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评第372话《遗孀秘闻》——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变则无敌影片《遗孀秘闻》于3月1日在美首映。
本片的定位是一部心理恐怖片,但从头至尾,令观众心理恐惧的因素实在少之又少。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变则无敌。
女一号格雷塔是一个年长的寡妇。
格雷塔通过在地铁留包,结交那些拾金不昧的女性朋友。
留下的包仅仅是诱饵。
格雷塔真正喜欢的是电话骚扰、跟踪、绑架、囚禁、捆绑、灌药 ... ...本片被评为R级片主要是因为格雷塔够变态,并不是影片有多么的血腥。
影片并没有让观众心理不寒而栗的恐惧元素,本片实属一部中庸之作。
本片真的都不如尹子维主演的《恐惧元素》让人看的过瘾,唯一吸引观众的是清纯可爱的并列女一号科洛·莫瑞兹。
祝大家周末愉快。
伊莎贝尔·于佩尔演绎这类精神变态的角色可谓得心应手,简单的一个眼神或表情,即便是不动声色地站立,都能给人咄咄逼人的气场感,以及营造出让人背脊发凉的惊悚气氛。
这感觉像是于佩尔忠实影迷创作出来的剧本,因为片中不少片段可让人回想起她过往经典作品里的灵光时刻,严厉训斥超杀女一幕恍如哈内克的《钢琴教师》上身,而高潮一段毒杀警察后,踮起脚尖手舞足蹈的情景则对应着夏布洛尔《冷酷祭奠》里虐杀中产家庭的喜悦刻画。
然而,这部电影的核心主题却是模糊不清。
导演尼尔·乔丹一向擅长刻画社会边缘角色,融入复杂的政治文化背景,以凸显出在时代洪流之中人性的坚韧及独特的一面。
然而这部影片的主题却令人极其迷惑,从文化熔炉(纽约)里异乡人彼此之间寂寞心灵的碰撞与开启,到母女扭曲关系的投射;从精心设计的心理惊悚悬疑剧,到近乎失控的奇情虐杀片;从现实主义风格的都市单身女性生存警示录,摇身一变成为暗黑成人重口味童话。
情节始终周旋在几种不同类型片的错位间隙里,表面看来噱头十足幽默风趣,实质上却是东拉西扯的敷衍之作,即便有影后撑足全场也难逃烂尾的结局。
电影情节很简单,就是一个变态妇女利用女主的天真善良来控制她的故事。
于佩尔天才级的表演令我目瞪口呆,她冲女主吐口香糖那一幕,她古怪的咀嚼,微妙的笑意,眼角眉梢的不屑,简直令人遍体生寒。
后来她光着脚、踮着脚尖以芭蕾的轻快舞姿出场,瞬间用麻醉药放倒侦探,侦探被麻醉,手枪失了准头,她躲侦探子弹时,依旧是顽皮的芭蕾舞姿,“嘻嘻,没打到,又没打到,嘻嘻,你打不到我。
”光脚踩在木地板上那哒哒的脚步声甚至还有一丝顽童式的天真,——太恐怖了。
于佩尔演得太好了。
女主也演得很好,把温室里花朵那种外强中干的“虚胖”演出来了,哪怕外表强壮成熟,内里都还是不堪一击。
除了演员的表演,这部电影在人物心理层面的表达堪称无懈可击。
一个遗落在地铁上的绿色手提包,既是诱饵也是筛选目标的筛子。
包包暗绿色,大气低调,有一点金属装饰,不至于低调到看不见,毕竟它还是诱饵。
包包里装着一张中年妇女的身份证,一板缺了几颗的药,小钱包内一小卷现金。
这些讯息集中在一起,透露出失主于佩尔的身份:一位端庄秀丽的,身体欠佳的中年妇女。
换句话说,她不足以让人戒备。
假如捡到包包的人,直接把钱拿了,包包扔了,那这样的人本来也不是于佩尔想找的目标。
所以包包本身也是筛子,只筛选她渴求的目标:天真、善良、对世界的险恶一无所知,最关键的是,不排斥比自己大一辈的同性。
(因为于佩尔想找的是女儿的替代品)女主出现了,哪怕身材壮如小牛犊,但内心柔软天真,在家被父母保护,在外被朋友保护,她最大的坎就是母亲去世,最大的痛就是母亲身故后父亲身边有了新人。
换句话说,女主十分缺乏对危机的认识。
也因此,她是于佩尔最完美的目标。
天真善良的女孩找上门去,把包包还给失主于佩尔。
于佩尔独居一幢大房子,房内洁净,家具陈设井然有序,而女主人于佩尔穿戴考究,举止得体,身材纤细,足足比女孩小一大圈,她气质优雅沉静,说话幽默,法国口音那么迷人,她一边说话一边弹琴,琴声美妙,法式风情展露无遗。
双方短暂的交流后,于佩尔的信息补全:老公已故,女儿在外国读书,她很寂寞。
看,多么令人放心的一位阿姨啊。
对了,这位阿姨还不会玩手机,并怀念以前养的狗。
小女孩的热情被点燃,她热心快肠的教阿姨玩手机,并提议陪阿姨去领养一只狗。
这个细节充分说明了于佩尔是操控人的高手,她并不是真的不会手机,后来她假装女主发照片还在照片上PS打字,那手机玩得多溜。
她也不是真的喜欢狗。
她只是通过喜欢狗、假装不会手机来制造话题,拉近女主,不然年龄差了一辈多的两个陌生女人说什么?
