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演大卫·洛维: 很早的时候,在我的头脑中,就住着一个鬼,一个穿着床单的鬼。
我爱这个鬼,这个穿着床单的鬼,以前,我也尝试着去拍关于他的电影,但是都没有成功。
现在看来,他一直在等着我,等着一部合适的电影。
我和妻子的争吵
大卫·洛维 在拍《彼得的龙》期间,我和我妻子从德克萨斯州搬去了洛杉矶,我又去了新西兰,那是《彼得的龙》的拍摄地,拍完后我又返回了洛杉矶。
离开德州对我来说是很心痛的,因为我和我妻子结婚后的第一个家就在那里,我爱那里,所以我和我妻子会在假期的时候回去德州住。
在度假的时候,有一次,我问她:“我们能不能在拍完《彼得的龙》后返回到德州?
”但是她说:“我不想回德州了,我觉得洛杉矶挺好的,洛杉矶是个好地方。
”就是因为这个意见的分歧,我们发生了争吵。
我爱德州,那是我和我妻子曾经一起幸福过的地方,我是属于德州的。
就因为意见的分歧,我们开始了争吵,我们坐在在沙地上,画着直线,线条的长度表示着为了彼此我们还能走多远,我们就这样探讨着我们的未来。
在争吵时,我似乎一度看到了我们两旅程的结束,我常常回想那个时刻,原来一件如此简单的小事就可能让我们的幸福结束,我感到如此的困扰和悲伤。
但幸运的是,我们冷静了下来,并达成了和解。
后来我把我们的这段争论的内容写了下来,并且变成了电影的一个镜头。
关于这个镜头的剧本内容,我写了差不多有10页的样子。
我还记得那天,卡西和鲁妮在片场要表演这个镜头,而我的妻子也在那里,当卡西·阿弗莱克和鲁妮·玛拉的对话中出现了我们曾经争论的内容时,我看到她翻了翻白眼,哈哈,当然她是不会介意的,她是完全支持我的,她可能在想:“我是非常支持你的!
因为你把我们的关系延伸到了艺术创作中了啊。
”这个镜头的内容也是其他镜头融合在了一起,按照我们的需要,穿插在了不同的地方。
暖心的朋友;还好我没放弃
从左往右依次是,卡西,服装设计师安内尔,制片人托比和詹姆斯,和大卫·洛维 当时我还在洛杉矶为完成《彼得的龙》而努力,我在想在这个暑假,我还能做什么呢,我觉得现在是时候,也是最好的时候下定决定去拍这部电影了。
下定了决心要拍这部电影,我就开始通知我的朋友了,真的,我只叫上了我的朋友,他们都是我非常要好的朋友。
我打电话给他们:“嗨,朋友,你想来和我们一起干这个大事吗?
”“这个夏天,你们愿意花两周的时间待在德州吗?” 我的摄影师安卓(Andrew Droz Palermo),艺术指导杰德(Jade Healy),服装设计师安内尔(Annell Brodeur)等等,他们都来了。
我的团队是很小的,也很团结和紧密。
在前面的一段时间里,我必须花狠多的时间待在洛杉矶完成彼得的龙,在周末的时候,我就飞到德州,我们会一起去找适合拍摄房屋。
我们没有传统意义上的准备过程,一切就是那样的有组织地走到了一起,但准备过程的缺失的确会造成一些问题。。
我是直到完成《彼得的龙》的两天后,我回到了德州,整个拍摄才完全开始步入了正轨。
在拍摄中期的时候,我差点就放弃了这部电影,因为那时候,在很多次的拍摄中,达不到我想要的那种方式,但同时我也发现我们的拍摄已经太深入,以至于无法后退。
那个时候,我失去了信心,有时候,我都被自己说服了,我甚至告诉自己:这项工作怎么这么的复杂和困难!
这完全就是不行的啊。
我在那个时候,已经准备好去失败了。
但是我有最好的朋友,最好的组员,他们鼓励我,我们一起努力,坚持下去,总会找到解决方法的。
绝妙的方式;我们的幸运 因为我们是自筹资金的,所以一方面在使用钱的方面没有大的束缚,有足够的资金让我们使用而不会造成我们的破产,不需要去敲别人的门去要钱,但是另一方面,我们的资金预算都是比较小的,我们得想一些聪明的办法去用好钱。
大家知道我们拍的整部戏都在这个房子,最后这个房子也被拆了,这个是真的拆,并不是什么模型,或者是什么胶合板的墙。
所以如何找房子真是个大问题。
在这方面,我们的制片人詹姆斯(James M. Johnston)和托比(Toby Halbrooks)就用了绝妙的方式来实现这一目标。
他们打电话给了当地的拆迁公司,并且拿到了确定要待拆除的房屋名单,我们就开着车,去看这些待拆除的房子。
如果有房子符合我们的要求,我们就打电话给这个房子的房主,问他们是否愿意让我们使用房屋。
后来我们找了一个看起来完美的房子,正是我们想要的那种房子,这栋房子的主人名叫斯库特。
在我们的艺术设计师杰德的指导下,我们把这栋房子修复好了,设计了厨房,安装了地板,甚至维修了天花板,最后看起来完全像个温暖的家。
然后当我们把它装好了以后,我们又拆毁它,就像电影中那样拆了它。
就像电影中那样拆了它 在这栋房子里拍摄的时候,令我们完全没想到的是,房主斯库特不仅同意把房子交给我们使用,而且在我们拍摄电影的过程中,他还帮了我们超大的忙。
他的孙女,那时候正在上高中,在片中成为了鲁妮的替身,而且在片中,她还扮演了其中的一个拓荒者。
斯库特也开着一家空调公司,他给我们安装了一种便携式的设备,能把冷空气送进房子里,使得我们能够在德州的酷暑下保持干爽。
我们是非常欢迎他们来到我们的拍摄大家庭的,他们帮了我们很多。
当然,他们也来到了圣丹斯电影节来参加我们的首映礼,他们同我们一样为这部电影骄傲。
我觉得没有他们,我们不可能完成这部影片。
还有点花絮:1. 本片拍摄于美国德克萨斯州的艾尔文市,本片的资金来自导演大卫·洛维执导的上一部影片《彼得的龙》(就是那部美国动画电影)2. 电影从一开拍的时候,就是对公众保密的。
直到电影拍完了,都过了几个月了,导演才宣布“咱们的电影拍完了,电影叫鬼魅浮生。
”3. 2017年1月22号,这部影片在圣丹斯电影节首映,而早在首映之前,A24电影公司就获得了电影的发行权。
4. 鲁妮·玛拉吃派的镜头只拍了一次就成功了,一次就成功哦!!
