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我感受,更像是先锋的电影实验 每一部分单独拿出来更像是纪录片型的艺术电影。
好像在艺术馆看“衰老与死亡”的影展。
全程的分屏的形式,同一个场景的故事用不同视角展示,丰富而又割裂。
双重的画面让各自的衰老呈现单独性,又互相影响从而加速死亡的进程和生活的无序;更加立体,破碎,孤独。
而一方死亡,分屏就只剩下一半,也就此失去平衡与他之视角。
家庭里失去另一半,用黑屏直戳戳的告诉你,死亡了就真的没有了。
换屏切换意味着另一位也最终走向这样的结局,最后只剩下黑屏。
将不可避免的衰老按在你的脸上,让你感受随着电影进度条推进,人生的时间线也走向衰破而不堪的终点。
生活中的所有物品,是我们活过的痕迹。
一起衰老的伴侣和七零八落的物品,佐证着我们的回忆。
他们最后抗拒走入养老所,因为即便死亡也没办法丢弃生活痕迹,这是活着的象征符号,是走向死亡的人对于生活最后的挣扎。
好多跳切,越轴…不按常理出牌的剪辑和前半部分极其缓慢的节奏铺垫会让人有点恍范儿,但是回过头一琢磨,这正是表现老年特征的巧思,对带入情绪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以至于越往后看越窒息,印象很深的1.最后的一组空镜跳切,颓败荒芜气质浓郁,2.男性老年主人公死后屏幕只剩二分之一,然后老人的儿子突然出现在镜子里,诡异的bgm一轰,我瞬间以为是什么惊悚片!
吓得我一把抓住身边人的胳膊,不愧是邪典导演,有点东西。
3. 老母亲把药片全部倒进马桶和儿子当着孙子的面吸食毒品,画面同频对比令人唏嘘。
4.心脏病发作那段太难受了,想起小时候得肺炎的感觉,演员辛苦了!
这对老夫妻演技nb….分屏的形式感贯穿始终,父子商量要把女主送养老院的那场戏画面分割线正好在女主身上,隐隐的拉扯分裂破碎的感觉但又不做作,挺受用的!
喜欢!!
anyway,衰老确实可怕。
年轻的时候确实应该自由,但也别胡霍大发了,以上,困了,睡觉!
生活就是个梦,是啊,是梦中梦。
我们将讨论的是悼念的过程仪式的重要性,复原力的概念,哀悼之后的意识以及与逝者接触的主观体验,鲍里斯神经精神博士 论文著作者 伦理学家 。
福雷精神病学家博士 心理治疗师。
阿历克斯记者 作家 超凡体验研究所的创始人 。
福雷讨论了悼念的过程,悼念是一个自然而充满智慧的过程 是我们与生俱来的 这个过程常常伴随着激烈而残酷的由死亡造成的伤口愈合 它会治愈创伤 并帮助我们从外部的 客观的 与我们能交流的人的联系中脱离出来 转而去看 对话 以及拥抱,我们自己主观的内部链接 而后者是我们永远不会失去的 遗忘的反面 相反这叫心力内投。
是弗洛伊德理论中一种心理防卫机制,指主体复制来自外部环境 尤其生活就是个梦,是啊,是梦中梦。
我们将讨论的是悼念的过程仪式的重要性,复原力的概念,哀悼之后的意识以及与逝者接触的主观体验,鲍里斯神经精神博士 论文著作者 伦理学家 。
福雷精神病学家博士 心理治疗师。
阿历克斯记者 作家 超凡体验研究所的创始人 。
福雷讨论了悼念的过程,悼念是一个自然而充满智慧的过程 是我们与生俱来的 这个过程常常伴随着激烈而残酷的由死亡造成的伤口愈合 它会治愈创伤 并帮助我们从外部的 客观的 与我们能交流的人的联系中脱离出来 转而去看 对话 以及拥抱,我们自己主观的内部链接 而后者是我们永远不会失去的 遗忘的反面 相反这叫心力内投。
是弗洛伊德理论中一种心理防卫机制,指主体复制来自外部环境 尤其是来自其他主体的行为 特质或其他片段的过程。
这是将所爱之人的存在永远地内化过程,如果您亲近的人失去了一个深爱的人 而您感到无助或者尴尬 福雷博士强调了敞开对话的重要性 不要把事情憋在心里,询问他们与死者之间的关系 他们如何去世唤起回忆 或者说他们的名字都能帮助悲伤中的人保持互动 有利于重新融合的过程。
是来自其他主体的行为 特质或其他片段的过程。
