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秋天,我完成了一年通识教育,终于可以选英文系的专业课了。
刚开始以英文系学生自诩,电视剧《英文系主任》(The Chair)就开播了。
这个剧的很多笑点来源于英文系的生活,比如学生闯进老教授的课堂,冒失地问:“这是‘性与小说’课吗?
”听说不是,学生扭头就走,留下老教授凌乱地喊:“这是美国文学概论1850到1918……”我的专业课上也发生了新鲜事:英国文学和美国文学的教授竟然给学生发笔记。
我从未见过如此服务周到的教授。
做笔记难道不是学生的责任吗?
电视剧里提到一个“给教授打分”网站:ratemyprofessor。
这是个真实的存在,不是虚构的。
别小看这个网站,老用户的评价就是新学生的选课指南。
如果学生留言说选某教授的课,你不用亲自做笔记,可想而知这个教授的选课率会增加。
教授给学生发笔记,如履薄冰之心态昭然若揭。
为什么英文系的课越来越没人上呢?
这个剧的核心冲突是比尔的教学事故。
比尔讲到纳粹时,为了活跃气氛模仿了一个纳粹礼。
该场景被发到网上,在脱离了语境的情况下,被认为是向纳粹致敬。
学生们举行了大规模的抗议。
比尔解释说:“我不是纳粹同情者。
我是个教授,而纳粹迫害教授,他们是思想的敌人。
当年许多学者、作家逃离第三帝国,他们都是我尊敬的人,比如汤玛斯•曼、汉纳•阿伦特……”学生们轻蔑地打断他:“你最好别提汉纳•阿伦特的名字。
”学生认为比尔不配提汉纳•阿伦特的名字,是因为他们已经认定他是纳粹同情者。
在立场先行的前提下,他们没有耐心去倾听,没有时间去了解事物的全面性,更没有兴趣去辩证思考。
他们只喜欢传播那条不到一分钟的短视频。
谁把美国大学生教成了这样?
答案是教授们自己。
这个虚构的英文系有三类教授,第一类是老白男。
他们连路都走不稳了,却坚信自己正值学术盛年。
第二类是中间层,比如老白女教授乔安。
她是用女性主义视角研究乔叟的第一人,但她当年被男教授们支使干杂活儿,无法专心学术,没能获得正教授职称。
如果世界一成不变,英文系主任的位子原本是中年白男比尔的,但他也没有继承学术正统,而是个以出位的文笔和性格而知名的人。
当学监逼迫他辞职的时候,比尔指着学监的桌子说:“我上本科的时候,曾经光着屁股坐在你那张桌子上抗议南非种族隔离。
” 乔安和比尔的努力成全了中年亚裔女教授金。
金当上了英文系主任。
她的面孔连续五年出现在大学的招生广告上。
她不仅是女性还是亚裔,代表着学校对多元化的追求。
学术界的中坚力量开拓了对文学的政治化解读,于是培养出第三类:年轻的黑人女教授雅茨。
如果你上雅茨的课,你能学到的就是“白鲸”象征着白人至上。
这个戏在美国也有争议。
有人认为戏中的学生太过脸谱化,张口闭口政治正确,一言不和就取消(cancel)教授。
实际情况真有那么糟糕吗?
我可以谈些有限的个人经历。
去年我上过一门文化人类学。
该学科研究的是人类如何在文化的组织下去改变身处的物理和社会环境,那么就需要考察人类文化刚刚萌芽时的行为。
哪儿有活着的刚起步的文化呢?
自然是太平洋岛上或者北极圈里的原住民。
而这,就成了文化人类学的原罪。
每个学生发言前都要先批判一番研究者的西方中心视角以及对原住民的剥削。
批判够了,才进入正题。
在我看来,这个戏对政治正确的讽刺是公正的,因为它写出了生活的复杂性。
雅茨利用推特教学,拥有8000多个粉丝。
老教授艾略特不屑:“基督才12个门徒。
”但艾略特们遭到学生抛弃,并不无辜。
他们的傲慢自大固步自封也有责任。
刚当上英文系主任的金极力在两股力量之间斡旋。
她安排艾略特和雅茨联合授课,用意是把雅茨的学生分给艾略特,再让艾略特给雅茨写一封好的推荐信。
但联席课一开始,艾略特就拿出一迭材料,让雅茨发给学生,分明拿她当助教。
可想而知,当年他也是这样打压乔安的。
那么乔安从女性主义角度研究乔叟,是不是一种突围策略?
