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李老师直接提供资源,让我得以赶上时髦看完了《乡下人的悲歌》电影版,书可能就不读了……技术上很感人,两条线并进的节奏避免的自传体作品的无聊,塑料叉子和红酒白酒之类的细节也都很丰满,就是主题很弱,像一碗稀里糊涂的鸡汤。
一个个体,背负着“家庭”这个信念,在家庭里他遇到了(对他而言)很好的外婆、(对他而言)比较不错的姐姐,(对他而言)很不咋地的妈妈,(对他而言)不存在的外公和父亲,然后他考上了好得不得了的大学,阶层跃升——当然现在更升得没法说——在整个过程中,他和外婆和姐姐,都不断念叨着家庭信念,但这个信念的用途好像就是逼他放弃报警,替老妈作假以及给他一些算是正常的抚养,反正在我看来,这里的家庭信念只是一种盲目的习惯和情绪,类似于“凑合过还能离咋的”。
生活细节难免反映社会,例如外婆和母亲两代的早孕不流产,外公的家暴和父亲的无影无踪,并非偶然事件,但基本没有思考,主角不思考,创作者也不思考,放点“家庭”“奋斗”的味精,给主角这个其实偶然的学霸主菜调调味,这碗鸡汤就做成了。
有人说美帝傻白甜就是没吃过苦,你看他们再惨也不过是吐戒毒所床上有螨虫,我倒还不至于如此,主角的痛苦是真实的,我也完全能共情,但是……怎么讲,我们在原生家庭完全类似的痛苦之外,还有其他多得要命惨得要命的痛苦。
谁要告诉我,你过得不好就是因为不努力,或者随便在底特律街头抓一个人,告诉他过得不好是因为没有家庭信念,我拼着饿肚子也要把这碗鸡汤泼ta一脸。
所以那些说电影为啥不表现男主个人努力摆脱家庭影响的,人家根本就没打算拍这个啊。
一开始耶鲁实习晚宴上合伙人也是这么认为的,结果不是被男主喷了么?
电影(以及原著)想要表达的是,乡下人虽然有各种各样的问题,但是一家人就是要整整齐齐,相互扶持。
男主在原著里说自己能上耶鲁完全是运气,其他人只是不知道有这条路可以走而已。
本来原著就不是多么抓马的一本书,改成电影当然要加点戏剧冲突,所以才被误认为是一个美国梦的故事。
主要看点就是Amy Adams和Glenn Close飙戏。
尽管我吸毒精神病早当妈但我是个好妈妈/好外婆,红脖子的保守价值代代相传,这样。
老话说幸福的家庭大致相似,不幸的家庭各有不同。
去工业化导致的贫困不会放过任何肤色的底层,但是美国的政治现实不管左右都在往身份政治方向引,更深层的经济社会政治问题只能是视而不见。
锈带的房屋虽然破破烂烂,但草还是很绿的呀!
好莱坞向来擅长把贫穷拍成诗意的苦难,但《乡下人的悲歌》这次玩砸了。
这部改编自同名回忆录的电影,用中产阶级滤镜把美国底层白人的绝望熬成一锅毒鸡汤,却始终不敢捅破那个最残酷的真相:在资本主义的修罗场里,所谓"美国梦"不过是既得利益者给韭菜施的化肥。
一、被资本抛弃的"红脖子":一场迟到的阶级觉醒 电影里锈迹斑斑的拖车屋和注射器的特写镜头,像极了东北下岗潮纪录片里的筒子楼与二锅头瓶子。
当俄亥俄州的钢铁工人和沈阳铁西区的老技工隔着太平洋共享同款生锈人生,资本主义全球化这面照妖镜终于显形——原来流水线旁佝偻的脊梁不分东西,被时代车轮碾碎的命运同样悲凉。
阿巴拉契亚山区嗑药成瘾的白人母亲,和东北城中村酗酒度日的下岗工人,都在重复着相似的生存逻辑:当体面劳动被资本抽骨吸髓,用化学快感麻痹神经成为最后的自救。
电影里那个装满止痛药的抽屉,何尝不是新自由主义给失败者颁发的"安慰奖"?
