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连杰的功夫,自从去了好莱坞就没有长进过。
20岁时候的他,武功已经到了一个相当高的境界,看过他舞醉剑的人,都知道已经到了一个相当的刚柔并济的境地。
那个时候的他,如果和现在的四个世界高手切磋,相信对他的武学修为,能够更上一层楼。
可惜没有,接下来他就开始拍片了。
拍港片的时候还好,还是有相当的武学大环境的,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太极张三丰中,那套精彩的太极拳,至柔;精武英雄中,至刚的直拳和快拳。
这两个也成为他武学的颠峰,去好莱坞拍片,靠的也是这两样了,可惜,从此以后,都是吃老本,无所长进。
李连杰最后在念慈面前打的那套拳,痕迹太露,肩头过耸,用力不当,亏于仁泰还说非常到位,一次拍完,其实连太极张三丰的风采都没有,更加不用说突破,令人失望。
看过刘家辉的中华丈夫的,都会为其中的真刀真枪的7场中日武术对决喝彩不已,可惜对比面过于狭隘,只是中日武术,本出一源,其实是师父打徒弟,胜负早分。
本来很想看看霍元甲,到底能不能突破中华丈夫,因为我一直想知道的是,中国武术和欧洲武术的对决,是怎么样的。
须知欧洲的剑法,也是人类文明的精华。
不要夜郎自大的以为,中国剑法是世界第一。
欧洲剑法的快,准,优雅,是举世闻名的。
中国剑法太过花哨,转体太多,实战中很容易露出破绽被击中。
古人加入这么的动作,一个是为了修心健体,因为大幅度的动作和转动,可以引导体内真气流动,促进身体健康。
二来是快速转体可以增加剑的力道,把脚,腰,甚至全身的气力都传到剑上,这是中国剑术的精华,但是要达到这种程度,需要相当高的修为,还要内力相符。
笑傲江湖李连杰的舞剑,就是一种诠释,他的醉剑,是真实的见证,到底和欧洲剑法比拼,谁高谁低?
可惜,作为普通影迷现在已经是无从得知了。
只能记得小时候的小人书里面,说过,要用梅花剑法,以快乱的剑法,点中对方的手腕,方能制胜。
不知道到底是否如此,可惜可惜。
李连杰,一棵中国北方长大的良苗,到了南方得到了进一步滋润,南北兼收并修,可惜到了美国,吸收的全是糟粕,武学上毫无长进,回来以后已是面目全非,普通话也变了,唯有长叹一声了。
深深怀念:方世玉中,飞逸洒脱的意气少年黄飞鸿中,忧国忧民,年少稳重的一代宗师张三丰中,疯疯癫癫,大彻大悟的太极高手精武门中,刚猛强悍的民族英雄可惜,一切的一切,都已经随风而逝了,其实,自强不息的精神,在这些片里面,都已经深入人心了,又何须在霍元甲里面,空喊口号呢?
Solo lau/文最初看《霍元甲》上映版本的时候就觉得虽然武戏精彩,文戏也算流畅,但这部号称是李连杰武学生涯总结之作的电影却并没有令观众看到多少深层次的思考,而最近看到的导演剪辑版化解了这个疑惑。
长达140分钟的影像更大程度上丰富了人物的内心戏,为观众丰满形象地展现了一个武者从迷失到回归本心,并悟到武道巅峰之境的完整过程。
在《功夫片的秘密》一书中,作者张力用“手中剑”和“心中剑”的三重境界来论述霍元甲武学境界和武术精神的提升,看过之后受益匪浅。
古龙也曾用“手中无剑,心中有剑”来形容西门吹雪“人剑合一”的剑道境界,当然这并不是武术的绝顶,真正的巅峰境界是“手中无剑,心中亦无剑,无剑无我,剑我两忘”,这也正是霍元甲最终悟到的境界。
这里就浅谈加长版《霍元甲》中人物人生境界的提升和武术修养的健全,一方面向《功夫片的秘密》这本专业分析电影动作的著作致敬,另一方面也是自我的反思和感悟。
导演加长版开始展现的就是霍元甲陷入人生低谷的狼狈状态,看着逝去女儿留下的荷包,往昔的一幕幕不断浮现心间,这也从根本上奠定了全片深刻反思的基调,而后清晰的三个人生阶段或者说是人生境界,逐一展开,生动而富有张力。
