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party:1. means people who get together and have fun 2. a national based organization where people share similar politician views. 一语双关,用得极好。
可能文化不够,实在是看不出什么喜剧剧情。
但矛盾点还是看得出来的:医疗、女权主义、金融家与艺术家互相对彼此的不屑、出轨、包庇出轨……七十一分钟,黑白片,算得上是短小精悍。
整篇场景都在室内进行,刚开始看得时候还以为珍妮特是主角,后来发现,其实每个人都是主角,戏份内涵都是足足的。
纠结矛盾的金融家,带着手枪来赴约,准备一枪崩了老婆的情人,甚至还要磕药舒缓一下紧张。
怕有味道用了情人类似于清新剂的东西,一声“cheap ”感觉表现的不仅是有钱人对平民用品的不屑一顾,还有“情人”个人low的谩骂,还有后来扔了枪,找回来,又扔了的纠结行为……银行家的爆发点在影片中都体现得恰到好处。
男主莫名的愤怒与冲动,本来以为是神经病,而后随着剧情的开展,一切都开始解释的通了。
还有本以为是女主的女主,刚开始一直打电话,忙于应付别人的祝福,还有暗地里跟另外一个人保持的亲密的联系。
知道后来丈夫宣布说自己有病,晚期了治不好的时候。
她才觉得要尽一个妻子的义务,“陪在他身边照顾他”,因为是丈夫,所以应该这样做。
后来知道了丈夫要跟她的下属共度余生的时候,哪里还有懊悔与对末期病人的爱护,直接一巴两巴。
其实仔细一项,珍妮特也是不值得争的,自己心系事业,有关心过丈夫吗?
怎么连丈夫都末期了才知道。
一直觉得爱情都是一厢情愿的事情,当然你不能要求对方付出跟你一样多的心力与意愿。
本部作品其实涵盖的内容很广,除了爱情,人性,还有对社会政党、现状等等的拷问。
看完发现,原来好像并没有什么人都值得真正的信任…… 丧了丧了其他的角色都很精彩,就不一一赘述了
银幕舞台剧,其实最早就是拿胶片纪录舞台剧的表演,外有《王子复仇记》,中有《茶馆》。
后来慢慢也注意一些电影语言的运用,正反打镜头、推拉摇移。
让画面不那么呆板。
然后场景上也稍微改换,让观众在视觉上有点新鲜感。
《欲望号街车》、《驴得水》属于这一类。
再往后,还有非改编的,直接用限定的时空拍摄的故事,我能想起来的比如《男人来自火星》、《慧星来的那一夜》、《梦想照进现实》等。
银幕舞台剧有如下几个特点吧:1.必须是在限定性的空间进行,故事通常发生在一个房间里,有时再加上厕所、厨房——像这部电影就是。
2.时间限定在现在,几乎没有闪回、主观性回忆等方法。
3.人物关系紧密,戏剧冲突强烈。
4.表演上,演员情绪饱满,具很强的话剧表演痕迹。
5.故事一波三折,结局反转。
纵观本片,也具有如上特点,它的好处是紧张而富有戏剧性的故事,容易吸引观众,一气呵成地观影,直到电影结束。
但此类电影有一些技术上的难点,不容易处理得好:1.强烈的戏剧冲突会让故事的可信性下降。
一个人要升官了,她约几个好朋友来吃饭,结果正巧她丈夫得了不治之症,而丈夫女朋友的老公也刚好知道了此事,前来寻仇,而做为同性伴侣的另一个好友,马上要有自己的后代......太多的巧合,太多的交错的反转再反转,看着很热闹,但很容易让观众觉得这是一出不可能发生的闹剧。
也必将削弱影片的严肃性。
2.想说的太多,语焉不详。
女部长上任,对自己的政治理念的实现和现实政治活动的意义存在幻灭感,不知道自己工作的意义。
好友女同就抚养子女的问题有所希冀也有所疑惑(这部分是全片表达最不好的,也不知她俩到底有什么矛盾)。
老公的重病本来让女部长内疚于自己长期对家庭的忽视,但突然曝光的出轨事件又让她怒不可遏(拜托下次一定找一个稍微有点个人魅力的大叔来演这角色,现在这个形象也太邋遢了)。
再加上一个嫉火中烧,熊心鼠胆,情绪极不稳定的带绿帽子的老公(现代版哈姆雷特)......故事主题凌乱,不堪疏理。
3.过于戏剧化的安排使故事走形。
为了让女主最后拿到那把枪,电影是怎样安排的?
