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8】
1、主角光环都拉满了还这么狼狈。
专门在火车站10几个人带着枪围堵他,他随便一跳就能跳到正在开走的火车上,火车站不应该被临时管制,所以火车只能进不能出吗?
那条狗跟着他我就知道这条狗凶多吉少,狗在那儿给他争取时间,他一不上去补刀助攻,二不抓紧时间逃命,十几个人的枪都朝他开,他一点屁事没有,这不是就是神剧么?
神经病导演2、只能说主角经历丰富,但是并不代表他能力行。
他经历的那些事遇到一两件让他死里逃生也就罢了,一连串都被他遇到就是主角光环,就是狗编剧的安排而已,有什么不得了的遇到的磨难多,又不是遇到了绝境3、男主好几次都幻觉,导演故意这么安排吓观众,手段低劣4、我希望主角在快逃出去,快成功的时候死掉5、你说他一路上遇到的帮他的人为什么要帮他呢?
比起举报他的人来说,帮他的人更多,举报他、抓他的人更少、脑子更不全。
6、这个真实故事里的人走了14,208KM,荭菌怅筝走了两万五千里,1里=500M,鸿钧常增就走了12,500KM,这个主角居然比洪俊長蒸走的路还长,而且弘峻苌憎走了两万五千里只是“走得最远的布兌”。
我不知道该怎样形容我看电影的过程,主人公得需要多大的信念才能一个人横跨西伯利亚,后又经过重重路程,数不尽的生死考验,经历了人性的险恶同时也得到了人性善良,历经了3年多的时间才走出了苏联,并最终与家人团聚。
这是一个真实改变的故事,我都不敢相信真的有人能做到到了。
现在想想自己现在所经历的事情又算得了什么呢,还有什么可怕的呢?
它是根据真实的故事改编而成。
一部讲述德国二战后的战俘从西伯利亚逃亡的故事。
当今大部分德国人对于二战的态度令世界人都很佩服。
仅从他们敢于承认本籍人之前犯的错。
曾经在德国的时候和一些德国年轻聊过二战,也去参观过德国拜仁州•达豪当时希特勒关押犹太人的监狱。
(监狱就是监狱,就是令人战栗的地方,无论他的历史有多悠久。
再加上那些介绍再加上历史图片。
更让人不寒而栗。
以及停尸房….看到德国人对于犹太人的残忍,哎!
人性啊!
)转到这部电影。
镜头下没有任何战争场面。
刚开始,一个德国军官要赶赴战场,和妻女告别的场面。
妻子告诉他,要回来,等待下一个孩子的降生。
女儿告诉他,要回来,还要给家里寄明信片。
当然德国战败。
这些德国士兵以及军官被俄罗斯人押送到西伯利亚接受25年的劳改。
主人公(科利基文斯)刚到那里就想着怎么才能逃跑。
那里没有栅栏极少看守的军官。
在一次仓促逃跑失败并接受严厉的惩罚后,他依然坚持逃跑。
在一名德国医生的帮助下(这名医生已经计划好逃亡,发现自己身患绝症就把这个机会让给科力基文斯),拿上衣物,刀,酒精炉,一把手枪+12发子弹,两斤烟肉几斤干面包和一张手绘简易地图这样简易的全部行李出发了。
医生告诉他说:如果你逃亡成功的话,请你去拜访我的妻子,告诉她我在2月已经死了,随后想了想又说,告诉她我是5月死的吧,这样她就可以想象我的墓地上是一片繁华盛开的景象,她就不会那么伤心。
爱情何其伟大科利先是摆脱搜素,然后沿着北冰洋往西走,走到勒拿河再往南走。
接下来更是一步步的艰辛行程。
当他看到一颗小树的时候终于知道自己已经到达陆地!
那种心情岂止一个兴奋了得。
这中间需要多少的毅力!!!