福利制度在这个故事里成了黑色幽默:政府发放的食品券能喂饱肚子却填不满尊严,免费医疗能修复身体却治愈不了精神溃烂。
就像电影中反复出现的破皮卡,明明加满油也开不出命运的闭环。
二、制度性溃败下的魔幻日常 资本洪流冲刷过的美国乡镇,药店比教堂更神圣。
当普渡制药的奥施康定广告比圣经更深入人心,每个药剂师都成了新时代的传教士。
电影里母亲颤抖着注射药物的场景,活脱脱是《猜火车》的美利坚乡镇版。
那些咒骂政府救济的蓝领工人,身体却很诚实地靠福利金续命。
这种精神分裂式的生存状态,恰似电影中反复出现的破碎家庭合影——既要维护"自力更生"的祖训,又不得不接受救济的现实,最终在自我憎恶中沉沦。
教育这个"阶级跃升通道"在电影里显露出它残酷的B面:当男主带着耶鲁法学院的精英光环回到拖车公园,他既无法融入曾经的阶级,又被新阶级视为异类。
这种撕裂感在毕业酒会那场戏达到高潮,定制西装下的灵魂始终是个格格不入的局外人。
三、身份政治陷阱与集体记忆篡改 电影狡猾地把阶级矛盾偷换成个人奋斗的励志故事,就像用创可贴治疗癌症。
当镜头聚焦在男主的"逆袭"之路时,真正导致社区崩溃的系统性剥削反而成了背景板。
这种叙事策略,和某些企业把996包装成福报的操作如出一辙。
"白垃圾"这个标签成为绝妙的遮羞布,既转移了阶级矛盾的焦点,又为制度失败找到了替罪羊。
电影里那些酗酒、吸毒、家暴的底层白人,不过是新自由主义剧本里写好的人肉布景。
当铁锈带工人把怒火撒向移民而非华尔街时,这场世纪骗局就完成了最精彩的戏码。
电影中墨西哥裔同学在耶鲁的如鱼得水,与其说是种族平等,不如说是资本找到了更廉价的耗材。
影片结尾,男主驾车驶离故乡的镜头充满隐喻。
这个被资本吸干的"乡下",正在全美各地复制粘贴。
当红脖子们开始怀念父辈在工会庇护下的稳定生活,当铁锈带的教堂钟声混合着简体中文的"打工人"自嘲,或许我们正在见证一个时代的黑色寓言:新自由主义这场持续四十年的狂欢,终将以所有参与者的血肉买单。
而《乡下人的悲歌》最悲哀之处在于,它把墓志铭错当成励志宣言,用个体救赎的故事粉饰集体沉沦的真相——这何尝不是另一种精神鸦片?
电影的原著小说,我是在2019年夏天看的。
小说虽然比较火爆比较“出圈”,但是受到的批评一直不小。
固然,“为红脖子群体著书立说”本来就不讨好主流文化届,而更多立意层面的批评在于,作者出于个人经历的缘由,更多的把出路放在了“个人奋斗”的立足点上,而没有从社会层面提出任何解决方案。
对我个人作为读者而言,似乎很难有立场去要求作者提出解决方案。
毕竟这是一部自传体作品,而各路在其位应谋其政的政客、学者们,又给出什么靠谱的解决方案了呢?
是特朗普的“把制造业带回美国”还是拜登的“再造基础设施”?
更个人化的感受是,作者其实一直保持着自省、谦逊,并无得意洋洋的意味,所以即便是“个人奋斗”史也并不让人反感(反面典型就是《当幸福来敲门》)。
而到了2020的电影版,原著的缺点又进一步被放大了。
在原著里,作者对于肯塔基杰克逊小镇、俄亥俄米德顿的地方生态和演变,都有比较细致的描述,说明了这些地方的产业是如何兴起、如何衰败到最终消失。
这些描述,落在他自己家庭的层面,就或多或少解释了祖母为什么离家出走、祖父为什么在米德顿生活失意、终日酗酒甚至家暴、母亲为何一步步走向失控。
而电影几乎完全放弃了社会层面的企图:祖母的离开,被母亲简单的归因为“13岁未婚先孕”;米德顿本地工业的演变,导演只用了两次驾驶车窗外对工厂景致的平行剪切对比而体现(您是生怕观众看懂吗?
