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感觉整部影片的故事并不像片名所带给人的第一印象那样,而是讲一个直率的老师在一个恶劣的环境中的一段经历,情节波澜不惊,却很值得回味,能引发人的某种思考。
有一种文化底蕴在,有一种劲头在,写出的东西、拍成的作品就有种不一样的地方,不一定件件都是精品,但有作者、导演的心在里面。
这一点我们需要向日本学习,我们丢掉了太多文化和传统,已经迷失在了全球化的浪潮中,需要一缕缕清新的风涤荡急功近利的心。
这是我的看法!!!
再看这部sp之前,我对夏目漱石的印象停留在最美情话,今晚月色真美。
夏目漱石原著改编,nino演的是新版。
演绎一个超级耿直的男子,他的家里只有一个叫阿清的老佣人。
不管外界的人认为少也怎样一根筋,阿清总会夸奖他觉得个正直爽朗的人。
少爷在阿清的保护下能保留直率的性格成长。
后来,少爷到一个偏远小镇上教书。
结识了小镇上最美的姑娘,学习里则是老狐狸一样的校长,自恋的教导主任,拍马屁的老师,唯一比较正常的老师懦弱的老师和调皮却本性善良的学生。
而少爷的到来打乱了这个平淡的小镇。
他的耿直使他不愿迎合任何一人,最后他离开了,也是带着一身正气。
他从未改变,保持初心。
无论是在温泉池游泳,还是与学生打成一片,还是纠正画,还是最终打向教导主任的那一拳,都体现了他的性格。
这样的一气呵成,让人快意淋漓。
最让人感动地是阿清对少爷的感情,就是那份温柔,保护着少爷那颗本心从未改变。
最后,少爷还是回到阿清身边。
“少爷为人正直,品性难得。
”夏目漱石总能把幼稚的内容讲深刻。
他还总是去讲幼稚的内容。
缘何如此? 仔细想想,并不是他喜赖于幼稚,而是喜赖于“好”,毕竟人们都把自毁当做成熟。
又看到宫本信子,第一次是《蒲公英》,第二次是《海女》,这是她最老的一次。
夏目簌石原著改编,两个小时酣畅淋漓的一台众生百态的完美喜剧,二宫和也演出了原著里“永远的少年之感” ,和对手教导主任、战友数学老师三人一起支撑整部电影的紧凑节奏,剧情递进,笑料不断,每分钟都有戏,强大到目不暇接。
问题儿童“少爷”从小被所有人冷落,只有家佣婆婆永远给足鼓励,赞美他是个品行端正的正直好人。
生性本就爽直急躁的小少爷无奈学业毕业后就被强分到偏僻乡下教书。
安静的乡下小镇古朴美好,有好吃的美食小店、舒畅的温泉洗浴,还有美丽的乡下女神。
只是这么美好的世外桃源却竟然一点不比大都市单纯、宜居。
看前半段特像钱钟书的《围城》,后半段就是日本江户的《春风化雨》,可见,不分地域和年代,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
鲁迅对夏目簌石的原著小说给过评语:“轻快洒脱,富于机智,是明治文坛上的新江户艺术的主流,当世无与匹者”。
少爷以一敌十,坚守“为人正直、品行难得”,誓与恶势力决一高下的气势实在让人热血沸腾,小小的一个人,蕴藏着强大无比的魅力,二宫和也 · 真 · 演技派!
好看极了的电影!
