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豆瓣老用户,我对某些豆友的矫情真心感到遗憾!
很多豆瓣用户自以为很文艺,虽然这一点也是豆瓣起家的主要“驱动力”,但是多数豆瓣用户并不友好;很多用户都是自以为是的喷子,好像很多事情、很多故事都入不得他们的法眼,以自我的标准评判在网海中打捞到的一切。
当然,这么喷下去的结果就是,豆瓣的影响力越来越差、越来越菜。
这或许也是豆瓣走下坡路最主要的“推动力”之一。
就拿豆瓣用户对影视、书籍以及其他能够评分的功能来说,有时候真的很失公允,甚至某些人的评分毫无参考意义,纯粹就是个人好恶的表现而已。
有关豆瓣评分这一点,我记得之前有人做过“爆料”,不知道豆瓣运营者有没有做过深入调查或反思,反正豆瓣的吸引力越来越差倒是事实,给用户的体验也是越来越差劲。
现在,豆瓣想要“登峰造极”,估计只能走一些“偏锋”路线。
豆瓣喷子在老早之前对《大洋之间的灯光》这部电影的评分,真有点文艺过了头,然而折射出的实质是差评者并没有静心观看这部“文艺片”。
中国作为各个行业发展势头良好的新兴市场,影视业当然也是很大一块蛋糕,但是中国影视业的影响力,似乎还停留在八九十年代拍“四大名著”的那个层面,虽然画面中加入了不少新鲜元素,而且投资也越来越大,相关从业者的派头也越来越大,但这些似乎并不能保证行业人员在国际舞台上斩获更有影响力的奖项,偶尔能制作出一部口碑良好的影视剧,在观众评判其优劣最直接的依据——票房——上面就能看出,赶超好莱坞好像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再加上“宝莱坞”、“瑙莱坞”的兴起,我们并未发现国际市场认可并推广“中国坞”的消息。
然而可悲的是,你只要在网上,尤其是一些能够评分或发帖的网站浏览一下,就会发现网上“潜伏”着不少比好莱坞导演和演员组合起来的团队还要牛气的喷子,他们似乎比任何人都懂影视作品,也比任何人更会讲故事,更会拍电影,所以把《大洋之间的灯光》这样的作品喷了个“底儿朝天”。
我们也不要因此高兴太早,甚至以这些无聊加无良的评分作为评判一部作品好坏的标准,只要静心去欣赏一下这部电影,我相信很多人会被故事中的某个“桥段”催下眼泪。
我作为喷子中的一员,很负责任地告诉你,这部作品并不那么糟糕。
首先,一个女人流产两次、甚至更多次,她比谁都想要个孩子的心情,一般铁石心肠的人就想不来那件事到底意味着什么。
多数女人其实都有一个平凡的母亲梦,但这个看似平常的梦想,其实也是女性能作为母亲最为伟大的梦想。
有些人拒绝生孩子,言必称“讨厌孩子”,那是对人类的实质没搞清楚。
如果女性天生不喜欢孩子,或者说死活不乐意生孩子,这样的女人还不如废物一样的男人。
《大洋之间的灯光》里的女主就是个流产两次,因此深受打击,但又特别喜欢孩子的女性。
虽然我们看她的时候,感觉她是那种“傻乎乎”的女人,但她母性的一面确实很让人感动。
故事的矛盾冲突也就隐藏在这个女主这一点人性的光辉之中,需要观众一点点去理解。
相信读过《世说新语》的朋友都知道,有关“肝肠寸断”这个成语的来历,就出自其中的一则故事。
《世说新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桓公入蜀,至三峡中,部伍中有得猿子者。
其母缘岸哀号,行百余里不去,遂跳上船,至便即绝。
破其腹中,肠皆寸寸断。
公闻之怒,命黜其人。
”桓温的军队从水陆西进,进入巴蜀腹地。
大军前行,在大军一侧却有一个“不速之客”始终尾随。
这个“不速之客”就是一只母猿。
母猿为何要一直跟随桓温的战船呢?
因为它的孩子被一名军士捉走了,它来找孩子。
它一路追随,一路悲伤哀嚎,竟追了足足一百多里!
最后,母猿跳上战船,当场毙命。
有好事者剖其腹,发现母猿的肝肠寸断!
桓温得知此事,将那士兵也给斩了。
猴性尚且如此,你想想看,一个非常喜欢孩子的女人,她对待孩子的态度又是怎样的?
