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看完电影,芬妮被导演选中,为了去体会剧中角色的感情,芬妮在导演的诱导下去感受卡蜜儿角色的性感、无助、悲哀、愤怒,在现实中去扮演卡蜜儿,她诱惑男人,轻易得到男人的爱,她选中了自己的邻居。
当她体会到自己的魅力和被爱的感觉之后,又开始投入体会角色的负面情绪,被忽视,不值得被爱,当她的负面情绪被导演唤起之后,芬妮的生活也开始变化,她在现实生活中宣泄自己的不满、愤怒、嫉妒,对妈妈和对妹妹。
这些经验,让她在剧中的表现愈发出色,导演看起来很欣赏自己。
芬妮此刻和导演之间发生了一些暧昧,对她来说,她觉得此刻真爱来临。
而这个时候她拒绝掉了邻居的电话,她觉得邻居不过是自己练习角色的对象,应该不是真的。
但是当导演吐露了选角色时,是因为看中了演员身上的残缺部分,芬妮开始觉得原来在导演的眼中,自己不是“美丽的”,而是“残缺的”,她在导演面前故意毁坏自己的形象。
就在她感觉无望的时候,她去找邻居了,而邻居心中的她,确实是“美丽的”,“闻起来像夏天”,可以感受到此刻的芬妮沉浸在真实的爱情当中。
但是当这一切很真实很美好的时候,邻居却发现原来一切都是假的。
芬妮无法解释清楚邻居对自己的误解,但是她还想重新对妹妹和家人好,做回善良的自己。
但是妈妈却并没有因为自己再次表现出关爱而缓和态度,于是她从内心真的开始愤恨,想闷死妹妹,当妹妹治愈时,她想重新跟妹妹建立关系,发现妹妹竟然不想理睬自己时,芬妮选择了自残。
这看起来既是芬妮想逃离现实的痛苦,同样也刚巧体验了角色的一部分情感。
芬妮自杀的时候,我看哭了,因为她在这之前往“火车的两个方向”,都努力过,她善良过天真过,也邪恶过毁灭过,但是都很无果,在现实中她并没有因为两种行为,而得到爱,她什么都没有得到,因此,她选择了让自己“消失”,也许自己想得到爱,才是最大的错误。
她重新恢复了生活,选择结束对角色的执着,也许自己应该重拾对邻居的爱,可是邻居“走了”,留下一个带着灯的帽子,也许是一个指引或者暗示。
芬妮此刻站在剧场外面,看到人潮涌动,她决定重新回去演绎这个角色,但,这一次,她和导演之间的关系,很明确,这是芬妮的成长。
芬妮用自己的生活,真实演绎了卡蜜儿的角色,遂当卡蜜儿的戏真正的在大舞台上开始放映的时候,电影也就在开场的一刻结束了,也许影片在讲的就是真真假假谁能看透——人生如戏。
看这部片子的人大概都会想到《黑天鹅》--同样是描述舞台工作者为表演体验剧中人物而迷失的故事。
但这部片子和《黑天鹅》不尽相同。
芬妮生活在一个单亲家庭,有一个患有脑瘫?