);而母亲的感情、事业的失败,在姐姐口中竟全然被归结到“童年阴影”上。
于是,本来在社会层面很有代表性的家庭编年史,被偷工减料地熬成一锅陈年心灵鸡汤。
最遗憾的,无疑是浪费了艾米亚当斯的表演。
这个人物,本可以在逻辑上串起三代人、三个地点的。
结果,我们只看到一个失控的精神病毒虫在两个小时里张牙舞爪、吹胡子瞪眼,却还是对她的成长、她的失败几乎一无所知。
更具体的说,我认为导演还是放不下架子,未能作出更具体的批判。
当祖母赶走男主青春期的那些狐朋狗友,说他们“三年后不是街溜子就是蹲号子”的时候,确实咬牙切齿;而当男主长大后回到故乡时,本地的亲朋好友们又是那么的家庭和睦、乐善好施,让人如沐春风。
那些小流氓、街溜子、毒虫,似乎都随着男主的出人头地,统统只能躲在故事的背景里、只配在男主开车的路上贡献一点远景镜头。
可我还是不能给这个电影打低分。
一方面是艾米亚当斯和祖母两位的表演真的是老艺术家级别的精彩;各重要的是,导演终究没有把“红脖子”这些人他者化,终究还是是站在平等的角度,企图去理解他们的生活和情感、成功和失败。
在这个时代里,这种平视的姿态就远远胜过脱口秀甚至严肃新闻中把川粉描述成“一群傻叉”的戏谑(说的就是你,Trevor Noah)。
在一个日趋分裂的社会里,尝试去理解他人的企图亦是弥足珍贵。
大漂亮国的励志故事,哪个国家都有在逆境中挣扎的人。
在年幼无力的年纪,家是我们唯一的依靠,可这个家又是千疮百孔惊涛骇浪,连妈妈都给你带来巨大的痛苦,你该怎么办?
除了坚持住,我们别无他法。
破罐破摔只能让自己继续坠落,希望每个人都能像万斯一样战胜所有的困难,长成优秀的强大的人。
👍👍👍👍👍👍👍👌
Hillbilly Elegy是导演霍华德根据JD Vance的纽约时报畅销同名传记改编的奈飞原创电影。
截至2020年12月7日,它在美国影评网站烂番茄上收入了220位影评人评分的新鲜度只有25%,而1033位观众评分则为84%。
如果单从影评人给出的新鲜度,这部电影可以说是名副其实的大烂片了。
那么,这真的是部一无是处的大烂片吗?
电影是根据俄亥俄的美国作家JD Vance的真实经历改编而成,对,就是来自这个经常左右美国大选结果的摇摆州俄亥俄。
JD从小和同母异父的姐姐及频繁变更男友的母亲住在俄亥俄的代顿。
他的母亲在18岁的时候怀上了他,并且通过夜校学习获得了护士执照,借此拉拔大了他和姐姐Lindsay。
然而,他母亲因过早结束的青春期和年幼不堪的家庭经历不仅有着强烈的躁郁暴力倾向而且利用工作方便还成为了一个药物滥用者。
很难想象在这种环境长大的小孩不会受到影响,JD即使早慧也难免受到不务正业的朋友和令人绝望的家庭环境所影响,一度走向歧路。
幸运的是,他的外婆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给予他爱并告诉他家庭的责任需要他来承担。
在亲眼目睹外婆和免费派发食物的工作人员讨要多一份的晚餐后,JD终于开始明白即使自己所处的处境再艰难、前途再渺茫,他需要靠自己为整个家庭徒手一搏。
他开始打工挣钱、努力学习、靠着加入海军陆战队的酬劳完成了本科学业并申请上了耶鲁大学法学院的研究生。
怎么看都是一个让人心有余悸的感人故事,导演为了让这部电影脱离政治因素甚至淡化了其参与海军陆战队的动机和心理,如同导演在接受CBS今日早晨采访时所说,他想要讲诉的是一个关于家庭的故事,是一个即使任何人都不在乎,家庭成员各自问题重重,但是他们永远会支持你、爱着你、鼓励你的故事。
那么为什么好莱坞的精英影评人们对这部电影如此充满敌意?
