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感动,没有幽默,不知道为什么小男孩会觉得完成那个清单爸爸就可以回来,问题是他身边的大人还为此很感动,很支持。
最后bury the death,创造点小悬疑,总之很扯诶。
可是和小男孩有什么关系。
……总之,这个电影,我不知道它在讲什么。
信念可以战胜一切?
有了信念,不该干点正常的实事么。
电影画面色调很美,妈妈的演技也很好,叙事也完整,就是因果理由也太牵强了一点吧!
小男孩的努力我很感动,可是……如果不说是为了他爸爸,鬼知道是在干什么,如果不要有一个父爱的大山压着,小孩子是为了小小的坚持,我可能会更喜欢一点。
只能说小孩子好好骗。
信仰与行动,是我们现代人越来越缺乏的东西,因为我们总以为自己看透了这个世界规则,看透了自然规律,包括我自己,其实不然。
影片以一个小男孩的视角去看世界,在一切未尘埃落定之时,要心存美好,相信奇迹,用行动去捍卫信仰。
战争让民族结下了世仇,看人先看肤色,自诩为民主自由的美国也一样。
国家的利益之争不应该横在人与人之间,大人懂,小男孩不懂,但他懂得坚持正确的事——相信奇迹,让身陷他乡,生死未卜的父亲归来,他做到了。
电影源自生活,信仰流失,自私自利,负能量充斥着我们周围,探望囚犯、看望病人、给无家可归的人家的感觉、和“敌人”成为朋友、请朋友来家里吃饭。。。
这些我们都能做到,但我们不会去做,因为与我们无关。
影片引用《神经侠侣》结尾陈奕迅的台词就是——人生不要太现实,才会有希望,不是吗?
强大的意念到底能不能改变什么,神父说意念可以让上帝去为你做事情,所以他总结父亲的回归是小男孩的意念感召了上帝。
而代表东方的老头说是父亲的求生欲,他的回归是自己。
不管哪一种,最后一家人有了一个圆满的结局,这个和萤火虫之墓正好对应,都是以小见大来说战争带给人的影响,萤火虫之墓,我看到小女孩去世那个镜头的时候有点难过,战争是这么无情的摧残这个幼小的生命,小男孩是最后父亲打着绷带老泪纵横的抱着家人,战争面前男女老少都是那么的不堪一击,再反思中国的战争片,除了集结号,找了一个好一点的角度,南京南京,金陵十三钗这些个片子都是士兵,妓女什么玩意儿的东西。
思考的还是有些不妥
电影拍得很好,很感人,挑不出什么毛病。
一家人生活在远离战争,物质不缺乏的美丽小镇。
父亲的生死牵动着一家人的情感。
由此我想到了我们的老百姓。
奶奶的第一任丈夫是黄埔军校毕业的军人,抗日战争爆发后,奶奶和丈夫分别,带着两个孩子坐火车往四川逃难。
半路上,火车被日本飞机炸翻,奶奶从死人堆里爬出来,背上的孩子还在,可是牵着的孩子就此失散。
到了重庆,难民太多,地势又是坡坡坎坎,听说成都地势平缓且难民较少,辗转到了成都落脚。
期间与丈夫也永久失去了联系。
抗战胜利后,听说老家已经没什么亲人了,于是在成都留了下来,又嫁了第二任丈夫……我们的苦难却无这类的电影来表达。
电影肯定是相当相当的棒,本来泪点就低,禁不住哭了会。
我想说的是电影中的一个拍摄地点。
对,就是这里,如画一般。
当佩珀得知如果战争停止,爸爸就能回来的时候,他跑去找了桥本先生,桥本先生告诉佩珀日本就在大海那一边,如果“你指着太阳与海天交界的方向,你就对着日本了”。
佩珀想通过对着大海那边的日本“施法”,来停止战争。
虽然桥本先生说他不相信他的魔法能力,可还是对他说:“做你认为合理的事。
”
虽然佩珀心中有些小失望,但还是在一段时间后,怀着自己坚定的信念,站到了观海台的板凳上,对着大海那边的日本“沙发”。
每一天,他都站在那里,双手对着大海,使出自己全部的力量,小小的身体,发出最强的声音,希望能使出魔力,能让战争停止。
每一天,小男孩佩珀都站在那里努力,努力到疲惫,努力到自己与暮色融为一体。
他明白,对他来说,这就是“最合理的事”,最可能让爸爸回来的事。
这是佩珀第一次施法
直到暮色,直到疲惫我爱这个镜头,so wonderful我去网上查了之后,发现拍摄这部电影的地方是在墨西哥的巴哈制片厂(Baja Film Studios)但是我想在这里找到佩珀的“施法地点”,所以就点开了巴哈制片厂的官网(网址是https://bajafilmstudios.com/),让我惊喜的是,官网的首页就是佩珀的“施法地点”,哈哈!
