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我的妈呀

大手牽小手,Show Me Your Love

主演:鲍起静,黄浩然,王菀之,叶良财,尹汇雰,高志森,李枫,陈安莹,蔡子洋,卫诗雅,黄侯升,陈美娥,伍昭斌,张咏华,傅志坚,陈川珲,陈泽耀,周蕊丽,张文盈,谭育怜

类型:电影地区:中国香港,马来西亚语言:粤语年份:2016

《我的妈呀》剧照

我的妈呀 剧照 NO.1我的妈呀 剧照 NO.2我的妈呀 剧照 NO.3我的妈呀 剧照 NO.4我的妈呀 剧照 NO.5我的妈呀 剧照 NO.6我的妈呀 剧照 NO.13我的妈呀 剧照 NO.14我的妈呀 剧照 NO.15我的妈呀 剧照 NO.16我的妈呀 剧照 NO.17我的妈呀 剧照 NO.18我的妈呀 剧照 NO.19我的妈呀 剧照 NO.20

《我的妈呀》剧情介绍

我的妈呀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电影《我的妈呀》讲述了因姨妈过世,时隔20多年回到故土的姜思年,在丧礼上见到了感情疏离的亲生母亲李好。短暂相处,得知母亲患病已时日无多。于是放下过往心结,协助母亲完成年轻时许下的“愿望清单”的笑泪暖心喜剧。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永恒的心解放者:欧陆决战500天黑道与家族数风流人物圣纳西斯勾魂令母亲的直觉协商的技术舍身技奥德萨金蝉脱壳冒牌大状审死官聊斋变异金婚异星契约破·局弗里蒙特巨人弗雷加德天子寻龙我的UFO女友特工老爸权力的游戏第七季黑侠2我不害怕跟踪猎枭行动怪病医拉姆尼余烬情人劫

《我的妈呀》长篇影评

 1 ) 我的妈呀

催泪指数五星。

鲍起静演的老母亲角色活灵活现,她扮演这种老年人角色已经得心应手,一眉一挑一颦一笑间全是戏。

特别在是面对儿子的冷落时流露出的失望和落寞,欲言又止的嘴唇,望穿秋水的等待,让人有泫然泪下的心酸。

电影中人最容易触怀的各种遭遇,“委屈不公”,“独守幼童”,“孤寡老人”,“生离死别”轮番上阵,画面感极强,伤感的情绪被导演不断的勾起。

泪点来得太早,从一声叹息到心尖流淌的阵阵苦涩,到后面已经哭不动。

这种苦情片的最终结局一定是死亡的到来,不管什么“心愿达成”,都是在为了这个爆发点而累积。

母亲绝症确诊后,又是吐血又是昏迷,时日无多。

观众都在等待“死别”的一刻到来,但中途拖沓得有点长,节奏感差,反而变成了期盼母亲早点咽气的厌倦感。

太煽情就显得刻意,让我想起了另一部电影《黑暗中的舞者》。

主角在绞刑架前磨磨蹭蹭的引颈高歌,成了一种刺耳的折磨。

她坠落断气身亡的瞬间,观众长舒一口气,总算解脱了。

相对来说,我更欣赏那种片尾集中爆发的泪点,它来得不经意,但冲击力强。

例如《新不了情》里迟来的钵仔糕,《人生密密缝》里那对编织的毛线乳房,《父后七日》在机场的一个角落蹲着流泪。

时隔很久,即使回忆起那个画面,仍让人有流泪的冲动。

用力的煽情显得俗套,减半星。

 2 ) 温暖深情,回味犹存

每个人的喜好不同,我更喜欢看些“小众”影片。

今天下午,就看了一部《我的妈呀》,一部慢悠悠、细腻情深的母子大戏,赚足了在场的所有人的眼泪。

我似乎不擅长讲结构与逻辑理论,观影后只愿谈些感受。

一部小成本电影的情感力量如此之深厚,看得到李昌勇导演幕后的用心与功力。

母子亲情,是个亘古不变、又很宏观的主题,宏观到如空气般萦绕在每一个人的身边,习惯了他的萦绕,变得很少去关注、去审视它。

所以很少有电影导演去做这一类选题的影片。

可见我看完这部影片的欣喜之感。

试问每个人的内心“爱妈妈吗?

