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片的西语原名是《Una mujer fantástica》英译为《A fantastic woman》汉译为《普通女人》,真的要给我们汉译的名字打120分,简单明了,“普通”二字一语中的。
这是一部LGBT群体中“T”发声的电影,女主曾是一位生理性别为男、社会性别为女的异性恋跨性别者,后来也就成为了“T”的全称transgender变性人的一员。
然而这些标签都多余,她就是一个普通的女人。
「 下面是我贴出的一些代表性的情节片段,结束会暂时记录一些个人与大众的想法。
」玛丽娜坦然接受自我,作为一位努力上进的歌手,在舞台上演唱时散发着自信的光芒,得到了奥兰多的欣赏和爱慕,两人心灵相通,有着二十岁的年龄差阻挡不了两人真心相爱。
但噩耗突然发生在一个美好的夜晚,她的爱人突然离世,她还未整理好悲痛之情,就紧接着发生了一系列荒谬的事。
倒也是这些因跨性别身份的女主角而展开的一个个荒诞不公的情节,让人纳闷儿,这些破事儿和她的性别有个毛关系?
在找到医生的时候,医生的对病情只口不提,却一直怀疑她的名字是不是化名??
在难忍悲伤的时候选择出去走走释放情绪的时候,莫名其妙的又被警察带回医院审问。
也不出意外的先拿她的名字说事儿,怀疑她的身份。
这还不够,又被一位女警追查,毫无证据的情况下,看似审问实则带着毫不掩饰的个人偏见和人格诋毁。
奥兰多的儿子惦记着父亲的房产,还将怨气撒在她身上,同样的言语刁难和威胁。
奥尔多的前妻趁机来要走奥尔多的车,见面后不承认玛丽娜和奥尔多的爱情,还出言不逊。
最后被发现那些匪夷所思的案件调查果然是她搞得鬼。
又以保护自己爱的人为由,故意叫出玛丽娜的男性名字,阻止玛丽娜参加葬礼。
玛丽娜被他们咬住“变性人”这一标签,毫无意义的死死不放,他们无情的针对她折磨她。
每件事发生后,对这些无聊可笑又充满恶意的人,玛丽娜明显不想与他们又过多的瓜葛,她选择容忍并坚持自己立场,编剧也没给她留什么主角光环,特权啥的,只有她作为一个普通女人想去送所爱之人的最后一程的愿望,这个愿望简单又真实,又那么难以实现。
其实就是一个平常都能发生在你我身边的故事,如果放在一个普通的异性恋女性身上,就是一个“前任与小三争夺遗产的狗血伦理剧”。
所以,相当于同类电影来说,《普通女人》算不上经典。
但这部电影的现实意义大于了电影本身的目的完全达到了。
《普通女人》和近些年越来越多的LBGT类电影的想表达的大致一样。
提醒众人,无论是在生命科学研究结果上,还是在社会科学的研究结果上。
LBGT群体和其他任何群体没有任何本质上的差别,却长期的被社会边缘化。
每个人都有权利追求特质上的不同,并得到尊重和发展,是理所当然的,这是最基本的共同作为人类而言的。
当然,上面说的是最终的理想目标,现在这条平权之路还是处于水深火热之中。
至少在中国是这样的。
其他领域不说,在现在国内的影视行业中,能拍出有积极现实意义引导LBGT群体的作品,几乎没有(个人觉得就是一部没有,有几部网剧的宣传也是满满的商业气息)。
好嘛,没等偷摸发展呢,去年广电将“同性恋”一词划入不正当性关系之后,也是彻底断了想通过影视作品影响力发声的这条路。
总的来说,能勇敢站出来的人还是寥寥无几,谈起来甚是单薄无力。
可能一些“杰出”人士都苟且偷生安静如鸡,别说“普通”老百姓了。
不然也就不会出现如“形婚”“伪装不婚主义”“同妻”等诸多有争议性的问题。
那么就借着这些优秀的国外电影作品,也再次提醒了那些不敢表达自己,甚至还不能接受自己的LBGT群体中的人们。
群体的权益还是要大家加起来的力量去争取的,这个群体必须正视自己,审时度势,在保护自己人身不受侵犯的情况去敢于向社会表达自己。
用每个人哪怕是微小的努力,去支持身边LBGT群体的发展,慢慢树立良好的社会舆论,扩大影响力。
说的有些多了,可能有点站着说话不腰疼,放在现实中也有些理想化。
在社会大环境中免不了会被消磨士气,精神压力更是难以想象。
但是最后我只想说,我本人虽不属于这个群体,但我相信每个人的努力都只是完成普通的生活。
加油。
当你最心爱的人突然死在你面前,尤其是前一刻你们还约定好一同出游,对未来充满甜蜜的憧憬。
你是什么反应?
