勉强只能算是半出好戏......影片前半段调子起来了,后半段逐渐失控,横冲直撞。
整部影片其实就像这顿华丽、精致、奢靡但矫情、造作、乏味的晚宴一样,利用令人目眩神迷的概念、画面和形式来包裹一个俗套、粗糙、空洞的内核,一餐下来,徒有其表、故弄玄虚、火候欠奉。
说到底,这就是一个变态的大魔王带着一大帮傻逼的追随者实施报复(都不能算是复仇)的故事啊,既没有嫌富爱贫、惩恶扬善的主题升华,也没有大魔王角色背景和人物故事的深刻塑造,这也让主厨与顾客、服务者与索取者的主客关系的倒转这一故事核心失去了落脚点和说服力(而且说实话,这样的概念有新意,但不多),特别像大魔王为什么觉得过气明星该死,竟然仅仅是因为他难得休假看了人一部烂片,这真是大可不必,这样大魔王“孩子气”和“天意弄人”的设计也令本片从批判意义上削弱了表达力度,或者说充其量只是停留在嘲讽层面而已。
而事实上,顾客群像的“恶人”形象刻画,也都不够立体,虽然他们身上都有污点,也都有“愚蠢”的一面,但也说不上犯了什么十恶不赦的罪名,这样的设定也不是说不行,但就是电影拍得没意思、不好看而已。
与此同时,故事背景的含糊其辞、人物关系的刻画乏力,也难以忽视。
再者,小岛、密室这样经典的充足且封闭的空间环境没有充分利用起来,从而营造出更大的戏剧张力,就算利用也是能想到最无聊的那种,这么大的小岛竟然只用来躲猫猫?
十来号人就只是砸一砸窗、逃一逃跑、反一反抗,然后坐在那里等吃等死?
最后,漏洞也不少,大魔王对无辜女主的手下留情和放任自流不必说,以及最后女主靠只点了一客cheese burger从魔王身上逃过一劫,那么“pure”,仿佛让人瞬间魂穿《分裂》。
还不如直接来一个普通但正宗的cheese burger呢。
5.5分。
我看完这部电影以后,有点理解主厨要把男演员请来的心情(浪费休息时间看一部烂片)。
如果我化身为主厨,也会想请这部电影的导演和编剧组队来孤岛吃一顿电影中的大餐。
真的感觉很烂,烂到只想给1星,但想想又不太对…因为烂得极其不自然,烂得非常诡异。
诡异在,烂得非常工整………回味一下不难发现这部电影存在本身和它的内容几乎可以一一对应。
甚至完美诠释了电影中极力批判解构主义。
这太奇怪了。
尤为表现在以下四点:①首先,如果电影里每一道菜是一种罪,那这部电影烂到其本身也是电影中的一道菜了…②其次,电影中的菜单仿佛一直在向我们预警这部电影有多糟糕:比如第一道菜整个岛的摆盘只有最高处一小块贝肉(乍一看亮眼其实下面这么大一盘啥都没有),法式大餐虽然有那种乍一看量很少的菜,但人家就光明正大大盘子装一点点菜,从没见过这种喧宾夺主的摆盘方式;第二道没有面包的蘸酱面包(那么大个空盘子周围一堆五颜六色配料),主厨还要逼着女主吃;还有一道烤腿肉上插了一把剪刀,这剪刀既不能吃又膈应人…电影里的菜大多这样,中看不中吃,食物的内容还没有主厨解释的话多,《菜单》里的菜单和《菜单》本身一样空洞。
③以及,整个菜单表面上都是高级料理,却在最后上了个汉堡薯条,基本也和电影本身的剧情起伏展开(高开低走虎头蛇尾)一致了。
④最后同样是这道女主点的汉堡薯条,他们居然是用一次性餐盘上的菜…显然不会是正经餐盘用完了吧?
这基本就是这部电影给观众的观影感受了(较为不错的演员和制作阵容吸引你去看,结尾极其潦草敷衍又仓促,像极了邀请你参加一次正式晚宴,最后却用纸碟里装个垃圾食品收尾的感觉)。
我甚至觉得他们同时还在映射现在的电影市场和观众品味。
(这点算一个小彩蛋了,后面详细说)如果这一切都是巧合,我要说一句牛逼。
如果这一切都是有意安排的,那我还是要说一句牛逼,因为他们成功戏耍了观众。
总之,这部电影在行为艺术上拉满了效果。
烂得别出心裁,所以最后给了3⭐。
以下是我对电影的猜想,你可以全盘否定,但我还是愿意这么认为,不然这3⭐实在打不下去。
我大胆猜想电影可能是资本逼着拍的,或者想通过这么一部东西恶心一下资方,媒体以及整个市场。
有没有可能导演和编剧就是想故意拍一部这样的电影来映射美国电影现在的现状,或者至少是这部电影的拍摄背景?
感觉上有点林中小屋的意思,只是没做的那么明显,但其实也没藏多深。
我们看看电影里请来的都是些什么人?
饭店投资方(电影资方,各种裔都有,不出意外的避开白人和犹太裔),美食评论家和杂志社(影评人,媒体),演员(演员),上层食客(被政治和资本裹挟失去品味的电影奖项)。
以及女主和女主的男伴(观众和粉丝群体)这些人每个有份让主厨的人生(电影圈)变成现在的德行。
比如投资方根本不管食物(电影)质量如何,一心只想通过饭店(电影)搞钱,饭店(电影)对他们来说只是开假发票(洗钱)的工具,甚至不惜换掉不听话主厨(主创)美食评论家和杂志社(影评人,媒体)为了彰显自我只顾挑刺,高高在上地以为任何一家饭店(电影)的生死都是自己一句话可以左右,早已忘记了初心。
演员这里甚至都没有映射就是直接指着那些不尊重电影什么烂片都接的演员开骂了。
(那这部电影的演员算什么?