首先,让金融绿子一会儿把枪从衣服里扔到垃圾桶一会儿又捡回来,然后又扔。
然后,让关键性丑闻出现时正巧派烤糊了。
再次,也是最搞笑的一笔,让正在焦头烂额,悲愤交加的女部长,突然去倒掉烤糊的点心,以发现那支她在片尾举向观众的手枪......4.表演过火,夸张到失度。
这种强烈的戏,演员的面部和肢体动作都会比较夸张,难免的。
但要加上大特写来表现,观众就会觉得很不舒服,所有人好像都疯了一般。
这在舞台上是不会出现的,毕竟只有一个第一排。
而且观众在现场看表演和面对银幕,心理上的定位是不一样的。
在那里是常规表演,在这儿就歇斯底里了。
总之是部过得去的片子,去掉所有外景,不加入抒情性的镜头,让我来给你讲一个酣畅的故事的冲动会一直有吧,不信看《狗镇》或者《穿裘皮大衣的女人》。
这部只是稍差,我给三颗星。
很紧凑很舞台,表演满分,结尾优秀。
政治、婚姻、宗教的梗随着对话和剧情的发展出现得水到渠成,但呈现碎片化分布,只是博人一笑,片中没有进行更深入的探讨,总觉得可惜。
能感觉到导演语气是讽刺的,看的时候一直想到伍迪艾伦老头子。
整体风格就是一群上流社会的知识分子(除了金融男)互掐,信仰和观点的冲撞与融合,被很形象地通过表演具象化了,非常荒谬、精彩。
不仅是外貌,人们在人品涵养方面似乎也有相当高深的伪装。
然而往往被骗的只是当事人自己,更可悲的是自我相信之后还以伪装后的“品格”去比较他人。
影片围绕当选卫生部部长的珍妮特与一众朋友在家举行庆祝酒会展开。
然而,快乐的气氛却被比尔宣布的两个密码打破了,晚期,叛妻。
随后,场面逐渐失控,友情、爱情的间隙在彼此撕扯体面中露骨,直至疯狂。
为全力支持妻子政治事业而放弃了耶鲁大学文史教授工作的好丈夫比尔,以指导为名与妻子玛丽安准下属偷情,反而指对方丈夫汤姆的金融工作是偷取工人阶级的血汗钱。
而在人面前营造平和冷静形象的珍妮特,得知丈夫比尔患了绝症时,感性爆棚,欲与地下情人分手;但在得知比尔出轨她的准下属玛丽安时,暴力相向,对比尔大打出手。
研究美国乌托邦主义中家庭内性别劳动分工的教授玛莎,不仅是个颐指气使指挥挺着大肚子的基妮去收拾厨房的冷漠自私鬼,还无底线地给比尔和玛丽安偷情提供场所。
艾泊罗还自称现实主义者。
却在珍妮特向她求助该如何处理与比尔的残局时说,糟糕的只是情绪,而情绪都会过去的。
真如她处理与自己丈夫的关系,消极拖怠,毫无现实意义。
金融家汤姆得知妻子出轨后,情绪失控、脆弱又歇斯底里,想报复又没有勇气的样子很好笑,但也比对自身处境无态度,只顾吃瓜的基妮和艾泊罗要强一些。
一场酒会宛如一场大型当众卸妆,窘迫、难堪的也许不只是剧中人。
“那不是虚伪,只是有时候你需要一些伪装才能赢”,到底是赢了什么呢?
我的评分:7.5影评:英国的黑白电影,一位女士当上了卫生部长,她的老朋友都来家中聚会,给她祝贺。
她的丈夫却一副漠不关心,原来她丈夫早就查出来癌症晚期,在这个庆祝的时刻,又宣布他爱上了别的女人。
她妻子痛不欲生,还狠狠地抽打了她的丈人。
其实就在刚才,这个“卫生部长”还在电话中与人暧昧。
她对自己的丈夫其实是一直漠不关心的,竟然都不知道丈夫在那个大学当教授。
影片中,每个人都有心事,每个人背后都隐藏着惊天的秘密,都在这一刻爆发,给观众冲击,无论是道德上还是感官上的。
其实我看了之后,感觉也许这就是真实的人生,就是由无数个荒谬组成。
sex knowlege polity economy 在自我认知领域范围内的作用,往往被自己忽视。
性在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中通常被忽略不提,由于传统或者由于自我意识。
性与欲望往往被自己看作是内心最隐蔽的地方,所以不加审视便容易被误解为自我意识的真正面目。
从而可能做出一些违背道德,不负责任的行动来。
换个角度,举个影片中的例子来说:Bill过去的一年和玛丽安偷情,自以为她喜欢思想,他们是为了爱情,而在最后一段当他活了过来以后对他的妻子的第一句话是:为什么我们变成了这样。
表达了自己的后悔的情绪。
他们做了不该做的事情。
这些不该做的事情为什么做了?