(大概是这病,这点希望看过的童鞋更正下)的妹妹尤乐,母亲全部的的精力都花在照顾妹妹身上。
芬妮自小习惯了被忽视,性格孤僻内敛。
由于妹妹经常犯病,也时常睡不好。
在开场的表演里居然在舞台上睡着了。
剧中老师的一句话很好地诠释乐芬妮:“不管你是睡着了还是在表演,你跟没存在是一样的。
”在应征舞台剧《卡蜜儿》之前,她就是这样一个人。
在应征舞台剧中的一个小角色西门的时候,芬妮被导演看中,出演舞台剧的女主角卡蜜儿。
卡蜜儿是一个堕落而自由的角色,对于男人如同饿狼,性于她像是蛋糕,怎么怎么也吃不够。
芬妮在导演的指引下去体验卡蜜儿的生活,甚至扮演卡蜜儿大胆“调戏”了邻居帅哥--一个地铁工程师。
卡蜜儿的痛苦和堕落使芬妮既好奇又痛苦,幼年的伤痛被导演调动出来利用,芬妮一度混乱了生活与戏剧。
母亲和尤乐使芬妮痛苦,在导演调动的情绪下,芬妮用反抗叛逆的方式吸引母亲的注意力。
这使单身母亲一度失控,痛苦万分。
芬妮扮演卡蜜儿吸引了地铁工程师,并爱上了她。
芬妮在和导演的一次冲突后,在工程师面前拿掉了假发。
极度颓废的芬妮说,你看到的只是一副皮囊,实际上里面都腐烂掉了。
工程师拿起芬妮的手闻了闻,说,不,闻起来像夏天的味道。
这个细节真是美极了。
但遗憾的是芬妮的演员的身份被工程师发现后,工程师伤心离去,奔到了咱们中国沈阳来修地铁3号线,没再给芬妮机会。
芬妮在卡蜜儿这个角色混乱迷失,终于忍无可忍地和导演决裂,但是幼年的痛苦依然撕裂着她的心。
她试图割腕自杀,却被母亲救起。
在死亡边缘徘徊过的芬妮突然释怀,摆脱了导演的情绪控制,重回了剧组。
而母亲也将尤乐送到专业机构,真正地关注起芬妮来。
这部影片在宣传这是“德国导演大胆探索人性情欲又一力作”。
实际上我更相信芬妮就是一株向日葵,没有阳光,芬妮是痛苦无助迷茫的,但是一旦有积极的力量给她,她是绝不堕落的。
最后的她终于开始懂得和学习拿捏艺术和生活的界限。
这部电影名为壳中裂缝,大抵讲的就是导演利用芬妮本身的不完整而试图塑造一个破碎地更为剧烈的形象。
整部电影也围绕着这裂缝展开,从裂缝被挖掘出来,芬妮不得不面对它,被它控制,到慢慢掌控它,最终释怀。
看完这部电影,大哭了一场;想起了Nirvana,想起了小红莓的《Dying in the sun》,想起《质数的孤独》满是回忆。
如果说戏中戏的安排是种巧妙的设置,那摄影和角色设定的完美表达绝对令人过目难忘,更难得的是女主角把人物的内心的“光”从“裂缝”中一片一片的投射到了我们眼中,真叫人入戏。
而这裂缝在每个人身上可长可短,总有;而芬妮她开始慢慢的把它撕开,直至撕裂,最后她又一鼓作气的缝合这拉开的裂口,这是她的人生,继续下去就必须勇敢!
这也许可以是每个人的人生!
斯坦因·费舍尔·克里斯滕森好美!
个人评分:9.5分。
演芬妮妹妹的那个演员在高潮处很打动人;达格玛·曼泽尔来打了酱油;作为导演的男人气场反而弱了许多,是否真的导演也在制作中拉扯着自己的裂缝?
庸常至极。
虽然题材很老旧,但是讲述的角度也很平庸啊?
没看出来动人之处。
不就是励志小白兔黑化之路?
苦情背景真的好励志哦,为她鼓鼓掌哦,还有演艺圈入戏什么的,假戏真做梗早八百年就玩烂了。
但是再俗的桥段如果能感动到人,也不失为好…问题是,在哪一方面,这个也并不出挑。
摄像机恨不得贴着拍,两三句讲明白的东西拍的比韩剧都要久,把主要矛盾的节奏一拖再拖。
本来故事就各个角度没新意,节奏还拖如狗。
但是哪怕镜头絮叨成这样,但是代入感该没有依旧是,没有,演绎的感觉倒是满。
导演如果没有表达欲又非得要拍点什么,就总是造就这种诚意满满的虚伪之作。
白瞎了摄影和演技,这和花千骨有什么区别?
