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核科幻 地球是最终的灵魂家园吗-《午夜天空》 我个人认为这是一部非常好的科幻电影,可以慢下心来静静欣赏宇宙的亘古不变,或许跟原著情节有些出入,但这是再创作的电影,从书本纯靠想象过度到电影画面具体化,有些出入无可厚非,电影尤其满足我的是片中展示的K23行星环境和在太空中航行的飞船以太号,色彩、构图、细节和光影对比都很出色,极为满足感官享受,可能我的视线太容易满足了吧,尤其打动人心的是片中的小女孩艾米丽,这孩子长了一对时刻受到惊吓和探寻的眼睛,莫名的使人心疼,想去保护她,再加上她对人的依恋,不管是想象出来的幻影或者是实体,我都认为她是一个实实在在需要保护的小女孩,需要爱的包围。
影片主要讲述科学家奥古斯丁发现了以前没有被发现的木星行星k23可能适合人类殖民,若干年后前往行星考察的以太号返回地球,但地球此时已不适合生存,人类已经全部转往地下,而身患绝症的奥古斯丁却主动留在北极科考站联络目前失联的以太号,希望告知以太号乘员目前地球详情,给予以太号自由选择返回K23或着地球的自由。
期间因地球环境变化,需要一座功率更大的雷达站才能联络以太号,奥古斯丁和艾米丽历经千辛万苦,并因此差点丧命,最终完成自我的灵魂救赎。
但这些都是表象,影片实际探讨的是思想的孤独、人性的归属,家庭的取舍,灵魂的救赎。
电影开始就是人类大迁徙,从地面转入地下,独自留在科考站的奥古斯丁一边缓慢的过着自己的生活,一边用仪器维持着自己患病的身体,每天在例行联络以太号和酒醉中度过,而意外发现的小女孩艾米丽的到来打乱了他平静等死的生活,可能目前地面上就剩下这两个人类了,无法选择的奥古斯丁只能担负起照顾艾米丽的责任。
小女孩一直沉默不言,却也能够于他和谐相处,她的依恋深深打动了奥古斯丁,我高度怀疑小女孩患有自闭症。
这电影一开始的环境、色彩、构图就深深吸引了我。
此时一直联络不到的以太号,却因为无法得到地球回应坐标陷入迷航的境地,经过船长和和船员的共同商议,决定按照目前航线继续航行,同时在所有频率上加强联系地球。
奥古斯丁决定带着艾米丽去往北极深处的一座功率更大的雷达站,这座雷达站受当前地球环境影响较小,可以增大联络以太号的机率。
在遥远的路途中经历失事的飞机和发现遗弃的人类居住点,而在居住点过夜时没想到海面浮冰破裂,差点丧生的两人无奈丢弃了所有生活物资和交通工具才死里逃生,在暴风雪中又遇群狼,绝望崩溃的奥古斯丁最终在艾米丽身上发现了生活的阳光,最终找到雷达站。
以太号终于联络到了赶到雷达站的奥古斯丁,但在此时飞船误入陨石阵,造成飞船机体和雷达天线受损,在出仓修理损坏部件的过程中又遇流星雨,造成飞船成员医生死亡,虽然此时飞船成员意志消沉,好在雷达已修复可以联系地球了,但得知此时地球近况更让他们心惊,大家的意见产生了分歧。
四名船员商议之后最终决定,船长和她的爱人爱丽丝返回K23行星不再回地球,飞船驾驶和修理技师因思念家人无法舍弃心中家的呼唤,决定携带医生遗体回家,哪怕死亡也要和家人死在一起,当船长和爱丽丝目送返回仓离开母船,向着地球渐行渐远时,在他们的心中 哪里才是家恐怕是个问题。
