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影片,看了豆瓣上很多评论,我才发现我们强加给这部影片的意向远比这部影片要表达的内容多的多。
对,是强加,因为我并不认为影片一定是在描绘某个性别群体的生存状态。
因为另一半欺骗而误了终生,为了家庭而放弃梦想,因为家长的霸道而导致家庭离散。
难道这些情况仅仅是发生在某一个性别群体里吗?
我想不是。
影片里提炼出的关键字有被迫、被压抑,然后顺从屈服。
女性有女性被限制的因素,为了家庭放弃梦想,为了抚育孩子而奉献自己。
可是男性真的就生活在一种为所欲为的环境中吗?
有多少男性是在无忧无虑的追寻自己的梦想呢,不也一样在被生活的重担压得喘不过气。
其实,看到这么多评论让人感觉有点唏嘘和可惜。
因为一部好的文艺作品,应该令人生发出普世的悲悯和关怀,而不是树立对立和孤立。
通过这部描写女性的电影,我们应该生发出的是一种对平凡普通人,甚至是社会上的少数群体的关心关怀,和对自我的反思与关照。
而不是进一步强化所谓的强权者和被强权者的角色形象。
每个人在这个世界上生活都不容易,都面临着自己的难题,当我们共同处在社会的底层,共同是芸芸众生中的一员的时候,没有谁比谁更容易。
互相接纳,互相体谅,才应该是它的最终解。
一对姐妹,有自己的梦想和爱情。
在父权的威名下,悄悄进行着反抗。
姐姐出去幽会情郎,妹妹给她作掩护。
而姐姐竟彻夜未归,同水兵私奔了。
为防万一,父亲很快就让小女儿结婚了,她的音乐梦想就此破灭。
她将面对今后家庭,孩子,丈夫,和操劳而庸碌的一生。
姐姐被水兵抛弃,爱情理想破灭,挺着大肚子回来了,却被羞愤的父亲赶出家门。
父亲告诉姐姐,妹妹不在了,同时也告诉妹妹,姐姐从来没有回来过。
在父权的威名下,姐妹被绝情至极的分离。
追求音乐梦想的妹妹不想生孩子,而姐姐成了单身母亲。
姐妹俩在父亲的谎言下天涯一方,但又彼此牵挂。
那一封封姐妹俩之间没有回复的来信,就像一张张没有抵达彼岸的船票,一张张没有实现赴约的请柬。
姐妹俩通过穿越时空的平行线般永不交叉的叙事,将淡淡的哀愁和深深的思念表现出来。
那光辉夺目的梦想,与黯淡无光的现实,反差悬殊,却又无可奈何。
而正因为对方实现了梦想,幸福而自由的生活,自己才能忍受悲凉残酷的现实。
在里约的街头擦肩而过,姐妹俩生活的很近,却又距离遥远,这个距离不是现实的距离,而是梦想的距离。
梦想总是很遥远,因此,看起来格外美丽动人。
渐渐地,姐妹俩的生活变得相似起来。
抚养孩子,照顾老人,奔忙在家庭和工作之间,她们变得如此的相似,就像绝大部分失去了梦想和热情的女性一样。
但同时,她们也承担了责任,找到了另一种爱与热情。
这不是年少无知时对梦想的热情,而是历尽沧桑后对生活的热情。
时间流逝,许多人消失了,但爱与梦想并没有消失。
直到在丈夫的遗物中发现了来自姐姐几十年前的信,妹妹才终于明白真相。
丈夫隐藏了这些信,抹掉了妻子实现梦想的所有可能,埋葬了那个光辉灿烂的成为钢琴家的梦。
而生活给予她的补偿,就是一个完整的家庭,一个作为妻子和母亲的责任和幸福。
而这个钢琴家的梦想,却一直留在姐姐的心中,正如姐姐的爱情一直留在妹妹心中一样。
她们拥有对方幸福的幻影,作为一件笃定的事实,一个牢固的信念,一个美丽的传说。
影片一个极为意味深长的地方就是,姐妹俩终身失去了对方的联系,但她们彼此都有一个看不见的幻影,这个幻影中,她们都实现了梦想,得到了幸福和自由。
但实际上,她们都没有实现理想,沉沦在悲凉残酷的现实世界之中。
影片表现了女性的自由意志和独立追求,她们总是被封闭在自己的性别角色中,难以脱身,苦苦挣扎。
