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爱上一个人,却无法表达倾诉,你内心的痛苦,肯定无法想象,特别是你时时刻刻天天和你爱的人在一起,那份煎熬,更是难以形容,而这一切的原因,只是因为,她是你的……闺蜜!
好吧,女同只是影片的一个设定元素,其实这个片名已经透露了影片最大的转折点,爱之深,又无法得到宣泄,那就只能选择毁灭,我还是喜欢影片的其他译名,血色月亮,颤栗,更有一种无法言语的恐怖感,而不像如今片名的那样不明所以。
恐怖片的最高境界,就是表面看起来再普通不过,可是深入想象,就会起鸡皮疙瘩不寒而栗。
回到影片本身,从血腥程度来讲,影片完全不逊色于好莱坞的血浆片,各种杀人场面很直接,砍头、割喉甚至切割人体….,作为一部法国电影,我表示有点过了,完全颠覆了我对于法国浪漫电影的观感。
至于剧情,电影的设定还是不错的,两个女孩一起相约到其中一个的家中游玩,夜晚来临,突然出现恐怖变态杀手,女孩的父母和弟弟先后惨遭杀害,一个女孩被绑架,另一个奋不顾身想要营救,影片的大半部分和普通变态杀人魔影片毫无不同,而转折点是在警察到场之后,通过观看监控,我们突然发现,所谓的杀人魔竟然毫无踪影,加油站的员工,是被一个女孩用斧头砍死的,至此观众终于明白,这特么就是一精神变态人格分裂症患者啊,好吧,我们也终于明白电影片名的由来,爱定你,那当然就要杀定你。
这片虽然给4星,但情节的逻辑性有问题,转折的太突兀,所有的画面,杀人魔,破卡车,深夜拜访,卡车追逐等等的一切,特别是影片开头的杀人魔拿个人头意淫,都是在明确的提醒有杀人狂存在,后面这么的一转折,等于把前半部影片的内容完全抹杀,导演如果在前半段增加一些暗示提醒,也许会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所以看到结尾,我们虽然惊诧于事情的因果,但脑筋一下子转不过弯来。
类似的人格分裂电影有很多,最有名的就是那部希皮柯克的《精神病患者》,其他的诸如《致命ID》,《搏击俱乐部》等也不错。
虽然在刚看完的时候感觉整部片子的逻辑有点问题,但后来再想想还勉强可以理解。
现在唯一不能理解的就是那部小货车哪里来的,小货车的应该是的确存在的,而不是短发女孩的内心世界。
两个女孩一开始是自己开标志来的,难道那辆小货车本是那个农场的?
但是车里的倒车镜上一堆女的照片呢?
惊悚片特别是欧美惊悚,不管拍的多好都有智障来显摆他们的小清新主义和伪高智的唯物主义逻辑其实开始看这部片子我是拒绝的,毕竟导演的一部隔山有眼,简直看瞎了我(烂到家了)。
倒是这部血色月亮让我黑转粉。
以下正文:前半段,典型欧美式恐怖,荒郊野外,变态狂人,年轻男女(女女),十分钟死一个,血浆道具要到位,但是值得一提的是前半段的气氛渲染得很好,这是欧美惊悚片沉迷于血浆然后经常忽略的地方,该作一大亮点是反派大块头,做事严谨然而手脚很慢这是最容易带动气氛高潮的一项设定。
再然后在加油站迎来了一个小高潮,这种情节虽然很老套但是看几遍还是不嫌多,毕竟哪怕情节一样但是表现力却差别很大,这是德锯之后我见过气氛最好的一部。
加油站之后,女主突然尬演,巧合的来把配枪,再来辆跑车,弱势方变身女兰博,一度让我映像分猛降,气氛可谓一扫而空,好在结尾反转,女主精分属性,这样的话一切都讲得通,或者说是女主幻觉+精分更合适,她的两个人格是同时出现的,实施谋杀同时幻想自己救人,这样的设定很有趣,而且开篇A母反复的“Why”和受害者人格迷之微笑(不确定是尬演还是导演就是这么安排的)也稍稍呼应了一番。
其实压根就不需要去在意电影里大块头是怎么杀人的,评论区总有人吐槽开门和加油站小哥,其实电影展现出来的作案过程本来就是女主的幻觉。
在我们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只天使和一只恶魔天使与恶魔总是背靠着背,不停地旋转着。
有时候,我们看到天使在对我们招手,但当我们走近的时候我们才发现,恶魔正在对我们微笑。
-----《颤栗》后感一段禁忌的单恋引发这个血色的夜晚,玛丽的两种人格最终被那铁杆穿透,随着血浆的涌出而合并。
我不会再让谁介入我们之间。。。
她不断喃喃地低语着这句话,身锁链条时,她心里想到的是什么?
