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惜豆瓣只有五星。
室内设计是经典的现代风格,对于我这个不对现代主义感冒的人来说,还是不得不赞叹的美啊!
两位主角一老一少,撑完全场不是只靠外表,演技的确旗鼓相当,火花四溅。
配合精巧的情节设计,令这部戏的时间过得好快!
以前看过没标记的老片子,大体印象还在,二刷发现两人的演技都是过硬的,只是故事不够好,过于游戏,却也没让游戏更精彩一些。
最后一枪真弹使前面的游戏变成毫无意义的存在。
而从未露面的女主草率地决定回归,更像是作家的合谋——利益合谋,阶级合谋。
我对电影痕迹太明显的作品实在是喜欢不起来,就是说,受电影表现手段的局限,只能通过无限外化人物心理来让有限的人物面对面玩一局心理牌,通过密集的台词对胜负做沙盘推演,如同走钢丝一般的故事合理性难道不会让编剧感到尴尬和不自信吗?
当然细细品味起来,台词倒是无一句多余,不可谓不精妙,若非要说这是“猫捉老鼠”,那么也就全靠两张嘴嘚啵嘚啵说出来,这种形式按我的理解,真不如撤掉华丽的布景,改为双逗哏相声还更高级一些。
【巧妙的软广】https://site.douban.com/215175/ (我的小站)
1)看完和朋友笑言:裘花演了个男版喜宝,想靠勾引人妻来致富,谁知真·有钱的人夫是个勖存姿,提出要包养他……结果BE了。
2)最后一局的一点思考,脑洞可能过大,但我不感觉sorry啦。
第一局和第二局就不说了,两个人各有胜负,没什么争议。
第三局,老作家是真的转了性向要包养小演员吗?
分析一下,第一局老作家赢是利用了小演员的贪婪;第二局老作家输是警察上门带来的压迫感——虽然明知自己没杀人,但在血衣和血迹下他还是崩溃了。
他擅长的是脑内布局(小说家职业病hhh),而非身体力行去违法。
所以,要想赢第三局,他还是拿出了自己的拿手好戏——操纵人心:“因为欣赏你有趣的灵魂,我愿意做你的艺术资助人”,对于一个不得志又极其自傲的演员,还有比这更迷人的许诺吗?
“很多人说爱我的身体,很少人爱我的灵魂,但身体就是灵魂。
”屠龙的勇士,能抗拒财富的诱惑,能抗拒爱意和尊敬的诱惑吗?
往远了一点想,万一小演员真答应了,老作家怎么办?
哈哈哈大笑羞辱他吗?
不一定。
也许他真的会为他建造剧院、带他去牙买加、把他介绍给女王——然后呢?
然后14年后,憋狠了的美发师也会在外面包养一个更年轻的美人,向对方倾吐对老作家的怨恨。
注意一点:老作家说14年前他对妻子一见钟情,很显然,他以奢华的物质生活(1000磅的皮衣100万磅的珠宝etc)给对方打造了一个黄金囚笼,所以对方最后还是回到了他身边,即使知道他是个自大狂、精神上的谋杀犯。
品特修改的这一版加入了两个男人情感上的互相吸引和较量,如他所说“第一版是关于游戏,这一版关乎男人的战争”。
还记得第一局时老作家意味深长的话吗?
“通往男人的心最短的距离,是羞辱”。
也许他的羞辱是真的,他的欣赏(和爱)也不一定是假的。
更有可能呢——这两者是同一种东西。
由此,我倾向于美发师没死(没血迹没弹孔),妻子回归,游戏还可以继续。
3)emmmm,我还有一个更可怕的想法:也许妻子是老作家放出去的一个鱼饵,他早厌倦了她,但不妨碍安排她出去狩猎更符合他口味的年轻美人。
恶龙安坐城堡守着自己的财富,让早不在乎的公主出去嘤嘤嘤嘤,一批一批勇士就自动送上门让恶龙挑选,哇……4)这种年长的恶龙去诱惑年轻勇者凝望深渊的组合,我非常任性地命名为“拔杯式”关系(汉尼拔是2013年的戏?