)上层食客(奖项)只是需要一个高级餐厅(zzzq的平台,这里联动饭店的资方3人组都是各种裔),去吃了十一次(每年那么多奖),根本不知道自己吃了啥(颁了啥)。
而且背地里还一堆见不得人的事情(好莱坞男女之间的恶心事从没来少过)。
女主的男伴(粉丝)完全是个虚伪的狂热者,明明啥都不懂还硬要装行家叶公好龙,甚至饭店(电影主创)几乎挑明了这是要命的(烂片),还一头扎进去,扎进去还搞砸(电影里是带错女伴,现实中应该对应粉丝的脑残行为给主创团队带来的负面影响)至于女主,应该对应一般人,误打误撞鬼使神差地进了饭店(电影院),主厨(主创)的这顿饭(这部电影)不是为她(一般观众们)准备的,觉得她(观众们)不应该出现在饭店(电影院),希望她(观众们)迷途知返赶紧撤。
但女主真的像电影里那样成功撤退了么?
这里要说回上面④里提到的彩蛋。
我们不妨看看电影最后一幕。
女主看似逃出生天,但发动机引擎熄了火(还是女主自己关的?
这不重要),停下来回头看着背后熊熊大火,手里拿出了外带的汉堡,前路是一片无尽汪洋。
重点就在于她手里拿着的汉堡。
如果这部电影真的在讽刺,那就说明主创认为,女主代表的大部分观众到最后都选择捧着一堆垃圾。
背后殉葬的好歹最后都知道自己错在哪里,只有女主还洋洋得意吃着垃圾食品,所以其实最后真正没救的反而只有女主,既没能到达对岸,更得不到解脱,还毫不自知…毫无疑问,女主(观众)也是批判对象。
从电影把男主出钱请特殊职业的女主一起赴宴这一刻起,电影就在骂观众了。
女主最后开口点了个汉堡薯条,这种反差极具违和感,其实是处理完那些罪名明确的人以后,终于要开始骂观众没有品味了。
既然这么爱看这种垃圾快餐电影,那主厨(主创)就用最高级的厨具(最先进的设备),最出色的手法(最强的特效技术)烹饪出一道垃圾食物(快餐电影),让她吃得津津有味。
堂吃(电影院)不够还要打包带走(买碟,流媒体等),就差问一句你们为啥这么爱看漫威电影了。
最后女主逃出生天在船上还在吃,还拿“菜单”擦嘴更是无比讽刺。
…所以我感觉他们是故意把这部电影拍成这个德行(对应电影故意把菜设计成那样),希望和这些人(资方媒体啥的)一起死(亏死)。
但女主(观众)出现在饭店(电影院)打乱主厨(主创)的计划……所以主厨(主创)也很矛盾,觉得既然来了就一起死吧(被电影恶心),但又不忍心,放不下自己的初心,最后还是放了一条生路(也可能是上面说的,品味太差杀不杀一样没救了)。
电影里主厨有一句台词反复对女主说,应该就是主创想对每一个去电影院看这部电影的人说的:你是谁?
你tm不应该在这儿。
总结一下,我愿意把这部电影看作:借着食物、孤岛、砂仁题材,对电影行业的一次讽刺和抨击。
一场远离人烟希腊小岛 美食家 网红名人 富豪远道而来 参与一场人均千美元以上的美食飨宴 美食还是精致依旧 如舌尖上的中国 现场厨师制作 每道菜有概念 有故事 有特效 但是可是然鹅 随着餐食逐道端上餐桌 事情变得诡异 男友的自私自利 有钱人冷漠 投资人虚伪 蛮横 演员的烂演技 电影有效利用jump scare 在优美流畅音乐 如美食纪录片般的飨宴中反差 这令主厨普通报菜单环节也有惊悚的味道哈利波特系列终结至今 费恩斯再次证明他可以令人毛骨悚然 尼古拉斯 霍特 一如他这两年在凯瑟琳大帝里的 智商不高的白痴<( ̄︶ ̄)/ 最后女侍者暴起行凶有些突兀 报警后后续 让故事的原罪转回商业电影范畴。
No one is live leaving the chef's feast ( ง °皿°)ง⁼³₌₃
(7/10). 一出粗暴刻奇的阶级预言。
忽视掉作者的社会评论欲,作为纯纯的惊悚片来看娱乐性还是不错的。
影片是我比较不感冒的那种警世恒言型大聪明电影,创作者挡不住自己社会评论的野心,就像主厨因为自己的ego开始夹带私货不好好做饭,本质都是服务业从业人员的职业精神不够。
每个时代都有这种人,看多了海德格尔的bitching and whinning,觉得这就是了,这就是末法时代了,一切都在无可挽回地滑落,继而想要破罐子破摔的一把火烧掉一切,然后从中浴火重生,回到那种高贵的野蛮人的迷思中去,回到想象中的田园牧歌。
就像不可能通过谎言得到真理,构造出来的极端状况下的所谓人性,也未必就是更深刻的人性。
