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入殓师

おくりびと,礼仪师之奏鸣曲(港),礼仪师(台),送行者-礼仪师的乐章(台),为逝者送行的人,纳棺师,Departures,Okuribito

主演:本木雅弘,广末凉子,山崎努,吉行和子,笹野高史,余贵美子

类型:电影地区:日本语言:日语年份:2008

《入殓师》剧照

入殓师 剧照 NO.1入殓师 剧照 NO.2入殓师 剧照 NO.3入殓师 剧照 NO.4入殓师 剧照 NO.5入殓师 剧照 NO.6入殓师 剧照 NO.13入殓师 剧照 NO.14入殓师 剧照 NO.15入殓师 剧照 NO.16入殓师 剧照 NO.17入殓师 剧照 NO.18入殓师 剧照 NO.19入殓师 剧照 NO.20

《入殓师》剧情介绍

入殓师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买了昂贵的大提琴,想要成就一番事业的小林大悟(本木雅弘 饰),经历了4个月的管弦乐演奏,得到的却是“乐团解散”的噩耗与购买乐器的高昂债务。迫不得已,大悟与妻子美香(广末凉子 饰)搬到老屋,过着清贫的日子。某日,一则广告吸引了大悟的注意:NK代理公司,帮助旅行,高薪短工时。大悟来到NK代理公司面试,社长佐佐木生荣(山崎努 饰)二话不说就决定聘用大悟,但却对工作内容避而不谈。在大悟的再三追问下,佐佐木社长终于道明:是入殓(日语Nou Kan)工作! 虽然心理上有所忌惮,高额的薪水还是令大悟接受了这份工作。但这样的工作对普通人谈何容易,一方面对遗体的不适,一方面又要对妻友隐瞒自己的工作,小林大悟不平凡的工作就这样开始了。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池塘怪谈悬崖上的谋杀福冈恋爱白皮书18春天的邻居DA师机动部队敢死队怪病医拉姆尼巨蛛怪贫民窟的百万富翁鲨鱼:起点出入平安蜜桃女孩黑猫警长之翡翠之星六扇门之假钞劫假日总动员铁血战士省委书记千面特务辣妹抢银行绅士特工光杆乐队记忆的芬芳与恶魔携手我是警察俩王四个2路基完暗恋·橘生淮南蜡笔小新夏威夷特勤组第十季濒临边缘的人

《入殓师》长篇影评

 1 ) 没有终站,怎是旅程

去到机场的次数多了,于是就好像有了理由,面对着到港班机处翘首期望的,或是离港班机处依依不舍的人群,有了习惯性的预期。

经常有人将此生比做旅程,只不过,这一趟长途,开始不由我们决定,离开,虽然百般不愿,再多不舍,也不能硬生生的停留在终站,还是要走——甚至,连走得风光还是安静,祥和还是热闹,都要由旁人来定夺。

我们赞美一切生命,所以每一次新的上路,总有人在旁边拍着自己的肩膀,笑中带着依恋,带着祝福送我们启程,大概都在期望一次新的经历,一个更美好的世界。

连生命也不例外,分明以眼泪开启大门,旁的人却都在笑,至到了一切结束,却没有人愿意面对。

是因为我们能够一次又一次的重头再来,而结束,只得一次么?

所以“凤凰涅槃”便成为了结束的最高境界,皆因它通往重生。

我们都会说,未知生焉知死,未知死,又怎么知道生何所依?

因为一生只有一次,所以才避之不及么,哪里要花什么时间和精力去了解这样的最后一站呢?

像是地铁的终点,大部分人恐怕都未曾去过,对它的认知仅仅停留在地图上的一个点罢了。

但是这样一个点,也要穿上自己喜欢的衣服,享受自己所爱的人的亲吻,画上自己中意的妆容,梳理一丝丝的头发,安静的在三长两短中睡下才好的,才算走完这一趟长途——从起点就不得休息的灵魂,终于停靠。

我笔下写起来这样轻松,难免有脱离残酷现实之感,连自己也必须承认,若是每夜睡在我身边的人是专门和尸体打交道的,说不毛骨悚然,简直是自欺欺人了。

所以一向温柔可亲的妻子才会这样问小林君,“我到现在都没有反对过吧?

你说不想拉大提琴时也是,说想回乡下时也是,我只是笑着跟着你而已。

其实,我真的很难过,但是,因为你喜欢,所以,只有这次,求求你,听我的吧。

”面对妻子隐忍而又坚定的责问,小林君怔怔的拒绝了。

至此,电影前半部分伴君走天涯的妻子形象,在我的脑海中一下子荡到谷底——不是我不能理解她对丈夫职业的反感,不,并不是因为这种情理之中的排斥而讨厌这样的责问,只是一下子想到通选社会学课上,老师所说的,永远不要为了你的爱人牺牲,除非能够做到永远不提及,不然两个人日后必定要为此付出代价,尤其是发生争执时,准会以“我之前为了你怎样怎样”而来要挟对方。

这样说似乎有些过分地直接了,然而以爱之名,我们套在彼此身上的枷锁,还少吗?

得不到答案的妻子回了娘家,一个人住在母亲留下的屋子里,做着入殓师的小林君全副身心都投入工作中,也没有好好的做饭,也没有收拾过几次屋子,仅有的休闲是在雪山背景蓝天帷幔中,坐在道路旁的山丘上拨弄他孩提时代的大提琴,伴着逐渐融化的河水,远方归家的大雁,演奏“念天地之悠悠”的婉转悠扬,虽然独自一人,却并无“怆然涕下”的孤寂。

或许因为他懂得了,无论我们信仰什么,基督的上帝,伊斯兰的真主,佛家的释迦牟尼,抑或我们只相信自己,终究,却难逃这一场离别,一场会发生在陌生人身上,也会发生在好友身上的离别。

空阔的白板上简简单单的“山下家”三个字,黑白分明的确认了那位勤劳到最后一刻的母亲的离去,此刻她躺在花团锦簇的棺木里,系着衬她的黄艳艳的颈巾,被推进黑洞洞的火化炉内。

山下君听着那位五十年间都去母亲店内泡汤的长者诉说着,死可能是一道门,逝去并不是终结,而是走向下一程的时候,才恍然间知道,原来在小林君,社长,和上村小姐围坐着分享一盆香喷喷的炸鸡时,母亲也有庆祝那个神圣的日子,用一块小小的蛋糕——这便是她心中圣诞节的气味了。

山下君哭泣着,道声声对不起的时候,我自问,我们一生中,究竟需要多少爱,才够用,又究竟缺少多少爱,要补足。

像那位三十年来未曾联络过的父亲,漫天落英缤纷中第一次接到他的讯息,竟然是死讯。

面对着那苍老的曲线,小林君喃喃自问,他这一生,算得了什么呢?