不能接受,崩溃大哭?
还是心灰意冷,沉浸在往日的美好恋情中,无法走出心理阴霾?
片中的玛丽娜都有。
稍微有一点不同的,她的身份有点特别:她是一名变性人,年轻更比男友小太多。
因此,所有人都怀疑她同男友的感情,男友的亲友直接认定她贪图男方财产,甚至下手谋害男友。
一时之间,男友的前妻、儿子、戴着有色眼镜的警察,挨个儿出现在她的面前:拿走男友的车,将她赶出公寓,威逼她进行身体检查,对她各种精神和肉体的羞辱。
警察征询玛丽娜消息时,镜头采用这样的俯视角度,镜头正反打时,对玛丽娜则处于仰视的角度。
警察威逼玛丽娜接受检查时,镜头如同警察一样冰冷带着挑衅意味,毫无温度打在玛丽娜身体上,浓浓的羞辱感扑面而来。
玛丽娜忍受着一切,只因为男友曾对她的许诺,让她用沉默和顺从来悼念这段感情。
像一个普通人一样,玛丽娜只不过希望出席男友的追思会。
然而男友的亲友面对玛丽娜的到来,却表现出格外的惊讶和愤怒。
作为前妻,这个女人能出席前夫的追思会;作为最亲密的爱人,这个女人却被剥夺了出现在恋人追思会的权利,何其讽刺。
玛丽娜闯入奥兰多追思会,旁人阻止玛丽娜时说:难道你就不能体谅一下他们的痛苦吗?
好笑的是,得知奥兰多的死讯,他的亲友们第一反应是赶紧拿车拿房拿狗,当一切到手后才心平气和坐下来筹备追思会。
而作为奥兰多生前最亲近的玛丽娜,原本应该是最痛苦的一个人,却被挡在门外。
片中出现了几次玛丽娜在凌空打拳,想打倒的生活的困境,那些对她的刁难和折磨。
这些发泄性的挥拳场景,每每发生在她感到无力痛苦时,烘托出她内心的痛苦与愤怒。
而玛丽娜忍受着旁人因这段恋情带给她的羞辱,只因为她始终相信,她是一个被爱着的人。
即便是爱人骤然离去,但他对她的爱始终不减,远处的瀑布下,原本就应该站着她们两个人。
然而在顾客的提示下,她还是想求证恋人最后的遗物钥匙代表着什么。
他还爱我吗?
在餐厅说好一起去伊瓜苏瀑布,他却先一步离开了,那他是真心想同自己去吗?
像所有恋爱中的女人一样,她最关心的,还是对方有没有真的爱过她。
或许恋人离世后短时间内她经历的这些,让她也开始同其他人一样,怀疑这段感情,对方究竟有没有真的爱过她。
那些许诺和甜言蜜语,到底是不是谎言。
她在洗车时想起他,在打开保险箱想到他,如梦似幻中仿佛看到他再次出现,相拥、相吻,一如往日。
究竟有没有那份机票真的那么重要吗?
玛丽娜在最后给出了自己的答案,无论如何她的感情是真的,她的那些美好回忆是实实在在发生过的,就像她最后看着恋人的遗体,流下的告别之泪。
没有委屈,没有怨恨,只有不舍和惜别。
如果说对方没有那么爱你,这是你需要放弃自己的理由吗?