乔叟都研究了几百年了,你不搞点性别议题,种族议题,如何打破老白男们的垄断?
然而,几十年过去,当时的策略变成了现在不容置疑的教条。
当艾略特讲《白鲸》的时候,学生们只关心梅尔维尔是不是打过老婆。
见艾略特张口结舌,雅茨就自信地说:“打老婆的事儿,等会儿到我的课时上就会讲。
”依我看,英文系的生存危机正是来源于此。
表达情感是人类的刚需。
把文学课上成渣男批斗会,则是在扬短避长,削弱了文学的影响力。
剧终前,比尔意识到自己仍然热爱文学。
他拒绝了学校的高额解约赔偿金,准备打官司拿回自己的教职。
他充满诗意地说:“文学最重要的功能就是理解你没有经历过的生活。
你一遍遍重读自己喜欢的诗,从而获得新生。
” 但愿生活中的文学系教授们都能像比尔这样浪子回头。
太好哭了,我的泪点真的很低,无论是有关于女性养育(家庭)与职业追求间不可两全的困境,还是学术领域被言论自由与政治正确间错综复杂关系所波及的影响,都被以接近真实的荒诞情景演绎了出来,角色鲜活情节饱满(没错,有些人觉得很boring的情节在我看来很饱满,如果没有脚踏实地的生活,只是站在空中楼阁去俯视那些情节,不能理解实属正常。
ps:当女主角被男主质问为什么不去为他而做一些正确的事,而宁愿留在这个地方做院长的走狗时,她眼神里所传达出的愤怒真的很帅。
而且我真的好喜欢老乔安啊,她的角色有帮助我去理解老年人的情感与生理需求。
如果说女主演绎了当代女性知识分子(高校)的挣扎,那么老乔安体内则蕴含着对于挣扎过后妥协的隐忍以及最终难以忍受的反抗,或许这种反抗是微不足道的,又或许乔安作为角色的结局过于完美,但也足够体现出女性生活现状的部分细节(不分年龄阶段)。
写到这里突然想起:乔安在一次次的投诉后得到的反馈都是要和系主任聊一聊(而女主却因为有其他更为紧迫的任务需要处理而迟迟没能给乔安那些“琐碎小事”好的交代(因为现实经历,我太懂这种抓狂的感觉了!
)),于是在全剧末尾,乔安不仅拥有了一个网络畅通无阻的敞亮办公室,也同样得到了女主送给她的那个主任标牌,这条剧情线铺设的很完整。
(还有她在投诉网络不良后结识的老头儿,与代理性平会女孩的二次不期而遇的会面…各种需求与期许与现实碰撞产生出的微妙火花,太有趣了。
) 嗷嗷嗷我已经不知道自己在说什么了,大概就是这些吧👻
我认为英文系面临的核心问题是经典文本的时代阐释。
对文本的阐释如何贴近我们所处的当下(特别是市场化、政治化大环境下的学生)。
我个人也是因为困惑才看了这剧。
Anyway,Bill的发言挺感人的,搞文学这一行,要爱上故事才行,爱上永远也讲不完的故事。
"It's a very complicated, but faithful relationship."真好。
剧中一群气急败坏的老教授,一帮只喊口号的学生,还是有点脸谱化了。
另,能够领略文学之中多彩世界的教授,对孩子一点办法都没有吗,应该更有共情能力才是呀(以此自勉)。
通过此片我对cancel culture的理解更进一步。
关于cancel culture,南大但汉松老师的访谈很有意思。
“其实就是不断去区分、分化——最后变成美国大学里黑人研究非裔文学、东亚学生选修东亚研究课、女性上文学与性别的课、做酷儿研究...回到法兰克福学派,其实文化马克思主义是相当深刻复杂的思想资源,我们在这当中看到是人类超越族裔和性别的一些共同联结。
在族裔和性别之外,阶级也很可能是我们当下一个重要的思考路径。
在全球化和晚期资本主义的时代,把莎士比亚肖像画逐出英文系大楼、大学校园里为照顾跨性别者而用‘心理性别’区分男女厕,所有这些校园政治的斗争可能会变成一种收编的手段,让我们陷于这些身份差异的争执,而看不到资本主义更本质的结构性不平等...美国这样的社会里允许多元声音出现,但最后它演变成了一种小圈子游戏,彼此互相不倾听。
身份政治过于强调维护独异的身份,往往会模糊人与人之间的共性;当学术思考必然伴随着差异性的标签,也就变成了一种站队的游戏。
身份或同一性,其实是一种压迫性的存在。
”其实我个人也越来越觉得,资本、阶级才是更根本的东西,要去留意资本主义更本质的结构性不平等。
再加一点英文系学生如何天天pre,搞不到钱的桥段就好了哈哈哈哈
新学期伊始,我一边看吴珊卓主演的6集轻喜剧《英文系主任》,一边跟朋友们分享其中笑料,期间朋友们反复纠正我把英文系说成中文系的口误。
在某种程度上,这个口误也是一种写实——美国的英文系,不就相当于中国的中文系么。
作为一个在中文系学习工作了14年的文学研究者,在这短短25×6的时间里,我回顾了我的过去,琢磨着我的现在,或许也预见了我的未来(当然其中不包含中文系主任这样的意愿)。
客观地说剧集谈不上多么深刻又或者尖锐,但又确实呈现了当下校园文化和文学教育中最新鲜的现场,其中最突出的是评价体系问题。
一、“传授”与“沉浸”孰优孰劣?