影片最后,她欣喜地朝alex伸出双手,似乎要拥抱她,但alex被吓得往后退了,这个时候,我才知道她拿着电锯逼问alex是否爱她,而alex恐惧之下大叫:是的我爱你,这句话已经占据了她心灵的全部。
这是一个渴望爱的女人,虽然她的渴望畸形而扭曲。
在警察在监控录相里看到是玛丽自己杀死了加油站的店员之前,我一直为一种现象而困扰。
杀人魔与正在逃亡的玛丽那么相似,玛丽能想的到的事,杀人魔也想到了;玛丽要做什么事,杀人魔也会配合她。
仿佛自导自演一般,在加油站的厕所里,玛丽如释重负地笑了,因为她的潜意识告诉她,恶魔离开了。
从恶魔开始杀人到最后玛丽释放出alex,这中间alex的嘴一直被堵住,没有和玛丽说过一句话,做过一次交流。
玛丽和杀人魔直到生死对决前都没有面对面过,他们默契地玩一个捉迷藏的游戏,谁都没有犯规。
而玛丽从看到恶魔开始杀人时的惊惶,变成勇敢去争斗,鼓舞她的,大概就是她心中的天使。
在塑料大棚里的时候,二者终于面对面冲突了。
天使对上恶魔,惨烈的胜负似乎一下子就分出了。
这里有个有趣的细节,玛丽从翻倒的小车上爬出来的时候,左脸上破了个大洞。
而当她被杀人魔按在地上几近窒息的时候,她抄起的石块在杀人魔脸上同样的位置也敲了个大洞。
然后拿起狼牙棒狠狠地敲杀人魔。
,如果把他们两张脸放在一起对比,一定会很有趣,天使与恶魔,他们伤的一模一样。
天使的玛丽放倒了恶魔玛丽,兴高彩烈地去找alex,将她解放出来,然后发现alex用自己给给她的刀对着自己。
她害怕,她试图解释自己已经杀死了那个恶魔,但alex流着泪大叫着,将玛丽杀死她全家的事情说出来,玛丽惊恐地回想起来了,是她踢掉了alex父亲的脑袋,是她活剐了alex的母亲,是她一枪杀掉了alex的小弟弟,天使是她,恶魔也是她。
alex将刀捅进天使玛丽的身体,转身跑掉了,而恶魔再次从玛丽身上复活。
恶魔玛丽提着电锯疯狂追赶alex,大叫着:你没能救我!
你没能救我!
是谁在叫?
是天使玛丽,还是恶魔玛丽?
不,就是玛丽,只是玛丽,是那个渴望爱而得不到,挣扎在天使与恶魔旋涡中无法解脱的可怜玛丽,是玛丽真正的自我在嚎叫。
玛丽亲吻着alex,即使alex用铁杆刺穿她的身体她也无动于衷,我想,是因为她终于听到长久以来一直没能听到的那三个字的缘故吧,她得到她想要的了,于是自我开始解放,恶魔与天使开始融合。
原来,消灭她心中的恶魔是那么容易的事,一句我爱你就可以让恶魔消失的无影无踪,迷惘的灵魂终于找到停靠的港湾,她也不用继续寻找爱她的人了。
血腥的大卡车,驾驶室七八个女孩的照片,这些是真实存在的吗?
这是影片留给我最后的困扰。
影片开头有一幕,是那个杀人魔拿着一个遇害女孩的头颅,车开动后,女孩的头颅被丢下车去,这是在象征着恶魔下一次行动即将展开吗?
那个头颅是真的存在的,还是只是存在于玛丽的臆想中?
那么多张女孩的照片,是否都是玛丽求爱而不得,最后杀死的人呢?
这个血色的夜晚,是否就是恶魔玛丽第一次爆发呢?
影片最终并没有给出解答,一切只能靠观众自己来猜测,想象。
影片已经从多处暗示观众,恶魔的产生来自于性。
这个伴随着所有生命的诞生而存在的事,没有人可以避免。
恶魔玛丽赤裸裸地质问天使玛丽:你究竟想从alex身上得到什么?
快感吗?
我也是。
是否这个就是天使与恶魔的区别?
恶魔追求的是放纵、堕落的快感,而天使想给予人们的,是否就是爱的感觉?
无论如何,发狂的玛丽带着天使与恶魔被锁进了牢笼,那我们身上的天使与恶魔呢?