有什么好说的?
她们的友谊从哪里立足、生根?
女主陪于佩尔去领养了狗,两人越走越近,于佩尔表现得极其正常,还和远在法国学音乐的女儿通电话,听得女主那叫一个羡慕,女主吐露了对亡母的思念。
这也更令于佩尔确定了女主的身份:完美的女儿替身。
她们相处得那么和睦那么好,一起下馆子一起下厨,两个人都厨艺非凡。
直到女主找蜡烛时发现了一柜子绿色手提包,足有二、三十个。
打开看,每个包包内的配置都一样:一张于佩尔的身份证、一板拆了几颗的药,一个钱包,一小卷现金。
只是每个包包的外面贴着一些女人的名字。
女主这才觉出情况不对,借故走了。
于佩尔开始纠缠女主,解释,道歉,发几十条短消息,打几十个电话……直到这时,女主都没有把于佩尔拉黑。
我觉得这个设定是可以理解的,温室里长大的小女孩多半觉得拉黑太伤人了,只要自己不理于佩尔,于佩尔自己就会消停了。
但……并不会消停。
于佩尔开始跟踪监视女主,毕竟是做惯做熟的老手,一点都不会犯法。
她就站在女主打工的餐馆两米外盯着女主看,哪怕把全店的服务员都看得毛骨悚然,她也没犯法——报警也没用。
她只是站在大街上而已。
不但跟踪女主,还跟踪女主朋友,还一边跟踪一边把即时照片发给女主。
吓得两个小女孩在大街上一顿瞎跑。
报警,还是不管用。
这不就是个大家互拍照片互相发的时代吗?
于佩尔没犯法啊。
于佩尔还打扮得跟香奈儿似的到女主上班的餐馆用餐,指名要女主服务,然后掀桌子砸酒瓶,撒泼大骂,搞得大家都以为她们俩是拉拉情、百合怨。
餐馆同事报警,于佩尔被警察带走。
但隔天就放了,毕竟她只是喝酒闹事。
女主的心态开始崩了,她彻底无措了,因为小奸小坏的于佩尔每次都精准无比的从法律的天网中穿过。
女主也辗转打听到于佩尔的女儿早就自杀死亡,所谓的和女儿通电话,女儿在法国学音乐,甚至于佩尔的法国身份和口音都是假的——她是匈牙利人。
不止女主,连女主的朋友都开始疑神疑鬼,没事就蹑手蹑脚走到窗边拨起百叶窗瞄一眼,生怕楼底下又是纠缠不清的于佩尔。
也就是说,即使被于佩尔心理和精神双重折磨到这个程度,女主都还只是想着逃,去度假,逃离那个处境——哪怕暂时逃离也好。
她不暂时逃离又该怎么办?
是去发飙吗?
还是找到于佩尔撕破脸?
那撕破脸到什么程度?
口头威胁的程度?
或是直接肉体消灭的程度?
甚至不死不休的程度?
后来于佩尔登堂入室,给女主下了麻醉药后将其带走,因为于佩尔扶不住高壮的女主,在出大门时她还利用自己的孱弱让热心路人帮忙把女主扶上车,“我侄女生病了,我要带她去医院,帅哥请你帮忙扶一把。
”试问哪个人会拒绝?
在路人的帮助下,于佩尔成功绑架女主,把女主关在木箱里——就和她以前关女儿一样。
睡木箱和睡棺材有什么区别?
都是黑暗、窒息、狭小,连转身都困难。
女主的心理再溃一层。
她始终没想清楚自己要怎么反应、怎么处理对方。
甚至她连自己其实已经处于生死边缘都没意识到。
她可能还在想:“她还不至于要杀我吧,她关着我只是因为她无法走出丧女之痛。
我也不至于要和她拼命,还不至于到那一步吧。
还不至于吧?
不至于吧?
”女主好不容易抓到下厨的机会,用蛋糕模具切断于佩尔一根手指,还敲晕了于佩尔,可惜女主在心理上早已经输了,所以她能想到的只有逃离,而不是面对,而不是把于佩尔捆起来,甚至更进一步的、更彻底的反击、解决。
大门是锁着的,钥匙又找不到,女主犹如无头苍蝇般在于佩尔房子里找出口,她是真的慌了,慌到缝隙里的玻璃门也去拍几下。
那一点缝隙,就算拍碎了也钻不出去,足见她有多慌,六神无主的慌。
跑到地下室,看到大口袋里藏着奄奄一息的陌生少女,她更怕了,魂不守舍的恐惧。
慌+怕,大象都得跪。
于佩尔醒来后马上把她放倒。
“我们是天生一对,我对你已经很优待了。
”——和地下室那些尸体相比。
在于佩尔看来,她们一个死了妈,一个死了女儿,在一起就能补上那个缺,是天生一对。
这一次,女主被驯化。
母女模式顺利建立:吃饭,洗澡,学琴,一个教一个学,弹错就挨揍,不听话就被罚睡木箱。
女主的父亲高薪聘请私家侦探找女儿,但侦探被于佩尔超出常人的冷静迷惑,言语间她还隐隐透露她和女主是拉拉关系,年轻拉拉辜负年老拉拉,分分合合似乎很正常,侦探更迷惑了。
更让侦探想不到的是,于佩尔很轻易就能起杀心、下杀手。
侦探被她麻醉后秒杀。
这就是区别。
那正常人该怎样判断自己身处绝境该下狠手呢?
