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看过原著,只是早先看过文字介绍,大意是说讲述跨越几十年的两位厨神的故事。
所以一开始以为是讲时空穿越,或者是隔空对决。
没有看过原著,只是早先看过文字介绍,大意是说讲述跨越几十年的两位厨神的故事。
所以一开始以为是讲时空穿越,或者是隔空对决。
开始还有些期待,会不会有惊艳的剪辑,到后半段终于知道,电影讲述的是传承。
这部电影里,没有谁是主角,真正的主角应该就是那本贯穿70多年的食谱吧,承载了多少人的记忆。
命运、缘分就是这样妙不可言,把曾经失散的人重新召集起来。
所有人都陪着一位叛逆、固执又有才能的厨师演了一场戏,用温情的力量感悟他,让他回到正轨,继续把这本食谱发扬光大。
电影的细节处理不错,比如,做饭时的拍摄方式,有几处让我想到舌尖哈哈;剧中人物说的话前后呼应,埋下伏笔,观众看后不会觉得突兀;食谱被点燃后,一页一页地燃烧,4年里日日夜夜的努力就这样一页一页化为灰烬,更加渲染情绪……说一说演员吧,当初刚知道这部电影,看到卡司里有二宫和也、宫崎葵就已经决定要看了。
>>>作为ARASHI的粉丝,最初就是因为二宫和也入坑的,尤其是喜欢作为演员的二宫和也。
狗哥的演技,在偶像圈里一直是在线的,虽然近年来的作品让人觉得有些疲软,没有早期惊艳的感觉,但是还是中规中矩,没有什么硬伤。
电影里皱眉、撇嘴、眼泪打转也都表现到位。
嗯,狗哥的颜值我还是吃的。
两位子役也很出彩,尤其是撇嘴,跟狗哥还很像。
>>>宫崎葵真的很适合这种有年代感的电影,泛黄的滤镜下,笑或不笑都是那么优雅,和服、相机、小菜园,20世纪30年代的森系文艺女子图鉴。
但是戏份真的太少了(;′⌒`)...之前伞哥跟宫崎葵合作的时候,我就好期待有一天狗哥能和宫崎葵合作,然而这部电影里并没有对手戏...o(╥﹏╥)o,不知道以后有木有机会了。
>>>刚哥身材明显比以前粗壮了变man了,电影里只会一个劲儿颠锅炒饭,或许只有这种大动作的方式才像是做饭么╮( ̄▽ ̄")╭ 最后刚哥跟太一院长说路上小心,之后院长就在马路上不省人事,这里莫名尴尬 ̄□ ̄||话说当时我还有一个脑洞,就是其实狗哥跟刚哥的身份是搞错了的,然后其实刚哥是继承人什么的blabla不知道在哈尔滨中央大街是不是真的能够吃到剧中的菜(¯﹃¯)
很温情的片子 看完很感动画面质感和配乐都很细腻 布景很有仪式感整部片子和日料给人的感觉一样 舒服看到最后豁然开朗 男主发现了自己的身世这转折就很神 直接把故事层面升华了一个level男主也完成了从中二病到会正常笑了的转变hh演员颜值都很舒服 温温柔柔的大叔也很有风度看完想娶日本小姐姐了 真的治愈心灵呀……然后也更想吃日料了 这大半夜的TuT羡慕 会做饭可真好(小张每天推一部电影打卡:2)
这个电影的剧本有很多问题,故事不是特别立得起来,显得非常矫情。
这个直接后果就是人物的非常平面。
整体感觉就是人物的存在为了这个故事的设定。
比如西岛俊秀演的这个角色如果这么有正义感,确实是非常迟钝。
他在满洲国研究了五年菜谱后出了这样一个要把自己的菜谱当枪使的情况才幡然领悟要正义,之前都没有什么冲击也是很奇怪。
又如二宫和也的角色,就是一个没有人性温暖的人。
但是从故事后来的发展来看,他应该是被很多人关系和爱着的。
那为什么又长成这个样子?
