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很佩服导演敢于在春节拍这样一个“贺岁片”,几乎没有任何搞笑,每一个小事,每一句台词都能让你心里泛起一丝丝的惆怅,但回头看看自己身边的家庭,人生又何尝不是如此。
也许在人物编排上过于巧合,但孩子多了,性格,做事方式,考虑问题上各有不同,极其正常,为了家产打的不可开交,闹到法院的不是也比比皆是。
老妈妈的演技真是让人钦佩,我觉得绝对是可以拿奖的,她所做的那些事情, 其实跟我们的母亲又有什么不同呢,自己再累也要给孩子们多做一些,自己再无力也要给孩子少些麻烦,不去劳烦自己的孩子,我觉得天下母亲其实都是这样的,连同江珊那位母亲不也是如此,在丈夫出轨的背后不也还是为了孩子而隐忍吗?
还是那句话,我觉得导演是一位敢说真话的人,我敬你是条汉子!!!
這部電影昨天看了,當時看完無比失望😞 ,吳剛和郭濤,潛伏,媽閣是座城中都讓,瘋狂石頭。
都是優秀的演員,怎麼出演如此爛片。
我還想去豆瓣寫評論,一個好演員要認真挑選劇本。
我感覺到生活社會人被無情的戲弄了。
生活各種亂,又沒有熱學和激情(除了床戲)我們都被現實生活碾壓躺平了,看電影又被鞭打。
屌絲買不起房交往異性難,就算和同性醉酒也可能被爆菊。
看完電影腦袋一團漿糊。
像郭德綱說,以為遭報應的方式是生個小孩會吐屎,哏在於抱反了。
我們在電影里習慣看到好人,壞人。
像成龍一樣好警察各種散打抓壞人。
也習慣於藝術是來源於生活又高於生活,總得在電影里尋找金句。
“你看那個人好像一條狗🐶 ”。
注意這電影沒有金句,沒有完全的好人和壞人。
有的是人性和慾望。
其中的劇情人物都是現實的紀錄片。
導演,演員用故事要展現的是生活中陽光下的陰影部分。
人活起很難。
過年了,像下一場大雪。
白茫茫的一片。
暫時吧,此刻過年了,能猥瑣得體面點在眼睛看來。
晚點去豆瓣標註個4星,顯然影評也超字數了。
#电光幻影# 《没有过不去的年》,凌乱的世界,琐碎的生活,世界默然推动,人是在编排里最无处安放的彷徨。
大约已经算是冷门了,这部电影《没有过不去的年》,上映时期短,排片数量少,导演尹力过往背景辉煌,演员阵容算得上是惊人的戏骨级组合,然后配合了格外神奇的剧本,组了一部让人特别纠结的作品。
注定是评价两极化的一部电影。
影片的节奏、剧情、剪辑、高潮点,都充满了令人纠结的处理。
就好像是一种观察距离,如果靠的太近,可以非常亲密的了解到电影传递的信息,给予的内容表述,配合演员的称职表演,几乎是近距离的看了一场人生咔咔的大戏,特别生活化,生活化到已经不是在讲述生活的故事,而是在生活。
什么鸡毛蒜皮,什么狗血剧情,什么零七八碎,一点不含糊的劈头盖脸的扔到了大屏幕上。
其实影片刚开场的时候,吴刚与吴彦姝两位老师的组合出场,配合着医院的场景故事,还是给影片的初始亮了一下睛的。
毕竟都是戏骨级演员,一次出来俩,加上镜头颜色调得乌拉暗,看起来可有生活气息了(我就是这么好骗),在那个时间点里,我对这部电影的期望值是很正常的。
不要求精彩,但至少平实。
后来发现是我太天真了。
说到观察距离,如果这部电影只靠近距离感受,那么大概会在各种琐碎中度过非常不安的两个小时时间。
因为信息的琐碎程度,以及影片的破裂式剪辑,已经到了令人崩溃的地步。
并且非常持续。
电影时长多久,电影的琐碎和破裂式剪辑就坚持了多久。
以我看电影一直还算比较自信的信息处理能力,就这部电影给予的信息内容,我几乎是零零碎碎的在那儿捡。
每一次都在接受还很乏力的情况下被迫熟悉一个新的信息点,抱着这个信息还没混熟悉,又跳出来一个新玩意,就这么蹦跶蹦跶的玩耍着,这部电影愣是用了可能快一半的时间在那边默默扔炸弹。
感觉身为观众的自己太难了。