在剧中,新老教师的聘任问题是贯穿金允智博士短暂行政生涯的主要矛盾,而聘任问题反映的是评价一位教师及其课堂教学的标准和体系。
三位慢慢失去活力的老教授,拥有最高的薪水和最低的选课人数,学院因此认为他们没有“性价比”故而想迫使他们退休。
一位年轻的女教师,学术正值上升期,在权威刊物发表了论文,选课人数多,课堂气氛活跃,却无法获得终身教职。
金主任一边努力保留老教授们的讲席,一边为年轻教师争取终身教职。
在中国,高校虽然不至于简单粗暴地用选课人数与薪水的比例关系来衡量一位教师的价值和贡献,但被Joan Hambling教授“拉杂摧烧之”的学生评价表,同样令中国的高校教师无可奈何。
当下的大学老师普遍不再认为自己应该具有身份或思想的权威,但完全用学生的个人喜恶来定义自己教学水平,仍然让许多老师感到有失尊严。
毕竟师生关系本质上仍是人与人的关系,其中的喜欢和讨厌有时和男女间的互相吸引或排斥一样,蕴含着幽微曲折的不诉诸理性的成分。
讲授乔叟的Joan被学生嘲讽为老巫婆、性冷淡,但当Joan在图书馆外揪住给她打差评的学生痛骂一顿,并表示“你可以侮辱我但不可以侮辱乔叟”的时候,路过的学生却觉得她很酷且要选她的课。
即便抛开关系之复杂、情感之玄妙不说,教学方法又或者是课堂效果同样是无法量化、标准化的。
剧集对不同教学方法的碰撞采用了非常戏剧化的方式:金主任将Elliot Rentz与Yaz Mckay的“美国现代文学”课程合并,同一间教室里两人用截然不同的方式讲授麦尔维尔与《白鲸》。
老Elliot是老派的传授宣讲式,老师在讲台上独自分析麦尔维尔的遣词造句、叙事手法、写作意图等等;而小Yaz或许可以概括为“沉浸体验式”,老师将课堂交给学生,学生用说唱、爵士乐等年轻人钟爱的艺术形式表达对《白鲸》的感受。
剧中Elliot如此描述Yaz:“她并不想教他们,她只想与他们一起玩耍”。
Elliot这一评价自然带有强烈的个人情感色彩,但我们也必须承认他对Yaz的概括是非常准确的。
剧集并没有对两人的教学方法进行很明确的价值评判。
人文学科是关于“人”的思想与情感的事物,于是人文学科授课教学的过程,在很大程度上也是教师呈现自己作为“人”的过程,那么教师的个性气质本身就会影响其教学方法。
要求一位性格沉静内向的教师维持一种互动非常积极活跃的教学形式,在课堂内外与学生“打成一片”是不切实际的要求。
更为重要的是,从文学自身来看,切入作品的方式是多样的,进入一部作品的过程亦是有层次的。
如果说直观地、整体地去体验作品的美和神秘是对文学的“附魅”,那么拆解作品的结构、思想、生成过程等等则可以视作祛魅,两者对于文学教育来说都是必不可少的,而两者也必然指向不同的教学方法。
从学生的角度来看,不同的人自然也有不同的学习方法,面对考试有的人适应突击而有的人却更偏向积累。
更容易被忽略的是,即使是同一个人,认知与感受也会随着时间发生变化。
读博时我作为助教带着一个小组细读老舍的《骆驼祥子》,那一次的讨论非常充分,学期结课时同学们都表示那是对作品阅读最深入、收获最大的一堂课。
然而对于我个人来说,至今难忘的却是本科三年级时的“西方文学理论选读”,老师带着仅有的5个选课学生,拿着原版《牛津文学术语词典》逐字逐句翻译、解释、整理成段落,课堂单调、缓慢而宁静。
二、“文如其人”与“文以载道”是否可能?