为了要讲这个故事要他强行冷漠,强行心死,也是很厉害。
其实二宫需要适合层次更加丰富的角色来衬托他的细腻,这次因为剧本的限制,演技也没有发挥。
还如宫崎葵这个角色,是典型的日剧里面辅助性的贤妻,笑容和台词都过于熟悉了。
前半段受抗日民族主义教育的人(90%的中韩人民)应该会有点无法入戏,还好在最后圆回来了。
二宫和也两个剧本都挑得非常有民族主义倾向,这又进一步表明了日本明星真是不在意国际市场。
豆瓣的日本电影真是过誉了…这电影6-7左右比较合理。
今天算是跳了一个“shi”坑——《最后的食谱:麒麟之舌的记忆》!
冲着美食电影的名号去的,开场十分钟就想吐了!
豆瓣上还有脑子有病的说这个电影政治正确,中日友好最好建议国内公映?!!!
醒醒吧,这个所谓的“中日友好”是真的吗?
人家宣扬的是“美好的满洲时代”吧,有点民族自尊脑子没有坏的人都知道是怎么回事吧?
再来说剧情和台词,我都没忍心看到后面,就看前十分钟:出来一个中国老头子,名字是“杨晴明”!
What???
编剧导演朋友们,我们中国人普遍都觉得这名字读起来特别拗口!!!
名字我都懒得吐槽了,看看身份:“钓鱼台国宾馆传说中的大厨”!
高大上!
这种身份,在中国,手艺过硬,身份清白,政治正确,这三条一个不行你就想都别想!
情节推进,杨大厨找上男主,机票全包,车接车送,还是加长礼宾车,见面的地方那个高调奢华上档次,神龛放在进门的茶几上?!!!
供奉的是关公?!!!
旁边还有秦始皇兵马俑哦!!
(日本人是不是对中国体制内厨师的权力财力或者中国人审美有什么误会?
)然后杨大厨说话了……居然是一口超流利的日语啊!!!!!
(难道大厨也要技多不压身啊。
)接着恶心的就来了,我摘了一段台词,分分钟让我易燃易爆炸:杨大厨:“佐佐木先生,你知道满汉全席吗?
”男主:“略有耳闻。
”杨大厨:“它是世界上最大的食谱,但曾有一个食谱远在它之上,可谓是人类的瑰宝,是在日本军的命令下曾要创作的,其名为大日本帝国食菜全席!
和仅仅存在了13年的满洲国一样,它昙花一现。
”(国宾馆的大厨,满汉全席在你心里这么弱啊?
“仅仅存在13年的满洲国”????
你是中国人吧?
你是有多遗憾日本人侵略中国占我国土时间太短啊??????
说好的政治正确呢?
难道这就是精日分子心中的“中日友好”???????
)男主:“您要我来做这个?
”杨大厨:“是我创造了那个食谱,我和日本大厨山形直太郎一起耗费很长一段时间做出来的,现在想起来,在我人生中,满洲时代最为开心!
”(………………)(杨大厨你***怎么过的政审进的国宾馆做菜啊??????
伪满洲国(1932年3月1日-1945年8月18日),你那个时候就能创造比满汉全席还要猛的食谱,你几岁你多牛你上天了没????
满汉全席在日本人眼里是有多弱鸡啊阿猫阿狗都搞出来超越它的食谱了!!!!!!
杨大厨你这么怀念满洲时代啊你滚蛋到你主子那里去跪舔啊!!!!!
***谁说的中日友好?!!!!!!
)然后大厨低头做惋惜状,给了男主三百万日元定金,并表示最后成功给五千万!!!!
(对于杨大厨为什么这么有钱然后百把岁还把兵马俑这种陪葬品放屋里这些地方我都不想吐槽了!!!!!!!
)后面的我都没仔细看了,镜头里宫崎葵感叹“这是一个美好的新国家”,然后回忆里各种相亲相爱我都觉得我自己穿越了日本三四十年代的国内宣传片了!
问题是有人还要拿这个来我们中国公映!!!!!
恶心!
更恶心的是豆瓣上吹捧这个片子的精日!!!!