这是将所爱之人的存在永远地内化过程,如果您亲近的人失去了一个深爱的人 而您感到无助或者尴尬 福雷博士强调了敞开对话的重要性 不要把事情憋在心里,询问他们与死者之间的关系 他们如何去世唤起回忆 或者说他们的名字都能帮助悲伤中的人保持互动 有利于重新融合的过程。
悼念的过程与仪式的进行是分不开的,鲍里斯博士:我们不能让所爱之人的尸体在地上腐烂,他活在我们的心里我们的脑海里 我们仍然爱着已经去世的某个人 所以我们得发明坟墓 我们从尼安德特人时代就开始这么做了 尸体被放在一个饱含深意的位置 人们抛洒花瓣 帮他储存食物以备来世之需 人们还会流泪 那时期的人们知道该说些什么 我想他们说的话已经和我们今天一样了 当我们失去一个人 一个所爱之人 我们会把他们的名字刻在石头上 雕刻名字让他们活成楫永,我们在墓碑上放上他们的照片 再周围摆上鲜花 即使我们知道他们真的死去了 也依然让他们活在我们的脑海中 那么悼念仪式…每种文化都有自己的悼念仪式 它将尊严给予死者 也给予我们自己 因为如果让我们所爱之人的尸体在地上腐烂 我们会羞愧难当 我们必须建造坟墓 并且必须举行社会仪式 我们哭泣但我们在一起 它赋予死亡以意义 我们的第一反应是坟墓是一件艺术品 古埃及人创造的是艺术品 而我们还在不断发掘死亡的表征 对于普遍的人类状况来说 非常有趣 它不同于对死者的感知 死者是一具尸体 而死亡是一种精神状态 在西方社会 人们一直与死亡保持着距离 对于伴随着失去亲人而来的仪式 传统和社会规范也是如此 这是为什么 这与技术的进步有关 技术进步一直是有利的 但在五六十年代 随着有人过世 人们会搬离原来的家 这是祖先的做法 但它也使得死亡与社会拉开了距离 它已经成为医学的一部分 护理工作由技术人员和专家负责 而我们把它从社会面剔除出去 隐藏到医院里。
然后他们的大脑又开始运作了 如果没被安抚的话 大脑就回崩溃 脑部扫描的结果显示它停止了工作 所以人们此时需要得到安抚 之后还需要鼓励来理解所发生的事情 他们需要交谈 讲话使人变得情感充沛 说话能激发情绪 这是有道理的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如何向前推进 这是生物学和心理学的问题 。
你区别了创伤性的记忆与健康的记忆 二者是怎么区分的?
健康的记忆是会进步的 我们不断的重新组织 关于已发生的事情的记忆 这个过程并不是过去的回归 而是过去的表征 我们对于所发生的事情的概念 会随着时间和人的变化而变化 我们看待事情的方式和以前不同 不可避免地随着年龄增长我们的童年记忆不再像少年时那么生动了 我们对于过去的表征发生了转变 对过去事件的记忆改变了 这就是健康的记忆 它会随着人一起演进 而创伤性的记忆则是被困住了 它停滞不前。
埃德加 爱伦 坡—是否我们所有的见证都不过是梦中梦罢了。
做梦的人梦醒了。
弗洛伊德:就像大海象征着你的母亲,同时也象征着性爱 ,富有激情的性爱。
加斯帕 诺 《漩涡》 这片应该是给年轻人看的,准确来说应该是给我这种未老先衰的人看的。
内容上没有新的或者更深的内涵,有些俗套,但在视听上有精巧的设计。
最重要的是真实,非常真实!
电影完了亮灯以后,我起身看了看,全场的人,除了我都是老头老太太,我真的在想,他们来看这个片子不会越看越悲吗......真的太悲了,所以我蛮同情这些老人们的(也许他们不屑我的同情,电影院里的)但我知道,他们就是有闲且也想知道更多关于自己的事吧..... 只是我难以想象,如果在我六十岁的时候看这个片子会有什么感觉....我他么看完想死的心都有了(现在都有点),所以我是真心佩服这些法国老头老太太们的勇气。
导演让整部片子的调性都维持在一个黑色沼泽的边缘,在我出电影院以后,看到阳光和路上的行人时,真的觉得,我还活着,活着真好...... 说实话,在法国看了三部电影,三部都会让我想到人生的意义,活着是为了什么..... 我是真他么想哭,这片子,导演应该是想告诉人们,珍惜生命,珍惜爱的人,(我想到了木心和纪德),但我看完后除了觉得人生没什么意义,早晚都得死之外,更多的就是意识到了责任,和多挣点钱,如果我父母老了,像他们这样了,我该怎么办呢?