那正常人该怎样判断自己身处绝境该下狠手呢?
那正常人该怎样判断自己身处绝境该下狠手呢?
…… …… ……看这部电影之前的几天,我看了被LQD强奸的受害者的访问,我觉得她的心理转变太真实了。
即使她被QJ,她当时也没想撕破脸来个鱼死网破,而是担惊受怕,怕对方的势力,怕以后找不到工作。
对于LQD,当时她只想快速遗忘及逃离那个处境。
直到后来,她才意识到必须要面对,要解决。
所以昨天当我看这部电影时,我觉得这部电影太有意义了。
现在满世界女权,声浪一波高过一波,令我们产生错觉,觉得自己非常强大,无所不能。
但这部电影它提醒了女性的脆弱,以及我们其实十分缺乏训练:当身处绝境时,我们未必能及时认出那就是绝境,该怎么反应和反击,以及该反击到哪个程度。
不要在地铁上捡东西,这应该作为警告写在纽约市旅游手册里。
我们最近才移居纽约的超杀女弗朗西斯妹子,艺高人胆大,没有这样的意识。
她不仅地铁上捡到了一个被遗落的包包,而且不顾自己室友的劝告,亲自将把包包完璧归赵。
拍摄过《哭泣的游戏》奥斯卡获奖导演尼尔·乔丹与雷·赖特共同撰写了本片的剧本,他们试图在影片类型上玩一个多种元素的混搭……我想编剧想表达的主题中很重要的一点是“不要和陌生人说话”…….
科洛•莫瑞兹在剧中饰演的弗朗西斯,是一个善良的波士顿女孩,在地铁上偶然捡到了一个被遗落的包包。
剧中的科洛饰演了一位性格天真的女孩,与她之前的戏路大相径庭。
当她上门归还时,结识了包包的主人——伊莎贝尔·于佩尔扮演的一位独居的寡妇,和蔼可亲的葛丽塔女士。
葛丽塔热情地招待了她,两人也因此机缘成为朋友。
两人因为各自的孤独而让彼此的心灵相互靠近:葛丽塔说她的女儿住在国外,而弗朗西斯的母亲在大约一年前去世了。
两人间同样的母女之情缺失的相似经历,让她们彼此相互慰藉取暖。
然而,弗朗西丝的一个意外发现让她夺路而逃,打算彻底切断与葛丽塔的关系弗朗西丝发现了葛丽塔是一个狡猾的重度精神病人的秘密。
在这一点上,导演乔丹用扭曲变态的黑色幽默的形式来进行诠释,通过一部疯狂的尾行者电影给我们却讲述了一个略显平淡的故事。
葛丽塔真的精神错乱了,一旦于佩尔阿姨开始放飞自我,我们可以看到她有多享受角色。
她在片中还有钢琴老师的人设,这是个有趣的轮回,因为她在2001年也扮演过《钢琴老师》。
这部影片令人不禁想去《致命诱惑》和《双面女郎》的一些熟悉的风格和元素,而乔丹导演镜头和灯光的运用,给这部片子又增添了一些B极片元素。
饰演弗朗西斯室友的麦卡·梦露角色塑造的很棒。
她久是那种告诉弗朗西丝“这个城市会把你生吞活剥”,但是依然给予自己朋友最大的支持和保护。
我们有时会发现与人为善并不是总能有所回报,但是拥有几个可靠的朋友总会救自己一命。
从电影中我们可以学到的一个充满恶趣味的人生教训是:永远不要相信一个有太多包包的女人。
伊莎贝尔·于佩尔一个既熟悉又有点陌生的名字…陌生是因为从影50年的她,如今才为大众熟知。
来自法国的她早年就作品无数,各大电影节奖项没少拿,但累累成就早已成为了过去的记忆…
熟悉是因为60多岁的她步履不停,每年都会有新作问世,尤其是2016年和导演保罗·范霍文合作…一部[她]让于佩尔拿下金球影后,又打入奥斯卡!
她饰演了“单挑”强奸犯的大龄单身女性,离奇人生和复杂现实塑造出的另类女性,让人印象深刻。
高产的她今年又有新作 —— 遗孀秘闻 Greta
遗孀,丈夫死后留下的妻子。
于佩尔这次饰演的Greta就是这样一个女人,丈夫离世,女儿远行,空留她一个人独居纽约…
没有年迈多病的老年残喘…她的生活井井有条,来自法国的她把房子装成古典风格,弹弹钢琴、听听唱片、烹煮咖啡、享受美食…生活,简单而精致。
在穿衣打扮上Greta也毫不流俗,典雅而内敛…但论时尚程度,她却堪比教科书,出门买个菜、遛个狗都可以拍出比肩模特的时尚大片!
