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蒂夫·麦奎因这位在戛纳一鸣惊人的导演在拍完两部独立制作的英国电影后,登堂入室跃进好莱坞,凭借黑奴题材荣登奥斯卡巅峰宝座。
有了这张王牌,他本可以拥有更多拍摄商业大片的机会。
在这部新作里,他却依然放弃不了严肃题材的偏好。
他想拍种族与社会政治议题,歌颂丧偶的独立女性,这些统统都不是问题,关键在于他没有协调好这个叙事文本的表层与内在的节奏。
一边是扣人心弦的犯罪抢劫类型桥段,另一边却不时生出缓慢而具有沉思性质的女性角色内心刻画,更不必提,还有不少关于黑人文化以及黑人自嘲的段落,这些具有科恩兄弟荒诞意味的幽默桥段反而是冲淡了另外两条线索的吸引力。
剧本努力尝试在多个引人注目的类型框架里抓住重点,却遭遇捉襟见肘而难以全盘兼顾的尴尬,最终令影片的观赏性和启发性均大打折扣。
头尾两场重点抢劫戏加起来竟然不到十分钟,格局和气势都难以达到此类型片的合格线;而颂扬女性主义的另一端,也因诸位女角色的戏份分配不均,角色没能完全塑造丰满,再加上叙事视点的散乱,落下无疾而终的遗憾。
这两年关于女性为主的犯罪题材电影较多,《偷心女盗》、《舞女大盗》、《猛禽小队》、《ocean 8》、《蜘蛛网中的女孩》、《一个小忙》、《安娜》等等。
《寡妇联盟》夹在其中即没有大牌明星加盟,又缺少吸睛题材,加之市场的审美疲劳,很容易就让人忽略。
再者影片在宣传上定位于动作类型片,也容易让观众产生错位的心理预期——为没有看到警匪大战的酷爽而给出低评。
所以《寡妇》没有受到市场的追捧,似也在情理之中。
然而在我看来《寡妇联盟》是一部很高级的剧情片。
导演史蒂夫麦昆在得奥之后,没有在熟悉的艺术电影中打转儿,而是选择了一部犯罪题材的商业作品,频有些耐人寻味。
据说是电影故事中那种压迫到角落后的爆发触动了他成长的伤痛,如果是这样,那我觉的这部戏确实拍出了这种忍无可忍,一拼到底的感觉。
无论是社会的打压、家庭的离弃、种族的对立,四个单身女性被逼迫到生活的尽头。
电影将故事发生地选择在芝加哥,更加衬托了这种社会关系上的冲突。
随着故事的发展,剧中人被压抑的情绪愈发强烈,戏剧的冲突也愈发明显,直到最后犯罪实施将剧情引向高潮。
为了凸现这种情绪的酝酿与最终的释放,导演在营造氛围、心理刻画上下足功夫,视听语言的纯熟运用,叙事手法上的高超,将整个故事讲得一波三折、层层递进,看得人如酒上头、沉陷其中。
原本这是个1983年同名英剧改变来的,在《失踪的爱人》编剧亲自操刀后,在顺理成章中常有峰回路转的惊喜,在人物的心理探索、社会问题呈现上加强立体与深度,使人物的动机转变、故事的起转承合上可信有趣。
总之如果在观影前不带偏见,平心静气地走进故事,你会很容易被这部电影的精彩所吸引。
当然要说这部电影有多么宏大深刻的主题也不见得,但这确实是部好看的电影。
除去导演与编剧的功劳,电影在摄影、剪辑、音乐上多有令人难忘的神来之笔,比如开场追车爆破的运镜、nina simon的背景音乐、时空交错的闪回、机车盖长镜头等,都拉高了影片的格调、彰显不同于一般商业影片的品味。
为人称道的还有几位主演,主演维奥拉,沉着、坚定、把人物化悲痛为力量的转换拿捏的十分到位传神。
尤其是那些无声的凝望,有种直指人心的悲凉,看后禁不住连连为其喝彩。
再有伊莉莎白和辛茜娅的角色也很出挑,四个女人的群戏很有活力,各有神奇。
电影中还有法瑞尔、杜瓦尔、连叔的助力也贡献不小,时不时就会激起浪花。
所以整部戏看下来丝毫不觉的困顿,象是一幅打磨精美的艺术品散发出熠熠光辉,让人留恋忘返。
豆瓣评分只有6分,我想还是先入为主的成见所致吧。
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人会注意到这部电影的精彩。
作为一个看了30多年电影的影迷(80年代中期就跟父亲在电影院看前苏联的《解放》看一天,那个时代电影院很火爆的)我看完《寡妇联盟》,给的3星,我看过上千部电影,打分都是比较宽容,因为拍电影不容易,就算是烂片也要动用大量的人力物力,但是《寡妇联盟》看完感觉非常的不接地气,很出戏,整体感觉导演就是有点跟风拍摄这种女性题材电影,现在说说剧情,1,连姆尼森和维奥拉的激情戏根本没有必要,很多余,本来就是同床异梦,装什么夫妻恩爱?
