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高分四星,是因为这部电影立意是可以的。
男主有隐患而自卑且无法正常男女生活,女主有童年阴影而害怕有男女x生活。
男主在女主身上看到了天真烂漫自由,女主在男主身上感到温暖,家的感觉,父亲哥哥的角色。
有点互相救赎的意思。
但剧情确实拖沓,很想女主勇敢表达,公布全世界男主不是变态。
但一直没有,悲抑无可发泄。
可能电影想表达的是,大众社会主流偏见很难打破,而且男女主宁愿被误会也不愿意说出真相。
因为一旦真相,隐患缺陷也将公诸于世。
男女主各有硬伤。
也可能是这部份同样经历的人的社会现象就是这样吧
豆瓣里有基于原著的分析,看完之后觉得更加深邃和直指人心了,当然,影片受时长及导演主观意图的影响而存在弊病,这点不可否认,倘若能一分为二地辩证分析,仍有其美好的地方可以挖掘。
而日式文艺的魅力就在于,它是多元杂糅的,一个事件中可以有甜蜜爱情,也可以有深度哲学,可以有社会矛盾,也可以有不良风气,简单来说,就是创作上较为发散……佐伯文即便读了那么多的书,还是爬不出精神的泥沼,他是在外界的偏见和母亲的连根拔起下,主动选择萝莉控的虚假外衣,进而掩盖自己性无能的事实。
反观更纱,为了获得世俗认可和不被孤寂,甘愿向生活妥协,隐藏真实的自己。
他们都有细腻的情感,也都能看到治愈的风景,但就是活不好当下的人生……小说中的他们是超越了肉体欲望的精神伴侣,呈现上却像极了爱情,顺着这层演绎,实在心疼男主的狼狈,心疼那些冷眼旁观的偏见时刻,也更期待女主的觉醒和救赎。
毕竟,他被世人抛弃,唯独依赖于你,而你,也被人性的弱点冲走了……剪不断,理还乱:“可能小亮觉得,万一发生什么事情的时候无处可去的人,能像妈妈一样照顾他吧。
”“你只属于自己一个人,没有必要为了喜欢而让人改变自己。
”“我本来想着,我们还是不要有牵扯比较好,但你却这个样子出现在我面前。
”“我一直想着,如果什么时候见到你,我一定不会逃避,如果你让我让去死,我就去死。
”“我没有那种可以一个人生活下去的勇气。
”“人们果然还是,只按照自己想看到的样子去看待事物啊。
”“谈恋爱是不可以放荡散漫的对吧,但是我无论如何,也不喜欢这种被约束的感觉。
”“尽管我一直努力不被发现,但不知不觉中,这种不喜欢就会流露出来。
”“你真温柔啊,即便是今天,你也不会拒绝这样那样的要求。
”“可能是因为一个人很可怕吧”。
“原谅我什么?
我有什么一定要被你原谅的吗?
”“我不是什么可怜的人。
”“一直以来我都很感谢你,谢谢你喜欢我,所以我也觉得,也必须要喜欢上你。
”“走散了的人,每天早上我都会想,那个人现在在哪?
正在做什么,过得还好吗?