她流产两次再也怀不上孩子,或者说能怀上孩子,又担心再次流产的心情又是怎样的?
很多事情,我们能设身处地去想想,估计也就不会那么愚蠢地自以为是了。
当然,很多事情不发生在自己头上,你多数时候都会持以幸灾乐祸的心态。
人在这一方面,其实还没有完全脱离猴性。
其次,养孩子这种事,无论多幸福还是多辛苦,最好还是养自己的骨肉。
一般情况下,虽然你从小养大一个别人的孩子,感情方面能够得到满足,但在某些方面还是会给自己带来痛苦。
这一点,在讲究法律先于情理的西方犹且如此,那么在情理先于法律的东方恐怕就更是如此。
再说,一般人的胸怀也不够宽广,没法从最真挚的感情上接受一个非己出的生命,所以中文里有个成语叫“视如己出”,说白了,还是有些别扭的意思。
同样,这样的遭遇就发生在《大洋之间的灯光》里男女主角身上。
我不想过多表达自己的看法,感兴趣的朋友可以自己去看个究竟。
想想看,我们小时候得到一个自己喜欢的东西,明知原本不是自己的,然而非要占为己有,别人讨要上门,还死活不给人家,这样的经历说明了什么?
《大洋之间的灯光》中的女主伊莎贝尔养活了一个别人家的孩子,但当孩子的生母找上门来时,你能想得来她的绝望和痛苦么?
换做你,你愿意归还孩子给“别人”么?
我们从这个“傻乎乎”的女人身上能学到什么?
全心全意去爱,全心全意保持善良,全心全意做个平凡而又伟大的女性,这或许才是活着的更重要的意义吧!
当然,男人更应该像男主汤姆那样全心全意去爱,甚至为了自己心爱的人,宁愿为她犯点事。
虽然常被良心困扰和谴责,但那种爱意终究不能变味。
再次,莫要高估人性也莫要低估人性。
再怎么样的影视作品,它总归都是给人看的,因此肯定有对人性善与恶的思考;对于善良,我们要褒扬,而对于邪恶,我们都要唾弃。
当你发现人因为自私而给自己带来痛苦之时,其实内心深处的某个邪念同样让人痛不欲生。
当然,西方影视作品总是呼唤英雄出世,东方故事总是希望有个美好结局,两相比较,人性的向善总比邪恶更容易达成共识;邪不压正,这在任何时候都是人类故事的主旋律,否则,人类的故事全成了“纯属虚构”,想想也很没劲的。
所以我们要相信人性善良的一面,假如这世上的多数人还有善良的话,那么这个世界应该还不会尽早完蛋;否则,还不如早点完蛋。
《大洋之间的灯光》其中的“灯光”,它想照亮的兴许正是人心中最为黑暗的角落。
所以,当你没完全理解那“灯光”的涵义之时,一定会被平铺直叙的故事折磨得异常烦躁,立马就有看不下去的情绪。
其实完全没有必要这样大动肝火,它不过是一个平平常常的故事,只是在试探解读人性而已。
人生正如看电影一样,当我们把很多故事,在经过若干年后再去观看的时候,你就会发现当初自己的每个故事,其实都是那么平淡无奇,可又不知为什么,非要较真个你的我的。
然而就在那些平淡无奇的故事当中,我们突然明白了人生的意义——要爱就好好爱一次,要恨就狠狠恨一生,要原谅就真心实意地原谅一回,要活就认认真真活一次,要死就踏踏实实地死过去......我不懂什么电影最好看,票房高低也不关我什么事,但我觉着一个故事总能让人流泪,那它一定就是个好故事,哪怕不够好,那也坏不到哪儿去。
所以我说,《大洋之间的灯光》这部电影,它讲述了一个不错的故事,爱好文艺的小伙伴们应该静心去看——前提是,请忘掉所有“影评”!
《大洋之间的灯光》根据M.L. Stedman的同名小说处女作改编,该书今年七月在美国出版后,很快便登上了《纽约时报》畅销书榜单。
小说讲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一名老兵带着他年轻的妻子来到了一个偏僻的澳洲小岛当起了灯塔看守人。
远离硝烟的夫妇俩过着平静的生活,唯一的遗憾就是他们无法生育孩子。
一天海边冲上来一条小船,船上有一个死人和一个婴儿,夫妇俩决定违背灯塔看守人的规则,把这个小孩抱回来当成自己孩子抚养,但他们的这个决定却带来了一系列灾难性的后果……
心痛两个小时,依然等不到happy ending。
而这个女人心痛了半个世纪...剧情太虐心。
崩溃边缘的这条载着梦想成真的小舟隐含的名字叫道德。
她不是上帝的神迹,却是一次终极的考验。
选择,太难了...太难了!