你要说连姆大叔是为了掩饰自己包二奶也行。
2,开头一幕,连姆大叔这么专业的职业劫匪,每次行动都有备忘录和工作日志的人,联合几个精英劫匪,无论你是偷也好抢也罢,最后得手了让2个黑人帮派混混追着打,你们坐车仓皇而逃,反击过程没有一点儿准头,反倒被2个混混乱枪打的门子都掉了,乔.波恩瑟还身受重伤,显的非常不专业,难道他们的宗旨是只求财不要命?
3,连姆既然已经设计好了要把同伙灭口,自己玩假死,那他想到被警察围住吗?
就一个氧气瓶,几个汽油桶爆炸燃烧就能把一辆依维柯烧的面目全非?
里面的人烧的亲妈都不认识了?
比凝固汽油弹都狠!
警察交火以后不灭火?
警察后面不做爆炸物分析?
连姆大叔这种职业罪犯案底都有一米厚,尸体指纹牙齿不采集确认?
就两个老油条警察调侃一下尸体就算人间蒸发了?
200万美元烧的干干净净?
我没有见过200万美元,但是我给先人上坟烧过纸钱,20块钱买的一堆冥币能烧十几分钟,还烧不透,要找木棍来回拨拉呢!
你导演说200万美元不见就不见了?
这是黑人的竞选资金,人家要报案的,不是科林法瑞尔的500万黑钱!
严重侮辱观众智商!
4,买枪环节,伊丽莎白德比齐,买车的时候是个二货,买枪的时候就那么精明,几句话就能让一个白人妇女替你买几把自动手枪,你以为是菜市场买土豆呢?
而且枪械商店卖的枪都有底子,跟人的指纹一样,有档案,发生枪案有弹痕鉴定,换做你,你会替别人买枪吗?
就像你到市场上买菜去,来一个漂亮女孩或者精神小伙,说,哥你帮我买几把1米长的砍刀吧,刚到贵地,防防身,你买吗?
5,几个家庭主妇,死了男人,受到威胁不报警,自己发现一个笔记本,有两页行动纲要和行动计划就要去行动干大事,针对性训练很短的时间就能行动的跟特种部队一样,鸡都没有杀过就敢开枪打人,这个心理障碍是如何克服的?
说实话,我在部队的时候,一群18、19岁的精壮小伙,强化训练半年都不一定有这几个家庭妇女厉害,这么扯的剧情怎能不出戏?
你要是神奇女侠和惊奇队长我服,但这不是科幻片,是警匪片啊!
6,他们的儿子被警察误杀也太煽情了,难道这就是连姆包二奶设计几个手下的动力?
作为一个黑人青年,自己不知道美国警察的执法环境?
在自己双黄线掉头警察勒令停车检查的情况下,还要去手套箱取东西,难道不应该双手抱头或者放在方向盘上吗?
美国交警可是带枪的,枪都拔出来了,你一个有色人种认不清形势,心里没点逼数,不知道咋活到18岁的!
7,最后的强行反转也是没谁了,连姆黑了200万,不应该带着二奶和自己的白人孩子远走高飞了吗?
还赖在芝加哥不走是恋家?