显然不是。
作为一个人,在困境中我们不过是不断寻找着自我,寻求爱与被爱,最后再带着爱意在人生的道路上前行。
歌声嘹亮的玛丽娜,用她的音乐让观众一起回到那个颇具象征性的逆风场景中。
无论风暴如何如刀般刮到她身上,依然不能阻挡她前进的脚步。
《普通女人》延续了导演之前出色的镜头和色彩,克制而细腻,在光影中呈现一个独立、坚强的人物形象。
尽管披着变性人的外衣,但影片骨子里还是讲述一个女人渴望爱情,寻觅爱情的故事,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女性形象,因此译作“普通女人”(当然,它还有个别名《A Fantastic Woman》)。
影片虽是LBGT题材,但在内容上却没有着重强调玛丽娜的变性过程或者她同恋人相遇的故事,导演的镜头下更没有猎奇和围观,叙事上也不同于其他大红的LBGT影片故事那么戏剧化,像去年另一部大热的《人生密密缝》一样,讲述的是变性人经历变性后的日常生活。
而且用变性人来演绎变性人,也是很有意思的一个选择。
《普通女人》的焦点仅仅是对准玛丽娜这样一个骤然失去恋人的普通女人。
除却变性人的外衣噱头,不过是平淡生活的苦与甜。
奥兰多原本计划和女友玛丽娜一起去伊瓜苏瀑布旅行,结果不慎从楼梯摔下,不治身亡。
之后,玛丽娜受到了人们的种种刁难甚至侮辱。
1.道德风化与未成年保护科的科特斯警官质疑玛丽娜和奥兰多的关系:“他有付钱给你吗?
你们俩彼此相爱,而不仅仅是性关系?
他的年纪足以做你的父亲。
他发病前,你们有没有发生关系?
”警官的问题太直白,太露骨,不单单是侵犯隐私,已经是在侮辱人格了。
先不说警官是否有权力问这些问题,即便是有,那这制度也太不人性化了。
失去了爱人,玛丽娜已经非常难过,她不仅没有得到精神上的告慰,反而受到二次伤害。
当然,如果站在警官的角度来看,这是工作,是正常程序,正因为如此,更加显得冷冰冰的,不讲人情。
2.奥兰多的儿子布鲁诺质问父亲身上的伤痕怎么来的。
需要注意的是,医生已经把验尸报告给了奥兰多一家。
换言之,布鲁诺选择了不相信,他先入为主地就在心里对玛丽娜定了罪。
不仅如此,布鲁诺对父亲把宠物狗小迪送给玛丽娜的做法有意见,甚至歧视玛丽娜的性别:“我只想弄清楚你是个什么玩意儿。
”布鲁诺说“这不是你的家”,还扬言要把玛丽娜赶走:“给我个确切日期,不然我就把你撵出去。
”3.奥兰多的前妻索尼娅更是出言不逊:“我觉得你和奥兰多的行为很变态。
我不知道你算是男人还是女人。
”索尼娅不允许玛丽娜参加追思会,也不允许她出席葬礼。
甚至,警察也可能是索尼娅派来的。
当玛丽娜问到索尼娅的时候,索尼娅想了一会儿才否认,还补充说道:“不管怎样,请不要怨恨我,我只是在尽我所能保护我爱的人。
”奥兰多是你的爱人,难道不也是玛丽娜的爱人吗?
你的爱人你就要得到,别人就该和爱人天各一方?
4.科特斯强迫玛丽娜做检查,否则就进一步调查奥兰多的死因。
医生让玛丽娜脱光衣服,并让科特斯回避,科特斯表示拒绝,还偷看了玛丽娜的身体。
5.布鲁诺偷偷来到玛丽娜的家里,并偷走了小迪。
6.对于玛丽娜私自参加追思会的行为,布鲁诺开车将她掳走,对她言语上的侮辱,还用胶带缠住她的嘴巴。
7.即便是玛丽娜在葬礼结束后才来到殡仪馆,索尼娅和布鲁诺仍然对玛丽娜辱骂了一番。
“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口天空”的道理谁都懂,但真正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时候却很难做到。
然而,面对歧视和不平等待遇,玛丽娜选择趴在卫生间哽咽,
选择通过打空气排忧解闷,
选择把头埋在衣柜里,
选择向老师寻求精神支持,选择去酒吧释放压力,选择自己承担一切痛苦而不反抗。
她有时像男人,她很坚强,她在冷嘲热讽、闲言碎语中能保持理智。
她有时又像女人,她会哭泣,会难过,会承受不住压力。
玛丽娜受到了不应有的折磨和摧残,她为了不把事情闹大一直选择隐忍,她没有无理取闹,没有为自己辩护,更没有以暴制暴。
反倒是索尼娅和布鲁诺得寸进尺,丝毫没有要退让的意思。
玛丽娜终于忍无可忍,她爬到对方的车上疯狂踩踏,这也是他们自找的。
我们不知道索尼娅和布鲁诺为什么如此仇恨玛丽娜,可能是因为玛丽娜是第三者,也可能仅仅是因为玛丽娜是变性人。
电影让我想到了《相爱相亲》和《驴得水》。
《相爱相亲》中,岳慧英和父亲的原配夫人发生了不可调和的矛盾,正如布鲁诺对玛丽娜恶言相向。
《驴得水》中,张一曼睡了铜匠,事后受到了严重的侮辱,正如玛丽娜的一系列痛苦遭遇。
张一曼确实睡了有妇之夫,可是铜匠也出轨了啊。
凭什么受到侮辱的是张一曼,而不是铜匠?