Greta的生活简直就是理想中的晚年啊…但别急着羡慕,片名后半部分“秘闻”二字瞬间转变气氛 ,精致的人设之下似乎有着 ——不可见光的秘密!
华丽的皮囊,裹着的却是病态的灵魂…
名为Frances的女孩揭露Greta的真面目 ——由“超杀女”科洛·莫瑞兹饰演的Frances刚经历丧母之痛,在纽约生活的她就像“破产姐妹”的现实版!
上班,下班,两点一线枯燥着生活…
某天Frances在地铁上捡到一个精致的皮包。
顺着身份证,她很快就找到了皮包的主人 ——Greta
一个是独居的空巢老妪。
一个是缺爱的年少灵魂。
忘年交Frances 和Greta互相敞开心扉…年轻的Frances帮Greta领养宠物、教她使用手机,而年长的Greta则带给Frances久违的母亲般的疼爱。
一来二去的交流,两人羁绊渐深!
然而“半路母女情”还没出蜜月期就被打碎 ——Frances在Greta家中惊讶的发现,她遗失的皮包不止一个,而且每个都标注了送还者的姓名与电话…Greta似乎在靠这种方式骗取他人的感情!
这诡异的行径吓得Frances赶紧逃离。
经过了解后她发现Greta的丈夫早就去世,所谓留学的女儿其实已经自杀,而这个看似慈祥的女人…其实是个彻头彻尾的 —— 控制狂!
还没轮到Frances反映过来。
疯狂的Greta就开始了“口香糖”般粘人的跟踪…
电话短信骚扰,送花送信示好,跟踪Frances工作生活,甚至当Frances拒绝后还破罐破摔的大闹一场!
笑眯眯的“慈母”瞬间成了变态的“怪阿姨”
而当跟踪已成为家常便饭…怪阿姨Greta使出了更阴险的方式 —— 密室囚禁!
眼看于阿姨在[遗孀秘闻]里再次演绎“另类而变态”的角色,不得不承认,花甲之年的她爆发力依旧强悍…无论撕逼,还是肉搏都行云流水!
即便是超杀女科洛·莫瑞兹这样壮硕,都无力对抗。
影片中的于佩尔几乎展示了所有“华丽”的侧面…来自法国的她没有过分逆龄的容颜,但却丝毫掩饰不住她的漂亮和优雅,那种态度令人侧目和艳羡。
同时她也完成了“疯魔”的表演 ——Greta把Frances囚禁后露出了“疯狂的母亲”真实面目,她强迫Frances学习钢琴和法语,做不好就惩罚…此外她还继续引诱其他少女上钩!
(防狼还不够,还得防阿姨)
控制欲到高潮时,她甚至随着肖邦的曲子偏偏起舞…这变态劲儿,几乎冲出屏幕、打我一脸!
于佩尔的表演没有因为年龄而逊色…但这部[遗孀秘闻],却远没有获得预想中的好口碑。
影片在豆瓣和IMdb双双以6.1分擦线及格,而顶着跟踪、囚禁、姬情的噱头,却没能拍的精彩!
剧情平铺直叙的方式,几次将悬念破解…这样的叙事上让观众防备感降低,当观众都能猜到故事将会如何发展时,就少了意料之外的细思极恐。
而于佩尔和超杀女的合作也毫无火花!
虽然可以说是“双女主”设定,但显然于阿姨骨子里的欧洲艺术片技法和好莱坞的小妞电影鸿沟难平。
表演风格的差距,让对手戏莫名尴尬…
最后的结果就是…明明能拍成艺术惊悚片,最后还是沦为了B级片!
为了保住恐怖片“R级”的标签…甚至还硬为于阿姨安排了一场“断指流血”的镜头!
尽管影片最后的呈现多少差强人意…但依旧值得一吹的是 ——无论影片最终成绩如何,于佩尔出演的这些另类角色毫无疑问的是为“美人暮年”打开了一扇窗…谁说年龄大了只能演夕阳红呢?
只要心态依旧昂扬,大把的角色还等着去塑造呢!
“他们陪伴你,又匆匆离去,那些我们深爱的人。
”
当影片《遗孀秘闻》中弗兰西丝听到格雷塔说出这番话,在李斯特钢琴曲的优美旋律里,她年轻的心突然间被触动了。
我们的生命中总会有挚爱的人,对弗兰西丝来说,那是她去世不久的母亲。
弗兰西丝的饰演者科洛·莫瑞兹,展示着与她在《海扁王》中超杀女角色截然不同的一面。
她很好地演绎了一个脆弱女孩的状态,安坐不动时,眼神仍然可以透出动人的忧伤。
格雷塔(伊莎贝尔·于佩尔 饰演)弹奏的乐曲名字叫《爱的梦乡》。
“那是留给我们全部的爱,一场梦,一场回忆。
”她克制着伤感的细语,直击弗兰西丝难解的心结。
那难以承受的亲人永不再见的哀痛,无法化解的失去依靠的孤寂凄苦。
这时,谁能不会与眼前的这个人心意相通?