这种电影的作者总是为了表现人的异化,而生生构造出比现实更扭曲异化的人性来完成这个目标。
虽然想要打脸各种文化装逼犯以及XX仙人,乃至于一激动想把资本家挂路灯的情感出发点我十分可以理解,但这种阶级叙事还是显得过于粗暴乃至于有些儿戏了,表面上黑资本家,实际上黑无产阶级黑的更狠。
而女主可以全身而退,主要是她想明白了:只有魔法才能打败魔法,对付魔怔人,你得会说魔怔人的语言,洞察魔怔人的逻辑。
倒是男主这种“朝吃到,夕死可矣”的foodie魔怔人在一众魔怔人里显得反倒有些单纯可爱了。
首先,不正义。
这群人里没几个是应该死的,所以薄饼例数他们罪过没有什么说服力,多数人也就是个道德谴责,顶多行政处罚。
最重的也就是三个公司高管是经济犯罪,那也罪不至死。
反观主厨倒是多次性骚扰下属,不成功后进行冷暴力。
因此谁更该死还真是不一定。
其次,不合理。
这种自己生无可恋,用别人命完成最后的艺术殉葬的人不是没有,但能让众多下属甘愿以命相随的至少个人魅力要达到邪教教主级别了。
但至少影片中没有表现出来,Slowik的魅力连性骚扰都成功不了,那是怎么让这么多人甘愿舍命的。
尤其这并不是邪教,这可都是顶级餐厅的能上台面的厨师,每个人应该都有崇高的理想和职业规划,可不像每天游手好闲的嬉皮士一样愤世嫉俗,那么好忽悠。
Margot灵光一闪的要芝士汉堡,就像她找到了游戏的通关密语一样,自己开了个后门。
Slowik完全无视Margot之前的各种不配合和小聪明,欣然放走她。
这和他全片表现的性格都不相同,既然所有人都死是这个菜单的定理,他这不就是自己破坏了这最后的艺术么。
而所有人眼睁睁的看着Margot就这么离开,没有任何人试图趁机逃走,全部认命。
对于必死的结局反抗的力度完全不及格,按报名的价格来说,这群人可是妥妥的大富翁啊,存折上就没有让你们值得拼命的数字么。
最后,Tyler是个脑残这个的确没错,但他对于美食的热爱也的确到达了脑残的程度,毕竟他是唯一一个明知道会死还欣然前来的顾客。
不过有一点值得注意,就是他在来之前换了女伴。
他说是分手了,但是或许这个脑残是因为知道必死的结局,不忍心让心爱的人一同赴死呢。
以此来作为这个脑残最后的浪漫,也着实不错。
2023年了,多些这样的电影是好事,先不论拍的好坏与否,能站在一个全新的角度去反映当下的种种社会乱象就是好样的。
更让我眼前一亮的是,一开始我以为只是在讽刺上层阶级,没想到我自己也是被讽刺的对象。
1装逼男,喜欢对美食发表自己的高见但认为别人说的都不对,其实自己肚子里没货(我有时候就是这样的哈哈哈哈哈哈有感触了)2上层夫妇,讽刺有钱人嘛只看钱不看内涵,反正这个肯定不是讽刺我。。。
3美食评论家,过度挑剔,凭借自己的权力左右艺术的内涵,我们看电影不也是这样吗,这波讽刺一大批人牛逼。
但是话说回来,发表见解和装逼是两回事,我自己有时候也会装逼(扇自己两巴掌)4过气明星,这波狠狠赞同啊,好多演员导演都钻钱眼子里去了,还有各种续集重启,毁经典,毁了观众的期待和爱慕5三个商人(好像是商人吧忘了)反正就也是讽刺资本。
话说回来,我前天出去吃自助也拍了些照,我看完电影后第一反应是自己也该死,陷入了饮食乱象,但是再细想我也问心无愧。
那顿自助我真的吃饱了吃好了,哪怕有些贵至少满足了我的味蕾,没有辜负我的肚子,这是我应该记录和分享的。
但有时我也会去一些看着高级的商店,不论食品店还是别的,拍些照发朋友圈,这不正是电影里的“装逼男”哈哈哈哈,看完之后真的发人深思。
如果相册里有两张照片,一张是高级星巴克的奶茶照配上笔记本电脑,一张是家里人为你做的午饭,你会选择哪张发布朋友圈呢?
以上观点仅是个人观点,如果我们的经历和阶层不同导致你对我影评的不认同,欢迎更多评论,拒绝无脑喷
女主眼睛真大,男主是演那个尸体屋那个的吧。
惊悚氛围营造的也算不错,只是感觉岛上的那些厨师学徒都脑子有问题,谁选上了就自残一个有这个必要么。
一直的男主其实啥也不会做就是个嘴炮,让人一顿鄙视就上吊了。
女主挺牛逼,靠智商和挖掘人的内心最后逃出生天,跟一堆精神病在一起确实需要找方法。
里面的美食反正是一点都吸引不到我
千万不要拍烂片!
因为不知道哪一天会被观众杀死!