亚历山大wcnm啊啊啊啊呜呜呜 我全程像那个张大嘴的熊猫头一样看完了(而且我试了试我的嘴里塞不下拳头)。
看完这个之后,感觉戛纳cult片真的是一脉相承啊。
而且这部片子有一个好的地方,每往下看都能看出一些新东西,像是能看透导演但导演又总是稍微地比你高了一步。
比如开场玛丽看到艾莉西亚裸体后自慰那一段,一开始以为是导演恶趣味的给电影增加黄暴元素,看到后面玛丽始终想拯救艾莉西亚的时候“发现”是导演设置桥段暗示是因为玛丽对她的爱才坚持下来,然后再看下去就知道这是个多病态的爱了。
玛丽在最后以本体人格出现的时候,跟艾莉西亚说“je suis ton ami”,法语是分阴阳性的,这里的ami(朋友)是阳性,也就是说她对自己的性别认同其实是男性,但是本体人格是一个声音甜美身材又还不错的女的,所以在她分裂想象的人格里雄性的因素都加强了,壮硕的身材、粗重的声音、粗暴的kou交、雄性凝视等等。
西方近现代文艺作品中对于变态人物的构建几乎无一不是依附于精神分析的那些东西,这里也差不多,对于本体的自卑心与认同排拒、病态依恋还有最简单的人格分裂。
再说说为啥说戛纳cult片一脉相承,不胜枚举。
比如,除了前面涉及到的一些点之外,我个人觉得《钛》中对于金属材质的注视与强调、如同机油一样的血液、女主男化形象,灵感来源很可能与本片高度相关。
另外,古今中外,苞米地都是个瘆人的故事背景地点,但是能把苞米地拍得这么有艺术感和审美感的却是不多。
单单几场的用光还有配乐,就让我感觉咱们guo家要能拍出这么有审美积淀的可是还要很长时间。
其实我觉得咱们现在的创作者除了那波文化素质不高的就还有一波拧巴的,比较愤青那种,其实他们是能分得出好坏的,有可能做出好的来,但是他们对于向市场提供什么仍存在困惑,并且大部分比较边缘。
下午无聊一个人在家,可以播一个声音可以放得大大的,尺度也可以大大的到电视📺上慢慢看。
这个看着还行,法国恐怖片相对少有(豆瓣这个地区这一栏还有个罗马尼亚更是加重我的好奇,会不会又是一部人皮客栈呢?
03年东欧元素还是有点神秘的),看个新鲜, 想不到来头还挺大,看得人还挺多,有几个我关注的算是大v看了这片,给的分还不低!
期待!
没想到啊没想到,本以为就是一个血浆虐杀片,其实就是一个血浆虐杀片。。。。。。
中间完全没有产生任何恐惧,惊悚,揪心,期待,幻想,佩服,安慰等等看恐怖惊悚片该出现的心理波折。
流水账的叙事,看得让人觉得:很普通啊,就这,进度条都快完了啊。。。
最后就是精分是个筐,什么都可以往里装。
也别管什么逻辑不逻辑,别人都精神病了,你还讲什么逻辑。
如果符合你观众逻辑那人家还是精神病不辣?
主要还是现在精分片多了,也见惯不怪,反正也没拍出恍然大悟的感觉,让人觉得导演你tm就靠这手来忽悠我,你个辣鸡。。。
这个导演原来就是隔山有眼的导演,当年看隔山倒是有点犯了恶心(褒义的),当时看片少,觉得导演挺牛掰拍成这样,会比一般午夜cult血浆片会好那么一点点,特别最后男猪化身兰博印象深刻。
看来血浆这一块,欧洲人特有的艺术细菌神经病起来,比老美那些神经病神经病多了。
我想知道那辆奥迪车是什么年代的?
雪铁龙的标志在这里好帅啊、有木有?
如果这不是分裂症、屠杀者真的存在,你是女主角躲在床底下就不出来了有木有?
从头看到尾幻想的太过真实,最初的女人头没法解释。
精神分裂没问题,问题是可以分裂成一边拿刀杀人一边用手自慰吗?
女主角怎么受的伤,小轿车飞出去?
如果是小轿车弄的那当时被绑架的女人在哪?
小货车是真实存在的吗?
如果存在女主角是怎么同时开两部车的,如果不存在绑架的的女人放哪?
还有女主角两个人格的大战,太精彩了,精彩到怎么能让人联想到这是一个人的斗争!
总的来说还算可以,但是剧情经不起推敲,有些牵强!
最后,难道没人吐槽那部看似DIY小货车尽然是雪铁龙的!