不能责怪上帝,上帝不是规则的制定者,他只是发现者,如佛陀一般。
同时,他们都希望人们也能发现。
顾名思义,显而易见:真善美是命运海洋永恒唯一的灯塔。
看到最后哭了,很温馨很感人的电影,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痛苦是无法形容的,男主汤姆是老兵,女主伊莎贝尔的两个哥哥是因战争而失去主命,女主渴望亲情,婚后想有自己的孩子,可是因为两次流产不能有自己的孩子了,两个人是灯塔的守护者,灯塔为过往船只照亮回家的路!
在某一天女主在海边怀念逝去的孩子时听到海上的一阵婴儿的啼哭,船上是一个死去的男子和一个女婴,男女主救下孩子,在女主的一再祈求下,男主违心违背原则没有报告而是留下孩子自己抚养,女孩取名露西,露西长到几岁时,男主为露西找到亲人并进行了报告,男主决定自己扛下一切并入狱,女主不原谅男主的行为,孩子回到了生母家恢复本名格蕾丝但并不适应,有一次露西离家跑到了有灯塔的海边,想找回原来的家,露西的生母汉娜要求女主指控汤姆,她就让露西回到女主这里,女主经过内心痛苦挣扎追到海边说出了真相,露西的生母原谅了男女主并为他们求情,我感到很温馨的一幕是外公带着露西骑马,与她沟通她为什么会有一个新家,并尊重露西的意愿叫露西格蕾丝,露西格蕾丝来到生母汉娜身旁并给汉娜诉说外公带自己骑马的事,汉娜教露西格蕾丝编花环戴在头上,汉娜终于得到了失而复得迟来的女儿承欢膝下的快乐,也获得女儿的亲近,镜头一转女主老病在床并在男主的照顾下去世了,露西格蕾丝已为人母,带着孩子来见年老独居的汤姆,并感谢男主夫妇救下她并曾经把她抚养照顾的这么好,当汤姆抱起婴儿篮里的小孩子时,画面让人很感动,汤姆将伊莎贝尔留给露西的信拿出来,信里女主提到为了露西更好的生活承诺永不见露西,大结局年老的汤姆在夕阳下看着露西的汽车远去,很圆满!
剧里生母和养父母都为了爱而做了最难的抉择,让露西格蕾丝在富足的环境幸福美满生活,这是生母和养父母共同的期望和成全!
挺好看的电影!
阿莉西亚维坎德和法斯宾德真搭对。
一个妄想狂一个自我中心。
看完更加确定著名蕾丝片的导演根本就不懂女人了,找两个极其直到几乎不会有女性密友的女人演蕾丝。
违反了最基本的戏剧选角原则:应该尊重的人之间的联系方式。
一个不尊重演员的人能拍出什么来,只会是金基德吧。
一个有包容有安全有自由的couple,会做的就是:我包容你做任何事,只要它在我的人生范围内。
并非我能提供的一切,而是我能提供的一切可能。
铁达尼号是如此,这一部也是如此。
无论是拆毁还是成就,都是我们的人生。
“我给你我能够给的爱。
”灯塔。
“别怕,我相信你。
”沉船。
在无人之境,我们能看到的就是通往世界尽头的唯一途径。
一个人和他的爱,一个女人和她的生命。
这一切构成一个与全世界对等的重量,以一座灯塔的形式矗立于世界尽头。
正如铁达尼号当中,最好的场景不是冰川下沉入水中慢慢远去的面影,而是水流灌进密闭的舱室,杰克打开两手间短短的距离,对拿着消防斧,因为刺骨的冰水和爱人将死的恐惧而颤抖的露丝这么说:“我相信你。
”
她爱他,但这份爱并不美好,美好的爱情是相互的。
有人说:“爱一个人,就算对方不爱我,我也心甘情愿为对方付出。
”这种说法很高尚,但无法改变事实,事实就是你和一个不爱你的人在一起,而对方和一个他不爱的人在一起。
一直以来,笃信不疑,人生值得的至尚唯美即是:爱,在一起。
所以为此在那条路上,往返无数次,风雨无阻,从未停歇。
爱情中的遗憾最怕如此确凿,让转身时万般流连。
爱她。
只是,最终未能给她完整。
只是,因为失去过,所以更懂得。
旧时光渐渐消亡,故事中的人带着故事步履不停。
似乎只有暴风雨永远不会缺席,吹折一些枝桠,零落成泥,又有新的枝繁叶茂。
他们的爱情在风景如画的海边田野间顺理成章。
爱情的美就和大洋之间的灯光一样,轻柔宁静但却永恒。
为她,我愿意。
愿意,千千万万次。
汤姆和伊萨贝尔简直是对性别刻板印象的完美化身,汤姆理性节制,伊莎贝尔感性冲动、甚至歇斯底里……现实中的男性和女性,其实是两个人的结合体,时而是汤姆,时而是伊萨贝尔。
如果几年前看这部电影,一定会觉得汤姆违背本心,在妻子的恳求下留下孤婴,好生无奈;他以一种英雄式的自我牺牲换取崩溃妻子的相安无事,好伟大!