手中有剑,心中亦有剑初期的霍元甲执着于争勇斗狠,动不动就跟对手签生死状,想通过武力来证明自己的强大。
这阶段无论是他的武功、智慧,还是心胸,都处于迷失自我的疯魔阶段。
与赵建比武,招招凶狠,毫不留情。
虽然面对对手稳如泰山的马步能及时调整策略,拆掉木板令其无法立足,但当赵建使出虎爪的时候霍元甲几乎招招对准下阴、太阳穴等要害,最后更是连击对方胯部取胜,这种绝户阴招将这一阶段被俗世红尘遮住了眼睛的霍元甲之凶狠暴烈展现无余。
与秦爷决战,两人从一招一式的打斗一步步竟然发展成凶残的肉搏,在此时武术已经完全失去了止戈的精神,所以用动物野蛮原始的杀戮本能取而代之。
看到这里不禁想到了徐克的《蝶变》、《黄飞鸿》系列等作品,徐老怪对于这种国人毫无意义的内斗,或者说是一种民族劣根性的批判更加犀利和深刻。
同时这一时期的霍元甲一心扑在比武逞强上,对家人、朋友都是敷衍应付,收徒弟更是随意,丝毫不考察品性道德,一杯酒就可以入门。
可见名利熏心、欲望遮眼的他,越来越偏执极端,最终酿成惨剧。
不但过分执着于毫无意义的云烟,而且停留于事物表面的假象,无法透彻灵明,正是手中有剑,心中亦有剑,眼界和心胸都难以开豁。
手中无剑,心中有剑中期遭遇打击的霍元甲流浪到世外桃源般的村庄,与一群民风淳朴,善良勤劳的乡民一起生活,给了他亲近自然的醒悟机缘。
值得说道的是霍元甲种水稻的戏,他见周围的乡民不但干的轻松,而且非常迅速,于是不甘地用蛮力快速插秧。
当微风吹过,大家静静站立感受自然的抚慰时,霍元甲更是露出不解的眼神。
可见这时的他还是放不下执着和功利心,解不开心结,静下心去领悟自然之道也无从谈起了。
导演加长版最精华的戏份就是阿贵被抓,霍元甲替阿贵受罚这段。
一开始霍元甲一味忍让,坚决不用武功,被打得很惨。
很显然,放不下过去的霍元甲选择用自我封闭的方式来防止重蹈覆辙,并没有明白如何面对现实。
此时孙婆婆的一句“你不愿伤别人的命,你也不能让别人伤了你的命”,成了点睛之笔。
可以说从听了这句话起,霍元甲才开始真正思考武术的真谛,而孙婆婆的话恰恰是武术的最基本意义,即是自保和保护身边的人。
于是他出手防御,招数都是在卸力,并且在对手即将受伤的关键时刻出手相救,点到即止,化解了矛盾也得到了对方的尊重。
此时的霍元甲真正走出了领悟的第一步,只是眼界和心胸仍然没有真正豁达,手中虽然无剑,但心中却有剑。
手中无剑,心中亦无剑最终让霍元甲悟出武学精神,人生境界得以升华的时刻其实是在他返回天津之后,目睹了半殖民地化同胞的困苦生活。
发现自己的徒弟沦为赌场打手之后,他低头黯然,无疑这时的霍元甲看到了自己过往为人师表时的肤浅和错误所造成的后果。
而当他将《霍家拳谱》送给赵健时,正代表着他放下了所有的恩仇和狭隘观念,豁然开阔,真正成长为一个高尚的理想主义者,并且进入了以武术修炼来强壮国民,用武术精神去开启民智的宗师境界,这是尚武精神的根本目的,也是武道人生的终极关怀。
这一时期他的言行举止尽显一派宗师风范,胸襟宽广。
虽然当时的民族矛盾严峻,但霍元甲与人比武,都是点到即止,将一个泱泱大国宽容智慧的开明气度展现地从容自然,甚至是日本武士也因此而深受启发和感动。
武术虽然流派招式有区别,但根本的精神都是共通的,“止戈为武”是永恒不变的根本。
创建精武体育会,摒弃门派之见,希望以武术修炼和武德修养,唤醒并改变国民,这正是返璞归真的新境界。
此时的霍元甲胸中再无功力心和执念,将眼界放在整个中华甚至是世界,用一颗博爱包容的心去感染和激发民智。
武功也到了随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对战任何对手都能因时而变,灵活应对,做到了举重若轻。