I am a lucky dog. 哈哈
巴哈制片厂官网
从这个角度截取的电影画面
实景图哈哈,so lucky a day!
因为曾经看过三遍血战钢锯岭,被美式复古主旋律感动得稀里哗啦的,所以看到这部影片中的神父引导剧情展开的情节,我差点以为这也是梅尔吉布森导演的一部传教战争片。
越是乱世,越是要有信仰。
人,随着成长,会逐渐丢失宝贵的执念和纯真,怀疑自己曾经秉持的信念,而这部电影感动我的地方,就是孩子身上闪闪发亮的勇气和恒心,
FEED THE HUNGRYSHELTER THE HOMELESS VISIT THOSE IN PRISON CLOTHE THE NAKED VISIT THE SICK BURY The DEAD 和桥本做朋友(不会写( ´ ▽ ` )ノ)
看到很多层面的东西,比如信念的力量,比如种族歧视和仇恨,比如友情爱情。
小男孩能和桥本做朋友,首先是因为神父的指引,神父是一个睿智的形象,尽管他一开始只是为了阻止小男孩的恶作剧,但他给予小孩的清单也给予了小男孩希望和信念,引导他和桥本成为好朋友,也让他最终等到他的父亲。
另一方面小男孩能放下成见,对桥本的态度从“Jap”转变为“friend”,主要是因为他自己的童真和善良,或许就像弹幕所说,小男孩的哥哥伦敦之所以这么偏激是因为他受到的“教育”更多。
很多时候就是国家所谓的教育灌输,导致了很多人和人之间的冲突,却假惺惺地呼吁民族平等人人平等。
而儿童还是纯真的,就像一张白纸,一杯纯净的水,澄明的天空,他们眼里的世界就是这么美好。
小男孩一家人都是好人,保护小男孩童真的爸爸妈妈,抛弃成见,完成救赎的哥哥伦敦。
很喜欢桥本,每个人生命里都应该出现一个这样亦师亦友的人物。
<图片2>
半夜看这部,感动到哭,第二天还久久不能平静,于是提笔写下些感受留存。
就先讲哭吧,小男孩神演啊。
前半段,父亲将参军离开时,抱着父亲的大腿哭,母亲在后轻轻地拉着;后半段,群众空穴埋葬父亲时,在父亲墓前抱着相片、放声大哭,母亲要上前时被旁边的人拉住。
我曾经是小男孩,我也有父亲。。。。。。
再说一颗芥子的能量,片中借着年轻神父的布道讲了来自圣经的一段,圣经其实还讲了,小孩子是最容易进天国的,因为什么呢,因为纯真、相信简单的道理而傻傻地实践。
电影的主线是小男孩实践他的超级能量,第一次在魔术师的引导下,移动了瓶子,是被动的;第二次是老神父移动了瓶子,但他说是被小孩所感召而行动的;第三次是移山时发生了地震,可以看做巧合但很多人开始相信;最后一次引发了“小男孩”原子弹,战争结束了,却等来了父亲的死亡消息,现实多么残忍啊,导演给了一个反转的结局:当小男孩接受了父亲的死亡,把(补赎)清单放到墓碑上时,父亲犹如复活一样回来了。
片中还有很多感人的元素,日本侨民就是不可或缺的角色,从东方人的角度印证这个奇迹吧。
——写于2022年复活节前夕
浏览了一下影评(不是全部),大家似乎都认为小男孩完成任务清单,拯救了父亲,反映了信仰的力量。
然而似乎没有注意到,小男孩其实并没有完成清单上的所有任务,剩下的一项是“埋葬死人”。
桥本处在生死边缘的时候,小男孩曾经一度迷茫,反映在他的梦境中,魔术师扮演的英雄只能救两个人中的一个,该如何选择的问题。
如果桥本死了,或许他就可以完成清单上的所有任务。
影片并没有明确表现小男孩心中的选择,但从他的另一个梦境,那个身处与他同名的原子弹爆炸中心的梦境,我们大致可以推断他的选择。
结果,桥本活了下来,同时,小孩父亲的死讯也传来了。
这令人佩服影片编剧对于自己所要表达的理念的准确把握,影片中没有任何超自然的暗示,信仰的力量绝不是肤浅的物化结果。
从影片的逻辑来看,父亲的归来并不是小男孩完成任务清单的结果(因为任务并没有完成)。
小男孩放弃了完成全部的任务,但他得信仰却因此更为圆满。
真正的信仰拯救的是人类的灵魂,而不是创造超自然的奇迹。
在全世界纪念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的时间档里看这样一部电影,也许能给我们沉思的空间。
战争无情,伤害了很多家庭,父亲、儿子、兄弟、丈夫都在战火里牺牲,给生者带来无尽的痛苦。