”想必得到的都是肯定回答,而这部影片的中心矛盾就在于一对母子,长达半生的误解和遗憾。

而这半生,恰恰是母亲只能陪我们一起走过的半生时光,悲剧从一开始就埋下了。

“若有时间,何必挂念”姨母的话点醒了记恨母亲多年的年仔。

误解,也就在妈妈被查出子宫癌后,时日无多的岁月中化解。

时间的残酷也许如此,又有几人真正做到常栖母亲左右呢?

往往此般影片开始处都是欢快轻松的度假调调,而后才揭晓母亲是将阿年寄留在姨母家,此部分始终以年仔的视角讲诉,在孩子眼中生怕被要强的妈妈抛弃,而无时无刻的粘在妈妈身边,甚至用绳子和妈妈的手捆绑一起。

而这些点滴温馨正是后文误解产生的根源——在一个深夜、熟睡后被妈妈抛下。

在影片的前半部,都在以插叙的结构方式讲故事,现实时光与儿时的童年时光巧妙的切换,两代人角色地位也随之互换,老年的母亲变成了依赖年仔的“小朋友”,而年仔变成了能够处置母亲晚年归宿的“大人”。

就像小时候年仔对母亲的依赖一样,老年的母亲生怕年仔将她送入老人院,每次趁年仔与老人院的医护交谈时都殴打老人院的老人,而后又佯装精神病说见到鬼来抓她。

但每次的戏谑都是为铺垫那个不得已的“抛下”——门缝中一样的摇晃紧锁的大门、一样的惶恐无助的眼神。

高潮总是在不经意间来临,一封体检报告查出母亲已经癌症晚期,知道真相的年仔泛起了原谅而遗憾的泪光。

长达半辈子的不解与怨恨似乎在生死面前土崩瓦解,生活的无奈不就如此吗?

我们没办法选择一副好牌,只能学着把手中的烂牌打出自己想要的样子。

于是,一家三口完成母亲心愿的感人大戏就这么开始了。

老辈人很像任性的小朋友,她只愿接受她认为对的事情,比如她封建迷信、喜欢求神拜佛、相信世间有鬼。

而我们想要走进她心里,就只有变成她能看的懂得角色、听得懂得话语,比如驱魔道士,观世音大士……这又让我想到自己的母亲,小时候我们时长受到自己母亲的影响,变成她想要我们成为的样子,当我们明辨是非后才知道,她的话也会有愚昧和谎言,成长中的不解也随着时间的推移变成成熟后的理解,半生缘的浓厚亲情正由此得来。

意料之中的结局也会降临。

万里长城的飞机怎么也坐不上……我的妈妈其实跟剧中的妈妈很像,一样要强、一样以她的方式给我们最好的、一样支持我们梦想,比如我离家几千公里的异乡漂泊。

她也曾给我打过这样的电话,说要出去旅游,要去爬长城,去海边或是来深圳,可是我却总没有时间陪她或她因为种种理由不来我的城市,不用想也知道,她舍不得花钱买机票也舍不得我给她买。

而深明种种的我只能以最快的速度努力成长,去实现她的“愿望清单”,代价一样是不能常栖于她的身边。

始终不敢想我们之间的悲剧情节点何时会到来,但真的不希望会有那一天。

若无所爱,便无所恨。

那些细碎的点滴,会融进我们的性格深处;那些要强而果断的背影也将映刻进我们的一生;那些粗糙的话语,多年后会成为我们判断是非、抵挡一切复杂事故的保护伞。

而演绎这一切的人正是世间每一对的母亲与孩子,若有时间,何必挂念。

每一个离开母亲的孩子都应该记得那句“若有时间,何必挂念”。

© 本文版权归作者关于 V . V . G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3 ) 请给我五分钟

“可以珍惜的时候,为什么要变成想念呢?