但是,伊莎贝尔第一次临产的时候他在哪?
第二次临产他除了安慰也没有其他实质性的回应。
妻子产期将至岛上又荒无人烟,二人应该提前协商紧急方案以防万一…… 当然,流产、滑胎、收留遗孤再到失去,这些种种本可归为生活的无奈和不易,而不去责怪任何一方,但在电影里将人复杂情感和处事方式以性别为界进行简单的划分,再成倍放大的处理令人十分不爽……
电影《大洋之间的灯光》不仅是一部关于爱与救赎的故事,更是一部深刻剖析人性、展现善良与宽容的影片。
它根据英国作家M·L·斯坦德曼的小说《灯塔里的陌生女孩》改编,通过细腻的情感描绘和引人入胜的情节,将观众带入一个远离尘嚣、却又充满情感纠葛的世界。
影片的故事发生在一座孤悬于大洋之间的小岛上,退役军人汤姆被安排成为守岛人,与这座灯塔相伴,与孤独为伍。
然而,伊莎贝尔的出现,像一缕阳光照进了汤姆的生活,两人的爱情如灯塔的灯光般温暖而明亮。
他们在这里过上了简单而宁静的生活,种菜、养家禽,仿佛与世隔绝,成为了一个真正的世外桃源。
喜欢这前半部分,有时候我会想如果把我安排在那里,我会如何度过守灯塔的时光,会孤独地发疯吗?
还是尽情地享受静谧时光。
按时送来充足的补给,然后给我足够的书籍,即便没有手机和电脑,我想也是极好的。
有的时候,望着熙熙攘攘的周边,我渴望孤独。
然而,他们生活的平静并未持续太久,伊莎贝尔的两次流产让她深受打击。
而一艘漂来的小船和其中的一具男尸与一女婴,更是将他们的生活推向了另一个方向。
汤姆起初坚持要上报,然后把孩子送走,但是禁不住伊莎贝尔苦苦哀求。
面对这样的困境,汤姆做出了一个改变他们命运的决定——把男人的尸体埋了,留下了女婴,并给她取名为露西。
随着露西的渐渐长大,一家三口的生活变得更加美满和幸福。
然而,当露西的生母出现时,所有的秘密和愧疚都被揭开。
汤姆的内心经历了巨大的痛苦和挣扎,他最终选择将真相公之于众,为此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之后每个人都很痛苦,汤姆为了维护妻子,揽下所有罪名,汤姆可能要终身被监禁。
伊莎贝尔觉得丈夫不爱他,才会故意留下证据,让露西的生母发现了露西。
露西的生母发现孩子排斥她,因为在孩子的心里,伊莎贝尔才是她的妈妈。
影片中,没有一个真正的“坏人”,每个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面对生活的困境和内心的挣扎。
汤姆和伊莎贝尔的善良和爱心,露西的生母的宽容和原谅,都让人深感震撼。
他们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爱的力量,展现了人性的光辉。
事实上,也没有绝对的对和错,每个人看待问题的角度不同。
x影片的结尾,露西带着自己的孩子找到了汤姆,并读到了伊莎贝尔留给她的信。
这一刻,所有的情感都得到了释放和升华。
我们也在这个过程中,感受到了爱的力量,理解了宽容和原谅的重要性。
《大洋之间的灯光》不仅是一部关于爱的故事,更是一部关于人性、责任和成长的故事。
它告诉我们,无论生活如何曲折和艰难,只要我们坚持内心的善良和爱心,就能够找到属于自己的灯塔,指引我们走向正确的方向。
影片的画面也美得令人心醉。
大海的浩渺、灯塔的孤独、小岛的宁静,都构成了一幅幅美丽的画面。
而不知为何,有关灯塔的电影或者书籍我都喜欢,就好像也能指引我走到正确的航线上一样。
这样说来,我也算是个灯塔控吧!
