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历史---如果这个历史是真实的理解过去---过去的思想和现在是不一样的首先---影片的思想是反战的其次---想想我们的抗日电影,或美化或丑化的人物,这部片更真实!
然而如果你在这部片里看到的是美化日本军人的形象,那么你就没有看懂这部片。
举起手来的意淫是不是让你很爽呢?
---可当时是这样的吗?
地道战也很爽吗??
---可是是谁漫山遍野的跑呢?
思考一下吧!!
日本兵唱着歌从丛林整齐的踏步出来的时候,我想到了我们的电影里面,我们的军人不也是这样的吗??
我们难道不也是从来就是这样的思想吗??
每个民族都在为生存而战,而战争扭曲了人类!!
投名状里面说的:抢钱,抢地,抢女人---这个就是战争的目的。
个人的欲群体的欲国家的欲,从来欲壑难平!
基本解释 [Better be a piece of broken jade than unbroken tile] 为坚持正义而不惜献出自己的生命大丈夫宁当玉碎,安可以没没求活。
——《南史·王僧达传》 详细解释 1. 美玉碎裂。
比喻美好的事物遭遇不幸。
北周 庾信 《哀江南赋》:“ 荆山 鹊飞而玉碎, 随 岸蛇生而珠死。
” 2. 美玉碎裂。
形容声音清脆。
唐 李贺 《李凭箜篌引》:“ 昆山 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 王琦 汇解:“玉碎,状其声清脆。
” 3. 美玉碎裂。
谓为理想、信仰、正义而死。
三国 魏 阮籍 《吊某公文》:“如何不吊?
玉碎冰摧。
”《南史·王僧达传》:“大丈夫宁当玉碎,安可以没没求活。
” 清侯方域 《为吴氏祷子疏》:“不辞玉碎,留暂时於人间;所喜石坚,得请申於帝座。
” 姚雪垠 《李自成》第一卷第十二章:“我 李自成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源自百度百科)小时候每次看抗日电影,对玉碎这词总是很不解,玉碎了就碎了,和人怎么能联系起来了呢。
后来百思不得其解,终于明白,玉在此表示美好的东西,像玉一样美丽的东西,碎了就是毁了,日本军国主义将大东亚共荣圈和效忠天皇的事业视为如玉样美好的东西,将这美好的东西宁愿毁掉也不愿意让它落入敌手,但我总是纳闷,为什么一定要毁掉呢。
生命史美好的,用玉的美丽和光泽来形容生活一点也不过,为了所谓的尊严而去让自己和别人的生命从此结束,这只能是一种狭隘的美丽,非但不美丽反而很丑陋。
军官逃避罪责捅肚子算奇迹吗?
裹挟几万平民投海算是奇迹吗?
偷袭美军后勤厨房算是奇迹吗?
最后还要天宇马八粗劣的仿制一份大本营命令才肯投降,大场荣不见得看不出命令是假的,只是为了所谓的“武士精神”这最后的一块遮羞布不至于被揭开的太狼狈罢了。
(裕仁:拉倒吧,朕的帝国都投降了)几十年过去了,日本在自己的恩主美国治下还拍出这种为军国主义招魂的电影,这种温情牌似乎感染了挺多文艺小清新,想想日本对日美之间的战争都没有反省态度,对在中国战场屠杀平民的种种兽行反省就更没戏了,作为中国人心里一定要有杆秤。
整部影片虽然是歌颂日本军人效忠天皇,负隅顽抗的故事。
但是每个日本人都为自己身为大和民族而自豪,塞班岛乃至硫磺岛战役中自杀,顽固抵抗的日本人在美军强大的活力下仍对美军造成了很大的震撼,震撼是日本人疯狂的意志力和视死如归的战争意识形态。
硫磺岛日军最高指挥官栗林忠道甚至说:“每个士兵在没杀够10个美国人之前,不许死”现在的中国人一提到日本就是小日本,垃圾。
在辱骂的同时为什么不反思下?
日本在面对强大的美国,虽然失败,但是至少没出现一个伪军或者叛徒,誓死执行军令,宁可自杀也不做俘虏。
所谓“玉碎”,很多网友说打烂玉做什么啊,“和人有什么联系啊?
