吗啡
Морфий,Morfiy,Morphine
导演:阿历克塞·巴拉巴诺夫
主演:Leonid Bichevin,茵格保加·达坤耐特,安德烈·帕宁
类型:电影地区:俄罗斯语言:俄语年份:2008
简介:《吗啡》以布尔加科夫的同名日记体小说为蓝本,同时将布氏早期行医题材的多篇短篇小说糅合于其中以丰富细节内容,色彩与配乐相得益彰地展现出了布尔加科夫式的尖锐与冷冽风格。 影片发生年代位于20世纪早期,年轻的俄国医生米哈伊尔·波利亚科夫来到偏远乡村的一家小诊所,刚从医学院毕业的他小有经验,他工作努力并赢得同事的认同。一..详细 >
影片从非常刁钻的角度去展现俄国两次革命 放弃正面描摹 从远离政治漩涡的西伯利亚小镇入手 沿着缺席抵达在场 故事作为一种符号其能指被赋予了深层的所指内涵 年轻医生在闭塞小镇成了执掌民众生杀大权的沙皇 同时指代着俄国最高政权的拥有者 而吗啡则是权力的象征 医生自毁预言苏联解体 同时对电影自反
灯光、色调、摄影令人印象深刻,但故事讲得太斯拉夫了,节奏慢,再加上隐喻,让人感到不耐烦。18分钟弃剧。
布光,配乐赞,不过我似乎对人物传记类或者改编小说类不太感冒
让人感到不适的好。
观影感觉很不好。要结合政治环境来看,才能理解导演的深义。个人觉得,比《日瓦戈医生》差很多,三星。
【电影节系列片02】 故事发生在俄国二十年代二月革命之后的社会,那时候物资短缺,医疗设备简陋,人们宁愿用药物,喜剧的方式存活在虚拟生活中,也不愿在这冷酷的现实社会中,医生是个很好的例子。 电影中的几场手术真的很震撼,真实。
纯正俄式影像和隐喻艺术
画面给一颗星,口交镜头给一颗星,自杀结尾给一颗星。
好棒啊,俄罗斯的艺术为什么这么棒啊。寒夜漫漫,欲望肆虐,生死交替,但最终,唯孤独永存。结尾看哭我了。
隐喻太多?没看懂。不明白评分为何那么高。
布尔加科夫是个牛逼哄哄的人
吗啡带来的空虚。结尾很不错,想了想,男主角最终也只能选择自杀。
@2016-12-07 00:33:27
今年五月去世的俄罗斯鬼才导演阿历克塞·巴拉巴诺夫争议最大也是评价最高的电影,描述一位年轻英才的堕落和毁灭。全片以戏剧的分幕叙述镜头调度相当成熟,非常喜欢结尾的处理,推荐~
补巴拉巴诺夫名作。开场雪车调度嗲。章节切分总超出该情节一部分。欢快小调贯彻始终,阅读乐趣+黑色幽默一路并进,直到电影中的电影院哄堂大笑。白喉废奴,截肢贵族,方兴未艾的革命乱浪则似尚未被研究出结构式的morphine,一浪更比一浪凶。
文艺版“拒绝黄赌毒”,都去看吧~ 我以后再不敢说“如果人人都嗑药,这世界会变得更美好”这种话了~
最后医生在电影院饮弹自杀,旁边的人若无其事。
像在看小说,结局设计得很讽刺。
我没看进去,不知道导演想要表现什么,有几处真的很让人恶心,太写实了,手术台,血淋淋的手术,特别脏的马桶,浴缸……不过,在1920年前后俄罗斯乡下都有这么先进的手术了。
三星半。影片呈现出一种阴沉、冷酷色调,不太喜欢,因对1917年的俄罗斯时代背景不甚了解,不知这种色调是否是如同当时的俄罗斯大环境一样。环境能改变人,年轻医生从兢兢业业到乐于沉沦,吗啡绝对是一种催化剂,吗啡即能治病救人也能自我沉迷,当吗啡一点点地以替代的方式被窃取,有病人因此死去,医生也陷于沉沦。吗啡如同权力,从拥有到两医生争夺再至失去,其双刃剑的属性显露无遗,拥有它稍有不慎便会陷入漩涡,当年轻医生认清现实的时候,他选择了毁灭自己,这是否隐喻某个时代的终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