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小丑回魂

It,它(台),It: Chapter One

主演:比尔·斯卡斯加德,杰登·马泰尔,杰里米·雷·泰勒,索菲娅·莉莉丝,菲恩·伍法德,乔森·雅各布,杰克·迪伦·格雷泽,瓦耶特·奥莱夫,杰克逊·罗伯特·斯科特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加拿大语言:英语年份:2017

《小丑回魂》剧照

小丑回魂 剧照 NO.1小丑回魂 剧照 NO.2小丑回魂 剧照 NO.3小丑回魂 剧照 NO.4小丑回魂 剧照 NO.5小丑回魂 剧照 NO.6小丑回魂 剧照 NO.13小丑回魂 剧照 NO.14小丑回魂 剧照 NO.15小丑回魂 剧照 NO.16小丑回魂 剧照 NO.17小丑回魂 剧照 NO.18小丑回魂 剧照 NO.19小丑回魂 剧照 NO.20

《小丑回魂》剧情介绍

小丑回魂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1989年,位于缅因州的德里市,正被恐怖的阴影所笼罩。从上一年开始,儿童失踪案接连发生,似乎某个可怕的未知存在悄然来到了人们中间。痛失弟弟的少年比利(杰顿·李博赫 Jaeden Lieberher 饰),决定和艾迪、瑞奇、史丹利等伙伴利用暑假寻找弟弟乔治的下落。不久之后,遭小坏蛋们欺负的小胖子本、被疯传放荡的坏女孩贝弗莉以及父母死于大火的孤儿麦克相继加入这个受到嗤笑的窝囊废联盟。在这一过程中,他们经历了一连串的超自然的恐怖体验。少年们发现,在这个被诅咒的城市,每隔27年非正常死亡人数就会飙升。狞笑着的小丑(比尔·斯卡斯加德 Bill Skarsgård 饰),深入每个人的心底,挖掘他们最恐惧的部分…… 本片根据斯蒂芬·金的同名原著改编。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宋飞之前是杰瑞我和我的父辈五号男子宿舍血界战线&BEYOND混沌之龙:赤龙战役夜与日信任ke之日的kekeke为人父母第五季你们被包围了火线第二季人人都爱雷蒙德第八季狐狸与我行尸之惧第一季前科者3月的狮子前篇午夜巴塞罗那午夜巴黎入侵第二季危险的地球无限罪恶黑名单第十季动画锻炼XX:同一屋檐下富贵门青衣卧底:费瑞崛起苦役列车回生兽拳战队激气连者超级名模

《小丑回魂》长篇影评

 1 ) 再难攀登到的经典

【写在之前的话】 很难想象,我第一次注册了豆瓣写影评是为了我一直心心念的电影《IT》!

我热爱电影,也热爱书籍。

大多数时间,纵使是我喜爱的电影,我也只是默默的写一写线下影评,自娱自乐。

可这次,面对由我最喜爱的小说之一改编的电影,我却如鲠在喉,不吐不快。

目前这部电影的烂番茄指数是80%。

国内肯定不会上映。

当时看过预告片后,我却有种不太好的感觉。

果然,在自己刷了一遍后,只觉得怅然若失、戚戚不已。

本文有剧透,阅读有风险!

一、原著简介 众所周知,这是恐怖小说大师斯蒂芬·金的一部大作。

虽然熟知度没有《闪灵》、《肖申克的救赎》等作品高,但是绝对数的上是上乘之作。

这段虽标了是原著简介,不过我更想谈谈我的理解。

这部小说有很多译名,《它》是最直接的、也是最近的一个翻译。

之前这部小说被翻译为《小丑回魂》,或者《死光》(其实“死光”是个不错的翻译)。

我第一次读这本小说时,瞬间就被吸引而无法自拔,连续两天什么都没干,就是如饥似渴的想要读完它!

这本书之所以能如此吸引我,以至于让我可以无数遍的读下去,一是它的叙述手法。

本书开头描述的这7个孩子们开启对抗恐惧的起因——乔治的惨死。

而后,则马上切换到孩子们长大后,接到了需要他们兑现承诺的当下。

此后,小说就在孩子们的幼年与成年之间往复交织,手法娴熟、内容逐步丰富但不混乱。

作为读者,我们也像文中的孩子们那样,由一无所知,到慢慢了解,直到最后的真相大白,可谓是环环相扣、令人欲罢不能!

其二,小说并没有仅仅渲染可怖的气氛,或是血腥的场景,却着力描写了孩子们的日常生活,以及他们的友情。

这种对比反而加强了读者的恐怖感觉——甚至在结尾给了读者们有力的一击!

第三点,小说里最恐怖的,其实就是那些平时我们习以为常的东西——下水道、小丑、木乃伊、疾病、鲜血、狼人、怪鸟,甚至是冷漠的人群。

可能我们在成长的过程中,逐渐减轻了对这些的恐惧。

但是在孩童眼里,这些是最可怕的噩梦!

即便成为了大人,我们还是会回忆起那些可怕的梦魇,那毕竟是我们童年的一部分。

整部小说读下来,我们会发现,这不就是我们自己的童年吗?

我们曾经有过恐惧,也曾经和好友们一共对抗过,可在成长的过程中,我们却将这些宝贵的经历慢慢淡忘,甚至可能永远不再记起!

这又何尝不是一件恐怖至极的事情呢?

二、本部电影的优点 毕竟在27年后,科技十分先进的2017年,我等来了重置版《IT》。

所以对于本篇优缺点的讨论,我会以原著和1990版电影为对比浅谈一下,还请看客们不要过于严厉。

首先我得说,电影的预告片剪辑的不错,配乐也是恰到好处。

在宣传造势上就先拿下了一城!

回到电影,当我看到前30分钟后,就明白这肯定是要出上下部了。

不然即便是1990年那版,在长度上也已经成了部迷你剧。

不过也好,毕竟小说就是上下两部,这样可以更充分地还原书中的内容(然而并没有,这个之后讨论)。

这部电影里很好地还原了书中对德里的描述:各种街道的名字很好的反映在路牌上;缅因的美景让人心旷神怡;内波特街29号老房子终于很“大气”的还原出来了!

虽然“海龟”的形象居然是借由乐高展现出来(我知道乐高你赞助了对吧…………)但是相比于1990年都没让海龟出镜,这样也不错了。

还有很多细节上的内容,比如比利的银仔(Silver),贝弗利用卷尺量下水道的长度,小伙伴们一起清理布满血迹的卫生间,德里的下水道地图等等,让原著党表示处处有惊喜啊!

……………………………………………………………………………………………………对不起我真的挑不出优点来了………………………………………………………………………………………………………三、本部电影的缺点 这部分是我特意注册了豆瓣来写影评的原因!

我真的、真的不能接受这部电影所暴露出来的问题!

演员的演技不在讨论之列,因为我对演员的表演没有什么太大的要求。

但是!

我不能接受对原著过度的改写!

犹记得老金那会儿对库布里克的《闪灵》就颇有意见,但平心而论,虽然库布里克也对原著进行了改编,但他抓住了核心内容,本质上的东西没有变,再加上他高超的拍摄技巧、剪辑手法和恰到好处的配乐,所以可以说是将《闪灵》提升了一个高度。

可现在再看看《IT》,我只能说,我很乐意给编剧、给导演寄几个刀片!

1、咱们先说说对人物的改写。

(1)几个孩子恐惧的事情几乎都被改写了!

这版电影里,比利“提前”看到了弟弟乔治的鬼魂;斯坦居然看到了一个画中“MAMA”(导演你这么抄袭MAMA的形象好吗?

);本可能穿越到哈利波特的霍格沃茨了,因为他看到了“无头骑士”;麦克看到了被烧死的人(这里估计是直接把麦克他爸经历过的那张场火灾嫁接过来了);艾迪……我们就当他看到了麻风病人好了……;贝弗利还是看到了下水道的鲜血,不过一定要加上咒怨里的头发吗?

瑞查德,直接就害怕小丑了!

原著里呢?

原著里孩子们经历的恐惧是:比利看到了突然自己翻动的相册中,乔治诡异的眨眼和鲜血;斯坦没有看到具象化的东西(因为斯坦害怕的是恐惧本身);本先是看到了小丑,而后看到了木乃伊;麦克看到了巨大的怪鸟;艾迪遇到了一个超级恶心的麻风病人(说实话,这个确实不能被拍出来);贝弗利看到了鲜血,没有头发!

瑞查德看到了狼人。

我尤其不理解对斯坦和瑞查德的改写,因为这样一来,两个人所惧怕的对象就变了。

而这样改写的意义并没有在电影中被体现出来。

同样的,在1990版,,也没有老老实实采用了书中的内容,但是改编的较为自然,尽管特效实在是5毛的渣渣,却并不影响情节的流畅。

(2)孩子们的关系被改写了。

请问导演,这部电影你一定要给比利和贝弗利加感情戏吗?

而且你为啥只给这俩人加感情戏啊?

很突兀啊好不好?

突然看到这俩人眉来眼去的,而且还愈演愈烈,导演你这样宣传早恋真的好吗?

你让本怎么想啊?

原著里,孩子们确实存在着对彼此青涩的好感,但是更多情况下,他们是作为一个集体,“Loser's Club”(窝囊废俱乐部)存在的。

他们之间的友谊、对彼此的爱,已经远远超越了两性之间的爱情!

可以说,这才是这部小说最核心的内容之一——童真时代的好友们,为了对抗未知的恐惧而紧紧的团结在一起,这种大爱怎么可以被拍成男女之间那种小里小气的感情?