一箱不值钱的遗物,一对遗下的母子,一次不成功的婚外情,一份普通的工作,一间家徒四壁,一场空——直到扳开那双僵硬的手,遗漏了自己六岁的心意,才记起——一张微笑看着自己的脸,一双监督自己拉大提琴的眼,一对提着年幼的自己去泡汤的双臂,一张带着温度,交给自己沉甸甸心事的手,也唯有用自己的一双手,像是要耗尽三十年的爱与恨,思念与埋怨,将他的容颜细细描绘——那记忆中一直模糊的面孔,方才有了棱角,曾经不愿忆起,大概是唯恐记得便会提醒自己失去过什么吧。

带着冷静,准确,以及温柔的情怀,小林君送父亲到了另一个世界。

人生,又何尝不是如此?

ps.一直看到最后连工作人员以及鸣谢字幕都落光,尽管是日文写成,却也能够轻易靠汉字分辨出“方言指导”几个字。

不谙日语的我,其实只能靠字幕来领会人物的对话,完全听不出什么方言,但是看到这样的一份严谨,还是肃然起敬起来。

 2 ) 生活就像个莽汉

  他真要强奸你,你能躲的过去?

妥协吧,享受另外一些快感吧。

     如果男的能够继续拉大提琴,他绝对不会去给死人擦屁股。

用拉大提琴的手去擦死人屁股,这一点就是故事给小资们的卖点,正中了小资的下怀。

哈日哈韩们颇又有了些理由用来感动自己。

心中也不忘默默的祈祷同样的乡下生活——虽然他既不会拉大提琴也不愿意给死人擦屁股——就像他们能背出“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一样。

其实只是背背而已。

     为了感人,电影不惜在某些内容上闪烁其词。

当然,从消闲娱乐的角度来讲,这也够用了。

感动也可以当做商品来出售的,在导演和编剧手里,它不过是个技术活。

     其实这不过是一部关于劳模的电影,阐述了我国已经提倡了多年的卓越的劳动者信条,即“干一行爱一行”。

这一信条,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是暴力机关为了欺骗人民大众为其卖力的舆论工具。

中招就是悲哀。

     电影最好的地方就是对死人的尊重,虽然这种尊重不乏被活人所鄙夷。

一个人的生命到底是有限的还是无限的?

也许是一个很简单的问题,问题是,一个人的人格是有限还是无限。

当一个人的躯壳僵硬,冰冷进而化做一缕青烟,他还有什么留下来了?

它们在一起吗?

     故事中的死者,那个孤零零的老太太是最可怜的,她死的最惨。

不光是因为她死了两个星期才被发现,更重要的是那时候她已经令人作呕了。

死者能有生者美丽吗?

不能,如果能,那么生者是可悲的。

也不要让入殓师带给你最后的恰似美好的感动与追悔吧。

现在开始,美丽的生活并爱其他人。

 3 ) 关于死亡的一切

之前在做葬礼文化对比的资料搜集,加上久石让的强大诱惑力,我知道这套电影于我来说是必看的....而它最终所带来的共鸣也是我始料未及。

一边观看,一边想起曾经送别重要亲人的情景,眼泪终究抑制不住。

中式葬礼因其步骤的繁复和讲究,在西方人眼中一直有着浓厚的神秘色彩,因此,《入殓师》能获得奥斯卡的最佳外语片,也可说是理所当然。

在东方文化中,由于死与生相对,葬礼等的话题其实还算是一个禁忌,死亡更多地带有黑暗,消极的意味。

在美国,有越来越多的人在生前就为自己买下墓地,而这一切在东方文化中都是鲜见的。

小林第一次处理完尸体后,对妻子肉体的摸索也是为了表现其对死亡所带来的冰冷感觉的恐惧,他迫切地需要感受生命的热度,以帮助他逃离那些阴暗的情绪。

入殓师主要负责的是葬礼流程中被称为"小殓"的部分,简单来说也就是为亡者进行仪容着装的最后整理,兼有进行“大殓”的职责。

一般来说,生活在大城市的我们基本上没有机会看到入殓师如何帮助死者整理仪容,我们可以做的只是挑选死者生前喜爱的衣物,然后交由殡仪馆的工作人员处理。

在影片中,导演多次将焦点放在入殓师把遗体的双脚交叉,用佛珠将双手缚上,从中国习俗上来说,如果不用线拴住手、脚,死者便会在回老家的途中,被其他的野鬼招引走,也有另一种说法是如果不这样安置死者,那么死者的灵魂就会出来扰乱活着的家人,如果捆好了再埋,死者就会保佑家人平安。

当然,这一举动在日本文化中的意义是否一样,有待研究。

正如片中余贵美子所饰演的那名女职员所言,无论棺材做得有多么华丽,睡在里面的感觉其实也一样,何况死者根本一无所知。

葬礼表面上是送别亡者,象征其走向下一程的仪式。

但其实,这一切更多地都是为生者而做,它给了生者最后尽孝,表达爱或赎罪的机会,生者在举办葬礼时所挑选的形式用具等,其实都是跟从自己意愿。

正如片中开头的第一位死者,最终选择哪一种性别的化妆,也是由他父母所决定。

或者,很多人会说,这样的片子很肤浅,不过就是用一种职业来重复死亡的意义的话题,一切都是老生常谈。

但我佩服导演的是,能够将这么沉重的题材,拍得更富于人文关怀。

拍摄手法是否高明,桥段是否创新,有时并不是衡量导演成功与否的唯一标准,如何用平淡的情节来反复突显相对深刻的主题,并能在当中扣入细腻的情感,有时更考功力。

我个人认为,《入殓师》的伟大之处,在于它打破东方文化“不知生,焉知死”,绝口不提死亡对人带来的影响的惯例。

关于生死的题材与表现方法是很多,但《入殓师》在主题处理的手法上,切入点主要在生者面对亲人离别时的情绪反映,通过此来引申出人们的生死观。

以它的中心来看,它强调的是一个对“死亡”的接受过程,因此如果依照部分影迷的意愿,太强调深刻的生死意义,感觉上会有点偏离了原定的主题。

最起码,从题材上来讲,这是一个突破,每个人都会想到却没有落实去拍的主题,滝田洋二郎选择了将其用这种方式搬上银幕,那么我们又有什么资格去对它嗤之以鼻呢?

《入殓师》再一次印证了久石让不愧为音乐大师,用大提琴的演奏来代替安魂曲的旋律,处理得当,让人印象深刻。

而主角在空旷的野地上演奏大提琴,突显了他的内心对入殓师所面对的压力的释怀,与对死亡恐惧的克服,内心情绪的平静表现。

这是他灵魂深处的安魂曲,也让观者在经历电影前半段的压抑后找到一个释放的平衡点。

对于普罗大众中一员的我来说,《入殓师》的感染力,与对主题的诠释,是大放异彩的。

正视死亡,尊重死亡,这就是我的观感。

=================================================3.25在这里有部分豆友指出我对"未知生,焉知死"以及对中国文化绝口不提死亡观点的错误,这点我承认,也谢谢他们的指正。

