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硫磺岛的来信

Letters from Iwo Jima,硫磺岛家书,来自硫磺岛的信,硫磺岛战书,硫磺島からの手紙

主演:渡边谦,二宫和也,加濑亮,中村狮童,伊原刚志,裕木奈江,松崎悠希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日语年份:2006

《硫磺岛的来信》剧照

硫磺岛的来信 剧照 NO.1硫磺岛的来信 剧照 NO.2硫磺岛的来信 剧照 NO.3硫磺岛的来信 剧照 NO.4硫磺岛的来信 剧照 NO.5硫磺岛的来信 剧照 NO.6硫磺岛的来信 剧照 NO.13硫磺岛的来信 剧照 NO.14硫磺岛的来信 剧照 NO.15硫磺岛的来信 剧照 NO.16硫磺岛的来信 剧照 NO.17硫磺岛的来信 剧照 NO.18硫磺岛的来信 剧照 NO.19硫磺岛的来信 剧照 NO.20

《硫磺岛的来信》剧情介绍

硫磺岛的来信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中途岛战役失利直接宣布了日军在太平洋战场上的失败,负隅顽抗的日军依然坚守日本最南端的小岛—硫磺岛。这个看似不起眼的小岛,却上演了二战太平洋上最惨烈的战争。 栗林忠道中将(渡边谦 饰)是日军在硫磺岛的指挥官,负责这道日军最后的防线。栗林中将大力改革日军内部的陋习和不足,并设计出一整套对付美军、以拖延为主的作战方案。虽然他和日军的二万名官兵都上下齐心,但面对占尽空中优势的四万名美军士兵,栗林知道这将是一场没有归路的战争。 在最后的战争之前,栗林写下了他最后的家书……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钟馗伏魔:雪妖魔灵还钱付出与收获冥界小伟虐面人之死灵面膜蕃尼魔法少女第二季狙击部队罪恶王冠苹果告别薇安天堂2致命弯道6:终极审判白发鬼家有儿女新传曝光帝王计划:怪兽遗产第一季藏龙家庭聚会第一季大石之战杀手短剧开始啦泳往直前新方世玉前传侠者无畏生死围城记忆的声音失踪:他们存在过盛夏光年印度警察部队万尼亚

《硫磺岛的来信》长篇影评

 1 ) 我心中的本年度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导演

这部紧跟着《Flags of Our Fathers》拍摄的姐妹篇,同一历史背景下给人两种截然不同的感受。

集合日本的精英演员,借助Clint Eastwood的心和眼,我们又一次深刻的反思战争,找寻那比战争更加可怕的东西。

敌人来侵犯我们的领土,作为军人当然要保家卫国,但是战争因何而起呢?

你不炸人家珍珠港,美国人犯的上跑这么远过来打你吗?

国家的罪过理应由决策者承担,不该让人民受难。

虽然战争是国家意愿,不是个人的,但可怕的是国家总是可以把这个意愿通过各种手段悄悄的转化成人民的意愿,就像那位将军,他已经分不清两者的区别,就像双方的母亲写给儿子,“做正确的事,因为它们是正确的”。

基本上,我是含泪看完这部电影的,记不清有多少片段多少回忆多少信件让我感动。

前段日子我还在嚷嚷:“干脆把日本,韩国和台湾都灭了完了”,现在想想还真是幼稚,如果真的战争爆发了,我会勇敢的报名参军吗?

更进一步说,我会勇敢的面对枪炮吗?

我不敢,我恐怕连用枪口对着敌人都不敢。

本片才是Clint Eastwood真正的杀手锏,真正的帝王相,而《Flags of Our Fathers》只是做铺垫,造势的小兵,纵观今年奥斯卡最佳电影的候选名单,《Babel》和《Littel Miss Sunshine》虽然足够优秀,但同本片相比显然不在一个等级之上,不过由于本片为日语对白,再加上老克之前《百万宝贝》已经风光够了,这次再风光难度骤然加大,不管最后结果怎样,我心中的奥斯卡最佳非他莫属了。

 2 ) 可惜我是中国人

如果我是美国人,我一定会给这部电影打五星,因为整部电影叙事流畅,人物刻画到位,配乐精彩,并且有一定的思想性。

如果我是日本人,不是极端的右翼人士的话,我也会为这部电影打五星,因为电影中描写的日本兵角度是人的角度,对于日本人很好接受;还体现了日本军队在陷入绝境之后,表现出了对于国家的忠诚,同时也带来了军国主义的反思。