同样的道理,玛丽娜确实睡了有妇之夫,可是奥兰多也出轨了啊。
凭什么受到侮辱的是玛丽娜,而不是奥兰多?
索尼娅和布鲁诺对玛丽娜百般刁难,为什么不去指责奥兰多?
恐怕是因为玛丽娜的变性人身份吧。
人们好不容易逐渐开始接纳同性恋,却又开始对变性人下手了。
难道,变性人就不配拥有爱情吗?
难道,变性人就低人一等吗?
玛丽娜即便被辱骂,即便被拒绝参加追思会和葬礼,即便被医生脱光衣服拍照,即便被布鲁诺贴上胶带,也绝不屈服,绝不退缩,绝不明哲保身,绝不掩饰自己对奥兰多的爱。
这难道不能说明她对奥兰多是真爱吗?
她开车回家看见死去的奥兰多,在后视镜看见死去的奥兰多,在酒吧看见死去的奥兰多,在殡仪馆看见死去的奥兰多……这不是她对爱人朝思暮想、魂牵梦绕的证明吗?
她假扮成男人试图拿到储物柜里的东西,她面对挫折和打击逆风前行……
这一系列行为都说明她不比普通人差,她百折不挠,她无所畏惧,她对奥兰多的爱情矢志不渝。
她敢于追求自己的爱情,比之前不吭声、丈夫死后才站出来的索尼娅勇敢多了。
正如尼采所说:凡是杀不死你的,只会让你更强大。
在兼具勇敢、顽强等一系列品质的同时,玛丽娜又和普通人别无两样。
布鲁诺曾问道:“我想弄清楚你是个什么玩意儿?
”玛丽娜说:“我和你是一样的。
”没错,她和我们是同类,只是一种盛庄灵魂的容器,只不过这个容器恰好有男女之别而已。
这也是为什么《A Fantastic Woman》被译为《普通女人》。
玛丽娜是一个普通女人,是一个普通人。
她不比我们高贵,也不比我们低劣。
她不该被歧视,更不需要同情。
玛丽娜绞尽脑汁想找到奥兰多的信封,她即便是假扮成男人来到浴室也一无所获,面对她的是空荡荡的储物柜。
人生不就是这样吗,有时候再怎么努力也是徒劳无功。
正如她再怎么努力,也没能正式出席爱人的追思会和葬礼;她再怎么努力,也找不回死去的爱人。
故事的最后,也许,她会独自前往伊瓜苏瀑布吧。
但她感觉好难过,因为她始终觉得,站在瀑布下面的,应该是两个人。
《普通女人》( A Fantastic Woman),绝对是本年度最值得一看的LGBT影片,其作为柏林电影节呼声颇高的最佳影片,获得了非常高的关注,各大影评网站也纷纷给出不低的分数。
作为表现“性少数者”群体的影片,《普通女人》做的最好的地方就是克制,用日常化的叙事方式,淡化了该类型片中容易出现的猎奇、情色、狗血和随之而来的偏见。
《普通女人》聚焦的是变性人的普通生活,希望周边的人能以常人的眼光看待他们。
它争取的,奋斗的,呐喊的,就是要人们摘下有色眼镜。
不是歧视,也不是同情。
他们不过是普普通通的人,性取向,身份认同,家庭选择,是他们自我个体的选择。
他们不需要别人赋予其权利。
影片借用尼采的名言作为内核:“Was mich nicht umbringt, macht mich stärker”。
(杀不死我的,必使我强大!
