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观的不同,注定两个人无法走得更远。
即使阿国对莲青非常好,收留她,帮她找工作,但依然未能改变莲青的决心。
莲青为了能赚多点钱,甚至去卖淫,最终导致了悲剧的发生。
阿国忍痛将莲青杀死,然后自己自杀。
《再见瓦城》最大的特点是写实,导演为了更好地描述底层人民的生活,除了柯震东和吴可熙是专业演员,其他演员都是当地的人民。
此外,为了衬托故事的悲惨,电影的画面也是用了灰暗的色调。
《再见瓦城》给人的感觉是压抑的,它直面社会冷落残酷的一面,并随着剧情的推动一步一步叫人绝望,用一种极其真实的写照描写一代人生活的缩影,毫不遮拦的展现小人物的大悲欢。
女主莲青是一个很青涩的农村女孩,她面色蜡黄,穿着洗的发白的牛仔裤,总低着头两手紧握一起,向往城市的美好生活,故不远千里偷渡到曼谷求生存,因为没有工作证可谓处处碰壁,而这,也成了全片里莲青唯一为之奋斗的东西,电影里当莲青听到公司经理的声声“不行”后,镜头还单独拍了她由憧憬到失落的面部表情。
也许,成为公司里的上班族就差一个工作证。
如果莲青是这么想的,那么接下来的洗碗、进工厂到卖身,都是为了一个身份的证明,一张想逃离解脱的绿卡,对于一个黑户来说,这或许才是最好的归宿。
只是这过程却要付出残忍的代价,甚至不惜要付出自己的处女之身,电影里用一个比喻的手法将客户当做一只巨大的蜥蜴,极其生动地描绘出莲青的内心惶恐。
而这也引来了男主阿国的不满,作为男朋友,阿国对莲青有着一种控制欲望,将莲青从餐馆拉到工厂、隐瞒莲青的电话都是控制欲的表现,当两人讨论将来计划时,阿国是想回国开店,而莲青则是一味的想离开,两人的思想不同也注定是无缘的。
只是电影用了一个意料之外的结果来收尾,当阿国得知莲青有了新身份后,来到宿舍楼下抽烟思考,电影并没有拍阿国是否知道莲青用卖身的钱换来的证,但或许他自己也能猜到八九不离十,又偏偏听到两狗交配的喘息声,不禁也联想到莲青的卖身画面,对于一个控制欲强的人,怒火中烧完全刻画在了脸上。
于是一场血案发生,这段病态的感情终究以暴力终结,阿国是病态的,他不该绑架式的剥夺莲青的生命,莲青也是病态的,她没认清这段感情的不成熟,而他们的表现恰巧是大多底层人们的写照,孤立、内向、拘束在莲青这个人物身上随处可见。
电影描写的社会人情或许残酷,但却也现实,它总让我想起《天注定》里的小辉,不同的是小辉有证能到处跑,但因自身无特长、做事潦草一有问题就逃避,即使有证也逃不出小人物的悲惨命运。
如果说《再见瓦城》做到了残酷,那我更希望它能有所呼吁,社会可以不公,但自己不可沉沦,勇于改变一定会有希望。
此次觀影,對我來說《再見瓦城》是沒有什麼後勁的,可能的原因之一,是我還沒準備好,或者只是單純的沒有經歷過那樣的世界所以有些難體會罷了。
全片的節奏非常緩慢,導演幾乎都是用長鏡頭在說故事,雖然看起來平淡、但鏡頭下的情感卻是非常的濃厚,而故事的轉折點更是突如其來。
本片是以一個長鏡頭開始的,像是奠定了這部電影的基調:穩重而緩慢。
一條流速極緩的河流,是緬甸和泰國的邊界,跨過這條河有一個大都市,曼谷。
偷渡成功後,蓮青便可以賺取大把大把的鈔票寄回老家,讓家人也讓自己過上更好的生活;而同樣是偷渡到泰國打工的阿國在搭車前往市區的路上對蓮青產生了情感,但兩人對未來的憧憬全然不同,故事的走向越來越難以捉摸。
我在進影院看本片時,真的是一篇影評都沒看,甚至連電影簡介都沒看過,只是因為趙德胤導演,我便進戲院看了他的新作品了。
而這部片果然依舊是趙德胤導演的風格,雖然說本片是趙導演首部從獨立製片轉為商業長片的電影,但本片真的非常的“不商業”啊!