还有啊,关于鲁妮吃的这个派,导演大卫·洛维说:“鲁妮吃的那个派啊很好吃,那个派是素食巧克力风味的派哦!
”给大家解释下为啥叫素食巧克力派,一般做巧克力派嘛,都要用到鸡蛋,黄油,牛奶等等和面粉和在一起做小面饼,果酱拿来做馅,然后在巧克力酱那里滚一转,就好了。
所以素食派意思就是不用到鸡蛋或者不用牛奶来和面,或者不用黄油啊等等。
未经同意不得转载 ,本文翻译整理于2017年8月12号,后面还有2000多字还未整理有空再整理分享给大家哈。
BYE我完成的其他花絮故事:《三块广告牌》的幕后以及致敬!
你知道科恩嫂的花头巾是在向哪部片子致敬吗?
知道片中的小鹿是谁吗?
你知道弹吉他的伍迪·哈里森吗?
你知道...... 2018,汤姆·哈迪的 《毒液》,很多事情,你有所不知裴淳华和克里斯蒂安·贝尔的新片:关于《敌对分子》你不知道的事银翼杀手,30年后归来:《银翼杀手2049》杰克·吉伦哈尔新片《坚强》幕后阿汤哥新片《美国制造》电影花絮梦工厂动画《内裤队长》幕后《房间》女主布丽·拉尔森新片《玻璃城堡》电影花絮卡西·阿弗莱克、鲁妮·玛拉的新片《鬼魅浮生》幕后故事,花絮,还有很多,还算可以吧《蜘蛛侠:homecoming》花絮翻译:里面关于霍兰德的很多,有意思的还是关于巴基和美队吧Baby driver (极盗车神)的所有花絮塞隆女王和一美敬业的《极寒之城》《死侍2》花絮:关于预告片和影片制作
“但我们别把爱牵扯进来,我们把这些都归结于为某个人会这样想,他们会因为这个而铭记我,他们的确如此,我们也记得,十分肯定的是我们尽一切所能让自己与世长存,我们一点一滴积累我们的遗产,或许整个世界都会铭记你,或者只有几个人记得你,但你都会尽你所能保证自己去世后还会对周围有影响,所以我们还在读这本书,我们还唱那首歌,孩子们都会记得他们的父母和祖父母,每个人都有家谱,贝多芬有他的交响乐,我们也有,每个人都会继续听它,为了可预见的未来。
但是这时问题出现了,因为你们的孩子们,只是想说,他们都会死的,孩子们的孩子们也会死,这样循环下去,然后地球构造也会发生翻天覆地的转变,优胜美地公园会爆炸,西部板块会移动,海平面会上升,山脉会崩塌,百分之九十的人类会消失,一瞬间的事,这就是科学。
活下来的人会去地势更高的地方,社会秩序将消失,我们会退化成食腐动物和狩猎者以及采集者,但是或许有个人,有个人某天哼着他们曾经熟知的旋律,这给所有人一线希望,人类濒临灭绝,但他们又撑了一段时间,因为有人听到有人在洞穴里哼着一段旋律,在他们耳中的呈现的物理现象,让他们感到了恐惧、饥饿、仇恨之外的情感,人类得以继续繁衍,文明重回正轨,现在你想着要写完那本书,但它没法永世传承,因为不久后,地球会灭亡。
在几十亿年后太阳会变成红巨星,最终会把地球整个吞噬掉,这是事实,可能到那个时候,我们已经在另一个截然不同的星球上开店了,对我们有好处,也许到时候我们已经能把所有重要的东西都随身带走了,他们在那边有《蒙娜丽莎》的复制品,有人看着它,混合一点外星土和口水,画一幅新的,就这样继续下去,就算这样也无所谓,因为即使人类用某种形式把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的录音带到未来,未来也会陷入僵局,宇宙还会继续扩张,一切都会随之走向灭亡,你所奋力争取过的一切,你和世界另一端的陌生人所分享的一切在毫不知情的情况下,也在跟另一个完全不同的星球上的来自未来的陌生人分享着,让你自鸣得意或者高人一等的一切全都烟消云散。
这个维度中的每一个原子,都会轻而易举地被力分开,然后所有这些被分开的粒子会再次聚合,宇宙会将自己缩小成我们看都看不到的一个小点。
你们可以写本书,但书页会烧成灰烬,你们可以传唱一首歌,你们可以写一部戏,希冀人们会记住它,一直演下去,你们可以建造自己梦想中的房子,但最终这些都没有亲手把篱笆桩埋进土里重要了或者做爱,我觉得两者没什么区别。
”
男主演卡西·阿弗莱克在今年刚刚凭借《海边的曼彻斯特》斩获了奥斯卡最佳男主角,是名正言顺的影帝。
他的亲哥哥本·阿弗莱克是《蝙蝠侠大战超人》中的蝙蝠侠,
同时也是一位优秀的导演,他执导的《逃离德黑兰》荣获了2013年奥斯卡最佳影片。
卡西·阿弗莱克和本·阿弗莱克也是世界上少有的同时获得了奥斯卡的亲兄弟。
电影的女主演鲁妮·玛拉也是实至名归的实力派演员,
她因出演《龙纹身的女孩》提名第84届奥斯卡最佳女主角,又凭借《卡罗尔》获得第68届戛纳电影节最佳女主角、第88届奥斯卡最佳女配角提名。
影帝和影后的加盟,使得《鬼魅浮生》成为一部不普通的鬼片,而是要冲击奥斯卡的鬼片。
鬼片要冲击奥斯卡,其难度比其它类型的电影大得多。
比如好评如潮的《第六感》,豆瓣评分8.8,提名6项奥斯卡,结果1个都没中。
还有提名奥斯卡最佳影片的《人鬼情未了》,最终也被《与狼共舞》击败。
说起来,《鬼魅浮生》和《人鬼情未了》有点像。
它不以惊悚、血腥为看点,相反这是一部文艺、温情的电影。
鬼不一定都是可怕的。
电影一开头,这个色调,这个氛围,就给人一种小清新的感觉。
一对情侣躺在沙发上,画面十分温馨,完全像是一部文艺片。
没错,这是一部完全不恐怖的鬼片。
他们是C(卡西·阿弗莱克 饰)和M(鲁妮·玛拉 饰),正在讨论搬家的问题。
M说:“小时候,家里经常搬来搬去。
我会写纸条,把它们叠得非常小,然后藏在各个角落里,所以如果有一天我想回去的话,那儿会有一部分曾经的我在等着。
”C问M:“后来你回去过吗?