剧中的另一条叙事线索,围绕着前系主任Bill Dobson的去留问题展开。
Bill在课堂做出了纳粹的敬礼动作,这个触及底线的玩笑引起了全校学生对他的抵制,宣告了他的“社会性死亡”,也使他失去了教职。
Bill在剧中是一个多面的人物,作为老师他的课堂教学很充实,他对指导的学生很负责,但同时他又经常上课迟到;作为普通男人他沉迷药物、邋遢颓废,但同时他热情纯粹,擅长与人沟通。
与现实中的Bill构成微妙对应的是历史中的麦尔维尔。
课堂上Elliot用平静的语调讲述麦尔维尔写给霍桑的私人信件的时候,一位学生忽然发问“我们不讨论麦尔维尔是一个家暴者这件事吗?
”Elliot回应到“现在我们把注意力放在作为作者的麦尔维尔和他的作品之上”,此时Yaz解围“这个问题我们留到我的课程部分里讨论,我们也会讨论女性对他创作的影响”。
如何评价Bill与麦尔维尔,一方面是一个老问题:在中国的文学批评传统中,一直存在着“文如其人”的观念和“文以载道”的要求,因此如李煜、宋徽宗又或者是张爱玲、周作人这样的创作者便在文学史中浮浮沉沉。
另一方面,联系到此前《飘》等美国经典文学作品因种族歧视下架的系列事件,Bill与麦尔维尔的处境亦是一个新问题,即取消文化(cancel culture)的日渐抬头。
这亦旧亦新的问题归根结底,乃是文学与道德的宏大命题。
剧集无意也无法回答这个宏大的永恒的命题,我也不能。
学生对麦尔维尔的陈述或许是一个事实,但Elliot的说法也并不能被视作诡辩,Yaz的解围方法更不是取消问题本身。
三个人的说法共同揭示了当下我们真实面临的“道德困境”:当我们告别了古希腊公共领域和私人领域截然分离的城邦政治,也告别了“士农工商”秩序分明的等级社会之后,我们也就告别了以“身份”锚定自身坐标的单一伦理道德体系。
文学和文学创作者的任务,或许并不是为这个困境找到解决的办法,更不是制造困境并不存在的幻象,而是诚实地记录和再现困境及困境中的人类。
此处除了文学与道德的宏大命题外,还存在着读者与作者的关系问题,这一关系的变化更直接地影响着人们对作家作品的认知和评价。
在古代社会,文学或者更准确地说是由文字书写的典籍,乃“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
这是由教育普遍匮乏、识字率普遍低下、印刷技术原始等诸多因素共同决定的,此时的文学艺术必然是被人仰视的。
随着教育日趋普及、印刷出版愈加便捷,尤其是互联网提供的即时开放传播平台的发展,文字的权威性逐渐衰退,人们看待作家这一以语言文字技巧谋生的群体的视角,便也逐渐趋于平视或俯视。
仰视容易制造光环,俯视容易滋生冷漠,“同情之理解”正是最为困难的角度与态度。
我自己亦有一个小小怪癖,“知人论世”本是文学批评和研究的题中之意,但我私心并不喜欢看作家传记,因为人总难免有无聊庸常甚至卑琐的瞬间,看见了便难免厌恶、遗憾甚至痛苦。
可见在中文系摸爬滚打了这么多年,也尚未达到“同情之理解”的理想境界。
写到此处想起了另一部与文学教育有关的著名电影《死亡诗社》。
如果将其与《英文系主任》略作比较,并不难注意到,30年过去叙事的重点由文学本身转移到了与文学有关的人与事。
这似乎也隐约提示着文学在当下生活中的位置。
我与一位研究电影的好友时常玩笑,说小说是19世纪的主流艺术,电影是20世纪的主流艺术,而21世纪的主流艺术应该是游戏,不懂游戏的我们都将被送入历史博物馆。
但我们并不因此感到惋惜或愤懑,“主流”指向的只是一个处境,而处境并不是决定价值的唯一要素。
作为教授文学的人,我们只是为他人走进文学提供更丰富的路径,正如Bill在被免去教职时所说,“从事这份工作时,你总是试图从他人的角度思考问题,你试图占据一个迥异的空间。
”但如果他人觉得这条小路十分荒僻无趣,似乎也无须强求,毕竟文学只是认识世界的诸多方式之一种罢了。
※本文已发表于《北青艺评》公众号,发表时略有修改。
这是我看过的第一部吴珊卓当主演的作品,然后我深刻地领略了这个在大多数中国人眼中与漂亮毫不沾边的女人的魅力。
她所演的角色在待人接物的时候是那么真诚又真实,那么具有亲和力。