就破题角度,创意而言还不如东方不败。
一个才能平庸的有钱人的确能买得起别人的理想,花了一个多钟去见证资本的力量。
神说要有光,于是有了光与影。
历经三千磨难三千业火方能成佛,方可慈悲。
生来完美的人没有真正的情感,因为不共通。
壳上有裂缝,阳光才能照进来。
裂缝愈宽,痛感愈深,阳光愈灼热。
竟然字数不够。。。
世间的悲喜并不互通,因为你我的经历截然不同,要读懂卡蜜尔的笑,就要尝遍卡蜜尔的泪。
最优秀的计划便是没有计划,最绝妙的演技就是不扮演。
Fine总是穿着大领宽松短袖,能盖住在小脸之下不成比例的松垮的身体,有时一歪身子,领口斜到了肩外,性感沾不上边,邋遢倒是有点。
她说会节食,可到最后也没节出什么效果。
她皮肤粗糙,身上留着一个又一个的斑点,像在引小鸟入笼。
她的脸弥漫着一股孩子气,是那种脆弱的、敏感的孩子气。
即使其貌不扬,对身体没有雕琢的欲望,但表演的欲望也许与Fine同根生长。
她意外地被挑中成为主角,开始挺直背,试图把自己释放出来。
Fine套上金发,接近那个壮硕的邻居男人,并且被他爱上了。
她给自己安上了挑逗的语言和动作,在眼里写满了性感,直直地盯着他,果不其然,被他爱上了。
她念台词,她说:“做爱对我来说就像吃蛋糕,我不停地吃呀吃,永远也不够。
”他真的被台词迷住了。
当别人编造的台词从我嘴中蹦出时,真的被你爱上了。
雨把我的妆染花了。
我们在地下迷宫里穿梭,我在轨道上躺下,你冲过来把我一把抱开。
转眼间你把我抱起往窗口上一摆,说跳啊。
我站了一会儿,探头往往外面,傻子才跳,因为我需要被你抱下来,然后踮起脚,被你压在怀里,你胸口的肉比冰冷的地砖好多了,你皮肤的香气比脑浆的味好到多了。
表演有时是职业,爱有时是食粮。
Fine几次看见朋友摇晃的头,但还是决定褪去仅剩的内衣。
赤身裸体地表演也许并没什么大不了,在表演中我们已经伪装成别人,赤裸地喷泄的情感说是我们作为别人体会到的,其实又何尝不是内心在百般曲折之后释放的真实的自己,比起身体,也许更令人羞耻。
而这不加遮掩的艺术化的情感,让Fine在最后的舞台上被温暖的亮光集中照着,被所有人注视着。
只不过在爱的食粮洒落的那一刻我们还是感到了心痛。
赤裸匍匐的Fine被他撞个正着。
此刻的她他不再喜欢了。
因为她欺骗了他,她用虚构的身份勾起了他燃烧的火,却被虚空的沉重的烟雾扑灭,耳中只留下黑夜里他的手在自己身上游走的触感,还有那连绵不绝的外国语的,中文的,“我喜欢你”。
人们严肃地说,割腕看上去比较壮观,真正的死亡率并不高。
不是所有人都决心凝重,可以割开广阔的口子让血以迅疾的速度止不住地带走生命的。
Fine没有步入死亡,她的血洒开,傻妹妹吃着沾满血的手指,母亲只关心傻妹妹,Fine的血对母亲说,请看看我,我也有血,我的血也会悲伤。
胜利的号角被吹响。
母亲嚎啕大哭的关爱回到了Fine身上。
不再是那个扇我耳光的母亲,撕我海报的母亲,把一切都怪在我身上的母亲。
而是被我的血怔到,又开始爱我的母亲。
在那一刻,好像所有负担的落下了。
即使他的房间空无一人,也只是让Fine知道那个喜爱金发头套的男人已经不见了。
我只剩我自己,但也可以从容地面对舞台上所制造的另一个自己。
这就是我的结局,无论好坏,仅此而已。
入戏,很多时候被看做是帮助演员提高演技的重要方法之一。
可入戏之后呢?
现实中,我们经常可以听到谁谁谁因为入戏太深,以至于杀青后仍久久困在角色中无法自拔,甚至接受长期的心理辅导。
最严重的,就比如哥哥张国荣。
张国荣那么,入戏到底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入戏太深,到底会对演员们的生活乃至心理产生怎样的影响?
