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如果没有阅历,有些情感是不能共鸣的。
正像我观看本片《死亡护理师》,心有戚戚焉,因为作为中国独生子女政策的第一代独生子女如今也要直面父母的养老问题了。
给父母养老是不可能指望国家和社会的,这只能是作为子女的责任。
如何让自己年入古稀的父母能够有一个体面幸福的晚年,真的很考验子女的能力。
对,这是一个能力问题,而不是道德问题。
先讲一讲电影的故事内容。
日本在很多方面是我们中国的前车之鉴,他们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许多问题,我们也是一个接一个的遇到。
以前日本人有“社畜”“过劳死”的问题,在中国就是“996”;同样当日本成为一个65岁老年人占到全社会人口的25%比例以上,成为一个老龄化很严重的社会时,中国也有“未富先老”的隐患。
老年人如何养老,日本人并没有给出完美的答案,他们同样在道德与现实中挣扎。
这本《死亡护理师》讲的就是这么一个故事!
电影的男主是一名老年护理机构的护工斯波,在同事和被护理的老人、家属眼里,他是一个很尽职的护理人员;但他还有另外一面——他根据自己的观察自行决定一些被护理老人的生死。
用他的话讲,他的行为是“拯救”,让这些失能老人不要屈辱地活着,让照顾他们的子女能够从繁重照看事务中解脱出来,他拯救了老人和他们的子女。
他以这样的行为拯救自己的父亲以及另外41位老人。
当然,斯波的行为在法律上是违法的,由长泽雅美扮演的女主检察官,作为主诉人向法院批控他犯下了杀人罪,请求判处斯波死刑。
斯波的行为在法律上肯定是不对的。
任何一个人都不能任意决定他人的生死。
就像西方有安乐死,但是也没有为西方所有的发达国家所接受一样。
这个问题很严肃,生与死都是大事,马虎不得!
道德上也有亏。
身为人子,照顾年迈失能的父母是天经地义的责任,怎么可能逃避这个责任呢?
正因为此,电影里中设计的情节是斯波的父亲主动要求斯波送自己离开的,唯有这样,斯波才有最基本的道德底线,立得起来。
这是一块遮羞布!
但我知道,在生活中,真的会有父亲来主动求死么?
绝大多数的时候是没有的。
亲爱的朋友,你见过年迈的失能老人吗?
真的到了那个时候,他们都困在时间里,完全出不来了。
他们不可能存在主动意识的,所有的一切都只能靠护理他们的人。
现实是很残酷的,没有电影这样的温情。
以前在乡下,我是亲眼亲耳听到过人们是如何处理类似的事情。
年迈失能的老人躺在里间,成年子女在外间讨论如何办。
很少有人选择继续治疗或者拖着,大多数是决定是很伤人心的,但也没办法。
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人远没有日本人这么富裕!
电影里斯波跟女检察官讲,在这个社会里不是所有的人像你一样呆在安全地带,有些人遇到这样的问题就是掉到坑里,而且是永远爬不出来。
他的父亲退休金只有7万日元,合人民币3500元;脑梗加上老年痴呆,身边也不离开人护理。
斯波只能辞职专门护理父亲。
护理老人的事情,我在今年初由于自己父亲同样的病的关系亲身体会过。
一天24小时都得跟着老人转,没有自己的时间,甚至连睡觉都睡不好。
这样的日子不要说一年,连一个星期下来人都要崩溃掉。
好在父亲好转了,虽然脑子还有一些糊涂,但终究生活还能自理,没有失能。
虽然以后必将会失能,但我们尽量争取延缓这个进程,让他能够再好几年。
而且父亲的退休金是比电影斯波父亲高多了,应该可以覆盖成本;即使多出来也是有限的,这样可以进好一点的养老院和请护工来护理,减轻家属的压力。
就跟电影的女检察官一样,我是呆在“安全地带”的。
女检察官为啥会跟斯波一样同情?