碰到的人一2个淘金者,当然刚开始的时候科利是不相信他们的。
但再一次碰到的时候他们就已经一起上路了,但是科利一直没有告诉他们自己真是的名字(科利的直觉是对的)。
他们穿越勒拿河时遇到急流,其中一个淘金者西蒙被冲到水里。
淘金者的同伴根本就没有想要去就西蒙的意识,还是科利把西蒙救起。
另一个淘金着也私自吞掉金子。
西蒙猜到了他的意图,就拿枪把它的同伴杀掉。
于是他就和科利一起上路了。
中途,西蒙说我好累。
科利说:我可以帮你背你的背包。
西蒙觉得是科力想趁此骗他的金子,于是就把科利打到山下。
哎!
信任何在?
二科力快要被狼咬的时候,一群土著救了科力的命。
并帮助他疗伤。
在走的时候赠送一条阿拉斯加狗和他做伴。
在一开始科利就告诉这些土著人自己的真是姓名,当然不难看出,这些土著人是真心实意的对科利好的。
爱是存在的。
三在森林里他们碰到了木头公司(好像是),这群人表面上帮助科利,但却在背地里告发科力。
在火车到达下一站之前,那个俄罗斯监狱的军官就已经派好士兵在等待着抓捕科利了。
那条狗为了就他,被那个军官杀死了。
科利再次艰难逃脱。
四走到中亚的时候科利已经和乞丐没有什么区别了,各种饥饿,但却身无分文。
一个卖饼的妇人看出了科利的饥肠辘辘就让自己的孩子给科利送去半张饼。
一个犹太人在街道上已经看到科利,并且跟着科利到达教堂。
犹太人给了科利最实在的帮助---衣服、护照、通行证、钱。
这就是犹太人对德国人的宽恕!
还是有人告发科利,那个监狱里的军官再次追击科利。
当那个军官到达犹太人家里的时候,犹太人的饼发作,在临死前对军官说:是的,我是帮助了那个德国人,现在会,以后也会。
终于,科利在护照,通行证协助下,顺利过关卡。
当他终于走出俄国的境地时,在那座桥上碰到了监狱军官。
军官可能是被犹太人的那句话感动了也或者是被科利的毅力折服了。
但是但是但是但是但是!!!
当科利走出俄国时,竟被伊朗当成是德国的间谍!!
在监狱里呆了一段时间,舅舅都已经不认得他了。
舅舅拿来了家里的相册,科利给出了细节。
终于被释放。
他终于回到自己的家中,和妻子女儿生活在一起。
电影结束科利历时3年的逃亡终于回到自己的家中。
我觉得这部电影教会人去爱。
也教会人要有毅力,恒心去做一件事。
非常优秀的电影……如果不是弥漫着浓郁的白左气息以及对苏联的讽刺看起来就舒服多了。
苏联对待战俘确实不咋地,但作为战争发起方的德国人在这里面却表现出了团结舍己为人的正面精神,而影片中呈现的所有苏联人都是狡诈冷酷恩将仇报的,为数不多帮过主角的还是犹太人(永远散发着人性的光辉)和雅库特人。
老实说,导演似乎没太多反思的地方,反倒是不断揭示苏共的残酷,无处不在的斯大林头像没让人想起来几年前的希特勒么。
顺便说一下,这片子最震撼人心的是“改编自真实故事”。
但我查了一下这个故事的原型克莱门斯·福雷尔1944年参军,三年后的1947年就已经回到了慕尼黑并且注册了户籍,1952年才到印刷厂工作,也就是故事中“他回到西德的时间”。
所以首先这“历时七年”就站不住脚。
另外,故事发生的杰日尼奥夫角劳动营实际上建成于1949年秋,也就是在原型已经到家的两年后,所以他不可能到过这地方。
历根据西德意志广播5台的说法,官方档案里真正从西伯利亚劳动应逃回家的德国战俘只有一位,叫做奥托·里纳斯,1945年被俘,但是仅仅一年后就冒充波兰人逃了柏林。
比起小说里的主人公徒步一万四千公里,里纳斯是不断换乘火车,很快就回到了自己的家乡。