从蜻蜓飞舞悟出的迷踪拳,也体现出东方天人合一的古老智慧。
此时的霍元甲,已是真正的“手中无剑,心中亦无剑”。
其实想想,所谓的“手中无剑,心中亦无剑”、“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还有《蜀山传》里的开窍,等都是一样的境界,指的都是见到本心后,眼界和心胸空前开阔后的返璞归真。
赖声川在自己的《赖声川的创意学》中所讲的观察事物的方法也是如此,放下对事物的既定观念和偏见,开阔心胸和思想,去重新认知事物,直指本质。
举个简单的例子,当人看到漫无边际的大海时,那一刻顿觉自己的渺小与狭隘,很多平时放不下的俗事都会自然地忘掉,而去静静地感受天地的胸怀和威严。
霍元甲最初是执迷于毫无意义的内斗,后来感悟自然,目睹苦难才最终觉醒。
这不仅是凤凰涅槃的真义,更是每个人都会经历的人生阶段。
《论语·为政》讲“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孔圣人尚且在70岁才真正地阅尽世事、透彻通明,很多人终其一生局限于狭巷也不足为奇。
但真要等到我们都白发苍苍了,才懂得放下手里剑,抛却心中剑,是不是也晚了呢。
电影《霍元甲》应该改名叫《农敬荪》,因为农敬荪才是了不起的人物,值得我们中国人学习的真英雄。
※以下内容含大量剧情※ 农敬荪对朋友尽义,对国家尽忠。
小时候农敬荪替霍元甲抄书写字,无怨。
长大后,习文的他在乱世不能一展抱负,未有酸秀才的心结,下海经营沽月楼,搞得有声有色,腰缠万贯,却让霍元甲风光豪气。
霍最盛气凌人时,农敢逆耳忠言,苦苦规劝,甚至不惜以绝交来阻止霍铸成大错。
霍把沽月楼打个稀巴烂,最后惹来家破人亡,那时农早已与霍绝交,但农仍暗中为霍保存大宅宗祠。
霍洗心革面要从天津跑到上海打洋鬼子做民族英雄,路费还得农来接济。
霍终于在上海打出名堂,为中国人争了口气,农马上不记前嫌,跑到上海来道贺,甚至还未跟霍说好,便已把沽月楼卖掉,带钱来上海为霍开精武体操会。
精武体操会不是烂仔(流氓)馆,农为体操会立宗旨订会规,会长由霍来做。
农有接受新事物的胸襟和视野,他穿洋装戴眼镜,却没有当汉奸。
他教霍喝咖啡,叫霍走出中国去看看外面的世界。
农对事态世情心明如镜,早叫霍不要与四大外敌一次过对打,霍硬要把民族声名尽放在自己身上,到霍与日本的田中对打时毒发,霍说了一句每部戏最有人性的说话:“元甲,不要打啦,没有什么比活下来更重要。
”我把这句话转赠予所有想过轻言放弃生命的朋友。
霍最后要拼死一战,农带头叫了一个不亢不卑的口号:“自强不息”(注意:农不是愤青,他不会说:“打倒东洋鬼子!
”那样失格的话),让霍无论胜负与否,都已赢尽人心,日本高手最后也不得不服,举起霍手以他为胜。
霍元甲要花了几十年兼祸及亲友才懂得武术真谛;农敬荪老早便懂得大智慧,他所做的每件事,都是知识份子的典范,都是极少中国知识份子能做到的事情。
试想想霍没有农这个朋友会如何。
得朋友如农敬荪,死而无陷;我们国家如果多几个像农敬荪的商人,国家有救。
农敬荪处处为朋友为国家,家财散尽,却连风头都没有机会出一下,是不是很傻瓜呢?
如果你这样想,你才是个傻瓜。
***霍元甲在电影中不是第一英雄,算个第二可以吗?
不成,第二位的英雄是英国大力士奥皮音(O’Brien)。
奥皮音打遍天下无敌手,理应比年青时的霍元甲狂傲,但他被寂寂无名的霍元甲打败时,无恨,举起霍元甲的手以他为胜。
奥皮音不是只是一介武夫,也不需家破人亡才觉悟。
奥皮音是正宗英国绅士,尖酸刻薄的陶才子不是。
其实不需要什么一代宗师、武术至高境界,做人不要把胜负看得过重,服输,多一点大方宽容就可以了。
奥皮音和日本的田中最后都举起霍元甲的手,心服口服,中国人何时有举起对手的手的胸襟?