因为她也有切身的体会。
她母亲不想给她添麻烦进了养老院,那还是母亲经济条件比较好,有积蓄,可以负担得起;但她的父亲则没有这么能力了。
她的父亲在死前一个月曾经联系过女儿,但女儿没有接听他的电话,甚至也没有回他短信,最后她的父亲就是一个人孤独地死去,在死后三个月之后才被人发现死在出租屋里。
女检察官跟她的下属也说了那样的话。
人有的时候不是不知道或者知道什么,而是想知道什么或者不想知道什么。
对于一些事情,我们只是选择性地不听见、不看见而已!
谁说,人不是自私的呢。
面临难题,我们只是选择性地逃避。
电影里那些被杀掉老人的子女,在知道了真相后,不同的人表现不一样。
我觉得日本人真的很写实的。
这不是一个道德或者法律审判的问题,则是一个囚徒困境。
面临困境的人如何破局?
每个人都很难。
在法庭上大骂斯波的女儿,坐在公园里表情解脱的女儿,她们当时困境一样,但事后她们的看法却不一致。
这是正常的!
人类社会本来就很复杂,谁说就有一个唯一正确的答案呢?
我也不敢想,在数年之后我面临这样的选择题时会做出哪样的选择!
因此我没有立场去赞扬谁,或者谴责谁,千百个人就会有千百样选择吧。
现在我能够做的,就是努力赚钱。
当万一要做出选择时,我还有底气通过金钱的力量,通过购买社会服务的方式让自己的父母亲留存在这个世界上多一点时间。
父母在,尚知来路;父母去,只余归途!
让亲情成为一种羁绊,而不是束缚。
要实现这个目标,真的要看自己的能力能不能做得到;否则就跟电影里的斯波一样,掉入这个大坑里出不来了。
每个人经过孕育、出生、成长、衰老、死亡,都是一次单向的经历。
无论男女、老少、富有、平凡、贫穷、安逸、忙碌。
而陪伴这一次经历的有父母、爱人、孩子、亲戚、朋友、同事,还会有,陌生人。
对于陌生老人都如此热心的斯波是一家护工企业的员工。
他与他的同事对于未有家人一直在身边的老人进行看护照料。
与此同时女检察官大有患有阿尔斯海默症的母亲在养老院得到细致的照顾。
在两个人的背后都有着不为人知的秘密,而这一切都与亲人的死亡有着联系。
而死亡究竟是护理的一部分,还是愧疚的一面,随着影片的进程在不断拉扯。
老龄化严重的日本有着太多的老人需要照料,有的老人可以有子女的照料,子女无暇顾及的老人要么聘请护工进行陪护,要么送去养老院接受全天候照料,子女空闲的时候可以去探望。
当然,还会有一直独居的老人,直到走向终点数日后才会被发现。
而这样的一幕,就发生在了大有的父亲身上。
大有没能照顾自己的父亲,从影片的一头一尾便可看出。
杀死自己父亲的斯波是个杀人犯,但作为检察官的大有没有照顾父亲,最终父亲以那样的模样离开,与杀人犯斯波从某些层面上来说难道并不类似么?
护工斯波年纪并不大,却早已斑斑白发。
与大有的母亲类似,斯波的父亲也患有阿尔斯海默症,并且完全生活失能。
生活并不宽裕的斯波并没有能力送父亲到养老院,只能奔波照料父亲。
其中一个画面让人印象深刻——要去方便的父亲在起身行走时失禁,斯波习惯性的拿着抹布准备收拾,转眼间,父亲就把打开的牛奶打翻在地。
从最初的耐心照料到父亲到因为父亲打翻了一杯水而大打出手。
斯波对于自己的斥责与动手在父亲反复的“发作”中来回拉扯。
“求求你了,杀了我吧。
”这种难以想象的诉求出自父亲的口中,难得清醒的父亲能做的似乎只有让斯波结束这一切,从而解脱于此。
杀死了42位老人的斯波太了解被拉扯的境况,所以在斯波的想法里,他让老人的儿女得以解脱,作为老人来说,也免的再因麻烦儿女而自责无奈。
而也确实有些人得到了解脱。
法庭上老人儿女的怒吼,同时也说明了斯波没有权利剥夺他人的生命,无论以何种理由。
而这一切,都是因为41名老人一般的家境,这一点是将这一切水落石出的大有原先无法理解的。
过去的已经是过去式,理解的结论永远不会对等,只是这一段死亡护理告一段落罢了。
剧情,演技等等都十分的在线,可以说是具备了高分片的所有要素,可惜的是这个话题本身就不是很好描述,再加上对于养老这个在很多国家都是社会性问题的话题,讨论的点从大走向小的这个方式,从社会性到单个家庭这个立意显得有点小气了,所以只给出4分的评价,不知道为什么豆瓣统计的结果是只有7.3分,个人觉得后期还会上涨吧。
松山研一和长泽雅美的演技都还算是在线,电影的话题也十分的吸引人,在日本这个老龄化严重的社会,养儿防老这句话似乎已经不适用了,更加想让人探讨的问题是久病床前是不是真的完全没有孝子,如果真的是到了无尽的黑暗中,杀死老人是不是真的没有了拖累。
记得听说过一段很有意思的话,什么时候是文明的开始?