”一亿玉碎,有那么多玉来打碎吗?
傻逼日本人喔,拜托,是“宁求玉碎,不求瓦全”的意思,也就是宁可光荣的死去,也不想苟且偷生。
反观中国,当年关东军兵临城下,东北大汉张学良率领几十万血性东北爷们仓皇撤退,将东三省最大的军火库里的枪支,大炮,汽车拱手送给日本关东军,说是蒋介石下达不抵抗命令,后来他自己解释是自己的原因。
如果这是不得已,日本大面积侵华战争启动的时候,居然出现了50万伪军和汉奸帮着日本人打中国人。
甚至有中国人扒下日军尸体的军服穿上去抢劫和强奸自己国家的人。
这不是令人心痛的事吗?
德国日本在二战时期为什么强大?
强的是武器,但更重要的是信仰,意志力和纪律,团结。
你说我武器多屌,多厉害,阿杜瓦之战埃塞俄比亚长矛军用冷兵器击垮意大利火枪大炮的军队,意大利二战打希腊也是输,打非洲还是输,请问是武器不够先进吗?
意大利人天生懒散,无纪律,贪吃。
甚至出现英军几百人对几万意大利军,意大利人不战投降的例子。
中国古人留下的话,三人行必有我师,知己知彼,百战百胜,不耻下问。
我们应该认清这些民族为什么强大,学习他们好的地方,而摈弃差的地方,而不是辱骂,不平衡。
有句话:自尊是自己给的,不是别人给的。
说到生为中国人而自豪,2015年,我在一个群里聊天,有个香港人居然公开称自己还是大英帝国的子民,说他们的护照写的是英国。
香港沦为英国殖民地,中国人居然做亡国奴做出荣誉感了,不承认自己是中国人,这是中国人才有的。
我去台湾的时候,当同事用东北话说话时,2个台湾小孩说:他们是大陆人,一个小孩说:不是,他们是中国人!
这都是我亲眼所见,亲耳所闻。
钓鱼岛事件的时候,中国大肆砸坏国人日本车,那些日本车都是中日合资的,也是中国人的钱,中国工厂制造的,有这个力气和胆魄怎么不去钓鱼岛示威呢?
不去围攻中国日本大使馆示威呢?
有这个力气为什么不努力做出超越日本汽车的国产汽车呢?
为什么不学韩国人只用韩国现代呢?
总的一点中国人对自己人比对外国人狠多了,内战,文革等等。
如果说中日合资汽车粘了日本的边,请问下现在的共享单车是日本做的吗?
膜拜ofo等共享单车是方便大家的,各种乱停放,打砸,拆卸,扔到河里,这是为什么??
这些自行车是日产的吗??
唯一的解释:国人的素质不配使用共享单车。
见到钓鱼岛,就口口声声要开战,打仗的愤青,你懂国际形势么?
对日宣战等于和美国宣战。
德国二战攻击苏联的下场是什么,日本偷袭珍珠港的下场是什么?