”看到桃桃公众号推荐,我就火急火燎地跑到几公里外的影院来看,一个小影院,一部早场的准备飙泪的冷门电影,果然是包场,嗯嗯嗯嗯再适合不过在此之前,我最期待《天才枪手》,但想了想,还是这部更为难得,质量有保证,排片量少,不抓紧看就没啦。

说来也是有缘(pin)份(wei)😏,今年金像奖得奖的几部片子我都看了,《树大招风》、《一念无明》、《幸运是我》,还有这部《我的妈呀》,提名了最佳女主角。

电影开头,66号公交车驶来,单亲妈妈带着儿子到乡下投靠外公,开始了他们一生的表演……故事并不复杂:在儿子心里,妈妈是个我行我素的骗子,一次不辞而别造成了他心灵难以愈合的创伤……多年后,儿子回到家乡,却发现妈妈时日无多,而她所有的任性其实都是用心良苦……😔相比《幸运是我》,这部其实并不那么悲情,老太太辛劳一生,但有儿子、儿媳、孙女陪伴,也算圆满。

尽管如此,我也有很多感动的点,比如喜宴时听到别人冷嘲热讽时小年握紧的拳头、舍不得妈妈时贴上胶布努力撑开的眼睛、看见妈妈怕鬼使劲浑身解数收妖的小道士……😂想来想去,其实我被儿子小年感动的更多,甚至觉得他老婆也特别棒(刚开始反感)……🤔为什么对妈妈反而没那么多泪点呢?

因为她爱骗人吗?

因为她不辞而别吗?

因为她总给人添麻烦吗?

不是的,都不是,其实是因为妈妈的“用心良苦”我基本都提前有猜到,除了许愿红包,诸如遗愿清单也好,离开的原因也好,牵手也好,唱歌也好,我都有猜到之后会呼应,成为泪点,所以再看到便不会那么感动。

所以,有评论说剧情有些程式化,我是同意的。

前面已经说过,这部电影提名了最佳女主角,但却败给了《幸运是我》的女主角惠英红。

我觉得这不是演技的问题,而是故事本身的原因,让女主的表演片段有些零散,戏剧冲突不够,而惠英红在《幸运是我》的片段却能让人记忆犹新。

🤔仔细想想,我已经看过好几部“古怪老头老太太”的电影了,除了这两部,《被人嫌弃的松子的一生》、《一个叫欧维的男人准备去死》、《刺猬的优雅》其实都是,未来,我还会看《奥利芙基特里奇》、《0.5毫米》、《花落花开》。

我想,大部分人应该多少都和父母有代沟,在我们看来,他们固执又不可理喻,好像以爱的名义做了许多无用功的事,但我们真的足够了解他们吗?

每个人都会老去,学会和他们相处,就是和未来的自己相处。

最后,电影散场,静静生活?

(ノ°ο°)ノ去你妈的,请给我五分钟,在片尾曲中暗自啜泣……

 4 ) 写给人世间必然的爱和分离

人生和生人的意义,大概是世间最难琢磨的两个问题。

随着年龄的增长,对妈妈的依赖性越来越少,对妈妈的耐心也越来越少。

很多时候内心纠结而又矛盾,有时候觉得很爱妈妈,有时候又觉得妈妈是个偏心的人。

感觉童年很缺爱,求而不得,心里会十分荒凉。

今年自己刚做了妈妈,希望自己是个好妈妈,能够陪伴儿子长大,希望他是个活泼乐观的孩子,希望时间慢慢走,让妈妈陪我的时间长一些,也让我陪儿子的时间长一些。

 5 ) 亲情的缺失绝不是一代人的责任

本文作者:杉姐 联系作者请豆邮从来不敢小看无票房无排片的电影。

最近一部马来西亚小成本电影居然让杉姐在电影院哭成了泪人儿。

《我的妈呀》去年11月在香港上映时,连续两周登上香港十大电影排行榜。

没有流量明星、没有颜值小花,当然也没票房,却硬生生的拍出了《岁月神偷》的质感、《桃姐》的深刻、以及杉姐小学时看《妈妈再爱我一次》时的影院失控场面(全班小朋友一起抱头痛哭的场面真心难忘)。