美国的民主党和共和党真是两个非常有趣的政党。
民主党派的精英人士们常以人权斗士为己任,开口种族平等、闭口基本人权。
而他们却是那个最为虚伪、狡猾、自私的一类。
对同一个国家同袍的生活现状不关心也不在意,却常用自己的那一套所谓的价值标准去要求他的这些同胞们。
他们对生活在这些美国中部州的乡下人内心充满鄙夷和歧视,将他们塑造成一群头脑简单、愤世嫉俗、毫无人性的乡下土包子。
就连美国前乡村小公主、现流行天后的泰勒斯在其歌曲《你需要冷静一下》的电视录影带里也将这些爱听乡村音乐、价值倾向保守的群众塑造为长相丑陋、穿着俗气、暴力无脑的反同人士。
这是社会精英的普遍心态,感觉极其良好并且自诩为道德斗士。
然而这种对另外一群人的没有耐心、不愿聆听、自以为是的样子,真的是让人对其所主张的核心价值颇感疑惑。
开口闭口主张人权平等的你,是不是应该在对他人做出评判之前,认真倾听他们的想法、求真实切的考虑他所处的环境、和他进行心平气和的交流而不是一味的高举政治正确的大旗。
在指责他们是造成其生活困境的罪魁祸首之前,是不是也应该掂量一下自己是如何进入所谓的高等学府、如何享受他人无法享有的特权、如何将自己的利益建立在他人的牺牲之上。
当然,他们是没有这个时间的,他们忙着一边吃着人血馒头、一边叫嚣着幸福平等。
共和党的大佬们可就更有意思了。
可以说是从他们中来,他们这些当权的共和大佬们即使当权也无法避免为民主派人士们看不起、瞧不上。
他们了解自己支持者的生活现状、也了解他们的基本诉求、更了解改善他们生活的途径,但是他们不能够也不愿意去做那些努力。
他们要做的是在各项政策上比他们的支持们还要极端,只有这样他们的支持者们才会一如既往将票投给他们,继续保住他们的乌纱帽。
这些人重视自己的子女教育却在国家教育投入上吝啬不已、在面对病毒时小心谨慎却在科学通识上更加反智、满口宗教教义保守价值面对生命危险时该用胚胎提取物研制的药物眼都不眨的用就是。
药物滥用、家庭暴力、教育不公、他们当然不在意。
因为只有教育更加不公、药物更加滥用、家庭更加暴力,他们的基本盘才会更加坚稳。
而这些朴实却又盲目的乡下人们继续走在他们引领的极端路线上。
工作没有了,是被其他国家的人抢走的;药物滥用了,是被生活环境所迫的;疫情爆发了,是因为口罩和疫苗都是没用的。
共和党的精英们,何以如此忍心继续愚弄操纵自己的选民而不愿意真心实意地改善他们的生活和教育环境?