想到这里不禁想哭,最关键的是,我知道,我有一天也会这样,虽然可能还得几十年,但我都不知道我甚至能不能活到那个时候。
我没有子女,没有爸爸妈妈,也没有老婆.....唉, 唉,我总是如此悲观,事实上,现实也很少乐观。
一是死,二也是死,一是痛不欲生,二也是痛不欲生,感觉人生怎么选都不好过。
现在想想还是我们人均一万美元的国家幸福点,大部分人不会思考也没有机会思考死亡与意义,都忙着挣钱。
我真的在想,对我来说,这种片子看个十部不想死他么都想死了,法国是真的无聊的要“死”😭😭😭😭😭 最近总是思考人生的意义啊,他妈卖批的 😭😭😭😭😭
旋 涡分散/守夜:《旋涡》影像的两个位格作者:冬寂網路赛博生命体,西兰公国在逃大公爵,加里敦大学愚比学院应用啪嗒学教授,二本土狗,学术亚逼《旋涡》真的是加斯帕·诺的作品吗?
从作者分析的角度来讲令人费解。
不同于《永恒之光》,《高潮》,《爱恋》,《遁入虚无》以及《不可撤销》之中通过摄影机的俯冲,飞跃,360度旋转以及作为知觉刺激的频闪。
《旋涡》似乎看上去是一部不折不扣的“慢电影”,在这部后疫情制作规格的影片之中,技法被削减至了最少——如果我们仅仅关注画面本身,不去注视叙境之外的黑暗与分屏这些构成了真实的观影体验的内容,以上的论断完全成立,否则它将开启一个截然不同的读解空间。
分散:在画面的边缘对于《旋涡》之中的这个分屏的读解就必须回到这一形式的起源:他的上一部作品《永恒之光》。
在《永恒之光》之前的作品中,加斯帕·诺经常让摄影机不断进行360度旋转,强调作为整体的世界,摄影机的运动绘制为一幅曼陀罗的宇宙观。
然而自从《永恒之光》开始,分屏的出现开始将整体的世界撕裂。
《魔女嘉莉》分屏可以有相当多种方式,德·帕尔玛的分屏增强了作为悬疑影片的紧张感,例如《魔女嘉莉》的高潮部分,当房梁上的猪血倒在作为舞会女王的Carrie身上时,一个分屏将她狰狞的面孔与恶作剧者的逃窜并置起来——作为她觉醒魔女力量,大开杀戒的前兆。
另一位导演彼得·格林纳威数据库性质的影片如《枕边书》,《塔斯鲁波的手提箱》,分屏模仿了计算机窗口,作为后者的反向再媒介化。
《旋涡》不同于以上两者,在加斯帕·诺从《永恒之光》到《旋涡》以来的两部与分屏相关的影片之中,屏幕边缘的弧度却是“不规则”的,在《旋涡》中进一步描述了这一分屏的物质性,它来自于一个暗淡的镜头,其中达里奥·阿基多和弗朗索瓦兹·勒布伦饰演的老夫妻两人正在处于沉睡之中,一个切分出现在他们的中间,矩形景框的上方,不断向下蔓延,又在暗淡的色调下若隐若现。
这段分屏带有胶片性的影子,通过化学物或是火焰(以“剪接”作为隐喻)与影像实现互动。
《复仇之日》在这部仅为60分钟左右的影片中,加斯帕·诺将传统电影史作为其知觉实验的采样,德莱叶《复仇之日》之中关于“女巫”的影像例示了两种超越性的眩晕形式。
开场眩目的纯白光芒频闪之下是对于耶稣基督圣迹的确证,却又在影片结尾,一个B级片片场——实则更为类似一个地下俱乐部或秘教仪式——对于《复仇之日》高潮部分(焚烧女巫)的拙劣模仿之中色散为三原色的暴走。
狂暴的三原色并不是导致技术设备崩溃的奇点或超级病毒,而是对于文学,乃至早期电影,电子媒介物观看者的出神现象的召回。
加斯帕·诺是60年代控制论迷幻主义的虔诚信徒,一种免除了数据,档案的电子锐舞文化。
在控制论,信息论的辅助作用之下,令精神出离于身体。
在爱森斯坦的设想中,影像之间的冲撞对观看者造成了一种眩晕效果,GC主义的阶级意识形态询唤乘虚而入。
他称之为“吸引力蒙太奇”,还有一个更广为人知的译名:杂耍蒙太奇。
“吸引力电影”同样也可能拥有另外一种读解:当19世纪的第一批电影观众在黑暗的影厅之中所产生的知觉作用很可能不同于于我们如今,同样的知觉眩晕可能会发生在赛博文化的前期,当维利里奥提及是觉得眩晕感。