并不是信息理解有困难,剧情线是有的,但是就好像一条埋着就不给你看的信息线,总是抛出几个点就算完事,大量的信息化处理最终靠的都是观众自己。
这年头当观众感觉也是很不容易的。
影片的故事线还是清晰的,至少是埋在主创们自己心里的,所以连贯性蛮好。
这也就是整部电影除了近距离观察,很大程度上,还需要观察距离的拉远。
而一旦观察距离拉远,故事重点要讲的细节就都变得模糊起来,或者说,是根本不再需要去那么认真的记住每一个点,他们就像是生活里的那些碎片一样,只问线面,不算枝节。
当虚着态度看过去的时候,这竟然像是条条框框下,社会属性里,每一个忙忙碌碌,又浑浑噩噩的我们。
并不是没有精彩,并不是缺少金钱,并不是没有收获,并不是不懂得爱,一切皆在其中,但是,一团迷雾。
人生,也就是这样,近看成灾,远望彷徨。
很难解释影片的好与坏,想来多数人是并不想看这样一部电影的吧,我猜。
并不是认真的好好的讲了一个故事,更像是生活的片段,把日子过了起来。
没有绚丽的色彩,可是色调也不算难过。
有长有短,有喜有乐,唯独,往往没有选择。
值得自己品味吧。
演员表上大牌林立,是我心中真正的大牌们。
吴彦姝、吴刚、江珊、郭涛、丁嘉丽、林永健,以及其他一些戏很认真的人们。
演技就不用纠结
正如本片主演吴刚老师所说,电影《没有过不去的年》没有令人震撼的视觉特效,没有喜剧元素做点缀,更有没有流量明星的参演,排片低得吓人。
但就是这样一部剧,朴实,温暖,接地气。
在寒冷的冬日带给我们细微的感动,让我们心热了起来。
吴彦姝饰演的母亲落的泪真的是击打中我的心了!
父母操劳一辈子,就是为了让一家人整整齐齐啊!
哪有什么厚此薄彼,手心手背都是肉哇!
有什么比一家人整整齐齐在年夜饭上畅谈更有意义的呢?
哪怕是没有血缘关系的人,母亲也毫不吝惜得播撒自己的爱,比如那个二十七年如一日给家里带来两桶油的学生。
母亲俨然把它看做了自己的另外一个儿子。
在这个学生遭遇重病的时候,母亲慷慨得把自己一大部分资产用于该学生的救助和康复。
这是怎样博大的爱呀!
电影细节做得特别生活化,比如老年人向孩子炫耀说自己坐公交车不花钱;离家前会把包好的饺子放在冰箱里给不懂得照顾自己的孩子;无论怎样,分配都是公平公开,每个人数额一样……有这样切一位任劳任怨的老母亲。
她舍不得丢掉过期的红枣,她为我们费心张罗这生活的大事小情,她对于我们的不懂事以及情绪的宣泄总是选择忍让和宽容。
电影当中的大儿子一样,看似给母亲提供了优渥的生活,实际上是母亲用自己的能干和宽容给孩子构建起了一个温暖的家。
电影对于社会热点话题做了大胆揭露:裸贷,整容,婚外恋,官商勾结,环境治理,留学,甲方乙方,性无能……我特别喜欢电影中的陈平一角。
刚出场时,他是文弱的,但后期他又是强势的,是他推动着男主角一查到底,绝不姑息养奸。
他渴望一个无菌的社会,于是他用自己的微薄力量去对抗一个罪恶的集团,对家园被环境污染的人民群众施以援手,他做到了牌匾上的誓言:为民请命。
另外,江珊饰演的妻子一角也让我动容。
她看似是一位主内的传统女性,但是她面对丈夫的冷落和敷衍勇敢表达了自己的不满和委屈。
生活再苦,人也要有尊严!
电影《没有过不去的》是冬日的一声问候,也是一句提醒:你有多久没有去看望至亲了?你有多久没有去倾听亲友的心里话了?你又有多久没有去问问自己,到底想要的是什么呢?
希望看完电影的我们都能有所思考,有所收获。
“人生就两桌,一桌出生,一桌去世”(那时候医护人员还是可以和病人好好说话的,不像现在遮遮掩掩、生怕投诉(来自一个医学生的无能狂怒)) 他有多少事:工作摊着官司,妈妈虽然身体好但也需要安排,美国妻女三人的花销不是小数目。
他都这么忙了,他还有时间养三儿?
再说,他怎么还见人家家长啊?
