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角年龄太大了,虽说演技很好,但是毕竟梵高37岁自杀的,可是片中梵高已经感觉是年近六旬的感觉了,最让人失望的是高更的演员,整个一个地痞流氓,我没有在片中看出高更对绘画的一丁点热爱,画个女模特也感觉是要和人家调情一般,气质太low了,画面是很美的,色彩很棒,但是太过于费劲把梵高演得那么苦情那么深奥,梵高的情感是单纯而强烈的,他展现的美是一种热泪盈眶的壮丽!
这是梵高在阿尔勒的岁月,这是他留下200多幅使人过目难忘的伟大画作的地方,这是他一生最辉煌精彩的部分。
影片的镜头捕捉着这个充满生命气息的法国南部小城,阳光麦田芦苇树木花草,还有小酒馆和他画作中的人物原型。
多变的镜头也一直捕捉着他情感的波动,内心的敏感脆弱疯魔,以及竭尽全力在不停的创作中忘却自我,倔强执着坚持,如他自己所说“花会枯萎褪色,所有的花都一样,但我的画会永存。
”可那时世人却待他太残酷,他是世上最孤独的人。
达福真是演谁像谁。
那些令人眼花缭乱的天空,就像蓝宝石就像绿松石,在光怪陆离的光线流动之下,在沉重激昂燃烧的环境之中,所显示的大自然,令人不安令人奇怪,既完全现实又超自然,超越了自然本身,生命和事物,阴影和光线,形式和颜色,用最激昂的高音,用愤怒的意志,呼喊出了一曲生命之歌,其含义和自然疯狂扭曲着,它正变成噩梦,色彩变成了火焰,光变成了大火,生命变成了燃烧的热潮,这是对视觉的冲击。
当第一次看到奇怪的激烈的文森特·梵高的狂热作品,我们已经远离了美丽而伟大的传统艺术,从未有哪个画家其艺术直接吸引着人们的感官,来自于他画作坚实而新鲜的气息,这位坚强而真实的艺术家文森特·梵高超越了所有人。
看到一半决定打五星,看了诸多差评之后仍然决定打五星。
手持画面很晕,台词很傻,剧情很碎,这些都是真的。
就像没有背景音乐,只有虫鸣陪伴自己走回家的那种孤独;就像一个人拿着傻瓜相机记录下自己的点点滴滴的那种琐碎和无聊;坐在咖啡馆里看别人聊天,不知道他们在聊什么也没兴趣打听的那种疏离和无意义。
场景没有意义,因为生活就是这样,梵高的生活更是如此。
每一天都没有意义,努力画画,努力寻找意义,努力救赎自己。
得过抑郁症或者别的心理疾病的人,应该知道那种在心里自言自语的感觉。
有的时候你会感觉自己不属于这里,眼前的人和事都不是它们本来的样子。
有的时候你会很执着于一件事即使不知道那有什么意义。
是不是可怜可笑的疯子并不重要,因为你是个无足轻重的人。
尽情画你自己的东西,即使知道没有人欣赏。
今天我们其实是以“后印象派”、“表现主义先驱”什么的来看待他。
他喜欢画向日葵是因为喜欢向日葵,喜欢画树根是因为树根很美,喜欢画得快是因为喜欢笔触的流利感。
很难过的是,从他活着到他死后,那些向日葵后面的那个孤独灵魂依然没有人理解。
而他始终没有一个朋友。
但是还有向日葵和爱你的哥哥。
也许跟电影中(胆大包天)重画了梵高的画一样,这完全是一部导演眼中的天才梵高。
他受困幻觉,但独具慧眼;他不近人情,但知恩图报;他脆弱敏感,但充满激情;他穷苦潦倒,但内心富足。
他任性暴躁,会为了朋友离去而割耳;他热爱自然,自杀不是他的作风(导演采用了近年来提出的被两个年轻人误杀的理论)。
不愧是《潜水钟》的导演,能将梵高的精神世界和对艺术的追求恰如其分的用光影和无声镜头表现出来。
威廉·达福,63岁高龄演37岁的画家居然毫不违和(瘦成这样是吃素吃的么?