”M答道:“没有。
”看似无关紧要的闲聊,实际上为后面的故事埋下了伏笔。
画面一转,出现了这样的字幕:“无论你何时醒来,总听得到关门声。
——弗吉尼亚·伍尔芙《鬼屋》。
”
这对情侣经常听见房间里有声音,比如有东西压到钢琴的声音,再比如晚上也能听到怪声。
没过多久,C出车祸遇难了。
在医院里,M见了男友最后一面,从此他们阴阳相隔。
当M离开之后,C却坐了起来,成为一名披着床单的鬼。
这可能是史上最不恐怖的鬼了,甚至还有点萌。
由于他是鬼,所以大家都看不见他。
当天堂之门打开的时候,C没有踏进去,而是披着床单离开医院,穿过草地,回到了家里,因为那里有他一生的挚爱。
荒凉无际的草原,落霞满天的黄昏,茕茕孑立的孤影,营造了肃杀和悲凉的气氛。
看到这里,虽然与常规的鬼片与众不同,但还是略显枯燥。
因此,不少网友表示看了20分钟就愤然离席。
乍一看这是对《人鬼情未了》的拙劣模仿,实际上并非如此。
当C回到家后,此时M正独自坐在地上吃派,足足吃了5分钟,直到吃得吐了出来。
原来,像C这样的鬼魂并不是只有一个,在他家对面也有一个鬼魂朋友,鬼魂朋友说自己在等人,但已经不记得等的是谁了。
C每天住在家里,默默地关注着M。
默默看着M和新男友拥抱,
默默看着她搬家……
临走之前,M在墙缝塞了一张纸条,然后刷油漆把它填平。
然后,她就永远地离开了……后来,这里搬来了新的房客。
他们越幸福,C就越难过,C终于忍无可忍,伤心地开始捣乱。
因为闹鬼,这家人搬走了,随后又有了新人搬了进来。
可是,C始终没有等到M回来。
有一天,C的鬼魂朋友率先放弃了等待,说:“我觉得他们不会来了。
”
于是鬼魂朋友消失了,这是Ta的第二次死亡,可能也是永远的死亡。
后来,这里拆迁了,修成了摩天大楼。
生无可恋的C决定跳楼自杀,
结果他并没有死,而是回到了几百年前。
他想死都死不了。
终于,他又回到了自己和M相爱的时候。
当年压到钢琴的是他,在晚上发出怪声的也是他。
最后,他把墙缝扣开,拿出了里面的纸条,
然后化为了虚无……
没人知道纸条上写的是什么,让C决定不再等待。
电影成本只有十万美金,采用的是极简主义,直接给男主披上一个床单,连化妆的费用都省了,这就注定这部电影看重的并非表面,而是内涵。
电影的节奏很慢,台词不多,以意识为主,甚至还和神学有关,也就导致表达的主题非常抽象,以至于口碑两极分化。
本片在今年的杜维尔美国电影节斩获了评审团大奖、启示录奖、评论家奖三个奖项,看来学院派还是挺认可的。
截止9月23日,本片豆瓣评分7.7,IMDb 7.4,MTC 84,烂番茄新鲜度92%,足以说明本片尽管褒贬不一,但总的来说口碑还是相当不错的。
电影的主题实际上还是爱情和等待,同类电影大多是主角失去配偶或者分手之后,讲述主角的生活多么痛苦,多么难过,最后要么找到新的伴侣,要么和前任和好,要么继续孤独下去。
比如《人鬼情未了》中,女主最终还是发现了死去的未婚夫的存在,还通过灵媒取得了联系。
而《鬼魅浮生》则反其道而行之,从死者的角度出发,先聚焦女主的痛苦,再讲述男主更加痛苦,从而形成鲜明对比。
而且男主身为鬼魂,最多只能搞搞破坏,但并不能和人类交流。
和女主相比,显然他是更丧的。
女主吃派的片段饱受争议,不少网友表示这5分钟的“长镜头”毫无意义,也有网友直呼“这是我今年看过最美的画面!
”她永远地失去了男友,她没办法补救,她只能化悲愤为食欲,借助这样的方法来转移注意力,仿佛能把痛苦一口一口地吃掉。
真正的伤心不是放声大哭,而是哭不出来。
C默默地注视这这一切,但他什么也做不了。
更难过可能是C,他甚至不能和对方交流,不能告诉对方自己以另一种形式活着。
后来,M有了新男友,搬了新家,从此再也没有回来。
似乎,她很快就走出了阴影。
而C的痛苦,无人诉说。
M可以有新的伴侣,新的家庭,新的生活,而C一无所有。
C有的只是无限的时间,然而长寿不是什么好事,只会放大他的痛苦,让他生不如死。
时间对他而言只不过是一条河,愿意的话,他可以走到上下游的任何一处。
每个人都可以说爱你,但并不是每个人都会等你。
而我,在家里等你回来。
“幽怨”历史观和历史幽灵的消解我不觉得电影《鬼魅浮生》(A Ghost Story 2017)是部有关鬼的恐怖片,也不觉得它是部“人鬼情未了”的爱情片,甚至我也看不出片中有多少奇幻色彩,我更愿意把它当作一部政治寓言片来看,虽有网友已介绍本片只是导演自身经历的一次升华(注),但我仍相信导演是借一个床单鬼的经历在讲述某种的历史观,以及这种历史如何影响到了人们的生活。
“幽怨历史观”是我用于解读本片发明的一个词汇,所以在此不妨先解释一下它的意涵。
C和M是对恋人,影片曾多次穿插他们的对话。
在影片快结束时,M问C为什么喜欢这个房子而不想离开,C说:“因为历史啊!
我们之间的点滴历史”,虽然M立马回应了一句:“也没多少历史”,但有着这种历史观的C因车祸而化作幽灵后,再回到他们曾生活的空间,显然是充满着怨恨的。
这就是我为何发明“幽怨历史观”这个词的缘由。
那么,这个幽灵鬼有什么好怨恨的呢,它的幽怨历史观有什么特点 ,对来房子里生活的人产生什么影响,最后它又是如何消解的呢?
我们不妨作如下解读。
首先,这个鬼对它曾经的恋人应当没什么怨恨的。
它生前一心扑在音乐的创作上,家里诸事不问,连搬运重物甚至钢琴这些事都由女方来完成,它还有什么可抱怨的呢!
