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两个世纪后的欧洲,似乎仍有或更有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基础。
把机器换成蒸汽机,把服装换成1800s的款式,这故事不就是历史课本上的案例吗?
历史或许不会重复,但无疑总会押韵。
学过中学政治的每个中国学生都能对本片案例做出多角度的深刻分析,尝试在资本主义框架下解决工人与资本家的矛盾,不是西西弗斯又是什么?
至于西西弗斯是不是快乐的,恐怕没人知道, 恐怕释广德也不会用“快乐”形容那个时刻的自己,许是平静,亦或释然?
工人作为资本主义经济中的一部分,想让自己拥有真正的人权,却忘记了先驱早已指出工人对资本家来说从来就是比起一双手多余的东西,就是剩余价值,就是账目上的数字。
不掌握生产资料,如何与掌握生产资料者谈判,不联合而分裂,不拿起枪杆子而通过一些小打小闹,除了流血牺牲和妥协又能指望什么呢?
可悲的不是流血牺牲,而是固化了的思维框架,自以为身处历史的终结、最优越的制度,却不愿或不敢考虑另一种可能性,另一种答案。
这话不是我说的,列宁原话——工人阶级的力量来源于组织起来,没有组织起来的劳苦大众(或者叫无产阶级)都是乌合之众。
其实刚看完,我内心打分区间9-9.5分,但仔细思考后,觉得没有这么高。
电影本身是极其精彩的,摄影风格营造极强的现场感,仿佛参与其中。
台词部分,真实的粗糙和精致的分析与不同人物完美融合。
表演也是无比真实,脾气不好的人上去可能要打起来了。
这三种真实拧成一股更巨大的力量,感染力倍增。
先说下引子:公司高层与1100员工签订了5年的协议,1100员工每周免费加班5小时,公司会保证5年内员工的工作。
两年后公司盈利1700万欧元,宣布破产。
而据影片内法国的算法,如果不免费,这1100员工每周额外工作5小时持续两年,工资是500万欧元,保险金300万欧元,奖金600万欧元,总共1400万欧元。
排除钻牛角尖的部分。
我相信每个人民族都有每个民族的特性,法国特性之一就是自由。
我国特性之一是坚忍。
自由的负面效果是放纵,坚忍的负面效果是奴性。
先不谈大规模的罢工在我国有没有,每周免费加班5小时,是很常见的情况吧,压根不需要签订什么协议。
有些人会觉得如果每周只加班5小时那就谢天谢地了,有些人恨不得主动加班,别说每周5小时了,10小时,15小时都有人愿意。
因为可以“升职加薪”嘛,因为在为“理想”奋斗嘛。
别试图钻“免费”这个空子,分两点说,第一点:确实存在免费的加班。
第二点:有一定补偿的加班。
加班很大程度上是要公司节约成本,2个人当3个甚至更多人用,只要发2.4的工资。
关于员工之间的恶性竞争,企业对于员工的压榨、套牢和无情淘汰,这里就不多探究了。
当我们谈工资的时候,我们就谈工资,不谈理想,不谈感情。
只有当一个人是在为自己打工的时候,加班才合情合理,显然那个时候的自己不是员工,而是股东。
8小时工作制是多少鲜血换来的,好了伤疤忘了疼。
工人阶级如何对抗了?
