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彼得卢

Peterloo,彼得卢:血染曼彻斯特(港),彼得卢:人民之声(台),彼铁卢

主演:玛克辛·皮克,罗里·金尼尔,蒂姆·麦克纳尼,戴维·鲍姆伯,里奥·比尔,尼克·迈瑞莱格伦,菲利普·杰克森,皮尔斯·奎格利,阿拉斯塔尔·麦肯泽,卡尔·约翰逊

类型:电影地区:英国语言:英语年份:2018

《彼得卢》剧照

彼得卢 剧照 NO.1彼得卢 剧照 NO.2彼得卢 剧照 NO.3彼得卢 剧照 NO.4彼得卢 剧照 NO.5彼得卢 剧照 NO.6彼得卢 剧照 NO.13彼得卢 剧照 NO.14彼得卢 剧照 NO.15彼得卢 剧照 NO.16彼得卢 剧照 NO.17彼得卢 剧照 NO.18彼得卢 剧照 NO.19彼得卢 剧照 NO.20

《彼得卢》剧情介绍

《彼得卢》长篇影评

《彼得卢》短评

这电影拍的简直耿直。两个半小时的电影,前两个小时讲筹备集会,各种人聚堆扯淡。我已经多少年没有在电影院睡着过了,这部电影成功的把我催眠了一小时。后30分钟讲集会,连续20分钟的混乱场景,看的人异常烦躁,最后结尾也是不了了之。这电影整体简直拍的像部纪录片……

6分钟前
  • 较差

大师毕竟是大师,只能感叹一句,竟不知说些什么~很有质感,稳重的历史片,情绪缓慢推进,直至集会屠杀彻底爆发,终于展现一点大师风范~尸位素餐,不解决问题,反而解决提出问题的人,必然揭竿而起~

8分钟前
  • 周凯_ZK
  • 还行

透纳先生的质感配上史诗级调度 一切都成为爆发前夜的铺垫 this is purely magical 豹的另一面:还记得维斯康蒂怎么用舞会释放全片积攒的厚重喘息吗?迈克李用大屠杀做到了

13分钟前
  • 乔治洗衣机
  • 力荐

有三幕極其精采:馬虎判案的交叉剪輯、在地牢最陰暗面拷打的長鏡、節制濫情的結局。其餘則長的無用又無趣,乍看像對話的絕大多數戲境其實就只是用以變相的敘述時空背景而已。不過這就是麥克李的目的吧……

16分钟前
  • 焚紙樓
  • 较差

无聊。。

18分钟前
  • 嫣Yan-
  • 很差

本以为结尾会有一个结局,到最后发现并没有,底层人民甚至连一丝丝尊严都没有,他们的孩子为勋贵打赢了战争,挣来了高官厚禄升职加薪,可回到家却连一口饱饭都吃不到。回到影片,两条线交织在一起进行,即讲了平民如何挨饿,也讲了高层如何对平民,在他们的眼中,平民到底是什么样的存在,也讲了平民是如何被压迫和如何反抗,可惜,到头来终归是以卵击石。

21分钟前
  • G
  • 还行

大段大段的台词轰炸,最后的大屠杀拍得极为震撼,然而整体上来看还是略显枯燥。

24分钟前
  • Stevie
  • 还行

2018年的电影,把英王拍得很猥琐,赤裸裸地辱英(按照所谓的中国逻辑,这导演该被炮决十八遍,太僭越太妄议了!),也非常直观地说明无论在什么社会状态下,“枪杆子里出政权”都是托底的原则,再激动人心的宣讲、软实力文化、号召及和平散步等【乱入:傻vB豆c瓣d广e播f审g查制h度&煞i哔j审k查l员】,都需要武力实力作为后盾,否则铁定敌不过刀剑所向——当然了,抗争未必能得到什么,但不抗争一定不会有回报。

29分钟前
  • 赤潮▪夯
  • 还行

除非对这段历史很感兴趣,不然不推荐看

30分钟前
  • 苗木诚
  • 还行

这个历史事件也许对英语国家很重要,影片交代背景也还算清楚,但冗长浮夸的台词让故事节奏沉闷,我们看着还是摸不着头脑

34分钟前
  • godai5
  • 较差

3.5,有些细节处理得挺好的,但整体就觉得比较无聊

38分钟前
  • jerrynemo
  • 还行

The cost of democracy and freedom.