我不听我不听)。
邪恶的老alpha,早习惯金钱权势开路,操纵人心的技能也已满点,会touch到他们的,才不是什么温柔善良傻白甜Omega,而是有能力撕开权势保护层伤害他们的年轻alpha啊。
虽然以玩弄人心为乐,但他们只喜欢能反过来操纵他们的人,平庸众生里突围而出的一道“惊喜”。
暮年的掌权者被年轻人靠自带的美、任性和不在乎恶狠狠伤害到什么的……啊啊啊,最喜欢看了。
这就是一部双alpha相遇,谁也不愿Omega的戏啊hhh!
5)裘花是这戏的制片人,他也是真了解自己的优势:惊人的美和天性中的轻浮暴躁构成了一种极其魅人的诱惑力,古话讲就是“恃靓行凶”。
这部里他贡献了自己(全盛时期)的颜,还有从第一局的幼稚、暴躁到第二局的步步紧逼到第三局的先示弱诱惑再狠狠羞辱,作为演员应该非常过瘾吧。
6)迈克尔凯恩老爷爷的出演真是梦幻阵容。
1972版他扮演了被诱惑的年轻人,2007版他变成了以金钱、权势甚至是“欣赏”来诱惑年轻人的撒旦。
这把年纪了还要腐一把,真是大英腐国的光荣传统永不倒。
7)题外话,同年龄段但一男一女一东一西,品特老师的金句,和张爱玲的金句真是对照记:“通往男人心里最短的距离,是羞辱。
”“到女人心里的路通过阴道。
”
警告:纯花痴评论。
也不是不能温柔,好像蓝莓之夜里英俊的店主,默默守着没什么人的小店,一封又一封抄写不知往何处寄的信件,按照电话簿一个接一个拨出电话。
执着而温暖。
却还是暴虐之时最美。
绝望可以是阴沉,可以是忧伤,可以是没有阳光的严冬,在他却是一团烈火。
没什么可失去,于是什么都不在意,于是落手狠辣而残忍,伤人又伤己。
先用辫子抽打到献血淋漓,随后再用毒药医治。
却由不得人不爱他——恶棍的行为,混混的举止却偏偏配上贵族式的精致。
越是危险,越是自私,越是无理取闹就越有魅力。
碰到这种桥段,真是没有办法形容他的美。
明明就是在心里皱着眉头,像是厌弃害虫那么厌弃着恨不得一脚踩死,整个身心却不由自主被吸过去吸过去吸过去。
演情圣和温柔好男人也很久,好看是好看,可就是看过即忘。
难得这次Sleuth走回老路线,而且是无节操地挥洒性感。
三局游戏,前两局是纯粹的智力较量,后一轮都上了本钱。
老男人有钱有势有人脉,年轻人只有自己。
说些真情流露渴望陪伴的话,到底还是诱饵。
毕竟游戏的本质始终是彼此羞辱征服与被征服。
别看老头子一副色咪咪的样子,若年轻人真的屈膝,多半会被他拿钞票抽耳光好好羞辱一番——当然,多半。
戏到这里,几乎完全就是JUDE LAW时间,那种“跪下来舔我的脚”,明明是居于弱势却跟女王那么傲慢的性感路线他走起来是驾轻就熟——“要是你对我好,我就会对你好,非常,非常的好。
”那种很清楚自己胜券在握,从心里透出来的得意劲儿真的有够讨厌。
老头认输跑去倒酒的时候估计在心里狂骂“You little bitch.”但是骂归骂他还是没有办法,谁让那个得意的笑容同样可爱到弊呢?
