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感觉这是另一个版本的《百万金臂》。
讲述的都是一个知道游戏规则的人因为事业受挫来到一个相对落后的地区找到了一些苗子经过自己的点拨后,把他们带上职业化道路。
然后借此改变自己的一生,也改变别人的一生。
同时,在这个过程中,推广了一项体育文化。
其中,《百万金臂》相当完整地呈现了体育商业运作的产业链。
待续。。。
看过一个厦马的纪录片,里面介绍过一个送快递的小哥,为了生活每天还要打好几份工。
然后他会在凌晨开始跑步训练,他说只有跑步的时候他才觉得这个世界是公平的,他喜欢在跑马拉松时超越别人的这种感觉。
片子的设定很有意思,一个很有性格的橄榄球教练,因为弄伤了球员,不得不到一个经济条件非常落后地区任教。
又因为跟橄榄球主教练理念不合,他不得不退出球队。
这时候他发现学生有很强的跑步能力,而且耐力很好,觉得大有可为,便成立了一只越野跑队。
结果首战垫底,一方面因为当地没有高山,所以学生们根本没有上下坡跑的技术和经验;另一方面也是因为自己的不专业,根本没有科学地训练队员。
之后随着他逐渐融入当地,不断地学习越野跑技术,终于带领队伍获得了州冠军。
某种意义上,对麦克法兰的孩子们来说,跑步是他们改变命运的唯一方法。
对教练来说,带队员拿到成绩,从来尽快离开这个地区也是唯一的出路。
然而随着时间的流逝,他的家人也开始喜欢上了这个地方,最后他留在了那里,成就了一段传奇。
170612上1306
拍得很教科书的体育+励志+民族大团结,其实只要不娇柔做作,古早味一点的电影也可以看得很舒服,有种完全无害的舒适感,无聊和舒适感的界限把握才是重点。
这是一部说跑步的电影,跑步呢我个人是不喜欢成群结队的跑步的,喜欢半夜三更黑灯瞎火,没有车没有路人,耳边听着鬼故事,最好身边再飘几只鬼的夜跑(今天暴露了恶趣味),所以如果是越野跑,那一个人一条路一片林一汪水一座山,那种所谓灵魂出窍的感觉肯定倍儿爽(喂喂,明明是被鬼勾出来的啊)。
我真的扯远了,其实人家电影说的可是团队精神,运动培养得积极,团结,民族一家亲,赢是目标输也尽兴得人生价值,所以我真的很违和·
连续看了两次,每次都热泪盈眶。
非要讲剧情的,McFarland并不是那种有创新实验精神的好电影——剧情中规中矩,不过不失,从头到尾基本就按照顺序的叙事手法,讲述了一个脾气暴躁的大叔如何把一支强硬凑起来的田径队训练成州冠军的故事。
听起来就觉得挺无聊的对不对?
然而在看似平庸的剧情中,铺设了很多分分钟能让你眼眶湿润的亮点。
——关于坚持喜欢跑步的孩纸们都知道,对于长跑来说,最关键的不是体能,不是天赋,不是环境,不是装备,而是坚持。
要是在跑的过程中,甚至还没开始跑,就在心里咆哮“啊尼玛十几二十公里的路还要上山谁跑得动啊我才跑不完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
”的话,那么你还做个什么狗屁runner呢。
Danny Diaz就是那种看上去很不起眼,可是心眼大得很又很能给人安全感的可爱小胖子。
当Johnny被Jim派遣去给他找七个人组建一个cross country team时,其它五个人都嗤之以鼻不屑一顾,只有Danny扬着一张胖脸很开心地说,我想参加(然而Johnny此时的心情是崩溃的……死胖子我们是招runner不是boxer啊你好歹有点自知之明好嘛!