因为他们错误的判断,认为其背后那些东西才是他们真实的自己。
然而错误之处在于对日常道德的轻视和违背,以及由之而来的责任的缺陷。
怎么解决这类问题?我觉得还是真诚的互相表达,尤其是对自己亲密的人的坦诚是最为关键的。
这样可以多一面镜子,更好的面对问题。
还有,如果一定要加个保险杠的话,那么不妨使用政治类的思想,当二人结成婚姻的时候,放在桌面上约束或者称之为规定 虽然表面上显示是有悖爱情,然而深入思考的时候会发现这不过是让爱情更加甜美的一个工具而已。
《酒会》的每个人都是主角,不同感受,不同观察角度,不同的价值观,和不同的行为方式。
我的线路是被老教授的“Why me?
”打破的,这里同时还存在另一个问题:“Why not...”。
回忆影片开头,老教授宣布了绝症的消息时,他的朋友就在他的耳边说:“你需要听从你内心的声音。
”(他太太的反应和变化暂时不表了,也很有意思。
)令人意想不到的时候,他选择了影片中从未露面的隐形人“玛丽安”,而这位女士是另一个人的老婆,他老公也在场。
人总喜欢议论那个聚会时不在场的人不是吗?
玛丽安究竟和教授是什么关系?
他们为什么会在一个乌托邦理想主义的房子里发生关系?
竟然还有一位女同性怀了教授的试管小孩!
而最后知道这件事情的人,也是经常发生在我们自己身上的事,就是教授老婆本人,为什么?
回到教授本体,他阐述自己的一生,是一个理性主义者,这段台词非常经典,几乎构筑了理性主义者全部的价值观。
有趣的是,在生命只剩下余晖的时光里,他却选择了“跟着感觉走”。
为了这份感情,他不惜和对方的丈夫吵架,吵架的内容上升到了形而上学与现实主义的针锋相对的层面,强烈地表达了:“She choice me!
”当然了,玛丽安的老公是吵不过教授的,只好给他来了一记“上勾拳”,这象征一种对抗,一种突破。
为什么他临死都没有意识到:从一开始我就决定选择了玛丽安,正如同我选择了癌症......
个人并不是很喜欢这部电影,有些桥段的转接其实蛮生硬的,有点像在看话剧。
每个人的每一段台词都很有情绪的表达出来了,ZZ背景不同所以少了很多共鸣,只觉得每一个人都很浮躁甚至是暴躁,观影体验蛮差的。
情节倒是流畅的,环环相扣。
主线是ZZ,副线是爱情,但其实更多的是关于爱与同性恋与性。
八个人搞得友情爱情乱七八糟的,其实挺无趣的。
剧中人探讨的人生我思想的觉悟、高度还没到那个层次,欣赏无能。
画面的黑白色对应着他们语言上的虚与委蛇和勾心斗角,他们口头上说的是一套,心底里想的、最后做的却又是另一套。
提名第67届柏林国际电影节金熊奖最佳影片《酒会 》(The Party)最近终于出了熟肉。
不到70分钟的影片,却靠着演员们精湛的戏剧性动作,面部表情的细微变化,以及信息量巨大的台词直接炸裂出了年度最具英伦中产气质的撕逼大会。
政界人士、女权主义、灵修导师、厌世毒舌、金融才俊,文艺中年,不分性别的婚姻坟墓,爱情围城......全部搅合成一锅浓稠的中产焦虑,那些表面上看起来“小美好,小确幸”的东西,被黑了一个遍体鳞伤。
连最新的科学技术,备受关注的人工多胞胎受精也成为了影片着重调侃的话题之一。
故事以4对人物依次展开剧情,他们分别有着相互对照的支线故事,主线以家中女主角珍妮特的升职邀请宴提领全片。
珍妮特奋斗十年,其丈夫比尔为此放弃了自己的大学职位,全力支持他,如今,珍妮特如常所愿,成为了政府卫生部的女性部长。
以女性部长作为核心人物,四队夫妻中,一对是同性恋人(拉拉),女性在影片中始终占据话语权和行为的主动权。