没人感觉女主角的身材真是一级劲爆吗?
Alexandre Aja最为成功的作品是06年版的《隔山有眼》,翻拍自Wes Craven上世纪70年代的作品。
AA版《隔山有眼》的成功足矣超过原作,被许多血浆恐怖片爱好者奉为新世纪的经典作品。
很早之前就知道了这部《颤栗》的存在,却一直不知道它就是出自AA之手,是他在《隔山有眼》推出的三年前的作品。
这部电影让他被好莱坞相中,将翻拍经典的重任交到他手上,凭此便能够想象《颤栗》的说服力有多强。
电影的第一部分中,两个女孩长途驱车终于在晚上抵达其中一个长发女孩家的农场,由于已是深夜,匆匆见过了长发女孩的家人后大家都去睡了,短发女主角也躺在客房的床上开始自慰。
至此,电影用去了整整20分钟时间,其中超过10分钟是在描述这个农场以及别墅,用于铺垫接下来发生的屠杀戏。
对于一部90分钟的电影来讲,如果整个故事都发生在这个农场的话,这铺垫的10分钟绝对不算多,然而农场这个场景仅仅占了全片30多分钟,可见接下来的屠杀戏有相当充足的情绪铺垫气氛营造和悬念设置。
果不其然,在接下来的25分钟里,导演就像将他的手伸出荧幕然后扼住观众的喉咙,让观众始终处于情绪紧绷濒临窒息的快感中,这场屠杀者与短发女主角的猫捉老鼠游戏看似老套却永远凑效。
后来女主角意外被关在了屠杀者的车上,与她好朋友一起被屠杀者驱车带走,第二部分再次结束。
如果说第二部分有第一部分的10分钟铺垫,那么当第二部分结束时我们可以发现,第二部分的屠杀戏其实是另一个层次的铺垫,就像阶梯一样,第一部分给第二部分铺垫,而第二部分也是在给之后不断的高潮做铺垫。
结束了令人击节的第二部分后,电影的第三部分发生在一个公路服务站。
这个部分继续延续了屠杀者和女主角的猫鼠游戏,一开始还有一个加油站服务员的加入,可惜此好人迅速被秒。
非常有意思的一场戏是女主角躲在男厕所的隔间中,看着屠杀者撒完尿离开后,悄悄溜出来,表情是终于舒了口气的欣慰却又同时不敢掉以轻心的惊恐,她一个隔间一个隔间的检查以防屠杀者还未离开,每检查完一间脸上的表情就越松懈。
当她终于检查完所有隔间后,长舒一口气脸上浮出笑容。
按照普通恐怖片惯例,此时是坏人突然出现的最佳时机,然而在这场戏中坏人迟迟未出现,女主角倒是不怕了,但观众却一直等到汽车发动声响起后才敢松口气。
导演非常聪明的玩弄了观众这种“以防万一”比主角还谨慎的观影心理,造成相当不俗的惊悚感。
电影的第四部分一开始女主角便“自由”了,之前她一直受困于房中或者车中或者男厕所中,然而这个时候她脱离了屠杀者的阴影,占据了更多的主动性。
这部分是发生在路边的树林中。
女主角因为报警失败,为了救朋友便驱车跟踪屠杀者至密林深处。
这里有场戏是女主角发现跟丢了,然而屠杀者开的那辆破旧肮脏却显得庞大铁皮车突然出现在倒车镜里面。
这场戏像极了美国公路恐怖片,主角的小车被一辆庞大神秘的大车穷追不舍。
后来翻车后,女主角躲进一个塑料棚搭建的农业温室,屠杀者也拿着电筒尾随而至。
这场戏也是非常有趣,女主角自制了一个“狼牙棒”采取主动攻势向屠杀者的电筒灯光走去,然而当她走近时才发现,原来电筒一直是被悬挂在一个地方,屠杀者其实躲在暗处守株待兔,不得不说是很聪明的一个剧情设置。
后来女主角用狼牙棒猛砸屠杀者的脸时,我才终于再次感受到了《隔山有眼》中那样酣畅淋漓的发泄快感。
电影的结局部分是全片最大的转折段落,也是此片引起巨大争议的部分。
导演准备了一个令所有人意外,并能为之惊叹的结局,却放弃了为这个结局辩解,让它能被观众信服的尝试。
其实初看完后,我也一度怀疑导演为了突破和噱头放弃故事逻辑,但是后来仔细思考后发现,并不是导演放弃解释,而是这个结局是根本不需要解释。
导演就像在阐述一个实验性质的概念想法,只要这个想法能被观众理解到,逻辑已不再重要。
那么这个想法是什么呢?