那么,它幽怨什么,我们不妨看看幽怨历史观表现出了什么特点。
影片大约用一半的篇幅来展现它“看着”(或者说“守着”)曾经的恋人,经历着巨大的折磨和痛苦而无动于衷。
在此,我们不要为这个鬼开脱,从它后面能摔盘子砸碗看,它对自己恋人是可以有所作为的。
但它仅在恋人为自救而与他人交往时发泄了一通愤怒,却全然不顾及这个本来就打算立马离开的恋人为了某种留恋,在这个房子里至少又坚守了一年(窗外四季的变化便是明证)。
由此我们可看出,有着这个历史观的鬼,它对人性中的折磨和痛苦,对人类的苦难缺乏基本的怜悯和同情。
或许,这就能解释为何导演要在本片中如此偏颇地布局谋篇了。
其次,这个鬼的幽怨可能来自这种历史观的保守和不宽容。
恋人离开后,它独守它的幽怨王国。
这时来了一个外来户,一位单身母亲带着两个孩子。
虽然语言有异,但他们已入乡随俗了。
不知道这位母亲说了什么,触犯了这个鬼内心隐秘的痛处,从而使它大打出手。
虽然我们无法知道这个外来户到底因为什么而在它的幽怨王国中获得了如此待遇,但从这个鬼的坚守,以及它生前留恋乡村、拒绝大都市的性格特征看,它应当是个极度保守且讨厌不遵从传统的家伙,所以,它对外来户应当一开始就表现出不欢迎的,或鄙视,或表现出某种优越感。
保守的性格、文化的差异是可能导致它不宽容的主要动因。
第三,比较麻烦的是,它拥有这种历史观,却并不表现出历史的虚无,它相信生活的价值。
所以,当那群在它王国内开着疯狂Party的人,当着它的面宣扬历史虚无主义、人生无价值论时,它立马就火了。
一番兴风作浪、大打出手甚至残酷清洗便是不言而明的事了。
显然,对于这个鬼来说,它生前曾努力过,有过作品,它当然希望它能继续影响世人,但对于电影的言外之意,这种“历史观”非常迷恋它所创造的文化,努力推广之,甚至不惜一切代价予以守护。
第四,在经历一番折腾之后,它所守护的幽怨王国一片狼藉,外力也欲毁之而后快,取而代之的将是一片新世界。
它当然很疑惑,为何它的王国一败涂地,即使在废墟之上,它仍不死心,它努力在寻找答案。
它徘徊在高楼大厦之间,找不到任何“幽怨”的记忆,当然也找不出它的历史观能适用的空间。
这里的世界从不执拗于过往,从来就没那么关注传统和历史,所以,这里黑人也会成为领袖;历史的发展在这里似乎没那么多逻辑和规律,历史在这里真的有点虚无。
即便它努力回到从前,想看看新世界赖以为基的历史,那也是崇尚开拓进取,追求自由的时空,即便开拓者为此付出过死的代价,那里仍然留有真正值得回首的记忆——那些基于人性而隐藏起来的回忆——构成我们最真实的历史。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大概知道这个奇怪的“幽怨历史观”是个什么“鬼”了?
那个床单鬼其实就是“历史幽灵”的幻象,它带着“幽怨”神游八方,其实正是一场自我消解的行程;虽说是在找寻自我的价值,但它不能不沮丧归来。
既然结果已无价值,那就再看看过程吧!
它鬼心不死,虽然留给它的记忆已不多,但它仍然能想起和它一起创造“历史”的恋人,和她隐藏在门缝里的“记忆”。
它知道这应当是它“历史”最好的见证。
它终于拿出了那张纸条,那封闭的幽怨王国之门也随即开启。
当它展开那张纸条,一切便烟消云散了。
无论那纸条上写了什么,那绝对不是他们共同历史的证明,因为从他写的歌曲中,找不到“共同”的见证,或许可以找到自私的见证,所以,听完歌曲的她只能默默离开。
幽怨历史观的价值在于这种历史幻象:它曾经使追随者云集,只不过当这种幻象破灭之时,也就是这种历史的幽灵消散之日。
它无法让追随者回来,也无法让共同历史的见证人留下,它彻底地失去了存在的价值,真是令人悲伤的结局!
(文/石板栽花 2017年9月24日星期日)p.s. 感谢 RioLiv & Ash十架 @ 微博 提供本片中文字幕!
这世界很小。
去年六月,我跟这部片子里的一位重要参与者,打了有快一个月的交道。
他在本片中的作用,不能说不重要,但是却很容易被人忽视。
当然,这不能怪观众。
因为他们这些人对于本片的贡献,本来就不应该被观众关注,甚至发觉。
不过既然大家都看完电影了,所以我们也可以来聊聊这些幕后英雄了。
这不是篇影评,只是一个恰好和影片工作人员打过交道的人,过来和大家分享些小故事。
这个工作人员在影片里是有露脸(虽然露脸时间加起来可能也就1秒多钟),甚至有几句台词的。
他在片子里扮演自己的老本行:魔术师
Jared Kopf,本片的特效团队的成员之一。
《鬼魅浮生》这部“鬼片”一个很有意思的地方就在于,全片里没有用到任何电脑特效。
其中的所有灵异效果,全部是请魔术师过来,用魔术手法完成的。
而这位Jared Kopf,如果你不是在魔术圈呆过一定年头的,可能都不一定听说过。
他叫是一个非常低调,但是极为牛逼的青年魔术师。
这种人放在网络小说里,就妥妥的是那种绝世少年天才,超级宗门核心嫡传弟子的模板。
去年六月份,我们工作室请了他来中国,做巡回魔术讲座。
这里要纠正一些人可能存在的一种偏见,那就是魔术师都是对秘密十分保守,死活不愿意公开自己的东西的落后人士。
实际情况真的不是这样。
魔术师不是不愿意公开秘密,只是他们的公开是有对象的。
这个对象限定在其他魔术师,以及魔术爱好者这里。
换句话说,你如果是混这个圈子的,那你将接触到太多太多的秘密。
从十九世纪中期开始,西方魔术师著书立说的现象变得越来越频繁。
而到了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基本上只要是个大师,就会或早或晚地将自己的魔术公开,写进书里,然后交给专门的魔术道具商售卖。
至于行外人,对不起,这些不是入门读物,是需要你有一定基础才能看的专业教材,所以别想在普通书店里看到它们。
再后来,又有了录像带、VCD、DVD乃至网络。
魔术师们的记录手段,自然也与时俱进。
一百多年下来,作为后辈的我们,面对的是汗牛充栋的,记载了十几代魔术师一生心血的魔术文献。
说实话,看,是根本看不过来的。
而且你这边看,那边还在不断出新的。
扯远了,聊回Jared Kopf。
总之,魔术师除了会著书立说,拍摄教学录像之外,还会做讲座,教世界各地的其他魔术师和爱好者变魔术。
我们给他安排了尽量松一些的巡回日程,并且让他可以先带老婆孩子去想去的地方逛一逛。
6月初的某一天,我和团队老大去车站接人。
第一眼看到他,我就愣了。
因为之前印象里的Jared Kopf,一直是这样的形象:
没想到第一次在现实生活中看到他,却发现画风变了太多:
我问他们一家三口之前先去哪儿玩了,他老婆Elayna费了半天劲,脱口而出两个奇怪的音节:Qiu Fu我说我去,你们仨挺会玩儿啊,来国内第一站去曲阜。
该不会是旅行社给你们安排的吧?