这次我没有事先看影评,就是要保证得到的是最原汁原味的个人感想。
《霍元甲》这部电影在年前就炒得热热闹闹,而我到现在才一睹其庐山真面目,也是为了不想赶潮流,反而被潮流左右了想法。
这部1小时39分钟的电影,我共哭了两次,一次是霍元甲回乡祭拜爹娘,一次是最终决战。
年轻的时候看武侠电影,大多看的是动作帅不帅,死伤的人多不多;现在长大了,透过招式纷繁的武打镜头,更想看到的是电影背后的真意。
《霍元甲》没让我失望。
电影的剧情很明显的分成了两部分,前部分是年轻气盛不懂得收敛锋芒的霍元甲,只为争强好胜而与人打打杀杀,结果却累了慈母幼女成为仇恨的牺牲品;后半部分是领悟武道精神后的霍元甲,真正明白到武术并不是为了战胜别人,而是要战胜自己,虽然死于擂台之上,却留下精武精神流芳后世。
《霍元甲》给我的感觉是这部电影里并没有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坏人,秦爷不是、他的义子不是、大力士不是、日本人也不是,即便是那个下毒的家伙,身上的戏份也没有重到让人恨之入骨的地步。
导演从一开头就想要阐述一种精神,而不是让观众的感情仅仅停留在仇恨和愤怒的层面上。
于仁泰的作品我所知的只有《白发魔女传》一部,当时对他天马行空的想象和飘逸灵动的风格欣赏不已,时隔多年,再看到这部《霍元甲》,觉得导演有种得悟大道的感觉。
为什么这么说呢,先看看几个镜头吧。
第一幕是霍元甲和秦爷在边走边聊,两人行至一辆装载棺材的车两旁,按捺不住的霍元甲抢先出手,推出棺木袭击秦爷,口中还说此棺木是为秦爷准备的。
这一幕我印象极深,因为抢先出手,不予人后路的作风非常符合年轻的霍元甲锋芒毕露的个性,一个动作就将霍元甲的性格跃然幕上,实际是奠定了前半段宝器锐芒毕现的基础。
第二幕是在苗寨田间,和风拂过树梢,人人停下手中工作,仰面感受自然的气息,唯有霍元甲为赶进度埋头苦干。
这一幕其实隐含了道家的精神了,老子的《道德经》说天地万物都是相辅相成,浑然一体的,人生修养的最高境界,是回归自然,保持淳朴的心境。
去其锋芒,荣辱不惊,有所为有所不为才是大道所在。
霍元甲一直以来只凭意气用事,勤修武术无非是为了出人头地,一旦受到挫败就心灰意懒,自然体会不到天地万物交融的平和感觉,甚至比不上乡野村妇的见识,也不足为奇了。
第三幕就是再一次春回大地,农活正忙时,人人努力工作,山间田野和风轻送,霍元甲和旁人一样挺起腰板,闭眼感受天地灵气,此时的他便算悟了道了。
不过这还仅是道家的“道”,到了最后挑战各国高手时,他悟到的才是武道的“道”。
中国的武道精神不仅有“道”,更有“武”,且“武”在“道”之前。
单纯的道推崇无知无欲,任性而为的精神,鼓励出世而不鼓励入世,“武”这一字却有金戈铁马,横剑江湖的气势,更有国家有难,匹夫有责的侠义精神。
在《黄飞鸿》系列电影中,徐大导演归纳出“侠”的定义,便是“侠之大者,为国为民”,简单的行侠仗义是不够的,最难得的是在国家生死存亡之际站出来,贡献自己的力量。
在电影写到这里的时候,已经不仅是宣扬平和冲虚,修身养性的道家法门,更是提出武术的真正精髓所在——为国为民,武道是缘自道而超乎道,于电影而言是一种升华。
最后的决战霍元甲身中剧毒仍然力拼不止,的确是非常教人感动,尤其是那一席话“人无法选择生命的开始,但是一定要有勇气走完最后一步”让我泪如雨下。
真正的男子汉在生命即将结束的一刻也直面死亡决不低头,他的勇气唤起万千人民自强不息的信念,在那一刻,我真为自己是中国人感到无比骄傲。
电影一气看到尾,脑中的思绪还翻腾不已,其实这是一部不错的影片,只是因为每个人欣赏的角度不同,所以得到的想法也不同。
大部分的人只专注于李连杰老了,或者剧情说教味太浓,衔接不上之类的缺陷做文章,却忽略了导演最想表达的思想,甚至有人说,这部片为了给老外观赏,所以从头至尾都没有出现“洋鬼子”这类带侮辱的词汇,林林总总的批评,不一一列举了。
我的想法始终是,一部片子可以场面不大、服装不靓、人物不美,但不可以没有自己的思想,缺乏了思想,电影就没了灵魂,而有了思想,就是一部值得欣赏和纪念的影片。
《霍元甲》是一部有思想的电影,相信我。
霍元甲上映后,观众影评人喜恶参半,而且还惹上了官司,霍元甲的后人告李连杰诋毁其先人霍元甲形象。
依照惯例,本人把这种没事儿找事儿,自我贬低的行为只能评价为:霍家后人们,你们也太陈凯歌了吧……而且,陈凯歌大叔遇到的是恶搞讽刺他的“孩子”无极的馒头血案,但李连杰这部电影无论我怎么看,都是把霍元甲神格化,伟人化了,这“诋毁”二字,真是何从谈起阿?