最后隔壁奇怪的室友就是大文豪真是好大的惊喜。
夏目漱石的原著,奠定了故事诙谐讽刺的风格。
编剧功力到位,改编得很不错。
二宫的气质非常符合少爷的人物设定,演技也有保障。
综合以上因素,这是一部非常不错的影片,针砭时弊、诙谐有趣,观影体验非常愉快。
影片的拍摄风格是昭和时期的味道,小镇的景色和建筑增加了这种古色古香的感觉。
少爷的性格品行可能在现实中并不讨人喜欢,太过爽直,正因如此更觉难能可贵。
但他并不是一个伟光正的人,也会在没人的温泉游泳,喜欢吃的东西也会吃个够。
影片的小细节很动人,寄宿的女佣、歪的画、学生走过的桥,每个细节都很有味道,可以慢慢咀嚼和消化。
不过电影毕竟是电影,少爷虽然没有了工作,但却坚持了品性,而且还影响了学生和其他老师,给学校带来了不一样的氛围;如果现实中呢?
如果真的遇到这样的人,请善待他吧。
读完了夏目漱石的《少爷》(《坊っちゃん》)。
很早之前看过二宫和也主演的电影,印象十分深刻(尤其是《敬启,父亲大人》里面的迷惘又青涩的少年),这回看完原著后又重温了一遍电影,还是很受触动。
原著更多的以少爷的视角展开,生动的切入,讨论教育的真正意义。
从少爷的角度来看,他明白自己的率直往往并不会给自己带来什么好处,反而常常惹祸,所以书中一开始就写到:“从老子那里继承来的莽撞性格让我打小就没少吃亏”。
但少爷坦然的接受了如此的自我,并勇于去承担顺应而来的种种(比如恶作剧正因为会受到惩罚,而获得了做恶作剧的快乐),这是我觉得比文中阿清婆认可的“少爷天性率直、人品好”更可贵的品质。
世间只有阿清婆懂得少爷,并且保护着少爷这种美好的内核,因此这份老少相依的珍贵感情在文末阿清婆因肺炎去世,葬在小日向的养源寺,才会如此打动人心。
电影虽然有所改编,但结尾也没有放弃这个点,甚至以一位女性将书翻到最后一页的方式,非常直接的表现了出来,说明大家——起码是导演——对此结局的共情是相同的。
电影版的故事去掉了一些曲折的内容,比如少爷首先租到了一家会向他推销伪艺术品的房子而导致和豪猪老师的进一步冲突、玛莲娜和老秧南瓜的婚约等等;同时又增加了一些更具戏剧性的剧情,特别是玛莲娜和老秧南瓜老师的私奔引出的那句:“明治时代的女人要对自己诚实”——也从侧面反映了少爷的到来不仅对生徒们、对同僚们,乃至对周围的女性也产生了很深的影响。
相对于还有一丝严肃意味的原著,电影中的故事因此更可爱也更具戏剧性了,狐狸校长、马屁精的形象在最后也仿佛灵动了起来,住宿的生徒们获得了成长,当然可怜的唯一恶人——红衬衫教导主任——只能变得更惨一些了。
但不论是电影还是原著,阿清婆的出场时间虽然很少,但却最为深入人心。
原著是通过少爷的心理活动直接描写回忆,电影则是以实际场景和少爷口述的方式(比如告诉玛莲娜收件人是谁),方式不同但阿清婆那慈爱高尚、温暖安详的形象都跃然心上。
但愿每个人生命中都能遇到这样的人,也许这也是《少爷》作为日本国民“麻疹书”的意义之一。
除了保持率直善良不撒谎,能够即使不遇到,也能够成为这样守护他人的人吧。
如果只谈电影,说不上技巧,叙事也没有任何突破点,但就如原著一样,保持着夏目漱石行文相似的真挚情感,因此即便如此,这也是一部能够深入人心的佳作了。
以上仅为一点拙见。
《动物农庄》是一个展示黑白颠倒的故事,书中一直被猪洗脑的羊群们一遇到问题,便会大声齐咩:“四足善,双足恶”。
《少爷》这部剧中的画框贯穿始终,每个“小纠纷”之后,都会依次出现少爷和教导主任摆弄画框的几秒镜头。
那是一幅诡异的抽象画(或许暗喻当时的世道),但把画框歪过来放,画里的树就正了。
少爷和红衬衫的内心,一个正直容不得说谎,一个虚伪狡诈,正好对应了对待这件作品的两种态度:红衬衫的虚伪是符合这个世道的,所以他代表了画框的“端正”,一幅画就得这么摆!