Elayna说不是不是,我们确实对孔子很感兴趣。
细聊下去,我发现Jared真的是个不折不扣的文艺青年。
看上去有些闷骚,却意外地很健谈。
忘了当时话题是怎么拐到电影上去的。
他拿出手机说你们看,这是我刚参与拍摄的一部电影。
电影中有个一直披着床单的鬼,可好玩儿了。
哦等下,我想起来话题是怎么拐到这上面来的了。
当时,我们正在聊什么样的魔术,才是好魔术。
Jared说他觉得最好的魔术,是发生在观众面前,但观众却完全意识不到它存在的魔术。
于是他便举了《鬼魅浮生》的例子。
比如这里:
其实仔细想想,这个片段是有个不合理的地方的。
能猜到是哪里么?
来,给你一分钟的时间思考。
不知你想了没有,无所谓,我揭晓谜底了:白布如果是按正常情况来拍,那么当“尸体”坐起时,盖在他身上的白布会从他的头上滑下来。
或者就算不掉下来,仍然罩在它头上,那么当“尸体”完全坐起时,他的头部也不应该像片段里拍的那样,正好位于白布的正中央。
可如果真是这样,那不就穿帮,或者没感觉了么?
想让这个鬼魂真的有那么一点“飘起来”的感觉,他的头部,还真的就必须一直处在白布的正中央。
Jared说,他们魔术师团队绞尽脑汁,最后才想出来一个简单的解决方法:那就是把白布的一头反复折叠(注意看下图红圈里)
这样当人坐起来时,折叠的部分便渐次打开了。
嗯,要的feel有了!
可是呢,费了这么老些劲,观众却是基本注意不到这个细节的。
但Jared在聊到这些的时候却很开心,因为他们帮导演创造出了一个”明明就是披着床单的人,却时不时会有‘真’灵异举动的鬼“的形象。
这里虽然有切镜头,但实际拍的时候是连贯的。
因此要把它拍出来,并没有想象中那么简单这里继续聊一些题外话。
其实,魔术和电影的渊源很深。
在早期电影的发展史中,一直贯穿着魔术师的身影。
电影的发明者之一,奥古斯托·卢米埃尔,其实便是一位业余魔术师。
卢米埃尔曾在职业生涯的早期,研究过人是如何眨眼的。
也正是凭借着这样的研究,他和他的哥哥路易斯·卢米埃尔,才发明出了恐怕是有史以来第一台实用的摄影机。
1895年12月,他们在巴黎卡皮欣大道上的"格拉咖啡馆"的地下室里,播放了他们制作的第一部电影——《火车到站》。
看完首场电影后,巴黎的一位记者预测了其光明的前景:“摄影的对象已经不再是静止的物体,它使运动的场景成为了永恒。
当它被公众所掌握之后,当任何人都可以拍摄下自己心爱的人的影像、运动、动作、熟悉的手势和口中的话语后,对于他们来说,亲人的死亡就将不再是彻底的消失。
”
《火车到站》卢米埃尔兄弟的电影拍摄事业随之展开。
但是一个问题也随之而来,那就是既然电影才刚刚被发明出来,那么电影院,自然也是个还不存在的事物。
卢米埃尔兄弟应该去哪里播放他们的作品呢?
这个时候,身为业余魔术师的奥古斯托·卢米埃尔,想起了自己认识的一位职业魔术师:乔治·梅里埃。
梅里埃当时刚刚买下了前辈魔术大师罗贝·胡丹(Robert Houdin)坐落于巴黎市中心的剧院。
两人便在这家剧院见了面。
卢米埃尔向梅里埃,展示了自己兄弟俩的新发明。
梅里埃几乎是在看到那活动的影像的瞬间,便意识到了其价值所在:如果他能够把自己的表演拍下来,然后投射到一块大屏幕上。
那么他每场表演的观众人数,就将不再只局限于区区一两百人而已,而是可以得到数倍的扩增!
梅里埃向卢米埃尔提出,要购买他的机器。
可是卢米埃尔拒绝了。
梅里埃没有气馁,他找来另一位英国魔术大师大卫·德温特(David Devant),以及一位非常厉害的工程师。
三人一起努力,逆向破解了卢米埃尔版摄影机的构造,并打造出了自己的版本。
于是仅仅在一年后,电影,便成为了梅里埃剧院表演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梅里埃在表演“人体消失”魔术现在我们提起乔治·梅里埃,已经不会再提他是一位魔术师了。
可是如果仔细想想,这其实是一件很奇怪的事。
毕竟,从梅里埃可以买下魔术大师罗伯·胡丹的剧院,做自己的表演场地这一点来看,他的魔术造诣,绝对也是当世一流的。
事实上,梅里埃曾经被选为法国魔术师协会的主席。
而今天的人们,之所以会彻底忘记他在魔术方面的功绩,其实恰恰说明了他对电影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多么巨大的贡献。
因为一桩辉煌的事业,只会被另一桩更为辉煌的所掩盖。
梅里埃发明了一样东西,或者说,一个对于电影的发展来说,起到了至关重要作用的技巧。
有一天,梅里埃和他的摄制团队,在巴黎的街头拍摄影片。
结果不巧的是,拍摄过程中机器出了问题。
于是他们只好停下检修机器。
过了一会儿,机器修好了,他们继续拍了下去。
回到摄影棚后,他们把胶片冲洗了出来。
但在观摩影片时,一件神奇的事情发生了:影片中的一辆公共马车,突然间变成了辆运棺材的马车!