任何情况,至始至终,都围绕团结和瓦解团结进行。
首先,因为工人阶层的集体利益需求,团结起来,组织起来,就需要一个领袖。
而工人阶级领袖要有个极大的能力,把核心问题简明概括地讲清楚。
如果扩大范围就需要口号化。
比如面对无法进行的协商,管理阶层的种种说辞,男主说: “我们签订了协议,白纸黑纸的协议,您保证会保护我们的工作,不是一年两年三年四年,而是至少五年,到五年后,我们再看这个协议还要不要继续保留。
我们是讲信用的,我们信守承诺,那您守不守信用……要么你们信守承诺,我们复工,要么你们违背自己签订的协议。
那我们就继续占领车间和仓库,没什么好说的。
” 一针见血,无法反驳。
资本家巴不得一团乱麻,工人阶级力量涣散,去做很多没有实际意义的事。
而后,往往会发出过激言论和小规模的暴力冲突,这对工人阶级是没有好处的。
小规模的冲突上,工人阶级处仍于弱势,削减力量,引发内部矛盾。
资本家权衡利益后,会收买媒体,对工人阶级进行负面报道,利用舆论给工人阶级施压。
另一方面,工人阶级同时也会失去政府的些许支持。
拖延,继续拖延,无休止的拖延。
我们来谈谈这个“拖延”,一方面,过于理想化的思想觉悟是无法实现到每个个体上的,历史已说明一切,否则不会出现“法律”。
另一方面,生活需求上,工人阶级掌握资源较少,耗不过资本家。
分歧出现了,一部人妥协,很大原因是接受了资本家的甜头,也有小部分只执着于眼前的利益。
由于形成新的利益关系,再无法团结。
出路,坚持的人继续耗,并找到新的道路,这一点其实是极其难的,绝大多数部分情况走到上一步就不了了之。
本片选择的出路,里面涉及的国际化,名族主义,地方政权,地方企业家很有意思。
主人公对分化进行了总结:“我们发过誓要保持团结,我们要阻止工厂关闭,这些我们都说过,我们要保住饭碗,不过我现在要对你们说,我面前这群哥们儿(指被分化的),那帮人(指高级管理层)意见也不统一,跟我们一样,他们有时也会吵架,可一旦涉及到维护他们的利益,他们特别团结,手拉手,他们很懂得维护自己的利益,想让我告诉你们(指被分化的)吗?
有了对面你们(指被分化的)这些人,他们就踏实了。
” 殉道,导演安排了一个生活上并不是走入绝路的人,来领导,来殉道。
因为他早早清楚资了本家的把戏,不留把柄。
我们现实生活其实也越来越陷入这样的困境,越来越多的人喜欢恶意地揣测别人,我们逐渐丧失了人与人之间的信任与美好。
到底是因为什么,连一个倒在路上的老人,我们都扶不起。
那就要说到,我经过仔细思考,给原本打的9.0-9.5,又降回到8.0-8.5分。
没有形成大规模的暴力冲突,资本家有绝对优势。
国家为了维持社会稳定,不允许有大规模的暴力冲突。
由种族主义产生的冲突不考虑在内。
再强大的工会,只是对矛盾和问题进行处理,而且具有一定的滞后性,不利于工人阶级。
没法从源头上处理工人阶级和资本家的矛盾。
罢工,存在于公司内部的罢工不具有持续性、代表性和重大意义,行业内的罢工才具有效果和重大意义,比如出租车,航空业…… 所以,最后,影片工人阶级利益的需求逻辑:我们不是需求同情以及补偿,我们是要双方信守承诺。
但我想说,我们不是要什么8小时工作日,什么加班费,什么奖金,什么福利,我们只是要拿属于我们自己的,包括剩余劳动价值。
尽管本片是极好的,但也止步于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
故事的大幕一拉开,布莱希特的这句名言就奠定了《开战》这部戛纳特别奖电影的主旨。
希望保住工作饭碗的法国小镇工人与追逐更大利益的跨国企业集团激烈碰撞,一场声势不算浩大但意义重大的工人运动展开了,斗争、挫折、斗争、失败、斗争……导演布塞用跟拍的手法,记录着这个虚构却写实的故事,镜头感相当中立和克制,像是游离于这个故事之外,做一个静静的旁观者,一帧一帧把这个堪称当代欧洲工人运动的范本展现在观众眼前。
同时,观众们也能体验到镜头所传递的愤怒与冷漠、动摇与坚持、退缩与牺牲,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与好恶。
影片闭幕那一刻,不由想起耶林那本著名的《为权利而斗争》。
所有的权利都面临着被侵犯、被抑制的危险,因为权利人主张的利益常常与否定其利益主张的他人的利益相对抗。
所以权利的前提就在于时刻准备着去主张权利,要实现权利,就必须时刻准备着为权利而斗争。
为权利而斗争,不仅是权利人的固有权利,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为自己为他人的义务。
登陆火星、AI智能、无人驾驶、新能源、流浪地球等等,科技进步改变世界,人类被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所鼓舞,也满怀希望,资本、资讯,甚至影视作品,多聚焦在上面这些话题中,但是,世界的前行和变化中,有一个庞大的群体不断的被抛下列车,甚至碾入铁轨,他们被残酷无情的抛弃和牺牲,却很少有人提及,他们就是这个世界的建设者和施工者,他们叫产业工人。
底特律变成鬼城,多数导演没在意,三星和富士康关闭大陆工厂,撤往更廉价劳动力的东南亚,导演们也没在意。
但是,本片的导演在意了,他关注了当今世界因为产业发展调整而牺牲的数以亿计的底层普通产业工人,也拍出了这部良心作品,凭导演的良心和责任感,就值得尊敬。
影片讲述一个德国汽车集团的法国代工厂准备关闭,搬迁到劳动力价格只有当前1/5的南斯拉夫新厂,1100名工人即将失业。
企业的理由是经营困难,事实是该公司的股东分红高达25%,全球汽车制造商第一,德国总经理的年收入900万欧元。
法国子公司两年前就提出关闭,结果,政府给予补贴,员工承诺每周免费多做5小时,且不要奖金,换来公司不关门的承诺,结果两年后,公司高层要关闭工厂。
政府不作为,行业协会不作为,1100名工人只能在工会组织下与资方开始斗争。
这个问题的确是当今世界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在力量强大的资方面前,西方国家有行会有法律保障的产业工人的抗争和维权尚且如此艰难,那些没有后援的大国工人如何面对?
