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给珍珠港的配乐打分,我会打10000分!
所以才有了火遍中国的《Tennessee》,我是一名剪辑师,我不到万不得已很少用这个曲子做专题片的BGM,无奈,客户要求,这曲子确实太TM适合党政专题片了,励志纪录片……。
高潮迭起,情怀满满。
能与这个音乐相媲美的恐怕只有《燃情岁月》里的 The Ludlows。
《珍珠港》这部电影太棒了!
家国情,夫妻情,战友情,无一不展现的淋漓尽致!!
西方乃至整个人类的崛起,都始于伟大的“大航海时代”。
让我们翻开任何一本讲述大航海历史的书籍,它一定会提到1453年奥斯曼土耳其攻占东罗马帝国首都君士坦丁堡这件事:正是因为向东方的陆上通道全部被封死,西方人才不得不通过航海来寻找印度。
跌宕起伏的大航海时代持续了整整四百年,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德国、美国可谓“群雄并起,逐鹿中原”,并最终在一场血腥的让全人类震惊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落下了帷幕。
整个人类的历史简直就是一部战争史。
任何改变人类命运的大事,无不由战争而起,由战争结束。
很久没写过这些东西了。
因为没怎么看电影,看了也没有冲动去写些什么,但看了珍珠港,它触动了内心里的什么,所以要写些什么。
我和河马一样,觉得它很不错。
好评。
感知一个电影是不是和感知一个人一样,看是否触动了自己的内心?
美国人其实很简单,爱就是爱,恨就是恨,不掺杂什么其他隐晦的东西。
故事情节不见得很新颖,并且看到中间就能猜到结局。
但我很喜欢电影所传达出来的那种对待战争对待失却的态度,一点也不含糊不清,一点也不故作深沉,暧昧不明。
战争没来时尽情作乐,战争来了,仍有那么多的热情,我真佩服影片里塑造的美国人。
他们对待战争的态度,让我觉得,这就是个有力量的国家,他们不会倒下,即使倒下了也会迅速站起来。
战争结束了,友谊和爱情都不会结束。
我想,以友谊与爱情贯穿整个影片,是想要告诉我们,战争能考验这一切,使它们更真。
伴随着战争的结束,也不知道下一次战争的开始是在何时,而美国人便是握着这样的勇气,是什么就面对什么的从容,使一个大国崛起。
如果这个片子作为美国形象宣传片,一定很成功吧。
犹如河马说的,假如我是一个美国人,我便为美国人骄傲。
说这些时,心里把它跟看过的 南京南京 对比。
看完南京南京是麻木的。
顿时处于一个很尴尬的位置,我该是为中国人哭泣,还是偷偷为那个日本人动容?
看过一个写珍珠港的影评说,珍珠港里的日本人是有头脑的有智慧的,美国人把侵略自己的敌人塑造成这个形象,真了不起,你看我们从小看的抗战片,里面哪个日本人不是贼头贼脑残忍无比,形象毁得差不多的?
后来我明白了,我们一直本着受害者,弱者,受欺负的心态来看待战争,过去的一百多年的侵略史始终未能使我们的内心强大起来,未能使我们从内心里用平等的眼光去看待日本人,至今也不能。
这样的一种弱者心态使我们的影片的呈现出一种历史沉重感而缺失的的是对未来的希冀以及强大起来的信心。
但美国不一样,它就是本着强者的心态去看待珍珠港战争的,本着一种日本人犯了我,我下次必须让日本人吃不了兜着走的决心。
正是这样一种我们缺失的心态,造就了我们看待战争不同的目光以及不同的历史影片。
当然,美国本来是个年轻的国家,没有历史,何来历史沉重感呢。
我想,对待过往的战争,应该记住,以史为鉴,但更为重要的是,用一种强者的心态去对待历史,真正强大起来的那一天,该倒茶的自然来倒茶,该认错的自然来认错。
《珍珠港》多大的投资,多大的大片儿啊,据说是美国的主旋律爱国主义电影比《生于七月四日》还爱国比《独立日》还YY,可惜啊,机缘巧合,我总是看不完,不是没有时间就是没有心情,终于昨天我下定决心奋不顾身的给看完了。
爱国我就不说了,爱的是美国,场面我也不说了,看过的人都说沉船场面宏大,战争场面激烈,的确,那段海战几乎变成了记录片,日本轰炸了一个小时,他就演了一个小时,跟现场直播似的。
看得我都烦了,好莱坞拍大片儿都有经验了,比如亚利桑那号这艘船被炸沉的场面和泰坦尼克不相上下,从我的眼光看来这不是电脑特技,所以需要造一艘船,妈的,中国到现在都没有一部航母,美国丫的都多到可以拿来随便炸着拍电影玩儿了。
我猜造这个船不会比铁达尼花钱多,因为铁达尼造了6遍。
罗斯福的炉边谈话果然NewB这也自不比说,本想珍珠港给我补上历史课,可是看完了我还是不明白为啥那时候日本要炸美国。
历史没补成补了一场爱情。
同事观碟专家说美国大片儿一定得有爱情,不管是发生在未来还是发生在过去,珍珠港也不例外所以给弄了个爱情,我说那女的也太倒霉了吧,上天就是这样惩罚她,她说爱雷夫一生一世时雷夫的飞机就被击落了,生死不明,她就当他死了,又宣布爱丹尼,雷夫回来了,她决定坚持到底的爱丹尼,结果丹尼又死了,你说这上帝不是跟她开玩笑么?