此时在雷达的两端,冥冥之中的预感使奥古斯丁终于证实了爱丽丝就是自己的女儿,年轻时的放纵、探求和舍弃终于有了一个结果,百感交集的他拉着艾米丽的手,站在北极的天空下,灵魂永夜漂流。
从画面视觉效果到配乐都很有品位的一部影片,能够静下心来观赏。
整部影片围绕着珍惜地球,不要让这颗美丽的星球成为泡影这一主题展开剧情。
片尾处理的迷人而又平静。
从画面视觉效果到配乐都很有品位的一部影片,能够静下心来观赏。
整部影片围绕着珍惜地球,不要让这颗美丽的星球成为泡影这一主题展开剧情。
片尾处理的迷人而又平静。
5.7确实是残了一些。
整体来说,就影片本身而论,还应该算是及格的。
并不是因为乔治克鲁尼自己导演的原因。
周星驰也可以演可以导。
所以在这一点上来说,还是把他当做导演来看的。
整个影片的节奏,视效。
都是合格的。
剧本也算是严谨工整。
两条线交代也基本清晰。
这就够个及格了。
影片中用特效制作了一些太空奇观,还是可以的。
比如红色外星球,灾变的地球,以及在太空受伤飘出来的血球,都是好视效,感官刺激很够。
刚开始就猜出这个小女孩是他的脑补。
但是也很好的打了很多烟雾弹,做得足够扑所迷离。
比如开始的的时候有个母亲找他的女儿。
小女孩在坠机处看见无头飞行员的惊恐,都是障眼法。
就算猜到,起码也做了铺垫。
宇航员之间的终局困境也是做了,是永远去漂泊,还是干脆跟家人一起死好一点。
这层困境与选择是很值得思考的。
不知道为什么打这么低分。
没看过原著,看了电影后,感觉两条主线中飞船这条线的剧情莫名其妙的,明明知道要经过没有测绘的区域,也不做什么防护措施;遭遇陨石群后去外面修雷达什么,照理说应该更谨慎快速地把那些东西修理完赶紧回飞船,结果搁那慢慢修,搁那聊孩子的名字,搁那听歌;那个被陨石刺伤的女角色看起来心理素质很差,怎么选上她上飞船的啊...最后两个男为了自己的家人要返回地球,但是也不考虑另外两个人控制飞船需要人手就走了,感觉他们很自私,起码给个在家人和队友间选择的心理斗争的剧情嘛。
后部分飞船上的剧情我都4倍速看的。
然后地球上的主线挺正常,但是最后草草结束了,感觉少了什么似的。
反正作为一个科幻电影,我觉得制作很精美,但是剧情好难看。
2020年,剧情科幻电影《午夜天空 | The Midnight Sky》
该片改编自莉莉·布鲁克斯-道尔顿创作的小说《永夜漂流》,讲述了后末世时代的故事。
不过这样的小说改编电影的作品,都有不可避免的通病,就是叙事铺垫不够,故事发展太唐突。
一上来空无一人的基地。
导演上来还故意挖了一个坑一个人的女儿找不到了
外星的景色设计的也很漂亮。
哈哈,好可爱
飞船的人物众多,可惜篇幅不太够。
很是震撼
有一个地方叫做家乡
这其实是一部文艺电影。
新闻联播样式的结尾。
两条故事线割裂感太强了,不过好在最后合并以后效果还是可以,再加上那些震撼的画面映衬着孤独的故事。
--我是地球的分界线推荐指数:★★★☆(7/10分),比末日还恐怖的是孤独。
————————无剧透————————当地球不再适合居住的时候,当所有人都选择去更宜居的太空时,你会选择留下吗?