当时日本偷袭珍珠港,希特勒气得暴跳如雷,他不想在1941就让美国提前卷入世界大战,不想打无准备的仗,他想控制苏联获得资源再做定夺。
不打无准备的仗,君子报仇十年不晚,大家都懂的。
但是大规模战争打起来,和美国日本开打,第一个逃跑的绝对是之前说打钓鱼岛叫得最响的。
我们需要的是学习,自我反省,而不是和甲午战争,中日战争中无知,不知自我反省的中国人。
最近在看美国人类学家本尼迪克特的《菊与刀》一书,这是一本研究日本文化双重性的社会学著作,被誉为是“现代日本学的鼻祖”。
二战临近尾声的时候,为了制定最后决策,美国政府动员了各方面的专家来研究日本,提供资料和意见,其中就包括了本书作者、人类学家本尼迪克特。
《菊与刀》分析了日军在二战中的行为及其背后的文化模式。
其中美军与日军在马里亚纳海沟一带的战斗,正是本尼迪克特分析日本文化的重要样本之一。
读这本书时,顺便看了日本导演平山秀幸执导战争片《太平洋的奇迹》。
这部电影根据Don Jones的长篇实录小说《Oba, the Last Samurai: Saipan 1944-45(大场荣,最后的武士:塞班岛1944-1945)》改编,以二战时期塞班岛真实史实为基础,可以说包含了西方和日本两重视角。
影片对二战原因的暧昧态度和民族立场,会让很多中国人感觉不适,但是这部影片在美国和日本却非常受欢迎,说明一定程度上还是引起双方的共鸣,契合两国民众的文化心理。
说实话,中国人仿佛和日本很近,其实又离得很远,这么多年国人看日本总是带着有色眼镜,附带了太多民族立场和爱憎情感,一定程度上蒙蔽了我们对它的理解。
将日本人根据美国小说改编的电影《太平洋的奇迹》与西方学者研究日本的著作《菊与刀》对照起来观看,是一个有趣的体验。
电影中通晓日本语言和文化的美军小鲜肉上尉,和本尼迪克特一样代表的是西方的视角,都希望通过研究日本人的行为模式和思维习惯,来制定对日作战方针。
虽然两者对日本人所持的态度未必相同。
在许多美国人或者更多西方人眼里,日本是一个非常矛盾的民族,有着许多不可理喻的行为。
就像影片中的美军司令官,对于塞班岛上日军将领在总攻前夜集体剖腹的行为,听得一脸懵逼。
小鲜肉上尉希望通过以和平方式招降日本人,并用日本象棋向他的上司解释日本文化,这位叼着雪茄酷似罗斯福的上司却一脸不耐地打断了他的下属,和这些不可理喻的小日本有什么可谈的。
对于很多西方人甚至文化比较接近的中国人来说,日本人的行为也是暧昧难解的。
比如电影中,日本军人可以为了天皇的荣誉战死沙场、甚至不惜破腹自杀、牺牲平民,也可以因为天皇一声令下立刻转变风向缴械投降,丝毫没有负担地和曾经的敌人,从此幸福地生活在一起。
这就是日本人矛盾的地方。
用本尼迪克特的话来说,日本人好斗而又温和;黩武而又爱美;自尊自傲而又彬彬有礼;顽固而又善变;驯服而又不愿受人摆布;忠心而又易于叛变;勇敢而又怯懦;保守而又欢迎革新。
他们十分介意别人对自己行为的看法,但是,当别人对其劣迹毫无所知时,依然会有罪恶感。
他们的士兵接受了严苛的训练,却又桀骜不驯。
就像《菊与刀》的书名,“菊”是日本皇室家徽,“刀”是武士文化的象征。
“菊与刀”的组合,象征了日本人的矛盾性格,柔美的花与刚烈的刀可以同时被人尊为至美而刚柔相济。
《菊与刀》直接影响了美国对日政策。
下面就用这本书里的一些观点结合电影来做些分析。
一、日本人为什么不肯反思战争?
每个国家的文化传统中都有一套关于战争的正统理论。
本尼迪克特认为,日本为其战争合理性辩护的前提,是认为需要通过战斗来建立一个等级体系——当然是在日本的领导之下。
身在一个自上而下等级分明的国度,日本人深知每个人“各就其位”的必要性。
在他们的文化幻想中,所有的国家将组成一个大世界,在国际等级体系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甚至是那些最没有沙文主义倾向的日本人,也很少去指责日本对东亚大陆和西南太平洋地区的野心。
从这部电影里,也可以看到日本人对于战争的原因避而不谈,对历史持有一种暧昧的态度。
二、日本人的精神胜利法有多强?
日本人把精神抬到至高无上的地位,他们把和美军的战役比成是“信仰物质”和“信仰精神”的较量。
在这场较量中,物质注定会失败。
狂热的军国主义者认为精神就是一切,精神永世长存。
日军的“神风特工队”以自杀的方式撞向美国人的战舰,日本人狂热地相信精神可以战胜死亡,灵魂可以被训练。
上面提到这部电影,片名就叫《太平洋的奇迹》,日本人相信在强大的精神力量下,有什么奇迹不能发生?