睡前也会想。
”“真想马上变回那时候的自己,现在马上,变成你想让我成为的样子,想要帮你实现,所有你想做的事,你痛苦的时候,想陪你一起痛苦,因为你是唯一一个,能够真正喜欢我的人,我只是,想帮你做点什么。
”“那这(萝莉控)说的不是你啊,因为,你是喜欢更莎的啊。
”“我,一直靠着当时握着你的手的触感,活到了现在。
”“无论何时,只有我不能成为真正的大人,更纱你已经长大了,而我却是个例外。
”“这样好吗,如果和我在一起,去哪里都可能历史重演。
”“那就,再去另一个地方流浪好了。
”……安静的阿文,只有在面对更纱,面对小孩时,才不会被取笑,才会被认同,继而敞开心扉,因为他爱上的,是童真的美好啊……至于那个店长说出的话,典型的不明事理,好心帮倒忙,吐槽一百次都不为过……最后,用那首诗来结束吧:“从儿时起,我便与其他孩子有所不同,我不似其他孩子那样看待事物,内心喷涌而出的热情,也与他们不同,就连悲伤,都无法与其他孩子在同一处清泉中汲取,喜欢的歌也和大家的曲调不同,当我爱上什么的时候,总是只有我一个人在爱着他,所以儿时的我,站在人生暴风雨来临前的寂静拂晓中的我,被善于恶间的鸿沟所蕴藏的那种神秘感所深深吸引,至今依旧。
现在,我被那奔流与泉水,被那山间的赤色崖壁,被将我包围的金秋暖阳,被如疾风般掠过天空的闪电,被雷声轰鸣的暴风雨,被云,那变成了拥有魔力的怪物的云,就是这些,我就是被这些有神秘感的东西,所深深吸引。
”祝大家都能活出真实的自我。
没有背景音乐烘托,镜头冷静而执着地拍下更纱被男友家暴的画面。
她在拳脚相加之下气喘嘶叫的动静让我想起咒怨里爬下楼梯的可怜女人。
看到这,放映厅里大部分女性观众可能没办法保持冷静了,尽管几经唯美的手法处理,这部电影所呈现的东西是真实且残忍的。
更纱脸上糊满了被殴打后残留的新鲜血迹,她甚至没有穿鞋地在路上奔走着,旁若无人。
她只看得到她黑暗中唯一的光——那可能不过只是从遥远的地方照过来的,依稀而残破的月光罢了——然而她脚下还是义无反顾地,跌跌撞撞地,往那束光奔过去。
因为,只有那束光照着她。
尽管那束光是那样的微弱,微弱到仿佛幻影一样虚晃...却足够长久了。
长久到即便那个无助的少女成为了静水流深的成年女性,当她泪流满面地抬起头,看到的也只有那束光而已。
这些年心中无声的呐喊也许不曾停止。
“我的光,我要回到你那里去。
”当一个人自以为是试图用爱情把你紧紧攥住,那不是爱情。
在所有假象被撕开的瞬间你终于懂了,你想起曾经有一个人也是紧紧握住你的手,却又放开,他说你就是你,你属于你自己。
那种挣扎着奔向心之所向的画面,老套得好像某些过时的俗烂青春纯爱电影,在这部电影里却那么悚然,令人悲愤交加:一个女人成长起来到底有多难?
从小到大,她得承受多少风险才可以心中坦荡无所事事地活着?
无意站在男女对立面进行情绪宣泄,但那些让她走入暗夜的男人们确实因着一腔私欲擅自侵入她的人生肆意染指,从原始的进犯到以所谓爱情之名(对,只需给欲望一顶漂亮的帽子,就可以戴上它公然伤害她了)而唯一一个并不曾用那样的眼光审视她并终于对她出手的男人,却是因为机能的不健全...多少有点讽刺。
这份愤世嫉俗让我在观影途中多次出戏,无法沉浸。
你以为你追求的是爱,是庇护,其实你要的是理解,和自由。
能拯救你的从来不是那束黑暗中的光,而是那朝着光拼命奔去的你自己。
ps:刚看完电影心潮起伏和后劲比较大,收拾好心情再来客观补充吧......
丝丝真的真的太可爱了,令人舒适的嗓音,俏皮的造型,成长的戏路,慢慢看过来这么多年,她和李相日导演的合作更进一步,第一次喜欢丝丝就是在李相日导演的《怒》里,我还专门买了原作读了一遍。
真心希望丝丝越来越好!
我期待丝丝的下一部作品。
同时流浪之月这部片子也许有些小小的压抑,但是看完之后还是很震撼!
听说人设魔改了,原作两人并不是相爱的关系但“我们与全世界为敌也想要待在一起”,消解了文恋童癖的嫌疑。
But单从电影来说就是先天性无能导致的“萝莉控”青年与被家人性侵离家出走少女——两个机缘巧合形成的无性恋者,相互救赎、横跨15年相恋的纯爱故事(电影中已经多次明示了他们之间刻骨铭心的情感联结是爱情)。
其实这个设定在我看来是可以接受的,只有没有性作为潜在威胁的文才能让更纱有安全感,也只有未成熟的少女不会对性进行索取才能让文有安全感(这里更纱配合亮doi时英勇就义的表情,与文被多部演的小女友疯狂亲吻暗示时全身僵直的样子,为我们提供了鲜明的反例)。
所以他们的气场会相互吸引,天然地想要靠近,在对方身上感受到了家一样的归属感是合理的。
至于这样是否就坐实了15年前的文真的是恋童癖,那就关系到这样两个问题:成年人对未成年人产生没有性的爱情,是可以被接受的吗?