39分钟前
  • Primrose
  • 推荐

如果非要在《罗马》和《彼特鲁》两种历史电影中选一部的话,我更倾向于后者。究竟是为了历史才拍电影,还是为了拍电影而有求于历史?

40分钟前
  • Peter Cat
  • 推荐

各个精良的部分却拼不出一个优秀的整体。都说结尾部分赞,但和电影圣雄甘地的屠杀比,简直就是小学没毕业。导演有责任有担当,可没有驾驭这个题材的功力。

43分钟前
  • 哈達克船長
  • 还行

同为重大历史事件题材电影,拍摄手法也同样冷静克制,感觉这部比《我控诉》好,尤其是最后那场屠杀戏。英国演员的舞台剧功底让他们无比适合演绎这种舞台剧风格的历史影视,台词念白听着太舒服了。

46分钟前
  • 金星上的红茶馆
  • 推荐

2019.07.11@ SKC

48分钟前
  • 圓心
  • 还行

1819年,打败拿破仑之后的英国经济出现危机,曼切斯特工人阶级要求政府改革,在圣彼得广场举行和平集会情愿,最后却遭到政府军队屠杀,由于其中许多人都参与过滑铁卢战争,因此这次屠杀又被称为“彼得卢屠杀”;2小时的电影还是挺无聊的,而且惊悚的是迈克.李拍的,竟然这么普通!而且有点没打到重点,整件事讲的虎头蛇尾。彼得卢屠杀之后,英国政府继续收紧,抓人、关人和禁止言论,也因为报道这场屠杀,《卫报》诞生。对于掌权者而言,历史似乎有用的只是其中的权术,至于恶事,则反复在做。

50分钟前
  • 真是好大一张床
  • 较差

最后那场大屠杀调度是绝绝对对震撼影史的,前面冗长密集的演讲和大段的对话似乎是为了看到最后那一刻的耐心试金石。到它真正来临的时候,我万万没想到迈克李会这么拍,像是上帝在创造一张油画卷轴,不像是电影惯有的高潮,似乎导演不过是拿着放大镜在这卷轴上移动,可以说这部电影处处有高潮又似乎处处没有高潮。看完电影去了解彼特卢的历史后也就明白了,人类历史长河上哪有什么高潮和低潮,不过是一小群人杀死了另一大群人罢了。现如今似乎只有老导演会追求这种宏大叙事了,年轻一代还是会更注重个性表达吧。但我犹为敬佩这种不讨巧得去包含和丰富,有野心得囊括每一种视角,苛求每一个镜头和构图的工整的表达方式。继续期待更多的迈克李。

55分钟前
  • 世界已夷为碎片
  • 推荐

迈克·李的片子,还原了英国一段历史。片子很长,两个半小时,具有迈克·李电影一贯的精细,画面也很有质感,但叙事有些啰嗦,有些人物形象过于漫画化。

58分钟前
  • 优游卒岁
  • 推荐

惨案背后复杂的国情社情似乎并没得到完整铺陈,电影片面的将更多矛头引向无产阶级与政府保守派、地方资本家,而缺少对存在于曼彻斯特当地民众间矛盾的描写,事实上,参与清场任务的曼彻斯特和索尔福德义勇骑兵队对工人阶级积蓄已久的仇恨,才是加速事态升级的直接导火索,而骑兵队大部分成员正是来自当地的商人团体,人民内部矛盾可见一斑。如此取舍后的剧本虽能更好的引发世人对政府及权力阶层的警惕,唤起又一波捍卫民主的呼声,但作为一部严肃的、具有艺术价值与社会责任感的历史片,弃轻取重也成了其美中不足的一点

1小时前
  • Chardonneigh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