这一伴随着痛苦,迷茫,悲伤的挣扎中,其实也充满了女性的觉醒和反抗。
姐姐对爱情的追求,妹妹对音乐梦想的追求,令她们成了另一个自己,经历平凡庸常的人生而永不屈服。
此片获第72届戛纳电影节一种关注大奖。
看到半个小时的时候,觉得这是一部很不错的电影。
看不见的女人这个名字我还以为是一些悬疑片呢,然后后面慢慢的理解了看不见的女人是因为只有男性主宰。
感觉就是想了三个女人悲惨的一生吧,也不能说悲惨,就是不受自己控制的一生。
我觉得生孩子以及做爱那些部分都很真实,那个小孩我会真的以为是从女演员肚子下生下来的,因为血什么的都很真实。
是很良心的作品在姐姐和丈夫新婚做爱的时候,有一种荒诞的感觉,姐姐好像很迷茫很无措。
有一些事情开头部分没有交代清楚,比如姐姐为什么突然和那个男性结婚?
以及母亲怎么突然生病了。
当然也有可能是我自己没有认真看的原因。
那些新出现的时候就开始忍不住的哭了。
我应该找一些医疗的警察的那一句画,结果就是她们姐妹的印证。
明明隔得那么近,却这么多年都没有见过。
到学校的原因是什么?
归根结底是他们的父亲。
父亲的大男子主义,就是这个杀了她。
为什么女人被看不见?
因为她们是丈夫的影子。
必须得依附丈夫而生,没有了自己。
母亲因为丈夫的强势以及觉得羞耻而不得不与女儿分开。
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说是母亲的懦弱,但也可能是当时那个社会风气而导致了母亲的懦弱。
在姐姐。
面试成功后丈夫说了,难道我要辞掉我的工作,然后在家里打扫卫生这一类的话,那凭什么你要求妻子在家打扫卫生,明明妻子可以做到家庭和事业兼顾,凭什么就让她当家庭主妇,这是自私以及大男子主义。
我不懂为什么姐姐又再一次做出了妥协。
烧掉钢琴也烧得莫名其妙,可能是我没有看清楚吧。
我看过一些关于南美的书剧和电影,无一例外都带着奇幻色彩,在我的印象里,南美洲光怪陆离,色彩分明又热情似火。
这部电影的滤镜和构图,正契合这片五彩斑斓的大陆,让观众爽心悦目;奇幻的故事加上出色的剪辑,不管是稳定性还是观感都很棒。
电影讲述了上个世纪50年代里约热内卢的一对姐妹,因为姐姐和情郎私奔离家而分离,一辈子身在同一座城市,彼此想念却被父亲丈夫误导未再见过一面。
两姐妹代表了两类女性,家庭主妇和单亲妈妈,影片的重心放在了,里约社会的大环境影响下,她们的境遇和心理情感发生的改变。
不仅仅是在1950s的巴西,21世纪的世界,依然有很多国家存在或轻或重的父权主义,在这样的社会,女人沦为生育工具,梦想、自由全部要为家庭让步。
在这样的传统家庭里,父亲和丈夫利用所谓的“女德”给女性洗脑,孩子们潜移默化的认为这种控制与被控制就是这个世界的模样,于是一代传一代,思想固化越来越严重。
女权问题,绝不仅仅是女人争取群体利益的过程,它也是对人类文明进步的追求,深刻影响着每一位男性。
男女关系是人类情感中最重要的关系,男权主义导致的对立紧张、占有反抗,毫无疑问的影响着每一个人的生活,剥削着人们的幸福。
他们——姐妹的父亲和姐姐的丈夫,他们太恐惧了。
他们内心深处知道,姐妹在一起的力量会让姐妹俩的人生冲破父权夫权的枷锁、无限绽放。
所以他们打压、驱逐、隐藏。
他们像阴沟里的老鼠,暗地里做着见不得人的勾当。
生怕姐妹俩相遇后互相鼓励、给与彼此力量,去实现自己的梦想。
他们太怕失去她们了,太怕失去他们泄欲的工具、传宗接代的工具、料理家务抚养后代的工具、施展权利的工具了。
我一直在猜测,姐妹俩会在什么时候怎样的场景下重逢。
是在妹妹在每一次停下车抽根烟的时间,都在路人中寻找着姐姐的身影时相遇吗?