这个爱情故事让我觉得憋屈,也就是说编的不好,事实上她不可能在短短的3个月就移情别恋,虽然,和飞行员一起坐着飞机看夕阳很浪漫,虽然danny也是帅哥一个,虽然,她为了雷夫流泪到天明了好几天。
但是两三个月似乎太短了。
《魂断蓝桥》接到死讯后女主角还苦苦坚持了个把年呢,直到生活实在是没办法过了才去做妓女。
最后人家还殉了情。
她生活依然很好,只是受不了身边的女伴儿都有数个男朋友罢了,唉。。。
可惜啊。
你让我们爷们儿怎么相信爱情啊,我想要是我是雷夫,我也不会原谅她们。
最好的朋友盗嫂受金啊。
撬自己朋友的马子算啥本事啊。
那个阶段大概战场上的确是这么个情形,护士们都爱大兵,海明威的很多作品比如《永别了,武器》也是讲一个大兵和一个美丽护士的爱情故事。
虽然如此,对于这样的故事情节我仍无法接受,中国讲究义守三年,不管南方还是女方都要为对方守三年的孝。
即便是妓女一旦爱上了嫖客,等着赎身的过程中也是拒不接客,哪怕被雪藏,整天坐冷板凳也在所不惜,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国的女人更有情义些,庄子的老婆除外。
还有,美国的海军训练的也太差了,你看手忙脚乱那劲儿,要说被突袭时,事发突然可能会慌乱,那去偷袭别人呢?
一说集合也是鸡飞狗跳混乱的不成样子,你去找个《走向共和》看看李鸿章训练的北洋水师,奶奶的,怎一个帅字了得?
当时讲雄视远东决不是乱盖,可惜啊,训练的好,没弹药。
对此我哥发表意见说:外国人讲究个人英雄主义,一说打仗个个都想立功所以就鸡飞狗跳了。
我一想也是。
这两天看得电影全是这种无奈的结果《基督山伯爵》我就原谅她老婆了,因为怀了他的孩子不得不嫁人,到最后还带着那个衣服的花边做的戒指真是可歌可泣。
男人应该相信爱情吗?
我不知道,但是我觉得爱情得服从命运,否则像中国宋代动不动就一头撞死立个贞节牌坊没有任何意义,那么多人打着光棍,而贞节牌坊又不能给光棍们一个温柔的胸部,于是这些光棍们长期得不到女人又长期的看着贞节牌坊一个个就心理变态了,然后就弄出些“事理通达心气和平”之类的怪东西来YY,害苦了自己还殃及几代。
我是没老婆,要是有的话,我就事先告诉她,要是我挂了,赶紧再找家,别等坟头土干了,你幸福了我就闭眼了。
命运面前一切都得回避,什么忠贞不渝,海枯石烂,这都是些浪漫的期望罢了,当现实来临谁会去想谁会去做呢?
录《上邪》一首,将爱情和浪漫进行到底 注:上邪,直译过来就是 天哪!
上邪!