当一个早慧的未成年人的心理年龄与一个未成熟的成年人相持平时,且他们之间不会涉及到两性生理层面的不对等,这样的爱情是合理的吗?
(刚好我的答案都是认可的,所以在这种定义下文的萝莉控我可以接受)但影片结尾15年后的文依然在为自己少了那根dick破防我就十分不理解了,是来自社会toxic masculine的洗脑和迫害深刻到过了15年还没有跟自己的身体和解,还是没想明白更纱和你之间之所以会相互喜欢正是因为你的爱不掺杂性的杂质,所以性无能是你俩能在一起的利好,而不是“天啊我不配,她怎么能接受这样残缺不堪的我呢?
”这样脱光衣服痛苦的呈现确实很有视觉冲击力,但我觉得不ooc的坦白应该是沉静的,起码不是这样给人感觉文还在为性无能耿耿于怀/对拥有性能力存在无限憧憬和向往。
Anyway感谢松阪桃李又一次阴郁地贡献了他的屁股,以及震撼的正面“露出”,虽然我那个资源糊到调亮放大眯眼都没看清啥样;横滨流星真实的家暴&床戏演出确实够掉粉,我又回忆起了看娼年时替村长粉丝共情时的心梗(虽然根本不是一个量级了);第一次看丝丝的戏,她的演技是能让我有代入感的;更纱的子役好惊喜,真的是眼睛会说话的早慧小孩,可以说她的表演充分合理化了和文之间的爱情,后生可畏
电影前半部分可以打五星,但后面就出现一些迷惑情节(比如擦番茄酱那里,还有最后脱衣服那里etc. )。
本来前半部分已经让我超感动了,但最后只想打三星。
看了影评里读过原著的豆友写的评论,果然,电影对原著的改编可以说是不成功的。
但不得不说李相日毕竟是李相日,运镜剪辑氛围营造包括闪回的处理确实很厉害很有感染力。
看到有人说原著小说里文和更纱并不是爱情,那这样我就放心啦!
就像我第一次看预告片的感觉一样,就是孤独的痛苦的两人相遇的故事,和爱情无关。
打算去读一下原著了。
再说一下的演员。
松坂桃李好帅好适合这种略阴郁的怀抱秘密生活的角色!
横滨流星当初敢接亮这个变态dv男角色真是有勇气啊,看完真的很想扇亮好多巴掌,怪不得他说演了这个角色Instagram掉粉三万(>_<) 更纱的子役选的也太好了,跟广濑长得好像!
演技也超棒!
广濑演的也不错,不过在我心里她还是《海街日记》里的那个小女孩😌,嘛,大家都长大了啊
之前听过这样一则案件,日本有一宅男,诱拐了一个九岁的小女孩,将其关在自己家二楼房间里,达十年之久。
要不是他经常虐待母亲,有福利人员上门监测,根本发现不了失踪女孩。
此案简直骇人听闻,可以说,一个女孩正常的童年和青春都被毁了。
她被发现的时候营养不良,仅有36公斤,衣不蔽体,精神失常。
这十年里她遭到侵犯、殴打,精神折磨,被像畜牲一样对待。
犯罪者简直就是,恶魔!
好,在这些案件的铺垫下,我们一起来看这部电影:《流浪之月》“月亮”是什么?
在黑暗当中发散光亮,但其实,它本身不会发光。
电影的内容分成十五年前和十五年后两部分。
2007年,9岁的小学生更纱在放学回家的路上失踪,两个月后,她被发现和一个叫佐伯文的19岁大学生在一起。
小女孩获救,而这个大学生被判入感化院。
15年后,这个“恋童癖”诱拐儿童的案件仍然经常被拿出来在茶余饭后议论。
更纱已经长大,她在一个餐厅工作,也有一个即将结婚的男朋友。
看到这里,你是怎么想的?
所有恋童癖、诱拐犯都该被阉割!
小姑娘还是坚强的长大了,不容易。
更纱的男朋友太好了,给予了她正常的人生。
…是啊,真相是什么呢?