然而这个看上去的互相取暖的温馨场面,在其背后只有阴谋。
表面上是女主捡到手提包归还失主,但实际却是傻白甜(弗兰西丝)被老戏精(格雷塔)诱入了陷阱。
上了年纪,风韵犹存,格雷塔像所有优雅的女性一样,散发着知性亲和的魅力,或者说是欺骗性。
法国影星伊莎贝尔·于佩尔的形象,非常适合这种有气质的女性人物。
进一步展现格雷塔的精神病态,对于在表演上获奖多次(包括威尼斯、戛纳电影节)的她来说,绝对可以做到驾轻就熟。
面对这样有魅力的年长者,跟所有被骗女孩一样,弗兰西丝轻易就被素昧平生的格雷塔折服,愿意陪伴这个结识不久的忘年交排解孤独。
然而不是所有的女主,都能遇到卡罗尔。
直到被格雷塔完全捏在手心里,弗兰西丝才明白那端庄外表掩盖的可怕真面目。
格蕾丝迷惑别人的假面,是她用来构建自己梦想世界的工具。
弹奏着《爱的梦乡》的同时,她一次次试图搭建自己的梦乡。
在那个她想象的国度,她是主宰一切的王者。
不管是萍水相逢的弗兰西丝,还是亲生女儿妮可拉,以及所有曾被她控制过的那些女孩,一言一行,都要服从她的旨意。
她们应该百分百顺从,不需要有任何质疑抗拒,因为那是她给她们做出的最好的安排。
她认为一定是这样的,因为她爱她们。
格雷塔无比相信自己拥有爱的能力,就像她在厨房轻声的喂弗兰西丝喝汤,如同这个姑娘就是她的女儿。
然而真实的情况是,她的女儿妮可拉,因受虐待,不得不接受心理治疗,最终还是没有得到拯救。
单看外表,格雷塔无疑是那种出得厅堂,下得厨房,持家有方,处事得体的中产女性。
她努力将生活过得尽可能精致。
尽管只能栖身在破败的房子里,美食、咖啡、钢琴和音乐仍旧一样不能少。
可惜这只是表象,用来掩饰她内心的自卑和窘困。
越是出身弱势,她越渴望成为受欢迎的,有格调有品味的人。
然而她挣扎半生,也未能如愿跻身主流社会。
所以女儿妮可拉成了她唯一的指望,想要孩子延续自己的努力。
她认定这是最好的出路,也是身为母亲能够给予的最大限度的爱。
这种左右别人的爱,必然强势不容拒绝,不管妮可拉愿不愿意接受。
哪怕这个女孩,会因此练钢琴练到双手流血。
妮可拉最终恐惧成疾,心理治疗也无能为力,直到死亡方才让她解脱。
而弗兰西丝,不过是妮可拉的替代品。
自以为是的爱着别人,也会自以为是的去索取别人的爱,格雷塔一直都在这样做。
冷硬的格雷塔,同样也需要被爱的暖意,不想失去别人的关怀。
当弗兰西丝看破这场欺骗游戏时,格雷塔像抓住救命稻草那样,百般恳求这个女孩回心转意。
可是一旦弗兰西丝去意已决,格雷塔就会在失落的愤怒中走向极端。
她的爱其实不过是极度自私的心理情结,根本不在乎他人包括家人的感受。
即便伤害所爱的对方,也会在所不惜。
骚扰跟踪,私闯民宅,在公开场合歇斯底里大发作,直到绑架弗兰西丝,格雷塔无所不用其极。
她执着地认为,这个女孩属于自己,自己才是最合适的“母亲”......
假如《遗孀秘闻》有一个黑暗的结局:弗兰西丝和之前的女孩一样,无望的挣扎后仍难逃厄运,在这个世界消失得无影无踪。
格雷塔继续游走在都市,寻找下一个猎物。
这样,明显对观众更有冲击力。
但是大家最终看到的还是一片光明,尽管编排得有漏洞,收尾牵强。
这部电影的立意很好,主体情节起伏转折演绎得不错,演员演技也基本到位,可惜剧情设置仍少了一些力度,不够撼动人心。
不过结尾处的处理,还是给人留有一些余味。
被控制住的格雷塔,依然欲奋力挣脱。
在她深不可测的破坏力面前,正常人的防御其实脆弱不堪。
或许很快,潘多拉的魔盒会又一次打开,格雷塔式的阴魂,将继续以爱的名义,伤害我们的生活。
爱意是人类最美好的天性,但一旦畸变,它也是最残酷的心魔。
首先,题材没有大问题。
但是电影演了没多久,就开始不断出现弱智情节,完全不符合正常人面临危机时的反应,比如:1、女孩被下药之后,被老女人搀扶着走出门去搭出租车,一个能够走路的人,难道不能说一声“救命”?
或者稍微有点抵抗动作让司机发现有问题?
2、女孩在箱子中醒来,老女人打开箱子,女孩躺在那里苦苦哀求,一个正常的年轻力壮的女孩,难道不是应该首先站起来试图冲出去?她要等老女人把门锁好以后,拿椅子砸门,甚至居然还关心起其他被囚禁过的人!