是部文藝感很重的電影,然而與我很喜歡的《冰毒》不同,本片算是非常好理解的,而且轉折點來的突然,也因此讓觀者有著非常深刻的記憶點,尤其是在眾多長鏡頭之後安排了幾個快速切換剪接,老實說,我是真真切切地被震懾住了。
所以,想要嘗試這部電影的朋友也不必感到太多的負擔,這部片很好理解,只要準備好精神迎接許多非常樸實的長鏡頭,你也會喜歡這部步調緩慢的電影的!
其實我真的很少看由“長鏡頭”組成的電影,這部意外地讓我還滿喜歡的。
尤其,在長鏡頭底下,演員的功力更是會被看得透徹,趙導給吳可熙和柯震東很多的空間,長鏡頭下兩個演員的情感好像也隨著鏡頭傳遞出來:等待。
這部片給我一種感覺:就是等待。
無論是阿國等著蓮青愛上自己、或是等著合法的工作證到手、等著找到一份還不錯的工作、等著美好的未來......等,都是在等著什麼。
而第一幕的那條兩國邊界的河流,像是一個無法回頭的決定,跨過了就回不去了。
其實說到阿國與蓮青的相遇,幾乎就只有短短幾秒鐘,可是自此之後,阿國像是吃下了迷魂藥一般,對蓮青有著說不清的迷戀。
一連串的等待就此展開,而這段讓我始終無法明白的愛情,也正一點一點的為故事的結局做鋪陳。
對於未來,我們好像也像阿國和蓮青一樣引頸期盼著,然而腦海中關於未來的藍圖,每個人大概都不太一樣吧。
阿國想要的未來,是賺了錢帶蓮青回緬甸開服飾店,過著平凡但還過得去的日子;而蓮青想要的未來,則是一輩子在大都市打拼,永遠地待在這個城市,再也不要走回頭路。
兩個人對於未來的想像可說是截然不同,簡直是背道而馳。
可是愛情就是個說不通的東西,長鏡頭底下,阿國繼續等,他盼著有一天蓮青可以因為繁雜的辦證手續知難而退,跟著他回緬甸過平凡日子。
隨著相處的時間拉長、蓮青手上大把大把的「夢想基金」一點一點的減少,阿國越來越沒有耐性,越到後來,鏡頭更快速地切換:阿國等不了了。
突如其來的轉折,讓這兩人的命運終於走到了同一條路上。
老實說,其實一開始我是覺得過多的「長鏡頭」有些沈悶,在座位上不斷找尋舒適的姿勢想好好地投入這部電影裡,不過越到後來,我則越被演員的魅力吸引住了。
我從《冰毒》就一直很喜歡的吳可熙,在本片依然大放異彩,非常的樸實,然而眼睛映出對於未來的一切卻是閃耀的,同時臉部細微的表情也完整地呈現出蓮青的失落與壓抑。
最讓我意外的莫過於柯震東了,在本片完全抹去他那閃耀的明星光環,完全的投入本片,一點明星的氣息都不留,在眾多的工人中一點都不顯眼,真的是完全地成為了阿國。
本片的演員真的讓我非常的喜歡,長鏡頭底下不做作的發揮真的令我感到佩服。
然而,我卻覺得本片的後製讓我不太喜歡:許多切點太突然且刻意。
有些鏡頭,若讓演員有更多表現我想會讓阿國和蓮青的情感更為明確,因為兩位演員都已經成為了角色本身,眼神中可以看到一些隱晦的愛情,可是在很多片段中卻是被切掉的,不只演員的表演沒有被完整的呈現、觀者也會感到突然且情感被截斷一樣,這些長鏡頭反而變成了零碎的組合。
若是能更順暢的剪接這些長鏡頭,我想阿國和蓮青的情感大概也能讓人看得更明白一些吧。
比較值得一提的是,本片幾乎沒有使用配樂。