是在她俩的孩子在餐厅里一起看鱼时,她们惊喜的相遇吗?
还是在姐姐老年时发现了妹妹的信件,去妹妹住址处,两位白发苍苍的老人悲喜交加的相遇吗?
都没有,有些遗憾就是一辈子。
但在妹妹的想象中,姐姐过着钢琴家梦想实现的一生。
Acho que foi uma melancolia das duas protagonistas, Eurídice e Guida. Eurídice, casou-se com um homem que só sabia penetrar e queria que ela ficasse apenas em casa, mesmo que ela pudesse ser uma pianista talentosa; Guida, que foi traída por um homem e deu à luz um menino, acabou sendo expulsada pelo pai por motivo de que ela tinha trazido vergonha para toda a família. Assim as duas irmãs foram separadas por uma vida inteira. E tudo isso foi a culpa de machismo. Assim como o que Guida disse no filme, que sua mãe era a sombra de seu pai, isso já dá para a gente ver como eram as relações de gênero naquela época na sociedade do Brasil. É muito triste que hoje em dia, na China, o estado das mulheres ainda seja inferior que o estado dos homens, e isso tem que mudar para um mundo bem melhor. O filme foi bacana, mas foi uma pena que as duas irmãs não pudessem se encontrar no final. Mas, quando a gente pensa com cuidado, isso pode ser um tipo de beleza incompleta, não é? Talvez seja a verdadeira vida essa.
看不见的女人 (2019)7.82019 / 巴西 / 剧情 / 卡里姆·埃诺兹 / 朱莉娅·斯托克勒 卡罗尔·杜阿尔特
看这部片子是经过了几个认识上的波折的。
印象中以为这是一部悬疑片来的,所以一直期待着一些灵异的发生。
后来注意到拉美人外貌上的一些特点,第一次看巴西片还是有些不适应,实话实说,那些裸露并没有感到美感。
再后来看到妹妹收起放浪形骸,故事越来越正经。
到最后感叹命运弄人,日日思君不见君,觉得这部片子有点意思,特别是就不给大团圆的结局,让人空余恨。
或是由于风俗习惯的不同吧,影片开始的家庭关系包括父女间、夫妻间都看的有一点拧巴,好些的是姐妹间的关系,并没有那么生硬,逐渐进入正题后,姐妹两个各自的辛酸苦辣并行展开,特别是妹妹的故事线多了一丝浪子回头的意味,为年少的无知放荡付出终生来买单,这样的辛酸更能引起观众的怜悯,故事性也就更强了。
姐姐这一线终生都在为钢琴家梦想挣扎,当我以为她肯定会打掉孩子的时候她居然选择了生下来,其实这才是出人意料,但是却合情合理,这种合情合理的意料之外在影片中有很多,也是这些意料之外让人越看越觉得这是个好故事。
这部片子给我的两个启示就是年少的无知终要用一生来兑现,追求理想的路绝不是坦途,求而不得才是常态。
感谢导演给了一个充满遗憾但让人觉得内心平静的结局。
喜欢这本电影的色彩,特意画了张海报电影的开篇像是一个梦境,也像是一个预言。
神秘,幽深。
青翠的山林中,溪水混合着猴啼鸟叫,风轻轻打过树叶,簌簌的响;两姐妹一前一后在森林里走散,相互呼喊又不见踪影。
随即出现了片名—— 看不见的女人
与大热的女性题材电影《燃烧女子的肖像》和《从不,很少,有时,总是》相比,这本在2019年获得戛纳电影节“一种关注”的巴西电影《看不见的女人》反响平平,算是默默无名。
看名字即可知表现父权制下,女性的苦难。
要说情节,也没有什么清新脱俗别开生面的地方,甚至可以说是见怪不怪。
那种女儿私奔,被抛弃后怀孕回家,然后父亲拒绝接纳,于是女儿流落在外,与家庭断绝关系的电视剧看的还少吗?