)而整个故事就以不断向主人公强加的压力作为叙事主线,撕裂其生活,锻炼其意志,拷问其灵魂。
影片开始其实并不算特立独行。
女主角玛丽娜的生活充满光彩,虽然爱的男友在年龄上可以作她的父亲,但依然不影响两人渐浓的亲密关系。
男人接她下班,带她最好的地方享用晚餐,许诺她十天后去伊瓜苏大瀑布做蜜月旅行,一切都完美到不真实。
果然厄运接踵而至,男人和她在一夜春宵后突然暴毙。
以爱人的意外身亡作为激励事件,在很多影片中都曾运用过,随后的故事必然围绕着女主角如果走出困境,积极面对未知的未来作为剧情脉络。
人物会在其中成长,角色心理弧光在不断陡升的压力下逐渐形成,他们要么选择与过去和解,要么选择遗忘或告别,他们一定会朝着未来前进,那怕孤身一人,或者前途未卜。
男人的意外身亡,让女主角玛丽娜很快陷入了各种令常人匪夷所思的刁难和折磨。
医生用异样的眼光看待她,一直追问男人死前,两人到底干了什么,对两人是否发生了性关系等问题非常在意。
警察要玛丽娜出示证件,一直询问她的真实身份,始终觉得她在说话,甚至一度想要拘留她。
同时,一个来自道德审查机构的女子出现,在日后,她不断对玛丽娜提出各种审查,同情中带有偏见,要么绝对玛丽娜寄人篱下,要么认为她在道德上有瑕疵。
甚至威胁要玛丽娜在医院接受男性医生的身体检查。
当玛丽娜极为不情愿的抬起大腿时,两双带有有色眼镜,如放大镜般对她进行挑剔的双眼直接将玛丽娜视为了犯人,或者异类。
随着故事的发展,我们发现一切的不公平对待来自玛丽娜的性别问题。
原来,玛丽娜是变性人,做过变性手术,而深爱他的男人是婚内出轨,玛丽娜一直以第三者的身份夹杂男人和其家人之间。
影片中,玛丽娜面对着三重压力。
首先是来自自我性别认同的内部压力。
而后是来自男人家庭在道德上的压力。
最后无疑是来自整个社会对于少数群体的压力。
从内至外的层层压力不断逼迫玛丽娜做出妥协,他们就是希望玛丽娜消失在他们的生活中,甚至直接从社会中被抹去。
男人的儿子采用暴力手段对玛丽娜各种威胁,直接要她扫地出门。
男人的妻子各种言语肆扰,在精神上予以打击,不允许玛丽娜出现在爱人的葬礼上。
玛丽娜期初只能默认,妥协,认输,隐忍。
可她越是退一步,对方越是肆无忌惮。
威胁的最高峰,是男人的儿子连同其朋友在肉体和精神上对其作出了难以启齿的羞辱。
这一刻,玛丽娜跌入了生活的谷底,她放弃了,认输了。
影片用多个意象化的插入性叙事表现了玛丽娜内心的挣扎和现实的困境。
比如,玛丽娜独自迎风行走,大风似乎要吹倒她,她必须以45°倾泻的身躯才能勉强站立。
迎风的她,无法起飞,只会跌倒。
还有一幕是玛丽娜去夜店排解苦闷,在酒精麻醉和纵欲狂欢之后,面对迷离的舞池,她想象自己披上了靓丽的服装,展翅飞翔,成为了舞台的主角,备受瞩目。
不过,最终还是爱给了她重拾信心的力量。
影片中,玛丽娜多次在困境中看到了死去男人的身影,那是提醒,是鼓励,也是最后的深爱。
面对不公的玛丽娜不在靠捶打沙球发泄郁闷,而是直接冲到了男人的葬礼上,跳上了不断威胁其的男人家人的汽车上。
这一刻,她找回了对抗不公的勇气。
随后,影片以动人的温情,让男人的魂魄指引玛丽娜找到了告别的焚化炉。
男人在通道里深情一吻,玛丽娜推门找到了男人的尸体,在焚化之前,终于做了最后的离别。
《普通女人》在平凡的故事中,不断插入各种象征性叙事,丰富了人物的内心,以艺术化的方式表现了玛丽娜在压力下的各种转变。
片尾,玛丽娜在男人留下的钥匙的指引下来到了桑拿室,她在进入男性浴池和女性浴池时陷入了犹豫。
为了找到答案,她从女性浴池来到了男性浴池,象征她即接受了自己女性的身份,同时也不在逃避自己男性的过往。
最终,她打开了男人的衣柜,里面空无一物。
全片最具视觉冲击力的一幕是,女人在“触底反弹,绝地反击”之后,在家中平静的透过镜子的反射注视着自我,而镜子的放置的位置恰好是其隐秘之处,这个地方是男女之间最明显的区别之处。
镜子的故意遮挡,镜子中反射出的玛丽娜的脸,象征着性别在此已经不重要,重要的是玛丽娜对于自己的认同,重要的玛丽娜本身,无论两腿之间是什么,她都是一个普通的人,一个普通的女人。
再次回想起尼采的那句名言:杀不死我的,必使我强大!