在视觉与屏幕文化的淤积之中,技术完成了自身个体化也是电影被逐渐祛魅的过程,大脑神经系统被技术物的驯化,部分异于自身的知觉元素被削减,删除。
数字影像不仅仅是技术的,也是心智作用的产物。
重现早期观看者的知觉反应这一集体记忆绝对不能仅仅按照旧有电影进行原样复制,而是需要另寻其他的技术作为辅助物,或者说,作为毒品本质的药物(pharmarkon,这个词既可以是毒药也可以是药物)。
对于加斯帕·诺而言,电影,文学书写正是与药物同构,这里提到的药物并不是中国传统医学中身体,生物与宇宙学复杂微妙的关系,而是现代意义上的药物,其特征在于合成性,其隐秘起源在于炼金术——材料的杂合,以及对于心智的隐秘影响。
《高潮》《旋涡》中濒临死亡的年老夫妇与《高潮》,《遁入虚无》中overdose的瘾君子的共同点在于药物辅助之下的主观体验所引起的运动:身体将自身转化为一个他者。
药物具有的不同特性促使正常的线性,编年时间转化为截然不同的速率。
《旋涡》缓慢的142分钟内包了截然不同的时间性,从制作规格来看,《旋涡》对应着Covid-era的居家隔离和社交禁令,家宅的空间性通过匮乏开始重新显现。
加斯帕·诺也同时拒绝了技术装置的远程在场。
在影片中,虽然人物由于非社交性失去了名字,但是加斯帕·诺仍然选择了达里奥·阿基多作为男主角,他是一个icon,而非布列松式的model,其特殊性在于围绕在他身上的作者灵光的退散,在此之上加斯帕·诺才真正像观察式纪录片的方式探索了身体的表现性之可能,以及——他的死亡。
作为铅黄电影的代表,其创作与胶片的色彩感联系在了一起,随着数字将电影(Film)祛魅为视频,阿基多的影片表现就开始走下坡路,与《旋涡》同年上映的《黑眼镜》便是明显的例证。
数字时代自然有数字时代的异色形式,譬如卢卡·瓜达尼诺对于《阴风阵阵》的翻拍对于诸多议题的引入,让作为边缘的少数群体占据,或是现代的舞蹈形式。
但或许即便阿基多本人也未曾料到,这种全新的形式截然不同于借助胶片色彩属性的阿基多。
《黑眼镜》虽然省去了《永恒之光》的催眠与频闪,但镜头之间的缝隙仍然存在于《旋涡》之中,作为一个短暂的黑暗,却又足够被知觉所捕获。
这种影像是对抗认知心理学格式塔作用的最后方式。
除此之外,影片所应用的一切技法,如屏幕内部运动方向或静态/运动的视差强迫观看者的注意力保持分散,从“实际的”观感上看来,似乎与前几部作品之中的知觉实验别无二致。
作为观看者必须将视线转向画面中心之外,再或者是睡眠———导向自身的内面。
《旋涡》不是一部慢电影,相反,它致力于在这一学术概念之下创造孤岛与孔洞的空间,慢电影作为绵延时间的体验形式是沃霍尔,阿克曼的残骸,也是英美学界的某种唯名论狂热:通过学术机构不断生产慢电影,长电影,行星电影等名词。
再域化避免了沦为某一经典概念的附庸,是对于学术传统的逃逸(避税)。
电影制作如果需要同等的逃逸,就要不断拒绝这些后设的概念。
在这些概念的地表之上开凿洞口。
守夜:朝向作为绝对他者的死亡与超越用“宗教多元主义”形容加斯帕·诺似乎略有反讽意味,然而从《遁入虚无》西方化的,对于《西藏度亡经》的理解,再或者《永恒之光》中恶魔,巫女来自于神圣光芒的色散,在这些影片中,“多元主义”绝非当今启蒙主义的拥护者大教堂式的虔信,而是出神和发狂的同一性,从这一角度进行审视,所有的宗教经典要么是对于这一事件的记录,要么是来自认知阈值之外的超越者的启示与超信,而具体的宗教本身则只能是一个可供选择的pretext。
加斯帕·诺发觉了死亡游走在视觉直观之外,因此所有的灯光和摄影机的剧烈运动不能对其捕捉。
只能在某种缓慢而守夜的状态下逐步接近。
《旋涡》虽然在绝大多数时间内描绘人物的日常,却比起此前的那些挑战感受能力的作品更为接近死亡自身。