只可惜,我是中国人,这注定了我无法用一种淡定的态度去审视这场战争。

我就是带着我的民族记忆来看的,摘不掉有色眼镜,隐藏不了自己的感情,所以,我最多只能给到四星。

先无知一下,之前只知道这部电影还算有名,海报让我以为这是一个送信的故事,呵呵,然后随着剧情的发展,我知道自己多半是臆断了。

只是我想或许如果电影只是刻画了一个普通日本士兵的一封家信的辗转,再配点曲折,老套是老套些,但多半会让我的接受能力会更强吧。

电影讲述的是日本军队在二战后期,遭遇反攻,守卫硫磺岛的故事。

这些士兵大都是普通意义上的人,面包师,家里开服装店,甚至有场西和栗林这样,有人格魅力的人(虽然貌似他们都受过西方文化的熏陶,美国人还真是)。

这样的刻画,我一点也不反对。

影片导演的意思,多半还是在控诉战争本身吧,一方面是对日本文化当中极端的方面有一定的批判,另一方面,似乎也表现了作为一名军人在面对祖国被威胁时的骨气。

这样的两面性抓得还是不错的。

电影当中我最喜欢的一幕,是场西念美国士兵sam的家书(虽然我以为一个有脑子的军官是不会念出来的,因为这多动摇军心啊,汗)。

呵呵,暂且忽略上面说的问题吧。

这封信最大的杀伤力在于它很普通,就像清水说的,和我妈妈写的一样。

是啊,这些美国人,和他们一样都是普通的人,那么战争的意义又在何处呢?

为什么一样的人要这样杀得你死我活?

电影中,书信是贯穿始终的,也正是书信,将这些士兵都还原成了普通人,或者这是在控诉战争这个机器是如何剥夺正常人的小生活吧。

所以看完这电影正常的情绪,多半是深深的同情,并且带着一点点沉思。

显然,我做不到。

那么问题在哪里呢?

在这场战争里,这些日本兵,他们是以反抗者,保卫国土的形象出现的,那么作为侵略者的他们呢,那些拿着刺刀屠杀手无寸铁的百姓的士兵,他们会写什么,今天我们杀了几个人吗,还是若无其事地讲着其他快乐的事呢?

难免说到了另一部电影,陆川的《南京南京》,虽然很多人不待见它,因为一个日本兵的视角,一个人性化的描写。

不过,我对这样的角度并没有什么异议,正像导演说的,我们现在不应该用受害者的姿态贩卖自己的痛苦,而是应该从更高的角度来审视这场战争。

一直记得电影中的一幕,屠杀中国俘虏和这群日本士兵在河边说笑生活镜头的衔接,看得我心中震动,脱下军装,面对自己的同胞时,他们多么普通啊。

魔鬼对人残忍并那么不可怕,可怕的是人对人的残忍。

这就是为什么我看这部电影,心中总有一些别扭的原因了,导演和编剧探讨的是作为防卫者,甚至是弱者的日本士兵的状态;而作为这场战争的发起者,他们主要的身份是侵略者,对于我的立场而言,从前面的角度去考量这场战争,显然不够深刻,多少也带了美化的成分。