在《普通女人》里,这个强大的过程并没有多么耸人听闻,励志鸡汤,而是普普通通,平平淡淡,甚至有点小绝望,但还好有爱的温暖,有生活的出路。
幸好没有提前看剧情简介,看到三分之一才意识到女主原来是个男人,痛失爱人后孤立无援,一个人与和整个世界对抗,这需要多大的勇气啊。
电影非常工整,一气呵成,但又没有流于流水账的平庸,带着悬疑的机票贯穿始终,整理柜里空空如也,这给了我们诸多的解读。
其实无论柜子里有没有机票,都无法抹去两人的爱。
关于两人的爱情,因为男人猝死,好像是短缺的,但电影对他们的爱情是有铺陈的。
1)首先是男人在办公室时找信封,这说明机票一定是买了的,如果没有这个场景,那么他后来手写下的信封毫无意外,一定会被解读成男人只是诳玛丽娜。
男人提出10天就带她去伊瓜苏瀑布的,信封遗失这条线并没有说明,最大的可能是由妻子或儿子拿走了的,而不是男人失信于她。
2)生日当晚,玛丽娜热情奔放唱歌,共进晚餐时两人互相凝视,带着从容和温暖,男人眼里写满了宠溺,手写的信封代表着他对她的承诺,而她满心欢喜地接受了,因为彼此都懂。
这场戏看似简单,信息量非常大。
男人精心为她的生日订了座位,并且请来服务生给玛丽娜唱生日快乐歌,说明他根本没有忌讳,在大厅广众之下和她秀恩爱,柔情满满地安排和她一起去看世界奇迹瀑布,如果不爱,怎么会做这些呢?
3)两人一起回家,共度春宵一刻,激情坦荡,但很快随着男人发病急转直下。
在这期间,也留给观众一个悬念,这两人到底是什么关系?
情侣抑或第三者,悬疑设置得非常好。
4)玛丽娜送男人去往医院的路上,打电话给男人的弟弟,更是将悬疑推至高点,直到医院里玛丽娜的身份才慢慢浮出水面。
玛丽娜和男人的爱情,弟弟是知道的,并且很尊重和认可,那也从侧面说明男人是很爱玛丽娜的,要不然弟弟怎么会知道她的存在,并且对她的态度还算友好。
男人公布了和玛丽娜的恋情,对于这场不被承认的恋爱,相比玛丽娜,或许这个有身份的男人更需要勇气去承认这一切,这条线并没有交代,但随后的发展中,不显山不露水的表现了出来。
妻子和儿子的愤怒,不惜一切要保全男人作为好丈夫、好父亲、好男人的形象,包括社会大众也如此,尤其是妻子自以为是的宣布主权,更加彰显男人对她爱情的缺席。
她需要的不是男人的爱,而是一场被遮盖的体面,纺织厂的全体工人所致的悼词也是如此,因而可以女秘书拿走信封的可能性也是有的,她最有可能知道信封里有什么。
所以玛丽娜对于猝然而逝的恋人才会如此心痛,在卫生间里伏地,在衣柜里呼吸爱人的气息,在大风天里艰难前行,这场戏可谓神来之笔!
坚定而不彷徨。
痛失爱人后,被人驱赶、侮辱,她迷惘。
虽然最终没能找到爱情的佐证(那个装有机票的信封)她依然执着于和爱人最后的告别,在爱的指引下,她找到了爱人,最终得以握手而别。
如果爱是真的,还需要凭证吗?
即使是黑洞,那又如何呢?
带着爱人的小狗一起生活,高声放歌,因为她有爱人,哪怕是曾经有过,也能给予莫大的勇气!