这是我的思考。
看完了这部法国剧情电影:《开战》,还不错,穷途末路的底层工人阶级,唯利益至上追求资本最大化的精英资本家,和稀泥保稳定的政府阶层三者之间的抗衡和较量,全片充斥着绝望,愤怒的气息,能把罢工拍的如此残酷绝望可能也就只有最爱游行示威的法国人可以做到了!
资本总是在追求利益最大化的道路上越走越远,资本家作为资本的代名词和既得利益者,向来是遵从资本的心声和意愿,他们的眼中只有利益,只在乎用资本运作出更加丰厚的资本链条,持续永久地为他们带来可观的收入,所以资本家总是会提倡996,007的工作模式,倡导员工要奉献拼搏,当有一天他们发现员工不能再为他们带来理想化的利益的时候,资本家吃人的本性便会毫不犹豫地过河拆桥,卸磨杀驴!
而作为底层为了养家糊口的工人阶级,他们大多数谈不上热爱工作,倾尽全力,所作所为无非就是为了混口饭吃,别跟他们谈理想谈人生,都是扯淡,对他们来说,有稳定的工作和满意的收入才是王道,当资本家亲手摧毁工人们的希望之时,便是战争爆发你死我活的开端!
资产阶级大部分是高学历的精英阶层,他们有头脑,有学识,有财富,有社会资源,有人际关系,有公关团队,有运行机制,而无产阶级大部分都是五大三粗的屁民,他们冲动执拗,单纯直接,缺乏理性思维,没有合理科学的诉求渠道,更加没有社会财富和人际资源可以利用,因此在资本家与工人阶级的战争中,我们往往可以看到都是会付出血的代价,反抗与镇压,暴力与屠戮无处不再,总有人在做着大多数人想做却不敢做的事情,也总有人不顾一切地为弱势群体发声,战争从未停止,只有这个世界上还有人类存在!
影片讲述了尽管员工在财务方面做出了巨大牺牲,公司也获得了创纪录盈利,但Perrin Industrie工厂的管理层仍决定关闭全厂。
工人与企业的协议被撕毁,承诺未被遵守,1100名员工在其领导人Laurent Amédéo的带领下,拒绝接受这个突如其来的决定,并尝试拯救各自的岗位。
很难讲看过的感受,真的很难讲,是回想片段都要闭眼思考几秒的过程我其实蛮现实主义的,电影过程中一直在分析男主的动机。
我不相信世界上有彻头彻尾的利他主义者,我偏向于他沉浸于个人被追捧被报道的荣光里,限于另一种意义无法自拔,直到最后这种表演性的人格将他引向光荣的牺牲与毁灭。
可如果仅是如此的话,我为什么会流泪呢,为何会在他将石油泼向自己时禁不住内心的尖叫,为什么又在电影结束时震颤不止呢我觉得可能是因为在我心中,“生命”的价值太高贵,任何以生命为代价的牺牲都无法再用理性刻薄的语言去分析,只能去承认也必须承认:他们是英雄有个短评写着,如果删去私人生活和配乐,可能会更加合适,我不认同。
私人生活的部分在我看来是种缓慢的铺垫。
见到新生的外孙后再选择壮烈的牺牲,抱起新生的婴儿就好像在做最后的告别,新生与死亡的对比让我一下子明白男主前去探望便是一种无声的告别,是永别。
音乐则随着画面而推进,有的是与人物心理契合,有的则是一种暗示就像最后的不断加急的鼓点,勾起不安与焦虑。
我原本以为是报复一环的加剧,以为缩小的画面是狙击枪的瞄准镜。
直到看到他向自己泼上汽油——我心中什么都明白了。
反抗不公是有用的吗?