),已爬升至我心中文艺男神前三名。
朱利安·施纳贝尔得益于导演与画家双重身份,几乎每一部电影都能找来群星荟萃的演员阵容。
描述古巴诗人雷纳多·阿里纳斯的《在夜幕降临前》里有奥斯卡影帝哈维尔·巴登、西恩·潘及约翰尼·德普,而成名作《潜水钟与蝴蝶》则有法国影帝马修·阿马立克、波兰斯基太太艾玛纽尔·塞尼耶等演技派助阵。
这部新作同样不遑多让,除了威廉·达福惟妙惟肖地出演梵高,还找来奥斯卡·伊萨克扮演高更、丹麦男演员麦斯·米科尔森扮演神父,以及一众法国影星,豪华阵容令人咋舌,就连最后的独白也找来新浪潮导演之子路易·加瑞尔献声。
作为竞赛单元里纯粹的作者电影,这部《永恒之门》跟匈牙利导演拉斯洛·奈迈施的《日暮》一样,满屏都是导演的风格化影像,从无拘无束的手持摄影,到广角镜头、颜色滤镜、黑屏独白、钢琴配乐等等,当年在《潜水钟与蝴蝶》里惊艳的标签手法再次重现于这个传记题材里。
然而,导演并不是在拍摄一部常规的梵高传记片,而是透过他创作与生活中的零碎片段,让观众逐渐进入到梵高的思想世界里。
也许导演本身就是画家,所以画面里描绘了不少梵高绘画过程的镜头,充分表现出他独特的创作风格:大自然主题、急促的画风、颜料厚重更像是雕塑(剧中高更的话)。
然而,这些独特的绘画风格并不为外人所理解,甚至观众也一样。
于是,影片展现出他的精神状态逐渐与外界格格不入,从被送入精神病院到割下自己耳朵作为礼物送给别人。
在这个层面上来看,梵高与《潜水钟与蝴蝶》里全身瘫痪的主角同样是困在自己的思想里,难以与外界有效沟通交流。
因此,黑屏后用独白说出内心话语、滤镜展现眼前的模糊影像等等风格化的视听手段,确实能生动有效地呈现出他孤立而不被理解的个性。
相比起丰满的作者化表达,故事情节和人物对白显得空洞而平庸。
无论是他与哥哥的亲情,还是他与高更的友谊,甚至是最后的悲剧意外,并没有提供任何新鲜的切入点,更遑论是深刻的分析。
整体感觉只是向不熟悉梵高的观众提供了一份艺术化的科普影像,却没能在诗意化的影像里传达出令观众进一步共情的时刻,这是作品比较遗憾之处。
值得一看的梵高传记电影,电影主要聚焦于梵高的生涯末期,导演通过画面取景等试图解构梵高的内心世界和他绘画世界的方式,在梵高以殉道般的方式投入到自己的绘画世界中。
但作为艺术品电影似乎融入了导演自己对梵高人生的理解,如梵高在和疯人院院长谈话中谈及道自己的绘画是为了未来人所绘画,这段对话过于从未来的角度看梵高的人生,因为身处在那个年代是没有办法看清楚未来人的艺术欣赏标准,所以也无法判断他未来能否成功。
还有在梵高之死的定义上导演试图引导观众相信梵高是受人所害。
在他和保罗高更的关系上也处理的较为暧昧,让人觉得梵高的人生追求之一便是获取高更的认同。
给人的观感是融入了过多的导演个人对梵高的理解,导致该传记电影不是非常客观,但瑕不掩瑜,在画面,表演和服化道上面导演不但融入了大量梵高的知名作品的草图,同时通过艺术处理试图让观众更加理解梵高为何能够创作出这么丰富的画面和影像当然引用导演所用的一句话:山是那片山,只是不同的艺术家眼中的山是什么样,而电影也是一样,作品是这个作品,只看观众如何欣赏这样的作品了,一万个人眼中有一万个哈姆雷特。
I am my paintings.真是感受到梵高的焦虑和无奈;牧师反转悬挂的画,是不是也是对梵高的不认可呢;弟弟对梵高真的很好;尘封在书架上的满满一本draft的本子,也随着吉努太太对梵高的记忆一样封存;棺椁旁堆满了生前的画,而别人仅挑选着自己喜欢的一幅,无论棺椁里躺的是不是梵高,无论他是不是梵高, 可是一个天才也因为坏男孩逝去;文森特在奥弗斯度过的80天里画了75幅画,这也许是他最开心的时光;吉努太太一直都不知道在那本账册里有65幅画,也不是我所认为的single draft,文森特一定很感谢吉努太太在康复院对他的信心和帮助。
演员,摄影,色调让我觉得是在他身边的一个画童,静静的看他画画。
同行的镜头,绘画时没有过多台词,静静欣赏,都让我赏心悦目。
但我分了三次都没能看完,手持镜头需要再减少一点,对白的节奏,与信息传达再有效一点,感觉会更好。