一瞬间,所有人都蒙了,完全不明白为什么会发生这种事情。
众人想了半天,才终于意识到原因在哪里:因为摄像机在拍摄过程中,停了一次。
检修机器前,摄影机最后拍到的是一辆公共马车。
然后摄影机停止了工作。
而等它被修好以后,有一辆运棺材的马车,正好跑到了之前公共马车所在的位置。
而这个变化,被以一种非常直接而又突兀的方式,记载在了胶片上。
如此一来,乔治·梅里埃便在无意之间,发明了“剪辑”。
梅里埃也确实是一位天才,他不仅在看到电影的那一刻,便意识到了它在宣传方面的作用。
他还在看到“剪辑”诞生的那一刻,发现了这个技巧的价值所在。
他想到,这可以是一种全新的叙事手法。
人们在拍电影的时候,其实完全不需要老老实实地把一桩事物从头拍到尾。
我们可以用“剪辑”,把不同的场景、不同事物人物连接在一起。
而以此为起点,一个包含了无限可能性的新世界,就出现在了所有人面前。
梅里埃从“停机再拍”这件事中,悟出了剪辑这一手法。
他接着将这种手法玩出了花,类似于像慢动作、快动作、倒拍、多次曝光、叠化这些拍摄手法,逐一被他开发了出来。
更重要的是,凭借着剪辑,电影的拍摄者们,可以真正的开始“讲故事”了(而不用像最早的电影里那样,纯粹就拍拍一个人在喝汤这样的无聊镜头)。
观赏梅里埃所拍摄的电影,你分明能看到一位魔术师的各种奇思妙想:复活的骷髅,凭空消失的演员,被砍下的头却在四处张望,甚至开口说话。
复活的骷髅,出自电影《幽灵城堡(The Haunted Castle)
"I'm waiting for someone 我在等待一个人""who? 谁?
""I don't remember 我不记得了"我以为是披着白床单的人鬼情未了,但以爱情起头,却以孤单结束。
回家的鬼魂看着妻子沉浸在痛苦中,却无法给予安慰,他默默的陪伴,然后只能看着妻子找到新的爱人,离开原本温馨现在悲伤的家。
他的愤怒与她的绝望都再无关系了,死神在两个世界间划下无形的屏障,死亡自古从来都不浪漫。
人不管以什么形式在何时何地面对死亡,这就是一个永恒的句点。
你的时钟定格在具体的一点,她的指针却还在转动。
活着的人主动也好被动也好,都会被时间推着离开,推着遗忘。
于是作为一个鬼魂,他只能被困在原地,看着与她的距离越来越远,孤单的思考着这一生到底为谁而活,自己又在等待着什么?
作家留下小说,音乐家留下乐谱,但是纸张会被烧毁,姓名会被磨灭,大师都会变成数年后的“曾经有人”,旋律却或许在某个瞬间被下意识的哼唱,句子却或许会在一个刹那脱口而出。
所以不能为了留下印迹而创作,也不能为了被人记住而生活。
为自己活,活着当下,因为每个时刻而喜悦。
A Ghost Story, 中文直译“鬼故事”,国内翻译为 鬼魅浮生,我觉得非常贴切,无限贴近了电影的艺术性和中心思想。
作为圣丹斯电影节十佳影片,在未公映前就被A24买下。
全片90%的台词在预告片中就出现完了,接近两小时的时间,伴着提琴的低鸣,鬼眼看人,居然越看越有趣。
个人影评公众号|一葱二白
So, no money, what have you got left? You've got …other people, you got Clara, you've got time. Time's a big one, but you've got about as much as anyone else, give or take. What about God? Maybe you've got god. Do you?What? Have god? Yes.No.Okay. Well, here's how I break it down. A writer writes a novel, a song writer writes a song, a symphonist writes a symphony, which maybe the best example, because all the best ones were written for God. So, tell me what happens if Beethoven's writing his "Ninth Symphony" and suddenly he wakes up one day and realizes that God doesn't exist. So, suddenly all of these notes and chords and harmonies that were intended to, you know, supersede the flesh, you realize, "oh, that's just physics." So Beethoven says, "Shoot, God doesn't exist, so I guess I'm writing this for other people. It's just nuts and bolts now." He doesn't have any children, that I can recall, but if he did...He had a nephew.He had a what?A nephew, he had a nephew.Okay, great, so he writes it for him.Or Immortal Beloved.Yes. Or for whoever that was. But let's leave love out of this, and let's wrap this all up under the blanket of someone thinking, "This is something that they'll remember me for." And they did, and we do. And sure enough, we do what we can to endure. We build out legacy piece by piece, and maybe the whole world will remember you, or a couple of people, but you do what you can to make sure you're still around after you're gone. And so we're still reading this book, we're still singing the song, and kids remember their parents and their grandparents, and everyone's got their family tree, and Beethoven's got his symphony, and we've got it too. And everyone will keep listening to it for the foreseeable future. But… that's where things start breaking down, because your kids… Do you have kids? Wait, who here has kids? You? Your kids are gonna die, yours too, yours too. Hey, just saying, they're all gonna die, and their kids will die, and so on, and so on. And then there's gonna be one big tectonic shift. Yosemit will blow and the Western plates will shift, and the oceans will rise, the mountains will fall, and 90 percent of humanity will be gone. One fell swoop, this is just science. Whoever's left will go to higher ground and social order will fall away, and we will revert to scavengers and hunters, and gatherers, but maybe there's someone, someone who oneday hums a melody they used to know. (9th sym) And it gives everyone a little bit of hope, mankind's on the verge of being wiped out, but it keeps going a little bit longer because someone hears someone else hum a melody in a cave, and the physics of it in their ear make them feel something other than fear or hunger or hate, and mankind carries on and civilization gets back on track. And now you're thinking you're gonna finish that book, but it won't last. Because by and by, the planet's gonna die. In a few billion years the sun will become a read giant and it'll eventually swallow Earth whole, this is a fact. Now maybe by that point, we'll have set up shop on some completely different planet. Good fot us, Maybe we've figured out a way of carrying with us all these things that matter. They've got a photocopy of the Mona Lisa out there, someone sees it, mixes a little bit of alien dirt with some spit, paints something new, the whole thing keeps going. But even that doesn't matter. Because even if some form of mankind carries some recording of Beethoven's "ninth symphony" all the way into the future, the future's gonna hit a brick wall. The universe will keep expanding, and it'll eventually take all matter with it. Everything you've ever strived for, everything that you and some stranger on the other side of the planet share with some future stranger on some entirely different planet without even knowing it, everything that ever made you feel big or stand up tall, it'll all go. Every atom in this dimension will be pulled apart by force as simple as… And then all these shreded particles will contract again and the universe is gonna suck itself back into a speck too small for any of us to see. So, you can write a book… but the pages will burn, you can sing a song and pass it down, you can write a play and hope that folks will remember it…keep performing it. You can build your dream house … but ultimately none of that matters any more than digging your fingers into the ground to bury a fence post, or… or fucking. Which I guess is just about the same thing.