严重估计霍家后人只耐着性子看了影片的前三分之一,便愤懑之下拍案而起,这喷气机.李,太不像话了,不仅满脸褶子装嫩,还把我们先人霍元甲大侠塑造成一个愣头青的形象。
对此我只能说一句,别丢你们家先人的脸了。
我记得在天涯上看过一个帖子,楼主说道,能被艺术家神格化的历史人物,真是少之又少,那都是岳飞屈原一类的人才能享有的殊荣,在这个以解构为潮流的时代里,霍元甲被李连杰选上,为了体现他自己对于武术精神的理解,用非常崇敬的方式将霍元甲在荧幕上伟人化,对于霍家后人来说确实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
但霍家后人如此的缺乏理解能力,真是悲哀。
说实话,李连杰征战好莱坞后的电影,我还真没看完过一部,去年在英航的飞机上断断续续地看了什么丹尼什么的电影,感觉也很一般,因此对霍元甲也没有抱什么太大的期望,所以这部电影就在我硬盘里雪藏了很久。
电影上映后的影评也一般,很多人的意见是,这部电影说教味太浓了,换句话说就是太不矜持了。
我的理解是,中国影迷的品味在变化,早些年吃了太多的说教电影,有些消化不良,所以现在希望所有的电影都能藏着掖着点儿,不要太急着把想说的话都扔出来,要让电影语言自己表现出来,典型反例就是张大导演的英雄。
我个人认为,什么电影都需要,文以载道,电影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很多时候也是导演或者演员想要表达自己的一些人生感悟。
我们作为观众,不能鸡蛋里挑骨头,首先看看这表达出来的道理是否自己也有认同感,其次再评价这表达方式是否火候恰当。
其实大部分所谓的好莱坞大片也是励志为主,不得不说,因为有语言文化背景不同的原因,所以很多国内观众就感觉不是那么的别扭,甚至吃的还很舒服。
在大洋的彼岸同样也有人评价这些电影太过骚情,天下影迷一般难伺候,所以我们一定不要抱着挑刺的心理去看电影,这样会错过很多。
我个人很喜欢这部电影,李连杰愈来愈显得淡定从容,无论是身手,还是眼神。
他说道理,讲故事的方式,也并不如同很多人说的那样直白急切。
前一段时间看过李连杰在北大的演讲稿,对这个人很敬佩,他拖着几乎半残的身体,学佛多年以后,已经对武术的理解到达了某种禅宗的境界,强调武术应用于强身健体,理解自己,以武止戈。
相比较另一位将武术提炼到哲学境界的电影人甄子丹,其自编自演自导的用于体现自身理解的电影杀破狼,却仍停留在以武犯禁的思维模式中。
当然这两部电影想要表达的东西完全不同,没有太多可比性。
电影中想要着重的镜头,使我想起《雪山飞狐》的最后一句话:这一刀,是砍下去还是不砍呢?
在电影里,面对霍元甲的选择便是,这致命的一拳,是打下去还是不打呢?
他的父亲没有打下去,因此输掉比武,年少的霍元甲不能理解,于是为了津门第一,打下了这一拳。
这一拳,打死了秦爷,引发了仇恨,使得自己母亲女儿死于复仇,他手刃了仇人,又能怎么样呢?
死去的亲人不能复生,所以少年霍元甲一直以来的人生理念崩溃了。
他需要一段旅行,需要重新构筑自己对于武术和人生的认识。
在水田里插秧的那一段,开始霍元甲看见自己比别人插的慢,争强好胜的性格发作,他便只顾速度,胡乱插起来,月慈告诉他,秧苗之间也必须留有空隙,否则不能好好生长,人和人之间也同样需要互相尊重。
霍元甲学到的是,要慢下来,一味的徒胜,是毫无意义的事情。
后来李连杰也借霍元甲的口说出,比武前签生死状是中国长久以来的陋习,要做到以武会友,而并不是毫无道理的两个人在擂台上互相厮杀。
袁和平的武术指导还是那么的具有艺术性,这部电影的武术竞技画面很好看,大部分都是连贯长镜头,其实不比杀破狼差。
在最后的以一对四的擂台赛,霍元甲明知不公平也要上台比试,这里的比武,为的是激发中国人自强不息的精神,所以最后虽然中毒,但仍得比试到底。
而且最重要的就是,那一拳,他选择不打下去。
就是这个选择,神格化了霍元甲,也就是李连杰想要表达的武术精神。
人们学武术,难道就是要在比武中以命相搏吗?
难道非要取他人性命,引发仇恨吗?