新闻报道的就是真相,Jc官宣的就是真相,我认为的就是真相。
有一次,更纱和同事到一个新开的咖啡馆里,她从声音一下就认出了咖啡馆的老板就是曾经一起相处了两个月的那个人。
于是,渐渐的,每天下班后,她不再紧赶慢赶地回家给男友做饭了,而是带着本书来到这里,一边喝着咖啡一边静静地坐着。
她是怎么了?
想报仇吗?
还是“斯德哥尔摩症候群”?
男友察觉到了她的异样,于是打电话到她工作的餐厅确认,甚至跟踪她来到了这间咖啡馆。
接着一则“十五年前的恋童癖绑架犯在开咖啡馆”的图文消息被放上网络。
更纱震惊了!
她气到发抖!
因为,她太害怕有人去伤害咖啡馆里的这个人了。
佐伯文,曾经是她的月亮,在黑暗中给予了她光亮。
9岁的更纱根本不愿意回家,尽管雨瓢泼而下,可她依然坐在公园里。
听着秋千链条“gigi古古”的喑哑叹息,看着手中的书被雨滴一点一点侵蚀。
她哪里来的家?
父亲因病而死,母亲和新的男人出走,她被丢在亲戚那,而表哥每天晚上会潜入她的房间…她太恐惧了。
这时,一把伞横在了她的头顶,帮她挡住了那些寒雨。
她跟着伞的主人回了家,睡了一个长长的觉,她好久没有睡的那么安心了。
睡醒以后,她又成了之前的那个活泼快乐的自己。
她希望自己能永远住在这里,吃着冰激凌、披萨,看着动画片,有人听她说话,没有人让她害怕。
我发现导演很喜欢拍清晨的窗帘,屋外凉爽的微风拂来,窗帘的最下角被一点点吹荡,阳光乘机从缝隙里跑进来,洒到屋里睡觉的人的脸上。
舒服,温柔,美好。
被警察找到的那一天,他带着她在河边游水,自由自在。
后来,她喊他快跑,可他却握紧了她的手。
从此,就是靠着这次握手的力量,她渐渐长大。
被表哥侵犯的那个秘密,她终究无法说出口,她选择了沉默,对他无限歉疚。
十五年后,当他们再次相遇,她依然感受到了久违的“岁月静好”,也终于放下心来——他似乎过得很好。
可是,旧事重提,会让他遭受再一次的误解和伤害。
始作俑者是她的男友,那个“可怜”她,给她一个家,每天需要她做饭的人。
所以说,还是因为她,因为她,他又一次倒霉了。
和男友起了争执,被打得伤痕累累的她本能地奔向他。
她请求他的原谅,换来的是他又一次的包容。
十五年前的那个少年此刻还是很清瘦,不爱说话,脸上没有太多表情。
他温柔地摸着她的头说:“你可以留下。
”天哪,没有改变。
就像月光一样,清白如洗,云卷云舒下,永远存在。
而她和他说:“我是大人了,我长大了。
”她离开了家暴男友,开始一个人生活。
她把家搬到了他的隔壁,因为这里最安全。
可是好景不长,他是“萝莉控”“诱拐犯”的消息不胫而走,楼道里塞了恶意传单,他的咖啡馆门口被喷漆喷了大字。
她和他的照片被八卦媒体用稀奇古怪的标题来包装出版。
打击是毁灭性的,没人理解他,他的咖啡馆开不下去了,他的女友要和他分手,警察继续传唤他。
她呢,从被害者成为了不被理解的人,她的工作也丢了,全部人用异样的眼光看她。
没有人在乎真相,应该是,所有人都仿佛见证了真相般给他俩判决。
她觉得又是她给他带来了致命一击!
她去忏悔,然后,她终于听他说出了他无法说出口的那个秘密。
这次,换她做他的月亮吧。
其实多年前的那个雨天,他带她回家是因为同病相怜,而她早就用自己的纯真和活泼治愈过他。
他成长的如此善良,被上天捉弄,被母亲抛弃,被世界诬陷,被关押被伤害被唾弃,可依然活得那么温柔,那么温柔又沉痛。
那些不愿说出口的秘密里插了一把刀。
所以,这个世界不会理解他们了,天幕上乌云密布,一片昏暗。
但他们是彼此的月亮,月亮本来不会发光,月色皎皎,凄清而温柔。
于是天上有了光亮,有了点点星光。
他们,还可以去流浪。
不被理解,又怎样!
