知。
天真、轻狂、不成熟。
对于顶着一美的脸的Nicolas,我也只舍得作出这样程度的指责了。
但其实想想,除此之外又该指责他什么呢?
他叛逆家庭的方式是跑到非洲治病救人;他虽然勾搭异性但从没有强求什么,都是你情我愿;他有足够的医德;他和Amin走得近一方面是出于年轻人都有的证明自己的渴望,一方面是不谙世事而被Amin表现出的正面形象所迷惑;对于不赞同Amin的地方他都会提出来,并不是一味媚上的佞臣;医院的纠纷他敢于出头去干预去反抗Amin的亲信;最后他冲出去让那个无辜士兵吐出毒药(毒药这个事情,虽说他阻止与否,都不能避免暴露,但如果他不冲上去,或许还可以狡辩说药被人偷换了,他并不知情(当然未必有用但也是一个可能性)。
而冲上去阻止,那就是不打自招了。
在这种一旦被发现就是个死的情况下,要冲上去而不是多躲一刻是一刻,是需要很大勇气的。
而他这么做是为了不想害死一个无辜的人)。
我觉得即使私德有亏,但并不妨碍他的人格依然是善良、正义和勇敢的。
Nicolas是一个有点软弱的人,这也是众多不谙世事的青年人的共有特点。
面对自己情人被血腥屠杀,他会呕吐;面对自己无心之失害死了别人,他会痛苦绝望;而要当面和独裁的总统对峙、坚持自己的立场,他又缺乏足够的勇气。
当他去找那个外交官的时候,对方狠狠骂了他一通,说他是white monkey,是chimp,跟在Amin身边团团转的帮凶。
我一方面心疼他(没办法,谁让他长着一美的脸呢。。
),一方面也不得不承认,这里面有事实。
青年人可能因为无知和软弱而造成过错与伤害,但这个世界不是学校,不会因为你无知才犯错就原谅你,很多事更是没有重来一次的机会。
你说你是受了蒙蔽,你说这不是你的本意,但没有用,错了就是错了,世界就是这么真实又这么无情。
(当然即使如此,他也只是“有点”软弱而已,该出头的时候都不含糊,已经比大多数愤世嫉俗的键盘侠什么的好太多了)最后的酷刑倒是明明白白地让人看到了Nicolas的成长。
Amin说古老的刑罚里用铁钩穿过人的皮肉把人吊起来,受刑者每叫一次就是一点evil从他体内跑出来。
这么恐怖的刑罚我直接就看不下去了,行刑者把Nicolas拉起来并拿出钩子的时候我直接按了暂停然后缓了好一会儿,期间安慰自己无数遍这不是真的,并回想一美在访谈节目里的搞笑片段,才敢继续往下看。。
可是Nicolas,却在遭受酷刑的时候一声都没叫。
我觉得他是在证明,他没有evil,这也不是amin想象中的正义惩罚。
到这里,我想他已经蜕变成了一个全新的人,再也不是那个幼稚的青年了。
要想真正的成长,见过别人的鲜血还不够,非得自己亲自品尝过疼痛。
只是这个成长的代价,未免惨重。
最后飞机离开了乌干达的大地,真是我这辈子看到飞机起飞最高兴的一次了。
原谅我的偏见,但我真心觉得那是远离了一片邪恶暴虐的土地,飞向了自由。。。
或许外人对一个国度的观念,真的是由那里的统治者决定的。
最后简单说说Amin。
Nicolas像个孩子,Amin也一样,但却是截然不同的类型。
如果说Nicolas属于“叛逆少年拒绝父母意见偷偷修改高考志愿”这样新闻的主角,那Amin估计就属于最近的那个“未成年男孩杀死母亲砍下双手”此类新闻的主角了。
似乎扮演者因为这个角色获得了奥斯卡?
他确实很好地诠释了一个独裁者的特点。
喜怒无常,阴晴不定,又出奇地残忍。
而且他谁也不爱,只爱自己。
Nicolas与他最后的对峙中一语道破,“you are a kid. That's why you are so scary”. 当生杀大权交到一个变化无常的孩子手中,结局可想而知。
这必然是一个人人自危的地方,头上阴云笼罩,不知道下一刻会有什么惨剧发生,又会发生到谁的头上。
但是正如另一篇影评指出的,也正如很多人印象中的那样,非洲似乎是个有着其独特规则的地方。
Amin指责Nicolas时说,非洲不是他们白人来玩游戏的地方,“we are real”。
这里面似乎也是一种要引起重视、要获得尊重的强烈愿望。
(当然我觉得指控并不成立,Nicolas来非洲虽说是出于冲动但也确实是怀着热诚来做事的)但西方世界的民主自由,乃至东方世界的社会规则,放在非洲又好像都不那么适合。
非洲在我们日常的新闻、讨论里,真的好像一片常常被遗忘在视野之外的大陆。
到底什么样的方法,才能改善那片土地的生存状况呢?
Amin这样一个独裁者,当然也不是那么简单的。
光说电影的题目“the last king of Scotland”,以及他和苏格兰、英国的联系与情感,就有很多值得探讨的地方。
不过我对这两个主题都不了解,就不妄言了。
最后再表白一下一美。
喜欢欧美男神的一大好处就是,他们的好作品是如此地多,作品涉及的题材是如此地广,于是在舔颜的同时还能得以欣赏那么多的优秀电影,真是幸福啊。
同是非洲政治题材小说改编 与勒卡雷的《The Mission Song》和《永恒的园丁》相比 我更喜欢勒卡雷的沉静 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淡淡忧伤 没有赞赏也没有批判 只想告诉我们那里最最真实的一面。可《末代独裁》渲染的传奇色彩却让真实感大打折扣。
我是来看阿明的独裁统治史的,谁要看这个二缺医生乌干达泡妞记?!差评!
泥马无法给分……
I work out that The individual person had never and will never charge people who desire the freedom in the heaven. Furthermore, I won't be a part of them.
回过头看,这片子各方面都拍的太白左,太幼稚。
看完只想说 非洲农业不发达 我们都要支援他 金坷垃 金坷垃!
不如GHOST DOG
两个主演诠释的都不错,和《死亡实验》里感觉一样,惠特克就适合演这种反派。感觉非洲国家的电影永远是“惨”这一个套路,不够真实。现在这个社会就是弱肉强食,不知中国何时才能在世界上站起来~~我感觉这个故事就是告诉我们:别太色,别乱搞,别好人妻,要不你会很惨......
影片评分挺高,但并没有给我这高分的感官
1人民反复高兴,上台高兴下台也高兴。2又残暴又虚弱可他自认为是万古明君。3疑心最能让一个人变态
奥斯卡影帝不是浪得虚名
所以把非洲的问题都归到一个疯子头上就对了。
又是种马男的故事,男主实在是太喜欢咆哮来表达自己激烈情绪了,看起来好傻。
剧情要是像惠特克一样丰满就好了。
一般
非洲三大暴君之一
年轻人很多事没经历过所以看不穿,自信满满充满冒险精神的他们还往往鄙视“老奸巨猾”的“过来人”——理想主义、左翼、民族主义的美好画皮欺骗过你们太多次,眼睛都变成了灰色。就电影本身来讲,没什么新意,但愿这样的事情不要再重演了
惠特克的表演是影片最大的亮点,而剧情则是好莱坞二流以下的套路之作,根本经不起推敲!不喜欢政治和历史的朋友赶紧远离!
天真的下场很惨。
一直记得里头那个黑人医生,真好啊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