还是等自己的老婆劫了500万以后,自己截胡呢!
行动计划笔记本上都计划好了劫科林法瑞尔的500万,自己却把自己的团队团灭了,难道这是被警察围困以后的B计划?
整个剧情漏洞颇多。
8,最后说一下丹尼尔饰演的黑帮二把手,这么强悍这么有能力的人,打死人眼睛都不眨,出门都带5、6个彪形大汉,最后黑吃黑的时候,劫几个寡妇只有他一个人,真的只有一个人,你说他想吃独食也行,可是最后让几个妇女追上来越野车撞面包车屁股,就是追尾了一下,车辆就失控撞到隧道口的水泥墙上挂了?
难道我们开车的时候,车辆失控不应该踩刹车打方向吗?
就这一下就死了?
隧道口的监控摄像头呢?
发生交通事故不查监控吗?
都死人啦!
这部电影的警察都是选择性出现吗?
最后得手了不低调一点,又是捐图书馆又是买商店,克林法瑞尔丢了500万就忍了?
黑帮老大死了二把手就算了?
所以说,过家家一样的电影,看看热闹就行,最后总结一下,这就是一部闲了没事打发时间,以当下流行的女性题材强行杜撰的肥皂剧电影,终究不会在电影史上留下一点痕迹,随着时间的推移,会被大家遗忘而且根本不会想起的电影!
不算全面,只是有感而发!
1,黑人竞选对手的钱在哪里,是谁走漏风声的。
虽然连姆大叔很神勇,是惯匪,但是如果没有详细的情报,他是搞不出周密的抢劫计划的。
影片一开始,他们抢到了钱,遭遇的反击并不是黑帮,而是警察,说明他们知道钱藏在哪里,守卫力量如何。
后面知道,是法瑞尔策划了这起抢劫,用以釜底抽薪。
那么是谁给法瑞尔提供的钱在哪里的情报呢。
应该是他红发女助手。
他们在一场失败的演讲之后车里吵架,法瑞尔问他,你有没有上过黑人?
一直在问。
女助手虽然很愤怒,但始终没有正面回答,最后以一句情况都十万火急了,你还关心谁大谁小?
配合一开始法瑞尔熟门熟路的找到黑人竞选对手的竞选总部,那表示一切的情报工作都是女助手做的,她很可能和黑人竞选对手的弟弟,那个凶残的badguy睡了,但是睡不在法瑞尔的计划里,他很可能只是指示她去获得信息。
但是女助手应该很厉害,是她建议法瑞尔开除了父亲的老手下,引发了父亲说她是红头发废物,但其实她才是心机最深的一个吧。
2,连姆大叔一开始打劫到的钱,去了哪里。
是他藏起了钱,然后法瑞尔在游艇上问他要,还是那天晚上法瑞尔就拿到了钱,等风声过去分给连姆尼恩?
很糊涂。
如果连姆拿到了二百万,甚至分到了一百万,为什么还要铤而走险去跟踪寡妇们?