但在原文中我就不作字眼的更改了,毕竟这是我的错误,没必要掩饰。

以下这位豆友的观点是比较正确和中肯的,大家如果有兴趣,可作参考:goto9:誠實可靠小郎君      看來理解上的確是有偏差     樓主在解釋“未知生,焉知死”的時候也說不知道生,如何能知道死     怎么到了後面卻說成只關心生,沒時間關心死了呢     這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     中國傳統的主流思想是儒家,儒家最大的主張是慎終追遠     終就是死亡,遠就是故去的人     儒家對待死亡的態度不是輕鬆不是解脫而是慎重悼念     這是和基督教本質的不同          新生這個概念基督教里恰恰是沒有的,因為基督教不講輪回,沒有來生     而講救贖,等待末日審判     在基督教看來人死是投歸上帝的懷抱,并非新生     懺悔是為了消除自己的罪孽以得到上帝的寬恕     塵歸塵土歸土的意思就是上帝的歸上帝,凱撒的歸凱撒,生與死是無關聯的     所以在基督教的葬禮上你甚至可以聽到親屬們輕鬆地回憶死者的過往,或者幽默都是可以被理解的     但是在儒家的葬禮上,這就是不敬,因為在儒家的觀念里,死是生的歸宿,是生的延續     所以敬重死者就是要供奉他儘量地象徵著他還活著的樣子          中國俗話說,人死為大,死對於中國人是最重要的東西     喪祭禮占據了儒家禮儀的大量內容,而禮儀基本上就是儒家的外在          可能和古典文化隔絕得太久,所以現代的中國看到日本人保留著的儒家的內涵,反倒覺得很新奇可敬     日本人大概比中國人更像中國人吧,這叫禮失而求諸野

 4 ) 日本之心,世界共鸣

现今电影里的死往往充满悲痛,本片将入殓工作艺术化,推崇一种安然赴死的观点,借此也可以感受到日本人生死观的变化。

———佐藤忠男(日本电影学者)http://www.douban.com/photos/photo/231224855/  ■文艺补白  最新文艺片推荐  《入殓师》  导演:泷田洋二郎  主演:本木雅弘、广末凉子  获得第81届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后,《入殓师》在日本产生了惊人的效应:殡仪业受到重视,《纳棺夫日记》脱销加印,松竹公司的股票顺势大涨。

影片上映近半年后重回票房榜首,至今还位居排行榜前列。

跟预想的高超水准相比,《入殓师》可说没有惊喜,但也没什么缺憾。

全片浑圆工整,起落有致,忠实讲述了一个冷清行业和一名不断成长的入殓师。

死亡给有些人带来深刻触动,影片可能会降低他们的情感阀值,令人笑中带泪。

入殓师,可以理解为殡仪工作者。

日本的入殓师有一套完整的工作程序,用酒精替遗体清洁、更衣、化妆、纳棺等。

普通人对入殓师有着莫名的厌恶和秽忌,从笼统的“不干净”到内心的排斥与恐惧,其真实原因还是害怕死亡本身。

《入殓师》里的大悟就有这些无奈遭遇,一开始自觉低贱遮遮掩掩,第一次工作当场呕吐,后面更有朋友歧视、妻子离家。

他在种种不可能的情况中坚持了下来,借入殓之事消除了多年心结。

在入殓师的精心处理下,遗体变得祥和自然,目睹最后容颜时亲人更能忆及美好,思念之情倍加。

正如日常的化妆技巧可以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出现,《入殓师》的巧妙之处在于将入殓过程的一举一动加以艺术化呈现。

这样入殓师不再是份不需要情感的冰冷工作,入殓师与遗体之间建立了艺术处理的关系。

《入殓师》设置大悟自幼练习大提琴,安排他在蓝天雪山下独奏,即是常见的主题升华,同时还对应大悟的“入殓艺术”,煽情之余进一步表现了入殓的正式与庄严。

日本人的生死观里,生与死没有明显的界限。

影片常在情节转折点安排与生死有关的动物:大悟失业,夫妻二人放生章鱼决定回老家;初次受挫时,他见到水中漂走的鱼尸。

此外几次出现天鹅,高贵纯洁之外更是对生的渴望象征。

不应忽视的还有吃河豚鱼白时的赞叹,圣诞夜吃鸡肉的镜头更是强调,只有摆脱死的阴影,人们才能享受人生,坦然而活。

《入殓师》是松竹出品的那类传统家庭故事片,散发着亲切的人情味。

影片侧重于表现不同家庭关系中的亲情,能获取本土中老年观众的好感很好解释。

那影片为何会受到奥斯卡青睐?

若说《入殓师》有新奇成分,依然是日本独特的文化美学,如入殓过程。

再者故事通俗易懂,有笑点有煽情,大提琴等内容更不会产生隔阂障碍。

关键一点,在西方世界与死亡有关的行为往往涉及宗教,《入殓师》与宗教的牵连则几近于无(社长有一句与此对应的话,称不信三大教),这显然提供了另类的东方视角。

有日本评论进一步指出:自“9·11事件”、阿富汗战争到金融危机,美国人的生命观和价值观持续受到了冲击。

《入殓师》看似通篇在说不同的死,但其实更是提醒生者:不惧死,才能更好地生。

至于片中人物的真情实感,相信不同国家的观众都能感受得到。

http://epaper.nddaily.com/C/html/2009-03/21/content_736487.htm

 5 ) 问君何事轻离别,辜负浔阳江上月

好吧我承认自己泪点有时候很低。

这个只能叫感想,不像影评。

片子里印象最深刻的:一、小林的父亲去世,小林君一开始不想去参加葬礼,社长助理上村小姐居然起身鞠躬请求他一定要去。

这之前,他们俩闲聊,小林君问起上村小姐为何要做这一行,上村小姐淡淡地说:以前在带广经历了一些事情。

这一次,上村小姐说:我在那里因为遇见喜欢的人,抛弃了我的儿子。

世界上永远都不会少掉离开这种戏码。

折柳阳关、江东暮云一类,毕竟还是互相惦念着。

我要说的是去世、绝交、失恋、仳离、抛弃……这样的事情,让人夜夜切齿,辗转难眠。

曾经最信任的人,虽然磕磕碰碰但还是决定了要好好一起过下去的人,突然有一天说:我走了。

问原因,怎么也不说,或者说出来,言不及义,又或者,令人齿冷,最干净的,是连个交代也没有便消失。

那人留下的东西,放着呢,看着伤心;扔掉呢,显得自己凉薄,万一有一天对方回来了(这种担忧只除非对方辞世)。

一起去过的地方,重到呢,谁当得“东风历历红楼下”;待不去呢,谁知道山不转水转会再遭遇。

一道经历的细节,不碰呢,大脑像按了replay(神经大条的人有福了);要碰呢,又怎么忍心。

一个简单的方法便是忘记,就像小林君,脑海里父亲的面容如此模糊不清,我一开始还以为显示屏像素有问题了。

离去的人怎样的心思,不清楚,上村小姐的意思,很像是愧疚与胆怯,但也只是她一个个案罢了;留下的人,也不必啰嗦了,谁体会过谁知道。

小林君就连笑意也那么单薄、勉强,可憋屈了。

憋屈是无从宣泄的愤怒,愤怒来自于不得善终的爱。

我不敢说爱这种东西没有错,事实上,很多所谓爱,其实不过是固执地要占有某样东西罢了。

猜测他人的心意,难道后面便没有要摆平一切的隐秘动机在?