过气的男明星来一家高级餐厅吃饭,不料这家餐厅处处透着一股诡异的气息。
服务员表面很专业,但话里话外都暗藏玄机,似乎在准备一场华丽的阴谋。
男明星万万没想到,8000多人民币一位的米其林,居然会是自己最后的晚餐。
咱们今天就来说说这部由女神安雅·泰勒-乔伊主演;来自厨师的优雅复仇片——《菜单》
安雅饰演的玛戈是个放荡不羁的酷女孩,平时总是烟不离手,即使吸烟影响了味觉,玛戈也毫不在意。
一日,她跟男伴泰勒登船来到高级餐厅赴宴。
这家餐厅非常昂贵,人均8000多人民币,每晚只接待12位顾客。
不同于城市里的米其林,这家名叫“山楂”的米其林坐落在四周环海的小岛上。
熟悉惊悚片套路的小伙伴都知道,不出意外的话,这家与世隔绝的餐厅就要发生点啥意外了。
果然一上岛玛戈就感到很诡异,女服务员可以精准的叫出每一位顾客的姓名,可是唯独把她的名字叫错了。
等女服务员带领大家游览小岛,介绍服务员的住处时,玛戈察觉到一丝不对劲。
岛上的工作人员,无论男女,全都睡在同一个房间。
男女混住,女服务员不仅没有觉得别扭,反而满脸自豪,说这才是紧密依靠的伐木累。
仿佛他们都有一种热烈且诡异的信仰。
等他们到了餐厅里,玛戈发现和上岛时一样,这里的厨师可以精准地认出每一位顾客,除了自己,仿佛她是唯一一个不该出现在这里的人。
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还没等观众细想,主厨便用一声清脆的合掌,吸引了在场所有人的目光。
你别说,高级餐厅的仪式感就是不一样,主厨说话的时候,所有的厨师都要双手背后地站在后面,聆听他的发言。
但是山楂的仪式感又好像太强了一些。
不只是厨师,连顾客都不允许打断主厨讲话。
也许在这个岛上,主厨才是唯一的主导。
而主厨提出的要求也很奇怪,顾客必须细细品尝他做的每一道菜,有急事想快点吃也不行。
当然,面对主厨笑里藏刀的要求,大家都没在意,只以为这是假大空的场面话,好不容易来山楂打卡一趟,自然要先吃为敬。
此时只有平民女孩玛戈犹豫了,她是第一次来这么高级的餐厅,可是面对摆盘这么精致的食物,却始终提不起食欲。
不为别的,只是觉得这些菜中看不中吃,一盘菜加在一起还不够她塞牙缝的。
而且主厨戏很多,不仅上菜时一惊一乍的,还会借着菜品阴阳怪气他们。
比如说面包是普通人的食物,而来山楂就餐的中产阶级们不配吃穷人的面包。
很快,随着一道新的菜品上来,主厨的阴谋开始变得明目张胆起来。
他给带有玉米饼的菜取名叫“记忆”,并且分享了自己对玉米饼最深的记忆。
当主厨还是小孩的时候,在一个应该吃玉米饼的晚上,老爸醉醺醺地回来,对着妈妈就是一顿拳打脚踢,甚至还把电话线缠在妈妈的脖子上企图勒死她。
不管主厨怎么哭闹,都没能让爸爸停手,千钧一发之间,主厨跑到厨房抄起剪刀向爸爸的大腿刺去,才终于结束了这场家暴。
每每回想起来,主厨都十分后悔,他觉得自己当时太小了,不该拿剪刀刺向爸爸的大腿,应该刺向喉咙就好了,这样就可以一了百了。
主厨说的云淡风轻,底下坐的食客却听的毛骨悚然,这样赤裸裸的恶意,是可以随便说的吗?
还没等众人判断主厨到底刑不刑的时候,更令大家震惊的事情发生了。
给客人端上来的玉米饼,每一张上都清清楚楚地印着他们的“罪行”。
比如偷税漏税的记录、偷情的证据、以及......男明星拍的烂片。
可能有的朋友会纳闷,这么风马牛不相及的人,为什么会被凑到一起?
其实,这些客人都是主厨精挑细选的仇人。
表面上,他们都是光鲜亮丽的食客,吃得起近万元一顿的晚餐,实际上,他们每个人都给主厨造成了不可磨灭的伤害。
比如发掘了主厨的美食家,极其擅长在鸡蛋里面挑骨头,不管厨师怎么用心,她总能挑出毛病。
很多餐厅,就因为她一两句轻飘飘的点评倒闭。
而一对看似热衷于山楂的食客,来这里吃了十多次,却没有记住山楂的任何一道菜,即使每次都有工作人员认真为他们介绍,可他们没有一次尊重过主厨的心血。
眼前食客的罪名多半和主厨的工作有关,男明星很纳闷,自己只是拍了一部烂片而已,怎么就被划为报复名单里了。
主厨却说,自己一个月只能休息一天,那天放假的时候好不容易去影院看趟电影,结果花了一个多小时看了一部惊世大烂片,气愤程度可想而知。
可是冤有头债有主,男明星充其量只是出演而已,按理说,主厨应该找导演啊。
主厨却说,没办法,谁让自己一想到那个电影,脑海里充斥的就是男明星的脸。
而且男明星为了圈钱放弃了艺术,难道不该被惩罚吗?
一顿输出,怼的男明星哑口无言。
在主厨的眼里,这些人没有一个人是无辜的,除了不知为何会出现在这里的玛戈。
邀请玛戈来的男伴泰勒是主厨的脑残粉。
不管是厨师在他面前饮弹自杀还是老食客想逃走被逮住反剁一根手指头,泰勒都淡定地品尝着美食,心中只在乎两个问题,一是这道菜是用什么原料做的,二是下道菜上什么。
刚开始只觉得这人有些偏执,后来才明白原来他渣到天际。
泰勒在几个月前就得知了主厨的菜单,知道他会在上完全部的菜后和所有人同归于尽。
作为主厨的狂热粉丝,泰勒十分拥护这个计划,并且强烈要求主厨把自己列入殉葬的一员。
唯一麻烦的是,山楂有一个规定,必须双人同行,本来他把女友加到了名单上,不料在来之前女友和他分了手,这才临时花钱雇了专门提供女性服务的玛戈。
所以泰勒从一开始就知道,只要玛戈上了岛,她就必死无疑。
主厨也没想到这个脑残粉居然疯狂到拉无辜路人躺枪。
于是他给玛戈两个选择,一是站在厨师这边,和厨师们一起自杀;二是站在食客那边,被主厨他们杀死。
好家伙,合着横竖都得死,可玛戈现在只想活。
面对这么变态的人,最后玛戈两条路都没选,而是另辟蹊径,给了自己一个新身份——新的顾客。
眼前的食客,皆因做了坏的顾客伤害了主厨,而玛戈,选择当一个好的顾客。
她以现场点餐为由,把自己剔除掉吃这份死亡菜单的顾客行列,这样既不违反主厨的原则,还为自己寻得了一线生机。
几乎没吃东西的玛戈提醒了主厨,即使再高级的餐厅,也要遵守一些必要的规矩,比如开饭馆就要给客人饭吃。