从这个层面上说,《南京南京》在思想上可说是高出了一筹,不过最大的问题在于此,之所以被批判成献媚,是因为这种反思不是侵略者本身做出的,而是我们一厢情愿加诸的。

我更希望有朝一日看到日本人自身的反思,关于侵略、屠杀、军国主义、武士道精神、日本文化传统。

至于时间,呵呵,我一点也不乐观,从目前来看,他们还很难有勇气做出这样的批判。

另外,我想多嘴一下,这个世界,没有正义的战争,只有不正义的战争和为了反抗不正义的战争而进行的战争。

但凡战争总是畸形的,即使是非正义的反抗者,也会让仇恨抓住,变得残忍,尽管我们总是允许这样的。

战争也会将这人性中最丑恶最黑暗的一面暴露出来,而它们一般是在侵略者的身上展现得淋漓精致。

战争最可悲的地方,大概就是让双方忘记了对方,和自己一样是人,这个显而易见的道理吧。

 3 ) 《硫磺岛家书》日方角度的硫磺岛战役

《父辈的旗帜》和《硫磺岛家书》是导演林特·伊斯特伍德是根据硫磺岛战役分别以美方和日方视角拍的两部电影,难能可贵的是两部都非常精彩。

我觉得我从这部影片中可以感受到些东西。

一是栗林忠岛的立体式防御体系的强大之处。

将美军原定的5日计划拖到了30日,造成了美军6千多人死亡和2万多伤患的重大损失。

从此战的战术角度而言是成功的,无疑是大大拖延了美军进攻日本本土的进程。

二是感慨战争的残酷。

因为战争毕竟不是打游戏,可以完全从战术战略角度来惊叹布局者的精彩表演。

每个所谓经典战役都是由无数人的生命来铺垫的。

而我们这些观众,如果在战争时期,多半就是被牺牲的士兵。

所以宁可不要这种艺术美感。

三是感叹造化弄人。

如果没有战争发生的话,像栗林忠岛这类精英人士可能会在其他领域获得更大的成就,会给人类社会贡献更多,而不是被浪费在一场由无数生命牺牲的战场上。

而影片中那些普普通通的士兵们,也不会去玉碎冲锋,而是安安稳稳的度过平淡的一生。

四是人性的同性。

小时候对日本人恨得咬牙切齿,对美国人恨得咬牙切齿,对俄国人恨得咬牙切齿。

其实,大家都是人,虽然接受不同的文化熏陶,不同的家庭环境成长,但,大家都是人,人性是想通的。

尤其是长大之后读过很多社会性书籍,例如《乌合之众》《社会心理学》等,对人性的认知更加深刻。

在某个场景下,某个情况下,其实大多数人做出的选择会非常相似,这和国籍人种性别无关,这就是人性。

天使和魔鬼,其实只有一线之隔,而且或者还会相互转换。

我们做的应该是尽量避免让人成为魔鬼的场景出现,或者当出现这种场景时如何尽快进行规避保全自我,而不是简单的贴个标签树立个敌人当作靶子骂完完事。

引用《辐射》的开场白,“战争,战争永远不会改变”,人性亦是如此。

PS,对了说下本剧的不足之处,影片中并没有明确的时间描述,如果增加上的话,会让人对战争的进程更加清晰,更能体会当时日军弹尽粮绝的处境。

 4 ) 谁是真正的厌战者

怕死、投降、逃跑、违抗军令,充满对生命的眷恋和对战争的厌倦,这是二战时候的日本兵吗?

怎么看都是伊拉克战争里的美国兵嘛。

伊斯特伍德还是在用美国式的思维诠释日本,要么就是太以偏盖全,过分放大了日军中的某些个例。

去看看对二战日本老兵的访谈,当年他们都是何等狂热啊!

否则也不会有“神风敢死队”产生了。

我一直认为个人是很难超越时代的。

何况是身处二战中的日本,一个极端国家的最极端的时代。

如果日本兵都真的这等贪生怕死,那硫磺岛一役何需那么惨烈?

3万日本兵战死2万4千人,如果仅仅用在长官的威胁下,绝望无奈地被迫自杀来解释,恐怕很难令人信服。

战争中,很多日本兵自杀身亡,他们的举动在国内一直被宣传成是英勇和无畏。

我相信他们自己,包括他们的家人也会同样认为这种行为是英勇和光荣的。

临死的那一刻,一定是气慨非凡,而不是痛苦和窝囊。

那情景,和解放军战士高呼:“为了新中国,向我开炮!

”肯定有得一拼。

就算有极个别人冒出了怕死的念头,或者是对“圣战”产生了一些另外的想法,估计也只是一闪而过罢了,居然还要拿出来讨论,甚至还付诸行动当了逃兵?

真是死也要抬不起头了。

不仅他自己声名扫地,估计还会连累全家人遭到唾骂。

这在把名誉看得比生命还要重的日本,几乎不可能发生。

日本在二战中,能够迅速占领远东大片领土,以弹丸小国与中国、美国、苏联这些超级大国抗衡,有深层次的原因。

除了多年的精心准备、成功的战略战术外,士兵拥有武士道的献身精神也是比较重要的一方面。

当然,在那场战争中,中国军人以及美国军人都一样前赴后继、可歌可泣,但比较起来,我觉得还是日本人更不怕死一些。

他们的无所畏惧,已经超出了常人的接受能力,达到一种宗教式的癫狂。

这种状态,不要说远在西方的美国人,就是身为近邻的中国人都很难理解。

我曾经看过美国拍摄的纪录片,采访一位当年塞班岛的居民。

那时他才十几岁,因为听了政府的宣传,担心美国人登陆后会对妇女不利,竟然和哥哥一起,用石头把自己母亲活活打死了!