战争无情,因此,我们憎恨每个发动战争的国家,包括来自那个国家的国民,这是情绪性的直接反应。
影片里的小镇上的居民都不例外,唯一的日本居民,被大家唾弃和歧视,而这个老人同样深受战争的迫害。
身患侏儒症的小男孩,在深爱的父亲代替哥哥上战场后,家庭经历了他被俘、他牺牲了、他被救了的消息,一次次,给这个家庭带来痛苦,带来绝望,在绝望后又是巨大的希望,出其不意,令人喜出望外,同样也让人落泪。
小男孩在父亲墓前绝望的哭泣,让所有人动容。
期间,为了让父亲能够平安从战场回来,小男孩听从神父的建议,按照列表上的事项,逐个努力去完成,虔诚的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做着常人都觉得无意义的事情,只有母亲和日本老头理解并支持他的努力,他这样寂寞、坚强又倔强的努力的着,坚持,从未放弃,直到为父亲举办葬礼,他抱着墓碑哭泣的不只是少了父亲这个伙伴,同样是上天没有看到自己的努力与付出,伤害了他最原始的信仰,这是最无情,最残忍的伤害。
还好,编辑手下留情,很圆满的因为误解而让父亲活过来。
生活里,我们都会有最初的信仰,而努力出发,在渐行渐远间,哪怕在付出以后,没有得到想要的结果,也要试着坚强。
男孩,很可爱,很努力。
战争,很无情,很可怕。
老人,很可怜,很无辜。
父亲,很有爱,很幸运。
小学命题式作文电影..
喜剧反战电影。Stand, don&#39;t measure yourself from here to the floor, measure yourself from here to the sky .
补 一般般
这部片最诡异的地方是,情感上无法代入日美任何一方,都别扭。
三星半不能给多。战争童话?嗯,我一直认为美丽人生是我见过的最好的一部,相比起来,小男孩从出现原子弹的时候就觉得有些跑偏了。豆瓣分现在8分多感觉有点偏高,看到友邻在7分上我就放心了,我相信我的友邻(o゚ω゚o)
这才是真正的治愈系,真正的成长好吗。想说国产矫情的青春成长影片都可以原地爆炸了,这片子妥妥的好片没毛病!
happy ending版的美丽人生
大家都是战争的受害者,只有相信信仰的力量。
面朝太阳,背后人山人海期待。
昏昏欲睡毫无新意,就是战争片的套路
人们围观小男孩每天在海边发功(feng),想到了阿甘。就像桥本担心继续坚持下去会损伤小男孩的信念,我也十分怀疑这种看起来温暖实则一厢情愿自欺欺人的做法是否有利于孩子的健全人格。不过神父“信念强大到一定程度可以改变未来”的认知曾经一度接受过。
虽然很鸡汤,但是把“反战”的鸡汤灌得很好,至少有几个交叉剪辑片段让我真的一度相信善恶只存在于个体和个体之间,而不是群体。
没看完,说教打动不了自己
以为是傻白甜的片子,结果是日美友好的主旋律。。。
儿童视角为这个老套的故事注入了一份纯真,魔术、武士和牛仔等元素又增加了趣味,让这碗鸡汤变得肥而不腻。印象最深的画面:小男孩身穿红衣站在城市废墟中,身旁是烧成炭的人群。不得不承认这位导演拍真善美是有一手的:政治正确但不会令人讨厌,主旋律又不失人文关怀。
干了这碗鸡汤!
正能量的片子只适合给原本就正能量的人看,而我看到的是没有内涵和深度思考的鸡血片,因为当真正糟糕的事情发生时,不管你相信什么,都无法改变即将发生的事情,而当广岛原子弹爆炸,周围的人都在欢呼是小男孩的意志产生的神奇力量时,我只感受到了恐惧,片子不停得在宣扬民众是无辜的,却又在为广岛原子弹毁灭性的力量而兴奋,另外片子表面上是人的意志与神的意志的探讨,但事实上却是妥妥的传教片,这碗加了太多工业量产浓汤宝的速食鸡汤,除了化工毒素,我没有收获一丁点营养。
很好奇日本观众看到美国人为小男孩毁灭广岛而欢呼时,那么激扬的 BGM 下,会是什么感受。另外,打两星和剧情以及立场无关,单纯是觉得拍得很无聊。
受不了这种,太矫情了
有的阿甘正传的感觉。人要有信念,愿望就会达成,即使是巧合,也是天助。小男孩与广岛核弹名字的巧合,点出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