玛戈并不想要华而不实的菜品,她只想去掉那些条条框框,舒舒服服地吃上一个芝士汉堡。
大部分人花高价来山楂吃饭,主要都是虚荣心在作祟,主厨已经太久没有体会到烹饪的初心——给客人做一顿好吃又顶饱的饭。
简单的芝士汉堡,或许没有那么多装饰和精致的摆盘,但恰到好处的火候,煎到不肥不腻的汉堡肉,等着滋滋作响的油从肉上滑下来,慢慢融化下面的芝士,趁热咬上一口,那叫一个满足。
玛戈试着提出一个新的需求,不知道吃不了是否可以打包带走。
被唤醒初心的主厨没有阻拦她,不仅同意了她的要求,还送了一份伴手礼,而玛戈也支付了这顿饭的报酬,放下了10美金。
就这样,当所有的食客都被当成棉花糖串起来烧,与餐厅一同化为灰烬的时候,只有接地气的玛戈平安离开了岛屿。
《菜单》的故事由此画上了句号。
整体来说,就像片中讽刺的华而不实的高级菜一样,《菜单》也是噱头大于内容。
107分钟的电影,前40分钟几乎都是主厨的叨逼叨和故弄玄虚,要不是安雅的颜值和“伏地魔”的表演,着实很难让人坚持看下去。
更离谱的是,顶着惊悚恐怖片的分类,全片几乎没有一个大尺度的镜头或者是令人细思极恐的事件。
对客人做的最血腥的事,也不过是强行剁掉忠实食客的一根手指,甚至连喷血的镜头都没有,难免让恐怖片的受众大失所望。
私以为,与其说《菜单》是一部恐怖片,不如把它作为一部黑色幽默的剧情片来看。
虽然很多时候它讽刺的内容都流于表面,纵使食客们有道德问题,可罪不至死,这就让影片的讽刺意味停留在隔靴搔痒的阶段。
不过影片有些地方的小巧思,还是挺有地狱笑话内味的。
比如帮助山楂餐厅度过疫情时期的天使投资人,因为对菜单插手过多,最后真的被绑成了天使吊进水里淹死。
再比如山楂餐厅会精心制作熏肉,每一条肉都会放够152天。
爱抬杠的顾客却问,这些牛肉要是被放了153天会怎么样。
实际上咱们知道储存才超过一天,能怎么样,依旧是可以吃的啊。
可女服务员懒得跟他们掰扯,直接说吃了就会死。
看得出来,导演是真的想对这些矫情的人翻白眼。
总之,如果你对它的期待不是那么高,单纯就是想看个电影放松一下,那么《菜单》会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但如果你想看刺激的心理惊悚或恐怖片,最好还是及时止步,有这空不如点个芝士汉堡饱餐一顿。
好了,今天咱们就先说到这里。
喜欢这篇文章的朋友还请多多帮忙点点赞和关注,分享给更多的人。
如果你没看过瘾,想听我介绍更刺激的恐怖片,可以在下方留言让我看到。
咱们明天再见。
拜了个拜。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编辑:歪歪
某些电影节正像这场晚餐,桌上的食物就是电影,不管这些电影多么故弄玄虚和虚伪,只要它出现在这场晚宴的桌上,人们就会像Tyler对第二道菜一样津津乐道,因为人们享受的是自己的ego在这种场合得到满足的感觉,他们压根不记得端上来的食物是鳕鱼还是星斑。
从电影文本的本身来看,这就是对fine dining不留情面的嘲弄和批判,厨师,服务员,食客,美食评论家,一个也不放过。
最后逃出升天则是对这套fugazi嗤之以鼻的女主角,痴迷于这场虚伪做戏的Tyler第一个领便当。
影片可以外延到许多与艺术相关的主题,例如某些电影节正像这场晚餐,桌上的食物就是电影,不管这些电影多么故弄玄虚和虚伪,只要它出现在这场晚宴的桌上,人们就会像Tyler对第二道菜一样津津乐道,因为人们享受的是自己的ego在这种场合得到满足的感觉,他们压根不记得端上来的食物是鳕鱼还是星斑。
这场讽刺也同样适用于现代艺术,充斥着噱头,过度阐释,强行的形式革新,即使有人当着他们的面饮弹自杀,他们也会认为这是用餐体验的一部分,并从中品出这样那样的滋味。
这些所谓艺术品就像晚餐上的一道道菜,它们看起来是食物,却并不能填饱食客的胃。
前中段的节奏很好,氛围从餐厅逐渐变成客人的屠宰场,观众的安全感不断被剥夺,反倒是铺垫到后期,所有客人知道自己今晚必死无疑之后的情节设计忽然泄了气,失去了前中段那种缓慢滑向未知深渊的感觉。
但还好这种不安全感勉强维持到了影片结尾,直到女主角坐在船上啃着汉堡时,安全感才回到观众身上,而影片也随即落幕。
还有一个优点是空间展现地很好,整个餐厅作为密室,场景还算丰富,即使大多数事件发生在大厅,导演也把观众通过女主角的视角带到了厕所,办公室,后厨,以及主厨的住处。
“愚蠢的男人”这个段落也丰富了岛的空间感,客人出去喘了口气的同时,也让观众暂时离开紧张压迫的主舞台,在开阔的空间中喘了口气。
可惜这一段落的设计虚张声势,主厨的自残很变态很到位,但后续居然就这样放过了男士们。
而从Tyler这个角色的设置可以窥见这部影片的缺点,那就是角色完全被塑造成导演想要讽刺的那一类人,除了为导演表达对这类人的抨击以外,没有任何用处,就是纯粹的工具人,本片的真正男主角应该是主厨。
具体来说,就是角色高度符号化,把角色当靶子立起来之后再打。
故事更像是一则寓言,所有的角色和情节都直接指涉某件事或者现象,完全放弃了故事的连贯性,可信度和内在逻辑。
整部影片更像是一些小创意的集合,比如每道菜之间用提示卡直接硬切,把故事切割成一段段短片,从而破坏了连贯性。
类似于《悲情三角》,本片也把观众放在了嘲弄电影中角色的一方。
而让观众觉得自己站在嘲弄的一方而不是被嘲弄的一方的秘密是,角色都被或多或少地夸张化或被漫画式地呈现,但这其实进一步加深了角色代表那类人的刻板印象,所呈现的维度愈显单薄。
另外还有一个小缺点是,现在的悬疑片总是喜欢把什么事情都表现得在预料之中一样,包括女主角杀死服务员,取得钥匙,呼救都似乎完全在主厨的计划中,甚至最后连她在海面看爆炸的燃料和时间点都被算好了。
总之,像《菜单》这样的讽刺电影更像是连线游戏,把角色和导演想要讽刺的对象一一连接起来即可,这大大限制了故事寓意的外延,一切都过于清楚和明显。
但由于创意和前半段的氛围营造不错,个人认为还是值得一看。
评分三颗星。
YO!