又或者是女儿怀着音乐梦想,却被家里安排的婚姻阻断,不甘心的走上了结婚生子的桥段。
太过于似曾相识。
这就是这本电影的情节,发生在巴西的一个家庭中,姐姐和妹妹的故事。
一直在写信的姐姐和永远收不到信的妹妹。
男性角色的戏份不多,人物形象也设计的脸谱化。
抛弃妹妹的男友,不认怀孕女儿的父亲,只追求性行为的丈夫,“像你这样的女人就不该在这里工作”的路人。
总结出来就一句话—— 嗯,男人没一个好东西。
极为风格化的视听手法是这本电影最大的特点 。
高饱和度的色彩由一而终,白日与夜晚戏份的视觉感受又尤为不同。
蓝绿色调静心养眼,绿植的热带气息带来一种清澈舒适的清新感,干净舒爽。
夜晚的灯光打造了一种梦幻迷离的霓虹感,黄色路灯下,树影婆娑;混乱喧闹的舞厅,灯红酒绿;纵情声色的酒吧,光怪陆离。
绿色染上了红,像一场幻梦,背离阳光下的那种秩序感。
凡事皆有意外,导演不仅在这样的狗血剧情中让视听惊艳了一把。
想不到导演对关系的把控是如此直接又残酷。
新婚之夜安排的性场面简直就是强奸戏,直白粗暴。
妹妹尤利狄茜在这个时候只是一个具有性欲处理功能的肉体机器,任丈夫摆弄。
女性与男性的关系没有温情,只有控制与性。
怀有身孕的姐姐回到家中,父亲的大男子主义不能容忍这个未婚先孕的女人,将她赶出家门,母亲想要去挽留,父亲一句那你也别回来了,让她停住了脚步。
最悲哀的是妹妹在与患病母亲独处时问起姐姐的消息,母亲还是置若罔闻。
在父权社会的严厉制裁的警告之下,母亲充当了父权制的代理人,身份由被害者向加害者转变。
妹妹可以从母亲这里获知实情的一丝希望都走向破灭。
最深刻的一场戏是妹妹得知姐姐死去的消息,烧掉了钢琴,烧伤了手,在医院包扎伤口。
整场戏妹妹一直是虚焦镜头置于后景,前景是丈夫的侧脸特写。
出于愧疚,丈夫久久没有看向妻子,出于隐瞒,也避开了观众观看的视线。
只有一只耳朵是视觉中心点,此时医生告诉他—— 你的妻子怀孕了。
轻描淡写的一句把她拽进了再也逃脱不了的无底深渊,虚化了的人是失去了自我身份的她,了断了思念,失去了钢琴,没有了梦想,只留下阴道和子宫。
可以关注公众号“大宇宙的小MANGO"获取影片资源。
不知道是哪位给我推荐的这部电影,可能是看了网文,也可能是朋友,但我真的……记不清了。
分两次看完,因为整部电影确实挺长的。
有一点点关于电影细节方面的疑惑,所以看了好几篇影评才敢写。
很纳闷,有人洋洋洒洒写那么多,大放厥词连姐姐妹妹都搞不清,写出来的影评能有多少深度呢,我是打个问号的!