日本人还极其自大,当他们被美军轰炸或者打败仗时,总是说:我们早已经预料到这一切,并且做了万无一失的准备,这些都是他们主动期待发生的,而不是被动的挨打。
输得越惨,反而越成功。
三、日本人对天皇的态度。
在日本人心目中,天皇和日本不可分割。
没有天皇就没有日本,天皇是日本的符号,是宗教生活的中心。
军国主义分子极力利用人民对天皇的忠诚,为天皇效命。
这种对天皇意志的服从也可能是一把双刃剑。
就像《太平洋的奇迹》里,只要天皇有令,哪怕手上只剩一根竹竿,也会奋战到底,同样只要天皇一声令下,日本人会立刻收手。
因为只有天皇的意旨才能让本日国民心甘情愿地接受战败结果,为重建家园而活下去。
四、日本人为什么热衷自杀?
日本人拒绝拯救,认为只有视死如归、临危不惧才是美德,荣耀只属于奋战到死的人。
在战争期间,日本军队没有一支受过训练的的救护队,医疗供给少得可怜,他们从来不带那些伤病患者一起转移。
就像《太平洋的奇迹》,伤病患者只能自己引爆手榴弹自杀。
日本这种“伤损弃之”的理论极端表现就是不投降政策。
哪怕毫无胜利希望,日本士兵也会用最后一颗手榴弹结束生命,或者赤手空拳冲向敌人的炮火,进行一次集体自杀式袭击。
哪怕因为负伤或者昏迷而被俘,从此在日本再也抬不起头来。
对投降的羞耻感深深烙印在日本人意识深处。
五、战后日本和美国幸福地生活在一起。
美日士兵最戏剧性的差异,无疑是日本人被俘后和盟军的配合。
其实日本并没有变。
日本人总是说,全世界的眼睛都聚焦在我们的身上,必须全力展现日本精神。
对自身形象的关注深植于日本文化之中。
这就是日本人极度死板又极度灵活的一面。
战败后的日本人,很清楚自己的首要任务就是在战后留下一个好名声。
自己所能做的就是表现友好,全世界都在看着我们,而轰炸后的一片狼藉还没清理,损坏的公共设置也没有修复,这对日本的名誉造成多大的玷污。
他们希望,作为一个国家,他们能够尽最大努力,将来在联合国重新赢得一个受人尊敬的席位,这也是为荣誉而奋斗,只是朝着新的方向,如果未来军事强国之间能够维持和平,日本将会选择一条新的道路实现其自尊。
在日本,赢得名誉是一个永恒的目标。
得到尊重的方案像工具一样可以因形势变化而随时拿起放下,这种改弦更张对日本人来说无关道德问题,除了少数顽固分子,日本人从来没有组织过任何对抗运动,或者秘密反对美军的占领。
美日之间没有宿怨。
给电影打2星并非是出于仇日情绪,而是单纯从拍电影的角度分析,这也实在算不得一部及格的片子。
片中唯一的亮点,就是战斗场面拍摄比较用心,给非军迷级别的外行看,还是找不出什么破绽的。
这在近年来低成本小制作泛滥的日本电影界中,算得上罕见。
接下来要吐槽的话,恐怕写到天亮也写不完,就摘要讲讲吧。
1、人物刻画失败。
主角号称“狐狸”,牛皮吹破了天,实际上战绩也只是在山中窜来窜去,零星杀死几个美军斥候而已,说保护日本百姓更是扯谈,不是他们阻碍的话,老百姓早被美军安全收容了。
还有那女护士,全程带着仇视的眼神,恨完了美军又恨日军,最令人莫名其妙的是,她明显是有针对性地纯粹为制造戏剧矛盾而恨,只恨萍水相逢的男主,不恨其它人,整个角色从设计到演绎都用力过猛了。
美军上尉路易斯这个角色尤其糟糕,感情用事,指挥无当,判断失误,偏偏还摆出一副大义凛然的脸孔来。
完全是编剧意淫出来同情日本人用的。
美军如果真用这种多愁善感的怂货做军官,二战历史早改写了。
然后其它配角也好不到哪儿去,在他们齐心合力之下,使得整部片充满了虚假和伪善,一场血腥丑恶的残酷战争硬是被演绎成了温情脉脉的传奇诗篇。