而内心正直的少爷则一次次的把画框歪斜,看似与世道格格不入,但其实把画框歪过来才能正确欣赏到里面的内容。
最后一次是和豪猪一起摆,两个人的点头也合了这层意思,志同道合的伙伴自然看见的是里面摆正的内容,而不是歪斜的外框。
原作描写的更加直白、讽刺,更多展现的是世道中的“端正君子与应和端正之人”。
比如学校中的老师,这些可不是庸俗的小市民阶层,而是教书育人的知识分子,但却也如此混淆是非,一味迎合权势;或者软弱无用,逃避问题,缺乏反抗、坦诚的勇气。
他们都是冠冕堂皇、代表了“端正”的一类人,即把画框摆正,但空有外表一副端正的架子,里子的斜的。
男主则是一副“斜斜”的样子,看着就不成大器,只有阿清夸他“性格直爽,是个很好的人”,但在当时的社会看来,男主是棵歪脖子树,你看他不仅在饮食店暴食(不太顾知识人的体面 贪吃),还在澡堂中游泳,这都是不好的行为,是社会中“歪斜分子”;豪猪看着也不是好人,光这副凶神恶煞的长相,就足够“歪”了。
但这俩兄弟偏偏就是性格直爽容不得谎言的善人,难以被社会接纳,但底子很善。
可这个世道,作者也明白他们的日子不好过,注定会被人唾弃成“歪斜恶”。
就算有反抗,也抵不过红衬衫们对群众的花言巧语,《动物农庄》中猪们直立行走,羊们不也改口:“四足善,双足更善”了吗?
镜头好美,俗套的故事讲得有点有趣,以及终于有了嘴炮无能的男主。
光是听到夏目漱石就觉得美美的,电影的调调也十分舒服,不做作,不自怜,讲述遭遇那么平静。
也许很drama的事情在这里变得好像“这就是生活”一样自然,很平凡很舒畅。
那副饶有深意让人似懂非懂的画,明明所有人都不得不歪着头看它,所有人却都漫不经心地接受了。
没人会去理会或改变什么,这是他们接受的“这就是生活”。
一点点甚至比一点点还要再过一点点的倾斜和歪曲,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也便罢了。
而男主大概是不能容忍一点点歪曲的type,歪的就是歪的,说谎就是说谎,说谎、最讨厌了。
男主秉持着这个品性一直到最后,可笑的是这么正的三观反却一直被旁人视若异类。
由此反思,对于世间不正直之事,大部分人的态度也许是:看度。
不严重的小事,歪着就歪着,能息事宁人便息事宁人。
大家习惯的那一套,空有其词的种种程序,道貌岸然的陈词滥调,人人心知肚明,不当真,也麻木。
渐渐地到一些有些触痛道德底线的地方,人们也不知是不是该愤懑了。
这是我们一贯的做法。
有些“钻牛角尖”的人,却不能容忍或习惯一点点虚伪。
这里也是个点,男主这种性格,强度需要把握,一旦演得过了,难说不又是一种另一形式的虚伪,就像反刻奇成为刻奇。
(这剧里还是把握得很好的。
也许选择做一个正直的人,放弃说谎、放弃习得不信任人之策与趁人之危之道,总不免被小人左右排挤,颠沛流离,但是却能拥有那种真正”舒畅“的时刻。
carefree,guilt-free,就像在饭馆吃到好吃的心满意足,就像从阴影里走到阳光下再舒畅地呼一口气,或是在温泉里放松身体时,能发自内心地感到愉快。
少爷,个人所看千万部电影中,最具有教育意义的电影,适合所有拥有诚实正直之心的人,也许能通过此片大概明白为什么日本学生的素质都普遍较高。
整部电影幽默诙谐,几条线贯穿其中:1. 阿清,一个陪伴并赞美教育了主人公一生的女佣,一个老奶奶。
在少爷不被父母师友看好的情况下,一直称赞少爷生性直爽,品性难得。
这也是电影里少爷能一直诚实正直的原因。
且在面对挫折和困难,少爷首先想到的就是阿清的淳淳嘱咐和教导,而丝毫不提其父母,也说明了阿清教育的重要性,说明赞美和对孩子的肯定的重要性。
感谢所有的阿清奶奶。
2.从东京远赴四国的一个偏僻中学任教。
以一副画的正斜为映像,来表达正斜的对立。
教导主任把画挂正了,但他心是歪的,选的画,景色也是歪的,是成年人中成功的坏人形象。
而校长,老师,学生和媒体都歪头看着画,没有一个人说诚实的话,只说了教导主任想听的话。
歪头看画的他们不知道画是歪的吗?
