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醉金迷”,看到这个题目还好奇为什么用一个这么qq空间非主流年代的名字,看完剧才觉悟,原来是“债券惹人醉,黄金让人迷”。
不过“债券”和“黄金”都只是本剧所使用的“意向”,其所代表的“欲望”才是这部剧所传之所在,并且贯穿剧之始终。
先说主线。
因为落魄男主魏端本的欲望(也许并不是主动产生的),所以才导致名门淑女的田佩芝的“下嫁”;接着,因为欲望,让出生名门的田佩芝不甘寂寞,先赌再骗再偷,最终踏上一条与之前生活截然不同的道路;再接着,因为想保护孩子的欲望,让已经迈入不同生活轨道的田佩芝,与原有家庭越走越远。。。
再说袁园线。
因为饿之本能,袁园认识乐范宝华;因为性之本能,范宝华玷污了袁园,又因为恨之本能,袁园以一个扭曲的人格走完了人生道路。。
当然了,朱四奶奶、宋玉生,曼丽等,更是“欲望”的化身。
但“欲望”到底是一个“褒义词”还是“贬义词"呢?
我到觉得作者没有批评的意思,反而把批评的矛头对准了当时的社会环境,是当时动荡的社会把”欲望"引向了悲剧。
如果不是特殊时期的逃难,田佩芝可能嫁给魏端本么?
田佩芝可能会发生后来的那些事吗?
袁园可能被范宝华玷污吗?
都不会!
所以啊,整部剧最后,朱四奶奶点题,”时代造就了朱四奶奶和朱公馆“,但是殊不知,也是时代造就了剧中人物的纸醉金迷。
ps:不过,张先生的写作风格,咋说呢,虽然说还原了当时社会,对人物也有很好的刻画,但是,似乎就是为了抨击而写作,并不是真正的为写作而写作,所以我觉得不算真正的艺术家(不过张先生本人也许也正是当时社会的缩影,反映了那个时代下文人的特点)。
当我看到最后结局时,范宝华抬起刀时,却不经意的看到袁园的遗像时,我真切地感受到袁园伟大的灵魂与纯洁的心灵。。。。。。
昨晚终于看完了张恨水先生的又一部作品《纸醉金迷》(电视剧,书没看)。
结尾真的很“完美”,张先生给每个人都安排了最好的结局。
田佩芝死了,魏端本疯了,袁圆死了,朱四夫人死了,宋玉生死了,范宝华留在重庆了,东方霞回南京了,洪老五抢了所有人的钱继续做他的袍哥了。
剧中的这些人物使我的思绪错综复杂,迷茫不已,不知是爱是恨,是好是坏。
就拿田佩芝来说,恨她吧但又怜悯她。
美貌如天使的她嫁给了魏端本这个老实忠厚本分关键是没有钱的男人,因为逃难而走到了一起,可是清贫的日子最终还是将她推出了那个家门,说实话我不知道张先生塑造田佩芝这个角色的时候是怎样考虑的,她到底是自己的虚荣和贪婪把她自己推出了那个家,还是因为那个家太贫穷真的不是美丽的女人该生活的地方。
是不是美丽的女人一定得找个有钱人生活,否则到头来还是得走人呢?
现在的社会其实跟以前的一样,甚至从来没改变过。
女人都要找有钱的,漂亮女人更要找有权有势有钱的。
可是到头来呢,田佩芝在死的前一刻才意识到最爱自己的男人就是他的那个最穷最老实最窝囊的丈夫魏端本,即使她和魏端本分开那么久,成为重庆有名的交际花,魏端本也自始至终等待她回来,接受她,并没有嫌弃她。
最终田佩芝被那些有钱人抛弃后,她看到她的丈夫依然在等她回家,也许是她觉得她太对不起自己的丈夫魏端本,带着无限的懊悔钻进了车轮里。
如果她不钻车轮,我倒是很佩服她,往后的日子如何面对自己的丈夫和孩子呢?
用自己剩余的生命去补偿足够吗?
其实有时候觉得女人很傻、很笨、没有智慧,好多过来人都总结了:一个幸福女人的准则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她的丈夫爱她、尊敬她、关心她。
在这个前提下,才能谈其他的条件,没有这个条件,其他的还能谈吗?