而且他们还认为这是保护了母亲,保全了她的名节!

真是一群疯子啊!

当然,现在他是痛哭流涕地讲述了这段历史,后悔地每天晚上都睡不着觉。

不过,当年日本国民的心态可见一斑。

东方国家从来不像美国那样允许人们有多元化的思维,因此极易陷入全民疯狂的集体无意识状态。

例如中国的文革。

大家只要试想一下,在文革期间有多少人敢于质疑毛主席的权威和无产阶段文化大革命的正确,就可以知道在二战期间的日本,又会有多少人敢于挑战天皇的神圣和看清战争的实质。

谁是真正的厌战者?

我想不是那些从硫磺岛幸存的日本兵,应该是生活在21世纪今天的伊斯特伍德自己吧。

当然,从艺术的角度看,《硫磺岛来信》仍然不失为一部优秀的影片。

叙事流畅,人物塑造丰满,场面调度运用自如,战争大场面和小人物的个人细节安排合理,完全是成熟的上乘之作。

尤其难得是影片的主题:站在敌人的立场,用他们的视角来看待同一场战争,这也算是前无古人的吧。

 5 ) 信是幌子

还是渡边谦演的更传神一些,坚定又祥和的眼神,远胜于二宫和的惨淡无助。

一位是从美国受训回来又匆匆加入对美战争的中将,一位是被迫参军的普通的面包师傅。

注定他们无论从视角还是心态,这场战争对谁都具有不同的意义。

对于栗林来说是要付出一切代价报效祖国,守住领土,完成军人的使命。

对于西乡,就是打败美国佬好回到妻子孩子身边。

当看到西乡作为新兵连靶子都打不到时,我们还能指望他什么呢。

当看到他看到同伴拉开手雷炸成碎片时露出的恐惧,我还在想他真懦弱,但当他回忆起自己的妻子及还没看到的女儿时,你会觉得自己真残忍,起码西乡一直有活下去的勇气。

他们的共同点是对家庭还有眷恋,对家人还有牵挂。

战争毁灭的不仅仅是生活,更是活下去的信念。

昏暗的硫磺岛,呈现出来的色彩就是这样,没有任何希望,这在他们踏上这片土地时就似乎看透了一切,面对犹如送死般的上路,他们已经胜利了吧。

日本的军国主义在非日本人看来完全是看得到湖面看不到湖底,更可能如烙印,有深有浅,但在身体上是抹不去的,也没有人会试图改变。

导演没有深入探讨这个话题,但这种思想几乎所有的镜头都会泄露出来。

提醒我们,硫磺岛的意义到底是什么。

 6 ) 为什么还是有战争呢?

前半部分更让我绝望,可能是有种刀永远悬在头顶的感觉,明明是海岛空气却永远干燥,明明是夏天,天气却总像阴冷得不行的冬天的阴天。

那些口号在我听来都太过无力,像知道自己濒临死亡最后的安慰,战争中叫人心甘情愿的牺牲太过让人绝望了。

后半部分打战给我更多的感觉是麻木,人都不是人,明明平时会哭泣的离别和鲜血最后变成麻木的理所当然,最后我都被这该死的氛围笼罩,也变得麻木,不管怎样的结局快点到来吧。

毁灭就毁灭吧,我已经忘记了一切鲜活的东西,我的世界只有一片灰白。

怎样都给个痛快吧,我真的已经看不到一点色彩了。

我仅仅只是感受电影的氛围就已经如此绝望了,难以想象真实的战争会有多绝望。

我说的是任何一场战争,都是这样让人绝望。

为什么有无数次这样让人绝望的战争,为什么明明都不了解彼此,人还是喜欢给人划分阵营,硝烟四起呢?

 7 ) 要是日自己人拍的就神作了

先吐槽一下片名,原来日语里的信是写成手纸吗?

哈哈哈。

该片也是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用一个个人物背后的故事反映战争的残酷,串起对战争的反思。

每个人的背后都是一个家庭。

每个人的故事小而触动人心。

看到最后才发现,导演是美国人。

我还以为日本人这么黑自己的,原来是美国人拍的啊!