)。
从第一次训练开始,Danny就一直是队伍里面跑最后一名的一个——无论是跑公路,跑杏仁壳堆,跑山路,跑比赛,他那小熊维尼一样缓慢而笨拙的身影总是驼着背,低着头,喘着气,眉头紧皱万分艰难地追上他的队友,还会因为胖和跑得慢被队友调侃说we need seven runners, not seven runners and Danny Diaz, 被Jim训斥说you think I pick on you, Diaz? Run faster, then I pick on someone else.然而他也是最坚持的一个——就算已经没有体力,就算已经头晕目眩,也还是一步步脚踏实地,往他的队友们,往终点线坚定地跑。
在电影最后的那场加州州决赛中,我眼看着他艰难地跑过平路,然后在上坡的时候咬紧牙关一鼓作气地追上前面好几个选手,当教练已经快要失去赢的希望的时候赫然出现在靠近终点线的地方,引起全场的一片欢呼,然后使出吃奶的力气冲过终点线——以小组第五名的成绩——的时候,我简直连气都喘不出来,回过神来发现在无意识中,自己的手掌都拍红了。
之前是谁看不起的他?
后来又是谁把他当作英雄?
而Jim,这位橄榄球队前教练,是因为脾气太暴躁太不懂控制情绪,与学生发生冲突而被学校开除的。
从他与妻子的谈话中也能知道,他因为情绪失控被开除或者不得已辞职,已经不是第一次了。
总之,在麦克法兰高中任职之前,他从来没有至始而终地坚持下去培养一支真正优秀的队伍。
甚至在麦克法兰高中任职的前段时间他也没有要长久呆下去的打算,所以当杂货店老板劝他在院子里养一株幼木时,他有点戏谑地笑拒了——哈?
要养整整五年时间才能长大?
谁说我要在这个脏乱差的鬼地方呆五年?
可是结果他呆了很多个五年。
他在那些孩子身上看到了他们与生俱来的却没有被好好发掘的天赋,也看到了这些天赋背后潜藏的能把他们从卑微贫困、受人歧视的采摘农民变成家族有史以来第一个大学生、昂首挺胸的真正的运动员的可能性。
他哪能放弃?
他哪能任由这些眼神里全都还闪烁着坦率、内心深处还没放弃希望的孩子们遭到埋没?
他一咬牙就这样坚持下来了。
从一开始陪跑时的气喘吁吁,到后来给自己弄了辆自行车跟在队员后面吆喝;从一开始的单纯只会用秒表计时盘算速度,到后来有针对性地查资料看录像纠正跑姿;从一开始的企图通过培养一支好队伍、取得好的比赛成绩从而能取得好学校的高薪聘请,到后来放弃更好的工作机会选择留在麦克法兰高中……这一路上,就算伴随着队员的嘲笑和不屑,家人的不解和失望,他也还是坚持了下来。
他只是一个平凡人啊,却成就了麦克法兰人们心目中的伟大。
——关于自由对队伍里面的七个孩子来说,跑步是他们与生俱来的能力,或者说就像呼吸,像吃饭一样自然。
除去每天的摘作物劳动和上课(或者可能还要处理家庭纠纷和同学的讥笑)以外,他们唯一能得到消遣的,能感到不受约束的,就是跑步。
在上学路上跑,在下学路上跑,在天还没亮的时候跑,在太阳落山的时候跑,在公路跑,在桥上跑,在橘子林里跑。
脚步轻松,呼吸均匀,体态流畅,看着他们的跑姿你会觉得,啊青春真好,你会感叹,他们的身体里究竟蕴含着多少的活力和能量。
Thomas因为家庭纠纷,差点想要寻短见。
而Jim把他从桥墩上说服下来的理由其实很简单:如果你摔下去,你不会死,可是很大可能你永远不能再跑步了。
可我知道,跑步是目前发生在你身上的,最美好的事。
Jose在开始的时候只是一个偷自动贩卖机里的硬币、穿着破烂的可怜虫,在成为队伍的一员以后,却写出了一段让任课女老师泣不成声的诗:We fly like black birds through the orange groves,floating on a warm wind.When we run, we own the earth.The land is ours, we speak the birds’ language.Not immigrants no more. Not stupid Mexicans.When we run, our spirits fly, we speak to the gods.When we run, we are the gods.电影的官方海报,选取的是一个队员们奋力向大海奔跑的镜头——在获得了参加州决赛资格后,Jim为了庆祝,驾车带着整个田径队来到了海滩。