对此,早有导演借助影片向观众做出了回答。
比如,哥哥代表作《霸王别姬》。
同为演戏,段小楼明白戏非人生,程蝶衣却一朝入戏,从此几十年深陷其中,人戏不分。
剧照比如,奥斯卡最佳影片提名《黑天鹅》。
不过,在小二看来,与其说影片中女主尼娜是入戏太深,她更像是在排演中、在不断的启发下,一点点的发现被埋藏在人性深处、不愿直视的一面。
“黑天鹅”从来都在她的心中,不是去创造,而是去挖掘。
剧照再比如,这部只有1000多人看过的影片《壳中裂缝》。
海报女主芬妮,在一次选角中,意外的被大导演看中,担任舞台剧《卡蜜儿》女主演。
一战成名的机会就在眼前,芬妮也想努力抓住。
可多次排练之下,她的表演总是差强人意。
到后来,导演甚至气到当众大声辱骂她。
究其原因,芬妮和“卡蜜儿”就不是一类人。
剧照芬妮家境一般,只靠母亲工作养活她和患有残障的妹妹。
生活困苦,但是芬妮生性善良。
虽然多次因照顾妹妹错过自身发展的机会,但是她仍十分疼爱妹妹。
即便不能正常交流,也不妨碍姐妹俩亲密无间。
另外,芬妮也十分单纯。
别说男欢女爱了,她连和男孩搭讪的经验都没有。
剧照而舞台剧女主“卡蜜儿”呢?
因从小受到继父的欺辱,越大越放荡,性爱对她而言就像吃蛋糕,心情激动时甚至会通过自虐达到精神高潮。
恨别人、恨命运、更恨可怜的自己。
剧照这样的卡蜜儿,芬妮根本做不到感同身受,自然也达不到导演的要求。
可芬妮不愿意放弃这样的机会,一有机会就向导演虚心求教。
“让自己成为卡蜜儿”,是导演的建议。
芬妮真的这么去做了。
剧照为了体验卡蜜儿的放荡,芬妮穿上舞台服装,用剧本中的糟糕台词,在地铁站勇敢撩汉。
为了感受卡蜜儿的痛苦,芬妮在导演的刻意引导下,不自觉的将母亲和妹妹看做了人生悲剧的起源,三方发生了激烈的冲突。
最后,为了达到卡蜜儿的绝望,芬妮将剧中的种种自残行为一一真实地搬上了舞台……久而久之,那个单纯善良的芬妮逐渐消失不见。
站在镜子前,就连芬妮自己都分不清,眼前的人是谁?
剧照芬妮入戏太深,排练时折磨自己到伤痕累累,这让导演十分满意,却让同伴们心惊胆战。
在他们的善意提醒下,芬妮才明白,这一切都是导演下的套。
当初在选角时,导演就看到了芬妮身世的可利用性。
将演员自身缺陷痛苦刻意强调、不断放大,以达到他追求的表演境界,是这个导演最擅长的事。
可即便知道了真相,即便芬妮能在气愤中辞去主演一职,但她的思想、她的行为模式已经离不开“卡蜜儿”了。
比如,当她发现自己对母亲妹妹、对自己的伤害再也无法弥补时,她的选择依旧是自残:割腕自杀。
幸好,妈妈及时赶回,救了她一命。
鬼门关前走了一遭,还有母亲的痛苦、自责,更让她幡然醒悟,她是芬妮!
不是卡蜜儿!
剧照了解角色、感受角色,固然是演员的工作职责。
可是,分清现实和虚拟、自我和角色,亦是每个演员需要学会的。
事实上,不仅仅是演员,哪怕是我们普通人,也应该学会。
小二前两天还看到一个新闻,一男子因个人原因无缘成为一名警察,为自我安慰网购了多套警察制服。
起初,周围人出于好玩,会叫他“王警官”。
久而久之,他逐渐认定自己就是一名警察,从朋友圈到日常生活,都是一个警察的工作日常。
利用这个身份,他还多次诈骗了不少钱财。
好玩的是,男子被抓时,他的父母和妻子十分震惊,多次表示:“他就是警察,你们抓错人了。
”
新闻截图不仅自欺欺人,还连累周围的人不明真相,这又何尝不是入戏太深?
既然是戏,终归有被揭穿的一天。
谎言易破,可留给自己和身边人的痛苦,却不能轻易消散……人生只有一次,还是活的明明白白、真真切切的好!