应该有不少人读过这句吧:“爱是不求自己的益处。

”哥林多前书里的。

小学某年圣诞日(小学生懂个啥圣诞,纯属凑热闹而已)收到同学一张卡,上画着一只小猪,把它的帽子围巾除下来给旁边的雪人穿戴,自己瑟瑟发抖。

下边便写着这个句子。

连语法尚且不通的小学生,如何懂得圣经那种句式。

这话搁在心里,过了许多年,交了不少朋友,也为了离别的事情怅然或者痛哭,有的袖手叹息,有的牵衣恳求不能去,有的无声无息隐没在夜色里连再见也来不及说;而那些人,有的好好儿揖别,有的裂袖割袍断然不顾,有的一天天变得陌生和分开也差不多了;这才一点一点地晓得了经书里那句话的意思。

年幼的孩子只有自发产生的情绪,还不能算“爱”,那需要足够多情感来滋养,在长大之前,他是索取多于付出。

他给妈妈送一朵小花的时候,当娘的敢一巴掌拍落么?

就不怕伤了孩子的心么?

也只有心智完全的成年人,能够面对“一巴掌拍落”而一笑而过吧。

可惜马齿见长并不意味着心理成熟,我见过好些生理和心理脱节的成年人。

那个时候强求他们“该放手时好放手”、训斥他们只为自己考虑,不肯有所担当,毫无意义。

最重要的还是补上一课:容纳与和解。

就像小林君最后还是去了父亲的葬礼,并且亲手替父亲入殓。

可惜很多人并不像小林君这么幸运的。

上村小姐的故事,就是小林君的过去,他后来与父亲的和解(我不喜欢“原谅”,这背后还是隐含了一种居高临下的傲慢。

)但愿可以成为上村家的未来吧。

二、小林君年幼时与父母去河滩玩儿,说是人类尚无文字之时,欲传情达意,便去找一块石头,交给那个人,例如光滑的石头表示心情平稳,凹凸不平的石头表示对对方的担心。

父亲交给他一块大石头,小林君则给父亲一块鹌鹑蛋状小石子儿。

这大石头被藏在他童年所用的大提琴包里,小石子为父亲带走,父亲的葬礼上从他紧握的手中掉出。

借石头的触感和大小传达心意的办法很有意思,声波有时而尽,字迹亦易散亡,但石头沉甸甸的质感,有掏心掏肺的感觉。

社长爱说的一句话:这是命运。

小林君看上去很不体面的,妻子和旧交都无法理解认为是“不正经”的职业,居然让他找回了父亲无法宣之于口的心事:鹌鹑蛋形小石头。

把他从“被父亲抛弃”的纠结中解放出来,这是不是命运?

也许该补的课兜兜转转都要补上,该过的坎绕来绕去都要跨过。

三、大提琴的声音很好听啊,我这种西洋乐盲都被感动了。

 6 ) 只愿你曾被这世界温柔相待

星期天的晚上犯了糊涂,把星期天当成了星期六过,半夜十一点翻出《入殓师》来看,结果看到一点多,两只眼睛肿得像桃一样的去睡觉。

两年前的春节,我的父亲去世,早上醒来的时候,母亲从医院打电话过来,说父亲不行了,让我赶紧过去,把平素里准备好的衣服和鞋帽都带去,我迷迷糊糊的按照母亲交代的跑到柜子里翻找,这样的事情,在父亲生命里的最后三年不知发生过一次,于是这让我心里还抱着一线希望,也许——还不是这一次。

但是,就是这一次了,该结束的终究要结束,我跑到医院,已经有很多人在那里,明晃晃的屋子里面,他们在走来走去,我有点发懵,记不住他们的面孔,但是我知道,悲伤的只有我母亲一个人。

我长这么大来,从没办过丧事,母亲也并没有经验,于是我莫名其妙的被什么人领到楼下的寿装店里去买给死者身上盖的单子,还有嘴里含的铜钱,脚上垫着的脚垫,寿装店里的灯光昏暗,几根人在打麻将,一个人叼着烟,找出个绣得非常粗糙俗气的缎子被单来,还有其他的东西,说,八百块。

我很吃惊,但是想到在楼上等着的母亲,我说,四百块,那个人很不高兴,说这种事还能讲价啊?

我说那就不要了,我本来就觉得我爸爸不该盖这种东西。

他一听,赶紧把那些东西一股脑的都塞给了我,抢过我手里的四百块钱。

我回到楼上,医院的医生跟母亲说,你们要尽快把人拉走,你们不能把他放在这里。

母亲说,我儿子马上就赶来,我想让他在这里看到他父亲。

后来哥哥来了,母亲抱着他哭,哥哥没哭,我们忙着联系殡仪馆之类的事,我只是看着哥哥在没人的时候,偷偷的躲在窗户边抹了眼泪。

把父亲抬下去的时候,和殡仪馆跟着过来的某个人叫我和哥哥对着灵车磕头,我和哥哥都磕了,站起来,他们管我们要两百块钱,说是因为他指点了我们,要收开口费。

给完了钱,我才开始稍微恢复了一点思考能力,突然意识到,在父亲病房里绕来绕去的陌生人,都是干这个的。

他们像秃鹫一样,围在尸体旁,等着分食死者的尸体。

趁失去亲人的家属悲伤之际,能多捞一点钱就多捞点,这种感觉,在送父亲去殡仪馆的路上更明显。

殡仪馆的路旁,不断的有人跟着我们车一路走,一路说着各种套话,后来在殡仪馆,我们把父亲的遗体从一个地方送到另外的地方去入殓,灵车前也围了很多这样的人,嘴里念念有词,不给钱,他们就一直跟着不肯走,司机跟哥哥说,你要每人给他们个十块二十的就行了,哥哥终究没给。

母亲说,那一刻,感觉就像那些人好像地狱里的恶鬼一样围上来。

但这只是殡仪馆外面的人,其实殡仪馆里的人也好不到哪里去,父亲遗体告别的时候,莫名其妙的进来一个穿着制服的军乐队,上来就要演奏,哥哥想起来,就突然问他,你这个是另收费的吗?

领头的那个女人,含含糊糊的回答,诸如哪家遗体告别不需要爱乐之类的话。

哥哥又问,我们是要放磁带,你们是另收费的吗?