Nino作为一个历史倾听者,戏份少的可怜,也谈不上发挥啥演技,总之就是,你们说我听着了。
原以为是一个讲述天才大厨的传奇故事,看完有点不知从何说起。
并不是一个狭隘的民族主义者,还是对前半段那众人向往的“满洲国”、那本想超越满汉全席的“大日本帝国菜谱”无法消受。
尽管最后轻描淡写地来一句“我们在别人的国家都干了些什么”,也依旧难以下咽。
片尾一道道相隔70年的菜品,伴随一个日本人救了中国人的故事,差点以为这是真人传记了,不过终归还是一部臆想的人气小说,与《钢琴家》相比,连一半的心灵触动都没企及。
很少会因为剧情依托的历史背景影响我对影片的判断,毕竟众星云集,可这部片子实在是个例外。
本来最最期待的nino,也无甚感想;宫崎葵整整微笑了40分钟;西岛秀俊的死毫无波澜;竹野内丰的帅令人恐惧。
只有绫野刚的颠勺真带感。
有勇气拍也实属不易,只是正视了,也还是没反省出什么,好好拍一部美食片子不好么。
简而言之,充哥就是食谱的直接继承人。
(知道充哥是食谱的直接继承人之后有点起鸟肌)充哥继承了(?
)外公的麒麟之舌?
原本是一本冰冷没有人情的食谱,在历经二改、母亲和院长的补充下,变得在充哥翻看的时候感觉到了温暖和感动。
麒麟的ost还不错,舒缓且温暖地将故事娓娓道来,到最后原来是要救赎一个人的过程中把故事讲了的电影。
有点温暖。
最后一幕,镜头缓缓切换西岛叔和充哥做料理的画面,最终停格在两个大厨由衷的笑脸上,像是实现了两代人的对话,通过料理的对话。
すべては偽りでした。
满洲线也好,现代线也好,背后总有人在经营着什么。
一条游丝般的线,连接着两个作为人都拥有缺陷的料理人。
说是游丝却又连绵不断,因为各个当事人的存在。
最直接的见证者或许都已经去世了,但与之有联系的人都在好好的维护着这一丝一缕。
视料理为生命。
过度信赖自己的才能。
山形和充的通病。
按故事的套路来讲,总有人来改变这样的状况的。
山形的千鶴。
认真地爱着这个料理人,全身心都是为了他。
一直不是很能理解这种类型的女人,是多深的爱才能有这样的无怨。
她死于生产,也是她的死,才让山形重新思考他的料理。
总是这样,总是要等到永别才能让一个人停下来,好好看看身边的人。
充,大概是所有知道事情来龙去脉的人都在帮他。
他们设了一个局,用钱来吸引他的目光,当然也是无奈之举。
すずらん園园长的死,是一个契机。
让这些人开始拯救这个料理人的灵魂。
一直以为自己只有一个人的充,在知道自己的背后有这么大的架构,有这么多人在维系的时候,多多少少有了些溶动的。
宣番期ニノ就一直在说,充作为一个人,能有从负到零的变化就足够了。
也确实能从影片中充的神情变化来感受这一点。
充作为一个人,出发了。
「うまいなぁ うまい 」跨越时空的对视,拥有麒麟之舌的两位料理人,伟大的食谱,不断的羁绊。
很久没有看电影流泪的情况了,在公司用分了两天用午休的时间看完了,后半段真是被感动的稀里哗啦的……料理本身只是一个引子,贯穿全剧表现了佐佐木一家围绕菜谱的因缘,也有着反战的意味。
片子本身有着多次的跌宕起伏,从人物描写到剧情发展基本上都做的很到位。
影片的最后,相信这已经不是一本带来不辛的菜谱,而是承载着三代人珍贵历史回忆的纪念册了。
大致剧情是让孙子找外公的过去的故事,一开始以为要讲伪满的太平盛世,后来还是揭穿了表面风光,起码政治正确了。
山形的菜里有各族一体的反映,说明他有的是温和的帝国思想。
事到临头选择了慷慨赴义,着实是一个按良心办事的人,但是在开拓帝国的年代里果然无能为力,只能说是一个适合盛世的普通人,再有才华也是生错了时代。
之前倒是没想过满汉全席地位这么高。
吃得够多?