豆瓣网友@阿暖的评价极为到位:这部电影就是一个大型凌迟现场。

女主鲍起静的表演是影后级的,饰演鲍起静儿媳妇的王苑之说,母亲去世那场戏拍了十次才拍到她,她曾担心到了第十次会哭不出来。

但是只要一看到躺在那里满脸沧桑又温暖的鲍起静,她就会痛哭不止。

李康生的妈、张柏芝的妈、张学友的妈,鲍起静已经演了二十年的妈。

鲍起静认为“选定我当主角,不是因为我最漂亮,是因为我有点土气,像劳动人民。

”但众所周知,鲍起静年轻时也是一位女神。

(1977年,鲍起静在电影《屈原》中的剧照)她能演好妈,完全是因为实在太专业了。

她从屏幕里满出来的泪水,像是直接进到我的眼里来。

让人忍不住想喊一声:“妈妈”。

电影围绕着鲍起静出演的妈妈和儿子隔阂多年的故事展开。

儿时的小年最喜欢跟母亲在一起,可母亲总是很忙。

为了撇开小年,母亲不得不一次又一次的说谎。

为了骗儿子她连“你看那边有大蛇在撒尿”、“外公有一颗牙齿是粉红色的”这种谎都说的出来。

母亲信鬼神经常去庙里烧香拜佛。

独自抚养小年的母亲也因面容姣好,常常引来长舌妇的指指点点。

小年经常埋怨母亲没时间陪他。

但,现实的残酷又一次“抢”走了他的母亲。

母亲因为要帮父亲还欠下的赌债,不得不把小年留给阿姨照顾,自己一个人到异国去打工。

这一去就是十年,小年已经长大成人。

虽然阿姨对他关爱有加,但多少个日夜,他只想母亲陪伴在他身边。

再次见到母亲,她已是中年妇女。

他日夜期盼的人真的站在眼前时,这个人却变成了陌生人。

面对这样的改变,小年选择了逃避。

他一个人跑到香港去,20多年未归,再次见到母亲时,她已经是癌症和黄昏症候群晚期。

又是一个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故事。

但这个本应“大煽特煽”的故事里却因导演的克制多了几分趣味,一部悲剧题材的电影在导演的克制与幽默之下变成了一部“眼泪与笑声”共存的电影。

母亲疑神疑鬼,无法入睡,总是看到“不干净的东西”。

平日里一本正经的小年就忽然化身小道士,口中念着“急急如律令”的咒语。

他摇摇晃晃的单腿站很明显在一次又一次的救场中站的更稳了。

儿媳更是演了一出南海观世音下凡的好戏,无奈被母亲的“中头奖”愿望搞的手足无措。

妈妈说保佑她的观音像破了,自己要被带走了。

儿子担心妈妈,就送了妈妈一个新的观音,但是儿子哪知观音也分很多种。

母亲的愿望清单上有一栏是喝媳妇茶,儿媳就从香港飞到马来西亚去完成母亲的心愿。

没有亲戚到场,他们还雇佣了当地的土著,妈妈说怎么我们的亲戚都那么黑啊,别人就解释说:“最近太阳太大了,他们都被晒黑了”。

这些谎话听起来很可笑、很幼稚,但是母亲全信了。

影片用三线交叉叙事(两段回忆、一段现实)的对照方式展现了时间的魔力、人物身份的互换。

小时候爱撒谎的是母亲,因为我们是孩子。

长大后爱撒谎的是我们,因为母亲是孩子。

当母亲蜷缩在雨夜的墙角像个迷路的孩子时,那种孤独、恐惧像极了儿时被母亲丢下的小年。

小年在母亲去异国打工的最后一夜,为了不睡着用胶带粘住自己的眼皮、用绳子把自己的手与母亲的手绑在一起。

那个时候的他很怕失去母亲,正如现在的母亲很怕失去他。

从母亲到孩子,从孩子到母亲,感叹大千世界的奇妙之余更让我们感受到了一种来自时间的冲撞。

导演李勇昌说:“我们根本斗不过时间”。

他在马来西亚有“千万票房编剧”之称。

曾编剧作品《一路有你》,曾创下马来西亚本地影史最高票房纪录。

他和剧中的小年一样当过老师,但这只是因为妈妈的愿望,他也因此气不过很少回家。

但前年到尼泊尔参加妹妹婚礼,握着母亲的双手时,才发现记忆中的大手已经枯瘦如柴。

他说:“我之前有好长一段时间错过了相处,如今,我想尽量弥补。

”于是,他像影片中的小年一样开始完成母亲的“愿望清单”。

影片中,母亲没有完成的万里长城之梦,李勇昌帮母亲实现了。

导演以现实、过去交叉叙事的形式一边让我们感受现实的真切,一边回忆儿时的心情。

毕竟,我们很久不做孩子了。

忘记了做孩子的乐趣,忘记了与母亲相依的美好、单纯。

小年的媳妇是香港的房产销售,她向客人介绍自己时总说:“24小时都可以打电话联系我,我不爱睡觉的,是天生的哦!