当看到一个被接上的腿骨的时候,就是文明的开始,因为它意味着当人受伤后大家不再是抛弃的让他自生自灭,而是选择了照顾,这就是文明,人类摒弃了最原始的趋利的本性,而选择了照顾家人,这就是文明的开始。
但是当无比的黑暗来临的时候,这种文明又会受到无尽的考验,就跟剧中的男主一样,政府不会发放救助金,紧靠父亲的那一点点养老金可能根本活不下去,自己不是不努力,如果去工作,父亲会发生什么根本不敢想象,而且光是照顾父亲,几乎就用尽了自己全部的力气,这是一个没有答案的死局,父亲给了他一个不情之请,解脱的同时也让男主进入了黑暗。
真如古人所说的,寿终正寝真的是人间最大的福气了吧。
但是又有多少人能做到呢。
可能低分的原因是身处这样处境的人根本就不看电影吧,所以更需要我们为他们发声,推荐观看。
【海报&基础信息】🎬
【主观评分:10分】【剧情概述】💊讲述了男主作为老年护工从业者,在短短几年的时间里面用注射的方式无声无息的送走了几十位在霍霍子女的老人,背后的真实动机是因为他想救赎这些老年人的子女及他们的家庭,通过监听这些痛苦的老人家庭确定需要“送走老人”的需求,然后帮他们完成“解放”。
女主是另外一个精英阶层,有钱的检察官,母亲老年痴呆了但也能在高级养老院过的有滋有味,但他因为职位原因接触到了各类形形色色的老龄化社会现状,通过和男主的对话沟通最后也释怀了自己不敢面对父亲临终前错失见面机会的伤疤。
【评价感受】🤨冲着我的男神松山研一和女神长泽雅美去看的电影,没想到如此的振聋发聩,适合每一位要生孩子的韭菜看完此片提前打好预防针,以防中年后面对此情景的时候万分后悔及痛不欲生。
老而不死又没钱简直就是世界上最窒息的事情,太没尊严和狼狈了。
【印象深刻】💾
这就是我最最担心和不敢面对的场景,这个父亲还是个老年痴呆
检察官天天在面对想进监狱养老的日本老人
这一段镜头太震撼了,39个老人咽气画面合集
不知道是不是编剧有意为之,抓死亡笔记凶手的L变成了记录「死亡笔记」的凶手,就是死亡过程比心脏麻痹更触目,更魔幻,更残忍
如果你四肢着地跪在深坑里 试图托起亲人,终有一天会发疯
到底什么是正义?
什么是正确?
又回到罗翔《圆圈正义》中提到的人是否有权利处置自己的生命?
自杀虽说是个人的选择,但是它所产生的后果不可能不妨碍他人。
罗翔老师总体认同道义论的立场,人无权处分自己的生命,自杀是错误的,但错误不一定就是犯罪,刑法作为最严厉的惩罚措施并没有把刀刃指向自杀未遂者。
女主其实也一样背负了巨大的遗憾和痛苦,但工作原因还得坚持自己的法律正义
老年痴呆的父亲在清醒的时候写下的歪歪扭扭的字迹尤为感人
记得最近看的《活人的记录》里,有一句话“虽说我本该是他们之中神智正常的人,是他疯了还是我们疯了?