2、在价值观的传递上,对侵略恶行毫无自省,反以为荣。
据我所知,战后德国就没有拍过关于二战的战争片子,更不要说是为本国唱赞歌的二战片了。
从这点来看,德国人反省战争罪行的态度,直接甩开日本人几个光年。
当年宫崎骏拍《萤火虫之墓》,只敢刻画普通百姓的苦难,批判的矛头也只是含糊地指向整场战争。
但随着时局发展,特别是近年来日本核泄漏危机后,日本人就越来越不甘于仅通过电影来博取同情。
这部《太平洋的奇迹》,从片名开始就是赤裸裸的歌颂体,然后全片人物都活在虚幻的“大和魂”中——为天皇死战是一种骄傲,将士们通过“玉碎”来体现骄傲的武士道精神,即便战局节节败退,军人还是要尽全力杀敌,为夺取最后的胜利用尽自己所有力量。。。。
幸好有史实为框架限制了编剧的胡诌,不然就算竹野内丰这个角色最后跟美军拼个鱼死网破,全片在悲壮的日本军歌声中落幕,我也一点不会感到奇怪。
日本在2011年拍出了这样的电影,这是一个危险的信号。
首先这不仅是面向本国做军国主义宣传,更是拍给美国主人示好。
片中塑造的美军大尉是政治宣传片中典型的高大全形象,导演更通过大尉之口,说出了:“日本人对君主是绝对的忠诚,之前会为了天皇而死,但如果被击败后,也向新的君主效忠至死。
”这样的舔脚板的话来。
美国是日本的重要盟友,没有美军强大军力做保障,日本在面对中、韩、俄三国的岛屿纷争中根本无法讨到任何好处。
但另一方面,日本又对美国充满了不信任。
不久后的福岛核泄漏事件充分说明了问题:在关系到日本人生死存亡的重大灾难面前,美军只是采取隔岸观火的态度,令日本人为之胆寒。
类似的事例,令日本人认识到现实的残酷——在灾难面前,美国绝不会是一个好朋友。
一旦发生战事,美国人顶多会像二战时对待蒋介石政权一样,只给予有限援助,让双方火拼至元气大伤再来收拾残局。
所以为了生存下去,日本必须自强。
目前经济上的强盛已达到,但国民尚武精神的复兴,却还需要花大力气。
对于这样的情况,全亚洲善良的人们都要小心了。
看完此片,尤其是最后的鬼子军人虽然是要投降但是依然整齐着装歌声响亮的投降仪式,再想想国内的《亮剑》《举起手来》等等等等一系列的各种影片,不禁感到,我们的民族怎么了,我们现在的社会怎么了 ?
连真话,真实的历史什么的都不愿意承认吗?
且不说拍摄水平,仅仅人家没有污蔑敌人,丑化敌人就值得我们尊敬了。
当然肯定带有一定的歌颂自己的主观想法,但是不至于叫你看着恶心的受不了,我们的电影,媒体,电视等等都是怎么回事,不说真话讲罢了,天天都是什么呀,难道真的是只有资本主义国家才敢说真话,才叫人敢路上扶老,看见小孩被车碾敢救助吗。
我们的国家怎么了,国将不国是这个意思吗?
日本对二战的态度就像中国人对文革的态度,青春无悔,信仰万岁!
没有人是罪恶的,连天皇也没有罪恶,那些参与罪恶的每个人都是时代的受害者,没有罪人,无需承认!
谁需要负责?
没有人!
那不是具体的人的错,是时代的错!
都推给时代这个替罪羊,这连个人都不是!
既然每个人都没参与罪恶,那谈什么忏悔?
谈什么反思?
剩下的就是讴歌激情咯,讴歌忠心咯!
讴歌无悔咯!
首先必须说,我是冲着加古隆来的。
虾米加古隆正好有作品更新,然后有注意到唐泽寿明。
然后就耐着性子把戏看完了。
槽点很多,非常多。
剧情因为太过天雷滚滚,还有就是节奏忒慢,结果就经常按右键快进。
首先是切腹那场景,不知道导演到底在隐晦的表达些什么。
那几个师团长以及其高参切腹时,才下刀,然后身后立即开枪,这是介错么?