還記得幾年前曾經在影展放映《冰毒》時遇到趙導,當時也問了他這個問題:為什麼選擇不使用配樂。
當時趙導的回答是,希望能讓電影更貼近觀眾,不去修改那些原本的聲音讓觀眾能輕鬆的融入當地的生活,就像是你也在那裡一樣。
在本片亦然。
沒有太多的配樂,是部很樸實很簡單的電影,像是在記錄著什麼一樣,緩慢而動人。
可以说电影开篇就揭示了主题——偷渡客,而且过程缓慢,在一个河面上,一个撑“船”人,一个女孩,在河面上慢慢的从这一头漂到那一头,这一头是出生的国家——缅甸,那一头是想要获得新身份的国家——泰国。
这个开篇足足用了三分钟,没有音乐,没有对话,画面是绿草绿水,但是能够感受到一种潮热,就像偷渡后的生活一般,虽然表面上迎来了希望,但实际生活中的压抑、艰苦,似乎只能通过留白让其消逝掉。
整部影片,画面很好,办证取证的路上,坐在卡车里的男女主角,面无表情,没有对话,只有风在周边吹拂,这种画面让我想起《路边野餐》,还有在工厂夜班上,拼力工作的男主,向火红的锅炉中不断添加柴火,红红的火焰像是他内心压抑的情绪,在不断的升腾,升腾,直到一个顶点,爆发,映照到了结局。
不过影片中那处鳄鱼的镜头,一种超现实的表现方式,将想表达的内容准确、贴切、到位的表达出来,但是感觉跟整部影片特别不搭调。
关于内容上想说两个小点,一是办事收钱这事,贯穿影片,从始至终,不得不说贪这事,全世界一样。
二是,男女观念不同,必然会分离。
男的只想赚钱回缅甸开个服装店,女的想赚钱拿到泰国护照再去台湾,完全不同的路,不能达成一致那只有分离,于是有了结尾惨烈的结局。
以下是金马影展对此影片的评价:画面写实、情节流畅,舍弃戏剧化的冲突,以留白和节制,激发观众的想象,堆栈至结局的爆发,令人震撼。
PS:关于瓦城,我以为瓦城是缅甸的称呼,百度了一下才知道瓦城是缅甸曼德勒城市的称呼,曼德勒是曼德勒省的省会,缅甸著名的故都,缅甸的第二大城市,是缅甸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从一个世界偷渡到另一个世界从一个底层潜入到另一个底层背井离乡,来到憧憬的地方对新的生活充满了向往没有正式的身份一串数字,一张纸让人与人有了区分不被认可的证明一个号码,一张卡让黑与白有了属性同样生而为人有的人在享受自由生活有的人在艰难挣扎生存同是天涯沦落人她想要拥有世界他的世界因她而存偌大的城市却难以留下他们容身的一席之地她抬头想要触摸云朵仔细看却是一团漆黑的困惑一场倾盆的大雨滂沱淋湿了所有曾经存在的线索没有觉醒的人们还在麻木地得过且过贪得无厌的人们见缝插针地强取豪夺不甘囚于黑暗中的她选择与恶魔缔结契约变卖自己来换取光明却陷入更黑暗的深穴一朵鲜花被摧残一块美玉被践踏两个纯真的灵魂在这尘世却过得如此深沉他心中的她永远冰清玉洁,纯白无暇他失去了她越是得不到的,越想拿下她在她的世界挣扎她的世界没回答他的世界没有了她他的世界已崩塌同是天涯沦落人她想要拥有世界而他的世界只有她偌大的城市却难以留下他们容身的一席之地再见瓦城再见曼德勒从一个国度过渡到另一个国度从一个阶层潜入到另一个阶层再见家乡,伴着车厢的摇晃伴着龙船花盛开的芳香