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 山无陵,江水为竭 冬雷震震,夏雨雪。
天地合 乃敢与君绝。
我记得我背这首诗时候书上说:女子列出了几种不可能发生自然现象来表达爱情的矢志不渝。
现在看看这些不可能发生的自然现象基本上都发生了,所以国是一定要爱的,关于爱情就看着办吧…
日军轰炸珍珠港那一段绝了,炸弹落在战舰上燃起火焰,火势延伸到海面上,沉没的亚利桑那号,连发瞄准轰炸机的高射炮,睡梦初醒就死于炸弹下的人们,真切感受到了战争片的壮阔和对于战争的沉思。
这部电影对日本人的刻画还挺细致的,他们视死如归的武士道精神,希望用生命换去国家胜利和家庭荣誉的决心,既勇敢又天真。
让我想起来《三体·黑暗森林》里面引用的一句神风特工队队员留给他妈妈的一句话,“妈妈,我将变成萤火虫。
” Rafe和Danny在空中侧身晃倒日机对撞,太燃了!
每每看到炮击那些小日子过得不错的家伙的时候,真的不要太爽,谁让它是一部抗日片呢。
Evelyn真的太太太太太正了,我个人宣布她是世界上最美的美国女人。
她在机场身着红色连衣裙走来的画面真的让我心动了。
虽然两兄弟爱上同一个女人的剧情已经司空见惯了,但是这部真的让我非常胃疼。
开头渲染那么久Rafe和Evelyn的甜,纯粹是为了后面的刀。
自己舍不得睡的女人,出去打个仗回来给兄弟睡了,还tmd怀孕了,这谁受得了哇,这要不是个战争片,Danny肯定没有好果子吃。
我不明白为啥剧情要显得Evelyn对于Danny的追求很困扰的样子,结果一起坐个飞机就跟他睡了,为什么要这么又当又……算了,不影响我喜欢她。
当Rafe和Danny并肩走进医院的时候,Evelyn是不是在想,"Oh,my boyfriends are coming." Danny最后会被写死我已经是意料之内了。
要当爸爸了是吧?
还不让他知道?
那不是出任务必死的flag就立下了吗?
我就知道这剧的感情线存心就是来恶心观众的。
不得不说美利坚的意识形态输出功率太强大了,这电影要是放在战争时代上映,肯定能吸引一大波热血青年参军。
强势果敢的Rafe,沉没内敛的Danny,代表了两个不同类型的男人,还有Evelyn,导演很会挑人啊,这三个角色像是为他们量身定制似的,要是换成别人,我可能也不会买这个将近三小时的账了。
看的时候想起了去年看的《决战中途岛》,相较之下,《决战中途岛》相形见拙了。
要不是因为这段让人难以消化的感情线,《珍珠港》绝对不止8分。
十几年前的老片了今天电影频道在重播,就又看了一遍,主要是喜欢后半段战争场面。
记得当年第一次看这部片子的时候,大概是我第一次感受到了战争的震撼和残酷,是内心被震撼到。
让我第一次觉得一直被标签化的日本鬼子,也是跟我们一样的,是有血有肉的人,是有家有父母也有情感的人类,而并不是一部机器,或者一个怪物一样的存在。
所以难怪在那之前无论是国产的战争抗战片或教科书什么,完全让我对战争提不起任何感觉,对历史也产生不了任何兴趣。
总觉得是离我很远的事,教科书上的一面倒的流水帐,无数背颂的意义、精神,都只是让我有了机械化的爱国情感,知其然而并不知所以然。
因为当敌人被标签化成一个怪物或战争标签的时候你是无法从人性的角度去理解战争的,这让人感觉不到真实性,就像动画片一般的虚无,也就根本无法去深刻地意识到战争的残酷性,只留下像是打怪物一般的抽象感。
珍珠港里对日本士兵的表现,或者说有些人认为的“美化”,相信正常点的中国人都并不会因此而对日本人在中国的屠杀行为就洗白了,不过我只想说,当时我看到这部电影在这里对日本人的表现,却让我感受到的是美国这个国家的强大,不仅仅是当时美国国力强大,更是一种精神上的强大,文化上的包容度,思想上的自由性,只有足够强大和文明有足够高度的郭嘉才能容忍各种声音、各种观点,因此在当时,我觉得美国真的有一种让人无法战胜的感觉。