苦苦坚持是有用的吗?
流血牺牲是有用的吗?
以死亡换取转机是有用的吗?
是有用的吧。
至少我这样想着。
以卵击石,螳臂当车,如果能够改变历史轨迹的分毫,都会将最终结果推向完全不同的方向。
反抗不一定成功,而不反抗一定失败。
反思着,也努力反抗着。
首发于公众号“影探”ID:ttyingtan微博:影探探长作者:二丫转载请注明出处提到法国,大家都会想到些什么?
是法国戛纳电影节,绿茵场上的“齐祖”齐达内,或是“战神”拿破仑……二丫的今日推荐,与法国另一个知名标签息息相关——“罢工”《开战》
法国人“一言不合”就游行罢工的行为可谓世界闻名。
据统计,2016年法国共发生801场罢工,平均一天就超过两场。
其中包括110场全国性罢工,平均3天一场。
法国罢工高发跟其背后的历史及文化因素息息相关。
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1864年),资本主义在欧洲大陆蓬勃发展。
彼时,法国的工人阶级就已经开始拿起罢工武器来抵抗剥削。
第二次工业革命而1718世纪的启蒙运动也大力宣传了自由,民主和平等的思想。
这些思想,也与法国人骨子里的反抗精神一脉相承。
让-雅克·卢梭,(Jean-Jacques Rousseau,1712年6月28日—1778年7月2日)法国著名启蒙思想家、哲学家等启蒙运动最卓越的代表人物之一被称为“人民主权的捍卫者”影片《开战》所讲述的便是由工人代表洛朗·阿梅迪欧(Laurent Amedeo)带领下的一次大规模罢工。
该片由法国知名导演史蒂芬·布塞(Stephane Brize)自编自导。
史蒂芬·布塞并且是他与著名演员文森特·林顿(Vincent Lindon)的第四度合作。
由左到右:《尚蓬小姐》(2009)、《弥留之春》(2012)《市场法律》(2015)、《开战》(2018)影片一上来就呈现了一个非常混乱嘈杂的新闻播报画面。
工人们群情激昂亢奋,围堵在厂长办公室门口。
叫喊声、谩骂声接连不断,此起彼伏:“你们的承诺哪去了?!
”
原来,德国迪姆克集团宣布彻底关闭贝翰工业阿让工厂。
其给出的理由是该工厂已经“缺乏竞争力”。
阿让工厂厂长工厂关闭直接导致1100名员工失业。
这些员工大多已到中年,并肩负养家的重担。
所以表面上看是1100人没了工作,实际上是超过4000人失去了稳定的经济来源。
另外,由于当地有且只有这家工厂能提供就业机会。
没了它,这些员工就只剩下两个选择:要么举家搬迁,别处求生;要么成为无业游民,一家人喝西北风过活。
经济大环境不景气,企业从自身盈利基点出发,做出割舍旗下产业的决定。
从市场层面上来说,这本无可厚非。
但若如此,就必须要保证好一个大前提:企业务必安顿好自己的员工,对自己的员工负责!
更不用说阿让工厂跟员工还是协议在前。
就在事发两年前,该工厂这1100名工人,曾以每周增加5小时工时为代价跟工厂方面签署了协议。
这份协议让工人换来了稳定的工作岗位,还让阿让工厂得到了政府援助。
如今,公司在工厂去年盈利超过1700万欧元的情况下,依旧单方面撕毁和约,不顾自己员工的死活,执意要关闭工厂。
而背后的真实原因,跟什么竞争力没有丝毫关系:为了扩大企业领导层利益,公司计划将工厂转移到东欧,从而获得更加廉价的劳动力以节约成本。
资本家丑恶的嘴脸暴露无遗。
与其作一只待宰糕羊,不如奋力一搏去争取自身的权益。
这些工人以洛朗(文森特·林顿饰)为代表,开始了罢工游行示威。
洛朗·阿梅迪欧他们试着与阿让工厂的领导层对话,对方全程避重就轻,净整些没用的!