因为,如果他们都受到教育了、生活环境都提高了、眼界都放开了,担心他们都会变成民主党的支持者罢。
回到这部电影,奈飞的确非常有钱,每年投资自产的电影可以说非常丰富了,大部分都是连喜欢爱看爱情片的人都看不下去的沙发爱情片。
这次由真人真事改编的Hillbilly Elegy,其实想讲诉的就是一个简单的故事,他想要的讲的是一个人在先天环境的恶劣情况下,被爱和引导对他来说是如何的重要。
家人的爱可以鼓励他、支持他向着一个未必光明的前方努力奔跑。
不明白,这个故事到底是哪里踩到了民主派人士的痛点,对这部电影的恶意犹如海啸般排山倒海般袭来。
这部电影并没有着墨过多的政治议题,他只是想要告诉你所有的事情皆不如其表现出来的那么简单而已。
这不是一部一无是处的烂片,也不是一部一针见血的佳片。
但是它绝对不应该受到所谓的掌握话语权的精英影评人士集体给予差评的待遇。
(一个有趣的题外话,现实中JD在耶鲁法学院受到其华人老师蔡美云的巨大帮助,并在其鼓励下写了这本书。
就是那个名震一时的虎妈)
拍得比较蜻蜓点水,不知原著如何,当然作为电影可能也只能这样了(貌似原著有提到外婆的重要性,但电影可做得不够好)。
只能说,也许是看过太多励志片了,放到十年前,或者五年前或许还会觉得很励志,但是现在却觉得这种幸存者偏差、小概率事件实在很难激励到人,他如何摆脱困境和他个人经历有关,然而其他和他属于同样群体的人其实很难借鉴他的生活模板,每个人情况都不一样,别搞得好像多背背单词、认真克服自己某某弊病就可以脱胎换骨了,谁不想脱胎换骨呢,关键是如何正确地脱胎换骨?
有方法可寻吗,对于那些东撞西撞一辈子也找不到的人,你把这案例放他面前,不觉得是在讽刺他吗?
而且到底什么样是「成功脱胎换骨」呢,这种提供的难道不会刻板印象吗?
好吧,可能大多数人追求的还是体面阶层……也确实很难去逾越回避这点,这可能就是人类的局限性之一。
不过当然了,片中的一些话也还是会激励到:
「但我们每天都在为自己的人生做选择」,前半句关于身份的不是重点,这句是。
「我不能替她辩解,但我努力去谅解她,如果你做不到,你就永远别想摆脱你想摆脱的这一切」是这么个理儿,所谓一代更比一代强吧,如果人类确实是在进化的话,不原谅不试着站在更高一层去看问题,永远被情绪主导,那就永远深陷泥潭,确实如此。
「但这里的生活击垮了她,她直接放弃了,她停止努力了」咱就是说,你想去做到,但可能做不到,但还是要朝着去啊,不然要咋整呢……确实是这样,只能一直挖,挖不出水也要挖,重点是调整挖时的心态吧
在丸子强烈推荐下看的了《乡下人的悲歌》。
影片的开头就是一段男音的背景叙述,这段纯正的美式发音很快就把人带入电影的氛围中。
主人公起初的成长环境是充满浓厚爱意、宁静惬意的,随着他搬到俄亥俄州观影体验开始变得不好了,混乱的原生家庭、焦躁疯狂的母亲、强势支撑的外婆、无辜受累的姐姐...让看客有种无力感。
生活在贫困中的人,不是吃不饱穿不暖,而是世世代代吃不饱穿不暖。
贫困之恶在于你像被诅咒的普罗米修斯一样,只能无休止的重复上一辈苦痛的命运,生活没有希望也逃不出现有的牢笼,一代代永远作为社会的边缘人存在。
丸子说,他看的热泪盈眶,我起初不理解,我烦躁于母亲的放浪形骸。
直至1小时36分,我知道泪点来了,那不是单纯的丑小鸭变天鹅的励志,那是一种救赎,那些在爱与助的感召下如杂草般倔强生长的生命才能得的救赎。
正如作者自己所说他摆脱贫穷不是必然而是万幸,即使很多人曾经有过想逃离想摆脱的念头,但不是每一个人都像作者这么幸运的。
想解决贫穷问题,不但是靠政策,靠穷人觉醒,而是社会每一个人能够理解贫穷、尊重贫穷、共同消除贫困之恶。
因为万斯被川普提名副总统人选,他的《乡下人的悲歌》又被拿出来炒作了一番,我也翻出三年前写的读后感。
同名电影也有人在到处转。
电影跟书还是不一样。
几个配角都很给力,包括小时候的万斯、他的母亲、他的外婆,特别是小演员和他的母亲,让人了解了什么是美国WHITETRASH青少年可能遭遇的危机。
影片的价值观强调了家庭,强调了长辈为了孩子的付出。
书里提到了海军陆战队对他的改造和影响,但是电影里只字未提,尤其是关于饮食方面。
电影里他外婆家一直是喝雪碧,太不健康了。
海军陆战队的情节为什么一点都没有?