看的时候察觉到自己不太成熟的思想,因为很多情节让我感到很困惑,一度感觉自己不知道看什么。
幸运的是在这样的情况下,还是看到了一点点东西。
电影后懂得的是演员的艰辛。
每个演员都经历了探索与训练才成为了台上独当一面的牛人。
不管演的是喜剧还是悲剧,台下流的都是血与泪。
电影过后,我不禁想象,是否每个琢磨剧本的演员都精神崩溃过?
每个展现在眼前的东西都不如表面如此简单,背后肯定有很多不为人知的故事与辛酸,正如将来的我们,把最好的成果展示而不是把背后的苦与累搬上台面大肆宣扬。
就像陈坤在《快男》说的:”快唱歌吧,别讲故事,说得跟别人没有故事一样。
“
《壳中裂缝》这部影片描写女主芬妮在揣摩舞台剧角色过程中,渐渐模糊戏剧与现实的界线而出现人格错乱。
与《黑天鹅》相似,两者都是描述舞台工作者为体验剧中人物而迷失的故事,但本片不单着重于艺术探索对演员心理影响的危险性,更注重家庭结构及早期经验对个体的影响。
影片开头亦是结尾,都是演员匆忙换衣,相互加油的场景。
表演过程中,芬妮在舞台上睡着了。
挑选翻拍《卡蜜尔》舞台剧的演员的导演在台下,也看到了这一幕。
她的老师为此特别失望,劝她去作诗,说她一直不知努力。
而回到家中,母亲被打伤,芬妮给予关心。
告知母亲表演舞台剧砸场时,母亲第一反应也同样是指责她没有早一点放弃,说芬妮对他人太好了。
芬妮在这个时候,是严重缺乏社会支持的。
她给予的关心母亲也认为是多余的,她正处于一个自我否定时期。
导演给了芬妮面试邀请,芬妮欣然接受,她不知道的是这不仅仅是个邀请,更是释放内心压抑的自己的一扇门。
起初只是通知面试“西门”这个小角色,可这足以让芬妮开心到跳起来。
回到家的芬妮,迫不及待的告诉母亲这一消息,可是母亲却嫌芬妮太吵闹,使妹妹狂躁起来,让她闭嘴。
明明是一件高兴的事情,却得不到自己亲人的反馈,芬妮伤心的跑去边上哭了起来。
而晚上妹妹狂躁发作,发出恼人声响,使她无法正常休息,她不得不起身去照看妹妹,甚至跳舞来取悦妹妹让她内心恢复平静。
母亲去上班,让她照顾尤乐。
她把自己的心理能量很大一部分分给了照顾妹妹,在妈妈看来,她照顾尤乐就是理所应当的。
面试的结果,让芬妮兴奋不已,因为导演很欣赏芬妮的潜质,让她担任主角“卡密尔”。
芬妮在饭桌上高兴地和母亲说导演对她的赏识,然而母亲只是忙着照顾妹妹,让她不要再说。
母亲把所有注意力全放在了妹妹身上,对妹妹给予全部的照顾与关心,以至于芬妮一直认为自己被冷落。
对自己的感受从来不关心,仿佛自己是多余的。
排练过程中,导演卡斯帕为了让芬妮进入卡蜜尔的角色,让其模仿卡密尔的放纵与自残。
给她树立了榜样-模仿饿狼来体会情绪。
为了更深入的体会角色,芬妮戴着假发化浓妆抽烟,来进入这个角色。
她以卡蜜尔的身份去勾引一直喜欢的,住在对面的邻居尤阿希姆,因为她在地铁上她娴熟自然的将舞台上的对白与他低声细语,主动坦言她小时候被父亲强奸以及对性爱的观点,邻居成功被她吸引,芬妮也因此对卡蜜尔这个角色有了进一步的体会,排练时达到了导演要求的自然。
邻居征得了第二次见面的机会,她模仿卡蜜尔的叛逆,跑到轨道上卧轨,被邻居抱起解救出来,与邻居感情的不断增进的过程中,让她对卡蜜尔这个角色了解得更加深入。
导演挖掘出芬妮儿时的感触,让其重新体会。
早期同年经验的压抑重新再现,深深影响着她。
“我想让尤乐死”一种强迫观念出现了。
她扎着双马尾,模仿尤乐,这一种典型的退行行为也出现了。
在母亲的面前摔盘子、踢母亲的屁股、向母亲表达了自己常年被冷落的不满,让母亲打她,在一次妹妹狂躁发作的时候,试图闷死连累自己的妹妹。
但导演卡斯帕仍然不满于她的表现,想要把芬妮内心压抑的那个小人彻底挖掘出来。