之前有看评论说,这片子十分论文。
确实是。
台词能有一代宗师那种节奏就会颇为不错了。
1、梵谷:在永恆之門(At Eternity's Gate ,2018)一片,由五類型的「對話」場景構成:[1] 第一,是梵谷與社會大眾的對話,包括在酒館與女人的對話、曠野中與一群師生的對話,以此呈現出社會大眾的市儈性、現實性與淺薄。
酒館中的女人說不看那種充滿寓意的文學,只看簡潔如報紙報導的那種文字;曠野中出遊的師生中,孩子詢問「為什麼畫樹根」還帶點疑惑,可是老師說「畫得一點都不像,現在什麼人都可以自稱畫家」就充滿了質疑和挑釁;如此我們可以知道梵谷面對夏蟲不可語冰之苦。
[2] 第二,是藝術的對話,包括在酒館中一群組織社團的藝術家以及和高更的交談。
尤其與高更的對話中,梵谷充分的說明了他的筆法來自於對古典繪畫的繼承基礎,他說其筆觸是師承諸多大師的技巧,可是他的開創性,對線條與光影的感受卻又走得太前衛,終於與高更背道而馳。
面對日益增多的衝突,以至於知己的離去,最終他懲罰自己(割耳)以低頭挽留。
[3] 第三,是精神性的對話,也可以說是自我的對話,特別是在警察局、收容所、精神病院中。
與其他精神病患一同治療中,會發現與之交談的那名士兵因目睹過多軍事爭奪中殘忍的事實,無法負荷而致崩潰,一如梵谷無法承受對自然深刻且充分的感受而瀕臨瘋狂。
和神父的一席對話,更是說明他對宇宙真相的掌握與表達超前於那個時代太多了,以至於無人能及——展現出自我的堅持和肯定。
我們很容易從外界發現梵谷的苦,可是我們能不能從梵谷本身去發現他自己的樂,即使是生命的結束,也沒有控訴、指責或埋怨!
這點梵谷如同顏淵——賢哉回也!
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
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
[4] 第四,是日常生活性的對話,包括和弟弟、醫生等,這是用以建構梵谷生命歷程的時間線。
[5] 第五,無聲之聲,沒有對話的對話場景,也可以說是與道的對話。
當梵谷眼觀自然而心有所悟,此刻的他停止言語,停止思想,沉浸在光影的變化中,所謂「 道,可道,非常道 」——因而這無聲之聲的場景特別多,占電影分量最大,導演不斷透過鏡頭攝影自然,讓觀眾沉浸在那樣的永恆光影之中。
2、辛意雲老師老子辛說卷七十七:有一部電影值得愛看藝術電影的朋友去看看,梵谷:在永恆之門(At Eternity's Gate,2018)。
梵谷,就是十九世紀的後期後印象派的大畫家。
這部電影其實是在表現梵谷與生俱來的繪畫性。
當時所有的人都不能接受梵谷的畫,認為他的畫粗暴、醜陋,違背一般人眼中客觀事實的再現,認為完全不合乎客觀性,或說客觀的自然科學性;再加上他那種狂熱的情緒;當然,在實際生活裡他也不擅於和人交往,就會悶頭作畫,於是大家都認為他是個怪人,凡他所到之處,他都被排擠。
甚至於在這部電影中,就認為他是因為這個情況而不被理解,不被接受而被排斥,甚至於被否定,於是到處被打壓,甚至於被毆打。
孩子們也因此常常去打擊他,丟石塊去砸他;村民也要趕他出村子。
最後在這個電影中,他因此就被村中的不良少年在毆打中用槍打傷了,因此而死。
所以這部電影去強調他是因為畫作被全面的排斥,而被打,以至於死。
在死前,因為他不被了解,不被接受,大家覺得個性怪異,認為他是瘋子,他是危險人物,所以還把他送到精神病院裡去。
也就在精神病院的這些過程中,在片中,就由梵谷的口中自己來敘述他為什麼這樣畫,何以大家都這麼討厭,他還這樣去畫——他說,他只是順著自己的眼睛看到自己所看到的自然,那燦亮的黃色的陽光,那變化無端的光影,在這變化無端的光影中所顯現出來的驚人絕倫的美麗的色彩,這一切都是上帝所賜與人類而展現的自然狀態,這是上帝所給予的永恆,而自己只是將他們作了紀錄而已。
當時高更去看他,甚至於和他住在一起,勸他不要老在陽光底下跑去畫那個大自然,回到房間裡來吧!