还嫌不够乱… 开头老太太不听话,像极了执拗的姥爷和妈妈争吵的样子。
医院里乱哄哄的场景和熟悉的语音播报, 也很应景。
我未到中年,也许是乱哄哄剪辑让我身临其境…一地鸡毛、一盘乱棋… “虽然这些年我不消费,但我有消费提示…更何况,我们现在生活还要依赖你,想要独立…还没…没…本事”隔着屏幕能感觉到她的绝望与无奈…可是她呀,不才是把一切都给了家庭嘛。
“人生就两桌,一桌出生,一桌去世”(那时候医护人员还是可以和病人好好说话的,不像现在遮遮掩掩、生怕投诉(来自一个医学生的无能狂怒)) 他有多少事:工作摊着官司,妈妈虽然身体好但也需要安排,美国妻女三人的花销不是小数目。
他都这么忙了,他还有时间养三儿?
再说,他怎么还见人家家长啊?
还嫌不够乱… 开头老太太不听话,像极了执拗的姥爷和妈妈争吵的样子。
医院里乱哄哄的场景和熟悉的语音播报, 也很应景。
我未到中年,也许是乱哄哄剪辑让我身临其境…一地鸡毛、一盘乱棋… “虽然这些年我不消费,但我有消费提示…更何况,我们现在生活还要依赖你,想要独立…还没…没…本事”隔着屏幕能感觉到她的绝望与无奈…可是她呀,不才是把一切都给了家庭嘛。
最后过年的场景太热闹了,背景是董卿主持春晚的声音,喜欢~
“”人嘛,不都是被裹着往前走吗?
说不好看的朋友,等混到40岁在一线扎下脚跟,香车宝马,妻女相随。。。
再来看一遍 Fences,国产翻译是墙篱是不?
还记得当时看过那部片子,觉得有点索然无味,还得找个奥斯卡影帝来演??
那丹泽尔华盛顿选片不看剧本吗?
到底是看中剧本那啥?
一直想不透,也一直留在脑海里,萦绕着萦绕着。。。
直到有一天找到了感觉,一种DE JAVOU的感觉。。。。
这部片子,也有点相似,相信看过这部片子的某些人,在生命的某一天,突然就看懂了
本文从故事与视听语言角度浅析了没有过不去的年,如果有不同意见请先说服我穿帮如何能被你口中什么优秀的东西给弥补掉 * 看到海报上的儿子与母亲,一般的观众可能就会接踵而至,最后发现这个年过的真的不痛快。
说一下大背景,在我观看的那一场中,算上我和朋友共有四位观众,而前半段大概还没到火锅店儿奋勇救小三的时候,坐在前面的一对母女就已然离去。
开门见山,本片最“突出”的是剪辑,像喝了假酒的疯羊一般时而沉睡时而混乱。
这只有两种可能,要么剪辑喜欢看《罗拉快跑》,要么导演拍了一坨屎只能这么剪,毕竟其实从老太太被擦玻璃吊威亚的哥们儿吓摔倒之前,剪的还是那回事儿的,后面就全乱了套了,而豆瓣热评说“剪辑很现代”,这是我不能认可的——何为现代?
现代是1919年五四运动后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而若是说这期间可能会说道第一部有声片《歌场孝子》或者第一部彩色电影《浮华世界》,它们都预示着技术的进步但与所谓“现代剪辑”一点关系也没有。
亦或者,这位朋友只是想说剪辑很当代,按理说该这么用,那什么又是当下中国一部文艺片应该有的剪辑?
去年的佼佼者有《风平浪静》和《日光之下》,前者我有幸看过导演剪辑版,比如去看刚出生的孩子那场戏,剪辑师将章宇通过剪辑表现得更加不那么急躁,而后者至少在剪辑上也没有跳戏——甭管你说他是不是抄袭燃烧,但是人物立得住,分析的点也多。
再回来看本片,不管是运镜还是剪辑,太过浮夸让观众跳出来实在不应该是一部讲故事的电影该做的,或者我曲解了导演,他并不是想讲故事——因为真的也没在讲。
故事讲述了一个大家庭中的兄弟姐妹以及上头的老太太的种种琐事,原谅我此处使用了“琐事”这个词因为它的替代品可能会是“屁事”或者“烂事儿”、“破事儿”,反正就是家里内点儿事儿,老太太想过年而儿女都如同片尾主人公王子亮变成三岁小孩依偎在妈妈身边,而妈妈并未变成年轻时的妈妈所以成了王子亮依偎在奶奶身边哭,表现出了他经历这一切之后依然变成妈妈的小宝贝且人格还在小时候原地踏步。
是的,每一个人物并没有任何进步,然后就打点儿了,但是打得很好,因为再不打我可能也要像之前一对母女一样离场了。
当然可能我又曲解了导演,因为他想表达的大概是“大人们都是这样,不是谁遇事就会进步,那是不切实际的电影,而我就是要传达一种人们不再成长的悲伤”,但诚然,本片的名字为《没有过不去的年》,意思是说导演(其实我没太注意编剧和导演是不是同一人,whatever在我写完这篇文章前我真的不想打开豆瓣看导演的亲友们在如何尬吹)默认这个年是过去了大家都过去了都变化了,变了锤子,片尾尖酸刻薄的单亲妹妹前一秒还怼二哥怎么现在大方了,后一秒就依偎在娘身边看照片,没有任何转变的契机?