反观原著,贝弗利确实暗恋着比利,本也勇敢地写诗追求着贝芙,瑞查德也会插科打诨地表达对贝芙的喜爱,比利最后的结婚对象甚至都和贝芙一样拥有一头红色的秀发——但是他们从来没有点破过这层纸,这些小小的浪漫、小小的暧昧,只是在他们的心中偷偷滴绽放着。

1990版也有一两个镜头表现了他们之间微妙的情感,但是更多的还是描绘了他们之间的友情。

现在的改编,一下子就把这部电影的档次拉低了。

(3)孩子们的年龄与性格。

再问导演,原著里这几个孩子年纪相仿,到这里怎么摇身一变,相当成熟老练?

尤其是贝弗利,导演你是对贝弗利有什么意见吗?

这个演员感觉在年龄和气质上根本就不是和剩下那6个孩子一届的啊(别说亨利·鲍尔斯,那家伙是留级生)?!

性格方面,我们未来的文学巨匠比利怎么丝毫没有展现出自己文学修养啊?

一直兢兢业业收集资料、多年后为聚齐伙伴的麦克怎么就变成了胆小如鼠、有困难半截跑了的胆小鬼了(我指的是比利要大家再去内波特街29号的时候)?

哔哔瑞奇你的口技呢?

你的才艺秀呢?

艾迪你终于骨折了(虽然原因不对吧),但你怎么好像继承了瑞奇话痨的能力了?

斯坦这个洁癖,居然有时候比麦克还勇敢(要知道,斯坦才是那个一直逃避的家伙啊)?

本,我知道你很爱看书,也确实对建筑非常有研究,但是你不能把本该属于麦克的工作给抢了啊,那些对德里的分析明明都是麦克一直在收集的啊?

贝弗利,导演一定和你有仇,才把你描绘的那么风情万种,大胆地表达着对比利炙热的感情。

我认为,对原著的改编要有个度,最起码要能服务于剧情。

你这么大幅修改人物性格,到第二部的时候,谁来召集大家?

谁留守在德里?

斯坦才不会自杀呢,贝弗利也不会找一个家暴自己的丈夫,比利估计会找不到工作吧?

瑞奇可能一辈子也不能当主持人,因为艾迪比他话痨!

(4)对小丑潘尼歪斯的改写。

严格意义上来讲,小丑不算是“人物”,因为他就是小说中恐怖的源头——它。

它是超级超级远古的生物之一,形似巨型蜘蛛(这就是为什么那些死去的人会“飘”),史前时代坠落在地球上,并在德里的下方一直存在着。

与它相对的是代表善的“乌龟”(谢天谢地,这部电影里总算是给了乌龟一个镜头)。

小丑只是它为了汲取孩子们性命而幻化出来的众多形象之一。

它在不同孩子的眼里是不同的化身(孩子们的恐惧之源各不相同,这也是原著里为什么只有斯坦没有见过实体化的它)。

可在这部电影里,尤其是灾难性的最后一个小时,导演完完全全地把它的形象固化成了小丑!

2、咱们再看看对剧情的改写。

由于没有按照原著的叙述顺序,其实很难把孩子们的恐怖经历连接在一起。

所以只能对剧情进行大刀阔斧的改编。

但是!!!

我还是想说,导演你是对贝弗利有什么意见吗?!!

你为什么要设计一个贝弗利被潘尼歪斯掳走的情节呢?

还有把比利未来妻子奥黛拉的经历直接按到了贝弗利的身上?!

贝弗利在小说里是非常勇敢的女孩子,是她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带领大家聚集在一起,从地下世界安全地回来。

现在怎么就变成了需要被解救的弱女子了呢?

而且凡是被它拉入“死光”里的人,是很难再恢复过来的(比利的妻子经过了漫长的时间才恢复了神智),本你是迪士尼的王子吗?

一吻就能把贝弗利唤醒?

我真的很为它不值诶,好歹也是大BOSS,这么一看弱爆了好吗?!

还有,孩子们是因为在暑假里建水坝才建立了深厚的“革命友谊”。

导演,水坝呢?

凸显本的建筑能力的水坝呢?

怎么就变成了悬崖跳水和水中嬉戏了?

在恐怖片里玩儿浪漫是吗?

你以后怎么让本成为建筑界的翘楚啊?!

对,我们不能忘了可怜的亨利·鲍尔斯。

在原著里,他可不是摔到竖井里生死未卜。

人家后边还得因为死光害死了自己的狐朋狗友而在精神病院里关着呢!

人家可还有重要戏份在后头呢!

导演你让小反派就这么摔下去好吗?

毕竟整部电影里最应该欺负孩子们的他好像有点儿还没存在感了吧?

杀父那段(原著里没这段,亨利也没有警察爸爸),电视里对他的洗脑,怎么看怎么是照搬小说《乌鸦绝壁》里的情节啊?!

其实影片最难呈现的就是孩子们是如何打败“它”的。

在原著里,打败“它”的方法是CHÜD,原著里形容这个方式为“咬住它的舌头”。

这是一种很难影像化的东西!

简单来讲,当孩子们面对“它”时,思维会被拉入宇宙之中,如果想要不被“它”拉近永恒的死光里,就必须用自己的思想与它对抗!

所以比利用那句治疗自己口吃的绕口令第一次打败了“它”,艾迪把自己的水雾喷剂想象成强酸而灼伤了“它,斯坦通过大声背诵鸟的名字而驱逐了“它””;而27年后,哔哔瑞奇用自己的口技救下了失败了比利,给予了“它”致命一击!

我不期待谁能把这么高深的内容拍出来,但是导演你也不能直接让孩子们一堆棍棒直接肉搏啊!!!!!

这是原著想表达的精神吗?!

怪不得比利也不着急治疗自己的口吃了,哔哔瑞奇也不会口技了,艾迪连用哮喘喷剂救斯坦的情节也省了。

3、年代感失衡和恐怖形象的俗套。

《IT》这本书描写的是80年代的生活,1990年版很好的表现了那个年代应有的感觉:孩子们的衣着和发型都是80年代风;影片色彩保持了旧时的风格,让人感觉很自然。

可这部新版电影,孩子们的气质一看就不像80年代的,色彩也选取的太过于明艳了。

不明白问什么要用投影仪取代原著里的相册,相册在原著里起着很重要的作用——一是反映了那个年代,二是通过自己会翻动的相册、会动的相片加强了恐怖效果。

恐怖形象方面,首先是太过于刻画小丑的阴森恐怖了。

原著里,包括1990版电影里,小丑给人的感觉是“先礼后兵”,先阴险的掩饰自己的邪恶意图,然后再突然路出真面目。

这样的对比之下,可以更好的烘托气氛。

最令我哭笑不得就是:导演你是对加勒比海盗里章鱼有多喜爱啊?

小丑的原型明明是只蜘蛛,你给它安上了个章鱼的嘴;画中MAMA,你也给她按个章鱼嘴——你是不是只认识章鱼嘴啊?!

你就不能换个别的吗?!

【结语】 有一种电影叫“不看好后悔,看了真后悔!

”我等了这么多年的重置版电影,就在这么一堆匪夷所思的剧情中落下了“Chapter 1 ”的帷幕!

照导演这个思路,我觉得Chapter 2 估计得被改编的血肉模糊了吧?

我不认为导演或者编剧真的好好读过这部小说,不然怎么可能连这部小说的精髓都抓不住?!

这部重置版完美避开了原著里所有的核心内容,一路高歌猛进向着模板化的恐怖片靠拢。

可惜要是拼恐怖元素,这部电影连安娜贝尔2都拼不过。

不是所有的恐怖电影都适合用那种预告性的配乐、一惊一乍的晃动镜头和断肢血浆来刺激观众。

唉,亏我还在土豪国冷库式的电影院里冻了2个小时。

看完以后,心里真是哇凉哇凉的啊…………………………真想再听到比利使劲蹬着比他大好多的银仔,大声喊着:“GO, SILVER,GO!”【补充一下】:很感谢Thee Rachel的回应。

其实对于这部电影的重置,甚至于在国外的上座率很高、口碑不错,我是很高兴的。

毕竟是我最爱的小说之一,如果可以通过这次的电影,让更多的人对老金的这部小说感兴趣,甚至愿意在观影后找本书来更多的了解一下,也是我非常乐意看到的!

尽管写了自己对这部影片的各种挑剔,但是本质上还是源于我爱它爱得深沉——毕竟,给我的感觉是导演把小说的核心修改了,只是借用了《IT》的壳,讲述了一个自己创作的恐怖故事。

国内的盆友们可能不能在第一时间看到这部电影,如果不怕剧透的话(原著党也没啥剧透可怕的),先了解一下也不错。

还是那句话,老金的小说不好转化上银幕,但也不是没有珠玉在前(《肖申克的救赎》、《绿里奇迹》、《闪灵、《迷雾》、《Rose Red》、《宠物公募》、《瘦到死》等等)。

但是几乎经典的改编都发生在2007年以前,所以我们是不是也应该思考一下,现在的人们过于热衷“快餐式“的事物,大多追求一瞬间的快感。

可是快感之后,恐怕又会是深深的虚无吧?

这又和被“它”拉进了死光有什么区别呢?

 2 ) 如何看待《小丑回魂》中青春与恐怖元素的结合?