我想智慧的女人都懂得,她拥有的生活是在平等、自由的基础上的。
而这一切恰恰是金钱不能换来的,实际上金钱要把这些东西换走了。
始终相信,你拥有一样东西就会失去一样东西,这就是所谓的代价吧。
所以每个人有不同的想法,造就了那么些个不同的命运。
魏端本这个人物也着实让人又气又恨,因为他老实的不能再老实,窝囊的不能再窝囊,忠厚的不能再忠厚了。
一辈子没干什么坏事情在单位老实本分,按时上下班,从来没有对任何东西和人痴心妄想,不被金钱所诱惑。
他的老实被他的科长所利用了,惹上了挪用公款的案子。
他的老婆都跟别的男人走了,他还不顾丝毫的脸面去求他的妻子回家。
即使田佩芝被扣上了汉奸情妇的的帽子时,他还在为田佩芝辩护、求人。
难道老实、窝囊、忠厚才能造就一个好人吗?
张先生最后让魏端本疯掉了,这样也好,总比他继续老实、窝囊、忠厚的好吧。
唉,人还是要学会保护自己,在老实的前提下;人还是得有些原则,有些事情是决不能接受的,才不那么窝囊;人还是得想清楚什么是值得的事情时,才要忠厚于这件事情。
袁圆是我佩服的一个人,敢爱敢恨,敢做敢当。
可是我觉得现实生活中,这样的人可能不存在,人多多少少的要牵念着一些东西去向现实妥协,不可能那么地直截了当、奋不顾身。
朱四夫人是最大的输家,因此,她的结局最可怜、最孤独、最凄惨。
宋玉生从一开始我就知道了他的结局。
范宝华是个始终游离在好与坏、是与非、现实与梦想的人物。
你说他很坏吧,他也帮助过好多人,你说他好吧,他也糟蹋了好几个人,用他自己的话说:他和田佩芝是一样的。
不过演员演得非常好,有股子那种“你怎么着吧”的劲,大家都很喜欢他。
越看越分析,越觉得此剧就是在描写当今社会的种种人物和状态呢,只不过表现形式不同罢了。
买黄金券好似买股票,大家一窝蜂的买,结果被政府耍了。
每个人都想投机倒把赚大钱,结果落得个人去楼空,送上了自己的性命。
美女都要嫁有钱人,谁知那人不知得罪了什么人而被清户,自己也被牵扯进去,名声扫地,连最起码的生活都没有。
人到底要怎样生活呢?
其实我自己也不是很清楚。
但是仿佛从张先生的大作中隐约看到了些什么、知道了些什么。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目前我只能修身、齐家罢了。
原著中一开始就已经是四五年抗战末期了,而电视剧中是从38年长沙文夕大火开始,交代了角色们因战争而颠沛流离。
其实原著中的袁园,田佩芝,东方曼丽三人根本没啥交集,只不过都是与朱四奶奶有联系的交际花罢了,也不是啥高中同学朋友,其实从开头的人设上就已经看出有些犯了“拉良家女子下水,劝风尘女子从良”的毛病,想痛心疾首地探讨三个受过良好教育的青春女子为什么会走上堕落的路。
其实大可不必,张恨水的笔下几乎都是灰色人物,没有谁是纯洁无瑕的,可能除了懵懂的小孩子,就算他们几位女性都不是良家女子,难道悲剧性又减少了吗?