進入室內,就畫室內的景況,這樣也至少免得讓梵谷自己總在大自然中過度的興奮——因他所看見的美而過度興奮。
結果被梵谷婉拒,梵谷反而勸高更:「出來迎接真正的大自然吧!
看看那個光,看那燦爛的光!
看看那個光照耀下所有事物變化無端的無限反映!
」他在療養院的時候,神父說:「你為什麼要畫出如此醜陋而粗暴的畫作呢?
這幾乎是魔鬼的顯現哪!
」梵谷回答神父說:「我知道我的畫是人們所不喜歡,他們嫌醜陋。
」他說:「其實不見得就是醜陋,這只是人們還無法看見,無法知道或理解上帝所賜的美麗,無法認識到上帝所賜這天地萬物中的永恆之處——這個大自然,這個美麗絕倫的大自然,就是通往上帝永恆之門的地方!
但是我看見了,我控制不住,自自然然的去擁抱他,把他作了紀錄。
」神父又問他:「你怎麼確定人們還不知道,還沒有看見那上帝所賜的永恆呢?
」他說:「你看!
當耶穌出生的時候,他宣道,呼救世人,可是當時的人們卻並不知道。
當時的猶太人還要求,甚至於逼迫羅馬總督彼拉多要釘死耶穌在十字架上。
當時的人們沒有看到耶穌是神之子,羅馬的總督彼拉多也不認識,於是人們就釘死了耶穌於十字架上,殺掉了耶穌了。
而當人們開始認識道耶穌,認識道耶穌的愛、上帝的愛,已經是三、四十年之後了,在三、四十年之後人們才有能力去認識到耶穌,看見耶穌,知道耶穌所說的愛。
」神父再問他:「那麼,你現在不期待別人認識你嗎?
」梵谷說:「現在的人還沒有能力認識我,事情就是這樣啊!
這要經過許多年之後,人們才能認識,認識這永恆之門!
我只是順著我內心的呼喚,畫出我所看見的——而現在只有我看見了!
」梵谷說他現在不期待人們對他的認識,因為一定要經過許多年之後,人們才能認識到他,因為他生早了;如同耶穌也生早了,是一樣的。
不過呢,將來人們會認識他的,會認識到他所畫下的這永恆。
當時梵谷還說,他只有在作畫的時候才會快樂,才會聽不到他腦中的種種雜音。
當然,這是屬於梵谷的特殊性,而我要介紹的不是梵谷的特殊性,請注意!
不是說梵谷可能有些什麼個別的或特別的狀況等等,現在不是說這個,而是要注意到這個電影中所呈現的梵谷在作畫上,他沒有一點點任何的那個時代畫作的習氣,也就是可以成為商品的、可以待價而沽的商業目的性。
他的繪畫不是等著賣的,不是為等著要買畫的人畫畫,他的作品不是為了成為商品而畫的,他只是順著他所見的自然,所感受到的自然,沒有任何的做作,歡歡喜喜的去畫,去作下了紀錄。
或許我們去看了這電影,可藉著梵谷在這部電影中所陳述他自己的繪畫理念以及他的繪畫態度,來對「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以及「上德無為而無以為」的這分道理作一個參考,特別是「上德無為而無以為」。
凡是「上德」的表現,完全是大道的,是自然的,是無為的表現。
這無為的表現到了什麼程度呢?