《it》中文名《小丑回魂》是2017年九月份上映的恐怖片,由著名恐怖大师斯蒂芬.金的小说改编,早在1990年就有其第一部,第一部与第二部据说剧情类似,所以在这里我只看了完成度比较高的第二部。

在以前看《林中小屋》的时候就发现了其中有小丑的一个镜头,所以那时就在想关于小丑的恐怖电影会是什么,直到最近才看到了《小丑回魂》才知道,前者的那个镜头就是在致敬后者,所以我立刻找到了这部电影。

剧情方面是比较有主线的剧情,一个小镇发生了一些离奇的失踪事件,而且失踪的都是孩子,其中一个失踪小男孩的哥哥和几个小伙伴找寻真相的故事。

和很多恐怖片不同,这部电影的剧情比较简单明了,而且更容易让观众进入节奏,很多恐怖电影都是先是平静的生活,然后慢慢打破,但是这部从一开始的片头,还有种种细节就要把观众带入剧情当中。

可是和《险恶》这种线索式剧情的恐怖片还不太一样,本片的剧情没有任何强大的反转,实际上单看简介就已经足以概括,既不着重表达线索的推进,也不强调反派小丑的邪恶之处。

反而花了很多篇幅在讲述以男主为中心的一个小团体,甚至每个人都有一个近乎完整的人设,例如,书呆子,游戏宅,口吃男等等。

包括这个小团体在遭受到打击时的分离,再因为女主的失踪而复合,让我认为这部片子更像是在讲述这群孩子冒险的故事。

在看看整部片子的画面的处理,本片的色彩整体偏明朗暖色系,即使是最黑的地方也有点是蓝黑的感觉,所以观看的时候不会担心一些看不到,或者猜不到的点,而本片的特效镜头我感觉非常梦幻,可以让人一目了然的让人觉得那是假的。

尤其是最后来到小丑的大本营的那个场景,让我想起了游戏《恶灵附身2》中的变态相机男的“艺术作品”其中的那种梦幻的感觉,还有片中几个孩子在崖边跳水的画面,几个男孩不敢先下水,这时女主角在后面说了一句我先,然后跳了下去,这里的慢镜头处理真的是美爆了,有种童话的感觉。

再加上一些温馨的音乐(虽然音乐声会突然坏掉,然后转到高能部分),这些都是我看过很多恐怖片所没有的。

再谈谈小丑,说起小丑让我想起了游戏《直到黎明》中章节之间的一个小游戏,是玩家操控的主角与一位心理医生进行的对话选择,其中医生给了两张图片,问哪张图片让你更恐惧,其中一张是稻草人,另一张就是小丑。

其实两张图片上的东西都很让人压抑,因为它们很像人,但实际不是人,或者说更像是带着面具伪装成人的其他什么东西,所以小丑作为一个恐惧的象征也是有由来的,而本片中的小丑是极其夸张而且不规则的小丑形象,包括其他的种种怪物形象,都很扭曲,就像是哈哈镜里的人,让人感觉很不真实,再加上红色白色的鲜明对比,与其说是某种恶魔形象,不如说是孩子心中扭曲的内心形象。

所以综上来说,这部电影的标签应该是童话恐怖电影,无论孩子们的冒险剧情,还是色彩上的结合,还有那些梦幻般的画面,以及音效二者参半的结合,都奠定了整部电影的与其他恐怖电影不一样之处。

 3 ) 童年的噩梦,暴力与性

弗洛伊德认为,人性本身是掺杂欲望且受其支控的,而童年则是塑构本性最关键的时间段。

在这部电影里,孩子们的童年在恐惧的噩梦中度过,懵懂地成熟,这是一部属于孩子的电影,然而却并不一定适合孩子去观看,即便除却了大篇幅的恐怖诡谲的场景之外,影片里充满暴力的镜头,也足以给孩子们留下终身的阴影。

这大概就是这部电影想做到的,我必须承认,新版的《小丑回魂》是一部好电影,我非常喜欢。

1.沁入骨髓的恐怖在观看之前,你不会想象到电影有多么恐怖,事实上,在imax影院看恐怖片,这大概还是我的头一遭,也因此,在震撼的音效配合jump scare的画面出现的时候,往往还是能让人胆战心惊的。

影片中,除却诡异且邪恶的小丑之外,每个孩子所恐惧的东西也往往具象成型,无论是stanley面对的歪面女,Ben所惧怕的无头人,Eddie看到的烂脸僵尸,Mike看到的被烧焦的手臂,还是Bill念念不忘的乔治,你会看到所有人的恐惧,最后发现,这些都是藏在每个人心里最沉痛,且最黑暗的隐秘,而那些恐惧,最后也就成为了你的恐惧。

我看过不少恐怖片,温子仁系列的复古式的恐怖片(一家一堆孩子一个古宅),不论是招魂系列,还是潜伏,都是佳作,而前些日子的安娜贝尔2也很好看。

而新版的《小丑回魂》,并不是具有传统套路的恐怖片,它的剧情相比于寻常鬼片是极大丰满的,也因此,它通过剧情将你带入这个不寻常的小镇,然后跟随者每个孩子的视角去挖掘小镇最深的黑暗与恐惧。

2.让我们从Beverly说起

Beverly这个角色,在我看来,是影片中最为重要的角色之一,甚至是可以比拟bill的存在。

Beverly的出场就伴随着校园暴力与吸烟,这种坏女孩的形象展现出了角色更加成熟的属性,在loser七人组里面,Beverly无疑是觉醒最早的,而beverly的故事也无时不刻不在反映着一个女孩的成长。

从最初买卫生棉条,到色诱药剂师,到看到情诗春心萌动,到与bill的纵情相吻,beverly在某种程度上是七人组里最为耀眼的存在,她第一个跳进水池中,剪去女性化的长发,反抗父亲统治般的压迫,一个因成长而逐渐觉醒的形象跃然眼前。

Beverly,可以说是七人组里所有男生倾慕的对象,也因此,正是她的消失促成了孩子们再次携手对抗小丑的探险。

3.乔治的纸船

相比于Beverly的耀眼夺目,bill的故事则是承载了更多的悲伤,乔治开篇残酷的死亡,可以说成为了bill心中最痛苦的回忆,正是这份失去的苦痛,bill是孩子中最笃定要去消灭小丑的人物,也就成为了队伍的领头者。

Bill的恐惧,小丑在他眼中具象化的产物,就是已经死去的乔治,而哥哥对弟弟的深切怀念,也在那句问那个幻像“船游得快不快”中展现得淋漓尽致,他纠正了假乔治把船称为“it”的说法,他喊那艘船“she”,那是他和乔治最后不多的对话之一,他永远不会忘却。

Bill在进入鬼屋之前那句话说得很好,大致意思是,这屋子里是我的恐惧,我要走入自己的恐惧。

我猜也唯有这样,bill才能最终释怀,杀掉了假冒的乔治。

4.每个孩子的身后,都站着一位家长非常有趣的是,大部分孩子的身后,都有一个家长的身影,这种设定无疑也彰显出主角们身为孩童的属性。

而家长这个角色,在引导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确实扮演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暴戾的beverly的父亲,让beverly成为了一个问题女生,她有着清楚的自我意识却要屈服在父亲的淫威之下。

Eddie的母亲则很有意思,臃肿的身材下是一颗极尽所能去保护孩子的心,当然这种保护太过度了,以至于让这位家长同她的身材一样可笑。

Mike的父母死于火灾,这也成为了他的心病,而他的叔叔在他的生命里扮演了父亲的角色。

最有趣也最惊喜的,是henry bowers的警察父亲,作为电影中主角一行人所面临的来自混混的威胁,henry欺压人的仗势与面对父亲的软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而父亲对于他的蛮横所积攒的怒火也终于在pennywise的挑拨下变成了纯粹暴力与变态的行为。

不难看出,电影中描写的家长基本都有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而孩童的反抗,叛逆,大概就是某种意义上的成长,虽然这种成长充满了血腥与暴力。

5.Bi~Bi~Richie,goodbye stanleyRichie是片中的搞笑担当(eddie有时候也会分一点羹),口无遮拦的他的吐槽往往能博取观众一笑,而他的设定也非常有趣,因为它所害怕的东西,正是小丑本身,是这样么?

是也不是,他的确害怕着小丑,不过他最怕的应该还是自己的死亡,他看到的失踪信息上是他的照片,他打开棺材,里面躺着的不是小丑,而是以他形象的腐烂的玩偶。

而Richie在bill被抓,pennywise保证他只要bill放过别人时,是richie下定决心要除掉小丑的,这也算得上他对自己的恐惧开战的宣言了。

stanley,从童子军的设定变回犹太人,他面对的恐惧可能是片中最吓人的幻像之一了,一个拿着笛子,面部扭曲的女人,而他大概也是最接近被吞噬的孩子,在五个人许下承诺以后,他亦是第一个离开的。

此去经年,不知能否再见。

6.Pennywise始末老版的《小丑回魂》的pennywise在诡异中透出一点可爱与欠扁的气质。

新版的小丑,则是纯粹的,不假一丝杂质的邪恶。

红色的气球,狰狞的笑容,尖锐的嘴唇彩妆,永远凸露出来的两颗门牙,不断留着口水的嘴,头部近似于剥落的碎屑,吞噬时层叠的牙齿,还有喉咙深处的死光。

感谢特效,让这个小丑看完成了一些远超前辈的creepy操作,比如令人最为印象深刻的,从保险柜中扭曲着四肢爬出的场景。

自然,这个小丑在我看来极为邪恶不仅表现在特效与化妆,演员淋漓尽致的表演也占了很大的比重,比如最开始出场与乔治谈笑风生的时候,他口中止不住的涎水,黑暗中发亮的眼神,还有拿着船的那一声“take it...t”那句台词真是神来之笔,被表演得令人胆寒。

7.Float,you will float too!

float,漂浮。

这大概是电影中小丑的核心词之一了。

乔治的小船,漂浮在水中。

小丑的气球,漂浮在空中。

死去的尸体,漂浮在下水道里。

那个float的场景,少有的震撼到了我,前些日子看《玩家一号》预告片里面惊鸿一瞥的悬浮舞会,竟然在这部电影中就用如此相像的手法表现了出来,所有的尸体,漂浮在空中,就像气球一样。

8.再让我夸一下所有人的演技

演技,真的太棒了!