”听了这段话杉姐先是笑,然后就是哭,这个年轻的母亲即使没有巨额欠款处境也无比可怜。

可怜的就像我们,生活的压力让我们无暇顾及自己的父母和孩子。

很多时候我们都是像疯了一样的赶时间,没时间打电话、没时间回家、更没时间陪父母。

但《我的妈呀》绝不是对儿女的控诉,它是双向的。

也正因如此,电影选择了回忆与现实的交叉叙事方式。

小年的母亲年轻时由于生活压力无法陪伴在小年身边,小年孤单无依。

母亲年老时,儿子无法陪伴在母亲身边,母亲落寞、恐惧。

而中年人面对上有老、下有小的这份甜蜜负担时,大多时间感受到的是负担。

正如片中的小年,虽然最后拿到了“杰出教师”的称号,但他说其实自己不喜欢当老师,这只是母亲的愿望。

小年也因母亲的外出打工变成了“留守儿童”,他在最需要母亲的时候被抛弃,好不容易在接纳了另一位母亲后又做回了母亲的儿子。

所以他选择了恨,选择了既不接受亲生母亲,又不接受养母。

但,母亲终究是母亲,即使不见、不听、不说她也孩子心中最珍视的人。

多少人像小年这样在怨恨中一边抗拒亲情、一边努力实现父母的心愿。

所以,我们在这份亲情的束缚与纠葛中选择遗忘、沉默、不解决。

以致于留下了终生的遗憾。

母亲给儿子送别,做了一桌子的菜,却故意说“今天要拜神做多了,帮忙吃吧”。

虽然仅有几盘家常菜,但镜头一一抚过的菜盘像是一场豪华的盛宴,忽然感觉桌子那么大、菜那么多,这些菜是来自一个母亲的心意,在导演的镜头下,放佛这些菜都十分伟大了。

但儿子,终究还是走了,一心追逐前途的他已经无法理解母亲的这份心意了。

很多时候,面对最亲近的人,我们选择了做一个傻瓜。

母亲说最近经常梦到你,你装作听不懂。

父亲的头上又多了许多白发,你装作看不到。

孩子因为没有你陪,小小的脸上写满了落寞,你装作没有关系。

人到中年,在最忙碌的时候,却肩扛着父辈的牵挂和孩子的恳求。

这个问题植根于社会和文化,是一代又一代的家庭都真实存在的。

我们总是不习惯于表达,把情感深埋,如李安的《饮食男女》中,父亲把爱藏在一桌又一桌的大餐里。

又或者太喜欢表达,如许鞍华《女人四十》中,公公把爱藏在唠叨中,把子女“麻烦”到精疲力尽。

小年最后站在餐厅里完成母亲“上台唱歌”的愿望时,显得那样笨拙。

我们不习惯于表达,在现代社会的裹挟中,上一代选择离开孩子去挣钱,下一代选择离开父母去实现梦想,即使小时候体验过没有父母陪伴的孤独,也依然决然的选择了“逃离”。

杉姐去电影院看这部电影的时候,一不小心就包场了。

一个人在电影院里哭也别有一番滋味。

电影中有一句点睛台词:若有时间,何必挂念。

当我们选择了异地的工作,当我们看着日历和手机一次又一次的说“算了”的时候。

我们错过了她们的生日、错过了节日、错过了她们的后半生。

儿时每个人都说过的那句“妈妈我想永远和你在一起”就是巨大的一张空头支票。

每个人都欠妈妈一句:“对不起,我爱您”!