就像老舍先生笔下《月牙儿》的女主,她就是个暗娼的女儿,也曾挣扎过,但最终也女承母业成了暗娼,难道悲剧性的减少了吗。
而很快,田佩芝就遇上了她后来的丈夫小公务员魏端本,实际上这里能看出她和包法利夫人爱玛的命运是有些相似的,原著中没有明写,肯定原本的出身不错,尽管面对战争,仍然还是有些天真娇气,但是家道中落,她们都委身了原本不太可能看得上的男子,爱玛嫁给了老实无趣的包法利先生,田佩芝嫁给了原本有妻子的小公务员魏端本(原著中没有明写,但恐怕田佩芝家人早已离散,甚至已经死去了,不然她也不至于无依无靠到最终沦落的地步)。
总之第1集中三个女孩,朱四奶奶,宋玉生,魏端本,范宝华等等主要角色都已出场,并且为他们各自编织了比较清晰的来历。
其实开始是三个女孩中田沛芝的命运算是最幸运的,至少她遇上的魏端本是个正人君子,可袁园遇上的是藏色心的范宝华,东方曼丽遇上的是像老鸨龟公一样的朱四奶奶和宋玉生。
08年的剧了,也是我的童年回忆,只给那时候懵懂的我留下了深深的震撼,可以说是对青少年有重大教育意义。
回想剧里的几个人物,每次一到选择关头,要么逃避,要么欺骗,要么堕落,要么漠视,命运就这么一步步露出狰狞的面容来。
【袁园】美好到虚幻,不真实。
【范宝华】这个角色被于和伟诠释得很立体,中间一度觉得很有魅力,一分为二看,其实也只是个自私自利的投机分子罢了。
【田佩芝】看着牙痒痒的一个角色,小时候把她当成戒赌大使来看。
【魏端本】坐牢前只觉得他懦弱无能,却也是个老实本分的人,后期他的种种行为一度让我觉得他比田佩芝还恶心,尤其是拿孩子做筹码,让原配打工养他,编排歌曲让孩子卖唱,虚伪到了极点。
这个男人真是,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最好的代表。
【朱四奶奶】整部剧里的演员演技都在线,但最令我惊艳的还得是演员何赛飞,可以说是演技好到感染了我们这些屏幕后的观众。
从朱四的丈夫回来敲打她那次开始,四奶奶整个人失去了意气风发的感觉,经常一个人落寞地弹着钢琴,悲伤的曲子回荡在整个朱府。
最后被小白脸害了,可以说是警示我不要感情用事,有些事拖着只会害自己。
【东方曼丽】随波逐流,没有心计,有些愚蠢。
【陈主任】后期出场的范宝华的结拜兄弟,官衔是上校。
这个人物挺有意思的,很难得的没有可指摘的地方,人设很讨喜。
【陶太太】真的是剧里最善良的人了,同时也是个大冤种。
【石襄理】比陶太太还要冤种。
刚看完08年的老剧《纸醉金迷》,发现,还真就以前的老剧才能拍出真实的人性及一些比较真实的情节,现在估计会怕过不了审都不敢拍了吧。
弹幕满屏都在夸范宝华是个好人,夸他善良热血仗义,甚至指责袁圆不肯嫁他很愚蠢。
再一次证明,人的三观真会跟着五官走。
如果饰演范宝华的不是于和伟,而是曾志伟,不知道他们还夸不夸得出口。
知道袁圆为什么不肯跟范宝华且最终都很恨他吗?
因为范宝华就是名副其实的qiang jian犯啊!
因为错信范宝华,上了他的车,结果天真无邪的18岁女学生在害怕、震惊跟不可思议中被暴力侵犯,你说袁圆能不恨吗?
且剧里范宝华应该比袁圆大很多,袁又那么心高气傲且传统。
就因为于和伟的形象太正,导致观众居然觉得袁跟了他不亏……如果代入一个很猥琐的演员形象,比如刚刚提到的曾志伟又或是黄秋生,你们还会这么觉得吗?
范宝华如果由一个没那么讨喜的演员来饰演,观众才能明白袁圆为什么会那么恨范宝华,范宝华为什么会成为她一辈子的心理阴影且是导致她堕落的开始。
好多人岛国片看多了真看成了脑残,以为女的被强着强着真会强出感情,甚至爱上qiang jian犯。
我告诉你,正常女的都不会,只会出离愤怒、感觉强烈的羞辱、恶心到会想sha了对方。
因为女的跟男的真的不一样,除了把自己当商品的女性,女的只愿意跟自己喜欢的男人亲昵。
田佩芝为什么始终也都不肯跟范宝华?
因为范宝华就是个小人。
田佩芝因为滥赌还不清赌债去偷范宝华的钱,被他抓住了,他可以网开一面让田把钱还清这事就了了,也可以直接送田去警局。
但范却觊觎田佩芝的美貌选择了趁人之危侵犯了她,这也是田佩芝堕落的开始。
女人有个底线是不能打破的,那就是用身体去换钱。
因为女人只要不珍惜自己的身体,要赚钱实在太容易了。
即便长得普通,只要稍微打扮一下,两腿一张,一天都能挣别人辛辛苦苦一个月的钱,长得漂亮的轻轻松松就能成为小富婆。
田佩芝虽然虚荣好赌毛病很多,但她没被范宝华侵犯时,一直都恪守妇道,即便没做好人家的老婆,也在努力做好妈妈。
因为底线被突破,觉得来钱太容易,才一步步堕落成高级交际花。
还有个不能不提的人物就是范宝华的保姆,大家都觉得范宝华人好好啊,把保姆都惯得脾气那么大。
事实却是,大家都看得出保姆喜欢范宝华,你以为他自己会不知道吗?