太棒了!

太棒了!

乔治纯真与诡异时的反差,面对地下室眼中的那一丝光芒(我知道这个不是演技但我还要说)。

beverly偶尔挑起的嘴角的一丝笑容也很撩人,richie的多嘴真的很真实。

感觉这部电影就像是孩子们真正发生的事情一样,他们的友谊与恐惧都是真切而诚挚的,真的很赞,如果让中国的年轻一代能拥有他们的演技的话啊....

9.一群孩子的成长

七个人,七个恐惧,在最后一波打团的时候,每个人都见到了自己所惧怕的东西,也都勇于面对,一起打倒了小丑。

所有的孩子,在小的时候应该都会惧怕黑夜与噩梦,蜷在被窝里不敢出去。

成长为什么让我们不再害怕了呢?

是因为我们相信鬼终究是虚假的,还是因为成长,我们有勇气去面对更多的未知呢?

成长带给了孩子们什么?

是以血为誓的友情,还是情窦初开的懵懂,抑或只是勇气。

10.两个吻,牢不可破的感情,让我们以beverly结尾Ben亲上失去意识的beverly的时候,大家都笑了,我当时想到的是王子亲吻睡美人的场景,多么相似,用爱情把恋人唤醒。

当然结尾还附送bill和beverly的亲亲,这种恋情,只是蜻蜓点水,却又是初涉青春的孩童们最美好的梦。

beverly,在原著之中,可不仅仅于蜻蜓点水。

简单翻译一下:“我有个想法”beverly快速地说。

在黑暗中,bill听见了一种无法被快速分辨的声音,细小宛如轻语的声响,但并不怖人。

紧接着,是一种....拉链的声音,什么?

他想着,然后他意识到了,她正在褪去自己的衣服,不知为什么,beverly正在脱衣服。

“你在干什么!

”richie问道,他震惊的声音在最后一个字嘶哑了下来。

“我懂得一些东西。

”beverly在黑暗中回答,对bill来说这声音似乎更加成熟。

“我爸爸告诉过我怎么做,我知道如何让我们重新团结起来,而如果我们不这样的话,也许永远走不出这里。

”“什么东西?

”ben问道,听着迷惑且害怕,“你在说些什么?

”“一些会让我们永远在一起的事情,能展现...”“别...别说了,beverly”bill突然明白了什么。

“能展现我爱着你们所有人”beverly说,“你们都是我的朋友。

”“她在说什...”mike发问。

beverly沉静地打断了mike的话:“谁要先上?

”世界永远没有那么单纯,一个纯粹的邪恶不会轻易死去,它会在27年后归来,带着它红色的气球,红色嘴唇,红色的鼻头,如血般鲜艳的红。

它不会衰老。

它不会死去。

这将是留给这一代人的噩梦。

小丑回魂2:成长的遗忘,恐惧与伤痕

 4 ) 史蒂芬・金的恐怖:牠有一管潮濕的萬花筒

史蒂芬・金在一九八六年出版《牠》(IT)時,形容這本小說是他目前人生的總和。

這部花了四年時間煉就,洋洋過千頁的小說,寫美國緬因州一個虛構的城市德利,潛藏著一隻能自由改變外觀的喫人怪物,垂涎童肉的「牠」每隔二十七年就會為求飽餐而為德利市帶來災難。

一九五八年,市內孩童接二連三遇害,主角一行七個孩子察覺到異樣,決定與牠決一死戰,並重創了牠。

他們約定如果有朝一日牠捲土重來,「廢柴同盟」一定會再次回到故鄉,手刃怪物。

一九八五年,牠自沉睡甦醒,七名長大成人的孩子也自遺忘驚醒,必須重新面對童年夢魘。

牠雖千年能變化小說的改編電影《小丑回魂》今年上映了,和二十七年前的影視版取同樣的譯名。

這當然是個讓人一目了然的題目。

但小丑潘尼歪斯只是「牠」的眾多面貌之一。

在電影裡我們也看到,牠會閱讀我們的心,化身成我們最大的恐懼以擄獲我們。

可以說,You are what you eat是千真萬確的。

因為牠的食物決定了牠的形相。

電影版裡牠的不同造型,與小說稍有出入。

畢竟最新的電影版為了增加觀眾的代入感,把主角的童年設在八十年代,從而不得不把過時的怪物造型摒棄。

牠在小說裡,曾化身木乃尹、狼人、巨鳥、科學怪人、吸血鬼⋯ 一路羅列,不免有種萬聖節的既視感。

事實上較為嚴肅的恐怖電影總是傾向聚焦在單獨的怪物身上,兩個怪物容易轉向戲謔和實驗,兩個以上(如果仍然情理兼備的話)通常是為了成就更大的論述,例如《私營旅舍》(Cabin in the Wood)。

另一個容易出現怪物嘉年華的情況,就是兒童片。

《怪誕城之夜》(Nightmare Before Christmas)和一九六七年由Jules Bass執導的經典動畫《怪獸大聚會》(Mad Monster Party?)就是例子。

小說裡,牠的造型可說是美國五十年代文化的另類圖錄。

例如狼人是由一九五七年的電影《狼人》(I Was A Teenage Werewolf)而生。

巨鳥是參考一九五七年的電影《巨爪》(The Giant Claw)(而這電影本身亦受哥斯拉系列出現的巨型無齒翼龍影響)。

一九五四年《黑湖妖潭》(The Creature from the Black Lagoon)和一九五五年的《異變》(Tarantula)也是怪物原型之一。

二零一七年新版其中一個最引人注目的新怪物,想必是畫中吹笛的女人。

畫中女人的臉孔揉合意大利畫家莫迪利亞尼(Amedeo Modigliani)和伊藤潤二的風格(可見由五十年代至今日本仍是恐怖文化的其中一個重大輸出國),也順道把導演Andy Muschietti自己的前作《屍人保姆》(Mama)引入史蒂芬・金的宇宙。

那為何牠最常以小丑姿態示人呢?

皆因牠最愛的菜餚是孩童,而小丑的造型更易讓孩童放下心房。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美國七十年代出現了該國史上其中一個最惡名昭彰的連環殺人犯:約翰.韋恩.蓋西(John Wayne Gacy)。

六年間他對大量青少年進行性侵和謀殺,最終被控三十三項謀殺罪。

由於他參與了當地社區的小丑俱樂部,經常以小丑的造型出現在當地的聚會和慈善活動中,被大眾給予「殺手小丑」(The Killer Clown)的外號。

蓋西於一九九四在監獄裡被處決,意味著在《牠》成書的時候,蓋西仍然在生。

即使金從來沒有直接承認過《牠》是以蓋西為原型,但這無疑使這部作品蒙上一層更深厚的暗影。

無獨有偶,蓋西曾透露自己喜歡裝扮成小丑的原因,是因為這使他有「回到童年」之感。

而這正是《牠》,以至金的書寫裡其中一個重要的主題。

童年你與誰渡過童年於史蒂芬・金的小說世界非常重要,像《穿黃外套的下等人》(Hearts in Atlantis)、《燃燒的凝視》(Firestarter)、《鬼店》(The Shining)、《寵物墳場》(Pet Sematary)等作品,孩童都佔有重要的地位。

這就是為甚麼,當他意欲書寫一本「集大成」之作時,會寫出這個發生於某年夏天的成長故事,不止於此,更有作為成人重新經驗和思考童年的部份,因為童年的價值最能從回憶裡體現。

童年的感官何其燦爛,而且(理應)遠離邪惡,金為之著迷不已。

而與《牠》最接近的,想必是他的第一部作品《魔女嘉莉》(Carrie)。

《魔女嘉莉》講述一名在專制虔誠的家庭成長的內向少女,在青春期發育時發現自己擁有魔力,受盡欺凌的她最終以這種能力報復她周遭的世界。

《魔女嘉莉》和《牠》其中一個共通之處,就是主角都是位處社會邊緣的「失敗者」,絕非耀眼的菁英和萬人迷,甚至被明顯的缺憾所標記。

《牠》裡的七名孩子能擠身「廢柴同盟」,各有所長:威廉口吃,理查四眼,艾迪病弱,班恩癡肥,麥可是黑人,史丹利是猶太人,貝芙莉是女人。

(是的,在《牠》裡,女人也是一種原罪:「女兒比兒子更需要管教。

他沒有兒子,貝芙莉隱約覺得是她的錯。

」)而他們都受市內同一群壞份子狙擊和覇凌。

另外,孩子或青少年也成為誘發超自然事件的主要因素。

牠為何鍾愛童肉?