他们这是一般成年人的做法。
诚实正直的少爷入职,就跟这个画干上了,摆歪了画框来把风景摆正。
他是诚实正直,遵循本心的好人形象,正斜对立就这么开展了。
少爷不喜欢画歪,所以摆正了,不喜欢学生撒谎,所以要他们认错,不喜欢校方放纵式的放过犯错的学生,所以抗议,不喜欢学生毫无认错意识的道歉,所以不接受,等等。
只要他认为不对的,都会直接的站出来表达或者行动,非常纯粹,所以也一直碰壁。
但最终,他优良的品德和坚持还是给学生和老师树立了诚实正直的楷模,受到学生和老师发自内心的尊敬,最终歪斜的画从墙上狠很掉落,砸在地上。
3. 学生的故事线。
面对其它好学校的学生,退让而懦弱;面对无理的要求,屈服而道歉;会捉弄老师,但不会承认;会按学校要求道歉,但不会认错。
这一开始展现出来的学生是懦弱的,不敢表达意见,不诚实不正直的。
但在跟少爷的对抗中,最终被感化,以少爷为楷模,敢于表达自己的内心,敢于去抗争,获得升华。
4.老师的故事线。
a. 绰号帮腔佬的老师,一个马屁精,只会逢迎教导主任的小人,但也是众多事件的观众和见证,最终内心的诚实和正直被激发,敢于表达自己的看法,反对教导主任的意见。
b. 英语老师,一个被现实打败,被动接受命运安排的男人,总是一副青南瓜的表情,无法遵循自己的内心,只会配合现实的摆布,活的很累,但最后在少爷的激发下,还是勇敢表达了心声,获得了幸福。
c.绰号豪猪的数学老师。
虽然面相不好,但为人正直热忱,是与少爷同路的人,是所有善良正直,敢表达心声的人最好的伙伴,诚实正直的人不会孤独,你绝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d. 其它老师。
也就是其它了,也许有受到少爷的感化,有所改变,也许毫无影响,只是路人。
e.校长。
一直的观众和见证者,口头禅: 原来如此。
仿佛洞悉一切,但所为确又实在不多,放任教导主任的妄为,放任英语老师的调任,放任正直的少爷和数学老师的离职,是个尸位素餐的上位者,所见但不所为。
最后的结尾是最喜欢的部分。
少爷在现实面前,没有受到特别的眷顾,辞职之后,没有被返聘,没有被特别的感恩,没有被特别的夸大,就是很简单的回到东京重新做了其它的工作,也过的很开心。
这很现实,但做好人,做一个遵循自己内心的人,有所承受有所缺失才是正常的,你的选择注定了你要对自己的选择有所付出有所承担,承受住吧,自己开心就好。
1.关于爱情其实少爷一直说阿清不是心爱的人。
可是少爷是阿清心爱的人。
也许你们觉得这是亲情,但是我依旧想要大胆猜测这里是爱情,而且没有任何亵渎的意思。
2.关于风格少爷耿直boy很有脾气,我想导演一定也很有脾气,这风格 ,太耿直了。
直来直去,不过导演对滑轨把握不是很好,感觉有一个技术就想在哪都用上,可是有的地方用显然不合适。
3.电影主题这电影应该讽刺的是现代人的从心吧有人内心是少爷,表面却只敢做古贺,只敢做马屁精。
我很庆幸我虽然怂,但是不做古贺,不做马屁精。
我虽然是很从心,但是我做事追随自己的内心,不想做的我就不做,你奈我何?