平心而论,抛开虚头巴脑的东西,这片子拍的不错。
《So weit die Fuesse tragen》und 《Der neunte Tag》《极地重生》和《第九日》都是俘虏的故事,都是改编自真人真事,都是德国片只不过一个是被流放到西伯利亚的德国人,一个是关押在集中营的卢森堡牧师他们都想回家,一个历尽了千辛万苦穿过天寒地冻无数险恶,一个为了心中的信仰与纳粹军官斗智斗勇斗意志最终一个在圣诞夜里回到了妻女的身边,而另一个却在9天的自由之后重新回到了集中营里直到纳粹垮台从极寒之地西伯利亚到蒙古、中亚,再到德国的某个小镇,一万四千公里的归途需要多么坚强的信念和多么强健的身体,才能支持一个人用双脚走完这部影片不是发泄,不是控诉或者揭露,而是展示受信念支配的渺小的生命如何战胜难以想像的苦难展示从被奴役到获得自由的苦难历程,展示这个世界充满矛盾,但更多的是人与人之间的爱相对于对自由的追求,这部影片着重表现的是爱,爱,可以让一个渺小的人创造出伟大的奇迹如果没有劳改营看守长的有意设计,没有患晚期癌症的医生帮助,克列门斯不可能逃出劳改营在长达一万四千公里的逃亡之路上,有着无数来自恶劣自然环境、追捕、被出卖的严峻挑战如果没有无数好心人无私的帮助,没有人与人之间的爱,没有一个生命对另一个生命的巨大悲悯,克列门斯是无法独自战胜的尤其是那个犹太商人为了帮助他献出了自己的生命,这更表现出:宽恕才能最好的惩罚而《第九日》中,更多是对于信仰的讨论和一个牧师的良知,面对一个UEberlebensfrage,你会做出怎样的选择?
就算是要再一次回到集中营里忍受非人的虐待,他还是毅然决然地选择了正义,又一次离开了家但是这一次,他找到了心灵的家,真正安宁笃定的地方
二战末期,德国军人科利基文斯在战争中沦为战俘,被处以25年的刑期,而此时他怀孕的妻子和女儿则完全没有他的消息,只能求神保佑他还能活着回来。
经过漫长的跋涉,一行战俘被送到了一个劳改场,那里没有围墙也没有栅栏,然而极度的严寒和千里冰原则成了难以逾越的屏障。
这里位于西伯利亚东部,初到之时,由于天气和疾病,很多人都不幸死去,然而非人的矿工生活,才是真正的炼狱。
科利基文斯从来没有忘记远方的亲人,一次失败的逃亡让他饱受看守的虐待,然而这却更加坚定了他要逃出这里的决心。
后来在年迈的医生的帮助下,科利基文斯才得以逃离劳改场,从此获得回家的希望。
可是在他面前的,将是长达14000公里的“死亡之地”,在被积雪覆盖的千里冰原,科利孤身一开始了漫长的回家之路……
你离家不远了,只差一万公里 ――看《极地重生》《极地重生》是根据德国军官克列门斯.弗雷尔在二战时期真实经理改编的电影,同样是监狱题材的片子看有很多,象哈特的战争和第九日,但能表现出如此的勇气和毅力是其他影片不多见的。
影片中细节描写,让人印象深刻: 印象一:基文斯所带不多的粮食已经吃完,面对四周寸草不生的绵绵雪野,基文斯绝望地跪下来,对天长啸,“我们在天之父,请赐我食粮……”面对茫茫雪原,没有边际,似乎就要走到人生的尽头,无助与绝望,在那一刻扑面而来。
印象二:终日走在雪原的基文斯筋疲力尽,几乎已不相信他能走出西伯利亚。
除了漫天大雪,他什么也看不到。
然而,奇迹出现了,前方突然出现了一株小树――那象征着希望和生命的小树。
虽然它在风雪中抑制不住地颤抖,但依然坚定地、笔直地站在那里。
狂喜的基文斯奔过去紧紧地拥抱着它,大喊道,“ 是一棵树,你是一棵树。
我快要成功了!