莲青和阿国一起从缅甸偷渡到泰国打工,他们都没有身份证,阿国到表哥的工厂,这里远离城区,莲青不喜欢,到小饭馆洗碗,工资比工厂低,她却更愿意呆在城里,在一次警察的临检中,她连这份工作也失去了,因为没有工作证,找不到其它的工作,她只好和阿国一起呆在远郊的工厂,经工友介绍去办证,被骗钱,只拿到一张没有法律效力的资料表格,但她一直不愿意放弃,梦想有一天能拿到泰国的绿卡,阿国和她想法不同,他安分守己,想着攒够钱就回缅甸开服装店。
因此,他们的人生即将走上不同的岔路。
这一点,是阿国一直担心和不愿意看到的。
莲青用自己的贞洁换了30万泰铢,买了一张身份证,那一晚,那一个隐喻的镜头,那只大蜥蜴是处女之身的她恐惧的意象,经过这一晚,她获得了合法的身份,和无所披靡的勇气和前程,尽管还吞吞吐吐畏畏缩缩战战兢兢小心翼翼。
她从工厂搬了出去,前路清晰,她将站在阳光下,回望来时的一路坎坷。
但所有的一切都在那天的清晨停止,阿国爬上了莲青租住房屋的窗户,在四下无人的寂静清晨,用一把锋利的匕首,插入了莲青的胸口,他的手捂住了她的嘴,没有喊出口的求救,没几下挣扎,她就停止了呼吸,血一下在雪白衣服的胸前漫开,阿国躺到莲青床旁边的地上,用同一把匕首在脖子的左侧快速划了一下,血溅到了墙上,跟在大姐家借住的那晚一样,他们没能牵手,却殊途同归。
这是柯震东全片演得最好的两个镜头。
影片中很多画面都拍得像油画一样,很美,有一处阿国和莲青办了假证坐在卡车的后座一路颠簸回来,像是刚从战壕里回来打了败仗的士兵,垂头丧气,在那风景如画的古老土地上,卑微生命的奔波挣扎恍如昨日一般,他们像是从历史中走来的人。
我在想如果阿国听从莲青的劝告,和她一起攒钱,买到身份证,他们是否有一天真的会在曼谷立足生活了下来,那或许是另一个相对美好的故事,我相信真实的生活里一定有这样的例子,但导演用一出看起来无可避免的悲剧,逼着你,正视那些苦难、残酷的现实,和无法感同身受的“在别处”,只是莲青的固执和顽强,不但令人同情,在这个世界的不同角落,那些陌生的你无所知的生命挣扎,自有其不可言说的动人之处。
想说就是在泼水节那段 有个女群演看镜头了 导演看不见????
还有十秒钟的泡面我也想买一包;影片讲述的这对青年男女边缘人在泰国寻找身份认同的故事确实是不错题材 ,所以我初看的时候觉得耳目一新 ,可惜导演的剧本光有一身躯壳少了灵魂啊 ,情节太扁平了 ,对于男主的刻画也显得未免太少了,缺乏层层深入的感染力 ,致使我在最后看到男主刺杀了女主感觉到懵逼,很显然导演这是在模仿我杨德昌,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的结尾男主捅死了女主,我甚至结局根本不出人意料,反而在情理之中,整部片子结构完整、情节合理紧凑、人物刻画的相当形象,结局震撼强劲有力,杨导仿佛再现了当年这个真实案例的产生、经过、和结果。
但影片有一个我十分欣赏的地方,便是女主为了筹代办理身份证的钱,在一间旅馆里卖淫。
导演用恶心的、令人发麻的一只蜥蜴代替了男人的出演,女主也会感到恐惧,恐惧眼前的这只正趴在她身体上吐着舌头的蜥蜴,恐惧她出卖身体的行为,恐惧占有她身体的男人,可是她为了拼命在这个社会里得到身份认同,不得不克服这种恐惧。