这是这些每天埋头在尘土遍布的田地里的孩子们第一次看到海——象征着希望、广阔、未来、自由的大海。
你看着他们从面面相觑、不知所措,到如梦初醒、惊喜欢腾,欢笑着,呐喊着,争先恐后地踏过坑坑洼洼的沙滩,以有生以来最奔放的姿态跃入大海,夕阳在他们年轻的躯体上投下滚烫的金色光芒,奔腾的海浪冲刷着他们身上积蓄已久的沙尘和心中压抑已久的阴霾——你会顿悟,没错啊,对于这些家庭并不富裕,家庭压力重重,还要被白人们歧视的墨西哥移民后裔来说,跑步就是能给他们带来自由呼吸的空气,能清空他们心里层层堆积的阴霾的乐趣,或者可以说,救赎。
——关于平等他们是墨西哥移民——没有白皮肤,没有太多的知识和技术,有的只是一身干起活来像头公牛般的韧劲和执拗起来像头母牛般的意志。
他们的祖父母,父母,都是地主或者监工,或者更低级一点,采摘工。
他们会被白人取笑,扔白眼,恶意中伤,尽管他们并没有做出伤天害理的事。
麦克法兰高中的设施很让人心酸。
操场杂草丛生,连个体育老师,生物科学老师都没有,所谓的橄榄球队教练也是some insecure jerk who can’t stop eating his apple got all bent out of shape。
这些孩子们理应享受更好的教育条件。
然而在跑步上,所有的种族不平等都被抹除了——毕竟都是凭速度凭实力说话对吧。
你是白人你会打高尔夫你学校设施好你教练资历深你穿的衣服鞋子是名牌又怎样?
像Thomas说的那样,this ain’t golf。
不论场地,不讲装备,不能装逼,这是实打实的跑步啊。
一开始的Palo Alto邀请赛其实是惨败的。
刚上场的时候对方选手就很不屑地取笑他们。
虽然很可惜,但是毕竟没有训练过山地跑的他们,还是在坡路输掉了。
Thomas那种明明看到胜利就在眼前却因为双腿不给力而眼睁睁看着自己被对手超过时的痛苦、不甘心的表情,现在回想起来还是会觉得心疼。
这可是,证明他们并不输白人娃娃的第一个机会啊。
与Clovis High的对决赛,是McFarland的第一次胜利——可以说,一切的希望,都从这里看到了曙光。
24天后的州预选赛,他们排到第四名,顺利进入决赛。
这里要提一下的是McFarland队与其它三支进入州决赛的队伍的对比:前三名的白人孩子固然也很高兴,然而不知道是对胜利习以为常,觉得能进决赛是理所当然,他们的高兴表现得有点表面——简单地鼓掌,简单地欢呼,简单地笑。
而McFarland的大家,当看到计分板上出现了自己学校的名字时,默默地围圈下跪,在胸前画十字,低头默念——这是他们表示感恩的最神圣的仪式。
能去参加州决赛,对于这种见过的最大世面无异于一望无际的菜地和小区的混混打架斗殴的少年们来说,不仅是自己每天被教练追着跑十公里,十二公里,十六公里,流了天知道多少汗的成果,也是上天的恩赐,是在遇到Jim以前,他们做梦也没想到会发生在他们身上的天一样大的好事。
加州州决赛的胜利是没有悬念的,不然这部电影可能就得被胸怀善念包含梦想的各位诟病为烂尾了。
在宣布成绩的那一刻,你能看到其他学校是一脸的不可置信——什么?
冠军是他们?
这群墨西哥移民?
这群有色人种?
也是一脸的不佩服不行——啊,就是他们啊,这次的确是我们输了啊,看来他们并没有我们想象中的那么没用啊。
其实很多时候,单是用嘴皮子或者暴力行动去宣传种族平等是很没用说服力的(马丁路德金大人别揍我- -)。
在运动,在跑步这个领域,才是真正的人人生而平等——只要你肯努力,只要你够努力,你就有可能赢,就能证明自己并非无能。
这群平均颜值乘以十都比不过青春学园的少年们,却以自己的汗水和泪水,换回了一整个McFarland的骄傲,争取了墨西哥人的荣耀,证明了真正的种族平等。
——关于大爱 看过《摩登家庭》这部美剧的观众也许会对Gloria有很深印象——一个同样来自南美的哥伦比亚女人,有着整部剧所有角色之中最宽的心。
不论是家人还是朋友,不论是有没有血缘关系的,她都可以一视同仁,给予她所能给的爱和关心。
而对于那些连肤色的不同的家人,她每一个都真心相对,真心去爱。
也许这也是南美人的一个共性?