本文首发微信公众平台《电影烂番茄》。

 6 ) 我始终欠你一句对不起

妈妈 每个人心中 最亲 也是最爱的一个人 这个人 就算全世界的人 都抛弃了我们 这个人 也不会放开我的人 就算全世界 都觉得我这个人 有多么的差劲 但是 这个人 都会觉得我一如既往的优秀 就是这个人 每每都让我觉得愧疚 让我觉得 她那深沉的爱 让我没有办法回报 成年人的后悔是 子欲养而亲不待 我们年少的时候 父母 可以一步一步抚养我们长大 但是 当我们长大以后 才发现 我们并没有那种超能力 可以一下子 给这个人最好的一切 所以 我们每个人选择不同的路 不同的方向 去努力 但是最后的最后 我们往往忽略了 对这个人的陪伴 这才是让我们最遗憾的事 电影中的小年 从小就觉得妈妈是一个谎话连篇的人 因为他的妈妈总是骗他 没有一句实话 我最感动的是 妈妈把小年给他阿姨留下的时候 小年用胶带将眼皮粘住 就害怕自己睡着 然后妈妈走了 虽然妈妈最后还是走了 这一幕 让人看了觉得心疼 特别心疼 这该是一个多么没有安全感的人啊 每个人被迫做出一些决定的时候 都是因为这个人 在他的生活中 出现了十字路口 或者这样那样子的问题 有的或许大 有的或许小 都是他们没有办法解决的事情 所以 才会离开 就像我现在这样子吧 电影中 有一个特写 就是那条黄狗死了 可能那时候 小年才开始真正的意识到 每个生命都会离去 比如外公 比如狗 比如妈妈 最后他把所有的寄托 都放在了姨妈身上 渐渐地 也就不再期盼妈妈能够回来接他了 但是当妈妈真的回来接他的时候 生气 怨恨大过了爱 他以为自己不爱这个人了 他也以为 不会在意了 但是最后的最后 他还是在意 在意这个 用生命在疼爱他的人 真的是 难啊 当小年一步一步 替母亲完成心愿的时候 到最后 没有办法去万里长城的时候 再到最后 妈妈说对不起的时候 我得内心 不知道用语言怎么去形容 妈妈 说 她不想死她还有很多心愿没有完成 没有喝到媳妇酒 没有去万里长城 没有听儿子唱歌 但是当儿子一步一步都做完的时候 她真的是很欣慰 最后 她还是骗了儿子 因为她真的要死了 终究 他们互相欠对方一句 对不起 妈妈为自己这么多年的缺少陪伴说对不起 儿子为以后得疏于照顾 和不知真相的埋怨说对不起 但是究竟谁对谁错呢 这每个人的看法 真的是不一样 所以不能一概而论本来 我不太想看这样题材的电影 总觉得 这样悲情的电影 不适合现在这个消极的我去看 但是 还是忍不住 每天都看 其实 没有什么消极不消极 看透了人性 你才会觉得重生 不是嘛

 7 ) 全程被鲍老师带着情绪

哭成狗了,情绪被鲍老师的颦笑嗔怒忧悲恐全程带着走,一边抹眼泪一边感慨鲍老师的皮肤好好啊,带金项链好好看。

跟不上小夫妻的情绪。

卫诗雅好好看,颜值无死角又彪悍的美女。

电影插曲里有一首粤语老歌超级喜欢,很带情绪,别的插曲好像都是国语歌,感觉有点跳情绪。

电影里的色调也是很合情绪,悲切的场景里连主角的衣着都是跟墙纸一样的暗色调。

港片果然还是粤语版的听得舒服,情绪表达更容易感知到。

电影里很多构图感觉似曾相识。

三星给鲍老师和那首粤语老歌。

 8 ) 一部被名字糟蹋了的好电影

我的妈呀!

我的妈呀!

我的妈呀!

心里默念了好几遍这部电影的名字,我就想这个制片方得多么操蛋,才会想出这么一个哗众取宠的名字。

好好的一部电影,就这样被名字毁了。

“羔羊跪乳,乌鸦反哺。

”孝,是最容易让人动容的举动和情感,它胜过友情爱情,美过任何能让你潸然泪下的故事。

《我的妈呀》讲就是关于亲情、关于“孝”的故事,年度催泪炮弹影片。

我能够想起来的类似的影片:《幸运是我》《我们两》《桃姐》《我们天上见》,这些都一样给了不少了的感动。

可惜呀,还是名字的问题,排片这么少主要的责任肯定跟名字有很大的关系。

第一眼看到的人肯定以为是那种三俗的喜剧影片自然就失去兴趣了,也不知道这个制片方是怎样想的会这样糟蹋了一部好电影。

总之,推荐没看过的人找资源看看吧。

准备好纸巾。

 9 ) 大手牵小手

鲍起静变身乖张老太太,整日疑神疑鬼、惹是生非,把周围邻居都折磨的苦不堪言。

而黄浩然饰演的“坏儿子”和王菀之饰演的“世纪好儿媳”也是在老妈鲍起静的折腾下反复被“调教”。

轻松的节奏,配上鲍起静收放自如的逗趣表情,整个预告片透着欢快、幽默的喜剧氛围。

特别是最后鲍起静对着送子观音一本正经和儿子说“你还想要个弟弟啊?