看台湾导演赵徳胤《再见瓦城》,有点结合了《离开拉斯维加斯》和《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的意思。
作为一个后现代风格电影,加上热带元素,卡夫卡的“变形”也理所当然成为了题中应有之义。
人的困境是无法改变的。
底层,闭塞,一无所有。
努力是没有用的。
都是磨砖作镜,积雪为粮。
社会的结构性压迫,也许只有命运才能拯救他们。
然而你知道的,视万物为刍狗的天地从来不仁。
在被榨干了一切希望、努力和血汗钱依然无望之后(当然了),于是歇斯底里,于是堕而落之。
那是谁说过的,孩子,如果你走投无路,你还有一条路,那就是犯罪。
这不是你的错,这是社会所迫。
女主角在酒店里等待性交易时被一只蜥蜴缓缓缠绕身体,最后还挑衅似的用尾巴拍了拍她的脸颊,与其说是拍打,不如说是扇耳光。
是羞辱。
是行驶对另一个人身体完全支配权的快感。
人类社会的一切行为都与性有关,除了性本身——它代表权力。
男主角,也许更为痛苦。
他在更早就看清了努力的徒然。
然后,可能也出于对自己无能的愤怒,他杀死了女主角,然后自杀。
仿佛这样就能恢复爱情的纯洁。
从某种层面,是的,死亡治愈一切伤口。
但也不是,地狱只不过是苦难倍增的人间。
但这一切阿国和小四都无力去理解,也许是太过年轻。
人融化在环境中,或者说命运中,变形,扎根在不同世界的模糊界线上。
与命运相互渗透也并非是阶级性的,而是一径地夹缠不清,力量在之间冲撞或抵消。
困境是无法解决的,但有人爱你,确是存在的尊严。
在我的正文开始前,我引述一句金马影展对它的评价:画面写实、情节流畅,舍弃戏剧化的冲突,以留白和节制,激发观众的想象,堆栈至结局的爆发,令人震撼。
故事简单至极,讲一对来自缅甸的青年男女,偷渡到泰国讨生活,男的短视,只想着存到一笔钱就回到缅甸开服装店,女的想着换到泰国护照去台湾工作。
那段对话很有意思。
男的问女的,去了台湾还不是给人打工。
女的没反驳他。
静默之中的留白,给观众想,打工和打工,是不是有不同。
就这么一个分歧,注定他们不是一路人。
底层生活其实很无趣无聊,影片大部分都是固定机位镜头,没有追随,任镜头里的人物来来去去,或者不来来去去,无他,他们从事的就是机械工作。
当他们花了一大笔钱办了一个假证后,声效当中来了一个双重意味的惊雷。
大雨滂沱,搞得好狼狈。
至此,男的终于肯定,办证这事纯属竹篮打水。
但是女的始终不放弃,她走上了那条片头介绍的路子:简单又轻松。
你懂的,一个年轻的女人,值钱的就是那身皮肉。
接下来的这场戏几乎算得上是全片的精华和高潮,灯光、布景、蜥蜴抓取了主要的目光,蜥蜴的不停扭动传递给了观众百分百的惊恐,色——情味道又在一开场的挂画中散布,它的尾巴在女人脸上滑动使恐惧和色——情同时交织在一起,直教人拍手。
另一边是怒火中烧的男友,这场戏一样不容忽视。
他沉溺在毒——品的安慰剂里——看到这里我几乎要笑场,柯震东的负面事件使他几无翻身的可能,这电影用他,是不是就看中他真有过如此经历?