我不好意思发链接。
前几天,朱令都去世了,这么热火朝天的大新闻,有个某网站大V居然读成tuo中毒。
我得承认当初我也是这么读的,但是我对不认识的字可以糊弄看过去,真要说出来我都要加一句“可能发音不对”,这个字因此很早我就第一时间做了查证,发音改成ta了。
这个人这么梁静茹般的自信,一口一个tuo,无奈只能关了视频。
另一个败笔,就是那么多信件最后怎么到了妹妹的丈夫的保险箱?
我不认同因为妹妹的丈夫是邮递员,就私自截留了信件这样的说法。
道理很明显,姐姐一直都认为妹妹在维也纳,还想去维也纳找,那如果地址写了维也纳,不至于被妹夫收到并截留。
而且电影字幕显示,姐姐的信里多次提到写给父亲请他转交,所以是父亲收到了信件一直没有转交给妹妹。
但是姐姐都有心思写那么多信件,却又对父亲恨之入骨,为什么不干脆上门,哪怕软磨硬泡说不定都能要到妹妹的地址吧,而不是在餐厅跟妹妹擦肩而过。
如果这部电影是根据真实故事改编,那我甘拜下风。
但是如果是一帮人创造(编造)出来的,就是用来揭露男性对女性的压制的,那我颇觉尴尬。
现实中比这个更极端的例子肯定是有的。
姐姐被水手勾搭了然后不惜离家私奔,这个造就一生的悲剧,最应该归咎于谁呢?
归咎于她父亲母亲没有好好教养?
还是她自己骨子里面的叛逆精神?
好比前些天被处决的劳荣枝,从判决书以及新闻报道来看,显然是被法子英这样的所谓“男人不坏、女人不爱”的致命吸引力所迷惑吧,很难把全部责任推到男人身上。
毕竟如果全部责任都是法子英的,劳荣枝不应该被处决!
再谈父亲,20年的养育,即便谈不上恩情,就被一个浪荡子勾走远走高飞,直到挺着大肚子回来,父亲的愤怒自然是有道理的。
但是父亲坏就坏在,被“家丑不可外扬”给带到沟里了,父亲其实也是传统所谓“贞操”“家族荣誉”“名声”等规训的受害者,亲情完全让位于别人的社会评价,让两个女儿恨了一辈子。
而其中的母亲的角色,也是耐人寻味,这么多年,这个母亲从来不敢违背丈夫一句话,甚至连偷偷背着丈夫告诉两个女儿都不敢,最后窝囊死了?
至于妹夫,把妻子当作泄欲的工具人使用,确实不应该。
反正镜头放到明显包茎的时候,我是忍不住笑了!
但在那个年代,这样的事情并不稀奇,即便在当下,又能改善多少呢?
妹妹甚至最后主动要用性去堵住丈夫的不满,这也是工具化了嘛!
但是妹夫拿到了信件,持续隐瞒,则是不可饶恕了,其实看上去也没有那么大必要啊,妹夫阻止姐妹相见的深层次心理动机到底是啥,电影没拍我也不知道,但我总觉得牵强。
收留姐姐并且帮姐姐抚养孩子的洗手上岸妓女,也是全片中道德品德最高的人,默默奉献,不求回报,最后赠与房产,道德上几乎是完人,这样的人最后也说,娱乐别人付出太多,还不如自娱自乐!