这就是李连杰对于武术精神的质问。
李连杰表示,这是他最后一部关于“武术”的电影,也就是说,对于自己对武术精神的理解,他用这一部电影就足够讲完了,希望人们能够理解。
但很可惜,明白的人不少,但理解的人不多。
电影是电影,历史是历史。
一群傻逼东西看个电影非要去在意他与历史吻不吻合,那么多的虚构历史的电视 甚至开头就打上本故事纯属虚构标语的电影 你们倒是去吠啊。
而且明明是动作片,你非要来死磕历史。
好比老子明明表演的铁头功,你非说老子的表演的表演没秀出金刚腿,其实是你们成功的秀出了一脑屎。
我只能说中国太多的人不配拥有好电影了,国之悲哀,名族之悲哀
盲女月慈的出现,意味着霍元甲进入人生的一个转折点。
经月慈的“引导”,霍元甲退去身上的戾气,达致“天人合一”之境,同时也从一名武师“上升”为一代宗师。
可以这么说,成就霍元甲的就是月慈。
“每一个成功男人的背后,都有一个优秀的女人”,信矣。
所以,要理解霍元甲,首先就要把握月兹,她是我们理解霍元甲上升之途的关键所在。
1、女人。
霍元甲在人生低谷期经月慈引导,就好比苏格拉底年轻时遇上蒂欧忒玛。
读过《会饮》的人知道,苏格拉底经由巫女蒂欧忒玛的言传,领悟到“爱欲”(Eros)所引导的上升之路,终将达致对整全的“美”的直观——超逾诸“美的事物”而直观“美本身”(eidos)。
我们说蒂欧忒玛在苏格拉底一生中所处的位置,就如同盲女月兹在霍元甲一生中所处的位置。
盲女月慈也是通过言传,使霍元甲得以开始自己的“第二次远航”2、盲。
为什么月慈是盲女?
这个问题非同小可。
何以身体健康,视力卓越的武者反倒需要一名弱女子,尤其是盲女来引导呢?
为什么是弱引导强?
“盲”,绝对不是偶然,而是有极深意图的设定。
如果我们相信并贯彻这个解读原则:在剧本中,一切偶然都是精心设计,都是情节的一部分,都服务于剧本之整体。
俄狄浦斯瞎了。
他刺瞎自己,是因为无法承受看到的现实——乱伦!
那么月慈呢?
她看到什么?
洞喻,是柏拉图《理想国》(《王制》)第十卷的著名比喻。
洞穴中生存的人只能看见经由火光而投射到墙上的事物的影子(意见),而无法看见事物本身。
洞穴中有一条通道,哲人经由它向上攀爬,而来到洞穴外。
洞穴外阳光(真理)普照。
可人眼睛早就习惯了洞穴里昏暗摇曳的火光,感觉阳光很刺眼,极有可能瞎!
是不是可以说,月慈早就到过洞穴外,所以瞎了。
而霍元甲的视力只是洞穴内的视力,尚未经过洞穴外阳光的考验。
一旦到洞穴外,也极有可能瞎,所以只能由见过阳光的人来引导他?
3、洞穴和封闭社会。
之前,霍元甲住在天津城内,而月慈远离城市,偏居于苗寨之中。
城,是个封闭的区域,如洞穴。
城内的霍元甲念兹在兹的不过是那“津门第一”,这是封闭社会的最高价值,所以霍元甲是个城邦人。
月慈在城邦之外。
亚里士多德有言:城邦之外,非神即兽。
后世大哲尼采又补充了第三种可能性:哲人!
哲人见过阳光,副作用是瞎。
即便没瞎,也绝不能再适应洞穴昏暗的火光。
所以,她不能再回城邦,只能自我放逐与城邦(洞穴)之外。
霍元甲因为灭门惨案,体察到城邦价值的虚无特性——冤冤相报何时了?
——亦自我放逐至城邦(洞穴)外。
从而开启了剧中最惊心动魄的一次相遇。
首先先感谢李连杰先生为大家呈现出了那么好的作品。
这部电影小的时候看的是阉割版的,虽然当时年纪不大,看的时候也懵懵懂懂,但是看完以后“霍元甲”这三个字就在我心中留下了烙印。
现在年长了一些以后二刷霍元甲,看了其完整版的(149min),感慨这阉割版的真的是太害人了,怎能因为主观意愿判断来阉割这部作品呢?
阉割的部分也并没有限制级的内容,这么做对演员的付出尊重吗?
对导演编剧以及剧组的用心良苦尊重吗?
对广大喜欢看霍元甲的百姓尊重吗?
完整版的霍元甲,人物形象明显更加饱满了,剧情也变得非常殷实,我看了很多评论说这部电影说教部分太多,剧情冗长,没有耐心看完等。
对我来说,我的观影体验是非常好的,可以用享受来形容,短短的2个小时,让我看到了一个人一生的起起落落,还有观念和认知从年轻气盛到思想成熟,让我学到了很多东西。
我认为评价一部电影不能只从一个维度来考虑,霍元甲明显是可以感觉的到在制作过程中是凝结了许多人的心血的,(对全体制作人表示感谢。
)让我享受的是什么呢?