什么都吃?
还是吃得有档次?
这些我都不赞同。
真正的吃货,是要看你为了吃,能付出什么代价。
比如下面这位,为了吃可以挂科的:我们水产专业,大三都要有一个生产实习,大概就是去村里实实在在地养鱼养虾三个月。
带我们实习的教授说 「我带实习20年了,只给过一个学生不及格。
」 为啥 ?
「他把育种用的母贝吃了。
」又比如这位,为了吃以身试药:“阿姨,你在做什么好吃的?
我能尝一口吗?
”“我在熬中药!
”“那我尝一小口。
”“……”不过这些都不是吃货的最高境界。
真正的终极吃货,看完这部电影你就懂了—— 《最后的食谱 麒麟之舌的记忆》
01 民族或许不能融合,但料理可以传说中,每个终极吃货都有一个“死前必吃”清单,只有把这顿吃了才能咽下最后一口气,死得瞑目。
不过因为厨师死了、餐馆倒闭等诸多现实原因,这些吃货很多都“死不瞑目”。
有求就有供,针对这些终极吃货,也催生了一个特殊工种。
有一类厨师,他们拥有“麒麟之舌”的天赋与高超的厨艺。
所谓“麒麟之舌”,拿音乐比喻就是拥有绝对音感的人,只尝过一次的食物,他们也永远不会忘记味道,并且可以原封不动的复原料理。
佐佐木充就是这样一个拥有“麒麟之舌”的厨师,他专门为有钱人提供“最后的晚餐”,并收取高额报酬。
照理来说,这种万里挑一的厨师应该住豪宅、喝红酒,活得光鲜亮丽才对,但佐佐木充却是一个实打实的穷光蛋,他所有的报酬都拿去还债了。
从小在孤儿院长大的佐佐木性格怪癖,在厨房里更是一个暴君。
他追求完美的料理,无法信任身边同事的厨艺,做不出完美的食物宁愿赶走客人,这最终导致佐佐木把同事和客人都得罪光了,餐厅也因经营不善而倒闭。
背上巨额债务的他只有通过“最后的晚餐”服务来慢慢还钱。
财迷的二宫和也绝对是这个角色的最佳人选突然一天,佐佐木接到一个来自中国的神秘电话,承诺给他五千万日元的报酬,请他到北京见面。
邀请他的中国老人,居然是钓鱼台国宾馆的前厨师长,杨晴明。
杨晴明聘请佐佐木寻找一份失踪的食谱,并希望他重现食谱中最后一道菜的味道。
老杨说,这份食谱叫做《大日本帝国食菜全席》,七十年前他与一位日本厨师山形直太朗共同创作,随后山形神秘失踪,食谱也随他一起消失了。
之所以找到佐佐木,是因为山形直太朗和他一样,也是拥有“麒麟之舌”的人。
财迷心窍的佐佐木接下了这个任务,回国探访的第一个人,是山形当年的助手,镰田正太郎。
已经满头白发的镰田在远离城市的乡下经营一间料理店,他告诉佐佐木,山形曾经是天皇的御用厨师。
1933年,伪满洲国刚刚成立,年轻的山形被派往这个“新的国家”,目的是想通过日本人的手,做出名垂青史的食谱。
关东军三宅大藏少将命令山形创造出不输给满汉全席的《大日本帝国食菜全席》,并且在天皇访问满洲国那天发布。
为了协助山形创作食谱,三宅少将特意派给他一位中国助手,也就是那位委托人杨晴明。
痴迷厨艺的山形,抱着对烹饪极大的热忱和坚持,和妻子千鹤、助手镰田、老杨一起不分昼夜的研究食谱。
很快,银河风鱼子酱挂面、清炖甲鱼变奏曲、山珍海味万花筒等与众不同的料理就这么诞生了。
山形的目标是希望这份食谱能够融合中华民族、大和民族和西方美食的精髓。
他始终认为,虽然民族不能融合,但料理却可以做到。
佐佐木探访的第二个人,是在哈尔滨经营餐厅的俄罗斯人达比托。
几年过去了,山形的食谱渐渐完整,唯独卡在了最后一道菜上。
然而很傻很天真的山形却不知道这一切都是一场骗局。
只想认真做料理的他,没想到他的食谱早就变成了阴谋的一步!