本文第一章所涉及的内容依然成立:缓慢,充满孔洞的日常空间是一种断裂,分心的模式。
而现在,它们的空隙需要用死亡,这个“新”的范畴进行填补。
作为绝对他者的死亡充斥在影像与影像之间的短暂黑暗,以及屏幕之外的广阔黑域之中。
因而人类的生命体验和影片观看事实上的守夜彼此同构,随着阿基多饰演“他”的突发死亡——流变生命的终极秘密——逐渐显现出来。
褶皱和小津安二郎《茶泡饭之味》,成濑巳喜男的最后一部影片《乱云》的结尾类似,《旋涡》的结尾,当弗朗索瓦兹·勒布伦饰演的“她”独自一人处于最为脆弱的时刻,作为仪式的守夜诞生了,在这段仅存的分屏中,空寂的家宅仍然呈现软色调,漂浮在子宫般的世界之夜。
影像不再是强有力的,而是脆弱的,必然被这一黑暗吞没。
虚弱的身体转变为床单上的褶皱——最为简单的,对于“死亡”的巴洛克风格。
从知觉上来看,这一场镜头延伸到了视觉之外,创造了一种触觉的感知模式。
生命存在(至少曾经存在)于质料凹凸不平的区域,这里我们抵达了《旋涡》的终极含义——作为一个时间晶体的目的螺旋,从有机生命的终点骇入影片的开场,在日常生活和身体病痛的场景中稀释,显现,再稀释....
《旋涡》加斯帕·诺有意将电影/摄影术本身作为一个绝对例外性的媒介,是古典技术的最后一种形式,或者说,加斯帕·诺在以电影本身作为基准,拒绝“后电影”的概念。
比起其他的外部持存,电影以及广义上的摄影术的诞生似乎拥有着相当漫长的形而上学前史,并在自我进化的各个阶段充满不同的魅化之幽灵,胶片上的幽灵现象随着经典好莱坞叙事范式终结之后,关注潜在运动的时间-影像和电影接受的自动性与内时间又再一次将这种艺术形式用于不可见力量的捕获。
而在影片结尾,一系列关于房间以及巴黎城区的静帧凝结了摄影术的衰变史,如何从《蚀》或《堤》般充满潜在强度的空镜衰变为纯粹的物理空间,一个我们可能在房屋出租广告中看到的功能性的照片。
它们浮动在太空般的背景音之中,是从电影的死亡之日传输而来的图像(Image)。
-FIN-
在电影院观看了电影《旋涡》。
在形式上搞创新有风险,搞不好就会被冠以形式大于内容的恶名,因此,如果想玩形式,一定要看形式与内容贴不贴合,若不然,会死得很惨,就像电影《我不是潘金莲》一样。
记得在电影院看泽维尔多兰导演的电影《妈咪》的时候,我曾经一度以为放映机出了故障(技术问题),险些去找工作人员反映,后来才知道原来这部电影的画幅就是正方形。
看惯了长方形画幅,突然给我来这么一下子,还真是有点不适应,好比吃惯了中餐,突然上了一道西餐,肯定要手忙脚乱一阵子。
《妈咪》的故事本就让人烦躁,再加上逼仄的画幅,形式与内容还真是相得益彰,脚踩滑板撑开银幕的桥段更是将形式玩到了极致、玩出了花。
这部电影玩的形式是双画面,左边一个,右边一个,犹如监控中心的两个摄像头。
人虽然有两只眼睛,但没有人能做到一只眼睛看向东、一只眼睛看向西,所以,只能选择看一边,或者看一会左边、看一会右边……关键问题是,还得看字幕呢,这就麻烦了,有选择恐惧症的人看这部电影必定要抓狂。
时间就这样流逝,眼珠子在左边画面、右边画面以及字幕之间来回游弋,疲劳度可想而知,看完这部电影,就算有观众失明了也不足为奇。
看感人的电影通常需要备好纸巾,看这部电影,需要备好眼药水。
那么,这部电影的内容如何呢?
与形式搭界吗?
我个人认为还是挺搭界的。
这部电影具有纪录片的质感,讲的是一对老年夫妇的日常生活,如果我没记错,应该是全程手持。
尽管如此,它的晃动感却并不强烈,不像娄烨导演的电影一样把人晃得头晕目眩,这大概和老年人的腿脚不利索有关。
导演将人老之后的惨状直白地展示给观众,导演仿佛在说,别以为活到七老八十是一种幸福,那他妈的只是假象!
不要被假象蒙蔽!