他们把目光转向有关当局,希望政府层能出面给予干预。
与此同时,工人们也向法院诉讼,控告企业违约关闭工厂。
但两个方向的努力都没有换来好结果。
政府方面,爱丽舍宫虽然派出了社会事务顾问进行协调。
但所谓的“协调”近乎和稀泥一般,并没有解决任何实际问题。
后又因工人方某次情绪过激动了手,导致相关人员受伤,直接彻底撒手不管。
爱丽舍宫:法国巴黎古建筑,法国总统官邸以及巴黎重要建筑之一。
它始建于公元18世纪初,距今已有200多年历史。
法律诉讼方面,也以败诉而告终。
既然“曲线救国”已经被证明无效,工人选择“直接了当”。
这一次,他们坚持要求与德国总公司的总裁会面协商。
可公司里底层的无名小卒,想跟大佬中的大佬面对面谈话哪有那么容易。
对方不是派个代表出面,就是用“正在考虑”等措辞一再搪塞。
忙着逼大佬出面的同时,工人内部又出现了分歧。
这场罢工运动已经艰难持续了3个月。
以洛朗为首的大部分人依旧坚持认为,此次罢工主要且唯一的目标,就是为了保住大家的“饭碗”——这些工人大部分人已经年过半百,都需要养家。
他们真正需要的是“每个月都能领到的支票”,而不是坐吃山空。
相反,工人中一小部分人的想法开始了动摇。
这些人认为,与其寻求持久的工作岗位,不如寻求更高的买断资金。
企业高层为了金钱利益“众志成城”,团结精神固若金汤。
没想到为了正义和公平发声的反抗力量,其内部却先生出了裂痕。
如此内忧外患并驾齐驱的场景,想来也着实让人唏嘘。
工人们的内耗最终会使他们做出什么样的选择?
大佬们究竟会不会出面对话?
这场罢工究竟会走向何方?
这些二丫就不过多剧透了,只给大家提个醒:它跟你以往看的维权影片的走向大相径庭……
该片没有做任何铺垫和预热,一上来就直接了当“开战”。
激烈的开头给观众一种“当头一棒”之感。
由不得循序渐进,直接就被带进影片紧凑的节奏当中。
语言激烈,跌宕起伏,全程持续高能无尿点!
为突出罢工的真实感和观众的临场感。
导演独具匠心,全程使用手持摄影,并将该片以伪纪录片的形式呈现。
摄像机隐藏在噪杂的人群中,不断晃动,虚焦,被遮挡。
观众仿佛置身现场,正处于事件当中。
同时,影片还强调了电视新闻、电脑网络、手机视频等新媒体媒介在事件推近中所起的作用。
大量的媒体影像,不仅为影片的叙事加入了旁观视角。
更能让观众联想到现代生活中无处不在的各种新闻消息。
从而增强了纪实性和观众的代入感。
新闻画面
手机视频拍摄此外,他还启用了很多非职业演员,其中大部分人曾有过与电影情节类似的经历。
这些人把自己生活中的真相融入了自己的演绎当中。
故事虽然是虚构的,但所呈现的一切仿佛历历在目。
除了极度的真实感,主演文森特·林顿炸裂的演技也是该片的一大亮点。
对于男主角工人代表洛朗的人物刻画,导演没有过分鼓吹维权电影中常见的“个人英雄主义”。
影片从始至终,极少出现洛朗的特写镜头,更多是隐藏在大段大段的群戏当中。
来,找找我们的男主在哪里但即便如此,文森特·林顿神仙一般的演技依旧让角色脱颖而出。
更有网友称他“应该再拿一百次戛纳影帝!