随着天皇即将访问中国,三宅交给山形一个重要的的任务:向天皇奉上菜品的时候在菜里下毒,并且把罪名嫁祸给杨晴明。
三宅的目的不是毒杀天皇,因为菜品会由专人先试毒。
他的目的是制造溥仪唆使杨晴明下毒的罪名,借机挑起战争侵略中国。
所以这顿饭不可或缺,这也是三宅处心积虑邀请山形创造食谱的原因……02 反思战争本片改编自作家田中经一的小说《拥有麒麟之舌的男人》,导演泷田洋二郎,曾凭借《入殓师》拿下奥斯卡最佳外语片。
演员阵容更是豪华得亮瞎眼,二宫和也、西岛秀俊、绫野刚、竹野内丰,全都是男神级别的。
本片采用“时空交错”的叙事,借佐佐木的明线引出山形的暗线,但其实大部分篇幅是放在了伪满洲国时期的暗线,其中也反思了战争对人的伤害,类似题材的电影,在近年来的日本电影中还是比较罕见。
当山形对杨晴明说他融合料理的理想时,杨晴明告诉山形:「什么民族融合,山形先生,那不过是理想罢了」。
在那个敏感的年代,关在厨房里的日本人、中国人、俄国人无论相处得多么融洽和谐,但都掩盖不了丑陋的侵略本质。
民族难以相融,食谱也只是发起战争的阴谋。
山形这样正直而单纯的人最终也只成为了政治阴谋的工具。
多年后回到日本,当时的厨师长铃木先生翻阅曾经的照片,不禁感叹:“我们到底在别人的国度做了什么?
”
就是这样轻描淡写的一句话,背负的是白骨累累以及无数逝去的生命。
到底应该如何正视、反思战争?
去年的8月14日,纪录片《二十二》上映,这是国内首部“慰安妇”电影,电影里有一位女性志愿者。
到了影片最后,我们才知道这个小姑娘其实是一名日本留学生,她从2009年开始,就留在海南照料这些老人。
而与之相对的,是日本政府一直主张更改日本教科书,更对曾经的侵华事实避之不谈。
到了今天,这些老人依然没有等到日本政府的道歉和赔偿。
在反思战争这个问题上,本片虽然涉及到了一点,也仅仅是触到而已。
无论是本片也好,还是高分动画片《萤火虫之墓》,它们都被称为反战电影,但微妙的是,它们都是通过炮火和政治对于日本平民的伤害来体现反战思想,而对侵略国的暴虐却都巧妙地回避了。
日本平民因为战争遭受的苦难,最根本的原因不是因为战争到来了,而是因为日本政府发起了战争。
致歉,是这些电影中始终缺少的魂。
很多人说战争里都是输家。
的确如此,在战争面前,无论中日,所有善良的人才是最大的受害者。
男人被迫参军,女人躲避炮火,城市苟延残喘,战争的爆发不会带来和平,只会把真正有良知的人推向深渊。
但是,如果只是一味地强调自己所遭受的伤害,而没有正视对侵略国造成的伤害,这种“反战”也不过是一种隔靴搔痒的自我满足罢了。
-FIN -
3.5
「14th BJIFF 保利北京坊」非常好的俄味儿后现代,很对我胃口。高纬地带永远灰蒙蒙的天,西伯利亚植被茂盛但脏兮兮的地,仅有的五段无调性的配乐,人的孤独、克制、疏离。路边泥地里摆摊的老大爷卖的是冯内古特和多甫拉托夫,荒凉破败的西伯利亚与绝地求生中的荒岛别无二致。片中无人大声说话,似乎也没有一个人露出过哪怕一丝微笑,甚至连愤怒都那么不着痕迹,父亲深深的眼窝叫人看不出喜悲。警察的那句话颇堪玩味:Я же тебе говорил, не то время. 是啊,не то время.