对我来说是多少的一些象征意义吧。
(虽然极度极度不切合原来的COS主题。
我知道。
)所以本身来说,背景色来说是感到沮丧的。
电影很cozy,很舒服的节奏、平易近人的日常。
让人想这是一个我们能切入生活的节奏、场景。
难过的要死故事线,然后,然后平静的接受,吃饭、睡觉,卷缩回塌陷的生活里,用平静庸碌,回应逃避掩埋悲伤难过的现实。
我们不知道,我们那时候有多难过。
漂亮的叙述镜头工整让人难以入戏,如果不是因为关联,而更像是不温不火的听着它人的故事(正如watching a ghost story)。
陪着刚好嵌合的主题ost,充满伤痕文学的美感。
安静,震耳欲聋。
这一些里,有那么一句句回转叙述镜头:当一切重新来过的一字一句,对于不同时间线的爱人,都有着不一样的意义,深刻入心里,我会第一次可能听了不以为意地觉得不会这样想,循循日常。
但当我“经历”,好像生活早已为我们的心埋下伏笔。
更不用说:女主说:I was the one who’s alway here.女主、男主说:What is it you like about this house so much?History? Honey, we’ve got history.Not as much as you think.坦白讲我并不喜欢这个电影剧本,ending,因为是劝诫爱、命运和放弃;这都是我不喜欢的,但我们不能逃避掉它。
愿能“接受”而不和解的面对它们。
如此,敬上。
Feb 15, 2024
这是一部节奏极慢的电影。
电影的第一个长镜头是C死后盖着床单躺在医院的停尸间,我专门看了一下进度条,这个镜头一动不动地持续了1分10秒,直到他披着床单成为鬼魂坐起来。
导演耐心酝酿的情绪在大多数观众看来可能只有无聊二字。
但也这样执着的耐心的的确确传达出了这部电影的孤独。
男主刚变成鬼魂在医院游荡的时候,墙上开出了一个明亮的窗口,那应该是天堂的入口吧。
他没有走进去,应该是放不下女主。
于是他走回之前的家,看着女主因为悲伤而将朋友送来的点心都塞进嘴中,直到将自己撑到吐,又看到女主尝试结交新的男友。
最终,女主搬家走了,而在电影的最后我们也知道女主一直都想搬到别的地方去。
所以女主是真的开启了新的生活了。
他却选择依然留在这个房子里,他在等女主回来。
新的房客来了。
是一个单亲妈妈带着两个孩子。
他不喜欢有别的人占有自己和女友曾经的家,于是采取了最强烈的方式将他们吓走。
这个地方我在看的时候思考了一下,为什么他选择不在女主面前显现。
合理的解释是:鬼魂只能对没有生命的东西造成影响,但是无法直接接触人,而且他可能也不愿意吓倒女主吧。
男主这一段摔盘子的镜头是全篇情绪爆发最强烈的一处。
他恨这些侵占自己和女主回忆的人。
也以同样的方式吓跑了后来的房客。
他突然想起女友喜欢在住过的房子里藏小纸条,他抠着墙壁想要看看她写了什么。
但是在这时房子被推到了。
时间在这里好像产生了轮回,退到了几百年前。
驾着马车的一家四口来到了这个地方。
想要在这里安家落户。
家里的小女孩写了一张小纸条,压在了一块石头下面。
男主这个时候应该是兴奋的。
这个写纸条藏在家里的习惯和自己女友一模一样的。
男主可能想等这个小女孩长大,成为自己女友的样子。
但是这一家人却在这个混乱的年代中被杀死了。
男主看着他们的尸体腐烂成为白骨,白骨再被野草掩盖。
后面不知又是多少年的等待。
高楼平地起,他站在楼顶,纵身一跃。
他想放弃了,一日日的等待看不到尽头,可是他已经是鬼魂了,又如何能够再死一次。
终于,他等到了这一天,他看到“自己”和“自己的女友”又回到了这个房子。
他看着他们之间的甜蜜和争吵,偶尔不小心发出一些声响,但是总得来说他安静得像不存在。
直到“自己”要死的前一天晚上,他一拳打在了钢琴键盘上。
这一切,在他是人的时候他都通通经历过。
他现在终于明白,原来在自己死的前一天晚上,是他的前辈鬼魂在提醒他,是他的前辈鬼魂在懊恼。
接着新死的他和他一起在房子里默默看着女主,他终于抠开了墙,看到女主字条一瞬间,他消失了。
他去不了天堂,因为他已经放弃了去天堂的机会。
让他存在于世这么多年的基础不过是一个执念,开始是女主,后来应该就只是女主的那张纸条了。
执着于一个人或者一个东西,说到底都只是一个念想。
这个念想让人活着,让鬼也活着。
他放不下。
但当执念达成的时刻,并不是拥有的时刻,而是化为零的时刻。
鬼魂的执念像是一个负数,执念的结果是一个绝对值相同的正数,当它们相遇的时候,就是消失的时候,因为欲望达到满足的时候,就意味着连欲望也都不存在了。
我们死后的世界是什么样的?
如果我们死后尚有感觉,将怎样感受这个世界?
《鬼魅浮生》(英文名A Ghost Story),片名听上去像灵异恐怖片,试图回答的却是这样伤感而满富哲思的问题。
它的剧情,简单到没办法剧透——男主人公C,因车祸意外身亡,死后,他的鬼魂披着白床单,回来探访他的女友M和他的故居。
这是一部地道的文艺电影。
导演大卫·洛维似乎什么都没有做,而只是,虚构出一对鬼魂的眼睛,让它去观察、经历我们这个世界。
这双眼睛看到,一位朋友给M留下字条,要她节哀顺便。
看到,M因C之死陷于哀恸,暴食、呕吐——这顿饭M吃了五分钟,鬼魂就静静地看了她五分钟。
还看到,M独身后的日常生活:洗澡、睡觉、观雨、更换床单。
一次,M带了一位男人回家,C的鬼魂向她传递不满的信号,让一些书飞出了书架。
再接着是,M给东西打包,从这座房子里搬走,走前,她在墙缝中藏了一张字条。
一个新家庭搬进这里:一个女人,和她的两个孩子,C的鬼魂砸桌摔碗,将这个家庭吓走。
不久后,又有新住户搬进来,在这里举办party。
一位喋喋不休的男人,在party上大谈生命暂存、万物必逝。
再然后,旧宅屋被拆除。
C的鬼魂想起来M藏的字条,正打算看,房屋坍塌了。
城市化推进到这块世外桃源,新的办公大楼平地而起。
C的鬼魂爬上楼顶,望着都市的楼群和灯光,放下留恋,从楼上跳了下去。
世界上并不是只有C一个鬼魂。
与C的故居相邻的另一所房子中,也有一个鬼魂。
他透过窗户与C的鬼魂打着无声的招呼,说他在等一个人。
「等谁?