是枪决好吧。
感觉在黑裕仁。
当然,这点还算喜闻乐见。
最后的奇袭,四千板载兵突击,然后用一个象征意义的挂旭日旗的兵被打翻,旭日旗躺枪来形容军事作战失败,这个倒是挺有诗意蕴含,不过悲剧的是这个桥段,一会儿是黎明前(美军阵地上),一会儿是大白天(美军指挥部),镜头还反复交错了几遍,这导演到底咋想的?
再省钱也不至于连两个黎明的戏剧场次都排不到,想不到吧。
最搞的是,等仗打完了,字幕上说是几个小时,四千板载兵和美军全部阵亡。
可背景还是黎明前,就地平线隐约有了太阳光,太阳刚刚要升起又没升起的那段。
此外,啥狐狸?
难道能躲猫猫就能被敌人尊称一下狐狸?
难道也就逃命时截击了一下敌人,就那一次,之后就一直龟缩流,那也配叫狐狸?
狐狸是长牙齿会咬人的。
如果不是因为狐狸时常咬人,鬼才相信美军需要忌惮他们。
看到大场荣调戏小孩的镜头,真心笑尿。
导演或许是用孩子来展现狐狸的人性温情,以及用小孩来寓意日本的未来和希望。
可小孩饿了那么长时间,为啥不哭。
这导演又坑爹了。
常识啊,常识。
小孩被饿极了,会不断的哭。
大场荣第一次进入破损的小木屋之后,显而易见,孩子已经被丢在那里很久了。
这种情况下,孩子只能有两种状态,一种是饿得哇哇大哭,另外一种则是因为哭累了,陷入睡眠。
所以导演挑个小孩子睡着的时候拍摄,要死啊?
老戏骨唐泽寿明没什么可说的,他做到他该做的了,痞子兵刻画得很生动。
(说实话,他又抢戏了。
)至于井上真央,我就不想说什么手榴弹丢在那么浅,那么明显的小山洞里,连块必要的遮蔽岩石都没有,光靠人的血肉,能够护全她不被炸死。
然后,两方出来会面,谈判什么的。
有没有搞错,一个美军上尉,会冒着生命危险去跟一个穷途末路的敌方指挥官会面?
而且还让敌方的一个小兵杀害了自己的一个同伴,哪怕那个同伴是日本人。
美国人有这么好说话么?
谈判过程中,坐视同伴被杀,事实上也是对自己面子的侮辱。
是挑衅。
遇到这事儿,早就勃然大怒了吧。
最后,最搞的是日本兵士气饱满的身穿崭新军装走出丛林。
44年六月爆发战役,就算他们穿得再省,想崭新都是没门。
将那些衣服做旧或者故意磨损。
干净点或许可以有,但崭新完全是坑爹。
简而言之,拍这片子的导演是个坑爹货。
然后,根据总体剧情况看来,加古隆的配合度也果断的不是非常高。
当然,人家好歹在几个催泪的场景还是展现了一定的功力,但也仅仅只限于此。
人家或许也就是偷懒之余不想太砸自己牌子,如此而已。
其实他能做出类似投降的决定,也是可以看出端详的, 因为他也有家人,他也拍死, 但是一方面又背负军人的职责, 和使命, 所以也是很纠结的, 不过军人是为了保卫自己的国家,为什么要去侵占别的国家呢?不过落后实在挨打的, 如果真的无法保卫自己的国土, 那确实只要放弃了, 至少还能和平共处吧, 或者遇到无法和平共处的时候,可以选择逃离,选择更好的环境💁他们也没有趁机杀人挺好的,如果杀的话只会伤害到无辜的平民💁其次是对天皇的荣誉感,这种东西我没有哈,但是可能有国家的荣誉感吧,但是不会为了这种东西去牺牲生命的,呵呵呵💁你亲人被敌人杀死了,那你怪谁, 下令的人,还是全部人,报仇之后你死了,值得吗?可能对某些人来说是值得的💁军人没有投降。
只有风风光光的平等的放弃,所以这才是军人所需要的东西,换个说法就可以接受了💁自己选择吧,不愿意放弃面子就自杀吧,不要害了别人行不行??