我猜是他把钱藏起来,法瑞尔找他要,他说,我会拿到钱的,那意思就是现在风声紧,没法去藏钱的地方。
而实际上,轮椅残疾人打电话给连姆的黑寡妇问她笔记本送出去没有的时候,镜头是从对面照过的,残疾人对面坐的就是连姆尼恩,他跟踪整个计划,如果笔记本送出去,那么黑帮就会动手去市长家抢劫,他一路跟踪黑吃黑就能拿到五百万。
3.连姆尼恩葬礼,法瑞尔为什么出席,我想是因为罗伯特杜瓦尔长期担任市长期间,与连姆尼恩有合作,利用他去打击黑帮和反对势力,算是一种黑色合作吧,所以连姆才能长期犯罪而从不失手,法瑞尔的出席,才让女寡妇嗅到了阴谋的气味。
4,连姆尼恩确实很自私,他应该只喜欢异性有色人种,但不喜欢他们的黑人儿子,他儿子的死,反应的就是一种潜意识的厌恶,本来同意借车给儿子的,但是又以结婚礼物在车上为由,非要儿子返回。
间接造成了儿子的死。
5,笔记本留给媳妇儿,实在是有点缺德。
他知道抢了黑人的钱,对方一定找上门,那么那本笔记本的作用,一个是给媳妇儿自保,另一个就是引导对方去抢劫法瑞尔。
但是,这也是很大的危险。
黑寡妇召集的聚会,最后一个没来的小三,后来出现了,她问黑寡妇的最后一句话就是希望他留给你足够生活的。
那应该是在试探媳妇儿拿到笔记本没有。
6,连姆尼恩的劫匪应该确实没啥钱,他为了半合法的生存,长期被罗伯特杜瓦尔市长控制,每次抢劫应该都是受控状态下的活动,目标有多少钱,分给他和他的团队多少,都是有数的,他确实也很痛苦。
7,黑人竞选对手究竟要不要黑寡妇还钱,是个谜。
也许因为案件牵涉到自己的弟弟,法瑞尔为了替父报仇,会铲除他,那就不用还,如果只是死了弟弟,那黑寡妇还是要继续还钱。
又看了一遍,连姆尼恩抢了200万,在游艇上,他拿出来了100万,但是法瑞尔说,要收买验尸官啥的,除此之处,他要净100万。
连姆尼恩剩下的钱就只有几十万了,所以他凑不够一百万给法瑞尔,于是他就又去找黑寡妇了。
女助手和黑人弟弟有好几次眼神交流,所以应该是女助手搞到了黑人竞选者的送钱车的送钱时间和路线。
法瑞尔不想当市议员,他只想躲在幕后做灰色生意,比如放高利贷。
法瑞尔做交易的本事大的很,他一开始就想好了要跟黑人竞选者做交易,而不是胜选。
先釜底抽薪抢了他的竞选资金,然后他对待维勒牧师的态度非常的暧昧,明明拿下威勒牧师,就可以争取更多的选票,他却开除了服务他老爹30年的竞选经理,理由是控制不了威勒的选票,我觉得他有500万的钱,又有先入为主认识牧师的优势,完全可以控制牧师,但是他故意开除竞选经理,就是不想让竞选经理全力以赴的争取牧师,因为竞选经理是老爹的人,五百万现金老爹也可以支配,如果他支持率落后,老爹一定命令竞选经理火力全开拉选票。
但这正是法瑞尔不想做的,他干的非常的精确,本来领先黑人竞选对手6个百分点,到开除竞选经理老爹发火的时候,就只有3%的领先优势了,然后在这个节骨眼上,他主动去找黑人竞选对手谈合作,姿态很低,说什么我只要现在不再做广告,不做演讲,然后再打几个电话,你就可以胜选,但是我要进入你的班底,关键时刻说出意见,也就是可以捞钱的时刻吧。
站在黑人的角度,这个3%的领先非常的微妙,黑人联系牧师的时候,说距离投票日还有四个星期,到了法瑞尔和黑人谈判的时候,估计也就两三个星期吧,两三个星期,自己努把力,有获胜的希望,但不是百分百。
对手放弃,绝对百分百,可是交易出去了最核心的赚钱条款,那赢得议员又有什么胜利可言?
黑人看待法瑞尔,如果法瑞尔不放弃,甚至最后时刻拼尽全力,自己也许赢不了,既没有钱,以后也许还会被疯狂对付,所以他犯了嘀咕。
法瑞尔临走的时候,黑人问他,如果我当选了,那谁说了算?