还是说确实是因为二哥决定拿出自己分得的二十万给妹妹,妹妹喜笑颜开不计前嫌?
还有我们的执法人员,让我来告诉你,你塑造出了一个懂法的律师这很讨喜,而村儿里的地痞流氓是不会管你懂不懂法的——因为他们不懂;而最后的警察偏偏要等二哥过完年再抓——在影视剧中似乎都如此有人情味?
让我来告诉你,罪犯是不配过团员年的,警察们也会先抓到人再赶紧回自己家过年,片中如此处理这段实在是夸大了老太太一家的年而忘记了百姓们、千家万户的年。
不过导演巧妙的让二哥给老太太磕头时用主观机位拍摄——才不是什么主观机位,老太太坐着理应是俯瞰自己的老二,这就是给观众磕头,意味着虽然到后面越拍越离谱,信息交代需要通过ps抠下来摆到画面上就不用嘴说,老太太刚认的干儿子腿摔断了就直接人间蒸发年也不过了(推个轮椅推过来不好吗,还是请王刚老师让剧组已然超值所以小演员就先遣散了),王子亮给弟弟妹妹打视频就说一句放下手中活儿回家过年大家也都回来?
小妹妹抽到了免费的巴厘岛七日游好吗为什么不让人去,大哥你作为顶梁柱你得把话说清楚是不——扯远了,意味着虽然通篇很烂,但大过年的我让演员老师给各位观众磕个头,给长辈拜年给小辈儿折寿,您就别想这么多了,回去豆瓣打个四星——头都嗑了!
(本段吐槽有点多,但如果真的看了电影你会发现槽点远不止这些) 那么有朋友就会问了老囧先生这电影有可取之处吗?
有的,比如开头王自亮找不到娘着急忙慌的往家赶,途中有个卖乌龟的老大爷敲他车玻璃,后文中乌龟便出现在他家的浴缸中,表现了人物的温柔——这令人想起《送你一朵小红花》(我尽量举最近的电影的例子)中儿子复诊癌症时母亲大妈沿街乞讨的流浪妇女。
啊哈原来王自亮人这么好——因此到了小火锅店解救被男女朋友要挟时候的小三时,观众以为他就是很爱管闲事很热心(包括片初那场戏他让人别插队),然后她就和这个骗人整容整残了的小女孩上床了,观众以为这个被救的女孩以身相许——许个锤子,导演你敢不敢就把这事儿给通过您的镜头语言说明白咯?
而且,骗人整容整残,咱退个钱就完事?
现在正义感爆棚的律师怎么没有了?
如此错误的价值观片中频频出现,如打点儿之后因为这故事其实根本没讲完,所以导演有安排了字幕旁边的小画框给几位角色画句号,小三染了彩红头发坐飞机回眸抛媚眼是说她要去美国给人争宠去了?
胖小子打拳前面倒是埋了眼肿的伏笔但相信很多观众也没太注意,以及给俩女儿念家谱的被绿主妇,由于自己没有一项谋生技能因此欣然原谅老公——我滴个乖乖,所以导演要传达的意思是说女人要经济独立不然被绿还得继续踏踏实实为嫁到的这个家服务?