他曾对她说过:“不要因为他人而改变自己的模样。
”
这个故事拥有太多噱头和标签了,炼铜、萝莉、网暴、斯德哥尔摩症……勾起无数普通人的窥视欲,因而自带强大流量和关注,不免让人怀疑有取巧投机之嫌。
如果剥开层层外壳,撕掉种种标签,一个性无能的男主和一个有性创伤恐惧的女主就像是作者刻意安排的一对“天造地设”螺丝和螺母,是“命中注定”般的相遇和相爱,演绎出冲破重重世俗阻碍走到一起的一段感人故事,设计可谓精巧。
小说难免虚构,无巧不能成书,想起余华的《活着》,种种苦难如影随形着富贵,一个富贵浓缩了千百年来中国底层民众的苦难史,荒诞中折射出现实的残酷。
《流浪之月》粗看类似《活着》,讲述着边缘人物在强大的世俗眼光中所经历的挣扎和彼此救赎。
但在认真审视之后,这是一个没有根的、浮于空中的故事,它首先满足的是窥视欲,然后满足的是对人物满怀同情和理解的自我感动,最后以一个圆满结局(相对来说)对观者实现心灵慰藉。
至于其中对伦理道德、世俗偏见的批判更像是装饰品,用以凸显主角的光彩。
感觉大概和下面这段话类似。
一种城市中产阶级特别喜好的口味,
极其中意这种调调的中产阶级在人生的某个阶段又会产生这种感概“听过许多大道理,依然不过好这一生”。
这些所谓的”大道理“本质就是鸡汤,什么是”鸡汤“,”鸡汤“是用来补充营养的,是”自适“的调味剂,是满足个人私利的一个好听的说法。
《流浪之月》不是一个深刻的悲剧,悲剧的本质是“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个要求实际上不可能实现之间的悲剧性冲突”。
小资产阶级想到的解决之策只有“渴望被理解”和主动逃避两条路,始终没有掀翻不合理的社会制度另造一个新世界的革命勇气。
一句话总结,啥也不是。
最后,还是觉得广濑丝丝好听!
真是可笑,可笑的影评区。
没有性能力就是无性恋?
拒绝和对象进行性行为就是无性恋?
两个无性恋之间跨越15年的爱恋?
哈哈哈,真就学会了一个词,之后拼了命的瞎用,气笑了。
如果你看不懂,没关系,如果你不喜欢,也没关系。
但如果你和电影中那些让阿文处于同等境遇的人没有任何区别的妄加评论,虽然我也能理解,毕竟乌合之众从来都不认为自己是乌合之众的一员,也不曾自觉自己作为乌合之众的言论有多么无理取闹。
所以我不得不出来说两句话,尽可能给你一个能理解这部电影核心的视角。
下次请你发言前,先把自己放到你评论的人的境遇中,你再说话也不迟。
抛开所谓“变态”,“爱情”,“无性或者有性”等等八竿子打不着的概念。
从一个人帮助另一个人的角度切入。
你能做到顶着社会性死亡的压力去这样做吗?
//我看没可能,除非你有所图,对吧?
所以谁才是变态?
你,对不对?
那你凭什么说阿文是呢?
所以这是源自于我最大恶意的揣测。
像你这样的乌合之众不可能有这样的觉悟,但是阿文做到了。
又请问这和那些概念(“变态”,“爱情”,“无性或者有性”)有什么关系吗?
阿文不仅做到了一次,还做到了第二次。
这是这部电影,这个故事的精髓。
可惜啊,这么多瞎子,愣是看不到。
那么为什么阿文可以,但是你们就不行呢?
你和阿文有那么大的区别吗?
不就是你是个乌合之众嘛,你这么了不起,啥都做不到,就只敢乱用你所谓的“无性恋”?哦,你不是无性恋,你厉害,你NB呗?
那我告诉你区别,你还不是个人,但阿文是的。
你可能觉得我在骂人,确实也是,毕竟能骂醒的,也不多。
当一个人真正认识到了他人与自己的本质上的关联,就一定不会在那种时刻去在意所谓社会压力,舆论谴责,道德威慑,而是把那个需要帮助的人的安全放在第一位。
但你呢?
无性恋,哈哈哈哈哈,我咋说你好呢?