当然耿直需要付出代价,但是能得到真正对自己。
虽然有人从里到外都是古贺,有的人从里到外都是马屁精但是我相信就算如此,大家依旧有一天想要做一次自己。
在澡堂里大喊一声,在喝酒后大声表白。
那个才是你的内心。
结尾颇有致敬死亡诗社的味道,有趣4.我的汇报我现在在违抗的是我们学院书记,每周日晚有签到的活动,本人一次未到,后事如何,静观其变。
但是我不后悔,也不害怕。
具体细节不多说,但是我用违抗一次表面并非小事。
最后:其实电影差不多也就8分,但是导演不拘一格,必须嘉奖一星
夏目漱石作品改编,校园里的故事,展现日本明治维新之时的风貌。情节的推进过于肥皂剧化。
少有的难得有点质感的日本电影二宫的角色还挺合适的古田新太一如既往的好评
好无聊
豆瓣就喜欢这么调调,其实什么也没说的伪高端,伪文艺。
浪费时间
作為夏目漱石入門來說很不錯 二宮和也演技只能說是正常發揮
不出彩
作者的脑回路真好猜,没看头
江户时代的人情世故。故事不错,节奏让人捉急,夏目漱石的原著应该比电影有趣。这么多年了二狗还是一脸的高中生相~~~
困的时候别看,可以睡几觉。完全没明白要表现什么主题?都点到为止,少爷耿直、师生关系、职场黑幕?置景很粗陋没质感,画面与剧情都回不去那个时代,现在看略显矫情。
太合适他了,太合适他了,光是看他演得这么得心应手我都要感动哭了。比前面17岁的谈春更像17岁的少爷。太喜欢。
简直像为二宫和也订制的角色,活脱一个小少爷,影片完全是渐入佳境,精彩收尾,一流的配乐,对教育的深思。
演技浮夸,太过刻意,还是小说比较好看…
故事和画风都不错,微积分讲得再细一点就更好了
想来夏目漱石的原著应该也很棒吧。讽刺幽默轻快流畅,人物都很鲜明有趣。二宫当然 本身演技不俗,耿直boy的这个人物设定很适合他演。另外古田新太的老耿直boy,山本耕史的懦弱,八岛智人的马屁精都很到位。然而最精彩的还是及川光博的傲娇自大矫情教导主任,眼神手势走路姿态都实在太可爱了。
我确实不喜欢夏目漱石的故事,读过的每一个都不喜欢,这个电影也好弱智^_^
竟然是2016年豆瓣评分最高的日本电影?!可能是我太久不看日剧了,有点不习惯日本的拍摄风格了。总觉得人物过于脸谱化,演绎的也比较夸张。也许人家就是这种风格吧。故事比较简单,也有感人的点,但就是比较简单的那种感觉,甚至有点说教。不觉得它是一部不好的电影,只是如果说它是2016年最好的日本电影,有点不可思议。
清姐
二宫和也小嘴一嘟,耿直
超级无聊,故事特别浅薄。以后要避开及川光博。最后一段真是明治版本的captain my captain。“每天只要想到你,就觉得心痛。”虽然行走成人世界的法则是说谎之法、不信任他人之术、趁人之危之策略,但活得又酷又快乐才是真本事,毕竟,人的一生真的不长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