在这个疯狂的世界里,谁能避得开忧虑?
”很适合这部电影,电影中照顾失能失智的老人不是宣传片里漂亮温馨的片段,也不是外人嘴里的漂亮话。
而是渐渐将一个正常的,正值青壮年的人拖入身心俱疲地狱的灭顶之灾。
电影真正提示众人的是,不管是大到政府还是小到个人,希望大家都能伸出温暖的手,帮帮这些身陷囹圄,绝望中的人们一把,少一点程式化走流程,按规则办事,多一点人情味。
你小小的帮忙,也许就是他们心灵上的慰籍,帮他们缓一缓也许就能少点人间悲剧。
在中国也进入超老龄化的时代,这个痛苦的问题也摆在了我们面前。
何去何从值得深思!
还有一点,如果你已经进入退休年龄,而你的父母仍然处于健健康康地生活能够自理的状况时,你就应该感谢上天了,因为这是何等地被上天眷顾着啊!
个人杀人就是恶,而国家杀人却是正义,这跟战争杀人无罪论有什么区别。
无论是我杀的,还是国家杀的,都是人的性命。
像你这样在安全地带说漂亮话的人,只会更加折磨我们这些在坑底爬行的人。
家人之间重要的牵绊,不应该被我切断。
但是牵绊有时也是束缚,死亡护理,是从自己无可奈何的束缚中得到解脱的唯一手段。
那些爆发的,无情刺痛人心的话语,那些哭喊声,争吵声,那些深深的叹息,那些从紧咬的嘴唇间逸出的呜咽,都是现实。
他们必须要为了亲人过着地狱般的生活吗?
让他们脱离为人父母,为人亲眷的身份,有什么不好。
这个世间,有时需要明灭罪恶感去杀人。
几年前看过这部电影的原作,从头到尾都很压抑,窒息。
那时候我父亲还在,所以当时我更多的代入的是“被长辈折磨到不像个正常人”的家属,当然我的做法不是去杀人,也不可能杀人,当然也没有被折磨成男主那样,不过是被折磨成抑郁焦虑失眠,甲减,贫血,长期偏头痛……罢了。
就是被折磨得破破烂烂,但还算能活。
谁叫他刚退休就死了呢。
本来是想找部电影哭一哭,结果从头到尾都没哭。
现在再看电影,首先是发现L咋变成了夜神月,其次是两位主演演技都很好,感染力很强。
很能理解松山的角色的心理,虽然我做不到杀掉亲人继续活下去(我以前抑郁很严重的时候的想法是哪天撑不下去了一起去死),但是绝对不会谴责他。
当然杀人是不对的,不鼓吹杀人解决问题。
只是这个世界上确实有很多难以解决的问题,而且这个社会确实是嫌贫爱富。
比如A老人很有钱,那么他可以选择多种养老方式。
有钱人在养老院也过的舒服。
而且晚辈也落得轻松,家里相对会比较和睦。
比如B老人和子女都穷,那么子女可能没钱去请保姆照顾老人,或者也没钱送老人去养老院。
白天工作,晚上照顾老人,甚至有的时候工作都会丢掉。
作为穷人家出生的孩子,光是想想就觉得很窒息。
所以我一直说,我爸没给我欠债就已经对我很好了。
毕竟他活了60年,没钱买房买车,吃我奶奶的住我奶奶的。
真的,没有债务就是顶好的了。
顺便说一些题外话。
有时候我真的很嫉妒有钱人(或许有的人并不能算是非常有钱的人,但要买什么家里都会给钱,不至于买本杂志都要被骂败家,上大学买电子词典都能被说10年),觉得贫富差距,投胎什么的,真是很不公平啊。
所以交友方面,我大部分的朋友都是经济条件普通,靠自己赚钱养活自己的人。
我大学有个闺蜜,她爸爸是黑社会老大,她毕业以后没怎么上过班。
因为人家家里的钱根本花不完,为什么要和普通人一样当牛马被老板宰割呢。
她毕业之后和毕业前一样,对钱没什么概念。
因为自己不需要任何努力就能拥有花不完的钱,根本没办法体会普通打工人的辛苦,不懂钱的来之不易。
所以后来也就没怎么联系了。
再说回剧情。
其实我觉得长泽雅美的角色,没必要觉得是自己杀了父亲。
毕竟你想想,她30多岁了,从3岁开始就一直是母亲单独抚养,父亲有尽过责任吗?