”记得从新疆戈壁滩回来的路上,看到一片几颗绿色的白杨树,为止感动。
生命同样能带来感动,特别是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中,唤起对生的渴望和勇气。
印象三:哥夫对主角基文斯说:你离家不远了,只差1万公里。
一万公里非常遥远,但对于基文斯来说不过如此。
他超人的勇气和毅力可以让他战胜如此艰难的旅行,何况只有一万公里呢。
主角用三年时间完成了一件事--回家。
在雪地中行走时,主角用数子弹的方法记录自己的路程。
在极度寒冷的迪尼夫角一步一步向前走。
每一天很短暂,但把每一天都专注在一件事上,最终成就非凡。
缺点:主角在和雅库茨克居民中一位少女的故事,显得太过俗套,好像每一个英雄都应该和美女发生故事。
2022.05.07
二战后,苏联对德国战俘最严厉的惩罚莫过于流放到世界的极寒之地西伯利亚劳动改造。
被流放的德国人九死一生,很难健康的活着回到德国。
漫长的苦难岁月消磨了人的意志和信念,如此恶劣的生存环境让人不死也疯了,因此不断有人尝试逃离此地,大都以失败告终。
德军少尉克利.基文斯被苏联军事法庭判处劳改25年,被押往位于北极圈内、白令海峡西岸的迪尼夫角监狱。
他在做个人间地狱只待了五年就坚持不下去了。
最终他置死地而后生,凭着坚强的意志和勇气,上帝赋予的种种运气,用了三年时间,行程一万四千公里,成功的逃出生天,回到了日思夜想的德国,见到了久违的亲人,完成了一次震惊世界的人类壮举。
这是一个根据真人真事改编的故事,当你在生活中遇到无法克服的困难,无法逾越的障碍时,当你绝望的以为一切都不可能了的时候,想想一个叫克列门斯.弗雷尔是咋样生存下来的。
就像电影《第十二个人》一样,也是依靠众人的帮助,所以这类似的题材已经有些审美疲劳,给了4星,克里门斯回家离不开大家的帮助,有医生,有淘金者,有野地部落的人,有犹太人,还有卖饼子的姑娘,甚至有军官的帮助,追逐自由类越狱电影虽然比不上依靠自己的《肖申克的救赎》,但是隔着屏幕,我也感受到了西伯利亚的寒冷与一路的艰辛,但是,当你想回家,一切困难都会化为推动你前进的动力,甚至最后最大的阻碍,苏联军官,也未必感动,留下那句我赢了,象征性的表示自己抓捕能力和认为他没有死的正确判断力之后,就放行了。
所以人还是得有自己深爱的人,不然可能早就葬身在西伯利亚的某处野地了。
最后,最触动人心的永远是此事件根据真实故事改编。
二战末期,德国军人科利基文斯(米高·文度 Michael Mendl)在战争中沦为战俘,被处以25年的刑期,而此时他怀孕的妻子和女儿则完全没有他的消息,只能求神保佑他还能活着回来。
经过漫长的跋涉,一行战俘被送到了一个劳改场,那里没有围墙也没有栅栏,然而极度的严寒和千里冰原则成了难以逾越的屏障。
这里位于西伯利亚东部,初到之时,由于天气和疾病,很多人都不幸死去,然而非人的矿工生活,才是真正的炼狱。
科利基文斯从来没有忘记远方的亲人,一次失败的逃亡让他饱受看守的虐待,然而这却更加坚定了他要逃出这里的决心。
后来在年迈的医生的帮助下,科利基文斯才得以逃离劳改场,从此获得回家的希望。
可是在他面前的,将是长达14000公里的“死亡之地”,在被积雪覆盖的千里冰原,科利孤身一开始了漫长的回家之路……