看完这部电影,我突然觉得,在老之前死掉说不定也是一种幸福。
我一点也不羡慕那些活到一百岁的老人,当然,我不想活到一百岁,而且,我也活不到一百岁。
每当我在媒体上看到百岁老人的报道,都像在看一场华而不实的秀。
那些百岁老人是无辜的,他们只是被媒体利用的傀儡。
没有人希望自己变老,但也没有人能够阻挡自己变老,为了永葆青春,人类不停地除皱、瘦脸、做拉皮,不过,这些都只是表面文章,每个人的真实年龄是按不了暂停键的。
导演的风格非常符合我的口味,我的恶趣味在这部电影里面得到了完全的释放。
导演将这对老年夫妇的结局安排得异常惨烈,惨烈到了极致,超越你所能想像到的最惨烈的结局。
有人说,极致是一种美,但导演的这种极致,是一种极端。
不管你喜不喜欢这种极端,反正我喜欢,这就够了,因为,每个人都是自私的。
贰零贰壹/壹零/零捌
#BJIFF22# 前有臭名昭著的《不可撤销》,其实很难想象之后充满热烈和遗憾情感的《旋涡》同样出自加斯帕·诺之手。
不过,这次虽然没有了爆裂和血腥,但仍旧充满了面对宿命的无力。
母亲作为一个精神病医生在年迈之年不会忘了给她“陌生人”的丈夫开一瓶安定,这样的事情让人好笑又唏嘘;父亲在晚年之际依然想着写一部有关梦和电影的书,“生活就是梦中之梦”。
梦、存在主义、精神病学,种种强烈直白的电影指涉很难不让我们把这看做是加斯帕的自我解剖。
分屏的效果十分奇妙:走过半生,本应无隙,可因为难以抵抗的衰老和伴随而来的疾病逐渐产生难以弥合的裂痕。
许多镜头都将这种无奈直陈在观众眼前:母亲被儿子和父亲挤在中间,犹疑地小声说着“对不起”;在床上安睡的她和因心脏病发作无力取药而倒在地上的他,相同的机位展现的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状态;母亲把药倒进马桶里,儿子把药吸进身体里,这是谁也摆脱不了的漩涡。
本应共同经历琐碎生活的他们,却在两个世界里越走越远,联系我们身边越来越多老去的人,这不禁让人发问,无力的陪伴能否应对无法回避的湮灭?
原以为同时接受两个画面所传达出的信息是一件并不容易的事情,事实上可能也就是这样,但是我仍然为这样的影像形式而赞叹。
凭借导演和剪辑出色的技巧,在安排画面的轻重缓急方面,《旋涡》做到了密而有序。
在创作形式的更新已经日渐式微的当下,《旋涡》面对电影“情感”的传统母题给出了完全不一样的新颖回答。
最痛苦的事情莫过于属于一方的影像慢慢变黑,你知道他们已经就此离去,悲伤只会留给活跃在荧幕另一边的人。
“To all those whose brains will decompose before their hearts.”观影过程中不断想起迈克尔·哈内克的《爱》。
同样的题材,迈克尔·哈内克和加斯帕·诺都是平铺直叙却又无比深沉地道出了老年夫妇在疾病和衰老影响下的日常生活,真实平淡、波澜不惊的表面下暗涌着在大半辈子里不断叠加积累并升华内化于日常中的感情冲动、爱情体验和家庭羁绊。
加斯帕·诺从波谲云诡的内容上的极端走到了质朴无华的形式上的极端(近似纪录片),影片几乎全程都使用了分屏拍摄,平行地呈现出这对夫妇逐渐走向生命凋亡的过程;各自画面的短暂交汇中,两人的位置关系也是扭曲的、残缺的,虽然有所关联,却永远无法与彼此融合变得完整。
长镜头和跟拍镜头在某种程度上加深和放大了如影随形的孤独感、隔离感,再加上分屏所带来的艺术效果,造成了一种如梦似幻的体验。
美妙的是,虽然影片有如梦一般的感觉(影片中借主演阿基多之口也表达了电影与梦的关系),但是两位主演的表演却朴实无华、真实动人,而且影片也具有写实主义的力量,洞察和捕捉到了生活中的美好时刻。
也就是说,分屏真正让这部电影具有形式和内容的高度统一:一方面通过分屏呈现了许多老年生活的真实细节,另一方面又使二人在共同的空间之中始终处于分离的状态,从而引申出这么一种含义:逝去、遗忘和孤独才是常态。
影片静谧温和,但是处处又充满了因衰老而带来的残酷,而这种残酷是无可奈何、无可避免的。
在这残酷的表现过程中,我们感受到了导演对于生命的深刻体悟,感受到了导演在这部影片所注入的真情实感。
这何尝不是一种美。
由此这部电影真切地打动了我们并且我们随之进行了思考,如此便是一种无以言表的影像魅力。
深刻揭示了阿尔兹海默症的真正恐怖,一点点深入老人的生活中,由一开始的亲密镜头转变为了失忆老伴的严重病情,再到心脏不适的老先生突然辞世。
她在满是陌生的世界里对所有不熟悉充满恐惧,她已经危害到了他人和自己的人身安全,这样的情况下,两位同是高龄相伴的家庭有多少呢?