挂在面前的饵太过香甜,由不得他不认输,多有钱多有地位都不管用——真的是形容不出来非得自己去看才能体会到那种底线被彻底摧垮连灵魂都颤抖起来心甘情愿堕落下去的感觉。
还是那句话啦,有看过他飙戏就能明白世上为嘛会有被虐狂XD
严格说来,这是一部充满性的张力的电影,它关于性别,关于性欲。
正如海报所示,Jude Law 和Micheal Cain两位英伦Alfie各占画面一半,以目中无人的姿态屏息相望,既像挑衅又似挑逗。
但需要看到的是,在两人背后的编剧Harold Pinter对该剧也施行了巨大的影响力,有Master of menace之称的Pinter,为整部电影添加了幽默、刻薄与惊悚,使其有别于1972年旧作的典雅与含蓄.作为场外的第三人,Pinter如他所擅长的那样,以两性关系为表象,最终建立起了一个女性主体地位完全缺失的、充满男性自恋、侵略、虚幻、秩序与错乱并存的话语王国。
在不到90分钟的影片里,镜子(或者可反射的镜面)出现了许多次,有时是人物正面,有时是背面,有时是一人,有时是两人,有时是清晰的影像,而有时则扭曲变形。
对镜子这一意象及其背后隐含的主题的探讨,可以从拉康的镜像理论中找到些许线索。
拉康认为,人类在出生6个月后,便获得了从镜子中体认自我完整性的能力,虽然婴儿对影像的认知和认同在本质上是虚幻的,但伴随这一过程的却是洋溢的喜悦和快乐。
它给予婴儿一种连贯的、协调一致的身份认同感,以及由此产生的矫正自我、使影像得当的期冀和承诺。
于是,婴儿与自己的身体建立起一种欲望关系。
在这种欲望关系中表现出来的,是自我的自恋本质。
出于竞争的需要,婴儿与自我影像、婴儿与他人之间不仅存在着一种依恋关系,而且存在着一种攻击性和竞争性。
拉康认为,“侵凌性是种与我们称之为自恋的一个确认方式有关联的倾向,这个确认方式决定了人的自我的结构形式并也决定了这个世界特有的记存事物的结构”。
毫无疑问片中唯一的两位男性角色起初都拥有对镜中自我的完整统一感以及随之相伴的自恋与侵凌。
年长的Andrew Wyke (Michael Cain饰)其出场方式既让人感到了浓重的压迫, 当年轻的Milo Tindle (Jude Law饰)驾车驶入Wyke的庄园,Wyke正在室内通过监视屏观察他的行踪,此时Wyke是不可见的观者(invisible watcher),在即将开场的角斗中处于主导地位。
当Milo进入房中,Wyke开始向对方炫耀自己,他亮出自己知名侦探作家的身份(此处Wyke被称为Master of menace,很难说不是Harold Pinter本人的一次自我嘲弄)。
而对此Milo却以他想当然的无知(never heard of them)回击,更直言不讳I’ m fucking your wife, and she’s fucking me, it’s mutual. 如果说片中人物自行设定的“三场游戏”是全片作为纵轴的叙事线索,那么“游戏”开场前的对话实则已奠定了人物横轴上的心理基础——Andrew Wyke,作为知名的与英女王相识的作家,拥有财富、威望、崇高的社会地位; Milo Tindle, 作为不入流的演员,拥有年轻的容貌、身体,更重要的是,他还拥有Wyke的妻子Maggie,这些都是构成两者自恋的基础,同时也变成了他们互相侵凌的原因。
Wyke的影像第一次出现在镜中是在“第一场游戏”中,他向Milo提出建议,要对方假意闯入别墅盗走保险柜中的珠宝,这样Wyke可以获得巨额赔偿而Milo也能拿着珠宝与Maggie远走高飞。
在重金诱惑下,Milo动心了。
随后两人走进一间宽敞的有壁炉的房间,讨论着计划的可行性。
Milo站在燃烧的壁火前,问Wyke何以舍得将妻子让给他,镜头反打到Wyke, 他踱着步,从容的说:我对Maggie早已没感情,她是奸妇,应该被石头砸死。