问了三四遍,才知道,另加2千块钱。

哥哥强忍着怒气把他们轰走了,走的时候,那女的用故意的谁都可以听得见的声音说,付不起就说付不起……说了这么多和电影不相关的话,但是我想,曾经失去过至亲的人,知道我在说什么,看懂了《入殓师》这部电影的人,知道我在说什么。

性格懦弱,总是怯生生的小林君,在走进死者的家中的时候,也是被人指责为“赚死人钱的。

”但当他的手温柔的握着死者的双手,抚摸过他们的脸颊,额头,为他们擦拭身体,为老奶奶穿上丝袜,为儿子梳好头发,为妻子点上口红的时候,失去亲人的人们,知道他们把自己最爱的人托付给了值得信任的人。

我的父亲卧病十七年,最后三年,他浑身插满管子躺在那里,被人们搬来搬去,翻来翻去,我一直很希望,人们可以对待他温柔一点,但你知道你无能为力,你不是医生不是护士,不是殡仪馆的工作人家,你不能挑人家的不是,这个世界上,粗暴是大多数普通人对待他人的方式,我们被粗暴的对待,然后又粗暴的对待别人,这似乎已经成为一种循环,大多数人内心已经麻木,浑然无觉。

所以,在一个连活人都不能被温柔对待的世界里,就更别说对死者的尊重了。

是因为这样,佐佐木先生才一眼看到了小林君内心里的温柔的吧。

他像一个孩子一样的软弱,没有竞争能力,却善良,温柔的可以平等对待每一个死者,不管他们是怎样的死法。

内心里还有这样温柔的人,在这个冷酷的世界里,是多么难得的珍宝啊。

看电影的时候,我一边流泪一边想,如果是我的父亲,要是也能让小林君来帮助,温柔的握着他的手,走完最后的路,那该有多好。

《入殓师》的英文海报上,有一句话写到——The gift of the last memories. 而我关于我父亲的最后的记忆,是充斥了那许多粗暴贪婪的嘴脸的记忆,太不美好了,所以很少回忆。

能遇到小林君这样的人,是多么的幸运啊。

它照亮了生者的回忆,的确是上天的礼物。

作为一个内心深处的自毁者,我活在一个人人互相粗暴相待的世界中,我从来不曾奢求我自己可以死得其所,我可以对自己很无情,可是在我不曾被温柔对待过的此生里,仍然有我内心最柔软的部分,长在我爱的人的身体里。

我深爱过的人,我是多么希望你们能够被这个世界温柔的对待,哪怕是在你们离去的时候,能够有一双手,温柔相握。

小林君,谢谢你曾经这样温柔的对待这个世界。

在这样的世界里可以用自己的温柔的方式生存下去的人,是了不起的人。

我知道这个世界,是那些粗暴,强壮而冷酷的人们的,他们崇尚无情,以为这样就可以让他们少受痛苦。

但是,当我审视自己的内心,发现在深深深深的地方,温柔还在,我还可以,用我自己温柔的方式,对待这个世界,那是很好的一件事情。

好得就像,在尘埃里静静绽放的一朵花一样。

本文收录于

只愿你曾被这世界温柔相待8.0水木丁 / 2022 /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7 ) 用淡淡的詩意妝點死亡

白雪皚皚的大地,籠罩在一片霧茫茫之中,由遠而近的車子,彷若進入空寂之境。

不知該駛向何方?

反射出駕駛者深感徬徨的內心世界。

這是電影『送行者』的第一場戲,「雪」與「霧」交織出人生的詩意與朦朧,又彷彿正在橫跨夢想與現實的交界,靜寂之中,蘊藏著無限深沉的力量。

找不到方向的時候,就相信自己的直覺,繼續往前走吧!

或許在不經意的時刻,答案已然握在手中。

【當「大提琴師」變成了「禮儀師」:夢想也可以只是夢想】當夢想在現實的擠壓下變形,曾經的浪漫情懷也只能無聲墜落。

電影一開始,我們看到熱愛大提琴卻運氣不佳的男主角大悟(本木雅弘飾),先是赤重資買了一把昂貴的大提琴,沒想到才幾天的光景,樂團就宣告解散,無法再以大提琴為業,又得負擔昂貴的貸款,無計可施的情況下,他只能和妻子返回故鄉山形,住在母親遺留下的老房子,重新開始。

沒有一計之長,又面臨中年失業的窘境,他不知道自己能做什麼?

誤打誤撞走進了神秘的納棺師行列。

一開始,無邊的恐懼與揮之不去的氣味如鬼魅般如影隨形,那場他像孩子般緊緊纏繞妻子的戲,深深嵌進我腦海裡,那種恨不得將自己融入妻子身體裡的感覺,像是渴望重回母體的溫暖,給他一個喘息的空間,可以讓他暫時放下男人的責任,什麼都不必說,害怕也沒關係。

我想,這就是心裡的依靠吧!

雖然人生有許多問題仍得自己面對,然而,當他一轉頭就能看見妻子溫暖的微笑,無形中也緩和了他對恐懼的想像。

其實,很多事並不如想像中困難,我們只是太習慣把未知和難題劃上等號,因而總是自己嚇自己。

真正去做以後,開始撥雲見日,他用彈琴的細膩之手和與生俱來的體貼之心,為離開的人留下人世最後的樣貌,用一種平靜淡然之美,撫平了生者躁動難平的心。

他終於明白了納棺師存在的意義:用淡淡的詩意妝點死亡,好讓人生的終點也能感受被人擁抱的溫柔。

成為納棺師的他,看似已將夢想束之高閣;實際上,大提琴反倒成為點綴生活的美麗插曲:為他喚醒童年記憶,也為其他人帶來前所未有的動人時光。

原來,夢想也可以只是夢想,不妨礙任何人,也不偏執地自我束縛,用浪漫情懷填補單調生活的小隙縫,讓飛揚的琴音無所不在,它不再是工作,卻有了比工作更深刻的存在。

男主角被迫放棄以大提琴為業的處境,也是許多現代人共同的處境。

全球性的經濟不景氣,持續在各地發燒,原本令人羨慕的工作變得朝不保夕,好多人被迫放無薪假,甚至毫無預警就遭到裁員,過著有今天卻不知道明天在哪裡的生活?

惶惶不可終日。

失去,變成一種理所當然的狀態,然而,許多人失去的不僅是工作,還有對自己的自信,以及對美好人生的期待。

當人生超出你的預期之外,到底要如何繼續?

一向習慣往前走的路,突然道路坍塌,貼上此路不通的標識;眼前唯一所見是一條全然陌生的路,走下去,前途未卜?

停下來,無路可走,只能僵在原地。

然而,生活無時無刻都在繼續,沒有暫停鍵可按,既然我們改變不了世界,那就改變自己吧!

改變自己看待世界的方式,改變自己非做某事不可的莫名堅持,該轉彎的時候就轉彎;柔軟,有時是為了看見另一角度的人生風景,看見意想不到的美麗。

當一切不在掌握之中,看似被時間推著往前走,只能且走且看,偶爾還會被沿路石頭拌倒。

不過,當你不那麼在意跌倒的狀態以後,反而逐漸豁然開朗,越來越順遂,並開始真正掌握屬於自己的人生。

就像電影中徬徨的男主角,從一開始對「納棺師」充滿疑惑與恐懼到親身接觸的挫敗,再從挫敗中繼續前行,他唯一的改變是:把身段放低,把心放輕,用拉琴的溫柔之心對待每一個靜止的身體,在死亡面前看盡人生百態,因而漸漸體會出納官師的神聖與可貴,也重新認同了自己。

關鍵在於”走下去”,融入現實生活,他把夢想放進口袋,隨身攜帶,帶著詩意與美好,為離開的人妝點最後的一瞬間。

【職業本無貴賤:人心的偏見造成了高低的差距】電影中另一個印象深刻之處是一般人對「納棺師」的偏見,包括男主角自己,最初他不敢讓妻子知道他工作的內容,他也無法面對自己身上的異味,回家前在澡堂使勁的沖洗,彷彿也想一併洗去心上的髒污。

他變得不太敢吃肉,肉味令他作嘔,像是一個難解的心結,困擾著他。

與之對照的是看起來平凡卻充滿智慧社長,下了工作一樣大口吃肉,還不忘告訴他:『既然要吃就要吃好吃的。

』說穿了,我們吃的肉就是動物的屍體,一般人哪會害怕吃肉呢?