”
超强的台词功底,情绪拿捏的恰到好处。
尤其是在洛朗独自驱车去看望女儿的路上。
那时候,工人内部矛盾已经白热化,所有矛头都指向了身为领导人的他。
疲惫,迷茫,不甘……种种心绪最后化作一滴硬汉之泪,艰难地从他的眼中流淌下来。
隔着屏幕的二丫,突然间就读懂了这个男人隐忍和担当背后的艰辛和无奈……
《开战》全片完成拍摄仅用23天,在第71届戛纳电影节的首映更是获得了极高的赞誉。
放映结束后,媒体集体起立鼓掌十分钟。
导演史蒂芬·布塞,也凭借《开战》这部影片获得了第71届戛纳电影节主竞赛单元金棕榈奖的提名。
虽然终究还是败给了是枝裕和的《小偷家族》(2018)。
但不可否认的是,这绝对是近年来最具创新及现实意义的影片之一。
它也让观众看到了,“法国人爱罢工”背后的另一面。
就像影片伊始,贝尔托·布莱斯特(Bertolt Brecht,德国著名戏剧家兼世人)的那句话:“抗争的人可能失败,而不抗争的人注定失败。
”文/二丫(更多原创影评,微信搜索ttyingtan,后台回复片名,一起来看片儿)
客观,真实,导演的操作让整个过程呈现得引人入胜。
看完先是很同情法国企业,一面是民族大义,一面是激烈的国际竞争。
电影中充满了精彩的对话博弈,每一方都是教科书水平的发挥。
工人们在拉高自身成本,降低竞争力这条路上一去不返,并不是他们可以选择的,体制如此,逼着他们走向绝路。
这就是法国式悲剧。
尽管员工在财务方面做出了巨大牺牲,公司也获得了创纪录盈利,但Perrin Industrie工厂的管理层仍决定关闭全厂。
工人与企业的协议被撕毁,承诺未被遵守,1100名员工在其领导人Laurent Amédéo的带领下,拒绝接受这个突如其来的决定,并尝试拯救各自的岗位。
昨天还是手捧婴孩的慈爱祖父,今天却是引火自焚的绝望斗士。
昨天还是并肩作战的维权工友,今天却是彼此内讧的利己羔羊。
成城总是容易瓦解,死亡总会迎接新生。
没有战争一定胜利,没有斗争便永远待宰。
现实且震撼,虽有人说全程在吵架,但对我还是挺大冲击的。
一群被侮辱与被侵害的工人,为养家糊口的一个饭碗,联合起来罢工抗议公司裁员。
中间有像皮球一样在各部门间推来推去,有内鬼想谈个高价拿补偿走人,有虚伪的官员或高管说着一些每个字都懂连起来却是根本不懂也不关心民众疾苦的屁话,有民众愤怒不可抑制最后由一场抗议演变成了暴力事件,有人在高高低低中不同嘴脸,超现实,超压抑,超沮丧,没想到最后的翻盘都要让一个被推翻的运动领袖的自我牺牲,很像宝玉那句我就挖出这颗真心给你看,他真的这么做了。
这样的牺牲值不值得?
无法回答这个问题。
但我懂得他的选择,他已经没有什么可失去了,他选择做的一切也只是为了争取大家的权益。
但,真要这么大的牺牲才能保全吗?
可惜对于虚伪嘴脸能否看懂这个电影,我持悲观观念。
懂了又能怎样?
真是心酸啊
A / 除却作为一部政治电影对现实社会更为全面曲折且细致的描摹,影片最好的其实是那些旁逸而出的部分。比如游行时扫过的朦胧斑斓的街景,比如大众传媒下声音与真实画面的错位,比如通过多重媒介所开辟出的潜在“旁观”视点,比如剧烈抖动模糊的手持对文森特·林顿恍惚的神态动作细节的捕捉。它们让这个看似逼仄而平坦的单线故事具备了立体的感知空间与丰富的社会向度。它并未强迫完全封闭或沉浸的观看,而是让观众在目光进退两难的压抑中,体会一种“不现实”的坚定在一个“合理”的时代是何等崇高。
把前半小时循环播放了三遍,然后开始吐屎。众生相,再接生前报道堆配乐,恍惚间以为在看新闻联播。驱动力是外在的,人物是不存在的,所谓生活化段落或是为了丰满人物,但实质上是在一张纸上糊上另一张纸。所有的配乐都非常可怕,但都没有文森特林顿可怕
像纪录片,不感兴趣
建议不要看任何影评、剧透直接看,伪纪录片式剧情片,比真实更真实的震撼感,整个观影过程就像卧底参与了一次工人罢工运动。后摇配乐太棒,加分,光听音乐都值得看的片子。
表面上是肯洛奇式白左工人运动的延续,可实质却是对白左精英宣扬的全球化、自由化对底层伤害的批判,正如片中那个厂主说的:“现在时代变了,我们都是受害者。(当然这话不一定是真的)”从这点来说布塞是不是比洛奇走得更远?虽说吵架吵得脑仁疼,不过还是能感受到那种一点点袭来的绝望,直到最后完全被压垮,所以最后那惊人一幕也就更加震撼,有那么一些时候会让人想起120击里那些激烈的辩论。
催眠片。
如果能把主角的私人生活以及配乐都完全删掉做得更加极端一点,可能会更好?