我想说,她有这力气,干嘛不拿椅子砸老女人?
就算刚才忘记了,等下次老女人开门的时候,是不是完全可以不费吹灰之力做到?
3、女孩明显比较壮,老女人明显比较弱,女孩只要没被麻醉的时候,是不是完全可以打败老女人,机会多到任意发挥?
4、女孩趁机打晕老女人,然后自己跑去慌张的要找门跑出去,我想说,编剧是把观众当傻子吗?
女该为何要慌张的跑?一个正常智商的人,是不是会在老女人晕倒时,避免她醒来后更加疯狂难以控制,是不是首先要找东西把她绑起来?
然后报警?
这是不是一个正常人的反应?
有必要慌张的找路跑吗?
而且更好笑的是,她居然还跑到地下室,她是故意放水给老女人机会把她锁地下室?
还有,她慌张的要跑的时候,连地下室都想到了,居然没有想打开外门旁边的大大的窗户跑出去或者求救,从房子外面看,那个窗户还是一楼的,也是匪夷所思了,窗户没人上锁吧?
女孩惊慌失措翻找窗户旁边的盒子是否有钥匙,却无视窗户,实在无法替编剧找理由了,只能说为了把剧情硬扯下去,掩耳盗铃的假装窗户不存在吧!
5、最好笑的是那个私家侦探的出现,一开始就弱智的暴露了自己的所有的意图,毫无警觉,并且,毫无智商,然后,发现了异常,居然心无旁骛的背对女人去挪钢琴和试图打开门,被麻醉后,居然掏出枪乱射,而且还喊着口号要带女孩走,他是来搞笑的吗?
是来演绎一个侦探是如何笨死的?
而且是故意送上门激励老女人把他杀死的,生怕不被杀死,于是在彻底瘫软之前还要逞口舌之快确保老女人不能留他活口!
为何现在的编剧智商都如此之低?
为何逻辑缜密的好电影那么少?
不编点漏洞百出的弱智情节,电影就拍不下去是吗?
可惜了好演员,虽然剧情弱智可笑,老女人的演技还是很不错的。
要不是伊莎贝尔·于佩尔和科洛·莫瑞兹,我应该会错过这部颇为有趣的“密室囚禁”悬疑片。
当我知道气质卓越的于阿姨要演变态的时候,我就决定果断入坑了。
加上被虐的对象是“超杀女”科洛·莫瑞兹,这一妖一嫩的组合立马撩得我欲火难耐。
《遗孀秘闻》(Greta)的海报其实已经透露了“愿者上钩”的关键信息!
不少影迷也是冲着于佩尔和莫瑞兹去的。
伊莎贝尔·于佩尔在演艺界堪称妖孽级别,各种角色驾轻就熟,年过60岁的她依然魅力非凡,撩起少男或少女来可谓手到擒来。
连韩国导演洪尚秀都被她的魅力征服,邀请她出演了最近几部戏。
2016年,她与保罗·范霍文合作的女性主义虐片《她》直接刷爆网络,于阿姨超越年龄的魅力让她成为众影迷心目中的不朽女王。
获奖无数,早已拿下威尼斯电影节终身成就奖的她演戏就是放松,每一次出演都话题十足。
在《遗孀秘闻》里与她对戏的科洛·莫瑞兹年少成名,凭借《海扁王》中的超杀女形象一夜爆红。
年仅22岁的她正在经历转型之痛,多部新片口碑不佳,去年的《错误教育》叫好不叫座。
她仍然在努力扩宽自己的戏路,摆脱超杀女的银幕印象。
这一次能和妖孽级演员于佩尔配戏,既是一次提升的机会,也是一次绝大的挑战。
《遗孀秘闻》的人物设计与《卡罗尔》(Carol)有些类似,同为中年美妇与年轻女子之间的情感纠葛,不过《卡罗尔》更加文艺,而《遗孀秘闻》始终希望凸显悬疑,营造一种偏向商业电影的惊悚感。
影片讲述女大学生 Frances(科洛·莫瑞兹 饰)在地铁上意外拾得了诱人的包包,里面装有遗失者的各种信息,姓名、照片和住址。
心地善良的Frances物归原主,找到了气质典雅的中年美妇Greta(于佩尔 饰)。
两人相谈甚欢,很快建立起了牢固的友谊,甚至有了些暧昧的情愫。
这让Frances的室友Erica大为不解,甚至一度嫉妒心爆棚。
《遗孀秘闻》采用了“炸弹计时”的悬疑策略,在影片刚结束第一幕时就暴露了悬疑炸弹。
悬疑片通常有两种处理方式。
邀请观众进入密室,经过一番伏笔后,在毫无预料的情况下引爆炸弹;或者,当观众刚进入密室时就提前告知观众脚底下有炸弹,而且倒计时已经开始。
两种处理方式,各有千秋,《遗孀秘闻》选择提前揭露炸弹的位置,并且开始了充满紧张感的“倒计时”。
Frances兴奋的到Greta家共进晚餐,可当她发现Greta家餐柜里放有多个她曾在地铁上拾到过的包包,而且上面还贴有人物信息时,一种恐惧感立马将她吞噬。
虽然安然的离开了Greta的家,但恶梦才刚刚开始。
温文尔雅的Greta变得偏执且癫狂,不断的跟踪Frances,从工作地方到家门口,甚至发出了口头的威胁和较为出格的行为。
眼看Frances继续反抗,Greta开始变本加厉,跟踪威胁其闺蜜好友Erica不说,还在其工作的地方发狂宣泄。
Frances为了了解对方,通过一番搜寻发现Greta各种令人不安的过往。
影片的中段较为冗长,为了烘托气氛消耗过多了剧情时长,这是影片失分的地方。
但影片的虎头和豹尾又为影片挽回了不少分数。
影片的第二幕结尾与戏剧性的第三幕反杀还是颇有亮点。
特别是Frances的“梦中梦”桥段一改中段的疲软,加速了惊悚和悬疑感,让剧情张力立马提升到了沸点。
Frances与Greta“摊牌”后,遭到Greta的绝情反扑,回到家的Frances原以为一切会风平浪静,可潜入家中的Greta早已做好“守株待兔”之势。
被下来迷药的Frances找到了Greta的囚禁,被关在了放满了娃娃的棺材内,求救无门的Frances一阵声嘶力竭之后,影片再次切回到了Frances刚回家的时刻,仿佛一切都没有发生。
Frances再次打包准备离开,心中的大石刚刚落下,进入电梯的她却遇到了令人毛骨悚然的经历,电梯不断下落,甚至到了没有标注的地下十多层.....