【【注意!
剧透开始:其实不单单是女主角的精神分裂那么简单,而是一个人内心善与恶的对抗。
导演把这对抗过程通过影像展现在我们面前,并尝试让我们相信善与恶是独立存在的,然而结局向我们揭示,人性永远不能通过善恶来划分,他们往往是共同存在,只是有些时候,“恶”不幸占了上风甚至屠杀了“善”。
这种表现手法不是导演首创,大名鼎鼎的《精神病患者》也是通过两个善恶分明的角色来展现一个人的精神分裂。
不同的是在《颤栗》中,善恶是摆在观众面前且自始至终的对抗,这一点又像《致命ID》,只是没有后者复杂罢了。
剧透完毕】】看来Alexandre Aja是热衷于制造这种先绝望压抑的虐杀后发泄暴力的反虐杀故事,大概这就是为什么好莱坞会请他去翻拍同样模式的《隔山有眼》吧。
除开结局的10分钟,《颤栗》全片80分钟可以算作是一部相当不错的虐杀惊悚片。
虽然老套如屠杀者的形象设置,虽然血腥场景略显夸张,但是那如弦紧绷几乎窒息的观影快感绝对是令人击节的,虽然也能在同类作品中感受到,但绝没有《颤栗》来得极致。
可惜的是过于噱头的结局拖了电影后腿,不管是我的这种善意解读,还是大多数观众认为的画蛇添足毫无逻辑漏洞百出,如果最后恶评盖过了争议,《颤栗》就输了。
今天其实准备看我早在一个月前下载的电影,叫“爱定你杀定你”,不过看了没两分钟发现是我在两三年前看过的电影,我记得是高压电,我看了两遍=_=一次是我先试看,第二次叫同学陪我看的。
吸引我的就是les了,那段时间一直在找这类的电影,而且我也更倾向于看恐怖片。
爱定你杀定你,感觉这个题名更好呢,爱杀宝贝的ed有句歌词,喜欢你,喜欢你得想要杀掉你。
曲风很可爱,歌词也符合我这种腹黑的人。
也想起了之前看的失乐园这本书,当你爱一个人到极致的时候,就想要杀掉他,里面讲过一个故事就是这样,女人将男人杀掉就是因为太爱。
螳螂,黑寡妇,也很像。
因为我喜欢你,所以想要杀掉你。
能够永远缠绵在一起的一对,那已经不是爱了,而是情,倾向于亲情,甚至有的一对连情都没有,只是惯性。
这剧情也太乱来了吧
6分,最后有种被骗的感觉。
没看之前一直以为海报上是个男人。电影在最后十多分钟翻盘之前都是挺好的。
又见电锯!
如果不是第三幕生硬的反转,纯粹当做公路变态杀手来看,完全可以吊打斯皮尔伯格的《决斗》,导演全程在线,心理惊悚效果相当好,加上配乐摇摆节奏,导演技法实施了对观众心理的完全掌控。法国人对罗曼蒂克太钟情,似乎可以要走一条迥异于《德州电锯杀人狂》的美式变态路线,在血色中衍生出浪漫与悲情。
太反转了,画面够血腥,够恐怖,部分情节经不起推敲,厕所那一场戏真是太太太提心吊胆了,不到最后你根本不知道凶手是谁,也许到了最后你也不知道凶手是谁,很值得看的老电影。
不好看
蕾丝公路片,荒木飞吕彦蛮推崇的
制作不是一般的粗糙 硬伤无数1 用桌子推就能把头推断?有没有搞错? 2 女主人被割喉血居然是黑色的!被放血那么久居然还能出气!那脖子的处理蜡都掉了好伐! 这导演有医学常识么?
我对那拿人格说事儿已经免疫了
马勒戈壁,吓死爹了!过度手淫,会人格分裂。。欲要杀人,请先手淫。。
说实话这是我长这么大看过最揪心的电影了,好在出彩的结局弥补了片中过多的血腥成份。。。。。。。真的好血腥啊,我是一个胆子好小的人,这什么《德州电锯杀人狂》还看不看啊。。。。。
一般吧
就是一精神分裂的人的故事
受不了没有逻辑的片子精分你妈逼
好看诶,女主角精神分裂以后越发的美丽了
人格分裂的女同。。。。片子无论哪个方面来说都不出彩
血浆和紧张多少弥补了完全FUCK UP的故事
竟然双重人格、女同。什么都来了。。看了这么多,算是有新意、诚意的片、有够变态的吧
不喜欢法国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