他就是太知道了,但他又看不上保姆,所以他享受着保姆对自己的喜欢。
因为在自己喜欢的女人那里一直受挫,他看上的女人都看不上他,所以他太享受有女人为他吃醋的感觉了,即便是他看不上的保姆。
他总给保姆画饼,动不动就说要送个金镯子给她,搞得保姆心花怒放、心甘情愿的为他当牛做马,事实却是喝多了送出去的金镯子他都要了回来。
虽说那个金镯子对他来说似乎有特殊意义,你想收回来也要再送别的代替嘛。
更好笑的是居然很多人觉得他对袁圆是真爱……拜托,他用卑鄙的手段强bao了袁圆,接着趁人之危侵犯了袁圆的好姐妹田佩芝,最后他明知袁圆的同学曼丽是什么人,他并不喜欢曼丽却贪恋她的美色,所以设计勾引曼丽对他主动献身。
三姐妹都没逃出他的魔爪,他平时窑子也没少逛。
甚至袁圆躺医院时,他看着因为跟了高官而越变越美丽、越来越有风情的田佩芝忿忿不平甚至还别有想法。
所以高官塌台后他才会让走投无路的田佩芝嫁给他,还要求她要努力当个好妻子。
没想人田佩芝再落魄都看不上他,恨他鄙视他,最后选择了报复他。
因为在田佩芝心里,就是他先毁了她最好的姐妹袁圆接着又毁了她。
这种男人如果有真爱,你们对真爱的理解是不是太肤浅了?
第一次看到一部剧因为演员自身形象太正面,导致他刻画的原本自私好色贪婪的猥琐男被很多人喜欢,也是有点气人。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中华两千年来,这一定论确是从来没有改变。
昨晚高希希导演的《纸醉金迷》终于走到了大结局。
每天熬夜至凌晨一点的生活状态也好告一段落了。
一直很喜欢张恨水的小说,他笔下的人物总是有血有肉,没有矫揉造作,包容了人性的光辉和龌龊,赋予人物人的天性和本能,把矛盾和挣扎表现的很真实,很质朴。
改编后的电视剧我认为还算得上一部好作品。
至少能带给人心灵的震撼和思想的波动。
抗战年代的重庆,前方浴血奋战,舍身忘死;后方歌舞升平,纸醉金迷。
人人做着发财梦,拜金主义思潮泛滥,大批大批的商人投机倒把,发着丧尽天良的国难财,人与人之间相互利用,不惜一切巧取豪夺,豪赌人生。
人性被金钱利益扭曲,家非家矣,国不国矣!
只当黄金梦破碎一地,投机倒把份子一贫如洗,范宝华的一句话揭开了这个疯狂世界的本质:在重庆这六年,我们真像做了一场黄粱梦,今天我们和来的时候一样,还是赤条条来,赤条条的去,了无牵挂......”在这里,我不想过多指责当时时代的黑暗所造成的人性的无奈和扭曲。
我倒想撇开外界所有的纷扰,单是对人性本身说说话。
纸醉金迷中的主人公无疑将人性的拙劣面赤裸裸的放大了,让大家看得明白,看得透彻,看得心惊,看尽世态炎凉。
田佩芝就是很多新时代女性的真实写照。
我之所以称之为新时代女性,是因为封建社会恪守妇道,相夫教子的女子很少可以做到像她那么心安理得的堕落的。
佩芝实则是个可怜人,她受过高等教育,中国传统孔孟之道,西方文化理念科学同时注入一个年轻女子血液,她就不会是一般的名利小人,只见眼前蝇头小利,不知身后虎豹豺狼。
话已至此,那究竟是什么让她不顾一切纵身跳入火坑,飞蛾扑火不可自拔呢?