法瑞尔回答,你决定。
这答案也很微妙。
连姆尼恩没死,却被法瑞尔牢牢的控制着,估计给了钱也跑不脱,法瑞尔即使败选,也依然可以利用连姆尼恩去找黑人的证据,如果黑人不听他的,那就去举报。
法瑞尔才是最贪婪的恶魔,他看不上父亲那种硬来的做派,想出了安稳发大财的计划。
最后寡妇们的行动阴差阳错的又把他送到了前台,他没钱,却要站在前台受到种种限制,内中滋味,只有自己知道,所以他表示要低调庆功。
芝加哥实行的是强市长制,市长和议员的选举分开,市长由全民选举产生,芝加哥19个选区,每个选区一个议员。
市长有立法权,但是市长提出的法案,必须经过议员投票同意与否。
市长还是市议会的主席,但并不是市议员。
这个电影里面,应该是老摩利根让小摩利根担任了铁路委员会的主席,搞了地铁法案,没有同意市长提出的房地产法案,虽然赚了五百万,但是惹恼了市长,重新划分了选区,把摩利根从原来的选区画到了黑人占优势的第18选区,不得不为这个区的议员位置大伤脑筋。
法瑞尔暗地里用高利贷资助类似发廊老板这样的黑人女性创业,应该是资助了很多,他演讲的时候拉了不少黑人女性站台,那些都是成功案例。
所以,其实是他私底下有不少的黑人选民,但是不露声色。
这电影很讽刺,连姆尼恩的儿子是在奥巴马竞选照片的背景下被枪杀的,而且无论是市长,黑人竞选者,还是白人竞选者,都不把老百姓的利益放在眼里,尤其是他们都把女性当作工具人,泄欲对象,赚钱机器,投票机器,生娃机器。
欠考虑的就是罗德里格兹演的小业主,她似乎是有孩子的,她最终还杀了人。
一个有孩子的母亲,会铤而走险吗?
虽然她角色的设定很正常,一个小业主,不可能仅凭一张建筑图纸就找到安全屋在哪里,也不会其他复杂的东西,那为什么会去参加抢劫,最后还杀了老摩利根?
长腿德妹的成长痕迹最明显,跟随单亲母亲移民,母亲靠着交际把她养大,她也学会了母亲的生产技能,从一个屋檐辗转到另一个屋檐,她不想这样,所以不仅学会了买车,还学会了找人代买枪,还搞到了情报,还牺牲自己拯救了同伴,最终学会了开车,一个人独来独往,电影结尾是在和朋友聊新搬去的家吗?
沈腾那个赛车电影,毛病就在于最后一跃,他也是有孩子的人,他死了,孩子怎么办?
作为赛车手的角色他可以追逐胜利,最为父亲,是不是就要想一想?
《寡妇联盟》美英合拍电影2018本片导演很牛,是《为奴十二年》大导演史蒂夫·麦奎因这位在戛纳一鸣惊人的导演在拍完两部独立制作的英国电影后,登堂入室跃进好莱坞,凭借黑奴题材荣登奥斯卡巅峰宝座。
此戏从电影编导技巧方面还是中规中距。
镜头处理、音乐、节奏都抓人、观赏性强,扣人心弦。
但是本剧的缺点也是,要说的太多、关于政治、社会、种族、贫富差距;黑道与宗教的关系、伪民主选举的暗黑等,结果是视点散乱不明主旨:本来明明女性崛起的主题,对女性们本身的探讨少,四个女主们个性不够鲜明,我们除了知道她们之前的职业之外,对她们心路历程一无所知。
她们之前有什么性格,喜欢什么,有什么追求,我们完全不知道。
所以刻画的表面化,思考性弱,很不深刻!
再者,主谋丈夫策划此次金蝉脱壳行动的动机是什么?
似乎也不是强大到可信程度。
所以二者不能兼顾的两难境地,影响了观众的共鸣。
一部《为奴十二年》,让导演史蒂夫·麦奎因的名字享誉国际。
包括奥斯卡在内的重要奖项,它获提名26次,获奖8次。
可谓是当年无可争议的领跑者。
许久不见,他携力作再次回归。
一改往日的苦大仇深,此次来了一次彻底的酣畅淋漓。
用一句话来形容就是,炫酷无比又荡气回肠。
《寡妇联盟》
正如片名所讲,故事的主人公是一群寡妇。
盗贼丈夫们葬身于警察的围追堵截,她们扛起枪支,“继续”偷盗这项事业。
剧情听起来很商业,很狗血是不是?