搞不懂。
他能上耶鲁,并不仅仅是因为家人的支持,海军陆战队的经历更加重要。
整部电影里最好看的是万斯的姐姐,至于他的印度裔女友,欣赏不能。
书和电影的差别还是不小的。
个人来说是很喜欢导演Ron Howard,电影里设计了不少不错的情节。
但整体来说,电影相对于书单薄了很多。
书其实蛮生活化的,放在国内肯定会被骂流水账。
文间又掺了一些社会观察与政治评论。
在我看来这并不是什么自传小说,更像是篇关于美利坚美丽风景线的报告文学。
从人物来说,电影里的“我”缺少了很多情节,在好孩子与坏孩子性格之间反复横跳,叙事很难贴合人物。
电影里把“我”变好的转折放在了姥姥的监护那里,而且书里作者似乎也是这么认为。
但我觉得并不是那样的。
固然姥姥出资抚养让“我”改变了一些,但是真正让作者蜕变的其实是那段军旅生涯。
他的军旅故事和大多数人并不相同,除了其他大头兵的经历外,他还干了不少新闻官的工作。
大头兵的日子让他规律了生活,新闻官则让他抬高了眼界。
如果只有大头兵的经历,我觉得JD会像很多美军退役士兵一样享受PTSD豪华套餐,过的不会比他母亲好多少。
电影忽视这段主要还是因为电影必须那样叙事,但改掉之后总觉得人物就有点变味了。
电影还有一个很大问题就是他除了在耶鲁那段对比了上层白人和乡下人生活上的不同,并没有全面展现出一个红脖子的世界。
我们只能看到一个残破被抛离的社会,但看不太到这个社会依旧存在的质朴情感。
四年后的2024年7月,JD竟然要开始竞选副总统了。
关注一下他的真实经历,确实很多书里、电影里的东西是被包装出来的。
JD的形象是美国不讲究政治正确的人里,最大的公约数。
现在的他已经成为了另一种的政治正确。
电影是白左拍的,虽然是名导,但草草了事,不愿意面对阶级问题。
未来某一天,说不定会被红脖子翻拍,可能又是另一种风景了。
是有张力,有过原生家庭体验的人总能找到熟悉的片刻。摄影机有很多拟态,它会站起、坐下,探出窗外甚至环顾四周,尽管如此,它还是没能伪装成为乡下人,而是拍出了精英姿态。毕竟从小就要看meet the press而不是终结者,那么最终的割断也就不意外了。姐姐才是真正没能出来的人,连剧本都忽视她,而她的视角或许才切中题眼。
这种程度的传记拍法确实比较失望,对Ron来说也比较不费难度吧。原生家庭的问题当然应该花大力气呈现,但是首先你的时代背景是怎样的?男主角是如何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阶级跨越的?他的心态又是如何转变的?妈妈和外婆的生活又是如何导致于此的?这些问题都被大幅度省略了,最后出来的效果就比较平,完全没什么情感力度。包括几条线索交织的也不太好,视点也完全散掉了。到最后,全片值得一说的好像也就只有两大怨妇的飙戏,更何况,演得也就那样而已。
急死我了,Amy Adams可咋办啊,谁快来救救她~
看得出来,当代美国人没吃过什么苦
毕竟JD万斯已经开始归咎CHN了 象党对CHN走的是极端仇视路线 男主未来发言也只能更变本加厉 所以评价难免会主观 抛开du瘾我倒是觉得铁锈带过的这日子还算马马虎虎 他们可能觉得我美帝白人生来就该私人别墅庄园高尔夫 我的人生如此辛苦都赖CHN害得吧
JD的印度女友是个好姑娘。
美国人只要自己不作就惨不到哪里去,在第三世界底层人看来约等于无病呻吟。但是亲情线还是很感人的。
没意思,因为万斯当了副总统才想了解一下