McFarland这部电影里面的墨西哥移民就是很典型的例子。
Jim刚搬家的时候,隔壁大妈就过来打招呼了,见面礼是一只鸡(这思维真是……);Natalia在Cheryl汽车出故障的时候,像个大大方方的女主人一般把她带到店里给她修指甲,还叫来男票帮忙修汽车;杂货店老板虽然不太懂跑步这项运动,也对Jim的教练生涯表现出无言的支持;Diaz妈妈是个一看就知道很强势甚至带点粗鲁的女人,也会执意邀请Jim门一起吃饭(请留意Jim盯着盆子里不断添进以“堆”为单位的墨西哥事物的惊骇表情),还给了几大饭盒的菜给他捎回给家人;Julie十六岁成年礼是差不多整个街区的墨西哥邻居一手包办的:从一大早开始的准备餐宴,布置场地,到晚上的坐车游行——虽然有不愉快的事情发生,可是第一个推开Julie跑到她身前挡住袭击让她免受肇事者伤害的,却也是那些忠实的田径队员们。
White一家明明是白人啊,从肤色到姓氏都是不折不扣的如假包换的白人,是那些看不起他们,恶意排挤他们的白人啊。
他们有足够的理由去蔑视、冷漠、讥讽这家人,可是他们换仇恨以大爱,替报复以付出。
而这,也是Cheryl就算在女儿因故受伤后还很坚强地想要留在麦克法兰的理由——在这里,他们是被接纳的和被爱的。
在这里,他们才算是有了一个真正的家。
是大爱,让长久以来不断搬家无法真正扎根的这家人,有了一个真正的归属地。
——所以,就算这部电影没有《霍比特人3》让人叹为观止的磅礴世界观设定,没有《妇联2》(……)让人眼花缭乱的特效,没有《小黄人大脸萌》让人心跳加速的刻意卖萌,没有《头脑总动员》精巧设计的宣传排场,也不妨碍《麦克法兰》进入我年度最爱电影之top。
不需要花里胡哨,不需要惊心动魄,我们来静静地聆听麦克法兰原始而淳朴的呐喊。
每年美国就会有这样的体育励志片,去年的《百万金臂》,今年美国又推出了《麦克法兰》,80年代的真实故事,这些教练、运动员都还健在,片尾都出现了。
一部抛开美国热门的美式橄榄球、棒球、篮球、高尔夫、拳击、赛车等运动,选择了越野跑这个冷门的题材,教练也是半路出家,原来是美式橄榄球教练,学员都是墨西哥籍人。
2个小时的影片,不沉闷、不说教,有亮点、有感人之处,真不易。
反观我们有那么多好的题材,老一点的女排、马家军、李宁等,新一点的丁俊晖、李娜、姚明、刘翔等,那一个都会是励志故事,学学人家的不加党的正确领导、人民的关怀等等,都从教练、运动员自身来挖掘内涵,在个人的利益得失的选择,如何独具慧眼选择选手,如何做好思想工作,让运动员信任教练等等,里面有家庭观念、有种族矛盾、有荣誉、有贫富、有问题少年等等丰富的内容,慢慢地用细节来说服、感动观众,这样的片子怎会票房不高呢。
So when you are in pain out there on this mountain, I want you to remember, so is the guy next you and the guy in front of you. This is gonna come down to which runners can handle the pain. so, I want you to look them, and I want you to look at each other and ask yourself, 'who's tougher'. 看到这句话时,想到了一些遗憾的回忆,因为自己的不努力,荒废了一年的人生,看着不如自己的人超越了自己,为自己因为懦弱而退出的决定悔恨着。
但这就是人生,醒悟时为时已晚,只能换个方向继续前进,下一次一定不再犹豫和退缩,留下终身遗憾。
喜欢一切运动励志的片,尤其这个还是长跑!