可是我已经停经很久了!

”喜感十足。

 10 ) 关于爱的“愿望清单”

一部分人习惯了现代都市的快节奏生活,人情会变的冷漠,人们马不停蹄地选择向前,精于算计,但不知前方为何物。

有时流淌在血液中的田园梦会时不时跳脱出来,告诉你走慢一点,回头看看是不是落下了什么。

于是关于过去,像电影一样,一帧一帧闪现而过。

家庭,童年记忆,成长中留下的伤痛和欢乐并没有消失,它们会以更隐蔽的方式出现在当刻。

马来西亚华人导演李永昌的电影《我的妈呀》,以第一人称的口吻讲述了一对母子之间的误会与和解。

生活在繁华香港的姜思年已经二十年没有回过马来西亚的老家了,因为姨妈的去世,他不得不停下手头的教师工作回家奔丧。

葬礼上他遇到了已经得了“黄昏症候群”的母亲李好,自从姜思年在香港读了心理学之后,两个人再也没有联系。

故事从这个看似无法释怀的芥蒂开始讲述,在回忆和遗忘的恐惧之间,儿子终于理解了母亲为何在少年时弃他而去。

李永昌的笔触轻松细腻,影片在记忆和现实之间不断闪回,时间成了母子两人疏离与和解的唯一触媒,儿时的歌谣,儿时的愿望,儿时的离别,它如同文身一般深深镌刻进姜思年血液和皮肤,尽管后来很长一段时间母亲李好在他的成长中都是缺席的,自己寄养在姨妈家的经历,更让他对母亲充满了误解和怨怼。

现代化的香港和落后的马来西亚小镇,两个不同的空间孕育出了两种不同的情感状态。

影片导演借姜思年的妻子之口总结了分子化的个体——“上班族”的家庭观和时间观,为了物质的丰裕必须以家庭生活的牺牲为代价,这几乎成了所有都市人的生活共识。

爱是种与生俱来的能力,人却让它在不断的物质化社交中慢慢消退。

当母亲李好的“黄昏症候群”愈加严重的时候,姜思年心中的爱也终于突破了这些年积藏在心中的冷漠,他不可能在母亲垂垂老矣的时候无动于衷,他要主动去修复母子之间的感情。

导演李永昌加入很多民俗文化的符号来共同唤醒观众的情感。

母亲李好的病症让她出现了幻视的错觉,因为离开儿子她心怀愧疚,所以时常看见各种不干净的东西。

姜思年为了让母亲睡个好觉,便假扮道士,帮他驱逐鬼怪。

日常生活的回归,让母子两人的关系得到了缓和。

曾是童年时,姜思达为母亲之作了一份“愿望清单”,那个时候母子相依为命,生活虽然苦涩,但总之还有坚持下去的理由,所以当这份来自过去的神秘礼物再度出现在姜思达手中的时候,过去和现在交汇,重新打开两个人的心门。

姜思达要完成儿时的承诺,在马来西亚的老家重办婚礼,满足母亲喝“媳妇茶”的愿望,万里长城终究是没有亲见,完不成的清单也许更呈现其真正的价值。

我们每个人终其一生都在追寻一种完美人格,这种人格不是智商有多高,情商有多出众,这种人格是一个爱的能力。

我们练习失去,练习收获,练习爱,在匆匆一生中留下爱的痕迹。

如果我们站在旁观者的角度就会发现,鲍起静饰演的李好和黄浩然饰演的姜思年像极了生活中我们,母子之间的情感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变的忽轻忽重,但是一旦找到情感的触媒,必定会勾起父母子女一场的所有回忆,它可能是一份“愿望清单”,也可能是一份小礼物,而这一切都是关于“爱”!