另外,全篇唯一没有出现的一位人物,也是女性,而且她的作用堪比连环炸弹,以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态势连绵不断的推进着剧情。
所以,《酒会 》的核心主题必然带有女性视角,有着讽刺和自嘲。
这不得不提下该片导演萨莉·波特。
她是当代英国最重要的女导演之一。
十几岁时就开始了电影生涯。
同时痴迷于舞蹈,于70年代在伦敦受训,逐渐成为了一位职业舞蹈演员和舞蹈指导。
成年后,她还也开办过舞蹈公司。
萨莉·波特在1992年拍摄了《奥兰朵》(Orlando),该片对传统价值观所建构的女性形象做出了尖锐的批判,并尝试解构性别与阶级的权力构架。
该片改编自女性文学泰斗级人物弗吉尼亚·吴尔芙的作品,凭借《奥兰朵》,萨莉·波特获得了两项奥斯卡提名,拿下超过25项国际奖。
在众多女性导演中,萨莉·波特有着极为独特的电影视角,她的作品中始终贯穿着女性身份的自我焦虑,而这种女性主义的价值观又通过不同的,却又相通的形式呈现出来。
在《酒会》中,她特意建构的几组人物,纷纷参与了围绕社会问题的种种讨论,而且各自代表了身份明显的人物和层级类别。
在人物各自的相对统一关系中,各组人物偶有交融,交叉,最后在影片的高潮时刻以多线合并的共振之态,将全片推向了戏剧化的隐喻结尾。
《酒会》靠人物之间的争吵依次展开了人物关系,一层一层,如塔罗牌般逐个引爆,台词容量惊人,内涵深远。
珍妮特作为一家之主,倒置了传统家庭中的男女权力模式,女强男弱,操持着一切,而其丈夫比尔只是如痴呆般坐在沙发上喝酒听音乐。
不断打入的电话和发来的短息,表明升职为部长的她已经有了外遇。
她的闺蜜艾普尔带着她具有强烈宗教信仰的丈夫戈特弗里德前来恭贺。
这也是一对女强男弱的家庭组合。
艾普尔刀子嘴豆腐心,话语刻薄,内心柔软。
对戈特弗里德嘲讽不断,但其实内心早已认同,而且被其潜移默化的改变。
戈特弗里德是十足的神棍一枚,逻辑思维被他的神满满占据,解决一切问题的答案都来自上天的旨意。
最有趣的一对客人要数那对女同家庭, 金妮靠着科学怀上了三胞胎,而她的爱人,大学教授玛莎表面充满喜悦,但内心其实害怕被剥夺,失去爱情的激情,坠入生活的苦崖。
全片的暗线来自独自前来道贺的男人汤姆,他是女主人珍妮特的闺蜜、同事玛丽安的丈夫。
他一直处于慌张和无比焦虑中,靠着吸食药物克制内心的急躁,更可怕的是他带了一把手枪前来。
汤姆杀了人吗?
杀了谁?
或者他决定将要处死谁?
又是为了什么?
他是故事中一颗提前暴露的不定时炸弹,在观众毫无预料之下炸裂剧情,把所有人引向不可回头的深渊之前。
群戏自然会涉及人物组合的交叉,制造突然的变奏,提升剧情冲突,推进故事进入下一章。
明线, 珍妮特和比尔的各自出轨拉升了剧情张力,制造了第一个混乱。
混乱引发了支线故事人物更多的混乱,投入水中的“巨石”,泛起了剧情涟漪,复杂化了冲突,为主题的抖落和闭合提供了空间。
首先是比尔宣布自己得了绝症,当众人还没从惊讶中回过神来时,他又宣布出轨了汤姆的妻子玛丽安,那位迟迟没有来到的美人。
接着,我们发现,原来那位女同教授在大学期间曾经和比尔也发生过关系。
而汤姆带着手枪前来似乎是为了杀死比尔,吸食药物不是为了压抑欲望,而是为了壮胆。
一开始的人物组队分配被打乱。
讽刺的大幕缓缓拉开。
全片最戏虐的一幕来自比尔被汤姆击晕之后,神棍戈特弗里德以精神安抚慌乱的汤姆,并企图通过神力唤醒晕倒的比尔。
眼看不奏效,他命令智商过人的金融奇才换音乐:“可能是音乐不符合现状吧,我们换个音乐试一试?