里面很多台词和场景都真的太触动我这个也热爱跑步锻炼的amateur。
比如教练说,“I will tell you what is hard. It's watching someone pass you on that last hill. What's hard is losing when yoy know you haven't done enough.”真正困难的是当你输的时候,你知道在此之前你并没有竭尽全力。
这句话对于在过程中因为反复重复的枯燥感到疲惫的时候,十分振奋。
还有这句,“When you feel pain out there on the mountain, remember, so is the guy next to you, and the guy in front of you. This gonna come down to which runner can handle the pain.”每次在跑800的时候,我内心都这样告诉自己,我前面的人和我一样累,只要我能忍住,超过去,我就赢了!
“加州阳光”是所有一二三四线城市都会有的咖啡馆名字,可见,加州的阳光在国人的心目中,是多么令人向往的东西,大家都忽略了这里的治安状况、干旱、物价贵;也忽略了加州其实是一个很大的地方,像“McFarland麦克法兰”这种讲西语多过英文的小镇,其实也不在少数。
同样是根据真实故事改编的电影,一个普通的白人教练,把一群穷得叮当响的拉丁小孩送上全国冠军的宝座进而进入大学。
很主旋律,也很励志。
好莱坞从来都不缺乏好的体育题材电影,镜头的距离和剪接都运用得恰到好处。
然后糅合民族话题,拉丁孩子跟家人之间的冲突、跟白人姑娘的简单爱情、教练最终选择留在小镇、农田之间奔跑的少年、少女生日party上乱入的鸡,都是感人的画面。
《麦克法兰》是2015年迪斯尼出品的一部励志体育电影,又名《梦想越野队》。
影片讲述的是同名小镇上的青年们如何在外来教练的带领下,一步步跑出小镇、跑到全州乃至全国的故事。
影片命名麦克法兰有三个层次的内涵:一是故事发生的地点——南加州科恩郡的麦克法兰市,一个以墨西哥人为主的贫穷村庄,村民教育水平低、村镇治安状况差;二是指麦克法兰的乡民、乡情:这里的人们勤劳、热情、好客、热爱生活,团结、努力、怀揣美国梦;三是指越野跑队代表的麦克法兰精神:永远不向命运屈服,只要不断努力就有无限可能。
这样的主题似乎是美国电影贩卖情怀的老套路。
但在现实中,小镇青年渴望实现美国梦,却最终都留守在镇上,没有一个走出贫穷的大山,这难道不是一个伪命题吗?
我不知道电影为什么会给我这样的观感。
也许一开始影片在主题上就出现了矛盾,一边是大城市来的教练与贫穷落后的村镇格格不入,一边是小镇青年受到鼓舞渴望走出小镇而努力奔跑,他们不停努力奔跑,难道不是因为每一步都意味着离远方越来越近,离心中的梦想越来越近吗?
教练努力训练队员的初衷无非是想提升自己的知名度,从未获得离开小镇的机会;这跟奔跑的少年一样,双脚生风、奋力奔跑,就是希望用双脚踏出一条走出小镇的路。
但最终,教练没有离开,青年也没有离开,所有人都留了下来,甚至留了一辈子。
为什么呢?
浪费梦想不可惜吗,明明有机会离开呀!
因为“麦克法兰”,因为这个地方,因为这里的人。
就像教练的妻子所说:“你能想象除了这里以外,还有任何地方的人会如此团结地保护你的女儿吗?