难怪看的过程中一直觉得在美化美军,黑化日军,原来如此,再扣半星。

要是日本人拍的就神作。

 8 ) 被时代泥石流吞噬

同一个导演一前一后先后两部二战末期美日两军海岛争夺战的电影 导演是美国的 视角却是日本的 如果按照一部好的战争片是反战片这个标准来衡量的话 本片我给的三颗星 不高 其实美国人拍的战争片大多都不是反战 日本人拍的战争片貌似反战 就像本片一样 用一些活生生的士兵个体的厌战情绪和行为 来描写反战 那是因为日本败了 所以日本人拍的战争片仅是因为失败的悲剧而显得厌恶战争 而不是反战 而美国人拍的战争片却相反 因为胜利的喜悦而显得那些牺牲 那些死去的人的活生生的悲剧 被掩盖了 也不是反战 要论反战的彻底 韩国片无出其右 …… 如果说有发展的特色 那就是普通人被裹挟着的无力拒绝的感觉是特别的突出 从将军到士兵 全部被裹挟着走向灭亡 将军被军人的职责裹挟着带队自杀冲锋 士兵被裹挟着自杀殉国 面包师被裹挟着被迫参军 征兵小队伍被裹挟着向面包师下达死亡通知书一般的征兵通知 而上述全部的场景 都伴随着举双手为天皇尽忠欢呼 虽然参与的每一个人在那个时候 都明白自己下一步是死亡 冠以“时代洪流”的时代泥石流把每一个人都吞噬片中每一个活生生的人都是那么的有灵性 却没有办法摆脱时代泥石流 人类的聪明才智没有用对地方希望人类文明进化的快一些时代的泥石流带来的悲剧还在现实中反复上演人类不应该是这个样子的

 9 ) Men do your best Do what is right....

如果说 父辈的旗帜才讲的是绝望 那么硫磺岛来信想讲得 是超脱Clint Eastwood是个好导演 但必竟不是个东方人 更不是个日本人  父辈的旗帜中的绝望拍得很好 那绝望 是活人的绝望 十分真实硫磺岛来信本想表达超脱 但很可惜 在我看来不切实 因那超脱 是死人的超脱 不惧死不是超脱 是因敬畏至了麻木才该惧不惧 不惧死又怎晓得生之珍美 东方所言超脱 所指是无死无生 它有另一种说法 叫"往生" 这些 西方人好像再需费些工夫琢磨 不过就此片看他们已做得不错 军官背阳支杖 沙地疾走那一段 衣袂翻飞 似清日下一页剪影一络青烟一枚黑蝶 你可以讲 它没有禅意 但不能否认 它有禅境盛夏里 喝着茶 有这样的俩部战争片可看 真是痛快极了

 10 ) 来自硫磺岛的信

硫磺岛血战是太平洋上最为惨烈的一场战役,日军在几乎完全孤立的岛屿上进行抗登陆战,以两万之众,依托工事抗击了十万美军整整一个月之久,若非后来日军储备的弹药物资消耗殆尽,恐怕美军的胜利还没有这么迅速。

为了这个地处战略要冲的弹丸小岛,美军付出了近7000阵亡,19000人负伤的惨痛代价。

我一直固执的认为,在那个形如臭虫的列岛上生活的都是一群残酷而变态的国民——本应慈祥的老太太可以漠然地将待产妻子的丈夫,腹中胎儿的父亲送上战场;军官可以因部下不听从其残忍的教唆而将其放逐到死地;全国上下除了女人和孩子都被送上战场——然而,也许更多的只是战争中绝望而无奈的个体。

影片从2005年硫磺岛的发掘工地闪回到1944年日军海防断沟挖掘现场,士兵们是绝望的,他们深知挖掘的不过是自己的坟墓。

“身为军人,却无法保卫自己的国家,这是多么的悲哀啊。

为了这美丽的祖国,我将献上我卑微的生命”,在赶赴硫磺岛之前,身为此次战役日军灵魂的指挥官粟林忠道就已经预料到了那无可挽回的结局。

他在给妻儿的家书中如此写道:“不必期待归来……我已注定死在硫磺岛……即使死后,也要保持清白的名声……”单从书信的内容而言,在被历史定义的罪恶之外,他应该还有善良而美好的另一面——挚爱他的家庭,爱好旅行,爱好美好的事物。