相信没有人对美食会抗拒吧!
但又有多少人对一份艺术美食感动得连命都不要!
最近上映的一部《菜单》,其实早在年初就已经有在我的2022观影菜单中了,明星演员阵容强大,伏地魔做主厨。
然后安娜·泰勒-乔伊作为养眼顾客,这你受得了吗,怎能让人不心动。
今天我们就来做一次美食家,来点评这部菜色看起来还不错的《菜单》!
会涉及一点微醺剧透,不影响观影。
曾经执导过《继承之战》的导演马克·米罗,这次独挑大梁,拍出了一部充满了辛辣讽刺黑色幽默的惊悚用餐大戏。
这一切还得从尼古拉斯·霍尔特饰演的顶级吃货小哥开始说起,他好不容易订到了他极度崇拜的偶像主厨的晚餐位子,带着新交的女友玛戈去赴约就餐。
前往时就餐仪式感就已经拉满,就餐地点在一座私人小岛,每次只邀请12位幸运儿前往用餐,每人的费用高达1250美刀!
玛戈都在调侃我们在吃劳力士吗?
餐厅有专门的游艇接送顾客往返。
就餐前顾客还会跟随主招待参观食材培育环境,讲解食材的养育和照料。
一切准备就绪,大家开始就坐,厨房面对顾客,主厨在上每道菜,是的每一道菜包括前菜,都需要给顾客讲一个这道菜背后的故事,去让这道菜有着不可磨灭的独创性和意义。
我猜美食节目看了都自愧不如,这样的装13指南,上哪去找。
在用餐过程中,体验逐渐离谱化,顾客发现餐厅的厨房比地狱厨房还要地狱,主厨和厨师助理阶级分明,军事化管理,主厨一呼百应,餐厅从来不遵循顾客至上,而是主厨和美食才是这次用餐食物链顶端的存在,顾客花钱消费,纯属过来配合主厨的演出。
每次主厨要宣布自己的菜肴,就必须要先来个特别招人厌的击掌,每次玛戈都被吓一跳。
而顾客到底吃什么,由不得顾客决定,而是由主厨来定夺今天适合吃什么,正所谓我不要你觉得,我要我觉得。
而且不吃完,那对不起,就别想吃下一道菜。
对了,用主厨的话说,他做的菜,顾客不能用“吃”这个字来对待他的美食,他的美食不是用来“吃”的,而是用来“品尝”!
可想而知主厨对美食的品控,是有多么固执。
更恐怖的事情很快发生,顾客发现这次用餐不简单,想要中途离场,结果却发生了流血事件,之后更是上演一场场惊悚逃生记,作为女主的玛戈,自然有她的专属角色命运线,一场美食逃难记,就此展开。
如果你喜欢美食,特别是你经常去享用米其林美食艺术的话,那么《菜单》在美食视觉创意呈现上,应该不会让你失望,影片专门请到了美国唯一获得米其林三星的女性多米尼克·克里恩来担任美食的烹饪和创意环节。
《菜单》整体的观影节奏把控得相当好,尤其是前半段,悬疑感做得相当到位,讽刺和批判也相当贴合。
因为在选题创意上,《菜单》的剧本入选了剧本黑名单,剧本黑名单大概的意思是剧本很前卫大胆,是投资和制片人的最爱,势必能拍成电影。
影片利用当下美食和时尚结合的文化作为切入口,但却完全颠覆了大家对于美食背后的认知,玩了一次全方位对于美食艺术的吐槽。
在顾客上船前往就餐小岛时,吃货小哥让手机先吃,然后在那大谈口感就能反映出,当下不少人在享用一道美食时,并非为了自己的体验,而是为了发到社交平台上满足自己虚荣心。
等到了用餐时间,主厨的每道菜的做法和设计,以及每道菜背后的故事,更是层层加码,把批判推向更极端的台面。
所以到影片后半段我反而觉得用力过猛,把一些暗藏的讽刺直接搬到台词直白说出,少了更多留白空间。
当然,我还是很吃影片中的黑色幽默,其中的顾客名单中,就有把主厨推向成名之路的美食评论家,她这次带着助理再次光临餐厅,自我感觉良好的评论家觉得今晚的特别作秀加戏,都是为她准备的。
如果你把《菜单》单纯看成惊悚爽片,不去特别深究影片所表达的深意是否恰当或够不够辛辣,影片确实有在极力做好它的本分,悬疑紧张幽默感都渲染得还算到位,整个观影过程看下来还是能让觉得刺激度是够的。
如果拿来横向对比类似电影的话,我第一时间想到的是2020年那部川普都在吐槽的《狩猎》,同样《狩猎》也是带着赤果果的批判和讽刺。
对比《狩猎》,《菜单》则在后段一度过于沉浸在自己的批判中,原本想看到更多深挖主厨背后的动机和故事,结果影片总是蜻蜓点水一笔带过。
前半段影片在展开主厨和顾客的角色塑造时,其实群戏的角色铺垫相当稳,每位顾客除了女主玛戈,其他人都是主厨精挑细选的存在,每位顾客都代表着在社会不同的类型,其中美食评论家最为典型,她可以决定一家高级餐厅的成败与否,决定一位厨师职业生涯的命运。
不过到了影片后半段,这些角色并没能继续深挖下去。
这也是我觉得影片完全可以做得更好的点,在荒诞调侃当下人们总是偏离主题的同时,影片没能很好落地去解决这些问题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只是单纯归结于主厨的复仇式对社会的报复,甚至连主厨背后为何这么做的动机都懒得展开,这就造成影片没有真正的主角,而是一场创意很新颖的美食杀人事件。
看完影片最后给我的体验,就像是我去了一家很贵网红评价超好的餐厅用餐,答案当然是很美味很好吃,但吃完总感觉还需要去撸个串才能满足的感觉。
说白了!