这一段“梦中梦”、“戏中戏”,是全片惊悚的高潮,颇为惊艳,直接将剧情推进到了残酷且香艳的“密室囚禁”段落。
整个第三幕还有多次反转,Frances和Greta在控制与被控制的两端来回搏杀,侦探和神秘人物的加入又为两人之间的搏斗增添了变量,是全片最具戏剧性的桥段。
撇开悬疑香艳的故事,《遗孀秘闻》阐释了现代人备受孤独折磨的病症。
Greta是被孤独吞噬的恶魔,她一次次的掉女子,是可谓她们的陪伴,无论是做女儿,还是做情人,她要的忠贞不二和从一而终。
一旦对方反悔或反抗,就会遭到她无情的囚禁和虐杀。
Frances为什么会上钩呢?
一方面是她的心善和心软,另一方面,她也遭遇了失母的伤痛,无法走出情绪的低谷,对于母爱的怀念,是她立刻被Greta吸引的重要原因。
她们其实是相互需要的一对,只是动机不纯的Greta,以及那个作为诱饵的包包让本可以相互安慰的双方有了隔阂与间隙。
将这个主题进行降维,其实在普通的男欢女爱关系里,一开始的交往似乎往往都动机不明,一见钟情不多,像Greta这样主动引诱的反而才是主流。
但动机的不纯往往会破坏一段关系,隐藏好动机,或者双方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才能继续缠绵。
海报上的包包与钩子隐喻了大多数关系开始的状态,“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无论是钓的人,还是上钩的人,都会为未来“埋单”。
只能自求多福,不要遇上另一个“Greta”就好!
记得曾经在某处看到的一句话说“最恐怖的恐怖片,往往在最日常处做文章。
”比如:镜子、壁橱、床下、马桶,还有著名的电视机。
本片之恐怖,在于可怕的跟踪者。
害怕工作之余往窗外瞥一眼看到有人冷冷的盯着你。
害怕晚上独行时背后有人悄悄的跟着你。
害怕电梯一开门有人早已在那儿等着你。
害怕有人阴魂不散执着的要粘着你。
还有被关在黑箱子里动也不能动。
有谁不害怕这些呢?
更可怕的是有人在餮食你的恐惧,你在颤抖,她很享受;你在挣扎,她给你伴奏……好多次,我感觉于佩尔阿姨瘦弱的肩膀映衬的她的头特别的大,身子特别的小,恍惚中觉得是被软件处理过的大头娃娃,在皱纹之下平静的表情,看似疯狂,实则清醒,她不是失控的疯子,而是有预谋的变态,细思极恐。
片中最可怕的一幕,是跳着碎步舞安静又迅速的靠近侦探,一针即中。
冷血的爆头之后,丑陋的舞蹈着离开、又返回。
那一幕,她的动作像是活过来的提线木偶,不协调、僵硬、阴森。
这个片子确实有很多bug,但是确实很恐怖。
你说,那个铁塔,会滑落吗?
《遗孀秘闻》是一部看着很过瘾的电影,它的娱乐性已经超越了艺术性,看于阿姨演变态真是一种享受,她只需要一个眼神就能让超杀女(科洛·莫瑞兹)沦为傀儡、生不如死。
于佩尔的变态戏路其实已经走的相当久了,从《冷酷祭典》初露峥嵘,在《钢琴教师》中登峰造极,据说当时戛纳的观众看到她捡起特殊录像厅垃圾桶里的卫生纸凑到鼻子上嗅的时候忍不住当场呕吐、逃离影院!