”汤姆一首一首的换着音乐,从古典乐到爵士乐,再到流行乐.....最后还是卫生部长出马,用科学的手段,唤醒了垂死的比尔。
宗教能够提升心力,净化精神,但能救命吗?
接着是那对同性恋人的对话,首先是玛莎对于性的态度暧昧,男女皆有过关系,而且对于爱人的怀疑似乎并没有多开心。
性别差异在爱情、家庭和责任面前其实毫无差别。
这里的女权似乎变成了反女权,伪女权。
玛莎对于爱人金妮的态度其实就是男权的一种缩影,透露出十足的权力征服欲。
再来看看自诩为理性化身的珍妮特,不光自己出轨,面对丈夫出轨时完全失去了理性,抽打,谩骂,甚至忘记了自己对于婚姻的失责和不敢公开的背叛。
珍妮特不光需要吐舌妇艾普尔的安慰和鼓励,而且最终成为了那个举起手枪的人。
她失去理性,愤怒的拿枪指着的,是不断给她打来电话,发着暧昧短信的恋人,玛丽安。
玛丽安出轨了自己的丈夫汤姆,同时和珍妮特保持同性爱人关系,还一边和她的丈夫比尔发展着长达两年的地下恋情。
全片,看似不太和谐和正常的艾普尔吐槽,自己原来是这个屋子中婚姻关系最正常的一对。
而全片始终缺席,没有出现过的玛丽安原来是搅乱一切的罪魁祸首。
当珍妮特举枪痛骂敲门的玛丽安时,玛丽安和观众处于了同构的位置上,似乎珍妮特正朝着每一位观众举枪。
这个罪人恼羞成怒的斥责着每一位观众,“看好戏的你们,难道没有犯下影片里这些人物的罪过吗!
”每一个见证者也许正是,过去或者将来也是以上角色的翻版之一,镜子式的对照而已。
人人都可能是被枪指着的“玛丽安”!
这个打破荧幕第三面墙的戏剧性动作,将整个舞台化的影片进行了精神上和地域上的扩张,波及到了每一位观众身上,引发了心理上的同构和投射。
《酒会》中其实还涉及了大量的现实主题,同性的,性别的,两性的,还有关医疗制度的,政治制度的,种种关系都可以用两个词概括,那就是:虚伪!
所有东西都表里不如一,从人到事,从物到社会,所有物质和精神上的存在都带着面具示人,真相总是挤牙膏的被意外抖落,难以见其全貌。
影片以黑白色调为画面,让人专注人物,而对环境失焦,偶尔虚影的将观众代入剧情,让观众时刻注意几位角色的一言一行。
这是舞台剧的做法,这是导演莎莉·波特最拿手的套路。
《酒会》是一部以喜剧外壳包装的悲剧作品 ,如果深刻理解英国政治体制和社会问题,你会对其中的笑点捧腹不断,以至于成功将其转为一种悲愤和无奈,完成影片主题上的闭合。
片中的配乐也是创意十足,让胖哥想起道格玛十诫中的一条:即配乐不可以使用,除非音乐是摄制的场景里出现的。
片中所有配乐都发自女主丈夫比尔的高档留声机。
它烘托着气氛,塑造了人物,制造了剧情笑料。
神棍救人,金融家手足无措的桥段可谓将宗教力量和傲娇中产讽刺的体无完肤。
而音乐打断对话,又隐喻着人与人之间交流的种种无奈,以及文字意指空间模棱两可造成的种种“误解”,为人类巴别塔的关系神话提供了现代化的新所指。
出轨关系,出轨自我,出轨肉体,出轨精神。
总之,我们始终迷失着自我,欲望者他者的欲望。
弗吉尼亚·吴尔芙在《奥兰多》里有这么一句话:“因为她对两性同样吹毛求疪,仿佛她不属于任何一个;而且,目前她也的确摇摆不定。
她曾经是男人,现在却是女人;她知道每种性别的秘密,也和他们有同样缺点。
她的心理状态是最为难、最纷乱的。
”对啊,我们终其一生都在寻找自我的身份认同,可惜结果是,我们始终找到的是他人眼中的我,而非我本身。
I am I,那是上帝对自己的称呼!