《菜单》其实就是一部标榜着米其林内涵的爆米花爽片,不过我还挺喜欢吃爆米花的。
接下来是更深的剧透点评了,请斟酌观看,不过为了大家的观影体验,我还是会有所保留。
首先是餐厅的选址,是位于一座私人小岛,食材几乎都是自己打造,这对应了现实中丹麦著名的米其林餐厅NOMA,厨师团队阵仗特别大,操作形式也和影片差不多。
NOMA无疑是很成功且口碑也不错的餐厅虽然我没吃过啦,但类似于NOMA这样的顶级餐厅,也被讨论过这类型的餐厅,过于包装食物背后的故事,从而去忘了人类摄取食物本身的原始概念。
对于我来说,也算半个非专业吃货,一些特别节日比如生日之类的,也会去选一些好的餐馆,也偶尔吃过米其林,但当我真饿的时候,第一时间想到的是并非那些去过的高级餐馆的美食,而是能来上一碗现煮的泡面,再加一个半熟鸡蛋,最好能加上两片午餐肉,那就很满足了。
关于不需要顾客点餐的形式,近些年也开始流行起来成为时尚美食艺术的宠儿,这种操作也被称为无菜单料理或厨师发办,お任せOmakase,似乎是源自日本。
日语的意思就是“交给您(厨师)了”,以体现相信厨师的专业度,也能让顾客不用去纠结吃什么好,顾客显得更高贵。
但Omakase流行起来之后,就出现了不同的声音,一些厨师往往会选择珍贵关键是高价的食材,然后给顾客享用,而并非量身定制,从而显得性价比很低。
影片中不能点菜,甚至有顾客想要面包,都直接被拒绝。
电影中的章节和精致西餐的流程一致,分成开胃菜,汤或面包,副菜,主菜,甜品等。
其中有一道菜主食应该是面包,但主厨却讲述了面包诞生的故事,面包是为了穷人填肚子用的,怎么能上这样的顶级奢华的餐厅,于是这道菜叫做“没有面包的面包”。
然后主厨给顾客仅仅上了一个面包餐盘,上面只有几滴不同口味的蘸酱,这让美食评论家直接高潮了,在那大放厥词排比句连连,觉得这道菜堪称一绝。
这一段把影片辛辣趣味的黑色幽默批判玩得真是6。
接下来助理厨师“表演”自杀,美食评论家也觉得是为了增加用餐过程的戏剧张力,是一种行为艺术的表演。
影片类似于这样的对照现实阶层隐喻的戏码还有很多,我就不多举例了。
最后我们来探讨下结局,相信看过影片的大伙伴比较关心。
不想剧透请斟酌观看。
结尾眼看大家都无法逃出主厨给大家准备的死亡晚餐下,玛戈灵机一动说没吃饱,要加一个芝士汉堡挑战主厨,主厨有应必答,亲自给玛戈做了一个芝士汉堡,玛戈于是要求打包带走,有惊无险的离开了餐厅。
看过电影的大伙伴估计会疑惑,为什么主厨要放过玛戈,接下来是我的解读,不一定对。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已经成为厨神的主厨,为何要和顾客同归于尽,影片表达得有些晦涩。
主厨的动机是因为他已经没有失去追求美食的欲望,而对于权力过大的美食评论家来说,就算他做出一坨屎,也会被夸好吃,而真正的富人,却从来不在乎过主厨的用心,只管吃个氛围而已。
这才导致主厨对人们彻底绝望,想用最极端的方式,造就一次艺术的死亡晚宴。
对于追求完美的主厨,他这次死亡晚餐的顾客是做了精挑细选的,杀的其实都是熟客,而对于普通平民的吃货小哥,对美食有着痴迷的狂热,他在明知道今晚是死亡晚餐的前提下,还带着新交的女友玛戈前往,为的就是吃到主厨的美食,因为一人不能单独前往。
所以玛戈并不知情、也不在名单里,这才让主厨在整个过程强烈注意到了玛戈,而在主厨和玛戈交流过程中,主厨看得出玛戈是略带叛逆,出生在并不富裕的家庭环境,这样就和主厨有了些许情感的共鸣,虽然不多,但起到了作用。
于是主厨给了玛戈选择,要么加入他的队伍,要么成为被宰的顾客,但其实嘛,都是死。
所以玛戈必须想办法离开,在故事发展过程中,玛戈意外去到主厨房间,发现主厨是从做汉堡起家的,那时的他有一张营业照片,笑得纯真且开心。
所以玛戈意识到当时的主厨为普通人做芝士汉堡,是能获得成就和幸福感的,但如今主厨越成功,却越觉得空虚和对人品尝美食的失望。
而玛戈洞察了这一切,她最后对主厨对于美食制作强迫症的追求,提出她没吃饱,需要加餐给她做个芝士汉堡。
主厨心领神会,做了一个汉堡还给玛戈打包,让玛戈离开了。
主厨这么做是不想错杀掉一个真正愿意懂得享受美食的人,这也是影片的主旨,真正的美食,不应该成为时尚或艺术品,归根结底,美食还是用来吃进肚子的,当你饿了,哪怕一个普通的汉堡,也能让你享受疯狂星期四……对不起没忍住。
哪怕是一个普通的汉堡,吃完依然能让你获得最大的满足感,李安拿了奥斯卡,不也只是买了一个汉堡吗。
整部电影其实探讨的就是美食对于每个人的意义,而影片这样的结局已经在告诉观众,能填饱肚子并给你获得满足感,那才是属于自己真正的独家美食。
如果你喜欢美食,喜欢安娜·泰勒-乔伊,喜欢悬疑惊悚……总之《菜单》是一部各方面都成色不错的电影啦,感兴趣还是值得一看的!