”确实,如果说麦克法兰是80年代美国最贫穷的城市,也可能是80年代美国最具幸福感的城市。
我看了数据统计,麦克法兰有政府建立地劳动改造社区,很多青年也曾入狱,治安状况确实堪忧,每个少年似乎都看不到读书的意义,更找不到实现美国梦的途径,但这里的民风民情却异常淳朴、村民团结友爱、荣誉感强,这里的占大多数的西班牙裔和墨西哥移民都是最底层的美国梦打拼者,他们看似凶狠、危险,却意外地热情、热爱生活。
影片中的欢声笑语、热情歌舞,感染了每一个观影者,也感染了教练一家和成长中的青年们。
镇上的居民得知孩子们要参加全州越野跑比赛,几乎是全体动员进行义卖筹款;教练在孩子们获得名次后驱车带着山里的孩子第一次看海;教练的女儿过成人礼全镇的人都来帮忙布置……;也许也是因为贫穷让村民更为纯真,少了物质就多了情感。
每一个村民都互相彼此连接着,这里仿佛一个大家庭,谁的喜怒哀乐、生老病死都是全村人的大事,这样的乡情民风在其他地方是少见的。
小镇青年们最后跑到了全州冠军,青年老了成为另一个教练,仍在镇上居住、生活,成为了麦克法兰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我想影片最终想体现的就是这样的“麦克法兰精神”吧。
出走不是最终目的,真正的美国梦就是不断追逐、不断超越;留在自己的家乡、建设自己的家乡、热爱自己的家乡,带领家乡越来越好,这才是真正的“麦克法兰精神”。
影片结尾全村的人都为孩子们加油,脸上洋溢着幸福而激动的笑容,我恍然明白:一直以来有一种狭隘的思想限制了我。
因为自己就是山谷里的居民,所以经常被教育要走出大山,远离“峡谷”思维。
是这样啊,原来是一直以来根深蒂固的思想在限制我。
没有人告诉我,你应该为你生活在这里而骄傲,你应该热爱生活,热爱你生活的土地,热爱你身边的同乡,因为这里滋养了你,哺育了你;因为他们影响了你,帮助了你,为什么不活得可爱单纯一点呢?
于乡如此,与国亦如此。
不忘家乡,常怀故土;不忘根系,方可行远。
最近看了电影《麦克法兰》。
这是2015年迪士尼出品的体育励志片,根据真实故事改编。
在体育类型电影中,励志可以说是一个主旋律的话题。
而看完《麦克法兰》之后,我也是很受感动,热泪盈眶。
这一回,咱们就来聊一聊这部不错的体育励志电影。
《麦克法兰》讲述的是一个教练和一群越野跑选手的故事。
主角教练因为教学上的失误,不得不来到麦克法兰执教。
那是一个贫穷的美国农业小镇,居民多为拉美裔,甚至学校的对面就是监狱。
一开始,主角只是把麦克法兰当作职业的跳板和缓冲。
然而,他发现这里的高中生由于学校离家远,不得不跑步回家。
那一刻,主角教练意识到他们的跑步潜能。
主角教练想方设法将他们组成一队,参加“富人区运动”越野跑。
随着赛跑成绩越来越亮眼,麦克法兰民众的生活渐渐多了希望和盼头,而主角最终也放弃了高薪职业,定居麦克法兰执教。
我看完《麦克法兰》后的一个强烈感受就是,这励志片有些上头,我顿时有跑几公里的冲动。
当然,我本身经常跑步,周跑量也有个二三十公里,此前也很喜欢《强风吹拂》等跑步番。
因此,我对跑步类励志电影的感触会深一点。
不过,哪怕不喜欢跑步,也不妨碍《麦克法兰》所传达出的励志性。
真要论起来,跑步只不过是这个电影励志性的媒介或载体,真正重要的这项运动对人物角色的影响。
在电影中,参加越野赛跑的7名选手,有的早上5点就要帮家人收割农作物,有的认为自己前途无望,永远只是做农民的命运。
如果没有主角教练走进他们的人生,也许他们这辈子不是勤苦的做农民,就是作奸犯科入狱。
然而,他们在参加越野跑之后,他们有了自信,并都考上了大学,最终成为了教师、记者等。
看着这几名选手因越野跑而改变命运,我深有感触。
曾经,我并不喜欢长跑,3公里就觉得很远了。
但是后来,当我经过训练并完成15公里跑步,我的心态发生了非常大的改变——我更自信了。
我完成了曾经认为遥不可及的长跑距离,我意识到,原来那些自认为很难的事情,我也能做到。
自那以后,我开始反思自己曾经有哪些“自我设限”。
意识到“自我设限”后,生活仿佛多了更多可能性。
在电影中,7名选手也都给自己设置了很多心理限制,从来没想过自己可以摆脱贫困命运——直到他们遇到主角教练,开始越野跑。
对我来说,跑步距离是自我设限。
对7名选手来说,「自己只是社会弱者」则是他们的自我设限。