又是个不得而知的数字,但经由新冠疫情,总之欧美国家这样的老人们肯定减少了数量可观的人数,毕竟官方发放给老人们的养老金出现了喜人的降低。
这竟能成为政绩,这是多么扭曲的政府部门才会办得出的事。
当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不愿意结婚生子,老年人们势必会成为整个社会越来越沉重的负担。
我由衷希望机器人保姆能成为每个老年家庭的标配,那一天快点来临。
子女没办法照顾那么多的老人,他们还需要生儿育女,他们还有他们自己的生活与工作,那么多的老人谁来照看?
欧洲,日本的老龄化社会就是我国目力所及的范围,如果进入高度老龄化社会还未实现制造业转型,没有获得高额利润来支撑整个社会的有效运转,肯定会发生可怕的事。
欧洲和美国的社会矛盾不断加深,不断激化,没有能力在内部消化,肯定就会外部剧烈喷发,我们正在亲身经历这个变化。
人类经历短暂的整体和平后,又将迎来巨大的变局与动荡,从历史中学到的唯一教训就是从不吸取教训。
一个微小的家庭只拥有极为有限的社会资源,其本身就属于相对弱势,抗风险能力较差的群体,没有外界扶持,很难维系其存在。
这样的家庭如果被药物和毒品缠上,那么将会导致更为迅速地瓦解,而欧美家庭存在这种生活,满是药物的生活,所有人都是药物的奴隶,本片的两个镜头,母亲往马桶中不断倾倒药片,儿子躺在沙发上吸食海洛因,多么讽刺,多么具有震撼力的镜头。
药片堵塞了马桶,在水面上方盘旋,儿子进入了状态,往后躺倒,拿抱枕遮住了脸面。
当人衰老到了失去生活的品质,我个人希望可以有渠道让我选择自我了结,不然这样活着于己于人都是一种残忍。
看到那位老先生无助地躺倒在地呼吸困难,最为直面的绝望扑面而来,或许未来的某一天我也会衰老成那样,会面对相同的绝望,在某处无法呼吸,一个人孤独的等待最终时刻的来临。
老年,是一个残酷的阶段,身体机能断崖式衰败,活着本身成了负担,这样的生活没有健康,真的不如早点结束,过于悲惨与凄苦。
两位老人离去的画面处理得极为诗意,雾化的隐去效果,又同时把雾化时的相同颜色场景显现,一个生命就这么消逝了,不留下一丝痕迹,未免有些惆怅。
这部电影描绘的是一种社会现象,更是每一位年轻人的未来,看着父母逐渐老去,眼见他们离开人世,感受到自己 的力不从心,这并非焦虑,而是实打实的担忧。
这是关于一对老年夫妻晚年生活的记录,在妻子迷茫的眼神,丈夫强势又客套的批评中拉开了序幕,于是我们看到了阿尔兹海默症一直在不停的找过去作为药剂师的记忆的妻子,出轨20几年回到家里想创作想要爱情又甩不脱家庭的丈夫,妻子生病孩子年幼无所事事又在违法边缘试探的儿子…然后这对夫妻相继离开了这个世界。
二人的离去电影最被大家关注的一个就是分屏。
方块弧角和分屏会给人纪录片和老照片的感觉,特别是最后几分钟的一些空镜,这种感觉就会更明显。
这种氛围配合老年夫妻的记录题材格外的合适,也会比较抓人眼球。
分屏的两个镜头分别记录两个人,看下来才发现他们有交集的时间那么少,也显得那个跨过屏幕交握的手好像格外的珍贵。
一些重合时刻这不是一个温情的故事,甚至有些残忍。
已经到了晚年彼此难以照顾却又纠缠在这个堆满杂物的家里直到生命的结束。
那些看似平行的镜头里展示的就是这个价的成员之间在感情上的疏离,都在家中,一个说这不是家记不住了,一个惦记着外面的情人,一个说我会常回来的…
一些平行最终那个被几百本书无数的药填满的家还是空了,一切都回到了原点。
大家终于逃离了生活的漩涡的裹挟,但也永远的失去了家。
整个故事的讲述非常慢,平淡,记录感极强,但也真实,有内容,有思考。
静静地皱着眉头看完这最后一段时光的记录的时候,也在感叹情感和家庭并不是简单的情感和关系。