此时,Wyke背后墙壁上的镜子映出了他的重重镜像,层层叠加又荡漾开去,犹如无数个Wyke同时存在于一个空间。
在这一刻,Wyke立于镜外,而镜内无数个自己的影像不仅证明了他身体的完整性,而且使得他对自我的认同感扩张到了无边界,换句话说,它们印证,甚或成全了他的自恋。
结果在第一回合,Wyke以狡诈的计谋将Milo吓得昏死过去,他获得了压倒性的胜利。
他走下楼,为自己倒了一杯酒,同时凝视镜中的自己,犹如欣赏自己刚完成的作品。
如果说眼睛关注的是符号系统的秩序,那么凝视追求的是一种自恋式的幻想——对于每一个客体来说,它构成了主体注视欲望驱动的对象。
而Wyke欲望驱动的对象,正是他自己。
第二回合,镜子再次出现,这次映出的是Milo和Wyke两人的脸。
Wyke没有料到Milo会再次出现在自己家中,并且乔装成Inspector Doppler对自己大放厥词。
卸下面具的Milo以枪威胁Wyke,逼迫他将保险柜里的珠宝全数戴在身上,在镜子面前装扮成女性。
切近景,Milo从背后紧紧胁迫住Wyke,用项链勒他的脖子,同时嘴里一直念道you look so charming,sweetheart.切到镜中,Milo与Wyke入镜,同一个镜子的画面里,一半是Milo将Wyke当成女性侮辱,一半是Wyke脸上流露出痛苦不堪,两人的脸在镜中都扭曲变形。
可以说这一面镜子,既象征着Wyke完美的自我认同因外力拉扯的变形,也象征着Milo为了巩固自恋而向外爆发的侵凌。
Milo凝视着镜中的自己,其自我欲望的驱动对象变成了原本战胜过他的对手Wyke,戏弄Wyke,羞辱Wyke,报复Wyke,从而维护自己原本自恋形象的统一,是他行为的唯一目的。
进入第三回合,镜面本身发生了碎裂。
Wyke将Milo带入客房,向他提出stay with me的请求,他开出优渥的条件,声称只要Milo撇下Maggie转而留下来陪他,便可以带他周游世界乃至为他开设一家剧院。
Milo与Wyke分立于大床两边,Milo身后一面镜子映出了两人。
与前两次不同的是,这面镜子并不是完整的反射体,它由很多块大小不同的镜面拼凑镶嵌而成,因此镜中便出现了大小不一、形状不同的人物影像。
它们破碎不堪、亦真亦幻,随着人物的行动而变得难以辨认。
无疑,人物到此刻已进入失序的状态。
无论是性身份上(两个主角都已经在“游戏”中扮演过女性角色)还是性取向上(两人都已显露出同性恋倾向),都已经与最初完整的镜中自我所背离,而两人的相应关系也由原本的情敌变成情人。
这种失序的心理状态通过不完整的镜面折射出来,但两位主角却还浑然不知,他们如两只困兽囚禁在精致的牢笼,彼此试探、布局、勾引、撕咬,终至毁灭。
可以说Slueth是一部优秀的“舞台戏剧片”。
因为故事本身即发生在巴赞所说的“具体有限的、封闭的和被包围的空间”,而单一且缺少立体感的布景又加重了戏剧的不透明性。
但在此无意讨论原舞台剧与两次电影表达的艺术关系,而是想要指出,借用各种舞台手法,Sleuth克服了电影屏幕的离心力,创造了一个向心的、不透明的、以人为主体的叙事空间。
在此多余的叙事线索或背景交代都被省略,不管是戏剧化的布景、道具,或电影化的镜头语言、配乐,都成了一个语义系统内的能指,他们共同围绕着一个目标——人——被组织起来。
它们与人的动作,人的语言,人的神态行为,砌成一幅拼图,当最后一场结束,拼图豁然立现,留下两个鬼魅一般的男性角色成为精神分析的绝佳范本。
我今天才发现……裘德洛……真的很像卡梅隆迪亚兹……换句话说……他俩还真有夫妻相……ps.剧本不错……很多人诟病的GAY情节……我觉得没有什么不妥……当然,凯恩确实老了……
看这部电影的时候想感觉怎么像在伦敦西区看舞台剧?