因此,当他们一点点取得成就,超越一支又一支队伍,赢得一个又一个奖项,他们也突破了自我限制。
这是撬动他们命运齿轮的契机,也是电影励志性的关键。
“当我跑步的时候,我感觉我就是神。
”——这绝不是电影最初那群学生能写出的豪言壮语。
越野跑改变了他们,主角教练改变了他们。
当然,《麦克法兰》不仅是抓住这个故事励志的根源,而且还很精巧的表现“励志”。
或者,换句话来说,《麦克法兰》的热血励志剧情设计得颇为套路。
基本上,《麦克法兰》体育方面的情节大体遵循了这一故事框架——「发现天赋→比赛失败并重新站起来→克服困难并获胜」。
这个套路无关好坏,只要把握励志的根源,故事就能讲好。
而在另一方面,这群选手也改变了主角教练。
起初,教练与麦克法兰格格不入,有些瞧不上麦克法兰。
他努力训练选手,不仅是想要改变这些学生,也是为了自己的私心,他不甘沦落到在麦克法兰当教练。
在女儿目睹行凶现场后,教练为了女儿安全着想,决定去面试其他学校的教练岗位。
不过,在麦克法兰赢得州冠军之后,教练放弃了财富、好工作,留任麦克法兰。
促成这一改变的关键在于麦克法兰,赛跑选手和当地居民让主角教练感受到“家乡”的温暖。
《麦克法兰》在设计故事的时候,很巧妙的为7名选手安排了不同的人际关系网络。
由选手的家人、亲戚、朋友等个人形象来代表「麦克法兰居民」这一群体形象,这样的角色设计避免了增生太多不必要的人物角色,却又刚好能与主角一家产生联系。
也许真实世界的人际关系并不是电影展示的那样,但我们不难猜测现实中的教练也是因为麦克法兰给他温暖的群体印象而留下的。
电影以相对艺术性的手法来表现教练对麦克法兰的关系,我认为这是恰到好处的故事设计,有一种简洁优雅的故事美感。
与此同时,电影对主次详略的把握也是让人赏心悦目。
这个电影的励志来源是那群选手,但主角却选了教练,以他的视角切入。
原因主要有两个。
其一,真实事件选材时是以他为主的,他的事迹是电影在歌颂的。
其二,教练是这群选手的轴心,其视角能更全面的展示这个真实事件。
基于这样的设计,《麦克法兰》进一步优化7名选手的人物形象设计。
事实上,这7名选手的家庭背景不一样,动机目标也有所差别,理清主次才是关键。
电影中,主角教练与其中一名选手发生了最深的联系,那名选手认为自己这辈子活该就是这穷人命,选手父亲更是读书无用论者。
对麦克法兰这种贫穷农业小镇的居民来说,这种观念很有代表性,因此电影着重刻画这一人物形象,主角与这名选手的交谈也很深刻。
与此同时,《麦克法兰》又选择了三兄弟选手,重点来反映麦克法兰大部分家庭的物质条件。
他们需要4点半起床,干完农活跑去学校,放学后再跑去干农活。
酬劳低廉、全家劳动力动员是不少麦克法兰学生的生活状况。
主角教练为了保证他们的训练,自告奋勇的帮忙他们做农活。
至于其他几名选手的次情节则相对略写,实现了“丰富选手背景的多样性,增加主角教练与麦克法兰的联系”的目标,就算大功告成。
可以发现,无论是麦克法兰居民,还是7名选手,《麦克法兰》非常擅长挖掘个体人物的代表性,以少数个人形象来进行群体形象的描绘。
这不仅在体育片、励志片可以运用,在其他很多涉及到群体形象描绘的电影题材中,《麦克法兰》的人物设计手法都是值得借鉴的。
撇开个人情感触动等因素不谈,《麦克法兰》大胆的艺术性取舍反而是最让我印象深刻的。
众所周知,真实改编电影的结尾往往会留点彩蛋,告诉观众现实中这些人物过得怎样。
而在这份彩蛋中,电影提到了教练和7名选手,但却未提及教练的家人。
猜测一下,现实中教练的妻子和两个女儿的行为也许和电影所表现的有些不同。
从剧情来看,家人对教练决定、剧情的走向影响还是挺大的,有几处重要转折都离不开家人的身影。
如果电影中家人关系的设计是为了故事艺术性而加入的,那这确实是比较大的真实性改动。
我认为这也是一次不错的示范,真实改编在保证核心剧情的真实之余,适当的进行故事艺术性改编,取舍之后的电影效果还是不错的。
当然,关于家人与主角教练的关系,这一故事设计确实大胆,但我认为并没有做得很好。
当主角教练放在训练上的时间和精力越多,他对家庭的关注也越少。
电影中是埋藏了这样的矛盾冲突的,主角为了训练选手而忘记了女儿的生日蛋糕,对妻子的关注也少了很多。
我认为这是一个很有反讽意味的情节设计,在主角教练心中,到底训练更重要还是家人更重要?