我相信导演定没在第五层,而是如《吹哨人》中雷佳音被原谅是因为汤唯挂了渴望表现一种极其负向的价值观——事业有成的花心男理应被原谅,从张国立的《一声叹息》开始包括《人在囧途》都在搞这些,出轨男回归家庭,算我求求了中国的电影没有分级,所以心智不成熟的孩子们也是会看到这些都,他们不会觉得自己家的黄脸婆好,反而觉得小三哪儿都不错,且上述四部“原谅电影”其实也都并未体现出所谓“正室”应有的优势,那么单从外表看,她们真的没啥竞争力。
我不是女权主义者,但我必须在此大声疾呼真的有一次就会有无数次,但电影狡猾的打点儿了人物们继续自己的生活,所以后面的出轨与离婚我们是看不到的。
我觉得片尾二哥说,是乡亲们签了协议收了钱,他们并不是受害者,这可谓是本片最有意义的一句话,而说完之后就被大哥卡脖子推到墙角嘴炮说“啊啊啊啊你根本不正义哇啦哇啦”,求求,之前大哥拍戏就把二哥写成一个自私且疏远的家中逆子,而今二哥扔下妻儿老小英勇就义,就义前回来看家人看娘,进屋第一件事把酒喝干,大哥酒杯都不带抬一下就吆喝老二出去说公事?
拜托,再急也是要喝完杯中酒表诚意的何况你弟在敬你!
片中导演尽全力去诠释一个被生活压垮的编剧,他剧本都不想改跑去剧组发牢骚,又想挣钱给大富翁写自传富翁让改名他又不乐意,对待排污怂的很快,对待妻儿老小又强硬的一批,最后回到妈妈那里变成三岁小孩的——二哥说村里污染都是村民“作的”(其实这岁数的人真的不会用这个词的,真的),我看王自亮这一切也是作的,归根结底因为钱够花,妈没多少时日了嘴巴就硬气了,之前盯着章总秘书咽口水呢不还。
没有力比多,没有戏剧假定性,主人公所做的每一件事都没有明确目的,如果你非说是挣钱那我说是为了促进家庭和睦,你说是为了母亲我说是为了俩女儿——确实一塌糊涂,让观众想相信你这个人物立得住都行不通。
或者导演借夫妻聊天之口说自亮想写点自己想写的?
故事分为三种,我们需要表达的,需要我们表达的,和我需要表达的,第一种即为商业大片大家都爱看,第二种是说纪录片等一些表现史实发人深省许被铭记的内容,第三种就是“写点儿自己的想写的”,换句话说就是自私自大的人渴望表达的没人关心的垃圾——不是每个故事都值得被讲述,若是偏要揪着童年梦或者逝去的爱情不放那没人叫好也是理所当然,毕竟没有人有义务去看你的流水账,何况还要花钱买票——说到这里,已然写了三千字的笔者发现虽然还有很多没写但不得不开始视听语言了。
言简意赅地讲,片中穿帮镜头很多,最为明显的是夫妻美国对话时妻子的表情不连以及跟女儿对话时动作不连还来了个声音先行?
通篇的后期配音折磨着我的耳朵,妻子在机场沙哑的念白声随着镜头的远近如人物的呼吸没有发生任何音量与音色上的变化,大概在捧读时都没有盯着画面配。
而大量的声音与嘴对不上真的是让我如此火大的罪魁祸首,上次在院线看没用同期声的文艺片是《海面上漂过的奖杯》,虽然也有些别扭但终归故事与画面都很棒,也可能是因为旁边有美女陪着秀色可餐就怪了——本片的画面也是一言难尽,颜色太过锐而白,虽不渴望颗粒感但好歹是个家庭伦理调的偏暖一点不好吗?
因此给人一种拍完就没调色或者只是拉了拉对比度便作罢的感觉,此外其中有一些路面与飞机的空镜糊成一片,显然换了机器,进一步推理就是导演发现不连贯了于是加空镜,但单出一天爱丽莎又太贵于是用自己的微单拍。
这真的是硬伤,我无话可说因为哪怕学生拍作业也知道尽量不拿制式不同的机器补拍,何况你在拍院线电影,你不应该图省事而如此戏耍观众——被海报骗进来的普通人,你可能觉得他们不是你的受众因为你觉得他们看不懂,那像我这种受过电影教育的半吊子给你骂的不知道姓啥可能也不是你的受众因为他们会发现太多的问题,那你是为了海外冲奖去?
我且告诉你,前者是你的父母,你嫌他们愚蠢,后者是顾客是上帝你又愚弄他们,那么老外是比普通观众、比中戏的大四学生更好骗会给你个外语片最佳导演?