到了連可作為任何動機的憑藉都消失,一切的作為不過是大道自然體現而出的狀況,一切都自然而然。
要來跟大家聊的是一部「傳記式」的電影,也是這次有入圍奧斯卡「男主角」的電影,這一部講著那位偉大藝術家「梵谷」故事的,「梵谷:在永恆之門」,在去年那一部「梵谷:星夜之謎」,耗時六年用六萬張手繪油畫完成,而不同於星夜之謎,「在永恆之門」用著「寫實」並且第一人稱的主視覺完成,一樣說著梵谷混亂人生,卻又是完全不同的描繪著梵谷。
故事就是相當傳記的呈現著梵谷生平最後一段時光,整個劇情得軸線從印象派的藝術大師文森梵谷(威廉達佛 飾),自殺前最後的瘋狂時光來鋪成,
一個就算被人嘲笑,被人說已經是神經病的那位藝術家,在那樣精神耗弱的狀況下,創作出許多震撼人心、舉世聞名作品的畫家,在那個他最為衰弱,卻又是最為靈感洶湧的時候,他的心靈與世界,又是怎樣變化的?
這是一部傳記式的電影,但更像是一本梵谷的日記般的詮釋,他記錄著在他生命中重大事件當中時,他怎樣面對與看待的心境,以及那些時間,他所創作的美麗吉光片羽。
梵谷其實是一部很文青的電影,很像一部梵谷的紀錄片,利用第一人稱的視角來拍攝與解析著那個傳奇藝術家,那個不斷震動的畫面呈現,然後截斷式的黑屏與自白般的口白,導演用一種自述的口吻來說明梵谷的心境,然後那一幕一幕如畫的畫面,在導演的鏡頭呈現下非常令人驚艷,不過確實這部電影太藝術了,雖然看著梵谷跟高更在聊那些畫家們是相當有趣的,但他們關係跟互動內容真的像是在上西洋藝術史。
另外加上手持、特寫鏡頭的頻繁,環繞式的文青重複對白,以及刻意增加的旁白與大量的梵谷內心戲,確實讓這部電影很不「親民」,雖然他用了許多我們熟悉的畫作當引子,但卻用了很不一樣的角度去解釋梵谷的行為,是用著相當不同於大眾認知但卻有可能的角度去切入,像是梵谷沒有大家想像中瘋狂,梵谷的善良跟溫柔,他用了這樣比較不同於世俗的角度來說著,梵谷為什麼精神崩潰、為什麼要割下耳朵、怎樣的原因住進療養院,而他的的內心世界又是怎樣?
並且去了解他為何作畫?
在各個時期不同題材又是怎樣選擇?
真的很像一篇西洋藝術史的詮釋,喜歡的人會喜歡看著這些藝術家都還活著一樣的訪談,聽他們討論他們認知的繪畫,他們對於繪畫的追求與執著。
但我相信,大多數的觀眾會覺得疲憊吧!
然後要真的稱讚的是,威廉達佛真的是影帝呀!
那種恍惚跟瘋狂,還有那個藝術家的纖細,都詮釋的絲毫不差著。
雖然跟當時的梵谷相差了至少25歲,但那些歷盡滄桑的複雜,以及落魄潦倒的神韻與為藝術亢奮的狀態,都被相當完整與精彩的呈現,甚至扮裝後的達佛和梵谷的自畫像的相似度之高也非常嚇人。
另外雖然戲分不多,但這坎城影帝麥斯米克森、金球影帝奧斯卡伊薩克,這樣的卡司真的非常驚人呀!
而奧斯卡伊薩克演出的高更瀟灑而率性。
以及麥斯米克森的那個宛如諮商師的牧師,確實互動很少,但都很有味道!