芬妮决定面对真实的自己、真实的内心、不再躲避。
于是她找到了导演质问“是否因为自己有残缺,而选择主演”,她利用卡密尔这一人格特征来达到自己一直想达到的目的-和邻居在一起,最后她以真实的自我面对,摘掉了意味着人格面具的假发。
用真实的自己面对邻居,也得到了他的喜爱。
可却在她排练说台词时,被邻居看到尔绝望离开。
这让芬妮不再理智甚至想要闷死尤乐。
她慢慢意识到自己已经迷失了自我,她选择了卡密尔的自残试图来结束这一切。
一切仿佛重获新生,母亲将尤乐送到了特殊机构,而邻居也留下了象征意义的“矿灯帽”,卡密尔回到舞台演出,母亲和妹妹一起观看。
聚光灯打在芬妮的脸上,这一刻舞台剧刚刚开始,她就是卡密尔,而这部电影也结束了。
我陷入了深深的沉思。
在角色的寻找探索中,她为自己带上的人格面具,又何尝不是最真实的自我,自私阴暗的自我,她勇于面对自己,并改正了这一切的不正当认知观念。
这是一个破茧重生的故事。
父母家人给予足够的关怀是多么重要,时刻保持真实感是多么重要,健全的人格是多么重要。
自我迷失却是如此的简单,而自我救赎却是如此的艰难。
可以因为早期经验而潜性影响人的成年后的品行,以及对人的不同方式会造成不同的人格特性,依恋及回避这些都取决于原生家庭对个体的定位和影响。
这部影片加深了我认为的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每个人都生活在一个壳子里。
它是伪装、护具或者武器,我们用它逃避、抵抗或者攻击生活的侵袭。
有些人终其一生受困其中,不想也不愿挣脱,或者更残酷地说,根本不曾知晓自己的困境。
有些人因为某些机缘,被迫或主动选择卸下了那个壳子。
尤瑟芬妮遇到了这样一个机缘。
作为表演学校的学生,她不出众、不漂亮、不争强好胜。
著名导演卡斯帕前来挑选话剧演员,准备复排名作《卡蜜儿》,所有学生拼命表现,尤瑟芬妮却在舞台的沙发上睡着了。
校长对她大加奚落,没想到导演却选中了她担当女主角。
丑小鸭变白天鹅的故事突然上演,羡慕与嫉妒的暧昧氛围悄悄蔓延。
但电影并没有按照这个路径滑向青春期阴谋的悬疑故事,而是不声不响地转向女主角的内心轨迹。
尤瑟芬妮在话剧中所要出演的角色卡蜜儿某种意义上是她自己的反面:火热、放荡、对外界充满攻击性。
卡蜜儿挂在嘴边的的名言是“性对于我来说就像吃蛋糕,我永远也吃不够……”导演卡斯帕让尤瑟芬妮进入卡蜜儿的角色,模仿她的放纵与自伤。
尤瑟芬妮半信半疑。
镜头从光鲜的话剧舞台扭转进尤瑟芬妮的真实生活:她有一个外表坚强,内心却早已溃败的母亲、一个脑瘫的妹妹和一个只听过名字早已不知所踪的父亲。
她只能在妹妹吼叫、流口水和摔东西的间隙背诵台词,这生活的重压之下,尤瑟芬妮不可能成为卡蜜儿。
但导演卡斯帕似乎早就看到了真相,在他心中,尤瑟芬妮与卡蜜儿之间有着隐秘而深刻的联系——她们都有残缺,而且都在拼命掩饰。
前者用逃避的方式,把自己边缘化,后者则用夸张的方式,以攻击性隐藏悲伤。
正式彩排开始了。
封闭的空间和充满仪式感的舞台让这场排演实际上幻化成了一次心理治疗。
尤瑟芬妮与卡蜜儿成为了时而对抗时而合谋的诡异混合体。
屡次无法进入角色的尤瑟芬妮决定将卡蜜儿带入现实,她戴着艳丽的发套,念诵着如同咒语般勾人的台词勾引邻居,编造自己的身份,假装卧轨……她把自己的真实生活放逐于虚幻的戏剧空间。
但导演卡斯帕仍然不满于她的表现,坚持将一切推向极致。
尤瑟芬妮决定再多剥下一层伪装,向自己血淋淋的内心靠近一步。
她向母亲表达了自己常年被冷落的不满,愤恨中试图闷死连累自己的妹妹。
那个笼罩在她身上十数年的壳子终于松动了。
她开始有些明白导演的用意,她逼问卡斯帕,到底为什么选择自己?