你看到她得意时的开心,处理家庭关系和同事关系时的疲惫,面对异性关系时心情的复杂,最关键的是,还看到了她对文学的热爱,对原则的坚持和无奈。
吴珊卓可爱的小眼睛里永远都透露着那么多丰富的情绪与心思,她真的演活了一个接地气的大学英文系主任。
她充分地展现了女性在职场中面临的困境以及其实可以发挥的作用。
反观国内的职场剧,连人物塑造都难以这么丰富,还能怎么指望它们去深刻地反映社会问题呢?
看这部剧的初衷是因为自己喜欢文学,向往成为一个高校里的文科老师。
虽然这部剧也鲜活地表现了大学里人文学科的落寞,让我不由得在某些片刻迷茫与怀疑自己是否真的能在这一条道路上走下去,但是最后总的说来它却让我对文学爱得更深了,哪怕课堂上最后只剩下几名学生,哪怕博士毕业后找不到一份教职,我也好想读个文学的博士(虽然我知道剧毕竟是剧,可能真实的文学老师的教职生活并不想剧中那几个老教授那么有意思)。
剧里有两个场景让我最受触动。
第一个是遭到学生抗议封杀的Bill教授,在听证会上说出的我们读文学究竟是为了什么的那一段话。
第二个是Joan教授在图书馆门前,狠狠地教训给她差评的学生Steve时那一段口吐芬芳。
第一个场景简直是完美地反映了当下人与人之间沟通的困境。
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坚持简单的政治正确,选择拷问立场而非初衷或实质,最后演化到人与人之间似乎完全无法沟通的地步,而这种沟通失败还发生在教授与正在接受高等教育的大学生之间,放到社会的普罗大众身上,想必沟通的可能性只会更低。
而这种简单粗暴说到底又能让我们收获了什么呢?
第二个场景更让我觉得惊喜。
按理说学生评价老师是一个合理的行为,偷偷地查学生的身份其实还反而侵犯了人家的隐私,但Joan面对Steve说的那番话让我原谅了她。
想想看她其实并没有真的说出《坎特伯雷故事集》好在哪里,但是她愤怒中出口的并不是出于维护自己的尊严或是面子,而是选择捍卫一本文学经典的价值,这一点很是让我感动,可以看出她是真的喜欢她所讲授的文学。
在这个人们越来越不爱读、不想读经典的时代,有时我很希望人们明白不要总在经典的身上找问题,更应该在自己的身上找找问题。
为什么不能多花一点点的耐心去认真地读一读经典呢?
事实上,在这个快节奏压力大的现代社会里,除了文学、艺术、自然之外,还有多少东西能够真正地让我们焦虑急躁的内心获得稍微持久一些的安宁呢?
自己整理的喜欢的台词截图:
Knowledge doesn’t just come from spreadsheets or Wiki entries.🥺
“ Why they’re not interested in literature when there are so many things to be worried about? Climate change. Racism. The prison-industrial complex. Homophobia.”
“你为什么要做一个doctor”, 4岁的Juju这样问她的妈妈“因为我想与书为伴,读一辈子的书“, 难得养女主动沟通,Ji-Yoon回答Juju的时候总是毫无保留。
“但你从未帮助过任何人”。
童言无忌,在一个4岁的小孩眼里,所有的doctor都是以帮助别人为生的吧,问得Ji Yoon一个人傻呆呆的坐在那里。
这个“从未帮助过别人”的doctor最近荣升高校英文系主任,作为一个女性,又是亚裔,Ji-Yoon的当选让很多人感到意外,即使是在Pembroke这样一个末流的常青藤校。
新官上任三把火,看看Ji-Yoon是如何🔥起来的。
第一把🔥,先以燎原之势烧掉那些老旧势力。
在万物皆可量化的今天,学校的KPI毫无疑问的学生的入学率。
那些无法吸引到更多学生的课程理应关停,授课老师顺理成章的应该回家。
名单呈上来,位列前三的无一例外都是曾经辉煌过的老学究,尽管年事已高,但在他们自己看来,仍处在脑力充沛的黄金时期。
拒绝与学生的需求妥协,不过是一个知识分子所抱持最后的气节。
狠狠撕开现实,让他们低头?