一般以食人(Cannibalism)為題的故事,不外乎重點推介童肉的鮮嫩,或可收回復青春之效云云。

但牠則另有心得:「大人有大人的恐懼,內分泌也能被開啟和擷取,讓恐懼的化學成份彌漫全身,替肉加味。

但大人的恐懼往往太複雜,小孩的恐懼比較簡單,通常也更有力。

」一切攸關想像力和信念:「小孩不只很會害死自己,還很能接納難以解釋的人事物。

他們下意識相信不可見世界的存在。

」「食物或許是生命的來源,但力量的來源卻是信念。

而說到信念,有誰比得上小孩子?

」所以金如此解釋主角的弟弟喬治的死亡:「他要是再大十歲,就不會相信眼前所見的東西。

但他只有六歲,不是十六歲。

」另一個類近的地方,就是它們都突顯了孩子和成年人的對立。

他們的父母要麼缺乏覺知,疏於照顧,要麼過度溺愛,勤於操控。

在金的小說世界中,成年人往往是腐敗和冷漠的,他們對於孩子所經歷的痛苦完全幫不上忙,有時更積極加劇它。

最好的例子就是,當牠以幻象恫嚇孩子,孩子所看到的著魔畫面,父母完全視若無睹。

金沒有清楚解釋他們是不願看見還是無法看見,但總之,那不是成年人的問題。

甚至孩子在面臨生死存亡的挑戰時,也鮮有考慮過向成人申訴。

例如當貝芙莉家中的浴室,被洗手盆的排水管噴湧出來的鮮血染紅之後,父親的無動於衷使貝芙莉轉向同齡的孩子,證實他們都看得見那些血跡,並願意與貝芙莉一起清理。

小說裡有一幕是電影版沒有的。

他們在清理浴室時,血都沾到衣服上,他們便一起前往自助洗衣店,把身上的血污洗掉。

由於要操作機械,涉及一定的技巧和危險性,洗衣通常不是孩童會分擔的家務。

孩子總被要求「繳械」,讓母親藉衣服上的蛛絲馬跡,去監察你日常的活動。

背著父母洗衣不免與羞恥連結,因為孩子通常在甚麼情況下這樣做?

最常見是為了掩藏遺精和經血的痕跡。

在電影版裡,導演故意加插了貝芙莉在藥房選購衛生巾的畫面。

一整牆的衛生巾極具壓逼感,貝芙莉一臉茫然。

導演將貝芙莉浴室的鮮血,解讀成青春期少女對經血的恐懼。

這可謂相當準確的判斷。

《魔女嘉莉》的故事就以女主角經血來潮展開,懵懂的她不知月經為何物,在學校的淋浴間看到腿間的血,以為自己有性命危險,橫衝直撞,崩潰尖叫。

青春是一本太殘酷的書性和性別是恐怖類型一個大主題,史蒂芬・金處理這個元素的著力非常明顯。

青春期的身體總有種恐怖感,因為熟悉的身體驟然變成陌生,聲音變了,某處腫了,毛髮長了——所以孩子面對變形膨脹的小丑如此驚恐,他們也意識到無法制止自己變成另一個人。

而你知道,這種恐懼不只是肉身層面的。

成長的盡頭,就是成為你的父母,成為一個無趣的大人,成為這個世界的幫兇。

像電影裡麥可那般,成熟就是冷靜地執起槍,毫無猶豫地處決掉眼前的家畜。

牠是如此了解這種失去童真的焦慮,所以才以「你也會飄。

」(You will float too.)作招徠。

史蒂芬・金在小說裡提到不少童話故事,強調故事裡成年儀式(rite of passage)的面向。

當中《小飛俠》被提到的次數為最多。

懂得飛翔的男孩不會長大。

著地就是妥協,就是接受此世的法則。

(卡爾維諾的《樹上的男爵》亦會點頭稱是。

)所以牠的建議是這樣的,你也會飄,你也可以不長大。

當然這魅惑也被極速瓦解,因為孩子立即明白到,只有一個方法可終止成長的進程,那就是死亡。

在德市下水道騷擾的怪物,也可理解為青春期內分泌的暗湧。

二十七年的週期在書裡帶點彈性,可能二十五、二十八,不免讓人想到月經週期。

雖然單位由月成了年。

另一種解讀是此乃占星學的土星回歸——例行的業力發作掀起重大考驗。

原著小說將牠的源起與宇宙星相的科幻層次連結,但電影改編均沒有處理這個面向,在此不贅。

而城市就是我們的家屋,隱藏的下水道也帶有地窖的意味。

巴舍拉(Gaston Bachelard )的《空間詩學》(Poetics of Space)如此描述地窖:「他其實最主要還是家屋的暗部,在家屋裡,它分擔了隱藏在地下的力量。

當我們在地窖裡做夢時,我們跟深淵的非理性相互呼應協調。

」下水道是整個城市的賤斥物(尿、糞、蟲、菌、餿)的歸屬,看看語言學著作《我們賴以生存的譬喻》(Metaphors We Live By)裡,納奇(William Nagy)所研究的上下空間譬喻(up-down spatialization metaphors)就可以更清楚地說明。

我們會說「起」床,催眠狀態「底下」,好「起來」,病「倒」,「高」尚,「低」劣⋯⋯ 因為一直一橫,踏實的地面是潛意識、世俗與死者的領域。

肉體突然浮現的慾望是如此非理性,讓孩子感到不安,有時它也採取侵略的姿態襲來。

例如小說中艾迪遇到的痳瘋流浪漢,不斷向他抛出性交易的邀請,而貝芙莉則在睡房傾聽父母交歡的聲音:「想聽母親會不會尖叫」。

書裡沒有貝芙莉遭父親性侵的情節,也許不如電影殘酷。

但整體而言,電影版對青春燥動的描寫還是比較溫和,甚至不如一九九零年的舊版。

舊版的性象徵頗為明目張膽,例如當艾迪在學校的淋浴間遭遇牠,我們看見他身邊的條狀花灑自己變長,伸展,追逐著艾迪瘦弱的身軀無情噴灑,然後牠在很窄小的渠口硬擠出來,以調侃的語氣說「好窄」、要「作出調整」,並取笑艾迪是「娘娘腔」。

在新版電影裡,一群男生對女子的身體眼甘甘,好像很惹笑。

仿如《那些年,我們一些追的女孩》。

如此純愛,性的解讀會否是讀者心術不正?

史蒂芬・金的版本最久遠但也最讓你無法推諉。

在五十年代與怪物的對決後,主角一行人迷失在地下水道,他們暗暗知道要解除這個為孩童而設的網羅,必須喪失某種純真,他們要以自己的方式長大成人。

貝芙莉提出了要與他們逐一交歡的要求。

在污穢的下水道裡,他們全心交付而獨立自主,重新奪回被污名醜化,使人壓抑畏懼的性。

當然他們尚未成年,這段孩童群交性愛的段落寫得細緻露骨,多年來引起無數爭議。

電影因尺度考量,只以血掌盟約取代,讓他們交換另一種體液。

那末我們終於明白,為何艾迪手上的石膏上,把LOSER改寫成LOVER。

把他們連結在一起的,已經不是他們的缺憾,而是愛慾。

不得不道成肉身沒錯,史蒂芬・金就是如此極端。

愛不只以心相許也要身體力行。

金在小說裡闡釋了他對鬧鬼(haunting)的觀點:「閙鬼:經常有鬼魂或幽靈出沒。

/難以忘懷:不斷浮現心中,很難忘記。

/縈繞:經常出現或重現,尤指鬼魂。

也指經常造訪之處。

/還有一個定義:動物獵食之處。

」這一席話可謂總結了史蒂芬・金如何理解恐怖。

所以對金來說,把恐懼實體化是舉足輕重的事:「牠不是像電影裡的鬼魂一樣慢慢消失,而是一眨眼就不見了,但艾迪聽見啵的一聲,很像香檳的開瓶聲,證明它確實存在。

那聲音是空氣填補牠留下的空間而發出的巨響。

」而且不但實體化,而且帶有原始的動物性:「手套裡的感覺不是手,而是動物的利爪。

」連金另一長篇鉅作《魔島》裡的妖物,終極的殺手鐧也是⋯⋯ 咬。

被咬真的有那麼恐怖嗎?

世上有太多比被咬可怕千倍的事情。

你只能接受,這是非常史蒂芬・金的一種表現方式。

新版電影裡,牠的牙齒明顯比舊版多,咬的場面也處理得繪形繪聲。

除了是特技化妝技術的進步,這也是西方怪物理所當然的演化。

西方的怪物總是加法。

《侏羅紀世界》裡的科學家說得很明白:「顧客們希望它們更大、吼叫得更響亮、有更多尖牙。

」與亞洲怪物的節約和簡潔大異其趣。

看看造型俐落的貞子小姐你就明白了。

金的恐怖明顯是歐美思潮的產物。

另一種使金迷醉地書寫的肉體經驗,是味覺。

在書裡,幾乎每次牠出現,金都不厭其煩地重申牠的臭,且不省筆墨去細述它的豐厚複雜:「他聞到洪水、腐葉和深水溝的味道,感覺又濕又臭。

那是地窖的味道。

」「肉桂、香料、古怪藥物處理過的裏屍布、沙子和已經乾涸碎裂的血的味道⋯⋯」薩拉馬戈在《盲目》裡說到,地獄中最痛苦的刑罰,是其中駭人的惡臭。

因為你無法拒絕嗅覺,它無孔不入,揮之不去。

味覺也是五感之中最為抽象的,也許文字已是最能夠與之接近的媒介。

這也是電影改編的局限(且讓我們忘記那些聲稱能讓你親歷其境的4D電影)。

人世一隅,歷史如河除了那相隔二十七年的兩條故事線外,金也額外寫了大量的「插曲」,借一九五八年後唯一留在德利市的「廢柴同盟」成員之口道出。

他在那二十七年間沉浸於研究德利的歷史,寫下了《德利:城市野史》一書。

那些插曲就是自那本虛構著作節錄出來的段落。

金把德利的暴力史娓娓道來,數落德利這個城市的恐怖履歷,但肯定伴隨否定以來。

因為甚麼東西最能體現一個城市的歷史呢?