导演终于坦陈,“因为你有残缺。
”尤瑟芬妮终于望见了自己内心的深渊,深藏的本我、一直被隐匿的欲望、黑暗与毁灭,她选择了划开自己的手腕,亲手为自己的壳子划开了口子……被救治过来的尤瑟芬妮决定重新回到舞台,履约自己的女主角戏份。
她将绑着纱布的手腕伸向导演卡斯帕的时候,她与之前的自己已经分道扬镳。
此时,她敢于面对自己的残破灵魂,敢于与内心对望。
她走上舞台,幕布拉开,前方光芒万丈。
年轻导演克里斯蒂安-施沃乔夫在一个残酷的故事内植入了一颗治愈系的心脏。
将一幕舞台剧搬上银幕是一次讨巧的设定,仪式感的排演、真实与幻想的交错都可以融合进戏剧之中,它实际上是一次催眠般的诊治过程,相对于一幕戏剧的上演,那更是一次对灵魂的救赎。
我们能否敢于直面真实的自己?
这是一个听起来烂俗却尖锐得令人躲闪的提问。
我们被生于这个世界,别无选择,之后我们被外界环境一点点塑造,但总会有一个精灵在内心悄悄生长,为了应对这个世界,我们选择了壳子。
可是我们是否有勇气像尤瑟芬妮一样将自己的壳子撕开一道裂缝?
影片的结局充满希望,但现实却绝非如此,有时那个壳子与肉身早已合二为一,当我们选择从壳中蜕出,需要面对的可能是一个血肉模糊的自己。
一个演员如果用体验的方式演戏该有多危险!剧中女主角长的一般,但是演的真好。她得演出剧中角色本来的样子,内心的渴望,前期演舞台剧的状态,一点点深入角色后在现实中,在舞台上的表现,对剧中角色现实的影响等等各阶段,真是数数都觉得好累人。一个人演了三个角色。
2020年8月21日凌晨於海甸島。
7.0分 破碎与裂痕
【81】2019-11-07 21:09
比黑天鹅好看多了 哎 为什么最后没跟胖帅在一起 果然男人都喜欢女人的表面么
我们为什么选她,因为她有残缺。
女主角演技高超,真实的刻画了双面性格和角色的冲突。
搁这拍心灵老鸭汤呢?
情节很破碎。最后芬妮通过割腕获得了亲情,因为工作失去了爱情,结局看似圆满,但心中的那份残缺不会消失
13-11.有点做作的感觉呢 没有新意,并且探讨的点不够深入,所谓浅入深出的电影就是如此吧。与其113分钟看这个,不如80分钟再看一遍罗拉快跑,虽然毫无关系=.=
德国版《黑天鹅》。不理解为什么主角是女性就少不了性剥削,少不了被动、麻木、心灰意冷(而男性主角的《爆裂鼓手》就能体现那种追求极致的正向疯狂)
好电影
人啊 把自己逼入绝境才满意
影片一开始实在太沉闷,一直到三分之二左右的地方才开始有高潮,还好我忍下去了……
没有高潮的《黑天鹅》,当然也有可能是商业性不够强导致高潮不够爽
极度压抑…女主演技了得,有点魅力
她很勇敢很坚强。破碎的心,躯壳上的裂缝,是放任自己掉下深渊,还是缝好伤口,打起精神来面对,这是camile和fine的区别。
看完阿姨的片子,再看这种鬼东西,真是又不漂亮演技也不行。
为什么觉得像是黑天鹅的姊妹篇?
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