💁这个其实和另外一部电影很像,但是结局不一样,对象也不一样....可是我喜欢这个电影的结局,至少都活着💁其实小岛的输赢比较快能看出来, 大国的结局无非也是这样吧👀好可怜,杀了那个友好的日本人,他也是想要帮助他们而已啊,自己人杀自己人,因为劝降就是叛徒吗?
可能还是不知道军人到底想要的是什么吧最近看了好多抗战片,有的是A人拍的,有的是J人, 其实慢慢的了解了他们但是的时代的情形,和每种人为此做了哪些决定, AM是不想有人牺牲, 所以选择温和的战术吧, 但是也有宗教这种方面, J是为了荣誉感吧使命,但是也有人性,想念着家人,都是有的,
故事从日本主力已经在塞班岛灭亡开始,美军剩下的任务是如何劝降或清除隐藏在山里的残存军人及百姓...首先值得赞扬的是无论从美国或者日本的角度来看这部电影都没有丑化对手。双方的指挥官也都能站在人性的角度,用智慧来达成双方都能接受的有尊严的投降。在残酷的太平洋战争史里,这不得不说是一个奇迹。
没看别看,伪战争片,浪费时间的电影
奇迹在哪?
武士道,玉碎,介错
一场小日本的意淫
太矫情了。。。实质的东西啥也没讲,就隔这大搞精神膜拜呢。。。呕。。。最恶心的是这莫名其妙的人物行为逻辑配合轻丽的构图用色,反倒会让人觉得特别的做作。满满都是设计呗。。。和市井昆一路货色。。。不从战争背后的原点讲始末,纯就是单方面的基于人伦角度卖惨装可怜。我tm呵呵了都。单纯给摄影加多一星
这是特摄片!日本黑社会大战美军!
新时代的日本战争电影,思路有所改变,更多的是反战和新时代的世界价值观。
可以看出日本人的确不会去反思战争,而是竭力地把自己装扮成受害者。
其实是部好电影
电影与历史观。
我打分在三星半以上,是能与《硫磺岛的来信》媲美的片子,在深山里隐居的部分让我想起了《反抗军》的某些段落,电影没有太多火爆的战争场面,进展也略显拖沓,但是还是能很好的表达出日本民族的某些气质,很真实也很入戏,不做作。战争的两个对立面太不好表述,就让历史成为历史吧。
这部电影,初看以为是日本片,再看以为是美国片,最后确定是日本片。日本人拍此片,是在为他们的战争行为辩护,让大家认为他们也有人性,有些效果,但本人免疫。疯狂的日本军人和愚昧的日本平民,他们的命运交织在太平洋小岛上,等待公正的审判。最后那整洁的军装,简直是日本人无耻加无聊的自讽。
还得要靠白皮诠释霓虹金的“精髓”才算数,和国产罕见电影异曲同工。
音乐凑出来的抒情气氛,不过下面还是有很冷静的反省,美国人用来是为了陪衬日本军人的坚忍的。真正失分的是中心英雄虽处处着墨,却始终不像个真实的人,仅仅是个演绎出来的概念。
日本人 建立敌后抗美根据地的故事
二战期间塞班岛上死里逃生的日军在山里保护百姓的故事…难得看到正面描写日军的片子,军人的尊严,游击,他们都不畏死,太可怕了…最后大场作的反思很深刻…抛开民族恩怨,不错的战争片,四星…Ps女主很象Q同学…
战争的恶性循环,何处开始何时终结,何谓胜利何谓失败。。。是国家背叛抛弃了人民!
全片把自己描绘成受害者没有一丝悔意是真的恶心
电影拍得还可以,场景写实,导演功力深厚,节奏缓慢但思路清晰。不过军国主义鸡血到底是一种怎样的鸡血,会让人如此愚忠?以前我以为这种鸡血的作用和三尸脑神丹一样,最近补了一堆二战电影之后,不得不承认军国主义鸡血的药效比三尸脑神丹强多了!这样的电影在当代日本还能流行起来,真是个值得反思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