这或许就要追根溯源,讲到人性的问题了。
女人贪慕虚荣是与生俱来的,任何女子没有资格高尚的否认这一点。
只是有人可以把这本性的欲望驾驭的好一点,稳一点,有则有矣,不出格倒也是无伤大雅,这样的女子是冰雪聪明,雍容睿智的。
但有些人则硬是将这本能发挥得淋漓尽致, 生怕别人看不到她的光鲜靓丽,媚骨天成,心甘情愿跳进自己和他人共同设下的圈套,醉生梦死,醒来后尽是千仓百孔,满目苍夷,这样的女人,我不谓之贱不谓之坏,尽是一个傻字了得。
田佩芝是一个高学历高天资的女子,却着实不是一个高格调高品位的女子。
她有冰肌雪肤,明眸皓齿,却没有蕙质兰心。
其实她不是一个彻彻底底的坏女人,她一直在和将要泯灭的良知作斗争,不可否认全剧一直贯穿她的矛盾挣扎和痛苦都不是伪善的产物,都是那个时代以及她过分张扬的虚荣的本性留给她的遗产。
她爱孩子,却又一直将孩子当作自己堕落的挡箭牌,以说服宽慰自己即使沉迷于罪恶还秉持着高尚的灵魂。
她一度好赌成性,在赌场上歇斯底里的挖掘自我价值,一个美丽的异乎寻常的女人,总是不希望自己只是一个受人漠视的路人甲,一个在学校被高捧被仰视被无数男子爱慕的美丽女人,自然不甘愿就在柴米油盐中看着自己容颜尽褪,垂垂老去。
于这一点,我们似乎可以体谅她心中这一丝不甘平庸,奈何老天赐予她这一身华丽的皮囊,让她做平凡人而不得。
然在田佩芝身上,我们又可以清楚的看到人深藏的罪恶的本性是如何一步步的被点燃,被引爆。
朱四夫人挖好的一个个陷阱,正是等着田佩芝这样不谙世事有好高骛远的小丫头往里跳。
当佩芝像偷腥的猫一样尝到了金钱的美妙,对于她一个姿色出众,骨子里一身贪婪的女子而言,断是不会浅尝辄止的。
就像一只脚踏入沼泽,若不是及时脱身,时间愈久,就愈阻止不了沉沦。
何况前方还是一座华贵的海市蜃楼,女子都是喜欢幻想的,哪怕知道它的虚无缥缈,也不愿意回头走进茅屋炕头,这或许便也是内心的虚荣在作祟,华美的东西,占为己有,让全世界都抬起头注视我,让别人看我的眼神都充满歆羡和崇拜,在这些虚名和目光的包围中,虚荣心或许就找到了最好的住所,和田佩芝一样,这也是很多人所认为的自我价值的体现和提升。
大多数人还是能明辨是是非非,明暗曲直的。
站在一个旁观者的角度,我们可以不遗余力的去指责抨击不符合社会核心价值观的行为,在贬低别人的同时,得到自身价值的满足和提升,这是大多数人都愿意做的事情。
唯当自己成了是非的主角,便失去了判断的能力和拒绝的勇气,装得难得糊涂,或是拿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继续高尚。
田佩芝是一个极端,但她暴露出的人性的弱点和委曲求全却像刺眼的光线使一大批人的阴暗面暴露在睽睽众目下,哪怕是现世的很多人,端正心态客观审视自己,如果我是田佩芝,我能做的比她好多少?
众位姐妹,如果故事结局不是钱先生被捕,而是田佩芝成了堂堂正正的钱太太,从今而后袅袅娜娜出入上流社会,受万人仰视和追捧,我们还会觉得她当初所做的一切不值一钱么?
我们对她是批判鄙夷多一点呢还是羡慕妒忌多一点呢?
其实无论是抗战时期,古时期还是我们现代甚至后现代,人的本性并没有进化。
进化的只是科技是理念是环境。
自古而今,我赞同人之初性本善,亦是承认人性自私论。
两者并不矛盾。
人在被世界上的物质抛弃的时候,在灵魂孤苦无依的时候,在看清浮华背后的废墟之后,在濒临绝望的时候,都会变得无比深明大义和无私无怨。
抗战负伤后的袁园,走投无路的曼丽,飞身冲向汽车的佩芝,在最后的关头,他们无不是把自己最纯良最朴质的一面展现出来,那才是最发自内心的流露,想通了,看明白了,还是什么是放不下的呢?
赤裸裸的来,赤裸裸的去吧,恩怨情仇,就留在这肮脏不堪的人世间吧!
佩芝之死,死得壮烈。
尽管很多人说,她死不足惜。
但当我看到魏先生好言相劝佩芝回去的时候,我多少还是希望两人破镜重圆的。
但正是印证了“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东西打破给人看“这句话,当佩芝推开丈夫冲向飞驰而来的汽车时,我知道我最后的一点美好的恋想也完结了。
她的死,意料之中情理之中,只是支离破碎的结局的最后一个画面中残存的温馨和美好出现时,我还是忍不住想留住它。
纸醉金迷,黄粱一梦。
然而多少人至今还在重复那样的悲剧呢?