繁重的体力活都消散不去内心的愤懑,熊熊的大火是内心的体现。
影片的结尾以出乎意料的血腥双杀收场,男人无声的眼泪和女人的拼命挣扎,好比泥沼里生活的缩影。
看完之后惋惜女主角的心会更多一些,她付出了自己能付出的,最终获得了她想要的,结果因为窗户没关紧,溜进来一个前男友就命丧黄泉了。
然而前男友的所作所为又不全然让人切齿,一出场就是让座,后面所有的热心、付出都是在靠近,除了三观不合,对她真的好。
在镜头当中似乎是睡在一起的两个人,手是小心翼翼的靠近。
结婚的询问和未来的承诺。
但是两人始终是清水的情侣,也许双方都心知肚明有那么一天。
所以他咆哮着想做点什么,她最终要做那束凋残的玫瑰。
有个地方也很有意思,导演用两个镜头拍摄了挂在墙壁上的画,一个是开启,一个是结尾,像是毫无关联,又像是互相呼应。
(第一次写影评,很装逼的把所知道的都写了上去哈哈哈哈。
高能剧透,介意者慎入。
) ♥ 《我的少女时代》的陈玉珊导演在15年上《康熙来了》的时候,她曾表示,很多戏都要拍两次,第一次是观众从林真心的立场看到徐太宇对她的感觉,要拍第二次就是要从徐太宇的角度,拍徐太宇对她(林真心)的感觉。
观众进影院第一次的时候就已经知道说最后的结局是怎么样的,可是你回头看第二次的时候,从不同角度,你会觉得很多表演跟你第一次看的时候,有很多的不一样。
基于这种想法,第一遍知道结局后我回头又看了一遍《再见瓦城》。
我记得看第一遍的时候,105分钟下来印象最深刻只有女主被蜥蜴扑身和最后男女主的悲剧结局这两处。
因为看到那两处情节时,我的反应都是一脸懵逼,女主卖淫为什么是蜥蜴扑身?毫无征兆男主就这样杀了女主然后自杀? ★ 第二遍的感受和第一遍确实不一样,先来谈谈我懵逼的第一处。
蜥蜴扑食的时候异常凶猛,用蜥蜴扑身来暗喻女主的失贞,导演的这一超现实的手法在懂了之后会发觉是一大亮点。
在小说写作过程中有一种能很成功的体现情感的手法是“节制大于放纵”,赵德胤导演是导演同样也是一个很好的编剧,他很清楚,如果正面直接拍摄女主失贞的激情戏,这种戏码又低俗又烂大街,但是如果用蜥蜴扑身这一侧面刻画,将电影画面的重点放在女主隐忍的面部表情的细微变化上,则更能引起观众的情感共鸣,这就是“节制大于放纵”情感刻画手法的精妙之所在。
蜥蜴扑食后紧接着的下一个镜头画面是女主平静的靠着椅座熟睡在公交车上的画面,再结合前一个画面,很容易就会使人产生“希望这一切都是一场梦,一觉醒来什么都没发生过的”念头,这是导演在影片中埋下的一个小心机,并且很显然它起了作用。
★ 再来说说第一遍的时候我懵逼的第二处,“突如其来”的血腥结局。
给突如其来四个字打引号是因为仔细研究了之后发现,这结局似乎也算不上说真的就是毫无征兆的发生的。
导演十分擅长细节处理,在全片埋下了非常多的伏笔。
第一处引起我注意的就是最开始女主莲青被好友阿花诬陷偷钱赶了出来的那件事,这件事影片中没有镜头画面来记录,只是通过男主阿国在吃饭的时候在他大姐面前三言两语带出来的(当时女主也在场),他的目的很明显,希望大姐因为同情,让莲青住在她那里。
因为只是阿国简单的叙述所以阿花诬陷莲青偷钱这个事件到底是怎么发生的没人知道,事情的真相也无法考证。