是自然的美,是武术的美,是音乐的美。
值得一提的是这部电影的音乐真的很棒,让我陶醉。
这部电影对我来讲就好比一壶好茶,小的时候,也不知道什么是茶,胡乱泡完(阉割版)牛饮完后咂咂嘴,只觉得和水味道不同,便记住了这个叫茶,现在重新找到了当年的茶,用完整的茶具和手法展现了茶原有的香味,用上一个下午细细的品尝,淡淡的香味能让人联想到新鲜的土壤、嫩绿的叶芽、暖暖的山风、脚踏黄土,头顶清风的采茶女,然后经过一系列的流程才到自己的嘴里,令人回味。
而有些电影就像是小时候5毛钱一包的劣质零食,当时吃的很爽,现在看到直接连食欲都没有了。
甚至现在有些电影人直接用大便来糊弄观众,他们能为观众做的最多的一件事情就是在屎上浇一层糖水,然后告诉你是重磅新品。
更可怜的是有些无辜的观众一直被喂大便以后导致脑子里也充满了大便,眼里也只盯着大便,说出来的话,都带味道。。。。。。
我觉得这部电影确实也存在着问题,但是在这些瑕疵duck不必去加以深究,我们不能保证每一片茶叶都是品质最好的,所以感谢制作人为我们提供了这份精神粮食。
李连杰先生的演技还是如此精湛,不愧为我偶像的偶像(一开口就是老jay迷了)可以看得出来李连杰先生是一位非常敬业的演员,就连文戏(《海洋天堂》力荐)也能把我一大老爷们的鳄鱼泪给骗出来。
给他点赞,真的每一个动作都是戏,比如霍元甲看到左右两边的农夫插苗比他快,他急了,在加快速度的同时往后一个小小的踉跄,这个细节就让我印象非常深刻。
孙俪好年轻啊哈哈,也只有她能驾驭这个剧中的发型了,不得不说镜头很会拍,很多特写的角度都非常好的展现了孙俪的颜值。
婆婆的存在代表着智者,是霍元甲的第二位启蒙老师,也代表着编剧和我们之间的传话人。
她说着关于人生的哲学,让我也受益良多。
“一个人活着,只有他醒了以后,才会去做自己应该做的事情。
”“人生在世,都会有生老病死,都是常事。
”“但一个人只有完成了他这辈子要做的事情,走的时候才能心安。
”这些话是霍元甲的三观进行先破后立的前提条件。
联系到后文霍元甲发现自己中毒以后,他的徒弟悲愤地怒道:“我去找他们报仇!
”霍元甲抬手制止并说道:“振声,你们要做的,不是去复仇.......仇恨只会生出更多的仇恨,最重要的是强壮自己。
”孙劲农说道:“元甲,我们不打了,我送你去医院。
”霍元甲回到:“劲农,我只是一介武夫,我用了很多年才知道能用武术做些什么,比赛还没结束,人无法选择生命的开始,但一定要有勇气走完最后一步。
”在婆婆的铺垫后,听到这段霍元甲实际上对自己内心的真实独白,我感触良多,我曾经也因为幼稚伤害过别人,得到的却也是别人反击还有对自己不好的舆论,最后冤冤相报,两败俱伤,没有一点意义。
我曾经也在别人面前抱怨过自己的出生,抱怨过自己一腔热血受制于原生家庭,但现在明白了只是自己能力不够,吃不了苦,内心不坚定而已。
一个人活着,不要抱怨,不要去争一时之快,不要去憎恨。
一个人活着,应该去做自己想要做的事情,去做自己觉得对的事情。
不要对不起对你有期望的的人有恩与你的人,不要对不起你自己,最后告别的时候,方能安心。
不过最后的剧情,我看完了和我小时候看的第一遍的感觉是一样的,恨得牙痒痒,霍元甲走到这一部牺牲了太多,思想到了这种境界,实属不易,历经磨难,初成宗师,却死于宵小之辈的阴谋!!!
啊!!
最后愿自己,任然保持初心,不管何时何地,看关于民族英雄的优质电影,永远自豪,永远热血澎湃,永远热泪盈眶。
愿自己和在座的各位,今后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
自强不息!!!!!!!!!!!!!!!!!!
最后吹爆我伦的霍元甲!!!!!
其实区分一个电影的好坏的最终的境界不是摄影技术的好坏,不是配音的华丽与否,不是演员阵容的华丽和名气,而是他传达出来的讯息和文化价值。
对于这部电影来说,这无疑是中国其它电影无法比拟的。
这部号称李连杰息影之作的电影,确实凝结了太多的心血和他多年作为武打明星的感知,可惜国人看热闹为多,看门道为少。
记得《英雄》在美国上映的时候,什么梁朝伟啊甄子丹啊这些在国内的一线巨星都被在海报中减去,空落落的剩下了 jet li ,美国人解释说你们所说的一线巨星在美国都没听过,我们只认识李连杰。
这就像外国人在看完《北京欢迎你》这部中国有史以来最为宏大的mv之后感觉就是成龙和其它人一样,在外国人眼中他们认识的太少。
而我所说的影片传达出来的信息也是建立在这个的基础之上的,能让外国观众老老实实坐下来观看中国电影的到底有几个人?