几乎每次看太空主题的电影时,我都会思考这个问题。
9月份《星际穿越》重映时,我在广州的igc的电影院掩面而泣,6年后我终于不再只是关注到片尾海瑟薇孤独的背影,当我看到沉默寡言的阿弗莱克站在沙暴来袭的玉米地绝望地看着天空一言不发时,我眼泪终于止不住了。
选择留下来的人并不是懦弱,他们只是做了自己最想要的选择。
《The midnight sky》的故事也是从选择留下的人说起,但即便我在大屏幕里看到木星美得想流泪,过于溢出的小提琴配乐以及薄弱的故事主线还是把我的眼睛咽了回去。
我大概还是向往更浪漫诗意的那个太空。
我甚至想不明白为什么是一个这样毫无意义镜头的结尾。
但即便如此,这些评价都是私人的。
感激如此糟糕的疫情期间,我仍然可以看完电影走在小雨的格罗宁根午夜里。
这样的时刻让我无尽地怀念那个高中晚自习后一起回家路上看星座的人,我们都深深地向往天文学。
而十年后,选择留下的人要孤独地对抗癌症,选择离开的人,在异国他乡也同样咀嚼着生命无尽的孤独。
在我写这个评论的时候,这片子的豆瓣评分是5.8,我觉得远不至于这么低。
的确,影片关于地球发生了什么灾难?
人类撤离到哪里去了?
以及K23上为什么如此宜居但就是没有生命等等问题都解释的很含糊,让不少观众很恼火——但与其把这些问题归结为导演克鲁尼的能力不行,我倒更愿意相信他是主观上认为这些内容并不是影片的重点,所以刻意选择了这种留白的处理方式。
而一旦不再纠结这种对主线剧情无伤大雅的地方,我重新回顾影片里的一些关键情节时,就发现了一些颇有意思的地方,有兴趣的朋友可以一起讨论。
小女孩vs奥古斯丁奥古斯丁年轻时面对迷妹来者不拒,把人肚子搞大了却概不负责,可以说虽然学术成就耀眼夺目,但男女关系上却颇有渣男的特质。
于是在自己的弥留之际,身处万物寂灭的南极,巨大的孤独感让自己当年和女友相识、分别,以及与女儿近在咫尺却未曾相认的种种过往开始不断的在眼前闪回。
女友的嘲讽于是,基地人员撤退时,那个寻找女儿的母亲首先激发了奥古斯丁对自己那个从未谋面的女儿的思念。
“一个女孩不见了”+“当年我也有一个女儿”,奥古斯丁的潜意识开始围绕这些概念逐渐活跃起来。
“一个女孩不见了”再后来,当他给自己做早饭的时候,愕然发现餐桌上居然放着一碗已经盛好的牛奶麦片。
我相信这并不是什么超自然现象或者导演在故弄玄虚,真实情况很有可能就是奥古斯丁自己在遭受病痛折磨时意识迷离,以至于忘记了自己给自己多打了一份早餐。
同样的配方,同样的分量,无疑是奥古斯丁给自己打的早饭但“房间里似乎还有一个人”这样一种暗示,再次刺激了奥古斯丁的大脑。
直到后来厨房发生火灾,被他吃力的灭掉之后,瘫坐在地板上的奥古斯丁终于看到了他所渴求的精神寄托。
艾莉丝出现了。
所以说小女孩的出现其实代表了奥古斯丁不想自己在生命中最后的这段旅途孤独的走向死亡,希望能有自己的女儿来陪伴,想要了却自己这一生中最大遗憾的心愿。
但是,如果女儿的形象是个幻觉,那有没有可能其他某些情节,也是虚构的?
以太号vs人类以太号真的从K23上带回好消息了吗?
在奥古斯丁和珍第一次见面时,珍曾经开玩笑一般问博士你在找的东西有多少是事实,你的星球多少信息只是胡扯……
也许是撩汉套路,也许是某种暗示这句话也许只是珍在套路奥古斯丁的撩汉话术,但如果我们把它当成是某种铺垫和暗示的话,或者说,如果心高气傲的奥古斯丁真的把这个话记在了心里,非常在意的话(否则闪回时也不会记得这个情节)。
我们再来看看女主角所在的科考团在K23上发现的星球情况它可以维持生命吗,可以;可以扩张吗,可以;可以成为家园吗,是的,可以……只有一个悬而未决的疑问,那里为什么这么安静
一个完美的宜居星球,却如此安静也就是说,K23从方方面面来看,都是一个合格的移民星球,甚至后面在女主角艾莉丝的描述中,那个地方听起来简直是人间天堂那个星球有一种味道,就像是地下藏着松树,等待破土而出。
我们刚到的最初几周,我一直抬头看,期待能看到蓝天,但它却是橘黄色的,那是来自木星反射的光线。
当运行到合适的位置时,木星感觉很近,让人觉得触手可及。
那光线让所有色彩都更加鲜明,一切事物的色彩:水、花...就像绿野仙踪中刚进入奥兹王国,第一次看到真正的色彩一样。
我从没见过这么美的东西...