#2024北影节第一站
#76th Cannes 导演双周# 8.5/10 极其强大的情感洪流,萧瑟荒芜的广袤土地孕生若即若离的依连关系,在每一次凝视下冲发,刻印在孤独的内外隔阂间。@14th BJIFF
3.5
#76th Cannes# 导演双周
我觉得报看,难以忍受的沉闷,和看安哲老塔不是一个感觉,不是360度运镜就是大师吧😅一部让我中途不停看表的电影
北影节打卡。可能是我格局太小以至于欣赏无能,第一次在北影节的影院里睡得很香。
摄影好美,演员表现力太强了!没什么情节,但油画一样的画面,纪录的却是凛冽的破败的没有希望的东欧
最喜欢被村民追车那段,我果然还是个只能看到表面运动的肤浅观众( ´◡‿ゝ◡`)9.25 不断想到姑娘给路边遇到的女人摄影,直到女人不耐烦的回身查看女孩才按下快门,她要的不是面孔而是情绪
14thBJIFF丨十分克制的叙事,十分不克制的视听。在寒冷的北地寻找一片海,风车巨大的风叶挡住太阳吞噬阳光,萧瑟与肃杀的环境中默然的人物,孤独的个体离群索居,缓慢的移动长镜骤变为疾速的林间掠影,转折由此诞生。露天放映的巡回影院不失为一种元电影的小小嵌入。俄罗斯电影真是自成一派。
摄影很美...但是...
3.5+,俄罗斯大师片,痛苦与破败的想象。
在凛冽荒芜的土地上流浪 如风车旋转 没有终点 巨大的扇叶将阴影遮蔽在女孩身上 占据着画面 向远处排开 孤独没有尽头的生活绑架着这个青春期女孩 压抑和对父亲的仇恨日益升温 导演通过大篇幅的流浪生活和土地环境描写用平缓的长镜头 将这股绝望压抑的气氛向观众释放出来 最终女孩砸车出走 用自己的方式实现了青春期的冲动与成长
终究我还是不适合看这种过于平缓意识流虽充斥氛围意境但故事性缺失的片子,虽然vanlife是我很感兴趣的题材,但毕竟看无依之地的时候我也睡着了!
不懂评论说的什么“故事”“叙事”,好震惊,这种弥漫出荧幕的张力与情绪竟然无法被感知。无言的隐隐对抗的相互厌弃又牵挂的父女关系,女儿反复追问的未来,被甩在时间外的村子与放电影的游牧民族,揍人也被人揍的男人,那么想去的海边原来是为了撒下妈妈的骨灰,一夜的放纵与回归……草原上飙车带起沙尘的镜头太酷了,那瞬间觉得幸好我有来看
#Cannes2023
3.5
抱着镭射灯让整间车厢不那么空旷,打开投影机让整座小镇不那么单调。卡车司机游走在寂寞的公路和泄欲的黄碟里,后面骑摩托车追上来同样孤独的灵魂。我跟父亲同在车厢里却无话可说,父亲和我都发生艳遇却都不快乐。前面鱼疫绕路,我们像风车园里的扇片。把母亲的骨灰撒向大海,也把自己的寂寞留在北方。
昏昏欲睡,场景萧瑟,和寒冷潮湿的、无处投放的情感。故事性实在是没有,运镜手法也有点复古,所以会有点晕,睡了半小时……
充满能量,或许导演也在躁动。
#10537 #14th BJIFF# 2023电影人双周入围。差点以为是索科洛夫弟子的作品(不仅地理上有重合,气质真有点像哎),一部当代俄罗斯的洛丽塔,对俄罗斯广袤大地和荒凉的后社会主义风景捕捉得十分到位(中间还经过高加索地区了,确实听到格鲁吉亚语),最后的白海风景也真的很壮阔。流动电影车和盗版DVD真的是最迷影的故事了……#年度佳作候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