细数下来只有李连杰和成龙。
这些年我们吃着麦当劳喝着可口可乐看着美国大片,美国个人英雄主义的文化价值在中国被无限的渗透(当然还有民主和自由),话说政治课本里的抵御外国文化糟粕也大抵如此。
而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却从来缺一张嘴去诉说,李连杰这部电影的意义就在于此。
当他看惯了打打杀杀,当惯了孤单英豪,习惯了独闯龙潭的时候,当他看全了美国电影对于中国的影响,看全了美国文化的弊端,这个中国人拍下了他的最伟大的电影《霍元甲》。
这部渗透着中国武学的精髓,中华文化精髓的电影从某种意义上是对美国文化的否定和警惕,打打杀杀恩恩怨怨是无法解决问题的,宽容,仁慈,自强不息,才是武学的真正意义。
记得芮成钢在书里说过,中国现在的极速发展和文化的传播明显不成正比,很容易被误解和有色渲染,中国太缺少一些能向世界传递它自己的文化和价值观的东西,而这些东西能让中国减少很多来自其它国家的敌意和冲突。
而之所以我说这是中国最好的电影的原因是,它开了一个先河,就是中国人在说而外国人在听,而且真正把中国的文化,中国的武学精神融入其中,输送自己的价值观。
这是无论是《让子弹飞》或者《天下无贼》之类的电影无法做到的,因为它们从根本上是演给中国人的电影。
不得不说,李连杰是中国人的骄傲。
Predictable story coupled with really questionable acting. I find Jet Li's screechy voice to be a constant annoyance and the acting by almost all the actors are stiff to say the least. Its interlude in the middle is also a little out of nowhere, it merely plays into the mundane story. Like many Chinese films nowadays, Fearless is a visual spectacle, but it has so much more to be desired. However, the premise behind and its tribute to such a historical figure should still be applauded.
JET LI玩票之作。。当然还是比较经典的
武打动作场面惊心动魄,尽管霍元甲的故事熟透于心,但是这部片子拍得很抓人,挺好的。
2021.09.14,霍元甲逝世111周年打卡。小时候就看过,为最后的悲剧收场难过了好一阵。武打动作真的好精彩,李师傅,你嘛时候再拍功夫片啊?
一代宗师确实不是一天长成的。但,过程就是那么沉闷……格局太大,每个点都镇不住场。由此可见,忠义杨家将是什么鸟水平。PS:最后是致敬刘翔?
国产片就这水平吧。 想当初我多么喜欢丫。
打打杀杀不对胃口,周董当年霍霍霍霍的歌还记忆犹新。
这部奠定了我超级讨厌李连杰的基础。给两星是勉强场面还过得去
真牛逼,把人家霍家给灭门了!导演你是黄泉路上插路标,把人往死里引!
霍跟农劲荪的对手台词 好尴尬羞耻 /李连杰 老了眼神里多了很多意味,感觉演技也深了好多/141分钟 director cut
也许是导演想表达的太深奥了,我不太能感受理解,总体还行吧。
剧情淡如水,只恨恨地记住李连杰号称这部是他的“封刀之作”,不知道后来的《功夫之王》是不是他的又一次“开山之作”呢
电影院看的删节本。看到打完西洋大力士后就睡着了,醒来已经在台上和中野打到第二回合。有些地方挺烦人的,有些地方有点味道。可惜从导演到演员,还是没有能力把握。从电影院回来,把精武英雄又看了一遍,经典。
动作很漂亮,人物表演也行,失败在台词设计上
他一个人的霍元甲!!!
用中国武术精神包装的霍元甲传记片?主线是霍“武德”转变过程,可惜感觉好弱。演霍元甲的小演员好萌~
当年电影院看的,看过后唏嘘不已。
2星给打斗,而且还是前半场的打斗。
说实话,后面的打斗实在是太太太不过瘾了,开始怀疑自己看的是删节版来得~前面的情节蛮有意思,觉得整个影片有点头重脚轻。
我一直记得李连杰站在空旷的擂台上,闭着眼想象着山呼海啸的助威声欢呼声,然后镜头开始凌空,旋转,越转越快,画面外真的响起一浪一浪的喧闹声,与阴冷空旷的画面形成对比。这个镜头解释了他人生的所有动机,真实功利,又浪漫至极。
李连杰在HOLLYWOOD吃了鳖,回来之后的这作也不咋地。霍从小孩一下子变成大人,当时我还以为自己看的是阉割版呢。。霍元甲的故事就是篇小学生作文,假过头了,霍元甲的思想性在哪?英雄倒下,一群人冲着凶手罪犯侵略者们吼自强不息,顶个JJ用啊,简直就是在自慰,吼自强不息就当真自强不息了?要是中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