这种感觉可能类似于你在对一个智慧长者发脾气的时候他并不会说去跟你泼妇骂街一样的对吵,而是明白你只是智商不够实力不够而已,你自己也明白,他也明白,而他只是有不揭穿你的包容度,也不觉得有必要去争,而你就有像是对着高山无法逾越的那种压迫感,尽管恼羞成怒,能做的也就是在山脚下踢几脚挣扎一下罢了。
十二年过去了,世界有所改变,也希望自己的国家能更好。
当然,也觉得活在没有战争的年代真是幸运,在今天这个日子,感谢所有为国捐躯的烈士,以及致敬所有保卫过祖国的老兵们。
导演迈克尔.贝,犹如一个伟大的毁灭艺术家,先用宁静祥和的夏威夷清晨,充满着夏日气息的阳光海滩,唯美纯真的爱情,亲密无间的兄弟情谊, 把最美好的东西淋漓尽致的演绎到极致之后,再用冷酷无情的战争,将一切美好瞬间毁灭,化为灰烬。
用长达40分钟的无情的轰炸,冷血的杀戮,强烈的视觉冲击,淋漓尽致地揭露着战争的罪恶,人性的丑陋。
基调鲜明的对比反差,狠狠的撕扯着观众的心灵。
唯美依然,感动依然 每每看到凯特.贝金赛尔那精致的脸庞透着的深深的焦虑,望着遥远的地平线,急切地期盼着爱人从战场归来。
那清澈却透着深深忧郁的眼神,就有种流泪的冲动 乱世的爱情,总是凄美得令人揪心
《珍珠港》开始时,雷夫和丹尼正在玩着飞行游戏。
雷夫总是坐在前面而丹尼坐在后面。
两人一直都是如此,较年长的雷夫总是保护着丹尼。
注意他们两人,雷夫戴着飞行帽,而丹尼戴着防风镜。
到了《珍珠港》的最后几幕,丹尼两次救了雷夫,并为雷夫而牺牲了。
(也许那是他一直想做的吧,他并不希望被雷夫保护,希望自己也能保护雷夫吧) 临死前,雷夫对丹尼说他快当爸爸了,不能死。
而丹尼却对雷夫说:不,是你要当爸爸了。
(丹尼知道自己不行了,把自己最爱的伊夫林和孩子托付给雷夫。
也许他知道自己死了才能成全他们吧) 雷夫一行人返回美国时,但伊夫林看见雷夫安然无恙时露出了高兴的笑容,但雷夫虽然看见了,但他没笑,转身抬出了一副棺材...而伊夫林立即再也笑不出了,因为她知道棺材里的人士丹尼,她走前摸了一摸丹尼的衣服,忍不住抱着雷夫痛哭... 也许丹尼并不是她最爱的人,但她确实是爱他的。
几年后,战争结束了,雷夫和伊夫林结婚了,和小丹尼一家三口回到了小时候的家乡。
那里一切依旧那么美丽,红色的飞机依然在那,唯一不同的是屋旁多了丹尼的墓碑... 雷夫看着天真无邪的小丹尼在爸爸的坟前好奇的玩着花朵,随后伊夫林从后抱着他。
一切看起来是多么的完美,但在雷夫心中却有着遗憾。
虽然他如愿和最爱的伊夫林结婚了,但代价是失去了十多年来一直在一起,最亲密的兄弟。
值得安慰的是,丹尼留下了他和伊夫林的儿子。
对雷夫来说,小丹尼不但是好朋友的儿子而已,也是丹尼留给他和伊夫林的纪念。
雷夫带着小丹尼乘着飞机飞上天空。
飞机上只有他和小丹尼。
小丹尼头上戴着雷夫及丹尼小时候戴着的飞行帽和防风镜... 意味着丹尼依然在他身旁,不曾离开过... 天空是雷夫和丹尼两人而已独特的天地,他们两人的友情和亲情依然在天空中飞翔着。
高中的时候看的电影,应该算是启蒙美国电影了,那时候没把这片子当战争片,纯当爱情片看的。
后来重看过几次,我想说的是不管它的情节有多商业多俗套我还是喜欢丹尼带着伊芙琳在夕阳的天空中的飞翔,金灿灿的云朵排山倒海,飞机掠过的轰鸣,煽情的恰到好处的配乐,那绚丽一直在我的记忆里直到现在。
就是喜欢贝金赛尔这样的美女,古典大气,眉目分明。
有些爱情经过以后当初的感觉会不知不觉丢的一干二净,记忆那么短,要让美好定格,我们需要一些够震撼的人生片段。
别说我俗的一塌糊涂,我还真觉得这样的爱情其实够刻骨铭心了。
这些天一个人的日子有些无聊,又拿出《珍珠港》来打发三个小时被雨水淹没的时间。
谁都知道我爱《珍珠港》,谁都知道我对《珍珠港》百看不厌。
我不管在那些所谓的影评人对它是贬是褒,我不是专业人士,我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看电影的人。
只要是触动观众心灵的、能引发观众深思的就是好片。