不过是出了个jing/zi罢了。
当然我觉得最后这段是为了缓和整体剧情而铺设的,用检察官的父亲对照杀人犯的父亲。
看完之后想到我的老后生活,首先先活到退休的年纪再说吧。
这几年好好养身体,在解脱之后多享受几年。
如果真能活到老年,我肯定是住养老院吧。
那时候的养老措施应该也还算成系统了。
年轻的时候好好保养身体也很重要。
我不婚不育,所以不会麻烦任何亲人。
到时候还联不联系都不好说,哈哈哈。
我觉得这样挺好,出钱让没有亲属关系的人给我服务,不用承受任何精神负担。
至于死这回事,我最近看到一个很喜欢的说法:人类从受精卵的那一刻开始,就是走向死亡的。
见过检察官和罪犯共情吗,然后好像被戳到痛处而生气,当场摔桌子。
见过法庭等罪犯自述完感人的台词,受害者再怒喊杀人犯吗?
见过检察官助手感动到流泪吗,然后说不懂夫妻关系,想象不到父母老了咋办?
安全地带,哪有什么安全,只是忽视罢了。
很难共情,因为,电影中的有情和无情切换太刻板,太刻意了。
老龄化以及伴随而来的各种社会问题,一直是近几年日本电影比较关注的方面,这部由松山研一和长泽雅美主演的《死亡护理师》侧重点则更为尖锐,它即是译文纪实出版的《看护杀人》的生动诠释。
然而,如果我们只是以常规逻辑,站在道德的高点,简单粗暴地施与批判,就太轻视不得不长年累月在精力和金钱的双重压力下照顾着失能失智的家人的人所承受的压力了,而在这一过程中,她(他)们也还要面临自己也在逐年老去,并可能生病的现实。
而这部令人痛心的电影其实也从侧面探讨了,人与人之间到底是以什么在维系爱、维系感情,情爱关系对此尽管有诸多浪漫主义的看法,但就其本质来说,真正锁定关注的永远是一个人的人性的部分,是使其个性和思维模式成立的那一部分,人对人的深层赞同与欣赏不管处于何种层次,都建立在其基础上。
如果严格一点,甚至也包括身体构造永续的部分,比如举止。
所以照顾失能老人尽管也痛苦,但照顾失智老人的痛苦最终都会变得不堪重负,就是因为支撑情感的人性部分会被病痛蚕食,身体的残疾和变形则让情况更加雪上加霜,而失去互通的精神底蕴的滋养,关系就容易流于空洞,不管这关系是浪漫关系、亲情关系还是友情关系都一样。
是这种记忆与失去的冲突最终导致了崩塌。
至于说“看护杀人”的层面,其实不该也不能被置于个体层面讨论,而应该置于公共教育和政策法规的层面。
亚洲社会首先应该引导和培养公开谈论死亡的文化,不能再将其视为不吉利的禁忌,然后再在公民对生老病死持更开放、更理智的认知基础上,探讨安乐死的可行性,生命不该成为不能承受之轻,为了避免这个问题变得难堪的唯一途径,就是对个体生存与生命的内在联系和外在表达有更深刻的理解。
在飞机上看完了这部电影。
最近突然就开始思考有关家庭、家人的事,一想到人说“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这句话的时候突然就会起一身鸡皮疙瘩。
公司用3-5年为单位做目标计划,人生用10年为单位来衡量,年纪越大越发现其实20年的单位才是如常。
而我们短暂的一生,也只有4个20年的里程碑。
生的时候是快乐的,而死亡却是不得已,不受控那般丧失对人生的掌控力,丧失对一生的记忆。
古话说“养儿防老”,对身处其中的人来说是一种水深火热的枷锁,但这也许就是家人之间的牵绊和责任。
妈妈是从这个过程走过来的人,而现在突然有了一种能感同身受的代入感,才知道这样长年累月的是有多么不容易。
我们无法选择父母,但我们可以选择伴侣。