那今天的解析就先聊到这。
又是一部让人饶有兴趣的看,看着看着不禁发笑什么鬼的电影,导演应该主厨的餐桌看多了,要表达什么?或许是对美食求真的询问或许是和最近大火的《白莲花》一样反讽富人阶级的概念之作,反正都挺乏味的,尤其后半段简直让人坐立不安的尴尬了,意图不明光有看似有趣的概念也难掩盖电影含糊其辞的乏味本质。
虚头巴脑,没劲透了,这是这几年潮流嘛,啧啧
这看完不来个cheeseburger 还是人吗
阐述高概念,是文字的长项,不是电影的,希望导演想清楚。
哈哈哈哈看完觉得1250刀不贵,中国大部分fd餐厅连菜都做不好,更别提讲故事了。
电影本身很像一道分子料理 有各种fancy材料 很有想法 导演把所有材料打散又放在一起 好吃但吃完又觉得“就是这么一回事”
太有意思了这个电影。肯定是最近几年最有意思的一部。一场盛宴,一场谋杀,一个不该出现的人。意料之外,没有反抗,没有逃亡。特别神奇的观影体验,因为之前看过的那么多电影没有一部是这种体验。仅剩的纯真和爱,只要一个芝士汉堡就能装下。好玩儿!
这是我近期看的第四部关于富人+海岛的影视了,其它三部为《白莲花度假村1》《利刃出鞘2》《悲情3角》。想出这个故事的人在米其林餐厅有过糟糕的体验?费因斯像是纳粹cosplay的大厨,在集中营大搞反人类实验。我在深夜看这片子看饿了,不是因为菜品有多诱人,而是这家餐厅竟然拒绝食客要面包的请求!凭什么!免费面包才是高级餐厅的基石!小尼子的角色,帅气皮囊下愚蠢的样子实在可恨,其他人倒没让我觉得很该死,更多是倒霉......最后,芝士汉堡竟成了逃生的钥匙,可见米国人对本土饮食的自豪已经溢出来了。他们的高热量食物才是纯洁的白月光,法餐那套都是妖艳贱货。问题是吃了这么空洞又可怕的一餐,谁不需要来点comfort food压压惊。就像看了这样空洞又做作的电影,我也确实想吃爆汁的芝士汉堡了🤤
电影和所有那些以fine dinning之名故弄玄虚的高级餐厅一样,阵仗很大、内容很少。该有的高潮统统没有,不如一个汉堡🍔或甚至某些爱情动作片😅
再好的厨子被各种条框束缚也失去了当初做饭的乐趣,电影在批判米其林和浮夸的美食评论。看完居然想吃cheeseburger
自娱自乐的作品。
骨子里其实是部喜剧片吧,唬得人一愣一愣的……
从“不要抽烟,会破坏味蕾”起就字字扎心的「体面」,让人不适又吸引人继续看完。于电影而言,我也是泰勒那样的人。讽刺喧宾夺主的华丽修饰、发声返璞归真的初衷和情感。这些赋予了电影别具一格的命题的新鲜感。加上恐怖片形式的群像展开和怪诞氛围,节奏把控上对章回体的利用以及情节上的出乎意料,整体表现来看算得上【成功】且【有趣】。
每个主厨都做过这样的梦吧
概念系杰作,从病态而又极具煽动力的主厨,到棋王妹子的丧式美颜,基本上从『凌乱』这道菜开始就已经可以封神了,整体上除了最后的甜点有些瑕疵之外,细节几乎都不错我可太喜欢这种邪教式的格调了不过料想心态被物质社会完成了规训的人大概都会挑一堆毛病,但即使是抛开所有的概念,仅仅是这个看似平常又值得玩味的结尾,也值得一个充满私心的满分
大牌云集,但拍得咋咋呼呼,节奏散漫。当女主靠勾起主厨初心来逃过一劫,我真的笑了,前面说着对富人剥削的讽刺与质问,原来主厨追求的是平平凡凡的快乐呀,真的好不一般,好有新意。我有一种看马云说 我没有碰过钱,我只怀念当乡村教师的日子。 这种蹩脚的做作感充斥着整部影片。
Tyler就是拿来指着影迷的鼻子骂,成天装作和普通人不一样,以为自己什么都懂,真要去做电影就是bullshit。至于带Margot去吃宴就等同于拉着只想看爆米花的人一起去看电影节,明知是去赴死还乐此不疲。当代艺术真是邪教。
内核跟仲夏夜惊魂很像,但叙事节奏上更胜一筹。
主厨在老板、评论家、无脑食客、脑残粉的压抑下无法做自己的艺术,感觉平衡度没掌握好,观感是不舒服的那种怪异感,我还是适合路边摊junk food
最后给Margot的镜头让人感觉还有续集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