《珍珠港》它确实是部商业片,但又有几部商业片能让人这么震撼,能让那么多人一遍又一遍地去重复感受。
作为电影,三角恋确实是个恶俗的话题,但放在战争这个大背景下,又显得是十足的无奈。
为了有一个算的上圆满的结局,看到一半处大概都会猜到结局Rafe与Danny必须有一个面对死亡。
头几次看电影对两个男性人物,我是没有偏爱的。
Rafe作为主角中的主角,自然要尽可能的包含优点。
他英俊帅气,他的飞行技术一流,他是空军军官,他有饱满的自信,他向往飞向真正的战场,他对爱情忠贞不二,他对朋友处处保护与包容,他有时候会有小男孩儿的可爱与冲动,他在临行的前夜为了责任自愿放弃了幸福的一夜。
他几乎是完美的,所以吸引了美丽的Evelyn。
再看Danny,也许就觉得不是那么完美。
起初我也是不太喜欢他的,胆小,懦弱,不太敢去追求。
他总是活在Rafe的光芒之下,飞行技术没有Rafe高,处处要受Rafe的保护,甚至连爱情都掩盖在Rafe之下。
面对飞机Danny总是很自信,可以镇定地指挥,但转身遇到Evelyn,立刻就会语无伦次、面带红晕。
渐渐就有些喜欢这个带点悲情色彩的人物,这样的有着缺点的人物才显得真实,腼腆的Danny或许更招人怜爱。
有一句话,男一号是女一号来爱的,而男二号是大家来爱的。
Danny虽然处处需要Rafe的支持与保护,但最后他却用生命保护了Rafe。
还有很多人在批判Danny和Evelyn不该在Rafe离开之后就展开新的爱情,但毕竟那时候都因为情报的不准确以为Rafe已经牺牲了,大家都需要新的生活、如果Rafe真的离开了人世,他也一定会希望自己最好的朋友用一生去替代自己照顾爱人。
难道Evelyn非要像梁祝那样殉情、或者在思念中孤独终老大家才满意?
凄美的爱情只是传说,而我们需要的是生活,谁能说他们俩在一起了就对Rafe没感情了,就忘掉Rafe了。
只能说错误、不及时的信息造成了后来的尴尬局面。
为了电影的结局,也许只有Danny离开,小Danny来延续他的生命是最完美的。
别在说什么Danny抢了Rafe的女友,Rafe还得替他养儿子之类的无耻话题。
Danny用生命拯救了Rafe,小Danny是Danny生命的延续,Rafe和Evelyn会倾尽所有感情去爱小Danny,小Danny可以说他们三个人共同的孩子,他代表了战争结束后美国的未来。
他会为自己的父亲感到骄傲,会继承父辈们的影响继续为祖国而战。
在那个时代的大背景下,一切感情都是放在爱情热情之后,所有的矛盾都可以抛在国家利益之后。
电影之初,Rafe为了自己飞上云霄的梦想,离开了深爱的Evelyn远去英国参战。
电影之后,Danny也同样为了自己的梦想和国家的尊严,与Rafe一起参加危险的“奇袭东京”计划,甚至以生命为代价保护了最好的兄弟,没能活着回国见自己的爱人,没能见到自己的儿子出世。
Rafe与Danny一起生长在战争的年代,有同样的冲上云霄作战的梦想,甚至还会爱上同样的女人。
他们早就不单单只是朋友,更是兄弟,是亲人。
不管有什么矛盾,什么误会,最后还是会解开,还是会共同飞向东京的上空为祖国为尊严而战。
除了这三个主角,罗斯福总统不让你震撼?
杜立特将军不让你钦佩?
那个黑人水手多利·米勒不让你感动?
当杜立特将军清清楚楚地告诉被挑选出的空军士兵,“奇袭东京”计划是冒着生命的危险,那一排士兵毫不犹豫地迈出的坚定地一步,那个特写,那铿锵有力的脚步声没震到你的心上?
那十六架轰炸机成功地从航母起飞,那电影中的气氛没让你感同身受?
就是这部电影,让我第一次了解了罗斯福总统,并且从此成为我的偶像。
再说日军方面。
这部电影只是为了弘扬美国人民的爱国情感,没有必要重新勾起日美两国的矛盾,对日军方面的描述也并不是单纯的丑化。
当然,作为商业片,为了打入日本市场也要求必须这么做。
但是这样的处理并没有引起观看者的不舒服,总比那些中国的很多作品里把日军当傻子写强很多,那样描述反而会被认为你当年被一个傻子国家打的爬不起来不觉得自己很丢脸么?