“伴侣”这个词可能比那些美好的甜蜜的词汇更准确。
选择一个人意味着选择承担必定会发生的这一切——要面对丧失行动力最失去尊严的一面,要面对最不受控制的一面,以及繁琐且不能摆脱的照料。
谁和谁在一起,无非是“我心甘情愿的接受你给我添的麻烦,即便是痛苦的,因为想你在一起,而愿意去承受未来的这份痛苦。
”看完电影只想和爸妈在一起。
我们终究都会迈向这份不得已,但无妄这一生来到世界走一遭,相遇相爱共同快乐和拥有过彼此。
其实,真没必要去找那么多理由,没必要铺天盖地去描述作案动机。自以为是的正义,不足以支撑整个剧情。另,拍摄手法很廉价,镜头语言太scripted了,我宁愿看一个满脸疲惫的普通法官,也不愿被导演硬塞一个妆容精致服化道"满分"的大美女。
羁绊变负担。
HKIFF47@PE 是个好题材,但是也确实不是一个新鲜的题材,电影开播10分钟就能把全片的故事和情节都猜到了,后半段节奏有点拖沓了。/柄本明是真的稳得不行。
題材是好題材,可是給拍爛了,主題的表達全靠演員超長超長的說教性質台詞。 屬於睡醒了還能繼續看明白,但味同嚼蠟的電影。
略显冗长,不过masami已经是超级实力派了。面对无力照顾老人的问题,我之前设想能否把人的意识提取到虚拟世界进行低成本的养老。后来想到也许进去的人太多,维护成本反而更高,而且这样“死”不了了。。。。
伦理困境 老生常谈了
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 杀人有时候也是。
你不在深坑中,你怎么知道陷落在深坑里的人都是如何爬行的呢?影片对日本老龄化社会带来的养老问题还是有很深入的探讨的。男主与女检察官对峙的戏太精彩了,法律和社会何时才能去拯救掉落在制度裂缝中的人们呢?
从来没觉得松研帅过 但他演戏时真的在发光 而我也的确认同有时候死亡是一种解脱的观念 ★★★☆
安乐死没那么容易
也许并不是看得见和看不见的问题,而是想看见和不想看见的问题。想看见的是孝和善,不想看见的是无奈和自私。
没看过原著,但从电影角度来看实在没有亮点,剧情冗长又无聊还完全没有起伏,唯一的优点在主题
垃圾,这评分都是骗人的。男主心理变态,将杀人当作拯救世人似的。同一个作者的W县警的悲剧看来不错,但这套片就差了,意识不良。
看了柄本明那场戏就知道李雪健的演技差在哪里了。虽然在改编上很难完全还原甚至超越原著的悲怆和深刻,但是依然是很优秀的改编电影,弱化了推理的部分,专注于展现人物的情感和主题的思辨,有点可惜长泽雅美的演技拖了后腿,要是让尾野真千子演就好了。
太平了,整個概念全靠男主台詞輸出啊
可以拍的更好
按照原著拍很难吗?
失能和失智的人算不算活着?这种失去自我,拖累家人的赖活着,是不是高于“好死”呢?护理的人究竟能不能挺得住漫长的岁月?久病床前无孝子,同时,也无孝女!不去承担、禁受那种羁绊和负累,谁都无权去指摘。真的能挺得住么?挺不住的人,就成了斯波。挺得住的人呢,也许也会被熬死了吧!这部电影探讨的内容远比展现的更恐怖,更无法承受。真的好压抑啊!
安乐死的题材,选的非常棒,但日影就是喜欢用台词堆砌,用说教来拔高主题。累是挺累的,但文本时还不错。
比我想象的要好看很多,抛出的很多问题还挺让人深思的,前面的话题都不是很新颖,但结局非常打到我,暴哭了,我们以什么理由想死,又是什么理由想活呢?(无脑为masami加一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