不,那似乎太残忍了, Ji-Yoon下不了手,她要帮帮这些老同志。
第二把🔥,让徐徐春风复活这片行将就木的大地。
Yaz是系里最先锋的年轻讲师。
同为女性且是少数族裔,Yaz深知要想获得优秀讲师的荣誉势必困难重重,但Ji Yoon却拍胸脯保证志在必得。
如果说和那些父辈的妥协,Ji Yoon展现了自己“软”的一面;那提携新人,她必须“硬”起来。
硬起来的Ji Yoon到达了哪里?
No Where.这无形的天花板严丝合缝,任你东南西北风,一律别想进来。
第三把🔥,在利益冲突之中秀出自己的立场。
好友Bill Dobson是系里的人气导师,他敢说敢做,才华横溢,但读不懂空气的人,往往是拒绝长大的孩子。
隔三差五的迟到旷工在粉丝看来,反而增加了他蔑视权威的个人魅力,但课堂致敬希T勒,就有花样作死之嫌了。
无心之举演变为一场政治冲突,Ji Yoon怎么办?
力挺好友,大事化小?
还是站在“正确”的一方,把这个”斯文败类”赶出Pembroke。
这时代从不缺少热搜,怕的是你还没准备好就被卷入了漩涡。
家有问题养女,外迎四面楚歌,此时被提拔为系主任的Ji Yoon看起来的确像是被精心挑选出来的背锅侠。
平衡家庭,感情,事业之间的关系,一向是女性所面临的终极难题。
在讨论Ji Yoon如何推倒“父权”,争取“女性独立”,为“少数民族”“有色人种”发声的同时,我们不能忘记Ji Yoon一直在用一种类似中庸的态度尝试两全。
在东亚文化或者儒家思想的影响下,我们崇敬甚至迷信“权威”,耗尽毕生之力只为成为“大部分”中的一员。
我们害怕站出来,又渴望被听见,维护固有秩序,又梦想有所改变。
Juju的一句“你没有帮助任何人”以及Yaz的“你没有自己的观点”似乎是在提醒Ji Yoon,她必须跟从内心,做正确的事。
难能可贵的是,最后编剧非常现实的通过民主投票的方式罢免了Ji Yoon,但也没有悲观到让一位白人男性去接替她的职位。
Bill也没有选择逃离,仍在以一己之力对抗不辨方向的正志正确。
因为我们都知道,变革无法在朝夕间完成,被荼毒的受害者也可能在无意间成为了帮凶。
改变这个延续千百年的思想观念将会是异常艰难又漫长的过程。
吴珊卓,在热门剧集《实习医生格蕾》中崭露头角,后因《杀死伊芙》中的“伊芙”一角终于大火,并凭借该角色拿下第76届金球奖剧情类剧集最佳女主角。
《杀死伊芙》第四季预计在2022年才会上映,在这之前,吴珊卓暂别小变态杀手维伦内尔,转行去当英文系系主任了,在网飞(Netflix)新剧《英文系系主任》中扮演金智允博士一角,声名显赫的彭布罗克大学的首位女系主任。
在看预告片的时候,我就想着剧情一定会在女性和亚裔以及有色人种的话题上靠,强行政治正确几乎成了美国影视作品的隐形标准,以至于剧情看上去尴尬又难看。
没想到正片的质感比预告片好一百倍,人物形象饱满,笑点的设计都恰到好处,本以为是轻喜剧,但剧情越到后面越扎心,吴珊卓饰演的主人公金智允教授每天就是在个人和工作上的各种麻烦中打转,而这些问题也并非是为了打种族牌或者蹭热度在硬扯热点话题,而是对这些敏感的现实议题进行了实打实地探讨。
1.女性和少数族裔在职场上的困境贯穿了始终。