这是Jude Law最淋漓尽致发挥自己演技的片子,相信也是他自己感觉最爽的电影。
如果你是没有耐心或是喜欢看大班人马演出的片子,就不要看Sleuth了。
Sleuth是一个挑战智商、斗智斗勇的两个人的舞台剧。
http://www.douban.com/event/10505176/
开始是为了观赏美丽的裘花而决定看《足迹》。
两个典型的英国男人,一间房子,构成了这部电影的主题。
不可否认很吸引人,可还是会让人忧患——剧情会不会无聊,噱头够不够,演员的演技会不会令人昏昏欲睡,文艺片的通病。
但只要看看《足迹》的阵容:获得过诺贝尔文学奖的编剧品特,曾自导自演过《亨利五世》的肯尼斯·布拉纳,老戏骨迈克尔·凯恩,被称为“英伦玫瑰”的裘德·洛,还有电影的剧本原创安东尼·沙弗尼。
如此,谁还会去在意这是一部翻拍的小成本文艺剧。
当然,肯定会有人说,大阵容不一定会出好剧。
如果在看完《足迹》后还有人这么认为,那要么是对1972年的原版先入为主,要么只能说明在广告中插播剧情的商业大片更符合某些人的口味。
《足迹》在单调的视角转换、繁冗的对话以及老套的故事中开场,老婆出轨的老男人为了出口恶气给妻子的情夫留下便条,相约到自己家中进行谈判;小男人亦是为了夸耀这种出轨关系而赴约;说到底,都是为了男人的自尊心。
见面后的两人互相试探,老男人借机炫耀自己的身份,侦探小说作家,拥有广为人知的名声和富有的生活。
小男人则只是个兼职美发师的二流演员,正在待业。
相比于老男人,这样的社会地位让小男人多少有点被动,但他很快想到了反击的方法,那就是老男人的妻子。
他告诉老男人,他和老男人的妻子彼此相爱,两个男人之间的较量由此展开。
硬要将《足迹》理顺来看,无外乎是支撑全影片的三个游戏,它们分工明确,各自担任起场,承接和高潮,令单薄的演员人数和狭小的电影空间填充的饱满起来。
若是一开始便不眨眼的跟着剧情,那么就会发现很多埋下的伏笔:窗外停靠的车辆,手上的疤痕,开枪的次数,以及对白中掩盖的事情真相。
毫无疑问,这绝对不是一部可以一边吃爆米花一边观看的影院电影。
因为走神的时候可能就会错过关键部分,这也是为什么影片会被挂上“悬疑”字样的缘由。
可以说,这是部两极分化严重的电影,不喜欢它的人有一万种理由,甚至包括了裘德·洛严重后退的发际线。
喜欢的更不必说,他们会一遍遍的重复播放,只为了找出电影为何有如此惊奇结局的原因,他们会为此吵得不可开交,连SM都能联想到动机之上。
说到动机(电影想要传导给人们的思想),其实在最开始导演和编剧以及演员都没有隐藏,还记得老男人怎么说的么?
“这只是个游戏”。
作为拥有天生控制欲的侦探小说作家,和喜爱冒险充满不确定因素的二流演员,这两个人都想在彼此的游戏中获胜。
而游戏的本质则是输赢以及规则,一个人要在规则的约束下赢取胜利,这才是真正的赢家,缺一不可。
电影中的老男人与小男人较量的最终输赢,还是要等每个人看完影片自己去下定论。
毕竟,“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 END 后记:这是我很少在写影评时忍着不去剧透的影片之一,毕竟抽丝剥茧,逐渐明确剧情以及思想的过程非常诱人。
可对于一部好片子来说,剧透就等同于灾难。
PS:我认为只有未翻译过来的电影名称《BLEUTH》才配得上电影所表现出来的那种难以明说的紧张,对峙,以及魔幻的感觉。
咆哮一句:裘花,你这么妖孽是要闹哪样!!!!!!!!!!!!
先是初生牛犊,独闯老窝,牛仔睡了老牛的女人,还要求老牛与她离婚,老牛被逼到上门,不得不出手,于是使诈引导牛仔进入他设好的游戏,狠狠地修理了一顿牛仔!牛仔化身执法人员,手握法宝,重返老巢狠狠地反击了老牛,这让牛仔很舒服,这时牛仔还不服离开!最后老者又开展引导工作,类似洗脑,牛仔明知有诈,但也很配合地步入了这个游戏,,由于牛仔太沉迷游戏,无法自拨,虽然很完美地撕毁了老牛的诡计,狠狠羞辱了老牛,但也让老牛悄悄地拿到了法宝,不知牛仔是故意失掉法宝,还是无意,不管枪里装的是空包弹还是实弹,老者软蔑看了一眼牛仔,"嘭"一声射了过去!