影片开始,奥兰多的一个信封找不到了,应该是放置的去尼加拉瓜大瀑布的票据。
来到酒吧,找到了驻场的歌手玛莲娜,玛莲娜是个变性女人,和比她大20岁的男人奥兰多相爱,奥兰多在中国餐厅为玛莲娜庆祝生日,并且相约十天后去尼加拉瓜大瀑布。
两个人回到奥兰多的公寓,一场爱的游戏过后,睡梦中,奥兰多发病,并在玛莲娜回房间去东西时,跌落楼梯,头破血流。
送往医院后,奥兰多脑出血死亡。
无助的玛莲娜脑子一片空白,奔走街头,却被警察、奥兰多的家人怀疑是逃跑。
随后,麻烦接踵而来。
奥兰多的家庭对她冷眼相待。
儿子用钥匙打开门,直接闯入,质问父亲身上的伤痕怎么来的,歧视她的性别和生理,要求玛莲娜尽快搬走,“给我个确切日期,不然我就把你撵出去。
”。
前妻来电,要她归还车辆,并在见面后出言不逊:“我觉得你和奥兰多的行为很变态。
我不知道你算是男人还是女人。
”让她不要参加葬礼;道德风化与未成年保护科的科特斯警官找到白天在餐馆工作的玛莲娜,质疑玛莲娜和奥兰多的关系。
科特斯强迫玛莲娜做检查,否则就进一步调查奥兰多的死因。
医生让玛莲娜脱光上衣,下衣,做出肢体动作,脱下衣时,医生让科特斯回避,科特斯表示拒绝,从目光的视角判断,科特斯看了玛莲娜的下体。
玛莲娜倍感屈辱。
布鲁诺再次偷偷来到玛丽娜的家里,并偷走了小迪,整理了房间的物品,把玛莲娜的行李箱扔在门外。
玛莲娜的闺蜜夫妻把玛莲娜接到家中暂住。
玛莲娜来到教堂参加追思会,受到前妻索尼娅的呵斥和众人的抵触,布鲁诺开车将她掳走,对她言语上的侮辱,还用胶带缠住她的头和嘴巴,整个脸变形后的特写让人心痛。
玛莲娜来到酒吧,酒醉沉迷,放纵自己,可是过后是更深的空虚。
她开车回家看见死去的奥兰多,在后视镜看见死去的奥兰多,在酒吧看见死去的奥兰多,影片对玛莲娜对奥兰多的深爱有多处表现。
玛莲娜从餐厅顾客那知道了奥兰多留下的钥匙是三温暖的储物柜的,她从女宾入口进入,偷偷进入男宾部,打开储物柜,可是储物柜内什么都没有,奥兰多说的旅游票据的信封也没有。
暗示玛莲娜没有了任何的依靠,任何的寄托和希望。
玛莲娜在葬礼结束后来到殡仪馆,索尼娅和布鲁诺仍然对玛丽娜辱骂了一番。
玛莲娜找不到葬礼的处所,恍惚间,奥兰多的背影出现,带玛莲娜穿过一个黑暗的通道,在这里,玛莲娜看到了奥兰多,并和她拥吻。
玛莲娜打开一扇门,进入了火化间,在火化炉前,玛莲娜见到了奥兰多,目送奥兰多遗体缓缓进入火化炉。
这的镜头有点迷幻,或许导演为了表现最后的告别,但是虚幻有些突兀。
赤裸上身的玛莲娜注视着放在私处的那面镜子里的自己,“我就是我,与性别无关”,这或许是导演要表达的吧。
玛莲娜开始向过去说再见,积极向上地跑步。
最后,坚强的玛莲娜妆容精致地登上舞台,她的人生开启新的篇章。
一个变性人最大的奢望就是获得生存的尊重。
对于这个问题,基于传统道德和宗教信仰的影响,通常都持反对的态度。
但圣经也说,你们谁没有罪就可以拿石头砸死那个犯了奸饮的女人。
谁又会是诚然无罪的呢。
世人又有什么资格在他们/她们面前装出道德审判官的姿态。
又有一个说法,神造万物就连罪人也为祸患的日子所造。
无论那些人是先天基因缺陷还是后天精神致幻,总之他们/她们与我们已经共存。
也许,他们只是考验我们的忍耐、道德,尊重上帝所造的一个度量衡。
A fantastic woman
略带悬疑的剧情片 和In the fade相似的是女主一开始就失去了爱人 可是剧情接着就陡然转向了 代替同情与安慰, 玛丽娜遭受的只有警官医生的非议,以及爱人家人们无耻甚至粗暴的对待…她为了往生的爱人选择了隐忍,可是社会得不公正缺更加变本加厉…男女共存的本质让女主把女新角色刻画的很细致的同时又能在最后被羞辱到极限爆发的时候很有张力 让我忍不住在看完之前就拿手机开始搜女主了…西班牙语和法语确实很多读音挺像的
《普通女人》:你值得被爱吗?