真是没话说。
又仔细想了想这个镜头放在最后,尤其是放在文对更纱的坦白之后的意义。
第一遍看的时候,到了擦番茄酱的闪回,第一反应就是——不适。
这应该是两人全片最暧昧的一次接触,而且镜头聚焦在嘴唇和眼睛,这种近距离的私密性也让人不安。
当对方又是一个小女孩时,一瞬间伦理道德的弦就被拉紧,让我产生了“你果然还是有点炼铜的吧!
”的想法。
但是看完电影之后再回想,尤其是了解了下原著的段落之后,我又觉得这段镜头可以从另一个角度解读。
单看两人的表演,松坂桃李饰演的文,眼神和手不自觉的在更纱的唇上流连,但是他的触摸很轻,他的眼神透露的是迷惘,沉思。
好像不确定自己究竟是怎么想的,到底在干什么。
他这样的行为是不正常的吗?
但如果他本身就“不正常”呢?
他是怎么看待更纱的,又是怎么看待自己?
通过他失神的脸,我仿佛读到了那一刻文复杂而无解的纠结,而不是像野兽或恶魔一样渴望更纱的心情。
更妙的是更纱的反应。
她坐在那里,任由文帮她擦掉番茄酱,一脸非常无所谓又坦荡的样子。
作为一个被异性伤害过的女生,她对文有着非比寻常的信任。
她在文的眼中没有看到可怕的东西,所以他的手传递到的也是温柔的感情。
文和她道歉,手移开,更纱的神情全程没有任何大的变化,好像早就知道文不会对她做什么,也知道刚才的动作并不改变他们的关系。
这种对文的理解和信任,从小时候开始,从未改变,一直延续到了她成年。
当镜头从擦番茄酱回到“现在”,文睡着了,他刚刚经历过非常痛苦又激烈的坦白,将自己最大的秘密以最震撼的方式分享给了更纱。
他一直想说实话,想告诉她,但又不敢告诉她。
而更纱靠在他旁边,看着他的脸,回想起的正是擦番茄酱的那个片段。
那是她的回忆。
这份回忆也是更纱对文的回应,好像在说,我早就知道了,我们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虽然那时候不知道你的秘密,但我也是完全信任你的。
文也许以为这个秘密会改变他们,也改变更纱对自己的看法,所以他痛苦的隐瞒了很多年。
但是他不知道的是,这个秘密并不改变任何东西。
现在即使更纱知道了,回想起的还是小时候他们在一起的样子,经过这么多年,这么多事,她依旧对文充满了温馨的感情。
她没有凑上去亲文,只是静静看着他。
他们之间的关系从一开始就不是世俗的情或者爱。
九岁的更纱明白这一点,现在的更纱更坚定了这一点。
还有本片关于“长大”,看似将更纱和文树立在了这个概念的两面。
再也无法长大的男子,和未长大时就受到了伤害以至于不愿长大的女孩。
但他们不是硬币的两面,磁铁的两极。
十五年的时间,他们的关系没有改变过,仿佛永远停留在了擦番茄酱的那一刻,停留在了文的迷惘和更纱的理解。
他们都没有真正的长大,所以他们无法和这个世界兼容。
所以他们需要彼此支持着继续流浪下去。
正如观众看到擦番茄酱的镜头,第一感觉是不舒服,常人知道他们两个的关系,第一反应也肯定是不舒服。
这种外在的审视和偏见,从屏幕内延伸到屏幕外,拉远了我们和更纱和文的距离,也加深了更纱和文独特的,只有两个人才能懂的羁绊。
在不被理解和祝福的地方,他们继续流浪下去。
我们能替他们做到的,就是静静地在远方看着,越静越好,越远越好。
人们只能看到想看到的东西。善意被曲解成恶意,理解会变成误解。(流星演技进步很大甚至有一点点心理阴影…)
三星半。我很喜欢这个节奏,喜欢他们慢悠悠的表达。影像的局限性,或者说是导演的局限性,少了那种纯粹的灵魂相吸的感觉,不得不偏向爱情,略有些遗憾。
看不懂思密达。。。横滨流星演的角色太典了。。。女主看到他不跑吗,有够勇的,这男的手里拿刀削苹果就该意识到他很可能捅死你诶。。。服了。。