一众老教授都面临着被提前退休的风险,但唯独他们当中的女教授的办公室被挪到了地下室里,当她们看到和健身房紧挨着时的小表情倒是太搞笑了;女教授入职时和同期的男老师们做着一样的工作,却拿低人一等的工资低,但因为不想被人为视为“那个(难搞的)女教授”选择了沉默;她在年轻的时候总是被喊去做各种活动,因为他人总觉你是女性,做这些服务类的事务你应该也不介意吧,以至于她影响到了她的事业,都没有评上正职称。
格外有话语权的老教授的妻子曾也是校园里的教授并是同届最优秀的,但因为事业上难以更进一步最后还是回归了家庭。
吴珊卓饰演的金教授和男主同事同时入行,但当前辈们看到他们时,永远是拍拍男同事的肩膀邀请对方来自己家中吃饭,而女员工们就被他们当做空气。
新入职的黑人女老师课程设置新颖,备受学生的喜欢,并且也获得了直系领导系主任的支持,就这还是难以拿到终身职位,女性帮助女性(girls help girls)在以白直男掌握主要话语权的情景下还是寸步难行。
或许因为她是女性,是新人,在被当众宣布为优秀教师后还是有可能被玩票的明星取代掉。
2.系主任对待黑人女老师,有好感的男同事和老古董教授的行为真的很有借鉴意义,你无法讨好每一个人,尤其是在职场上,更是不能感情用事。
她为了老古董们不被辞退而要求他们合并课程,查看学生建议,这般用心良苦反而被他们背后捅刀子。
男同事闯了祸,她好言相劝赶紧道歉好息事宁人,同事不听结果越闹越大,还反过来怪金教授不和自己统一战线。
做老好人的下场反而是费力不讨好。
3.电视剧中非常触动我的另一个点就是男同事在课堂上比划了纳粹手势后所引起的风波,这种剧情的设置甚至可以说是“逆政治正确”而行,能感受到编剧并非在投机取巧反而是更加清醒地在讨论现今的语言环境。
男同事从备受学生喜爱的老师一下子成了众人口诛笔伐的对象,而学生们对他的抵制仅是根据一个纳粹姿势的搞笑动图,背后的情景和语境如何,没人在乎,人们只是开始一窝蜂地站队来讨伐对方的错误。
生活中的雷区越来越多,人们在表达上愈发噤若寒蝉,在我们的中文语境中也是一样,现在网上说个什么都要加个括弧解释没有暗示另一方不好的意思,因为你不知道你会惹怒什么人,招来怎样的非议,只好在每一次表达时都要尽量做到面面俱到。
英文中有一个单词“snowflake”,直译是“雪花”的意思,但在10年代后又有了另一含义,指代容易被冒犯的人,暗含贬义。
"Snowflake" is a 2010s derogatory slang term for a person, implying that he or she has an inflated sense of uniqueness, an unwarranted sense of entitlement, or are overly-emotional, easily offended, and unable to deal with opposing opinions.我记得在推特上看到一个大哥发推说我在2005年还能在推特上教人如何用微波炉制Du,到了2021年我反而不能说一个胖子胖了。
这个搞笑段子当然是个极端例子,但我们的语言环境的确在发生转变,现如今是更开放包容还是收紧窄化了呢?