鬼必定是其中一個重要的指標。

沒有歷史的地方是沒有鬼的。

牠總在呼喊著重新審判,但同時被維持原判,定定的釘在那裡。

那些未被回應的公義,未被答允的禱告,被侮辱和被壓逼的,拒絕逝去,而且慢慢演變為擾人甚至致命的病變。

金把德利與倫敦和羅馬相提並論:的確,德利沒有它們古老,美國是個如此年輕的國度,但我們也有我們的鬼。

鬼也往往與對發展的批判扣連,因為鬼與牠們的棲息地有著非常緊密的關係。

在這一點上金與鬼連成一線。

其中一段歷史插曲寫德利市二十世紀頭二十年,德利被急劇開墾,金以異常暴力的語言寫工人伐木的景況:「用斧頭和鉤梃強暴嫩綠的新木」、「破開大片森林的處女膜」、「這些穿著蕾絲的惡棍強暴了森林,在森林裡播下殘株與雜木」⋯⋯金刻意挑明,當被牠所操控的施虐者抓住從圖書館裡出來的孩子,在欺凌的過程裡狠狠踐踏地上的書本,那本書的名字就叫《推土機》。

所以金在《牠》許多個章節的開首,都引錄了詩人威廉・卡洛斯・威廉斯(William Carlos William)的詩〈派特森〉(Paterson)。

威廉斯在「要事物,不要慨念」(no ideas but in things)的原則下書寫〈派特森〉,引用不少地方史料,詩文並置地寫這個位於新澤西州小城的過去和當下。

金曾在他的回憶錄《史蒂芬.金談寫作》(On Writing: A Memoir of a Craft)提到他對威廉斯的喜愛,並他對他語言風格之影響。

在《牠》裡,威廉斯的影響甚至來到了形式的層面,以至內容——城市就是人。

讓我們撕碎沉默之幕既然這個故事是史蒂芬・金目前人生的總和,也無可避免帶有自傳的色彩。

這在金的作品也並不罕見。

例如金絕大部份的作品都發生在他的故鄉緬因州。

又,如《危情十日》(Misery)、《秘窗》(Secret Window)、《黑暗的另一半》(The Dark Half)、《1408》等,金有超過十部作品都以作家為主角的職業。

《牠》中的男主角威廉以寫驚慄小說為生,所以很多人認為威廉是金的分身。

加上,金出生於一九四七年,一九五八年時他十一歲,與書中的主角相同。

所以金鉅細靡遺地記載的五十年代,是他的親身經歷。

值得一提的是,金在二零一四年在與《滾石雜誌》的訪談中透露,他記憶所及最原初的恐怖體驗,就是迪士尼的動畫《小鹿斑比》(Bambi)。

當森林大火困住斑比,牠拚命逃跑時,年幼的史蒂芬・金心中湧現無法形容的恐怖感。

自今仍然強烈。

這個情景也在《牠》裡出現。

當主角尋探牠的本源時,得知它是隨殞石降落地球的,隨著爆炸,「一陣強風將森林大火的味道吹到他們面前,煙霧越來越濃⋯ 動物也在逃命,躲避濃㮒煙、大火和死亡。

」書中有一段講六十年代,夢想成為作家的威廉在大學選修了寫作課,當時美國的民權運動如火如荼,政治也理所當然地介入了課堂。

每一個同學的作品都包含了大量的社會批判,「輻射量」很高。

威廉不明所以,作出這樣的評論:「小說為甚麼一定要和社會有關?

政治⋯ 文化⋯ 歷史,這些元素不是只要把故事說好就自然會出現嗎?

」究竟金是否同意這段話?

與《牠》一樣,金在《魔女嘉莉》和《撒冷地》(Salem’s Lot)等其他作品也引用了大量的虛構文獻、報導、訪談,去把超自然的恐怖事件變得更確鑿,更具社會性。

金對現世的批判是明明可見的。

所以這個提問的答案既是也不是。

應該說,比起從社會大氛圍出發,金更常從個體生命出發去開展故事,而認為政治批判會自然併生。

恐怖類型的作品經常給人輕蔑生命的印象,角色的經營總是乏善可陳,只充當祭品或獵物,以滿足作者的目的、餵養讀者觀者的快感。

金卻經常花極大的篇幅書寫人物,每一位主角、施虐者、受害人,都絕不輕忽。

當然這樣的書寫使讀者迎來另一種恐怖:對角色生命細節的掌握成了煎熬。

他確保你以體驗生命去更好的細味苦難。

金是相信寫作的力量的。

金認為,德利的邪惡,源於居民的善忘,而小城本身也缺乏有素質的傳媒,去幫助居民理解和記憶罪惡之繁。

沒有歷史沒有文字的世界將更容易成為邪惡的囊中物。

於是德利市的圖書館成了孩子們的燈塔,他們從書本裡慢慢爬梳出對付牠的辦法。

除了老套的「團結就是力量」,金更想提出「知識就是力量」。

而知識也不得不道成肉身,成為可供傳承的文字才行。

我彷彿聽到史蒂芬・金呢喃:寫吧,寫吧,否則我們便會迷失。

(原刊01周報 06/11/2017)

 5 ) 一部非典型的恐怖片,电影中并没有让人感到害怕的具象,反而幻化成的小丑有点呆萌的可爱,也许是想通过这种反差来告诉人们你心中所害怕的东西,其实根本不值一提。

改编自斯蒂芬金的原著小说,据说斯蒂芬金把该类型封存,因为他认为小说让人后怕,电影真正想告诉人们的就是恐惧来自于内心,如果一味的企图躲避它,那么你终究会被其打倒并且一蹶不振。

整部电影长达3个多小时,前情铺垫的太长,小时候的回忆穿插目的是让观众明白27年前的恐怖故事即将轮回,但是把7个小孩的恐怖童年全部进行回忆总是感觉太过冗长,而且剧情有点重复,窝囊废俱乐部的7个成员看起来也并不是一个也不可或缺,虽然阴差阳错让他们走到了一起,但是这个被诅咒的小镇为什么被诅咒以及大人们为什么谈之色变并没有解释清,导致一头雾水的开始,茫然无措的结束。

电影最后所谓的“deadlight”幻化成大蜘蛛让人感觉莫名其妙,回到了一般恐怖片的范畴,最后4个人把大蜘蛛肢解了看着让人发笑,至于deadlight是不是从此烟消云散还是27年后还是会轮回呢?

电影也没有做伏笔亦或是交代,总之电影结束的莫名其妙。

前期有点冗长,结局有点烂尾,但是恐怖片能做到一定创新还是值得肯定的。

 6 ) 还凑合

没看过原著,也没看过老版,听说是斯蒂芬金小说改编,又是老版重拍,想必一定很经典啊!

然后。。。

看完有种被宣传,预告,海报骗了的感觉。

分明是给小孩看的电影,受众人群却是成人。

(因为开头杀小孩这段,注定孩子看不了)我喜欢恐怖片,更喜欢小丑这个设定,明明是个活了很久法力无边的邪灵,却用来到处吓唬小孩,结果还被一群小孩揍了一顿,感觉好low啊。。

怎么和黑色星期五杰森这种BOSS比?

槽点太多了:1.说是恐惧的小孩肉最好吃,那你吓一吓倒是吃啊,吓一吓就走了,三番五次都习惯了好吗。

2.说是团结就是力量,可里面的小孩怎么动不动就单独走开了,就这点团队意识?

(对小丑也是无语:抱团打不过,单杀也这么吃力。。。

)3.女主没死,小胖上去一吻,我以为是笑点,小胖一吻没醒,大家吐槽一顿,结果真醒了我里个去。。

4.这么小的一群孩子,怎么还掺杂爱情元素,还三角恋?

那小胖算什么?

终究是看颜值的世界吗?

5.结尾那个手心划玻璃啥意思?

很不提倡这样啊,几个大老爷们这样可能有点歃血为盟,重义的感觉,可几个孩子这样超级反感,小孩千万别学啊。

同样的事,成人和小孩做起来感觉是不一样的。

 7 ) 随便谈谈 电影对书的改编

#有原著情节剧透听说这部电影要上映是一个月前看到预告片,儿童团体,小丑,斯蒂芬金几个关键词和预告片都非常吸引人,于是去找出了意料之外非常非常长的原著读了,然后在上映的第一天就去看了电影,简单说一下电影跟原著比较大的几个不同点。

原著开头非常吸引人,首先描写了几个发生在从前与现在的惨案,出去玩耍的小男孩被什么东西扯断了胳膊,不幸惨死。

高调的同性恋情侣被居民迫害,儿童不断失踪。

这一切都发生在一个叫做德里的小地方。

紧接着剧情一转,作者描述了六个成年人的生活,他们外貌个性截然不同,却都在各自选择的领域里出类拔萃,声名远播,意料之外的顺风顺水。

然而他们光鲜亮丽的表象下都隐藏着一些隐隐的令人不安的东西,记忆模糊的童年时光像挥之不去的巨大磁石,塑造了他们的个性与待人接物的方式,造成他们某些怪异的表现。

他们才华出众,运气绝佳,表面上生活幸福,位居高位,但是他们最亲密的伴侣与朋友依然观察到了他们个性中的缺陷,他们最恐惧的梦魇,他们全部没有孩子的事实,与他们似乎永远无法放下的过去。

事情还是发生了,在一通神秘电话之后,六人其中的一个毫无预兆地在浴室自杀,留下留言“它”,其他五个人疯了一般抛下现在的生活开始往一个地方赶去:他们儿时居住的镇子,德里。

他们为什么会这样?