或许,古尔,今尔。
平平淡淡才是真吧!
我本应该批判,人在任何情况下应该保持自尊,保持人格,不折腰,可是我在看的过程中,把自己代入了田佩芝的角色,假如是我的话,我也会走相同的路,她只不过想体面的活着,孩子可以衣食无忧,有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我想如果那个时候,她有工作,通过努力工作获得报酬从而改善生活,那结局就完全不同了吧。
朱四夫人,在这部剧中讨厌不起来,甚至很难把她定义为坏人,有谋略,有野心,有手段,长袖善舞,当得起有勇有谋,你说她害了那些女孩子,如果不是她,那些女孩子又会怎样呢?
也不能把她等同于老鸨,她给予了充分的自由和诱惑,挖好了坑,其他人自愿往里跳。
我最喜欢的人是或者说让我心动的人是钱老板,说的话很难听,令人难接受,但就是讨厌不起来,反而心动,不知道为啥?
全剧人物各有特色,范宝华时代的投机者,冒险者,也是江湖义气者,活得潇洒,活得轰轰烈烈。
魏端本,传统意义上的好人,典型的读书读多了的读书人,正直正派循规蹈矩,是芸芸众生中的一员,他与田佩芝的相处充分阐释了贫贱夫妻百事哀,男人不坏女人不爱,女人不坏男人不爱。
整部剧中,最讨厌的人物是小宋,这是一个真正的小人,白眼狼,坏人。
没有四姐,他指不定在哪儿捡垃圾或者早就死在路边了,四姐供他养他,背地里却嫌弃背叛,最后更是落井下石。
虽然人物性格色彩经历各异,但是结局大同小异,都是惨淡收场,大时代背景下,个人命运无助悲哀,人性的扭曲。
田和魏这对糟心夫妻我本来不想评价,其实从张恨水写作的年代来看,田和魏的一切行为都有其合理性和足够充分的人性动机,俩人都不是彻头彻尾的坏人,却在乱世中落得如此悲惨的结局,是纸醉金迷的社会放大了人性中的贪婪与欲望,如果在和平年代,魏是本分守己的小公务员,田美貌艳丽无以复加,最差的结局也不过是《钢的琴》的开头,但是在1940年代,失意变成了窝囊,物欲转化成了糜烂。
就像剧里袁园说的:“好人在这个时代是活不长的。
”因为只有烂人才能在这个黑暗的时代里苟且偷生、纸醉金迷。
陈好把田佩芝演活了,人生中头一次对电视剧里人见人夸的美女角色有了具象的认识和赞同感,美貌是田佩芝的护身符,也是她走向不归路的缘起。
凭借美貌,田佩芝一步步犯错,却从不需要为自己的错误买单,命运馈赠的礼物被她一件一件毫不费力地拿走,从赌博到偷钱再到出卖身体,她的每一步堕落其实都不是命运所迫,而是自我选择(bytheway,田佩芝偷范宝华钱被发现那段简直是性张力拉满,百看不厌的一场戏,于和伟太帅了)漂亮是礼品,也是原罪,当你意识到可以凭借漂亮轻而易举地获得自己想得到的东西时,漂亮便成为了一种枷锁,抵消掉那些你本身可以付出努力达成目标的部分。
看剧的时候大家都在骂田佩芝和魏端本,毕竟是他们自己亲手缔造了自己的不幸,但如果真切代入到田佩芝拥有的是绝世美貌这个点,很多人物选择也都变得可以理解,“资源诅咒”是之前学国贸的时候学过的一个词,用在这里好像也很恰当,美貌是田佩芝的资源,也是诅咒。
其实不单单是美貌,绝顶的学识、口才……所有的一切都可能成为一种陷阱,如此才可理解何谓“命运赠送的礼物都暗中标好了价格”最后聊聊范宝华和袁园,真的很久没有在国产剧里见过如此人性光辉的女性角色了,不困于男女的情情爱爱,知世入世出世,活的清醒无比,最终追求理想信念而死。
很多人都在说如果最初袁园碰见的是魏端本就好了,其实这部剧更有意思的一个点还在于这种人物错位产生的戏剧冲突和张力,如果袁园最初碰见的是魏端本,他们俩也不可能在一起,魏端本最后会结婚的可能还是另一个如田佩芝那样的女子,我忽然发现我可能也有点相信宿命论,哪有什么如果当时怎么样怎么样就好了,或者说一步错步步错的,当下的所有结局哪里只是一场相遇结下的苦果,悲剧早在诞生的那一刹那就写好发生了。
以及,现实是,魏端本根本配不上袁园,袁园的理想是在这样一个混乱泥泞不堪的社会里本本分分地跟魏端本过一辈子吗?