宛如人间天堂的K23一个有着适宜的光照,有水,有可供直接呼吸的大气的星球,甚至都已经繁衍出花和植物,但是却如此安静——也就是说没有大型生物,没有原住民,人类殖民的难度几乎为0。
这可能吗?
如此反常识的描述似乎更像是博士一厢情愿的臆想,一个梦想家园,而不是符合客观规律的实际情况。
所以我的一个猜测是,会不会跟以太号取得联络后的内容,其实也是博士心中虚构出来的呢?
原因有可能是他意识到人类行将灭绝,而自己作为解决方案的策划者,内心有着深深的不甘,希望能找到K23这样一个几乎毫无瑕疵的人类避难所,或者说,这是对自己投入毕生的事业要取得成功的一种渴望。
如果顺着这种猜测再去回想电影情节的话,事实真相可能更加可怕:人类即将灭亡,博士也要孤独的死去,而曾经作为人类希望的以太号并没有找到什么可供移民的K23,即便顺利穿过了流星群,最终存活了下来,但也由于没有进一步的目标航向,而成了人类硕果仅存的诺亚方舟,游荡在宇宙中,船内唯二的两位宇航员,虽然孕育着生命,但由于群体多样性不足,也仍然无法肩负起繁衍人类的任务。
面对冷酷的宇宙,走向灭亡的人类所感受到的无力感简单来说,人类完蛋了。
而最后形如“新闻联播”一样的落幕,两位宇航员眼神中的迷茫和空洞也似乎印证了这一寂寥的结局,仿佛就是人类最后留下的一段视频记录,留下作为这个物种在宇宙中孤独的走向终点的证明。
本片讲述了地球遭遇人类的破坏后改变了气候,于是地球处于极寒气候中。
生活在地面上的人大都死掉了,剩下的人全部转移到地下去了。
奥古斯丁教授在20年前指出了人类可以移居的星球,是木星的一颗卫星叫k–41。
于是地球就派出了科学家去那个卫星探访,后来发现那个卫星真的适合人类居住。
博士的推论完全正确。
但是科学家们并不知道,他们的家人大都不在了,而且地球上的人类只剩很少一部分。
奥古斯丁教授知道他们会返回,为了能联系他们,并且告诉他们真实情况,自愿留下来在北极一个人。
问题来了,这个教授因为空气稀薄,人又孤单,就幻象了一个落单的小女孩出来了,并且一直陪伴他到另一个信号线。
直到最后他和宇航员通话才揭开了谜团,宇航员爱丽丝是他的私生女,而他正幻象着私生女小时候的样子。
搞到最后是个妄想症片子。
但是,为什么我居然津津有味看到了最后,因为,有了这个小姑娘的存在。
我想知道最后的结局。
正因为叙事平稳,音乐舒缓,中间掉冰窟窿里那段太刺激了。
所以,我打9分。
现在浮躁的人太多。
《永夜漂流》是一部讲述孤独、人与人细腻的联系的小说,改编电影出来后,没有科幻大片的期待,应该也不会觉得多难看吧。
原著中规中矩,电影也中规中矩,5.5低了点,应该有6.5,甚至7分以上的(《星际探索》在我心里应该上8分但实际也只有6.7)!