他们小时候到底发生过什么?

原著采用了倒叙的方式讲述,让主人公们在回到故乡见到朋友的过程中一点一点回忆起神秘般被忘记的的过去。

而电影按顺序讲述了他们小时候的故事,可想而知,故事还没有结束,成人组的故事应该会在下一部电影中登上荧幕。

我是和一个非常喜欢看惊悚片恐怖片的朋友一起去看这部的,之前我们也一起去看过几次电影,无论是商业片还是文艺片,她看完都没什么反应,只有这次她全程捂嘴,结束之后激动地讨论剧情,由衷地说了好多次“好看!

”。

电影结束后屏幕上打出了“第一章”的字样,朋友十分激动,表示迫切想看第二部。

我个人不太爱看恐怖片,我想能满足我阅片无数的朋友,电影首先在惊悚可怖这个点上做的很到位。

既有利用门上的倒影吓人这种心理上感到惊悚的桥段,也有层层叠叠的血盆大口这种让人生理上觉得不适的镜头,我们坐在电影院前排,环绕立体声的音效使气氛更加恐怖,有几个镜头非常震撼,比如所有尸体漂浮在空中那个场面,比如小丑从柜子里爬出来的镜头,让人感受不到这是部成本不高的影片。

跟书里一样,电影把几个主人公遭遇小丑时会看到的恐怖的东西轮流拍了出来,(要知道书之所以这么长就是作者把一共七个主人公的经历几乎用同样的笔墨全讲了一遍……)在两三个人之后大家就有了心理准备,眼看着又要开始吓人了,影院里有人情不自禁地喊No,不禁失笑。

有一点很好的是在恐怖场面中导演加入了一些书里没有的搞笑镜头,比如比利和理查想逃走时发现眼前有三道门,分别写着“不可怕”,“可怕”和“超可怕”(记不清了),两人一致选择打开“不可怕”那扇门,发现里面是个只剩一半的尖叫的女尸……“它”能变成人潜意识里最恐惧的样子,跟书里不太一样的是,电影里把很多主人公最害怕的东西都改变了。

比如理查在书里害怕一次在电影院里看过的电影中的狼人,在电影里取消了看电影这个情节,于是理查看到的东西变成了他自己死去的样子。

斯坦在书里害怕传闻中听到的,掉进储水塔里死去的人,在电影里变成了害怕父亲书房里一幅诡异的女人画像。

这些改编我觉得都很合适,诡异的画像这样的设置每个人都能有同感,而且改编了也不会对情节有很大影响。

不过有一个改变比较大,黑人迈克的心理阴影变成了在火灾中死亡的父母,而书里面则是襁褓时袭击过他的大鸟,这个改编不知道会不会改变之后的情节,毕竟父母双亡的迈克个性可能也会有些改变,书里面的迈克是唯一一个没有离开德里的人,后来做了图书馆馆长。

而电影里肌肉发达的样子有点难以和图书馆连起来……电影有一点改编我不太满意,那就是主人公团体前期对小丑的对抗基本被削弱为零。

电影里面,孩子们第一次面对小丑时基本都是靠运气逃走的,比如旁边突然出来了一个路人,或者找到阳光,关上房门,然后就没事了,显得小丑的能力很弱,仿佛只是想吓唬他们。

在小高潮,大家去小丑大本营找它的时候也是毫无计划,冒冒失失地就去了,去了之后还犯恐怖片里的常见错误,分散行动,看得人又急又气。

实际上,在书里面孩子们是靠着拼命逃跑,自己的意志和一些武器击退“它”的,比如艾迪的哮喘喷雾,面对麻风病人小丑时他发现喷雾可以阻止小丑行动。

比如斯坦利的鸟类图鉴,在小丑变身怪鸟的时候,斯坦利高喊着“我知道你不是真实存在的”和鸟类的名字阻挡了小丑。

在主人公们去鬼屋找小丑的时候,他们是抱着杀掉他的心思去的,因此他们精心准备了银子做的子弹,而且全员进入了屋子,最终团结起来击伤了小丑。

孩子们准备的武器实际上杀伤力并不大,但是却能击退小丑,正说明了小丑本身靠着人心中的恐惧与黑暗行动,而坚信,勇气和孩子们的纯洁心灵使得微小的工具也能发挥巨大力量,更为了之后他们凭借心灵的对抗彻底打败小丑做了铺垫。

电影可能觉得这些支线太杂乱而全部砍掉了,中途为了营造团体从分裂到团结的转变也做得极端了一些,最后大战时对小丑的攻击也基本都是物理性的。

这让我不禁猜测电影是不是打算砍掉心灵对抗这个角度,让下一部电影也彻底用物理攻击和大家的团结打败小丑呢。

恐怖之外的部分,孩子们的校园生活也看得很开心。

角色选的太好了,几个小主人公各具特色,比利和贝弗莉的小演员长的实在是太好看了!

艾迪和理查也很抢眼,原著里多数的笑点都来自于理查的嘴炮,电影里没怎么强调,把笑点更多的放在了少男少女成长的烦恼上,大家一起戏水的画面太美好了,我已经开始希望下一部电影这些小演员还能再回来客串了……反派亨利的演员和我想象中的样子简直一模一样!

他的爸爸是警察这点也是电影的改编。

亨利结尾处不明不白的消失让我朋友觉得是影片的一处败笔,如果最后能来个彩蛋说一下他其实没有死什么的就好了。

关于贝弗莉影片改编了不少,买卫生用品和跟药剂师调情呈现出了一个更成熟的形象。

她被抓走那段完全是书里比利将来的妻子的遭遇,不知道下一部还会不会完全再把这个情节演一遍。

本的一吻就把她唤醒了是不是暗示他们两个像原著里才是真爱呢?

我估计只看过这部电影的观众基本都会支持比利和贝弗莉的感情线,不知道是不是编剧有意为之想更改感情走向。

其他一些细节,比如为了表现出他们的分裂状态,让比利和贝弗莉之外的少年都显得不够有勇气。

或者为了突出比利主人公的形象,把本属于其他人的一些台词举动挪到了比利身上,也是有点遗憾的地方。

但是总体来说,电影对原作的改编基本都可以接受,成为了一个更完整,更商业化,对观众门槛更低的电影,希望看完电影感到感兴趣的观众可以去看原著就好了。

 8 ) Jump Scare 与 球棒少年

注:正文虽是闲谈,但涉及本片与《妄想代理人》的内容。

——————正文线———————有人的地方常比没人的地方更恐怖。

看这一部之前,无论是《闪灵》还是《迷雾》,个人都处于一种对斯蒂芬金的改编剧“并非热爱但保有兴趣”的状态,并且情绪总会在某个点毫无准备地被蹦上一枪。

这一枪却并非是指恐怖片中惯用的Jump Scare的“套路”,而恰恰是这种套路映衬下的,沉淀积蓄了更久的恐惧。

它并不会与那些一惊一乍同步出现,却在表面化的一惊一乍平静下来之后,像巨石一样将人绑入海底。

在《小丑回魂》中,青春友情元素所携来的社会阴暗面弱化了原有的科幻设定,一个原本带有克苏鲁神话色彩的故事,一下子有了更靠近人心的叙述。

片中不乏各种精准成熟的镜头运作,配乐虽大体中规中矩但也有点睛之处,一些角色在细节上的小对比和反差倒是很可爱,Sophia Lillis可以说是一抹亮色,Finn为自己刷出了另一种性格路线,小胖子(无果but勇气可嘉)的单恋给人印象颇为深刻,虽然余下几个小家伙的存在感更像是为了满足“类型覆盖”的需求。

而覆盖这些类型并非为了简单地把其中每个人都吓一跳或好几跳,而是为了引出“不同类型的‘它’”,这不禁让我想到了另一个身影——“球棒少年”。

“球棒少年”是今敏的OVA《妄想代理人》中的角色,导演是个人最喜欢的导演,片子也是他诸多作品中个人最喜欢的一部。

和“因人而异”的“它”相比,“球棒少年”一方面同样是心魔的实体化,另一方面,其身上“自欺欺人”的悲剧感却更为强烈,带着强烈逃避之心的主角们被不愿承认的心魔不断尾行。

如果说“有人的地方常比没人的地方更恐怖”这句话中的“有人”在《小丑回魂》中的源头是“他人”,那么在《妄想代理人》中,这个“人”的源头就是“自己”。

如一些短评所说,那的确不是一个小孩子能感受清楚的动画。

初次见面时,它予我震撼之大,使得我一时无法好好地跳出来,为它写一个完整而详细的评述,而看时的那种压抑,至今也如同一根浸满油的灯芯伏在心中的烛台里。

《妄想代理人》中少年的球棒仿佛可以永远在前路上对你猛然一挥,而《小丑回魂》中主角们的探险,对于许多第一次观看的成年观众来说,可能更接近一个已经“过去”的成长阶段,“它”此刻暂时的“停滞”,令人产生一种苟且的安全感,只是27年后再见时,不知又会激发怎样的涟漪。

总而言之,《小丑回魂》“怕什么来什么”的核心路数并不会让很多资深的类型片爱好者对它的吓人程度轻易满足,或者因为文化背景的差异,其中的一些符号并不能引起预期的共鸣,毕竟,对恐怖片观影惯性的远离,必然会让人不得不调整对它内在成分的划分,个人觉得这都没什么问题,只是,是否还存在一个原因——没在这个平行世界里看到自己心中恐惧的人们,其实已不知不觉地在自己的世界里战胜了无数大大小小的“它”呢?