最后的葬礼和回顾就让人真的很感慨,这一生谁也没想到生活会这样混乱的收尾。
一些对比家就是一个混乱又彼此拉扯的地方,时而重要的让你无法割舍,时而混乱的让你想即刻逃离,但真的失去,只有哭泣。
书页。晚年。加斯帕诺的电影就是有这样的魔力让你看得无比难受却被牢牢按在座椅。#Cannes2021
初看沉闷乏味,细想一下却极为恐惧,因为这样的处境和场景真的太真实了。
Gaspar Noé這一次不帶觀眾沈浸式嗑藥了,帶觀眾沈浸式變老。在我心裡,Gaspar Noé一直是在表現手法上充滿創新精神的導演,但是這一次的分屏畫面的設計我不喜歡佔多,給我的感覺偷懶多於創新,過度弱化了調度與剪輯的作用,真正有意義的分屏鏡頭不超過五分之一,余下的,剪輯明明都能做到,而且效果能更好。兩個1:1畫面,演員佔據著主導,表演基本承擔了所有信息量,但是傳遞出來的信息量卻還不夠,觀眾視角過分旁觀,難以更進一步瞭解人物內心。雖然但是,在大銀幕看3D版《愛戀》始終會在我的遺願清單上。#BJIFF2022#
死亡如幻灭。
这个采访里提到了很多幕后,加斯帕诺一直很喜欢francoise在母亲与娼妓里的表演,他又想找个会法语的老头给她搭戏,刚好他认识阿基多,而阿基多那时候要拍的电影(看时间应该是黑眼镜?)被推迟空了档就有时间接这部戏了,就连儿子的演员也是本行导演过来找个角色,一点点丰富了设定的
在时间的流逝中,慢慢衰老,慢慢离去。晚年生活中不同频的两人,一切都如同漩涡,如同一场梦。
3.02。对不起,冗长烦闷,我都坐不住了,从看到一枚自私的老渣男角色开始,我就对“衰老”这个主题无感了,主要沉浸在厌恶男主的情绪旋涡中。
影片的分屏给人观感不如想像中的好,人的眼睛很难长时间认真地同时看两块屏幕,可能导演也意识到这种割裂带来的问题所以在情节之中安排了很多重合之处,这样就带来了一个同时呈现不同角色不同角度的画面,在技术上有得有失,而对于故事的运用最大的推动无疑来自于对死亡的处理,一半直接黑屏化,给人很强烈的震撼,成为本片的关键,突出从衰老步入死亡,最后再合在一起,以单边平静地展示无人的空间,寂静凄凉却处处留存着离世之人的痕迹。
@小津概念书店, With Junhee & Absolutevalueofy,改个3.5,后劲有点、比较绝望
不敢看
分屏长镜头看得我快窒息了,加斯帕诺怎么也整这种虐的啊。既视感太强了,我奶奶也是经常给爷爷收拾桌子,很多东西就再也找不到了,被批评的时候脸上就是这种“我根本不知道你在说什么的表情”。
双屏主演 平行叙事 两老人的晚年平淡去世
分屏很独特,观影体验很窒息
除了马里奥赛车,其他分屏都非常的累
最后的ppt蛮让人心碎
让人体悟生命极限的影像实验
诺老师在影像语言方面还在支棱
形式上的小创新并不妨碍被同题材的《爱》、《困在时间里的父亲》秒杀。
受不了你们这帮迷影了
MK2 Quais de Seine. la séance exclusive de la présence du réalisateur. 一直以来的禁片制造者,年轻人酷爱热捧的阿根廷导演加斯帕诺新片《漩涡》点映,开场前逮住导演,本人真是很亲切和可爱。看完下来这次一点也不“酷炫”的GN却让人大受感动,锁定21年年度前三。类似哈内克爱的主题和处理方式(室内戏,伴侣子女关系)。但加斯帕诺用了几乎贯穿全片的分屏和刻意断点剪辑方式,追溯每一个生活场景的细节,同时也如片尾幻灯片一般的照片慢放(跳切),在静默的进程中彰显突变的魔力。虽然接近死亡的过程可以预期,却让全场观众不得不动情落泪。这次不再炫技,不再迷幻,两个“大变态”导演,一个导,一个演,在朴实日常中直达两性关系的最深隐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