《永夜漂流》叙事紧凑度是没那么紧张,也还算中规中矩吧,摄影、布景、布光、特效、配乐都是一等一的,故事我也蛮喜欢的,可能有人觉得中间无聊,不过因为是专业原因,看惯了三四个小时的文艺片也没觉得有啥,总体上来说还是很不错的!
《星际探索》更窒息,《永夜漂流》更温柔!
毕竟,那啥地球都有7.9,《星际探索》拿个8分不过分吧!
《永夜漂流》不至于5.5吧!
不至于吧!
还有有些网站上把《永夜漂流》分类为科幻惊悚电影,这个分类十分误导!!!
看半天还觉得女主挺脸熟的想不起来是谁,一看原来是《万物理论》、《但丁密码》里的女主!
还有,《永夜漂流》配乐师是《丹麦女孩》、《水形物语》、《模仿游戏》、《犬之岛》、《色戒》、《本杰明巴顿奇事》、《小妇人》、《国王的演讲》、《布达佩斯大饭店》的配乐师!
很喜欢他的配乐有木有!
《永夜漂流》最后你们说的新闻联播那里的配乐其实我也很喜欢!
我甚至可以揣摩出来乔治·克鲁尼为什么要拍《午夜天空》 。
当年拍《地心引力》 ,哥们儿心里就憋着一口恶气。
是,电影叫好又叫座,颁奖季横扫一片,能拿的奖都拿到了,唯独男主角(配角)颗粒无数。
新好莱坞老白男话事人面子搁哪儿,说的过去吗?
说不过去,还是得自己再拍一部太空片。
之后蹉跎了好些年,回头看马仔布拉德·皮特演了部《星际探索》,叫好不叫座,老大哥心态这不就上来了,就照你那个思路拍,让你明白明白到底什么叫ocean 11
奈飞的电影部门基本就是负责洗钱。
选择留下,是一种责任,也是绝望的挣扎;选择返回,是一种约定,也是明知的赴死;选择前行,是一种希望,更是永夜的漂流。
3.5 一点乏味,一点套路,中规中矩,所谓比上不足比下有余,不是平庸之作,但也绝非经典。原本还觉得小女孩的存在很不合常理,原来只是男主的幻觉而已,这部分设计有点意思。更喜欢永夜漂流的译名。Y
喬治·克魯尼,還我兩小時生命。如果拍成10分鐘短片,減去那些過度煽情的音樂,或許還能看看。
克鲁尼节奏感好像很差的样子
文艺多过科幻
特别特别特别特别平淡。
看到最后都不说地球上到底发生了啥。。
第一次看到那么老的乔治·克鲁尼
这就是乔治克鲁尼的某种意识流?特效给力故事稀烂%#地球就这么灭亡了?克鲁尼想刻画什么呢?
最后应该让飞船降落到北极,爆炸,把地面上的两个可怜人也炸了,这样才算个故事。
流水账一样的抒情小散文
也是宇宙和内心探索的互文,女儿靠近地球的过程,是父女分隔多年互相靠近的过程。飞船的设计挺独特的,装饰性很强,和乔治克鲁尼拿的那把未来猎枪保持了美学设定上的统一,镜头也很有想法,可看性很高
這是一部背對觀眾拍片的科幻電影,看似美輪美奐又讓人著迷的視覺畫面,卻過於缺發扎實的故事,使整部片僅流於表面,不僅如此,全片也缺乏娛樂的元素,容易讓人進入永夜睡眠的模式。
平
是大片的感觉,看起来也像是真的花钱了,不过前一个半小时真的太慢了节奏,后半小时还算是有点东西了,喜欢1小时38分的地方,成熟男人之间简单对话却包含了所有
在太空中大出血的一幕拍的很惊悚,然后。。没了
很一般。
非常不一样的科幻,在科幻背景下更聚焦人生的意义,人生的选择与亲情爱情。几乎可以给满分,科幻也不仅仅是火星撞地球的大片或者流浪地球的悲壮、三体的诡辩
最后的长镜头是太空新闻联播吗... 太空题材被拍得毫无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