最后,全明星的卡司阵容就足以把你按在椅子上无法动弹了。
演技精彩 情节惊喜 结构精巧70分钟全程稳抓观众 一点废话都没有 主题还很深刻议会政治 nhs医疗 女性主义 同性恋 婚姻与两性 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 形而上学 无神论所有这些都在7个人身上完成还有一个贯穿始终但没有露面的第8个人 同时也是最关键的那一个 全程音乐都没有停止过 独具匠心 歌词以及曲调符合人物的心理非彩色的黑白电影 音乐有太多色彩了 视觉上就用减法 金句频出 非常幽默 接地气 导演非常伟大 文学功底深厚 有底蕴是冲着kst来看这个电影的 前几天搜搜最近的英国影视 想起了kst 现在她已经是女爵了 这么多年了依然忘不了她在英国病人里面的表演 今天再见 还是她最有戏 演技太稳了 她的别的作品也看过不少 说得一口好法语 超级棒推荐在伦敦的各位去看看 现在正在上映呢 这次是北京的欧盟影展 好像中国的其他几个城市也有特别难得的佳片值得回味
短短七十分钟,出轨的的出轨,出柜的出柜,从政治、性别、婚姻到医疗,把中产关心的议题调侃了个遍。笑点密集却并没有话剧舞台腔。
卡司🛫️开篇就放音乐,令人微微不适,《坠剖》是不是跟这学的?芳香治疗师一本正经前世今生for at least being kind,笑死。Patricia对Godfred的不满是最好笑的,最后的婚姻健康相对论。看完《不要抬头》后,只想说,这个剧本需要peer review。趴体一定要有个神棍朋友,不然太无聊。墨菲穿的prada,卡司表上瞄到。总体隔靴搔痒,不过瘾。
喜剧片?哪好笑了。
雪姨口吻:真是大水冲了龙王庙,自家人打自家人啊。
刻意设计的情节冲突破坏了人物的塑造,所以演员演的越好,就觉得越尴尬,而且并没看出有任何拍成黑白片的必要。
⒈当“首尾呼应”的强迫症在脑海里盘旋,最后我还是选择被其控制地展开了行动:2017年,看的第一部“新片”是《单身日记:好孕来袭》,最后一部“新片”成就了《酒会》,同是英国喜剧片;⒉三星半:比起《杀戮》,结构更像《完美陌生人》,但剧情的编排不及前两部精彩,电影也刚好“首尾呼应”了。巧。
最喜欢的撕逼类型片 精彩 完全不聒噪 撕的恰到好处 点到的问题都非常有趣 人物也都有意思 精彩
和《母亲!》一个德性。
一台顶级愚蠢的语言类小品。当然揶揄GP和NHS也是很老派的梗。
像是一场对《完美陌生人》的拙劣模仿。自负、暴躁、神神叨叨、全员工具人。对白人物烂到家。
模仿电影的一切元素 的当代臭屎 非常的虚假。导演 fuck u fuck u fuck u 男主油腻的跟黄磊有的一拼。配用黑白吗?真你妈的矫揉造作
见好就收的黑色幽默
中产版杀戮,低配版完美陌生人。矛盾设置略刻意,胜在短小精悍,克拉克森一脸冷淡不停的搞事情的样子实在是太可爱了,四十年后我也要做这样的老太太👏👏👏
你只选择你想看见的,相信你想相信的。什么生存与生活,理想与爱情,多数党与反对派,亦或是金钱至上大战文学未死,东方玄学大战西方科技,身处其中的人,不过如食腐为生的秃鹫,飞着飞着就丢了。导演大概也是墨菲迷妹,360度无死角的拍墨菲的帅脸,还让他脱了又穿穿上又脱好几遍,真良心。
好家伙,还得是英国人。
特别英国 并且我相信只有英国人能拍出来 #SIFF2017
两星,黑白又现代搞得不伦不类的,剧情也不是很流畅,大部分时间都在听人BBBBB。结局..emmm看来这个玛丽安是个游戏玩家,玩了不少人2333
2.5 一场本来足够滑稽可笑的性别战争和现代主义批判怎么就变成了一场狗血闹剧。喜欢被道德教条束缚的知识分子想打人却不得的那种像禁欲一样的自我审判,大概人生的一方面禁欲的同时另一些方面就会纵欲吧。室内悲剧也算是快写烂的题材,倒是十分想看这出悲剧色彩斑斓的精彩呢。(欧盟影展)
结尾是个惊喜,其余真的是差强人意,撕逼现场根本就是没有情节驱动的台词吐词器,牵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