说到这里还有更令人生气的,在去美国飞机上翻看家谱的自亮,家谱上的字镜头根本就没拍清楚,就着急忙慌的出了一堆英语字幕——且没有中文字幕。
你洋人爹就真的这么好舔吗,糟糕的声音与粗粝的画面换做是谁都会吐一口痰。
建议可以去filmfreeway投“最佳学生作业”和“最佳学生组”、“最佳学生新秀导演”这三门奖项。
综上所述,归结为四个字就是自不量力。
视听的硬伤与剧本的全面塌陷带来了如此稀碎的一部电影。
自从我用豆瓣以来我打分皆为五星因为剧组很辛苦电影很难做,我自己有拍我能理解,纵使令我气死且还有被封杀的比约克的《黑暗中的舞者》我骂归骂还是老老实实五星,除了《胖子行动队》我给了一星因为我觉得包贝尔人品真的烂。
本片是在这之后我第一次想打破五星原则的电影,因为它根本就不是一个院线电影的水准,且网大也都尚未有如此低劣的穿帮——故事就更不用比了毕竟网大要在免费的三分钟内引人入胜。
希望下一部作品不要穿帮,不要口型对不上,故事我没指望能有质的飞越是因为这些东西多半在学生时代就已然定型,有些人一辈子讲着自己需要讲的故事而不被欣赏又顾影自怜。
本片开头的根据真实故事改编我不知道根据的谁的,但既然不是根据真实故事“搬演”那么改编就要有自己的新内容呈现。
但说到底哪怕不看故事视听语言的硬伤也值得一星,我觉得如果这些硬伤都无法处理的话,导演真的别再拍了,纵使你能找到这么多演技派且他们演的真的好,他们杀青后也真的不好意思给自己朋友说欢迎年前去影院看我演的《没有过不去的年》,本片定会是各位演技派演员演艺生涯中的一大耻辱,但绝不会是导演编剧的黑历史,因为显然,这是他们的天花板。
《没有过不去的年》是一部现实主义题材的电影,在商业片盛行的时代确实不吃香,排片少,上座率低,只不过可惜了影片中诸多的老戏骨。
没有过不去的年,就算是去年疫情最严重的期间,大家也还是跨过了最难过的年,其实要过的是生活中无数的坎。
但是感觉导演想在影片中传递太多的内容,导致情节太细碎,不能很好衔接。
医疗,养老,出轨,裸贷,官场…太多生活中的黑暗面,最终都落在了一家人能够团圆过年。
作为一部影片,就像向藜对自亮在话剧演讲中的评价:毫无重点。
但其实,这就是生活最真实的写照。
其中最想多说一句的就是吴彦姝老师,她的演技真的是炉火纯青,无论是《相爱相亲》里的姥姥,还是《没有过不去的年》里边的妈妈,当然还有最近热播的《流金岁月》里的奶奶,都很让人动容,就像是身边的一个邻家奶奶,也会不禁想起自己年迈的奶奶,温和慈祥又有一股倔强,总能直击内心最柔软的地方。
过年,无非就是一家人能够团团圆圆热热闹闹。
年关将至,也希望在疫情卷土重来的时候大家能健健康康平平安安。
如果你以为这是一部关于“回家过年”的电影,那你就大错特错了。
故事基本涵盖了家庭、爱情、小三、社会、悬疑、搞笑、法律、政治等各个层面的热门话题。
当然了,故事最后还就是一部关于“回家过年”的电影罢了,其他的只是涉猎而已,不必当真。
因为故事“涵盖”的内容太丰富,所以还是先从老母亲入手开始讲。
故事里头的妈妈,是个“大众妈妈”,记挂着自己的几个孩子,记挂着自己的老家,记挂着邻里街坊。
出个门得给达康书记包好多饺子生怕孩子给饿着。
邻里给的一点东西,舍不得扔,哪怕身体根本不允许吃。
这个非常“大众”的妈妈,在故事的开始,到医院检查个身体,就搞了一场虚惊,从来没进过医院的达康,差点在“人潮汹涌”的医院把妈妈给弄丢了。
在这里,第一个伏笔来了。
身体检查结果怎么样?
达康书记不关心,他自己烦着呢。
为了“一只特立独行的猪”,达康最近有点烦。
不过,他的烦心事儿,还真一句话两句话说不清楚。
首先,因为发了个朋友圈,达康惹上了大麻烦。
这个麻烦,一开始达康还有点沾沾自喜,没想到自己的“有感而发”,竟然得到了很多好友的转发,流量大V好像一夜之间就诞生了。
自己虽然“只是个”编剧,在很多剧照里头都是“被裁掉”的那个,但是,看看,自己还是很有市场的。
可惜的是,这个“沾沾自喜”没有欢喜起来,麻烦就来了。
达康始终搞不明白,自己也就说了一个事实,怎么就和“诽谤”联系上了呢?