不过,《麦克法兰》并没有在这方面着墨太多。
在简单埋下矛盾的伏笔之后,电影又很快的以一场庆祝女儿成人礼的场景来修复家庭关系。
如果长时间忽略家人,累积的矛盾是很难通过一场庆生派对就化解的,这样的故事设计显得草率,粉饰矛盾。
我也能理解,毕竟家人关系这个次情节很可能是编造的,电影的主题也不是「工作-家庭」的矛盾。
只要能表现出主角教练对麦克法兰的影响,那就足够了。
站在这个角度来看,《麦克法兰》尽管很热血励志,故事手法和情节设计都富有美感,但依旧难以掩盖深度不够的短板,主角的刻画也没有很深入。
当然,这也不至于判为不足,毕竟真实改编故事本身就不能大刀阔斧的改动,存在天然的限制。
就整体而言,《麦克法兰》确实已经做得足够优秀了,值得观看。
欢迎关注同名头条号、公众号(伏龟影评)
总是套路得人心。这种经典体育励志太套路了
美版的强风吹拂。。。
虽然是美国主旋律的套路,但是人情味很重。
老套路 故事性太一般
5星,非洲励志,非常又真实感。
无感,一星给特纳 老了!
这种体育励志片是打包做的吗?
看过最棒的运动电影之一
励志 正能量 俗套
从头到尾都挺俗套...
4.0。
运动片确实都挺老套的,关爱少数族裔之墨西哥。生活在城市里的人是不懂这种无力感的,白领们出门打工是为何,因为那个山沟沟实在没有梦。
好的电影 改编你的认知.... 感动的的故事 积极正面
真的毫无惊喜,平庸至极,前半段剪辑云里雾里,后半段搬回一点。
一组越野跑鸡汤之旅,怕是非洲马拉松军团背后有更多可激励的人生,只是缺乏物资文明去挖掘。
跑步电影, 跟《生于贝纳维德斯》可以拍一个体育系列
挺工整的励志片,没有太多出彩的地方,但是也没出错,同类型对比来看,不如《十月的天空》
青春 热血 高燃 。虽然剧情能从头猜到尾,但丝毫不影响看下去的欲望。用奔跑去对抗着世界,在一次次的奔跑里面享受自由。When we run, we are gods. 真实事件改编,可能现实更燃吧,哈哈。He, Jim White, still lives in McFarland .片尾曲也挺不错的。
8.0 比较有意思的是最后放出了人物原型,还在字幕里说明了各人现状。并不是想象里那种通过越野跑就一举翻转了整个人生轨迹的结局,除了何塞成为了《洛杉矶时报》的记者,其他成员仍留在了麦克法兰,一位警探、一位地区主席、三位就在麦克法兰中学执教,Victor还进入了监狱服刑。当初的健壮少年,也都在二十几年后成为了大腹便便的大叔模样。可再想想,相比中途辍学、继续采摘劳工的工作,这样的人生不就已是得到极大的改观了?况且,若非致力成为职业选手,参与运动竞技更重要的,还是提供了希望,滋生出坚持的热爱和对自己人生的掌控感吧。就像何塞写的:「When we run, our spirits fly, we speak to the gods. When we run, we are the gods.」
有点少年版《烈火战车》的感觉,当然这次还夹杂了墨西哥裔融入美国主流社会的复杂情感。对于这种题材,由于看到开头就能猜到结尾,改编又太平淡无奇,而且又掺了迪士尼超浓稠的鸡汤味。主旋律且励志,但不够动人和回味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