袁园想救的是天下,一个高度具备社会责任感的人不应该被强行拘泥在小小的情情爱爱当中,于是她最终奔赴了前线,而不是选择了那个一直深爱自己的范宝华。
这才是张恨水是名家的原因。
让一个角色丰满不是给她安排丰富的人物关系和完美的性格,一个丰满的人物角色可以没有家庭、没有婚姻、没有爱情,她纯粹就是为了自己的理想信念而活,甚至不需要交代她的家庭背景、生长环境,哪怕是孙猴子这样的角色,也可以响当当地立住几百年。
剧里演的也是极好的,在重庆崎岖的山道上,袁园即将被现实击垮、无处可去时范宝华一把将袁园搂入怀中,说“嫁给我吧,我不相信你对我一点感觉都没有”时,袁园的手先是揽住了范宝华的背,然后又慢慢放下来,一揽一放,家国大义就这么演出来了,然后,就是袁园决绝的离去:我不会给你写信的。
“你看见了他,他看见了你,我们挥挥手就过去了,再往前就是更有意义的生活。
沮丧吗?
无非就是一个小布尔乔亚的无病呻吟,留恋他就是一种高度近视。
有时候看得远一点,不就什么都有了吗?
包括爱。
”范宝华配不上袁园,魏端本也配不上袁园,在这个动荡的革命年代,袁园需要的不是爱情,而是一个和她怀揣着共同理想信念的革命伴侣,某种意义上,当国产抗日剧谍战片还停留在小情小爱反映时代大义上时,袁园这个角色的完整呈现把《纸醉金迷》这部剧拉到了一个更高的高度。
剧本的优秀与否是一部剧是否杰出的前提,张恨水真是写了一出好戏,高希希也没拉胯,拍出了一部好剧。
(finally再浅浅吐槽下这部剧两个男主的选角,魏端本真的不应该找邵峰演,他念台词太话剧腔了,和魏端本这个窝窝囊囊的人设很不符合,而且我对他滤镜太大了,老是进入不了角色,怎么也感觉不出来原著写的那股子破烂劲;于和伟也是同理,他把一个强奸犯、一个乱世中的投机者演的太正气了,所以弹幕全是爱他的hhh真的很难评,有时候就是脸即正义吧)追完剧激情码字,很粗糙,望海涵
因为有陈好,所以本不期望这部电视剧能有怎样好的成绩,但今天看完着实使我钦佩高希希导演对原著的驾驭能力,经过高导的改编演绎,使得这部张恨水的名著给了当代人一个很好的亮相,尤其是结局部分,当剧中的所有人看见袁园的送葬队伍,心灵得到了忏悔,并直接导致最后他们人生的结局。
看完那场戏不仅是剧中人,说实话我自己也有了忏悔,重新思量与人生相比,孰重孰轻。
作为旁观者,我们很容易看清剧中众人的堕落和救赎,但与我们而言,又有几个人不是正深陷其中呢?
PS:对于剧中演员的演技来说,首推于和伟,范宝华这个人物可谓在亦正亦邪之间,他对袁园是真心的,对田佩芝有一丝怜悯,对于生意之间讲义气重诚信,所以才导致被洪五爷,何经理骗,当然邪处就不必我说了,大家心知肚明的。
其次没了。
PS2:建议看看于和伟的《局中局》。
第一集就让我看生气了dex还是别演戏吧
希望是爽剧,因为对元真儿有好感。这姐真的缺爆剧,唉。
蛮有看头的 元的演技比我上次看她好多了
地下赌场看场子的不带枪吗几个小屁孩冲进去胡闹?题材略微有点扯看不下去
七分,与明星大侦探《x学校杀人事件》那个案子异曲同工,父母(或者说监护人)欲望期待扭曲了感情的本真,四个青年各有各的苦楚,演员都不错,就是不知道剧情往爽还是往深里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