而银幕上的于阿姨却淡定自若、乐在其中。
于阿姨惊世骇俗的表演不但拿下了戛纳影后,也奠定了她的法式首席抓马Queen地位。
和钢琴教师比起来,本片算是“逗你玩”级别的小伎俩了,甚至有些小清新。
影片开场,随着怀旧歌曲BGM翩翩摇曳的于阿姨正从容投下鱼饵等着愿者上钩,而业已成熟发福、貌似劳动妇女的“超杀女”就乖乖傻傻地拎包上门来了。
于阿姨已经从受虐狂成长为虐待狂,她早前竟虐死了自己的亲生女儿,为了找替代品,她才想出了“地铁丢包”这个妙招。
娇小的于阿姨不嫌超杀女太大只,反而非常满意、孜孜不倦地要将她培育成自己的奴隶。
这个过程有些荒谬,也有些可笑,尤其是于阿姨跟踪、偷拍、疯狂打电话发短信的戏码,其精神堪比痴汉,不逼疯超杀女不罢休。
她后来更上演了一幕饭店掀桌的神经病戏码,真是歇斯底里到了极点。
可惜我没有一点害怕,反而被逗得哈哈大笑。
只可惜本片除了于阿姨外就乏善可陈了,没有势均力敌的演员和她演技交锋,让人遗憾。
唯一值得一说的是倒霉蛋专业户、尼尔·乔丹的御用演员--斯蒂芬·瑞,在剧中依然演倒霉蛋,这个类似于《惊魂记》中的私家侦探Abigail的角色,刚出场不久就被于阿姨跳着芭蕾舞给弄死了。
我严重怀疑这部电影是不是当成喜剧拍的。
可能因为惊吓点太少、有些跑偏,所以剧中还弄了一回布莱恩·徳·帕马似的反转,还用了一些超现实场面(电梯一幕)来凑戏,但显得不伦不类,反而影响了电影的整体氛围。
尼尔乔丹导演的惊悚、恐怖类电影其实很厉害,他的第二部电影《狼之一族》现在看也非常精彩 ,更不用提后来的《夜访吸血鬼》了。
年近七旬的他还将会带给我们什么惊喜呢?
耐心等待吧。
于阿姨单枪匹马玩残超傻女
就侦探那智商还好意思一天250呢,真是个250,女主到底想不想逃出来,自己那么年轻力壮搞不定一个恶婆娘?
可能惊悚片看得少,不觉得老套啊,相反觉得还蛮好看的,紧张得停不下来,结尾也挺好啊,为什么被吐槽得这么厉害?于佩尔给断指打麻醉和雀跃的小碎步什么的演技厉害死了!
《浅论补刀的重要性》
double tap那么简单的道理,全剧也只有精神病阿姨懂
看到牛高马大虎背熊腰的Chloe被小身板的于佩尔老师绑架我只想笑,无数次感觉,Chloe起身一巴掌就能呼死变态的于老师却还在装模作样地嘤嘤嘤……
太无聊了,要啥没啥。
女主太蠢了吧,还好朋友厉害
于佩尔阿姨的角色真的毛骨悚然。莫瑞兹也是真的太大只了居然还拿不下明显比她小1号的于佩尔,而且演技辣👀
n个地方论补刀的重要性
莫名的爽感,于阿姨太赞了
为了吓人而吓人,为了猎奇而猎奇。唯一的takeaway是,远亲不如近邻,平时要对室友好一点
没有故意来个惊悚特写,恐怖尸体效果。但其实那个老妇人可疑的地方太多了。比如明明一个需要遣返匈牙利的前护士怎么就有了那套看上去很陈旧破败的别墅,女儿到底是不是她真女儿?以及那么多的受害者……整体看女主被困,侦探来救结果侦探也被害的时候有种发自内在的恐惧感!结果闺蜜还是要比老爸更靠谱,看上去没心没肺的,有勇有谋战斗力也强,不亏是一直连瑜伽的(不是)……😑但是吧,东欧人向往巴黎且喜欢绑架监禁是什么刻板印象啊!
24 May 2019。 整部片看下來完全沒有尿點就算了 還要讓我提著一口好奇好期待後面的故事繼續去看 又是一部三角郵輪的輪迴故事 這個恐怖的老太太其實享受了許多故事 儘管開頭似乎差不多 完全能背出一段台詞 謝謝讓我記住了ark的意思。
相对于这样类型片,演员阵容强大。科洛莫瑞兹看来星途不顺啊
于奶奶演这样的戏可能真的是为了保持超高产量的数据吧,而我就是为了看她的表演还有莫瑞兹的颜而已
虽然妹子智商欠费,但紧张的氛围还是很扣人心弦。室友真是战斗力爆表的好闺蜜。
原以为只是惊悚,没想到还有真实存在的血腥和残忍,这样的好闺蜜去哪里找,麻烦女主认清身边人的。完成度还不错,还是开放式结尾。#SIFF2019
说于阿姨演的像黑色喜剧,科洛演的像恐怖片。看阿姨演变态挺好玩的,不过这种角色对于她来说还是易如反掌。想夸的只是那身风衣蓝底搭配,真好看。
女主这么强壮💪怎么会打不过女变态……
片子本身就是再平庸不过的三流惊悚片套路,但于佩尔演这种心理变态真是太得心应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