」C问。
那个鬼魂说他忘了。
两所房子被拆除后,那个鬼魂说了句「我觉得他们不会回来了」,离开了这个世界。
在C和M搬进这座位于乡间的房子之前,也早就有鬼魂在此处逗留。
当这里还是一片旷野,这个鬼魂曾目睹一个家庭赶着篷车来到这里。
他们生火做饭,然后,为弓箭所杀,直至化为一堆白骨。
C和M的一举一动,这个「年长」的鬼魂无不看在眼里。
M搬走后,他看了M藏在墙缝里的字条,突然便消失,留下坍缩成一堆的床单。
一般的灵异片,鬼魂不可见,人们为这些不可见的力量所惊吓。
这部电影恰恰反其道而行,从鬼魂的视角展开讲述。
因而,我们会将同情投射在鬼魂的身上。
我们感受到他们对尘世的留恋;感受到他们对于「鸠占鹊巢」的愤怒;感受到他们彻骨的孤独,因而,两个鬼魂间的无声对话,竟会令我们产生一种奇妙的慰藉感。
最重要的,则是他们对于世事变迁、沧海桑田的无奈。
就这点来讲,片名「浮生」两字,用得非常恰当。
这两个字,典源自《庄子》「其生若浮,其死若休」一句,意指我们生于世间就像在水面上漂浮。
电影的出发点在死,落脚点则在生。
片头有一条引语,取自弗吉尼亚·伍尔夫的短篇小说《鬼屋》(A Haunted House):「无论你何时醒来,都有一扇门轻轻关上。
」显而易见的是,《鬼魅浮生》的整体创意,正是从《鬼屋》那里照搬过来的,或者说,伍尔夫启发了大卫·洛维。
在伍尔夫那篇不足1500字的小说中,一对作了古的夫妇,回到他们的旧屋,寻找他们藏在这里的宝物。
小说末尾,活着的人问这对夫妇,「啊,这是你们埋藏了的宝贝吗,那心灵中的光辉?
」那所谓的宝物,不是别的,是他们活着时候的欢愉。
C的鬼魂迟迟放不下的,也是这曾经的欢愉——死后,生前的一切都成为欢愉。
影片的形式颇富个性,设身处地地去贴近一个鬼魂可能的感觉。
徐缓的动作,静滞的镜头,安静的声响,躁悸的音乐,都令我们始终犹同置身于一场漫无止境的葬礼。
实际上,无论鬼魂的感觉是什么,我们都不可能正确地模拟出它。
因为,我们谁也没有作为鬼魂的经验。
我们不可能知道,死者对生者的感觉是什么。
创作者能做的,只是用某种感觉去代替这种感觉。
奇怪的是,这个作为替代物的感觉,正好又来自于一个与鬼魂之眼相反的视角。
它就像,如上所说,一个活着的人去参加一个逝者的葬礼。
或者,如同现在的你去拜访儿时的旧屋,找寻和追念消逝了的往事。
那是一种尚存(却必逝)的事物对已逝事物的同情和哀悼。
像《大话西游之仙履奇缘》片尾的孙悟空看墙头的爱情,看芸芸众生、蝇营狗苟;也像《末代皇帝》里,共和国时期的溥仪,到故宫里参观。
他们是活着的人,但从另一个意义上讲,他们也都是鬼魂。
孙悟空是美猴王的鬼魂,而溥仪,则是那湮灭王朝的幽灵。
他们用幽灵之眼看世界,因而,从庸常乏味中看到了截然不同的事物。
《鬼魅浮生》带给我们的启示,和上面两部杰作一样,那就是——即便我们还没有死,我们仍可以为自己创造出一双鬼魂和幽灵之眼。
何况,我们还都是自己过去的鬼魂。
看完后找来家里的床单,COS了一把床单鬼魂过过瘾!
3.5
关于死生的绝美诗篇:未尽之愿,未亡之人,孤魂野鬼,穿越时空的寻觅和等待。极简的台词,全篇悸动的情绪,舒缓的节奏,都建立于导演音画上的精美构建,还有Affleck和Mara的肢体表演。有点可惜,电影也许难以进入大众的视野吧。
。。。太出戏了。。。。小孩玩过家家吗。。。
一个字“丧”,两个字“失恋”,三个字“在等待”,最让人惊喜的片子,看开头想直接打一星,还好强迫症逼着我看完了,五星!扣子、包袱都服务于主题,自始至终浸满伤感和沧桑,摄影好美,简单的正反打剪辑展现百年惊心动魄,面无表情的床单鬼俨然新时代的库里肖夫实验,留给观众宣泄心中的五味杂陈。
真的可以说跟“Personal Shopper”一样的令人失望。结尾加一点分。怎么讲呢,导演拍了那么一些东西,观众就自己脑补出几百份感情在里面了。
个别设定不错,剧情留白太多,镜头空洞乏味。没有大师的命,得了大师的病。
没想到2017年还能看到这么可爱的鬼。鬼 in文艺片:孤独,细腻,阅读理解滤镜加300。然而仔细想想还真的挺忧郁的。因为思想觉悟不高,我的重点全在配乐上了,意外吓人
在错的时间看了如此慢节奏又丧的电影很难认可它。大部分时间男主都是披着个破旧床单,女主出镜时间更是小于床单。不去过度解读的话,这片子能坚持看下来就是真爱了。
看起来无可救药的浪漫,其实也不过就是彻底的无聊。实在无法克服那床单上抠俩眼儿的喜感,那是怎么抠出来的呢?边缘那么整齐。男主说话的腔调和节奏都和《海边的曼彻斯特》一样样的丧。。。
方形圆角取景框好怀旧好可爱,鬼魂造型呆萌,整个设计都挺好的,最后的沧海桑田看得揪心~
鬼屋
不管后面再惊艳,但前二十分钟没有抓住观众就是失败的。
够美,但是不够流畅,工作完一天看这电影无法避免地睡了一刻钟。两个鬼魂各自消失的画面太悲伤了,而两人入睡前星星点点的吻让深情都不需要铺陈了。/鲁尼·玛拉真的是我最喜欢的演员了,吃个派都差点吃哭我。
开头闷的很,镜头半天不动,是来骗钱的吧。拖沓的电影,和我无缘。
讲个鬼故事吧,总有一天,我们和我们所爱的人都会死去,我们所生活的一切,也都会灰飞烟灭。(三星半,想法很好,拍得有点无聊)
要惊悚不惊悚,要文艺不文艺,没意思透了
漫长的等待
拍成短片就是五星级别。时间的轮回,对爱的执念,看到纸条那一刻轰然消失,突然就很感动,就是中间太长了。
新晋奥斯卡影帝几乎无露脸披了整场床单,却演绎了一只影史上最让人心疼的鬼。以鬼魂的视角回顾,在无声的徘徊中充满了感人的力量。故事结构也出人意料,就像是另一个层面的《星际穿越》,碰巧二者也都有卡西阿弗莱克。加分项还有鲁妮玛拉、墙缝中的纸条、绝美O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