电影:《大洋之间的灯光》国家:英国、新西兰、美国上映:2016(威尼斯电影节)导演:德里克·斯安弗朗斯主演:迈克尔·法斯宾德、艾丽西亚·维坎德豆瓣:7.0=====2024年,继续我的1000部电影计划!
大家好,我是亿亿!
今天给大家推荐1000部电影的第82部:《大洋之间的灯光》-over-
这多少是一个悲情的电影。
一对驻守孤岛,守护灯塔的夫妇在雨夜里发现大海中漂过来的筏子上有一个死去的男人和一个婴儿,他们埋葬了男人,将这个女婴抚养下来。
巧得很,丈夫在回到岸上给孩子做洗礼时发现了这个女婴的生母,出于对这个丧夫且丧女的可怜女人的同情,他偷偷给孩子的生母留了一张纸条,告诉她:孩子还活在人世。
夫妻俩没有自己的孩子,因而非常疼爱这个女婴,养母更是把她视作自己的一切。
可是,这份爱到底是建立在剥夺了孩子生母的幸福之上的,丈夫内心里很是自责。
出于对妻子的爱,他始终背负着这份沉重的精神折磨。
几年过去了,一个偶然的机会,他们带着孩子遇到了孩子的生母,丈夫不敢正视这个生母的苍白、忧郁和悲伤,这一次,他将孩子身上的一件信物偷偷地放到生母家的邮箱,带着惭愧和内疚离开了。
这个几近绝望的女人抓住了这颗稻草,全家人不惜所有财力去警察局报案,一定要将自己的骨肉找回来。
没多久,两个警察带着一条小船来到了夫妻俩居住的小岛,并带走了丈夫和孩子。
其实,真正的悲剧这时才开始。
丈夫深爱自己的妻子,将所有的罪责自己揽下,因此,承担了杀人的罪名;妻子不理解丈夫的行为,认为他根本不爱自己,无法接受失去这个养女的痛苦,坚决不肯为丈夫证明清白。
这个母亲幸福了吗?
没有。
孩子根本不认她,而且,离开了疼爱自己的养父母,来到了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她也受到了极大的伤害。
一天,趁人不注意,这个孩子离家出走了!
故事中的每个人似乎都没有错。
孤岛上的夫妻在风雨中将孩子从船上救下来,全心全意地爱着她,疼爱她,视其为自己的骨肉,真的没有错。
丈夫发觉孩子生母的存在时,妻子已经离不开这个孩子了,他真的是左右为难,既同情孩子的生母,也怜惜自己妻子对孩子的热爱。
而孩子的生母也没有错,自己和丈夫的唯一骨肉是她生活的希望,她竭尽全力地想找回她,更是人之常情。
而这个可爱的女孩呢,命运是多么无常啊!
小小年纪就面临着与亲人分离的悲苦,她怎么可能做错了什么呢!
电影里的三个主要人物都是善良的人,他们爱自己所爱的人,努力做好每一件事情,并不想去伤害别人,可是生活就是这样,每一个人都经历了命运的摔打和磨难。
在我心里,这个男人不仅仅是错了,而且是错的很离谱。
大多数情况下,男人都是理智坚强的,何况这个丈夫经受过了八年的战火、鲜血和死亡,他应该比任何人意志更坚定、更顽强,这从他主动提出一个人在孤岛上独守灯塔就应该能看出来。
可是,他竟然因为一时的心软,同意了妻子留下孩子、隐瞒上报事实的主张。
他明知道这样做是错误的,是有隐患的,不应该感情用事,不应该一失足成千古恨,可还是接受了这个建议。
这是他的第一次错误。
一个男人应该有决断、有担当,既然做出了决定,就应该坚持一条路走下去,不要再东张西望、反反复复、患得患失,造成最后不可收拾的局面。
可是他又继续犯了第二次、第三次错误。
暴风雨中救下的这个孩子是上天给他们夫妻二人的恩赐,是命运的安排,既然认定这一点了,就真的不要再去改变,改变对谁都没有好处。
孩子的亲生母亲失去了丈夫和女儿,自然是沉痛万分,但随着时间的流逝,她会逐渐淡忘往事,或者深埋心底,逐步接受新的生活。
而这个丈夫自以为是的几次良善的提醒,却一次次让她掉进痛苦的回忆中,心理一直有牵挂、不得安宁,因为难以忘记过去,自然无法开始新生活,这对她来说真的并不是什么好事情。
因为丈夫一次次的给孩子生母递信息,造成了故事中的母子分离、家庭离散的结局,给自己、妻子、孩子都带来了巨大的伤害,打散了原本平静、安宁的生活,带来了难以控制的局面,这样做,真的是对的吗?