不过我觉得阿花心情再不好也不会到凭空捏造事实将好友赶出去的这个地步(从开篇女主莲青给阿花带的一书包家乡美食就可以看出来她俩的关系很好),看到后来我甚至觉得这个事情可能和阿国有关,阿国去过莲青的住处,也认识阿花,他为了让莲青能住在他大姐家,住在他能够经常见到她的地方,使手段让莲青被赶出来也不是不可能。
当天晚上,阿国第一次小心翼翼的触碰了莲青的手。
第二处的细节伏笔更加验证了我的这一想法。
莲青被餐厅也解雇了。
因为警察晚上突袭餐厅宿舍查人,老板保释了她们之后就解雇了没有登记证的她们。
警察为什么早不查晚不查偏偏就在莲青搬进去了餐厅宿舍不久就突袭检查?阿国的大姐家离莲青工作的餐厅很远,所以阿国想让莲青住在大姐家的想法被莲青拒绝了。
送莲青去餐厅住的那天,阿国看到了在门口盯着莲青看的一脸猥琐样的阿金(也是餐厅员工),抽了根闷烟之后二话不说进去拿了莲青的行李,试图劝服莲青跟他去工厂,他的这一想法又遭到了莲青的拒绝。
警察是晚上突袭检查的,当天白天阿国来餐厅找过莲青,被告知莲青和阿金一起出去学泰文了,阿国当即脸色变了。
住大姐家和去工厂免费住在工厂都曾遭到莲青的拒绝,如今还和他很不喜欢的阿金一起出去……如果说这些细节都不能表明是阿国找来的警察,那么导演又抛出了另一个细节,在警局外,老板对莲青说,保释你的钱,阿国出了8000。
随后,阿国带着被解雇后一脸茫然无措的莲青收拾行李去了工厂。
这种突发事件为什么阿国会在第一时间知道并提供了保释金?前后细节一呼应,事情的真相就在不知不觉间浮现了出来。
阿国终于如愿的把莲青带来了工厂,带到了自己的身边,阿国本以为他们可以一起努力工作攒钱,然后回缅甸结婚(这些后面都有提到),结果他很快的发现这只是自己的一厢情愿。
泼水节是整个影片中阿国和莲青以及其他的工人们唯一一次绽放的发自内心的开心的笑容的一幕,并且在这一幕中,阿国送了莲青昂贵的项链,他们的感情更近了一步。
泼水节的短暂快乐是一个转折点,此后就是莲青为了办证的各种遭遇(被骗钱、失贞),(这期间阿国向她隐瞒办证的五娘打电话给她的事,这是阿国第三次的耍“手段”),并且同时她和阿国的感情已经在走向通往破裂的下坡路。
第三处为阿国扭曲的性格埋下的伏笔就是他的熬夜,阿国经常没日没夜的加班加点,在他和莲青还没有分手之前就是这样。
影片51分钟的时候,在福利社(也就是便利店),阿国买东西的时候一个同事塞给他大麻,说熬夜需要,另一个同事经过他的时候拍了拍他的肩膀劝他不要再熬夜,影片到这个时候并没有正面记录阿国熬夜的镜头画面,但是通过人物的对话侧面将这一事实体现了出来。
他这时候熬夜的原因估计只是一心想早日攒到钱(后面会提到)。
在他和莲青关系破裂后,影片第87分钟开始,第一次正面拍摄了阿国熬夜的镜头,长镜头里,阿国疯了一样往烧火的炉子里摔柴,这是影片里一向呆呆的阿国第一次暴躁情绪的发泄。
然后接下来导演又用了一个长镜头,黑暗里阿国坐在床上吸着大麻,然后将盒子里攒的钱慎重的的拿出来数,一遍,又一遍,黑暗里你能感觉到溢出屏幕的压抑,似乎会让你觉得,下一刻他就会把所有的钱往地上重重一摔。
如今就算攒够了钱,没有了心爱的人似乎也好像没有了什么意义。
这些细节都可以体现出阿国内心扭曲的占有欲和强烈的不安全感与隐藏的暴躁压抑情绪,如果说这些是导致他最终血腥抉择的直接原因,那么是否有一个导致了这个猝不及防的血腥结局的间接原因呢?