按照书记当年的脾气,非得好好查办不可。
可是一旦书记不是书记,这事儿可就不好办了,因为达康这个朋友圈,惹的可不是一般人。
在这里,还是提醒各位,如果没有背景,朋友圈这玩意儿,哪怕是转发,也不是很保险。
于是乎,这个事儿,只能求助于律师了。
对于律师这个行业,想象中的“以法律为准绳”,其实执行得也不是很到位。
达康想象中的事情并没有发生,反而面对一大堆律师费犯了愁。
律师费还暂且不说,当事情“酝酿”到一定程度,达康发现,即便是自己愿意给律师费,也没律师“敢”接这个官司了。
达康这下可是慌了神,怎么,不当书记才两三天,自己就这么不好使了?
还别说,天无绝人之路,达康这个时候忽然就“遇到”了一个“正义”的律师,愿意免费为他打这场官司。
你看,搞不搞笑。
这位律师的结局呢,不妨剧透一下,后来就发生了一场“交通意外”,至于死没死,故事里头没交待。
哎呦,是不是又有点惊悚悬疑的味道呢。
这件达康最应该关心的烦心事儿,故事其实也没做主要的交待,至多是在达康在一间“空屋子”里,一掀塑料布,底下是一大堆钱的时候表现了一下,这事儿,可闹大了。
作为一个“正常男人”,达康也不能免俗。
这位小三可不让人省心了,被“包养”的时光太难打发,不知不觉就想搞点副业。
什么裸贷、捐卵的热门话题,又蹭了一波。
达康眼看着小三“楚楚动人”,英雄气短,只能钱包出血。
而且出大血了。
能用钱搞定的事儿,还不是达康最烦的。
正宫那边,还等着交作业呢。
达康力不从心,但还是得“继续努力”,正宫对他的评价是“你就是那个在月亮上背金子的人”。
听了这话,达康不知道心里是如何想的。
其实,干脆,达康也不用想那么多了。
人家正宫老早想得明明白白的,“千里之外”的异地,有个小三太正常不过了,但是江珊也明确表态,她绝对不会“让”出这个位置,因为在美国,还得达康掏钱养着呢。
不得不说,真是万恶的资本主义,把好好的一个人,“调教”成只看钱的面子。
灰溜溜的达康,只能“回家过年”。
当然了,这次“回家过年”,达康有个“冠冕堂皇”的理由,这个时候故事开始老母亲的体检,就顺理成章的成为了“伏笔”,但是请各位放心,为了满足电影多元素的表现手法,这里只是一个“反转”的“伏笔”。
只不过,在“回家过年”之前,达康还是得解决一下“朋友圈”的问题,这个问题,是怎么和他的弟弟扯上关系的,还真得好好捋一捋。
家里头的弟弟妹妹一个个的不让达康省心,真的好累。
当书记也没这么累吧。
不知道达康是不是有这样的感慨。
故事的最后,反转还是来了。
越是善良的人,越是被欺负。
在这个故事里头,达康这一家子,除了老母亲本性善良以外,就剩下生活艰难的二妹还保持着本真。
“地位越高”的,越是在骨子里头透着薄凉。
或许这并不是他们的本意,只是“看待问题”的角度不同罢了。
这些人,编剧一个也不敢“欺负”,最后“欺负”到无辜的“百姓”头上。
这个难道就是社会越来越“势利”的原因吗。
吴刚老师饰演的中年油腻编剧王自亮满身毛病,生活过得焦头烂额,忙于奔波,看着都累。
即便是这样内心还是有柔软的地方 ,起码相比弟弟妹妹们,作为大哥对妈妈还算孝顺。
相比于城市我更喜欢回安徽老家的戏份,即使家里有各种矛盾,外面过年的气氛是暖的让人觉得是有希望的。
王自亮当知道妈妈只有三个月的时间时,毅然回老家陪妈妈过年,这也是让我感动的,尽管饭桌上还是各有矛盾各种挖苦但总算凑齐了,遂了妈妈的愿。
过年意味着团聚,不光小孩期待,父母其实也更期盼着儿女们回家团圆。
喜欢影片这种开放式结局,不框死,留白,让观众去想象去发散。
虽然王自亮有点渣吧,但让人看着中年男人太不容易了,太累了,何必呢,简单点吧!