老实说 看了这标题看了这内容简介看了大家的评价我是真的已经不喜欢了 完全是冲着AA去的 但这角色实在喜欢不起来 13岁怀孕之后本应剧情走向的励志热爱生活我感受不了 反倒是觉得她自怨自艾地把家搞乱,一开始那段水池打架让我对乡下人简单粗暴直接回应欺凌的态度很是喜欢 ,但儿子的前途却是在被一次次嘲笑之后自己(不知如何导演没说清楚)争取来的,当做一个故事看还好,但要想说有什么深度,那就是没有 可能是我自己没get到。
这个片子的原著小说,没理解错的话是要讲红脖子州底层白人通过自身努力考上好大学,却还是难以融入上层社会的。但整个片子全都是女主,如何作为一个13岁就怀孕的堕落少女吸毒管不住自己臭脾气丢了工作,把家庭整得一团糟的。男主年幼时和成年后的时空跳跃来跳跃去,乱糟糟的。但几乎没有剧情去拍男主怎么摆脱家庭阴影从红脖子州出来走进上流社会,又如何在上流社会受排挤的。完全就是AA和格伦演的两个讨人嫌红脖子州泼妇家里那点儿鸡毛蒜皮的破事儿。如果说是想通过AA的女主作为一个学校里资优生最后还是堕落这点表达红脖子生存的难处,也没什么情节能支撑说究竟是什么外界力量让她堕落,整个感觉就是她自己性格差自制力烂自找的。最后还莫名其妙炖了一锅励志鸡汤,跑题十万八千里。抛开政治因素都是我看过朗霍华德最烂的电影。
阿美莉卡副总统现在狂的不行
JD Vance现在成副总统了///红脖子贫困家庭应该算是美国电影最少拍但现实生活中又大量存在的一个题材,之所以少拍大概就是因为发达国家白人的穷并没什么新鲜的地方,主角往往也无力改变什么,毕竟贫穷乃最大恶……这部片就是典型范例,而且每个人看起来都不讨喜、甚至可憎;如果故事聚焦于展现最后半小时积极向上的情节觉得会好很多,前面真是太苦情了。 //// Amy Adams接这个角色应该是想挑战自己,但她气质相比这个恶人角色还是太善良了。
看看他如今谎话连篇,唾面自干,人格破产的模样,真是唏嘘呢
这种原生态家庭太可怕了,因为当过兵所以知道这样家庭背景的红脖儿其实很多。电影看的我很难受,同时感叹自己是幸运的。然后突然想到了德州最低工资标准其实连八刀都不到...不在社会底层,可能永远理解不到被榨干的疼吧。
这本书太有名了,美国锈带的影响太深远了,这个家庭的故事实在是个很棒的切入角度,其中的外婆对家族晚辈的尽力培养实在是值得钦佩
正反打/调度/局部到人物行动线的镜头语言都可以 打光即便是 Zimmer 的配乐也问题不算大 就是情节编织能力及其低下了 人物性格与双线叙事的配合简至是残疾水准
导演在拍片的时候是不是没睡醒?
本片获第93届奥斯卡最佳女配角和化妆提名。好莱坞印象中,漂亮国的贫困是有色人种的专利,白人总是一派光鲜亮丽的模样。没想到还有这么一批生活如一潭腌臜死水的纯种白人。故事本来挺励志感人,可是近日作者——漂亮国副总统万斯那副满嘴跑火车的言论,以及对总统主子跪舔摇尾的行为,让人不得不对其人品产生疑虑,同时对他所讲述故事的真实性打一个大大的问号了。
吹胡子瞪眼讲了个寂寞,剧本太琐碎了,看片尾原型影像,几位演员还原度还是很高的,人物来龙去脉也没讲明白,导致人物的抓马行为都让人非常费解。
You want to be Somebody or Not?每当你孤独,请想起你是一个人,但又不是一个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