既然如此,死去的人有什麼好怕?

只要平常心對待,這工作就只是生活的一部分而已。

親朋好友得知他的工作以後,皆抱著鄙夷的眼光看他,包括一向最支持他的妻子,妻子甚至負氣回娘家,認為他什麼工作不能做,為什麼偏要從事這一行?

雖然職業本身並無好壞之別,然而,從令人稱羨的優雅大提琴師變成令人費解的卑微納棺師,職業的貴賤早已被貼上鮮明的標籤。

或許因為死亡這件事在人們的意識裡仍屬於未知與恐懼的範疇,再加上東方社會一向視死亡為禁忌,以往會以此為業的人,幾乎都是沒有其他選擇,才會造成理所當然的偏見。

電影自然呈現出男主角面臨的內外困境,他沒有刻意辯解,依舊默默去做,因為再多的解釋也難以輕易消除心中的成見。

等有一天時機到了,妻子親眼目睹他如何用細膩的雙手為逝者撫平逐漸腐朽的身軀,她看到丈夫眼裡有一種許久未見的淡定之氣,他以極為謙卑且莊重的態度,細細完成每一個步驟,少了以前拉大提琴的意氣風發,卻多了前所未有的靜默力量,而那樣的力量讓逝者安靜,讓生者安心,也令她深受感動!

從小,每個人都知道”職業無貴賤”的說法,可是這個社會卻處處都充滿了像電影裡一樣的偏見眼光。

一樣是賣東西,開咖啡店和賣雞排比起來,大部分的人都會認為賣咖啡比較高尚,因為咖啡早已被貼上”文化”符碼,咖啡族群偏向文人雅士,一般市井小民大多吃雞排,不喝咖啡,於是有了這樣的分別。

我認為一件事的價值與位置取決於自我認知,差別就在於,當所有人都視而不見時,你是否看得見黑暗中那個微小的亮點?

那個亮點就是你獨一無二的風景,唯有用心,才能看見發自心底的美麗。

一樣簡單的道理:我們改變不了別人的偏見,卻可以聽自己的心說話,究竟該不該繼續做下去?

也已有了最開闊的答案。

【父親的位置:心中最柔軟的所在】電影中沉默寡言的男主角,在小時父親離家出走以後,烙下了一道很深的傷痕。

他習慣將心事隱於心中,也習慣以冷漠的方式看待曾經擁有卻驟然失去的親情。

雖然記得父親的浪漫情懷,卻完全記不得父親的容貌,”父親”成為他心中最不想明白的問號?

父親的存在與否似乎與他的人生沒有太大關聯,然而,最後當他看著父親的遺體,從父親緊握的手中取出那顆連結幸福的小石頭,他忽然明白了一件事:不管父親的人生究竟是怎麼一回事?

在父親飄泊的一生中,始終有他的位置,如同父親始終以隱微的方式存在他心中一樣,堅硬的石頭一旦被賦予了心的溫度,將成為記憶的重要輪廓。

每個人心裡都有一個難解的結,那個結也許不是”再見一面”或”回來”就能解開,而人生的遺憾往往就在解不開的心結下悄然成形。

最後,答案似乎不重要了,父親模糊的面容漸漸清晰,他看到當時一家人在溪邊和樂融融的畫面:父子倆交換石頭,彷彿交託彼此一生的信任,母親在一旁微笑以對,他終於感覺到,微弱,但確實存在的幸福時光。

在充滿回憶的老房子裡,每一處都隱藏著一段發光的往事,並帶著往昔的光輝走向此時此刻:孩提時用的大提琴,為他彈奏出此刻安靜沉穩的生命情調;父親送給他的第一顆石頭,像是送給他珍貴的生命當下,他送給妻子和未來的兒子,傳承祝福;母親整齊擺放父親收藏的唱片,彷彿隱喻的愛意,不說出口卻已招然若揭。

他和妻子在家共享的咖啡時光,交疊著舊時回憶,每一個溫暖瞬間皆重現了當時幸福的光芒。

父親的位置,其實一直穩穩盤踞在他心底,那是心中最溫柔的所在,讓他得以在逆境中緩緩前行;在恐懼中輕撫憂傷;在失意中提起勇氣;在每一個無所適從的時刻,選擇相信自己。

他用納棺師的雙手和兒子的愛,送父親最後一程,也送走了對過去充滿怨懟的自己。

整部電影在安靜的氛圍下悠緩前行,穿插在電影中的配樂,帶著強烈的抒情敘事而來,有時候不需要一句對白,也能從男主角拉琴的神韻窺知一二,配樂可說是電影裡的最佳配角:大提琴,小提琴,鋼琴,時而澎湃,時而低迴,交織出每一個轉折的悲喜,隱藏了不說出的情意。

飾演夫妻的男女主角:本木雅弘與廣末涼子皆是曾紅極一時的日劇演員,隨著年歲漸長,反而沉澱出一種清淡優雅的氣質,和電影的氛圍極為相襯。

原來,能與歲月安然相伴的美,更是餘韻無窮,就像這部電影一樣。

「禮儀師」用細膩靈巧的雙手奏出”動人的生命樂章”。

我喜歡電影以既真實又詩意的方式呈現納棺師的意義,彷彿在告訴我們:人生的每一刻都可以是寫實與魔幻並存,就像”死亡”可以是一種結束,也可以是另一個開始。

不管做什麼?

都有屬於自己的意義,只要你願意置身其中,一定能在茫茫塵世裡找到自己的位置,並用心奏出最美的樂章。

正好是三月時節,彷彿又見漫天飛舞的櫻花雨落在燦爛的花園裡,落在廣末涼子澆花的微笑瞬間,也落在本木雅弘彈奏大提琴的安靜側臉。

走過雪季的冰冷與徬徨,看見重新綻放的生命姿態,悠緩細膩,一如最初。

 8 ) 入殓通生死

《入殓师》登上奥斯卡最高领奖台,日本电影几经沉浮再次拿奖,媒体动用了夸张的篇幅进行头条报道,狂喜程度叫人叹为观止。

《入殓师》是部讲述丧葬仪式的现代情感剧,时隔半个世纪,奥斯卡青睐的不再是充满显性文化符号的时代剧。

然而影片依然包含有隐性的符号,只需要想象一下,好莱坞能翻拍《入殓师》吗?