影片中其实他内心并不赞成与美国开战,因为他对这国家一直抱有好感和钦佩。

他深知己方面对的是何种困难,这场抵抗的结果只能是被毁灭。

因此他以最坏的打算进行死守,知其不可为而为之:放弃海滩,所有工事转为地下;严令禁止日军最爱的自杀性冲锋。

他的种种革新自然遭到守旧派军官的反对——“泡过海水的人思想就是奇怪啊”——最终他还是选择了地下为主,海防为辅的折中战略。

在整个战役中,几乎所有人都一直拼到最后,岛上最初的两万多名日军士兵,仅有上千人投降或生还,其余全部力战至死。

在最后的战斗时,粟林忠道选择了自杀。

当那个因为爱驹被炸死而垂泪的奥运会马术冠军西竹救治重伤的美军士兵;当美军士兵伤重身亡后西竹找到一封他母亲的家书,念给大家听;当那个幻想着回家和妻子团聚,看看自己未出生的女儿的西乡掩埋粟林后挥着铲子扑向抢走粟林心爱手枪的美国大兵……,如此种种情景都会令观者动容。

“硫磺岛的来信是我试图通过他们的心灵、透过他们的双眼,来审视这场战争。

”导演伊斯特伍德说:“从小到大我所看过的战争电影都是清晰地标明了善恶与是非。

然而,对于战争中的每个个体来说,没有什么是真正清晰的。

这两部影片不是关于谁胜谁败,而是关于战争对人类的伤害,人类有权利要求以更好的方式度过他完整的生命。

无论从哪个角度看,战士们在战争中献出了唯一的生命,仅这一点就永远值得尊敬。

这两部电影是我为这些凋谢的生命进献的贡品。

通过不同的视角来完整展现这个故事,有些美好的东西,即使是对于敌对的双方也具有普适意义的,应该共同分享。

我希望,能以全新的视角看待人类历史上那一段艰难的岁月。

《硫磺岛的来信》短评

偶家二宫呀

7分钟前
  • 亲爱的1969
  • 还行

小日本

10分钟前
  • nally
  • 很差

虽然全剧是日语,我又不了解日本历史,而且没有女主角,意外地我还是觉得电影挺好看的。导演也没有刻意描黑日本人来提高美国人自己,挺诚实的。 -- 2009-4-27

14分钟前
  • ly莉
  • 还行

的确比父辈的旗帜好看

15分钟前
  • 面源斯坦
  • 力荐

全程说着外语,却当做好莱坞自产的战争片,前有从海底出击,后有硫磺岛的来信。 沃尔夫冈·彼得森成为第一位凭着德语电影获得最佳导演提名的人。东木不用。东木属于日影美导。

20分钟前
  • 赱馬觀♣
  • 还行

祝愿世界和平!

22分钟前
  • 有心打扰
  • 推荐

二狗的大眼睛好可爱啊。。。哈哈哈

25分钟前
  • piglet❤Mia~
  • 还行

本片是值得愤青们认真看一看的。不过,深思之外,吸引我的是音乐,说不出的深沉和痛苦。

30分钟前
  • 寄意寒星
  • 力荐

很遗憾到现在才观看本片,确实比《父辈的旗帜》更加优秀,好的战争片讲的是人,就算是敌人也应该有血有肉。

35分钟前
  • 谢谢你们的鱼
  • 力荐

活下去是一种幸福,一份期待

39分钟前
  • Zero-_-
  • 推荐

爱它超过与《父辈上的旗帜》

40分钟前
  • 禾希食反
  • 推荐

别拿军国主义说事,战争这玩意就是立场不同+思想偏激的产物而已。这部电影很棒!渡边谦显的悲壮,二狗果然是我看上的那只二狗

44分钟前
  • 海棠一生
  • 力荐

8分。日本角度硫磺岛保卫战

49分钟前
  • Mannialanck
  • 推荐

在学校大剧场看的,银幕那个大,还行

51分钟前
  • 史丹利
  • 推荐

由美国人从日本人角度拍的奇怪的片子,在美国当然没有市场,在日本也没有多少人愿意看,因为不符合事实。是一种美国想象中的日本军人形象。念家书那段过于煽情。

56分钟前
  • 又又
  • 还行

日本武士道精神,不是很喜欢

1小时前
  • 燃え寸前*
  • 还行

不适合我

1小时前
  • Even
  • 较差

昏昏欲睡 属实同情不了日本

1小时前
  • 一只野生叮当猫
  • 较差

男演员都是喜欢的,但电影本质是被高估的。

1小时前
  • 冰点之1234
  • 还行

拍摄的很真实,战争真的很残酷

1小时前
  • 天地一沙鸥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