在凛冽荒芜的土地上流浪 如风车旋转 没有终点 巨大的扇叶将阴影遮蔽在女孩身上 占据着画面 向远处排开 孤独没有尽头的生活绑架着这个青春期女孩 压抑和对父亲的仇恨日益升温 导演通过大篇幅的流浪生活和土地环境描写用平缓的长镜头 将这股绝望压抑的气氛向观众释放出来 最终女孩砸车出走 用自己的方式实现了青春期的冲动与成长
这个就很难评奔着看风景的心态选了这部不过中间确实是一度要睡着
BIFF14。感觉导演在安哲、塔可夫斯基和特吕弗里腌了七天七夜。虽然只呈现了一种凝滞的状态,但胜在动作完整情绪饱满,还是很好看的。
#Cannes2023
摄影机运动和色调感觉就像是在看基氏,摄影太棒了,时不时响起的惊悚配乐很creep。hooker,街边卖书的老大爷,义无反顾追女孩的少年,气象站的中年女人,冲动离家的女孩,沉默的父亲,好像全片没有一个人笑过呀
7.0/北影节第五部 清冷 肃杀 叛逆 逃离 移动长镜头组成了全部内容 配乐很紧迫惊悚 无睡点但无共情处
出町座。荒凉的土地,荒凉的内心。
【C+】一脉相承的俄罗斯电影,这里有空落的地貌观察与萧瑟的寒意,有沉稳的全景镜头与推进节奏,也有在特写中近乎一言不发而渗透出的情感,像是新导演对大师衣钵的承继,虽不能称得上十分的“言之有物”,但依然饱含引而不发的“冲动”。
北影节英嘉
抱着镭射灯让整间车厢不那么空旷,打开投影机让整座小镇不那么单调。卡车司机游走在寂寞的公路和泄欲的黄碟里,后面骑摩托车追上来同样孤独的灵魂。我跟父亲同在车厢里却无话可说,父亲和我都发生艳遇却都不快乐。前面鱼疫绕路,我们像风车园里的扇片。把母亲的骨灰撒向大海,也把自己的寂寞留在北方。
两种影像风格交织,一种是上个世纪的塔可夫-安哲-阿巴斯脉络,让人动容;另一种是极度烘托主观化的当代影像手法。与之匹配的是两种叙事脉络,失语且无力的男性、荒野与俄罗斯的外在象征性是给欧美电影人说的;另一条是父女公路片,无论什么时期的俄罗斯精神都会在女性身上得到彰显。很棒的片子,非常风格化且有标识度。当代青年导演的四百击。光非常讲究。
偶尔停车,卖几张碟,加一次油,争吵又和好。没有目的地,只有不断延展的公路和一种笨拙的相依为命。
大银幕看这个可太酷了。一开始不知道这片要干啥(没看过介绍),只是觉得给这掌机的话我可太high了。看明白这两人干啥之后更是…不就放个盗版露天电影,怎么酷得像2077里的游民+超梦黑客,就逛个大西伯利亚,怎么酷得像辐射荒原+极乐迪斯科😆要说这片有啥很高的艺术成就吗也没,但4月这俩电影节看的所有含迷影元素的电影里这部最酷了没有之一,可谓十分罕有地同时集齐我想看+我想拍+我想玩的内容,看得我全程内心不停敲碗大喊aaaa🥲
好的意境只是一部好电影的一半,一定还需要有好的故事。2024北影节看了2/3逃跑打卡。
壮阔,苍凉,颓败。很contemplatif的影片,摄影加分,但不适合困的时候看。
#2024北影节第一站
C+/ 如此美丽的推拉摇移,把远处和近处的风景都收聚一体,自然形成了一种语境与物的关系。而面包车在蜿蜒的小路上穿行并逐渐成为镜头中心,就像是在一个传说里浮现一般。这种缓慢的“浮现”、逐渐被注目、被光照亮的过程成为一种灵韵的来源,让人物的目光透过拍立得、透过摄影机、透过电影放映变得坚实而致密。但局部的人物关系构建还是有些中空,导致结尾的几层转折都有些突兀。
每一次摇移和zoom都有一个精心设计的落点,未免太功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