刘强爱电影《普通女人》是一部不怕剧透的电影,因为它可抖的包袱太多,就算关于女主人公身份的那个最大包袱被你提前知道,仍然不会影响它成为你心中的杰作。
尽管如此,我再再再次建议你先去看电影,再来看观后感,杜绝一切可能的剧透(包括但不限于百度百科、豆瓣简介、公众号文章等),才能实现百分百的审美——对每一部电影来说都是如此。
刚说的那个最大包袱对我有多震撼呢?
我不得不暂停播放,走到窗边,看着外面平复了几分钟心情。
你花同样的时间看完电影,却错失这样的人生体验,多可惜啊!
爱,是分主客体的,就算自恋,也是自己的一部分爱着自己的另一部分。
一般的爱情片,讲述的是主人公们相爱时候的故事,换句话说,是爱情的主体部分。
《普通女人》有这样的内容吗?
有,但仅仅只占了前二十分钟不到的篇幅,奥兰杜突然去世后,剩下的两个小时,影片描摹的全是玛莲娜和奥兰杜他俩爱情的延长线。
说“延长线”是因为奥兰杜死后,表面上看,他俩爱情的其中一方消逝了,可实际上这份爱情并没有消逝,玛莲娜依然深深爱着奥兰杜。
奥兰杜刚刚死去,玛莲娜对他永不消逝的爱意就表现了出来——害怕自己的身份“抹黑”奥兰杜的名声,将奥兰杜送往医院的玛莲娜颇有自知之明偷偷离开。
但树欲静而风不止,奥兰杜的前妻和儿子,因为自私自利的目的,对玛莲娜进行愈演愈烈地驱赶与迫害,丝毫不顾及她是奥兰杜的爱人。
这些其实都在考验玛莲娜对奥兰杜的爱情,她完全可以忘掉奥兰杜,开始自己的生活,可她做不到,她思念着奥兰杜,思念着奥兰杜给予她的爱,只有在奥兰杜眼中,她才是那个风姿绰约的女王,而不是这个花花世界的“普通异类”。
有失必有得,奥兰杜家人的种种虚伪、庸俗与不堪,让玛莲娜认识到奥兰杜背负与阻挡着多大的压力与她交往,他将自己的悲苦默默吞下,冒天下之大不韪,无怨无悔地爱着玛莲娜。
我们此时才能品味出,临终前去医院的路上,奥兰杜让玛莲娜开车开快些,其中透出了奥兰杜对这个世界的不舍,对玛莲娜的不舍。
玛莲娜站在这份被诅咒爱情一波三折的延长线上,才终于真真切切地看清了这份爱情的伟大,奥兰杜的伟大。
无怨无悔的爱,不见得能换来无怨无悔的爱。
奥兰杜是幸运的,他换来了玛莲娜无怨无悔的爱。
当玛莲娜打开奥兰杜的储物柜,看见那两张奥兰杜买的要和她一起去看大瀑布的飞机票时,她彻底下定了决心,无论会招致奥兰杜家人怎样的羞辱,她必须去参加奥兰杜的葬礼,不能让奥兰杜就这么孤独地离开。
奥兰杜已经向玛莲娜证明,他是值得玛莲娜无怨无悔去爱的人,现在轮到玛莲娜向奥兰杜证明,她是值得奥兰杜无怨无悔去爱的人。
结局就不剧透,反正让我哭了个稀里哗啦。
好好找个真正值得爱的人,义无反顾地去爱吧!
非常漂亮的电影语言冲突展现的方式比我想象得要剧烈许多 我以为大家都是那种暗中膈应人的做法 可能是西班牙人比我想象得要直白许多。
)很喜欢女主去桑拿室看到空旷的储物柜的剧情,就是,她为了进入男桑拿室,必须鼓起勇气再从成为“男人”去找爱人的最后一点念想,但实际上并无法改变爱人死去的现实,她不得不继续自己的生活。
真是戳得不行。
还有比较有趣的一点是,对女主展现敌意的场景/人都是相对“年轻”“现代”“超前”的,而她获得温暖的人/地方都是相对“古旧”的,这个对比还真是一有点讽刺。
以及 女主 真的 很美啊
這裡的影片中是記錄下一個二千年前後時期的歌手怎麽以一首歌紅遍全球在講她的生平因為歌首首歌聲動人,感人心弦,像是在講大家的生活中的點點滴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