来自433981951足迹的评论 我是这样理解这部电影的。
如果说这是一场斗智斗勇的比赛的话,分为三局。
第一局和第二句,不用说,老人和青年各赢了一局。
但是在第三局,也就是最后连续发展高潮迭起的部分,确实让人很迷惑。
大家的讨论关键不外乎是谁演习给谁看。
我认为,从老人不愿意给年轻人倒酒和对年轻人的要求极度勉强可以看出老人是想要设计谋羞辱年轻人的,也是让年轻人离开自己的老婆。
然而年轻人也是在演戏,最后的幡然醒悟不是偶然,他一开始就在试探老人,之后也说了许多含义深刻的话刺激老人。
这时候他们谁也没有骗到谁,但是谁都不会松口说自己是在设计谋,因为要是自己明显暴露了那也意味着是输家,而双方都无法确认对方是不是真的中计了。
最后当老人对年轻人进行抚摸被年轻人拒绝的时候,可以看出年轻人是以为老人中计了,所以将老人用言语羞辱了一番,并且提到了老人的老婆为了钱要回来。
但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他说老人的老婆以后可以找他喝酒,这也就是和老人说你把你老婆喂饱了我再带走她。
这是老人所不能容忍的。
所以老人开枪打死了他。
这本身只是情感上的本能反应,没有谁输谁赢。
如果说真要分出输赢,那么这两个人都是输家,失去了生命和失去心爱的人和自由(坐牢)都不意味着他们谁占到了便宜。
差点演成同性恋~~两个变态男人的故事~
(6.3)基本毫无剧情可言,全片只是两个人在飙戏,还挺无聊的。。。
基佬片,全片弥漫着两个男人之间的暖昧,到了最后两个基友终于爆发了,如果我要是基佬的话我给这片10星都嫌少,不过可惜,哥是正常人。
就想朱迪劳你什么时候m型秃顶治好了,哈。如今又有两侧圆形斑秃,真欢乐。坐等地中海~
good but not extraordinary.maybe a little contrived?i like the stage play quality. cinematography is good, music is superb.
前三分之一还有原作的意思,从满是玩偶模型的城堡转为更加现代化设计的高科技智能化家居大house,两个角色唇枪舌战相互嘲讽,切入正题快,观感上不输前作;中间三分之一即使没有看过原作不知道个中设置,悬念也瞬间被Jude Law非常明显的化妆冲淡;而最后三分之一就完全是创新了,虽然俩人中途就表现出很强的性意味,但多多少少还是被这个新设置雷到……肯导按捺住了饰演原作Olivier爵士角色的冲动,找来Caine爷爷作为两版[足迹]的桥梁真是非常非常妙~
搞基的故事走向让我不敢苟同啊
我疑心舞台剧会更好看一点,电影也并没有在空间感上做贡献。
虽然挺有趣但是过分戏剧性
看过补脚印
"去看看 足迹 估计你会喜欢的."(只要他说的,我都会去看。)施虐和受虐的交替。
2053.足迹 Sleuth
21_038。3.5吧,看了老版来看翻拍版,这版演员和音乐都很好,但真的总体比不上原版。改了一点,气氛和表演方面还是老版更出色(当然这里演员也很优秀
凯恩老爹不适合说脏话= =
喜欢裘德诺的人才重口味
看的好累啊
釜山电影节看的午夜场,相当震撼。看过原版之后,觉得这虽然不是失败的改变,但也没达到原版的高度,整个事件负于意味的环境被全部改变,冰冷的现代住宅取代了神秘复古的贵族庄园城堡。这其实是个很聪明的明知不可超越而规避经典的做法。现代感和疏离感倍增,但原来的神秘恐怖气氛和精神分析内容减少。
好像从头到尾就两个人的一部电影
+迈克尔凯恩对调了个角色继续演,肯尼思爵士集合两代阿尔菲实力调情。电影全程暧昧,压迫结合挑逗,早闻充满性暗示,结尾基情上线,盛世裘花画风色诱。戛然而止,一场游戏。
沉闷!!!糟践了老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