我真正感动的,其实是关于信念,恰好姐姐是通过持续多年写信来维持这个信念的,那关于妹妹成为钢琴家的美好期望,支撑着她自己在痛苦的生活中活下去。
而妹妹则是通过弹琴,实现姐姐的期望,来维持姐姐还活着这个信念的。
而我,恰好也有类似的体验……
1950年年代,里约热内卢。
20岁的吉达和18岁的尤丽狄茜是一对亲密无间的姐妹。
这对姐妹对彼此记忆的最后画面,是那天夜里,姐姐吉达向妹妹尤丽狄茜讲述自己的性冒险,而妹妹为姐姐的私会打掩护。
两个人都没有想到,这一别,就再也不会相见。
由于父亲的两边欺骗,姐姐不知妹妹已经嫁做人妇,还留在巴西;妹妹也不知道姐姐已离开负心汉,回到里约。
她们都在同一所城市,却苦苦思念。
各自离自己向往的梦想与爱情越来越远,却以幻想中对方的幸福告慰自己。
直到暮年,妹妹发现了姐姐给自己的信,找到了姐姐的孙女,才知道了真相。
然而,姐姐已经永远离开人间。
结局一段时空跨越很突然,甚至让人猝不及防。
所以结尾看得让人如噎在喉。
这反倒让人感觉这种表达方式很有艺术感。
老年妹妹的表演很精彩,尽管镜头不多。
妹妹性格温顺,接受了父母安排的婚姻,忍受着丈夫粗暴的性爱。
梦想进入音乐学校的她因为意外怀孕,不得不顺从丈夫,放弃梦想。
她一直没有忘记姐姐,还雇了侦探寻找姐姐的下落。
然而因为误以为姐姐已经去世,她精神崩溃,患上狂躁抑郁精神病。
直到暮年,她才得知了真相。
姐姐美丽叛逆,崇尚自由恋爱的生活,为了爱情与水手私奔,识破爱人是个花花公子后,哪怕挺着大肚子也决然离开。
被父亲拒之门外后,她咬着牙决定不把孩子带大绝不回去。
由于父亲的欺骗,她一生都以为妹妹在欧洲并相信尤丽狄茜已经成为钢琴家。
幸好认识了一个如母亲,如姐妹的女人,让自己有了立足之地,并把孩子养大。
遗憾的是至死也没能见到日思夜想的妹妹。
在家庭的禁锢,父权的压迫下两姐妹隐形的一生,拍得很美很动人,结尾时间跳跃太大,有点仓促。
想起那不勒斯四部曲,经历千千万万Euridice和Guida这样静默无声的献祭者,才会出现一个洪水猛兽般、轰轰烈烈献祭的莉拉……无人引导无人鼓励的野蛮生长,看起来很狗血很让人讨厌的故事,就是女性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权利是来之不易的,女性真的不要轻易浪费掉它。但太不轻易的话就浪费掉吧,短短一生,个体终究是个体……
画质渣,摄影乱,奇情故事灰蒙蒙,情绪粗糙混沌,激情戏被毛玻璃+消音。@BC巴西影展,女主演Carol Duarte到场交流。
画面挺好的,拍得低于我的预期。
在戛纳错过了这么好看的片……类似于婚内强奸的两段情欲戏,再被遮挡以后显得更加尴尬——呈现出的苦难都可以被强制抹去(vanish)。就像片中被父亲呵斥vanish的Guida和被丈夫叫嚣vanish的Euridice。映后提问环节,有观众问了我想问的类似问题,“现在巴西的父权主义压迫消失(vanish)了吗?”,答案当然是没有,不仅巴西没有,这里也没有,哪里都没有,被vanish的女性仍无处不在。
改动太大,无法满意。原著作为导火索的初夜戏完全没了,单女主的戏变成双女主,一个女人在社会和家庭双重束缚下寻找自我的故事硬生生改成“姐妹情深”。结尾发现信件的套路让人失望至极,咋不整个“姐妹重逢、涕泪肆流”的琼瑶式桥段?