他们的眼里装的始终不是同一个世界。
这就要提到另一个贯穿全影片特别吸引我的细节伏笔了。
影片中出现了多次阿国和莲青同框坐在车后面的场景,每次到这个场景的时候我都会不自觉的注意到他们两人的不同神情,尤其是眼神,阿国的眼睛里没有很复杂的情绪,经常是一脸呆滞的望着身边的一切,同框对比之下,莲青的眼睛里所带的情绪就要复杂的多,有时她很难过,有时她又害怕紧张且拘谨。
他们的眼里装的始终不是同一个世界。
除了同框时候的眼神细微对比,再就是在言谈中很显著的体现出来的差别。
阿国不止一次的想要说服莲青不用办证,莲青也不止一次的反驳他。
阿国所追求的不过是攒够一百万铢回缅甸开一个服装店,然后从中国市场批发衣服来卖,并且希望能和喜欢的人结婚。
而莲青所追求的是先办个证(为此她不惜出卖自己的身体)离开工厂换个好工作,然后存多点钱再弄泰国护照,再然后去其他想去的地方,换句话说,她想看更大的世界。
这份爱情注定会以悲剧结尾。
(其实女主最后是实现了她所追求的第一步的,从影片最后挂在女主房间里的套装就可以看出来,只是可惜,有时候命运就是这样的爱开玩笑。
) 如果说还要为这“突兀的”结局找一个其他的原因的话,那么,出于某些原因,男主柯震东的戏份被大量删减不知道算不算?(包括意淫打飞机的戏、影片后来的尾随与跟踪女主的戏等) 纵观全影片,不得不感慨集导演与编剧于一身对一部电影的影响之大以及男女主眼角眉梢之间对于情感的把握得当,这部影片中导演对于细节的处理能力是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影片的开头,第5分20秒的时候,男主阿国第一次遇到女主莲青,并接过了她手中的晕车药吃了,故事就这样开始了。
影片的最后,在楼下踌躇了很久的男主最终爬山了楼,选择了毁灭,故事结束。
我猜中了这开头,却没猜中这结局。
猜到结局了
影片整体风格简洁朴素,但剧本问题不少,人物还是单薄了点,结尾减分~
最後一場戲減分。
柯B需要像男主一样死而复生,方得始终
还是挺不错的,平淡的叙事,纪录片式的影像,两个演员完全融入当地的口音,下载的片源比较模糊,反而更增加了这份粗粝感。少男少女因偷渡堕入深渊的故事。蜥蜴的出现增加了整部电影的美感。仿佛一切苦难只是一场梦。评分:7.0/10。
重新给柯震东打5⭐ 我也好想看他拍电影
偷渡者的心酸,你们居然吃粑粑丝!!!∑(゚Д゚ノ)ノ
全片我最服气的是林强 各位 不要再说什么侯导式美学泰国牯岭街了好吗 我们Midi只是个青年导演经不住捧杀 不吹不黑 理性评论谢谢 【说心里话我还是想嫁的
怎么柯震东就挑战演技了?全程都像看两个木偶在表演啊~大蜥蜴的隐喻镜头倒是神来之笔
热带,蜥蜴,凉泡面。
Shit language
没有料到自己居然会非常喜欢这部电影,大概是他描绘的生活片段很能引起共鸣的缘故吧,蜥蜴那场戏很有创意,到了最后一场戏,又让我感觉它很像《天水围的夜与雾》。柯震东的表演叫人惊喜,突破非常的大,然而戏份太少,影响了他的发挥,另外还觉得吴可熙在金马奖上输给“七月”和“安生”实在太不值了。
不错。整体节奏、细节都好,那种“肮脏感”特别到位。柯震东演得也好,大家茫然的眼神把控得挺好。可惜对女主的前期心理刻画不够,和后半段连接略有些突兀。最后一幕爬楼的柯震东还需要更多层次~
很同意一个友邻的评价,故事呈现方式平庸僵硬,看不出纵深感。题材挺瞩目,然而拍得实在一般。导演把台湾当成电影朝圣地,拼尽全力从缅甸走出来,虽然电影中没看出来什么优越感,但也确实缺乏同理心。
手法有点稚嫩 但鉴于题材出发点我打四星
题材不算冷门(异乡打工者生存艰辛),但换了滇缅泰边境语境,所以工作方式、场景细节等充满新鲜感,生活流叙事平稳流畅,有较强纪实风格。固定长镜头中的大西南风光秀美,以巨型蜥蜴扑食比喻失贞,结尾血溅佛像有象征意味,只是这个结局太过血腥和突兀了。柯震东演技颜值均在线,这才像回归的样子嘛
有几场特别好的戏,但是人物都太平。突然觉得这种长镜头式,主打写实的电影,如果剪不好的话,延长片长是个很重要的手段,否则人物形象太苍白。
基本上没有故事,男主角行为动机也没什么逻辑,从爱上都恨上转折十分突兀,果然男人杀伴侣是不需要什么理由的么。这部类比《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那可真差远了
那些因为柯震东直接给一星的人和看不惯前者然后直接给五星的人没有任何差别。
就蜥蜴和结尾的两场戏比较灵,其他的没有任何感情的闷蛋镜头让人看出厌世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