说我看过这部电影是假的,就粗略地把进度条拉到多个位置瞄了一下镜头。这种叙事能力低下的电影,只能靠强大的精神意志来支撑着去看完,但是我又何必呢?好比难道我会对路边一群狗狗打架有兴趣?
看的过程中就想,那些不得已只能靠自焚来表达自己无以言说的诉求的人,开始也是抱着信心和希望,然后一步步陷入这般绝望的吧。然后就真的发生了,很冷静,很无望。摄影机一直以罢工者的身份参与其中,让人经历这个希望逐渐破灭的过程。战斗过程的剧本逻辑很严谨,像劳伦一样,不是粗暴的控诉,林顿的表演极具说服力。结尾回看他最充满希望的一刻,与命数对照让人唏嘘不已,现实让人笑不出来也哭不出来。
影片一切都向着近乎完美的路上稳步前进时,男主最终的举动(避免剧透)却将其毁于一旦,导演犯了和《每分钟120击》导演一样的错误,他们可能都过度迷信自身对事物理解和认识的普适性,当他们已经非常明确地要通过电影的媒介属性表明立场和态度时,那么就要谨慎地选择和安插那些戏剧点。
真狠,一把刀精准切中事件最要害
能不能不要反复煽情??还有做的极端一点
法国还有这样的电影人,是整个国家的幸运。
争取不一定有结果,但是不争取肯定没有结果,任何权利都靠争取。弱势群体如果再不团结一致,就更加如一盘散沙没有任何力量,而万众一心真的很难,一些蝇头小利便会瓦解一大部分人。从古至今统治阶级和底层从来都不是一条心,那时叫奴隶主,现在叫董事长。看到结尾心里真的是太难受了,当他手中拖着外孙小小的头,他是个多么有爱心的人,当他将自己在总部楼前付之一炬,没料到他竟如此决绝,用生命证明此心天地日月可鉴。男主角真是影帝级表演。
手机摄影后戛然而止会不会更好? 3.5
屁民有什么资格去争取自己本该有的权益?
1星给导演1星给死人。故事完全没有吸引力。认清本质很重要。认清自己更重要,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
78。#武汉法国影展2# 全球化的弊端,工会制度的弱势,交谈艺术的失效,理想主义的尊严。喊话突然静音因为声音不被听到,多次突然黑场因为上层选择看不见。手持抖动摄影带来新闻直击的临场感,演员在被采访的表演中也有故意木讷甚至口误,镜头经常被前面“围观”的后脑勺遮挡,仿佛摄影机的存在是扮演一位身临其境参与工会运动的工人。反复且具有节奏感的后摇配乐具有煽动性也逐渐烘托出孤单英雄的形象。内容以单调的谈判拉扯为主但仍然展现了出色的叙事节奏把控和戏剧冲突营造能力,懂得阶段性适时的停顿。省略不少,只展现维权的“结果性”过程及有可能引发的多种后果,在法国是日常而在国内是太稀奇的“社会新闻”反而承担一种科普维权细节的职能。结尾冰冷的视频记录无人上前介入,联想早上反派推送的长节目,以及这场观众的扰人行为,还沉默么
法国人还是过得太好了。所以才需要一个如此惨烈的结局。而通过一个惨烈的结局,还真的扭转了乾坤,迎来了新一轮的谈判。你们可真是过得太好了。
结尾挺亮,没想到是个写人物的片。电影通篇的遮罩客观镜头又是叙事者态度明确的主观镜头,始终浅景模糊,焦点准确的聚焦式视觉母题保持地很完整,“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的情绪和无产阶级锁链的主题表现的不错,左的有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