另外,還有演出梵谷弟弟的魯柏佛蘭德跟威廉達佛的對戲也是相當精彩的,尤其威廉達佛瞬間像是孩子一般的需要安撫,還有魯柏佛蘭德跟他的親情都很真實。
這部電影很有趣的解析著梵谷在追求永恆的孤獨與執著,甚至相當大膽的說著「梵谷可能不是自殺」的角度,整部電影透過大量的光線、調色、晃動來呈現那宛如梵谷的油畫的視覺感,也許從那個鏡頭中看出去,不一定是梵谷所認知的世界,但確實是另一種可能性,也確實是導演所看到的梵谷的世界,電影的節奏相當緩慢,故事的劇情其實不多,也有相當大的留白空間,這確實不是一部商業的大眾電影,但如果是對藝術有興趣的朋友,並且對於電影的留白、長鏡頭運用有興趣,又或是想要看看威廉達佛那種深沉演技的觀眾,那請你睡飽了,再進電影院看看這部很藝術的梵谷吧!
親愛的網誌先生,這其實是一部很排斥假文青的電影,所以,如果你不是個骨子裡的文青,我想就不用進電影院浪費兩百塊了!
以上!
拍得这么小清新还挺无聊的
画太阳的男人,达福的演技已臻化境。只有画家才能更好的理解画家。不能理解本片豆瓣分为何如此偏低
学生电影的水平 白瞎卡斯了
印象中威廉达福不是第一次出演梵高,这部新作没太多新鲜的内容,只有满眼的作者风格,导演恨不得把当年《潜水钟与蝴蝶》里的手法全盘搬过来,不过还是没能拯救这个比较空洞的人物传记~
0分。看完更加睡不着,直接晕车了。
半虚焦来呈现梵高眼中的世界很有想法,威廉达福的表演值得嘉奖
威尼斯的前期评论极糟糕,差点就不看了,可其实真正看完之后体验可以说是甚佳。梵高这个人物,精神意义早就超越了其画作的意义,每个人都可以从他身上看到一点点脆弱的自己,所以,给他拍传记片,是无论如何做不到“客观”的,所以,导演也只能用自己所理解的情绪,去填补梵高情绪起落间的空白。真实的梵高可能并不是这样的,这部电影也远称不上杰作,可他们都在一样笨拙地努力闪光。
就像梵高和高更撒尿的时候说的,我们看的并不是同一片天空,所以我们看的也可能不是同一部电影。
挺好的啊,比几年前那个动画梵高强几十倍!
6
太平淡
【1】非电影。几乎都是用一种畸形的视角来提供电影的视觉和听觉的作用。对于传记片的定义要让电影变成梵高的电影诗。拓宽梵高的精神与内心世界矛盾,是完全没问题的,但完全不知道在拍什么。对电影的节奏,把控故事不清不楚也没有给予我强烈的震撼。《潜水钟与蝴蝶》过了把“眼睛”的瘾,这把彻底玩废了。极其难熬过去,永恒之门是导演装逼用的,不是电影本身致敬梵高的艺术的。
自然的色彩,抖动的镜头,这是在还原梵高的画作和精神世界吗?个人还是蛮喜欢这个梵高的
艺术家总是疯疯癫癫的
给达福个最佳男主吧
《鹿象观影计划》21/100: 大象的作业让我们的观影计划也变得文艺起来。前30分钟对于很久没接触文艺电影的我是懵逼的,多种叙事手法交叉在一起,让人无法找到导演想表达什么,想让观众如何接住他的表达。直到厘清哪些是叙事视角、哪些是梵高的第一视角、哪些是他的内心独白,才逐渐回味导演传达的理念。个人对梵高的画的欣赏,在于他的作品里有种脱颖而出的、强烈的生命力表达。与变化过的当代主义艺术不同,这种生命力从“自然”(植物与人)出发,怦然在灵魂深处爆发出共鸣。导演说,这是因为梵高是与当代社会所不同(甚至超前)的天才。但这是否一种“果因论”?当代社会对艺术家当时造成的影响是什么呢?可惜导演并没有展现出来。
嗑点双高玻璃渣容易吗!还得看一个半小时网红vlog,关了关了。
灾难片
看文森特与提奥的书信集时,感觉他是一个强大又脆弱,平静时可与自然神交,爆裂时可以逼自己到墙角,活在虚实间的人。影片时而晃动的镜头,文森特确诊癫痫病后清晰与模糊相拼的镜头,都是画家的世界,令人心酸,惋惜。
SFO-PVG. S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