 9 ) 恐惧本身也并不恐惧

在这个月看了2个不太恐怖的惊悚片之后,今天终于让我看到一个大呼过瘾的了,后悔没才上映就去看。

这个片子大大出乎我的意料,没看过原著,看海报和名字还以为是小丑闹鬼的老套路,没想到恐惧穿插着冷幽默,节奏紧凑,数个短暂的笑点刚笑完又立马进入紧张剧情,丝毫不觉得让人发笑的尴尬。

电影开始时的校园霸凌就看出了男主的勇敢和无所畏惧,从头至尾能让他动容的就只George了,(大概还有女主吧)。

其他人都有自己所害怕的东西,每个人都有自己不敢面对的东西。

影片甚至加入了成人的黑暗面,一些孩子的心理阴影和恐惧都是成人给的。

第一次他们去房子查看时我就内心站队男女主了,虽然也觉得小胖萌萌哒好可爱,不过男女主气质真的好像好搭。

当他们第一次集体面对小丑时,其他几个男生吓得腿软和逃跑的时候,女主可以勇敢的用铁棍刺小丑。

小丑最后变幻出女主爸爸的样子时我丝毫不担心她害怕,因为她之前已经可以埋伏起来奋力踢她爸下体并打趴他。

其他几个小男生也是经过一系列事情后勇敢了,成长了,懂得直面心中的恐惧了。

恐惧本身其实并不可怕,之前看到一句话:“如果你害怕一件事,你就去做,最后你会发现其实没那么可怕”。

人成长一生会遇到很多自己畏惧的事情,与其害怕不如勇敢去面对,躲过一件恐惧的事,下一次再来时不还得面对。

最后,真心觉得几个小孩演技真好,比某些明星好多了。

 10 ) 一场暗黑童话,一部成长侧写

本片仍是那个老套的美式故事:某种邪恶力量打乱人们生活,于是众人决意将其剿灭。

这一剿灭的过程通常又双线并行,一条线即对外的“军备竞赛”、斗智斗勇,另一条则是对内的人格完善与情感催生。

但相比其他美式恐怖片的廉价轻佻、故作玄虚,《小丑回魂》明显更为厚重真挚、意义深远,一方面它通过恐怖镜头具像化某些青春期的迷失与困窘,比如性成熟与性羞耻、校园霸凌、种族歧视、畸形家庭关系,另一方面它又通过孩童视角反射冷漠的成人世界,以及经典的美式小镇文化,比如校园恶霸的父亲是警察,这蕴含着两条信息,作为父权家长,其强势专断是儿子性格阴暗的元凶,作为执法机关,其对儿子恶劣行径的纵容使得霸凌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法律沦为空谈。

封闭的空间与固化的人际网络导致罪恶形成闭环,无从自查与纠正。

影片最成功、最亮眼之处在于对7位青少年的形象刻画,这些恐怖片中的小孩不再是制造反差的工具、尖叫爆哭的气氛组、亟需拯救的弱势群体,而是相当丰满的、具有荧幕跨度与张力的电影主角。

这一切都要归功于老金和导演对青少年心理的细致体察,这种体察不是家长本位居高临下的审视、成人化的臆断,也不是类似调研问卷的的形式化调查,而是真正愿意放弃优越感,屈膝平视少年的实际感受与难言秘密。

比如校园恶霸对不幸同学的“有限宽容”;男生间的黄色玩笑,某种幼稚的恶趣味;初具性征时的矛盾情绪、见到异性形体后的性欲萌动;以及不可为外人道的迷茫与孤独。

这些细致入微的处理使其颇为魔幻的进入了青少年电影榜单。

它讲述恐怖的故事,不是为了展示恐惧,而是教人战胜恐惧。

《小丑回魂》短评

对于“突然吓你一跳”的环节设计,比那种靠突然放大音量的恐怖片好,但是恍惚中好像在看《怪奇物语》,然后又不及《怪奇物语》,可能是在设定上偏于俗套。

5分钟前
  • 幻影刺客
  • 还行

怪奇物语既视感 讨厌男女主 喜欢小胖 投石对垒一幕有爱(同时也很怪奇物语 浴室做清洁那一幕也是)其余一切不过是传统恐怖片经典套路的重现 无甚可观

9分钟前
  • 文泽尔
  • 还行

原来是青春伤痛奇幻故事啊。觉得写得文艺一些会是米尔豪瑟笔下如《危险的大笑》那样的故事。小丑就是蝙蝠侠里的稻草人,哈利波特里的博格特,一个具象化的恐惧源。克服的方法是勇敢面对。部分场景不错,但总体缺乏新意,某些转折与人物行为突兀。中规中矩的片。

11分钟前
  • 亲爱的猥琐猪
  • 还行

好像重看了一遍《怪奇物语》,小丑是人心黑洞的反射,是恐惧的集结,是成人失去担当责任甚至犯下罪行以后的天谴;纯洁的、心碎的孩子们勇敢直面内心,从loser变成lover,成长的必经之路;兄弟情令人感念。

16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还行

是谁跟我说恐怖程度类似《怪奇物语》的出来我们打一架吧!吓得我屎尿俱下。接吻那一幕整个电影院都鼓掌欢呼了太可爱了。比妖魔鬼怪更恐怖的大概是品德败坏的直男吧【对不起

18分钟前
  • 虾坨坨艺仔
  • 推荐

好老套好土

23分钟前
  • 张西西
  • 较差

1. Sophia Lillis, the new heroine. She nailed the movie. 2. Bill looks like Elle Fanning A LOT. 3. Cheap jump scares are all through; be prepared. 4. Blood is everywhere, literally. Didn't waste the R rating huh? Made with a bunch of kids, but only presented to adults. Cool.

28分钟前
  • 铎奇
  • 推荐

一星半。這些總是提早十幾秒響起的配樂,真是把已經夠薄弱的懸念拉至冰點。

32分钟前
  • 焚紙樓
  • 较差

人性本身的缺陷是欲望还是童年阴影,影片看似在讲述少年时期几个小伙伴的故事,其实是在探究人内心深处的阴影和恐惧。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个可以吞噬自己的深渊,只不过有的人被吞掉了,有的人挣扎一生,有的人战胜了它再平安的度过27年。越长大越能体会这是一场永无息止的战斗

37分钟前
  • 多多洛
  • 较差

一部教你要直面恐惧的恐怖片。女主在洗手间那一幕太《黑暗侵袭》了,全片观感是又恐怖又恶心又有点好笑,最后突然感人了起来。

39分钟前
  • 冬叶
  • 还行

《招魂》的观影体验重现——看一部恐怖片感动落泪。而这次,还加上了被艳阳下青春无敌的孩子们相互打趣逗得哈哈大笑,以及被温暖又稚嫩的童真打动的会心一笑。剧本太扎实。即使讲的还是摄魂怪那套破除心魔的主旨,但看完甚至更好奇小丑曾经经历了什么它的痛苦谁又知。只盼歃血为盟后的卢瑟小组别黑化。

43分钟前
  • 杨欢喜Metiche
  • 力荐

导演的叙事能力也太差了吧?情节完全不连贯,镜头切的莫名其妙。

46分钟前
  • 刍狗
  • 较差

真的完全不恐怖。

49分钟前
  • 雪后林中有鹿
  • 较差

怪奇物语风潮下,八零年代童年冒险题材的回归。珍重的童年友谊和奋起的无畏初心,我亲爱的Losers Club再现。第三幕Bill面对弟弟的不舍和毅然改编极好,宅邸连番惊心照面和下水道“飘浮”,小丑邪气诱人。改变了原著和90版童年、成年角色成长互文,恐怖情节双线触发的叙事,续集难度不小,期待

54分钟前
  • SundanceKid🌈
  • 推荐

俨然《怪奇物语》的另一种版本,孩子们很可爱!

57分钟前
  • 内陆飞鱼
  • 还行

小丑每次出场都精心布置,非常敬业,看到他被群殴竟有一丝同情…

1小时前
  • 还行

相比老版,本片制作更加精致,节奏也更快,但人物之间的情感铺垫并没有减弱。成长的路上需要学会直面内心的恐惧~

1小时前
  • Granite_花花
  • 推荐

认真看了一遍,内心毫无波澜,没有吓到我,抱歉是我胆太肥。

1小时前
  • 爱猪蹄的土木狗
  • 较差

不得不说,从演员到风格都有《怪奇物语》的影子,几个小孩演技挺好的。几个镜头略吓人,但整体并没有想象的那么恐怖。小丑是所有人恐惧的化身,故事的核心还是关于成长,有些段落甚至让我觉得它更像一部青春片。

1小时前
  • 放开那个浪味仙
  • 推荐

一般,有些失望,不怎么吓人。。。个人并不认为比安娜贝尔2恐怖,这分太虚高

1小时前
  • IMA
  • 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