答案是不行,因为文化差异形成一道难以逾越的鸿沟。

影片收获了两种不同的评价,它可以是一部通俗传统的家庭片,不紧不慢的松竹口味和平民情调。

它又是一部煽情催泪的情感剧,就像前几年《永远的三丁目的夕阳》或《东京塔》。

自古以来,日本人对死亡的向往和决然,其复杂态度估计可以写成好几部书,光是那些名人的自杀事迹就能装上不止一箩筐。

《入殓师》没有深度探讨生死观的超级野心,“死亡只是通往另一段旅程的起点”,这样的句式听起来也熟悉不过。

很多时候影片会搞点黑色幽默,让故事不至于太沉闷。

当音乐一次次应景地响起,导演更不希望观众过于冷静,希望他们身心投入,去感性地体味眼前的每一次死亡和入殓,唤醒尽可能多的个人体验。

生的意义还在于男主人公大悟对待生活的态度,他意识到天分不足,勇敢地放弃了大提琴事业,选择回老家。

再到半推半就地上了船,开始成天与尸体和死亡打交道,因入殓师的工作饱受压力,大悟却迎难而上。

一步步上路的过程,让他渐渐改变了对死亡的看法,更知道了生的弥足珍贵。

入殓师是替遗体纳棺的执行者,每一轮换衣、每一次擦拭的动作是不断重复的普通工作,同时却带有一丝不苟的庄严。

一整套程序的完美执行就像一场最后的仪式,一次艺术的美化和升华,包含着对死者的尊重。

并不是每个死者都能得到入殓师的善待,结尾大悟的父亲就是一例子。

在儿子的眼皮底下,急匆匆的两男子想抬上他丢进棺材,就像处理一件废弃物般不需要任何多余的情感。

从贪生到怕死,从轻视到尊敬,《入殓师》的中心主题渐渐成形。

由于自小分离,大悟一直记不清父亲的脸。

大悟憎恨不负责任的父亲,到死的时候都不愿去见他最后一面,此类故事编排其实再俗套不过。

即便见到父亲的遗体,影片也没有给出他的面容特写,原因在于还欠一步,至关重要的一步。

《入殓师》需要通过大悟的亲手入殓,化腐朽为神奇。

父亲去世时的面容依然让大悟陌生,原因是上面可能带有内心的失落与孤老的不安。

经过一番细心清理,父亲恢复了旧时的祥和神情,看上去只像是睡着了。

这时候,大悟的记忆洪水决堤了,父亲的印象开始变得清晰而完整。

那颗不起眼的石头,那张平静的脸,印象中露出微笑的父亲。

生死两隔的父子,终于达成了圆满的谅解。

清明将至,又思故人。

如果死亡不曾走近你身边,你该庆幸但无需惧怕。

有那么些片刻,我像是被电影给感动了,又似乎只是想起了与死亡的直面距离。

应该说,我害怕在一张小小的照片上会看不清死去至亲的脸,更害怕一个残酷的事实:有一天会想不起,乃至于忘记。

死亡的可怕在于它时常不期而至,而我们每个人都逃避不了。

《入殓师》给予了每一位死者应有的尊重,还我们一些生存下去的勇气和毅力。

【北青报】

 9 ) 为离者低语,为行者咏琴

入殓师是为离者丈量阴阳两界的人。

这部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片名直译为《送(人)》,译为《入殓师》多了几分神秘感。

当然,若陌生者有了初始些微的恐惑,大抵也来源于此了。

小林就职的乐团解散了,他卖掉重金购来的大提琴,和温柔可人的妻子一同搬到乡下的故屋里居住。

阴差阳错地,他成了初入行的入殓师。

那么,如何能像爱大提琴一样爱为人入殓的工作?

大提琴琴声略为低厚,因体积较大,自然不够灵活,更别说像“古典辣妹”那样了。

当坐在纹着漂亮花纹的演奏椅1\3面积上时,务必要以温存的姿态,微微颔首,像拥着爱人亲密而温软的曲线一样拥着它,轻抚琴弦,声音缓缓从木质中空渗透、流淌、弥散、萦绕,宛如低语。

是的,宛如低语,恰如拉琴与入殓的无差别。

也许要知道一个人或一个民族的真性情,从其对待死亡的神情便可探许。

仪式感强烈的入殓步骤充满死者与生者的肌肤相亲。

按压眼周、合拢唇瓣,抚平下颚,擦拭身体,更换丧衣,整理妆容。

“让已经冰冷的人重新焕发生机,给她永恒的美丽,这要有冷静、准确,而且要怀有温柔的情感。

在分别的时候,送别故人,静谧,所有的举动都如此美丽”片中画外音如是说,也意味小林对新工作的浸入。

入殓师一生大多为陌生人收拾最后的仪容,用朴实的认真融入手指的运作,来表达对死亡的敬重,守护逝者的尊严。

恰似一曲低语,为离者微鸣。

很早便为音乐的力量震撼。

CLAMP的《圣传》里,苍王为冤死的妹妹悲痛欲绝,近于行尸,乐师乾达婆王心生怜悯,为她奏响她妹妹最后的歌——“那天冤死的小公主,只为一个人歌唱,‘我只为姐姐一个人歌唱’”,乾达婆王的竖琴乐声引领苍王的灵魂归位,最终,苍王从绝望中醒过来:“我要像妹妹所期望的那样,为自己自由地飞翔。

”那时繁花丛中乾达婆王坚定决绝地抚弄琴弦,那种冥想中的拯救就透过微黄的纸张传达而来,力透纸背。

中国民间丧事大凡要守灵三日,讲究的人家会请法士或和尚为亲人超度。

整齐划一的道袍与起落相匹的木鱼声,随着氤氲青烟与经诵一起升腾。

亲人泪眼朦胧在这种熏陶中怀悼,何异于,为死者的仪式其实拾掇的是生者的心。

都是离者。

一个离开阳界,一些离开挚亲。

看着他熟悉的面容,没有死亡的暗影,离世的瘀斑,有的只有习见的如睡去的恬淡,想想,多么抚慰。

人离开,生前的至亲就会拼命地想再为他多做点什么,如果这也算其一,那就几乎与所有世界观无关。

谁来牵引生死之间的鸿线?

崩、薨、逝、死,如此繁复的规则,最后凝为入殓师造就的死生无差别。

所以片中那些老妪会在死去老头的脸上留下完整的唇印,也不管葬礼是否拒绝艳丽。

华丽苍生终究僵硬落幕。

脑海里文化大不同的西式葬礼,也在牧师徐徐的诵咏中落下棺木。

闻声的都是行者,走向异端世界的他,走向没有他的世界的他们。

异端世界如何别样,也请暂留今生的源流。

小林擦拭过有易装癖的美男子,早逝的母亲、澡堂老板娘……也是擦拭每一段一唱三叹或抑扬顿挫的人生。

每一格窗棂都描摹一个故事,每一寸肌肤都镌刻曾经的气息,那些生的点滴终于不再喷涌,而过滤、萃取、结晶为一颗颗水钻,再也没有人可以改变其中的纯粹。

这些都是尚未被世人完全理解、接受的。

如果新颖的生命需要一次生的洗礼,告别尘世的人是否更需要一次死的庄重?