剧中的热点话题多又密,以真实接地气的笔触说着亚裔家庭对子女成家的压力,领养子女的教育,以及最为主要的:单身大龄女性在生活与职场上的现状。
这部剧很值得一看。
全剧一共6集,每集二十多分钟,加起来一部长电影的时间。
周六傍晚窝在沙发里一口气看完,觉得不算虚度一个美好的夜晚。
我向来觉得文学是很有魅力的学问,也深深的被那些迷人的长句子背后的情感所吸引。
但说实话我并不了解文学以及文学学者的所谓困境。
因此,在这一方面我的体会并不深刻,只是跟着剧中人物的情感动机去试着感受罢了。
剧里还是巧妙的把时下一些典型的社会形态、人物状态穿插了进去,譬如女性、言论、被煽动的情绪等等等等。
这是一个大困境,我想大家都没有答案。
说回演员,吴卓珊我觉得她真的很有一种独特的魅力,有一些剧本很牵强的地方我都觉得她演出来就蛮有说服力的。
不知是不是滤镜太厚。
第一集很有趣! Get your shit together 也告诉自己。
前天全部看完了,中间还好,最后一集金智允在听证会上说的真的很让人泪目。
作为学生,我们也一直在期待,有能把教育放在第一、把头衔和评级和学者傲气放在第二的老师。
作为观众,我也第一次从第一主人公的视角看一个冷门学系的浮浮沉沉,仅凭一个人的力量,实在难以打捞。
可是难道要坐以待毙吗,至少要一试吧。
也许是外行人摸不着门道,总觉得文学内容的浓度有点小,跟原来期望的不太一样。
但也有几处的引用开人心智。
吴卓珊的演技出色没得说,在G.A.里面最喜欢她的表演。
但从G.A到绝代双姝再到英文系主任,总觉得表现出来是一个人。
风风火火,手忙脚乱,看着不好对付,其实心善得很。
希望能再有其他类型的出彩角色吧。
最后一点是,不知道是不是,总觉得韩裔讲英语er化音比较重。
听吴卓珊说话总会想到一个很喜欢的韩裔YouTuber Yoora哈哈。
不过这种也很好听,听多了真的会不自觉模仿诶。
打三星也不是说这片子差,但是吴珊卓+设定里强烈的文化差异与话题+不错的预告片,I was expecting more 成品就显得有些隔靴搔痒,最好玩的是几个老古董,相比之下男女主线显得平淡无趣,大卫杜楚尼的出现也没起到应有的效果。
2021年9月11日一口气看完,并没有下载来看。一方面,讲来讲去,学术其实也都是生意。第二方面,自以为自己能搞得定文字的英语系教授,还是不要以为自己也能理解同样是玩文字的PR,不然类似于自焚。
没当过老师还没跟老师打过交道?奈飞抢注了教员这个很有潜力却被忽略的普适题材,幸好没拍成狗血的“园”斗,亚裔演员与生俱来的知识分子气质也得到充分展示,不过最终还是落入美剧的惯式,象征性地提出棘手的社会议题,然后用糖衣快速化解。末集说得挺好,爱文学就是爱故事,就是进入新的空间,从别人的角度看事情,无论现实中遭遇何种压迫,只要置身故事中,就有无限可能性。祝福在西方校园的兄弟姐妹。
不如改名叫英语系文学教授丧妻之后与亚裔女主任不清不楚相互拯救的故事吧……
静音看了几集
整個主題很新穎,如果能多來點文學性嵌入就更好了…
挺好的,跟想象的差不多,自嘲白左,各种刻板印象,哀叹文学的衰落,人心不古。不过总体没那么深刻也没那么好笑。
设置上算是院系版早间新闻?但又没太挠对地方的感觉
有点无聊
好无聊好无聊好无聊
文学系主任,一个任何人做了就再也不想连任的工作。年轻老师和年老老师的分歧太大了,但他们至少有一个共同点,当有人于麦尔维尔去世时在纪念他的讣告里把《白鲸》(Moby Dick)的Moby拼错成Mobie的时候,他们都会感到悲哀和伤心。
看到最后一集我笑了:这不就是我吗。原来我一直看着的是自己啊,最大的快乐就是不要做级长了,做一个普通的语文老师,还可以有空跟学生谈谈诗歌童话。短小精悍的小短剧,得以一瞥当今语言的世界是什么样的。学习文学的人待在象牙塔里,待在讲台上,生存空间裹挟着这个那些,所以最好结个茧把自己裹起来。珠珠好鬼灵精,编剧好会写小孩子,也很幸运遇到了一个好会演的小女孩。
设定有趣,浅尝辄止。世界泥沙俱下,看起来形势严峻,其实大部分人也只是开句玩笑,就拍拍屁股继续。
好看。文学院的困境、职场女性的困境、tenure-track的困境(这一部分不要太有代入感…)、中年单身者在家庭上的困境,细密交织成了生活的一地鸡毛。看上去是空中花园的文学院,依旧无法躲开回归生活的命运。
无聊哎。男教授帅是挺帅的,但是真不着调啊。
umn 心情复杂
无聊
挺写实...当下环境已经没人愿意看清真相或者进行有效讨论,taking things out of context演变成boycott的戏码感觉就是刷推的日常。但在剧里的context下,学生和Sandra演的主任都不能说是反派,如果连年轻人都不激进搞事,那一个社会也不会进步;而有一个authority figure在官僚体系下做正确的事,也需要勇气。剧本平衡在各种雷点中是门技术,笑点聪明又在线,Sandra阿姨演技重回GA颠覆
5
Holland简直是老年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