这个女人好悲惨
喜欢电影的复古色调。以生育为目的的婚姻让女孩变成顾家任劳任怨的女人,可男人却不受影响。在这个时代,依旧有很多自私的男人,甘愿付出的女人则在大部分人眼里就是理所应当。
看到后半段我开始了暴风哭泣的模式……太难受了,比我的天才女友更能触动我。一个自以为是的老顽固父亲毁掉了两个女儿的人生,姐妹俩就在一个城市住着却余生没能再相见,只能靠着对彼此生活想象和思念艰难度日,真的诠释出了什么叫“咫尺天涯”。原本她们和她们的孩子曾在一家店里短暂相遇但最后还是戏剧化的擦肩而过了……一个自私的丈夫害怕妻子离开她束缚了她的音乐梦想还将姐姐所有的来信都藏了起来,这该死的狗男人!!
无感,故事老套,人物符号化严重
#资料馆留影#画风在明暗中摇晃,有一瞬间联想起基耶洛夫斯基的《两生花》,但这更像是真人真事。想不到上世纪五十年代的巴西社会还那么等级森严,丑陋的“父权”“夫权””双重夹击之下,两位姊妹花的人生遭遇不可谓不坎坷多难。姐姐妹妹两条人生线相互平行直至最终交织,最难忘的是姐姐的遭遇,她被男人抛弃又被父亲撵出门去最终沦为妓女,自此却重新发现了自己的人生意义,“家不是血缘,而是爱。”这种说法与《小偷家族》不谋而合。映后听饰演妹妹的演员说巴西现在的父权夫权压迫还是很严重,而且这是一个普遍的世界性问题,那么我们是不是也应该做点什么。
这。。。真的好难看。。。
矫揉造作,为了爱情抛弃家族的姐姐,你可曾想过父母的寒心;为了梦想漠视丈夫的妹妹,你可曾想过丈夫的无奈。自己的选择要自己承担,我一点也不同情姐姐,反倒我同情妹妹的丈夫,娶了一个不爱自己的自私的女人。本片肯定能得到那些女拳的喜爱,女人只要为了自己好,别人的感受都不重要,多棒啊。
废戏不少,影像上也挺不“原创”的。
真是看不得这种女性困境,很难受。一切似乎都很正常,而这种正常最让人心口堵得要死。
看不见你的需求,看不见你的才华。看不见你的悲伤,看不见你的痛苦。只看见你的美貌,身体和子宫。有时候“我们必须先消失,才能被人发现。”
文人墨客动不动拿灵魂伴侣之类自我原谅,可笑的是最后都以欲望作为灵魂的出口。然后,灵魂没了,只有满是汗臭味的躯壳。
高饱和度的画面中氤氲着热带雨林的气息,大胆的镜头将南美人的奔放气质彰显无遗,演员的表演也可圈可点,情色镜头亲自上阵,牺牲很大。故事很有八点档家庭伦理剧的感觉,对两姐妹的情谊铺垫不够,尤其姐姐在两人相处时基本就是让妹妹当挡箭牌,为了一己之私可以头也不回的离开妹妹,所以后来设定的两姐妹几十年来一直对见面存在执念就很奇怪
城市很大,世界很小
关于现代女性,抑或关于那些拥有自我意识的现代人寻找“另一个自我”的作品越来越多。不管评分是被踩到地的《都柏林动物》还是被捧上天的《我的天才女友》都在试图呈现这一事实:现代女性在奔赴“自我”的过程中逐渐意识到,那个被现代性所塑造的“自我”并不是她们真正的自我,而是一种浪漫化的自我虚构。从历史性角度来看,能被听见却《看不见的女人》成了现代女性所要“回头”寻找的那层传统身份。它在女性背离传统价值观念之后——要么死于羞愧而被埋在故里,要么患上《神游症》流落他乡。女主角在统领起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历史里一路穿梭、叙述和寻找,这种支离破碎的生存状态最终分娩出了这位逐梦之人的新名字,而钢琴家的一生也成就了这部极具文学性的电影。在当今的全球化语境里,这种现代思潮下的身份困境难道还只是巴西人或者女人们的命运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