《我的妈呀》短评

两星给年轻妈妈和鲍女士。编剧完全copy其他作品,毫无新意,黄一个表情演完全剧

6分钟前
  • 丁丁
  • 较差

怎么会原谅?

10分钟前
  • 行者虫
  • 较差

晚年与子女的关系恰如年轻时父母与小孩的关系。看到大家都在说要对父母好一点,方向错了。应该是对未来的小孩好一点,想要自己的晚年怎样被对待,就怎么对待自己未来的小孩吧。跟父母的关系,真不是靠看了什么电影就幡然醒悟洗心革面的,种什么因结什么果罢了。

11分钟前
  • 给老君扫地
  • 还行

鲍起静的表演自然流畅,演技精湛,感情真挚。

15分钟前
  • 二宝
  • 推荐

喜欢另一个译名大手牵小手,想起自己小时候小手牵着妈妈的大手,现在自己长大了,能做的就是对妈妈好一点…如果将来有了自己的家庭和孩子,那么我牵着的将是一个大大的责任…

19分钟前
  • 鲁大师-鲁提辖
  • 还行

也太好哭了吧!珍惜珍惜。

24分钟前
  • 翰小七
  • 推荐

像过家家………男主很面瘫诶,除了那首歌,配乐也是一塌糊涂。咳嗽吐血这么烂的梗还要拿出来用?真的没细节,强行煽情,真的嗯,就这样吧。

28分钟前
  • 林美丽
  • 较差

合格之上,可惜比我预想的差了点。我顶你个肺。

30分钟前
  • 三三
  • 还行

005/100 如果可以“珍惜”的话,为什么要“挂念”呢?朴实平静,但其实不是特别明白为什么那么多年都不回来见老人一次。如果真的登上了万里长城,故事起码要减一颗星。鲍起静太厉害了,显得其他演员接不住。

33分钟前
  • 朱3D
  • 推荐

和《一念无明》异曲同工,联在一起看,意味更加深长。温情的结尾让人片刻间忘记了现实的残酷。

38分钟前
  • 冷兵器的残泽
  • 推荐

—— 鮑姐牌催淚彈「有大蛇屙尿.」「你呀,真係麥芽糖托世,咁鬼黏身噶.」「你走啦,希望來世我仲可以做你阿媽,希望你到時冇嫌弃我呢個做阿媽嘅.」「原來我都係一個開空頭支票嘅人,對唔住,姨媽.」「有得把握嘅時候,點解要一定要將佢變成掛念呢?」「媽,冇掟低我啊 好唔好啊.」「每當變幻時 便知時光去」

43分钟前
  • Q·ian·Sivan
  • 还行

我好像没那么纯洁了,眼泪没被骗出来。

48分钟前
  • 非仲非陵
  • 较差

每当变幻时 剧本一般但是还挺温和的

50分钟前
  • 一切顺利!
  • 推荐

电影真是是最能控制人情绪的手段啦 快要哭死了。对这种电影完全没办法客观评价

54分钟前
  • 刘大壮
  • 推荐

儿子普遍心狠,妈妈已经明确,卑微,求饶说不想去老人院,他还是把她送进去,这要换作女儿,肯定被人骂是不孝女了吧?正因为这种狠,后面的所有煽情我都有保留。演员太强了,太强了,剧本配不上演员系列,如果可以单给演员打分,我会给所有演员五星,鲍姐和黄浩然值得十颗星。

57分钟前
  • 圆呼噜🌈
  • 较差

若还能珍惜,何必去挂念。鲍阿姨真的太催泪。

60分钟前
  • 南希
  • 力荐

故事線弱的套路煽情戲。

1小时前
  • 廢話打字員
  • 较差

做戏做戏

1小时前
  • 李来力
  • 较差

有过分煽情的感觉(并成功把我弄哭),叙事也有些问题,不过鲍起静的演技真的太棒了。

1小时前
  • Melody
  • 还行

之前看到名字就不想看了,因为猜到会是什么内容,知道自己是泪点很低的人。还是看了,还是流泪了,其实内容很简单,插曲是我很喜欢的歌手fa的歌《每当变化时》,这首歌原来是她和Eason的电影的歌,但是在这部电影里用上,感觉又很不一样。另一首女声的插曲也很好听。

1小时前
  • momo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