片中那个日本士兵给写家信的那个片段很真实。
日军也是人,也有感情,他们忠于自己的国家接受上级的命令是军人的天职,他们又有浓重的武士道精神,更是要求自身必须为国家奉献生命。
当然,想南京大屠杀、细菌战那类惨无人道的行为不在之列。
还有一个很感人的地方就是,一个日本士兵在轰炸珍珠港时看到小孩子在玩耍,打手势告诉他们要蹲下,防止伤害到无辜的儿童。
这部电影还有太多太多感人的细节与镜头。
电影是没有国界的,从电影中得到的震撼更是没有国界的。
Evelyn说American suffered,but American grew stronger。
同样的We suffered,But we grew stronger。
作为经历了这么多大灾大难中国人,同样可以从苦难与伤害中走出来,变得更坚强。
喜欢这种战争和灾难片!
这个爱情我不喜欢,丹尼似乎兄弟一死他就要上了。但是整体电影还是很震撼三观嘛就是典型美国主义,反法西斯七十周年看这个还是蛮有感触,但是把日本人弄得太聪明了,美国人很笨的样子,到现在都觉得美国是故意让日本偷袭自己的。
不管有多少穿帮镜头,抑或是把战争片拍成了爱情片~我都还是蛮喜欢的~
凯特·贝金赛尔颜好美~角色好狗血!!!!两位男主加上鲍德温大叔也好帅。我就知道我对军装毫无抵抗力(¯﹃¯)最后有基情!主题曲还蛮喜欢的!
突然想起买拷贝也拍过正常电影的...
迈克尔贝同志抄袭TIANIC的老套路也太明显了吧
取材于日本偷袭珍珠港事件以及事后美军的反击,但花了将近一个小时的时间铺垫三角恋的设置值得商榷。事实上,贯穿主线的三角恋未免有点太狗血(这不就是美版《纵横四海》吗),导致后文想将小情小爱升华为家国大爱时显得有点无力,还不如多花点时间拍罗斯福,杜立德,黑人小哥米勒,甚至山本五十六,做成个更大气的珍珠港群像。对战争残酷的渲染除了大场面之外(日军轰炸珍珠港的段落长达40分钟,看得挺过瘾),也有像用可口可乐瓶装捐献血浆,只能伸出一双手的士兵在隔开生死的铁板下逐渐咽气的动人细节。汉斯季默的配乐很好,既有恢弘的战争乐章,又有动人的爱情小调,胜过他同年的另一部战争戏《黑鹰坠落》。主角三人团的Casting都不错,表现也有模有样,原计划定的达蒙和帕特洛也未必能有哈奈特和贝金赛尔的效果。
大段没有剧情的轰炸轰炸轰炸完全拖垮了剧情,男主1分,配乐1分。
好好的战争片非得掺和点狗血感情线… 真的服了 ,三星打给汉斯季默的bgm。
给我人看麻了,你炸完我我炸你,剧情疲软坑长无聊,迈克尔贝这故事水平真差。画面制作上滤镜打的太过了,也不知道谁那么有钱给他投的片子,无语了。
花那么大成本拍这么俗套的剧本,还不如把那些钱送我
有人说卖拷贝只会炸,看过后面的变形金刚和世界末日,你会觉得本片还算拷贝老师的代表作呢
一流战争戏 二流感情戏 迈克尔贝拍大场面有一手。现在看 两个飞行员不是互相备胎和喜当爹 而是基情无限。
xiang kan kan.........
去完珍珠港就想着补看一下,想看战役过程结果加送1/3珍珠港三角恋,MV拍法如今看着超尴尬😅总体的话,只能说十几年前应该挺大场面很震撼吧...
借影片了解了二战中的珍珠港事件,战争场面很震撼,三角恋爱情戏太狗血,电影原声真心不错
我真是佩服好莱坞能把一切都娱乐的本领,尼尔·波兹曼说毁灭我们的途径有两条,一条是赫胥黎式的娱乐至死,美国是全世界的娱乐大本营,一条是乔治·奥威尔式的极权,很不幸,美国消灭了法西斯,自己却成了法西斯
百闻不如一见,真是……不行。有种若干年后吴宇森拍赤壁太平轮的感觉——被油腻到。虽然我没看过太平轮🌚
劇情扯過頭,以至於觀眾無法體會到任何大時代的感動,看完只想把編劇導演抓起來搖一搖。
多少年前,那首歌至今绕梁三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