日本人努力完善制度,層層疊疊的,盡力規避危險也高度敏感,但人性幽微和性別不平的大環境(對女的凌虐對男的刻板要求)又改不了,就在這個框架下把關係的可能性推演到極致,還是很動人很有說服力的。絲絲一如既往真的很會演。啊 桃李 雖然不像絲絲是天賦型選手但真的太努力了,誰看了不respect,對演戲是真赤忱。李相日就。。看一部兩部還行,看多了、看兩個半小時真的讓人煩躁,而且總愛選這種本身設定就苦大仇深的故事,表現手法又毫無新意,不禁懷疑在討巧
#MarcheduFilmOnline22 又慢又不自然,配乐像是累赘,表演也没和故事融入(虽然丝丝很努力)
一句话就能说清楚的事,就是憋着不说憋成一段把自己感动的不行的故事。
电影看到最后好像能用一句话表达:恋童癖跟家暴你选谁?本身是一个相互救赎的好故事,硬是被拍的节奏拖沓,人物情感莫名其妙。
11/9/2022 @ 電影中心。李相日今次個劇本出出地事,明明係一個互相救贖既故事,但唔知點解2個半鐘頭就一直搵唔到重點不停係度原地轉圈….當你以為去到高潮戲既位置,點知一望表原來仲有成個半鐘就知道節奏控制上都幾大問題下…睇得出幾位演員們都好盡力去做,但做得最好果個係做小朋友女主角既白鳥玉季
今年目前为止看过最好的日影。两个半小时丝毫不觉漫长,李相日的镜头语言有缓慢的倾诉感,清澈又幽暗,画面构图细节满满。树的隐喻很棒——在东亚语境下只需要维护群体性的枝叶繁茂即可,少数病弱或者畸形的幼苗是可以被拔除和放弃的。那些因为不一样而被群体所忌惮排斥的人,要么继续伪装要么只能流浪。
电影真的太太太太长了 整部电影节奏很慢 留白太多 佐伯文真的太太太太短了 松坂桃李要怎么解释真的不是自己的 横滨流星的演技飞升 这变态演的很到位
结果还是把松坂桃李拍成了一个恋童癖,有点失败
真的只有预告能看……要对村长pg产生心理阴影了…………
拍的是真几把难看
李相日还真是热衷于这种苦大仇深的主题,他也蛮擅长制造情绪,虽然利用过多音乐不怎么高级吧,但这种负重前行的感觉还是出来了。前半段溯源女主对绑匪的复杂情感,后半段逐步揭开男主的行为动机,一个是童年被终止,一个是被终止在童年,而且都拥有被母亲放弃的相似经历,所有相遇和重逢注定不是偶然。结尾的番茄酱悸动还蛮敢的,没洗白成单纯受害者,村长现在饰演这种拧巴人设很熟练了,广濑丝丝还差点儿。
不够坦诚
(150分钟正片+38分钟未公开cut@丝丝字幕组)“你能体谅,我有雨天,偶尔胆怯,你都了解。谁能体谅,我的雨天,所以情愿,回你身边。”“风停了又吹,我忽然想起谁。天亮了又黑,我过了好几岁。心暖了又灰,世界有时候孤单得很需要另一个同类。”孤独是因为“异常”而无法性的文、也是害怕“受伤”而拒绝性的更纱。孤独是被母亲抛弃的亮、也是始终走不进文心里的谷。孤独是雨天在眼前撑起的伞、也是黎明时分独自远眺的深蓝天空,孤独是嘴角被抹去的番茄酱、也是紧握后松开的手。孤独是一首诗的名字。孤独是白日的月和流浪的喜欢(siki)。孤独是绝望无助的时候想起的那个人。孤独的消解不需要性,在彼此陪伴的时光里,比孤独和性更强大的东西,“爱”诞生了,她成为所有问题唯一的答案。PS.喜欢每个人身上的破碎感。白鸟妹妹能量惊人。
果然和怒的感受是一样的,如果没看过原著,我甚至不知道这部片在干嘛(怒看了书才看的电影,这部是直接看的电影,感觉就这????)
无病呻吟,又臭又长,青春疼痛本子矫情得一比
导演真的是比较差啊,全片都充斥着让人尴尬的“不合理”,而且竟然还把半小时的剧情拍出2个半小时。
150分钟熬干了后悔观看的眼泪😂 对比起来 突显原作的可读性 (莫名其妙的重点放在横滨流星转型 任何场戏不为影片服务的话又有什么意义呢 那唯一呢 就是松坂桃李似乎一直在选挑战性质的角色 这勇气点个赞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