毕竟生不足百年,死亡却有万古。

但入殓师本身的标签却不若仪式般神圣。

片中,入殓师会被问:“你们是吃死人饭的吧?

”小林的朋友会疏远他,妻子刚开始也无法接受,说他:“肮脏!

”然后离开他。

一如这世上每一个被赋予刻板成见的职业和人。

那么,如何比爱大提琴还爱入殓的工作?

小林卖掉大提琴时,“很不可思议,突然觉得很轻松,觉得一直以来的束缚解放了,自己以前坚定不移的梦想,可能,根本不是梦想。

”但对入殓师的工作,就算有比拉大提琴更大的阻力,他却没有放弃。

观众观影前与观影时大抵都会对影片方方面面有个预设,《入殓师》的破就在于它不仅改变着片中人物命运的预设,也改变着观众某些世俗的观感。

改变着,改变了。

整个仪式的圣洁性在于,它是独一无二的。

入殓师的圣洁性在于,他是专注的。

专注地将世上每一个不可复制不可模拟不可替代的个体化整为同样祥和的留恋,化整亲人的难舍凝视为直面的告别。

像活着一样死去,也意味着,活得更好,才是纪念。

所谓向死而生,大概就是这个意思吧。

 10 ) 以生为职业道德的死亡事业

有些职业是需要勇气的,比如那些沾染了某种绝望气息的职业。

记得读过一个梅尔维尔的短篇小说《抄写员巴特尔比》:抄写员巴特尔比瘦削苍白,终日无精打采,性格淡漠,后来猝死狱中,后来有人了解到他生前的职业是一名死信科的小职员。

死信是那些无法送达的信,积累到一定数量就集中焚烧,巴特尔比有时看着信里偶尔飘落出的一张汇款单,但是它再也无法送达那个也许等着它救命的人手中,有时看着灰烬里一枚没有融化的戒指,它像一个无法到达的承诺,从此无缘戴在爱人手上。

通常都说这个小说写得是资本主义文明压迫所导致的人格异常,但也许就像作者最后发出的“啊,人类,啊,孤独!

”感慨一样,社会环境诚然是巴特尔比畸形人格的诱因,人性里的脆弱和敏感更是他深陷孤独之囹圄的根本,因为长期面对变相的生命无常难免让人沾染上绝望的气息,直到生命力消耗殆尽。

死信不过是一种变形的死亡,代表着某种联系因为世事无常而无可奈何的中断,那些与死亡直接相关的职业更是会压迫人的神经。

忘了张爱玲哪篇小说了,写的是一个和医生订了婚的女孩子的故事,女孩子生病了,住在未婚夫工作的医院,未婚夫后来终究与她退婚,另找了一个体态丰腴的对象谈婚论嫁,女孩子的父亲报以理解的说:也难怪他找个胖的,终日呆在医院这种地方。

话虽然粗俗,却也一针见血,离死亡太近的人是需要一些鲜活的生命来注入能量的,所以刚刚当上入殓师初次目睹死尸而呕吐不止的小林大悟会在回家后迫切的和妻子做爱,他需要用欲望来抗拒死亡的绝望。

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比如《绿茶》里女孩朗朗的母亲是一名殡仪馆的工作人员,丈夫因此拒绝吃她煮的饭,要求她做任何事情戴上手套,而我生活中遇见的例子是,有个阿姨的女儿毕业后在八宝山工作而一直找不到男朋友,最后不得不调离。

也许本能的人们对这样的职业有不洁净之感,而这种不洁净之感源于内心对死亡的恐惧之感,要抵挡这种恐惧感就需要巨大的生命力。

小林大悟之所以能够一直坚持下去,说是出于对于死亡的尊敬,其实更是对于生命的敬畏,这种敬畏滋养着他面对死亡的勇气。

因为只有一个对生命有着足够敬畏的人,才能理解死亡究竟是多么的残酷,才明白应该如何对一个曾经不管艰难曲折也活下来然后干干净净死去的人表示崇敬,对被留下来的生命表示悲悯,才能准确而冷静的把握送别生命应具有的仪式感。

电影里在不断的死亡镜头中穿插着成群的飞鸟,水底的游鱼,淡淡的道出各式各样人物坚持活下来的奇怪理由,以及小林妻子怀孕的情节无一不是在用一种生命力在跟死亡抗争,最后那个石头传递的情节更是一种试图传递生命力的美好意愿。

很多人的丧礼是哭和笑相伴着的,小女孩微笑着给奶奶穿上长筒袜说BYEBYE,老太太在亡夫脸上留下一个口红印边笑边哭边说谢谢,那场景像是一场聚会的结束时策划着另一场聚会的开始,大家不久又能够再见面一样。

在一片微笑中死亡没有失去应有的严肃,反而让人深感生之美好,生命力就在着哭和笑之间传递了,毕竟,能好好的跟所爱的人说一声再见不也是很幸福的一件事吗?

看着那些被人一遍一遍呢喃着“再看最后一眼的脸”,我恍惚觉得,他们在看的时候,一定会以为那是童年常和爸爸做的一个游戏:他躺在那里一动也不动,你摇他他还是不动,你害怕了,他却忽然睁开了眼睛,于是你立刻高兴起来跟他抱在一起打闹。

但躺着的这个人是真的不会再睁开眼睛再大笑着把你拥入怀里了,一扇门将永远的关闭。

只是在哭的时候你不应该笑吗?

至少,就像小林的那个石头,它是实实在在的存在的,是温柔的被放入手中又紧紧抓在掌心的,你也曾实实在在的被拥入怀中。

PS:作为丈夫的小林,他的孤独在于童年的伤痕,而妻子的孤独则在于:丈夫并不告诉她这一伤痕。

所以孤独的症候群正是这样蔓延的:你一个人孤独的时候会把全世界抛在身后,身后的那个世界也因为被你抛弃也孤独了,于是全世界一起孤独了。

所以大家做做好事都别咬牙切齿的孤独了。

《入殓师》短评

挺有意思的迪家ip项目联动特辑,歌也好听,喜欢Kermit和Piggy的互换万圣节装扮哈哈哈

3分钟前
  • 栀紫
  • 推荐

很喜欢木偶的形式,但是感觉受众很尴尬,感觉定位是家庭片但是故事还是蛮幼稚蛮简单的,多一星给可爱的布偶和台配

7分钟前
  • Kresent
  • 推荐

还可以,音乐喜剧。不过我还是睡着了。现在看美国电影,不会点西班牙语还不行了。

8分钟前
  • 奶茶阿尼
  • 推荐

作為一個在萬聖節看的爆米花電影真的很不錯!

9分钟前
  • huh
  • 力荐

布偶…………

13分钟前
  • 榴梿嫪毐

歌曲很好听,很适合万圣节

17分钟前
  • Richandsome
  • 力荐

我的片源为什么只有00:49:50?

22分钟前
  • 推荐

我是真的很爱了,啃了个连英文字幕都没有的布偶秀,但我真的超爱啊…

24分钟前
  • decide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