希望王自亮在老家的这个年能放下繁琐歇一歇重新思考一下自己今后的生活。
看完电影特想赶快过年回家陪陪爸妈,时间久了,想念堆砌,就想回家看看,至少,有一份牵挂总是好的。
#Cannes2023
这个就很难评奔着看风景的心态选了这部不过中间确实是一度要睡着
每一次摇移和zoom都有一个精心设计的落点,未免太功利。
#BJIFF2024 auratic; 并存着近景眩晕(细部、微粒)与远景眩晕(气氛、涌动)
3.5
荒芜之地上失去母亲的青春期少女 面对的困境与成长 全片对女孩困境的描写非常隐忍克制 以此呼应着她无处抒发的隐秘的内心状态 只在不经意间的几处笔墨交代了情况 发现来月经的不知所措 独自去商场选择内衣犹豫不决最终放弃 面对身体发育和母亲角色的缺失 无法同麻木独断的父亲敞开心扉 也无法摆脱终日在逼仄车内的二人生活 在凛冽荒芜的土地上流浪 如风车旋转 没有终点 巨大的扇叶将阴影遮蔽在女孩身上 占据着画面 向远处排开 孤独没有尽头的生活绑架着这个青春期女孩 压抑和对父亲的仇恨日益升温 导演通过大篇幅的流浪生活和土地环境描写用平缓的长镜头 将这股绝望压抑的气氛向观众释放出来 最终女孩砸车出走 用自己的方式实现了青春期的冲动与成长
头一回参加电影节,有点新奇。风格是安哲。
BJIFF2024 No.3柯达胶卷拍摄,好冷酷的影像,是否太过沉闷?风格想起《寒枝雀静》,后者都更富有生机些
11th@14th bjiff@北京坊。俄罗斯公路片。中间放电影认识骑摩托车男孩那段睡着了一会儿。颗粒度很高的真电影,像是我猜测的白内障患者眼中的世界,模模糊糊枯黄灰蓝的调子。风景美。海边气象观测站和退潮死鱼画面对我来说是种奇观了,盯着画面仔细地看想把它们深深印在脑中。出现的三个女人加摩托车男孩的背部都很美,薄薄的脂肪加标致的肩胛骨。中间看男主轮廓隐约跟普丁一个模子嘛,又走神想了一下欧亚大陆最标致的元长相在中心而中心是哪里这个问题,从中心往四周人们五官和轮廓脸型都开始逐渐变化。警察打人那段不喜欢,似乎在自我强化野蛮性和非文明性。男主好有魅力。为啥父女俩不多说点话呢。最后字幕出现了摩尔曼斯克,似乎是拍摄于那里。
文艺少女和她爹的流浪之旅俄罗斯滤镜八米,我已经开始看个老毛子就觉得帅了
#BJIFF14 英嘉(🐳💗)
【BJIFF】第四场,坚决下周来北京要提前保证充足睡眠。这部真的很喜欢,好喜欢结尾的音乐(有人能告诉我是什么吗?)。静态的诗歌。
灰色的天空,沉默的父女,没有笑容的人们,真实的生活
#BJIFF 公路片中的安哲,流淌着塔可夫斯基的风声,只是这份旅途没有终点,绵延的情绪也不知因何生发,风霜雨雪在北回归线以北的荒原上无所依从,父女的隔膜更无从着落…… 我总感觉胶片的质感增添了影片“大师之风”的气质,作为电影最本初的物质本体,它似乎总怀有某种原始的神秘和母性,令我安眠。
#76th Cannes 导演双周# 8.5/10 极其强大的情感洪流,萧瑟荒芜的广袤土地孕生若即若离的依连关系,在每一次凝视下冲发,刻印在孤独的内外隔阂间。@14th BJIFF
没看太懂,但是摄影很不错💦💦
两种影像风格交织,一种是上个世纪的塔可夫-安哲-阿巴斯脉络,让人动容;另一种是极度烘托主观化的当代影像手法。与之匹配的是两种叙事脉络,失语且无力的男性、荒野与俄罗斯的外在象征性是给欧美电影人说的;另一条是父女公路片,无论什么时期的俄罗斯精神都会在女性身上得到彰显。很棒的片子,非常风格化且有标识度。当代青年导演的四百击。光非常讲究。
昏昏欲睡,场景萧瑟,和寒冷潮湿的、无处投放的情感。故事性实在是没有,运镜手法也有点复古,所以会有点晕,睡了半小时……
痛苦的观影过程,确是我一直迷恋的母题。
尽管经常跑电影节 但也觉得本片… 挺没意思的。两星给风景和故作深沉的长镜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