先别急着说NO。
因为导演简直妙手回春,不仅没有显得轻佻,反而使得故事更有厚度,更有质感。
它并不是一部传统的商业动作片。
故事以两条线交叉叙述的方式展开——第一条:寡妇们谋划偷盗的过程;第二条:两方政客在选举上的明争暗斗。
犯罪团伙四人,在偷完两百万后,不幸被警察发现,在经过一番激烈追击后,他们有人身负重伤,被堵在废弃的工厂。
四人试图坐上车,冲出重围。
谁知,一开启工厂的大门,就遭到扫射。
随后,在电光火石中爆炸,“四人”悲催的团灭。
丈夫去世,意味着四个家庭的破灭,四个女人的悲伤。
而作为团伙老大的女人,寡妇一号还受到了生命威胁。
那被偷的两百万原本是议员A的竞选资金,人死了钱又没着落,他恐吓寡妇一号在一个月之内还钱。
否则,就毁掉她现在拥有的一切。
寡妇一号借助丈夫之前的司机,打开了保险箱,拿到一本笔记。
里面记录着偷盗团干的每一票,内容详细到路线、地点、藏钱接应地点,还有他们计划好的下一票,价值五百万。
当然了,此刻的寡妇一号没想到要干坏事,还在四处追债,想办法。
可惜,世态炎凉。
最终她还是被逼上绝路,不得不瞄准那五百万。
于是,她想到了丈夫团伙中的其她几位遗孀,决定联合她们,瓜分除去两百万后的三百万。
后续加入行动的有三位——一位是寡妇二号,她漂亮优雅,但只是个花瓶。
未成年时靠母亲,后来靠男人,她没有工作,在社会中毫无生存技能。
可想而知,现在她的天相当是塌了。
母亲倒是给她出了个“好主意”,让她像某网站上的美眉一样,出卖色相。
毕竟,这些女孩每周出来工作一晚,报酬就抵得上她去便利店兼职一个月了呢。
好在,寡妇二号这点态度还是有的。
我的人生不该是这样。
尽管她在“危险线”上挣扎过,但还是那句话赢了:你只想要所有好的东西,一点儿坏的也不要。
寡妇三号和上面这位完全不同。
她自立自强,创业开店,不仅要撑起家庭,还要给赌徒丈夫填窟窿。
更残忍的是,直到丈夫去世她才得知,自己的店早已被他用来抵押。
多年心血顷刻间化为乌有。
寡妇一号的提议对她来讲,相当于一棵救命稻草。
俗话说,三个女人一台戏,好戏开场了。
诶?!
不对呀,貌似还差一位。
原来,寡妇四号的孩子才两个月,她无心掺和,暂且忽略不计吧。
“战争”的号角吹响,倘若你期待一场激烈、帅气的打斗。
恐怕要失望了。
说实在的,实施计划的过程真的不太酷 。
她们不仅不帅气,反而笨手笨脚,状况百出。
比如寡妇一号作为主导,分配好任务,她让二号搞到一辆车。
结果,这个花瓶傻乎乎的去二手拍卖市场,用自己的身份证买了一辆。
关键是,还花了高价钱。
然而,总算拿到车了吧,她又开不走。
因为没驾照。
最终还是得寡妇一号来收场。
不过,装可怜卖萌她倒是能手。
在一号的“教训”后,二号有所长进,知道不用自己的名义买枪。
为了让路人帮她买,她可谓是献上了奥斯卡般的演技。
寡妇二号是花瓶,表现成这样我们不意外,关键是寡妇三号也不靠谱。
她盯着那张藏有五百万的目标图纸,眼睛都快成斗鸡眼了也没看明白。
好不容易找到设计它的主人,结果那人不久前去世了。
一听到这,她悲伤的情绪瞬间用上心头。
她和设计师的丈夫抱头痛哭,最后,还差点“搭”上自己。
但不管怎样的,难题总算都一一解决了。
车有了,武器有了,图纸也被破解,司机由寡妇三号的“女友”担当。
万事俱备,只等待行动的那天。
偷盗的过程小影在这就不一一交代了。
只告诉你,很顺利,也很曲折,最后的反转很意外!
钱拿到了,但有人受伤,关键是一个人还现身了。
那就是寡妇一号的丈夫哈里。
what?!
他不是死了吗???