我认为丈夫的这个举动真是足够愚蠢的!
一个男人做事要考虑周全,而不能一时冲动,应考虑到事情最终的走向。
如果他始终心怀歉疚、不安,完全可以采取别的、更可取的办法补救,或者,过几年,等女儿长大了,等所有人能够接受这样结果的时候,再公之于众。
总之,这个男人的一意孤行、自以为是,害了自己,也害了所有的人。
很多人觉得这部电影的主题是宽恕,是呼唤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理解和成就;其实,一部好的电影应该能挖掘出很多主题,让人们在观看故事的同时,找到抒写自己情感的很多焦点,并由此深发开,展开不同的想象。
这部电影带给我的还有悲悯,还有寂灭,还有生命消逝的追问。
影片的前半部分讲述了这对夫妻美好的相识和甜蜜的相爱,不知道为什么,我看到这些的时候总是有些紧张:美丽的女主角、英俊而略沉默、忧郁的男主角,浪漫的书信,飞旋的海鸥,有着灯塔的小岛……所有这些都太美好了,太令人向往了。
太容易得到的幸福让我紧张!
我担心这样的幸福流逝得太快!
当女主角一次次地流产,眼里流露出哀伤时,我才轻轻地舒了一口气。
因为,这样的挫折应该不算什么。
可是,那些美好的日子、相亲相爱、无忧无虑的日子就再也回不来了!
电影没有再播出这个女人在失去养女,夫妻俩共度余生的画面,我相信,那个曾经那样美丽的脸孔、那样甜美的欢笑不会再出现了。
如此短暂,如此美好,这就是我们每个人的一生啊!
并不是说要做到催泪才是感人的电影。
电影节奏把控地非常好,细腻却能激起澎湃。
朋友说过女人一生有几个阶段,每个阶段之后便会有另一个自己。
婚后、生育都是其中的阶段。
lsabel两次流产,我们不能真正体会到她经历了何种心情。
当她遇到lucy时做出的决定,我们站在她的角度实在说不出对错。
最后lucy的亲生母亲也选择了原谅。
所以这就是一部很温情的电影,人性的美就和大洋之间的灯光一样,轻柔宁静但却永恒。
如果说爱如潮水,那么宽容就似人间的灯光。
太冗长,如果不是两个我喜欢的演员,当真看不下去。
剧情烂俗女主角是带资进组的吗演技不能更烂
法鲨和坎妹完全是公费恋爱,剧情实在是太狗血太圣母,后半段稍微好一点。
就风景还行
(12.26重新打分,减一星)MDZZ,越看越生气,真想给女主这种又作又自私的傻逼一拳(╯‵□′)╯︵┴─┴
拖沓。
实在看不下去了
法鲨真帅。故事,难于启齿。
有点烂尾的感觉,其实我就是来看法鲨和坎妹的定情之作,画面超美,风景超美。
Alexander Desplat www
分手吧。
天啊……一切是何等的感人!何等的溫馨!
画面,音乐,光影都很美
只不过是想要一个孩子
无聊
畅销小说水准。朋友说了,法鲨就是英国版赵又廷。微笑*3
导演想做精致的情节剧,结果就是撒狗血。为什么女性人物都要这么歇斯底里不可理喻。看点:景色和法鲨的欧洲第一腰。
在35岁生日的时候,深夜看完这部电影,温暖而感人。节奏是如此缓慢而美好,人,景,海,灯塔,一切都是自己想要的。感谢这部电影。
你两就是这么搞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