其实,早在行动之前,寡妇一号去寡妇四号家中找她的那天,这位大姐就已经知道,丈夫没死。
不管是宠物狗对着那个房间门不停的喊叫;还是桌子上那个熟悉的瓶子。
种种迹象都表明,她的丈夫就在房间内,就在寡妇四号的家里。
至于他为何没死,又为何出现在寡妇四号家中?
围绕在那二百万和五百万之间又有何企图、秘密。
在这儿,小影给你留个问号。
相信,看下来你也发现了,导演意不在偷盗这件事。
影片抢劫的分量占比不大,导演一直在讲述寡妇们的背景,以及穿插如火如荼的地区领导人选举,这是场黑人与白人之间的较量。
小影这条线几乎没讲,只为多给你留些悬念。
显然,导演试图在“动作犯罪爽片”的基础上讲些不一样的东西。
他把女性自强、种族歧视、贫富差距、肮脏的政客交易等议题糅合在一起。
讲真,又是一部野心之作。
正如一位网友的评价——这是什么神仙打架片,各个方面都炸得我心花怒放,爽!
当然,以女性为“复仇”的主人公,本身就会被广泛解读为女权主义。
确实,片中的几位女主都有了成长。
就拿寡妇二号来说,到了片尾,她不再是只知道靠男人的花瓶,而是懂得自己的生活由自己把控。
只有自己才能主宰人生。
但是,也必须承认,野心大也有缺点。
故事被迫承担了太多,主题不够明确,各方面有些超负荷。
不过,冲着画面和音乐近乎完美的美学,外加别致反转的故事。
用它来打发个时间,绝对是够了。
禁片?
VIP电影?
关注微信公众号:深夜影荐,回复片名有惊喜喔
即使现在,芝加哥某些社区的孩子早上走出门去,习惯性地都是揣着一把枪,因为只有揣着一把枪就还有晚上归来的可能。
芝加哥大概是美国枪击案发案率最高的城市,因枪击死亡人数也应该是最高的。
根据统计,从2001年到2016年,有4504名美国人死于伊拉克战场,有2348名美国人战死于阿富汗战场,而令人不解的是,总共有7916人战死在了美国的芝加哥战场上。
芝加哥的这些事情,并不是空穴来风,学者们的唠叨总是非常及时,言明这背后的原因就是种族隔离和贫富不均。
这些研究做的一次比一次好,西北大学、芝加哥大学的社会学院的统计调查不可谓不精密,不可谓不科学,但是这些都无法改变芝加哥令人忧心忡忡的现状。
最近医院枪击案牺牲的警员就在前不久,医院枪击案,一名警员牺牲,警察在芝加哥似乎属于弱势群体,大部分的枪击案都不能如期破解,而被广为诟病。
实际上,芝加哥的重大问题就是浅显的现象学可以解释的。
▲芝加哥帮派分布地图,主要集中在西部和南部一是黑帮。
芝加哥的黑帮那简直是闻名遐迩,不知道阿尔·卡彭的可以先自行百度之,芝加哥黑帮势力至今没有实现统一,江湖分裂严重,最猖獗的时期就是卡彭先生指挥手下冒充警察与对方火拼,公然街头行凶追杀警察。
而最终将卡彭送进监狱的却不是公检法,因为找不到实际确凿的证据,最终将卡彭送进监狱的是美国国税局,罪名是经济犯罪。
等到现在,芝加哥黑帮依然存在,不同地方仍然存在类似于地方割据,前一段北美的新闻,好像是说一个退伍的老兵用二十发子弹打伤了十几名警察,似乎还有当场殒命的,而将其团团围住的警察却束手无策。
所以,在芝加哥,江湖大哥实在多,这些枪击案中大多数是黑帮之间发生的。
二是种族。
芝加哥建设有公屋,专门的社区提供给低收入者。
而这些社区的随后演变,变成了复杂的社会贫穷代际循环的问题,加上层出不穷的社会负面新闻和舆情渲染,对抗意识变得更加强烈,循着一如既往的个人主义道路,策马狂奔不可收拾,生命变得冷漠和成为火拼中的无谓牺牲。
三是政治。
类似于电影里表现的选举情节,芝加哥政治生态在二十世纪便有着糟糕透顶的历史,黑帮把因“禁酒令”而起获的资金送给候选人,而操纵选举的进行,并不是没有过的。
最后澄清一下,芝加哥对枪管制很严格,发生枪击案的枪大多数是从其他州送过来的,毕竟有些州管理十分松散,芝加哥在限枪方面已经很努力了。
另外,芝加哥的天并不是乌烟瘴气,和其他地方一样,罪恶都在暗处,并不是说不寒而栗,望而却步,芝加哥大学、西北大学也常常仍旧是留学申请人满为患。
芝加哥风光 摄影 by mmeyers76芝加哥黑帮一贯作风里是不会放过反水手下的妻女子媳,这一点,电影中有相关情节,所以说这部电影的最大故事叙述就是女人抵抗这一切,对忍受芝加哥风气已久的人来说,可以算是解气了,特别是被白人丈夫抛弃的黑人妻子,这简直就是一部私人定制的电影。
人类未来的终极战争是性别的战争,女人终将赢得胜利。
以寡敌众这部电影印证了我的判断。
四个男人在一场抢劫中被警察干掉,四个女人成了寡妇,女主的丈夫给她留下的遗产是一份抢劫计划,迫于生活,女主纠集寡妇们合谋完成这次持枪抢劫计划。
一番波折总算成功抢到五百万美刀,女主发现丈夫没死,这一切都是他的阴谋,想要强占这些钱,女主杀死了丈夫,跟其他寡妇分了钱从此过上了幸福生活。
女人像男人一样的以暴力方式犯罪的设定很有趣,白男黑女的家庭关系设定很有趣,四个主犯代表了四种类型四种阶层的典型已婚女性,有受过良好教育拥有体面工作的精英,有事业型的独立女性,有习惯依靠男人的傻白甜,有为生计奔波的底层,当她们带着这些特点去完成一场犯罪,整个过程变的很有趣。
高妹儿演的是个傻白甜,虽然是女三,但挡住无限魅力。
推荐所有女生看这部电影,相信我你们会被爽到。
希望你们加油,世界终将是你们的,以武力统一全球,然后奴役我们。
這是一部關於黑人與白人之間的階級鬥爭,白人生活優裕,黑人還在苦苦睇掙扎。
三個女士生活支出全部依賴死前的老公,老公死後就沒有錢生活了,另外一個單親媽媽為了生活,一日打兩份工維生。
當生活沒有任何退路時,總會做出平時絕對不會做,做不了的事,無論男人還是女人。
得知可以搶劫五百萬,她們很害怕,而她們更加害怕貧窮,她們最後成功了。
女主绝啦,尤其狗狗狂吠,她循声找去,看到酒壶,瞬间明白一切,流泪开车离去时,我在屏幕这头都替他心碎和不值。
过往光看她演自杀小队里的坏婆娘了,没想到没有框死自己的戏路。
演的是真好,另外三个女配,家人侠成员不用说了,这些年不知道是有啥后台,受大力捧。
那个《信条》里的女演员,吃亏就吃亏在身高太高了,真的很限制戏路,而且也很为难导演与摄影。
而她妈妈逼女卖淫,真不是东西。
那个黑妹看着倒是勇,悍,又有跑步拳击这些黑人特有的优良体育基因,哪知……以为会表现最好,哪知表现极差。
还好众人齐力回天。
这些年好莱坞电影,无脑的讲究政治正确,让人反感。
但我看这片是真的挺励志,挺激励女性的,值得肯定,女性当自强!
那个司机很忠诚,义气,宁死不屈。
是条汉子!
连姆尼森混蛋一个,活该!
科林法瑞尔我一向喜欢,演的不错,和女助理的对白吐槽那段拍的也好,更没想到的是罗伯特那么大岁数了,教父电影都哪年的了?
他还出演,厉害啊。
那个黑人弟弟心狠手辣,以前别的电影光看他脸熟,就这次角色留下印象,这可得说,是得益于导演。
黑人牧师也是呵呵,美国那边可真是。
這裡的影片中是記錄下一個二千年前後時期的歌手怎麽以一首歌紅遍全球在講她的生平因為歌首首歌聲動人,感人心弦,像是在講大家的生活中的點點滴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