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见列宁》里,出于母亲生命安危考虑,主人公在79平方米的公寓房间内,延续着已不存在的,迷你微缩版的东德。
他也在无意中,打造自己理想中的共和国。
泰国导演纳瓦彭·坦荣瓜塔纳利的《时光机》做了一次相反的时间旅行。
从瑞典归国的女主角,为了让自己,也让一家人斩断跟过去的联系,换取更大的生活空间,走上了不无痛苦的断舍离之路。
她要做的,是前往未来的跳跃。
以人生整理断舍离走红的近藤麻理惠,用扔扔扔对抗消费主义引发的买买买——许多人并没有被物质充足所满足,却发现自己被一堆垃圾所包围。
近藤的理念,是不再怦然心动的东西,统统扔掉。
排在最后被处理的东西,是纪念品和照片。
看到《时光机》的小琴一上来,就买上几十个黑色垃圾袋,秋风扫落叶般扔掉所有东西,包括有父亲签名的成绩单,原主不明的相机和胶卷,朋友的礼物……我内心是诧异的。
她的执行力,未免强大到不可思议。
《时光机》延续了纳瓦彭在前作《36》和《死于明日》中,对摄影照片的探索,胶片味满满,构图讲究。
外观上,除了流行的断舍离话题,《时光机》还有着ins风(即instagram)的外观,小清新的面孔,故事与国内当下的梦想改造短视频,同步发生,片子却是以余味致胜的那种高级电影。
扔东西是个陷阱,还东西是连环陷阱,《时光机》要讲的,是如何切断与故人的联系,即小琴的昔日恋人和出走父亲。
表面上,这两个男性已经不再出现于小琴的世界,她的生活静水深流。
断舍离的到来,突然刺激了小琴,她意识到自己是个逃兵,不敢面对,甚至害怕真正的失去。
小琴几句话就说服了哥哥,成为极简主义改造的同盟。
她的母亲,一个成天单曲循环《九百九十九朵玫瑰》,露面不多的角色,却成了最大阻碍。
冲突聚焦于父亲留下的,一台没人弹奏的钢琴,母亲怒斥小琴的自私。
《时光机》的最大特点,就是它充斥着往日回忆,却没有出现泛滥的闪回手段——漂染的青春画面,黑白的家庭影像,或者是不无伤感的音乐。
那些勾动观众记忆,涟漪不断的,都是一些不经易出现的照片。
一张遗忘在记忆深处的家庭照片。
一张无意捕捉了好友姻缘一线牵的照片。
这种手法也有自作多情的风险,观众需要获知情节,紧抓戏剧冲突,《时光机》却抹去这一切,默认每个人都有接触过青春照片和家庭合影,不问悲喜。
在光盘、硬盘和笔记本电脑间,照片来去移动,正如记忆的舞动浮尘,闪耀着许多美丽一瞬,击中了小琴没有铠甲保护的软肋。
那就像梦中走入春天的花园,醒来时发现枕边有一片花瓣,是花瓶上掉落的,还是梦里飘来的?
你注视着花瓣,知道它没有了依托,注定要枯萎。
小琴身上,有着现代人追求的独立自主,《时光机》却在说,大家都是负重前行。
当小琴还给安哥相机胶卷,她却从安哥那里拿回了更多的东西。
记忆就是这样一种产物,它往往发生在两个人或者一群人之间,你来我往。
小琴不以为然的一张照片,却让一对新人泪眼迷茫。
但有些记忆,是要主动清理的。
这是一个不断卸载货物,与自我和解的过程。
追求更美好生活的路上,小琴发现,原来自己是那样不完美且不完整的一个人(常人经常如此,只是多数人并不自知)。
她不体面地甩掉了男友,正如父亲不体面地扔掉了整个家庭。
极简主义换来了更大的空间,更少的负载。
最重要的,它代表了年轻世代主动做出与上一代不同的选择,是打造“我们的生活”。
相信与此同时,也有人选择遁入过去的生活,渴慕田野与星空。
不少人会觉得,《时光机》的矛盾冲突,似乎没到非要如此不可的地步。
譬如小琴可以找个旧屋,存放旧东西。
可以找个地方,做成个人工作室。
中国人的家庭和宅居观念,忤逆父母是大错,再不然也要同时保留两种生活。
父母活在简欧装饰、红木家具的世界,自己吹拂清爽的ins风,随时可以像个斯巴达人那样战斗。
作为一种选择,谁也不能说,改造两层楼本身就代表着不好。
甚至也不需要专门谈论小琴的设计风格有多好,电影会让观众自己看出来。
旧屋的逼仄紧张是其次,对小琴而言,那永远代表着,它是父亲遗留下的交通信号灯——就仿佛他随时可能会回来,指挥起一家人生活。
如此一来,扔掉一切,粉刷一切,停掉单曲循环,那是太有主见的一种生活。
= 原文刊载于《中国新闻周刊》,请勿转载挪用 =
名字叫断舍离,表面上物品也在做断舍离,但内容却是情感的“反向断舍离”。
女主的性格本来就是一个极简的性格,从情感上来说是一个很自我没有同理心的人,某种程度上也是一个自私的人。
而她此次建设工作室进行断舍离的过程,让她的情感变得更加细腻,开始在意别人的感受,开始怀念过去,这虽然给一些朋友带来了一些幸福的会议,但也给一些朋友带去了不好的回忆和影响。
而面对妈妈的回忆,她却最终还是残忍的卖掉钢琴。
虽然最后换的了空荡荡的房间,但这不是我喜欢的“极简生活”。
就像她妈妈讲的“不要干涉别人的生活”,自己一个人的极简,不能强迫家人进行;另一方面,女主也为了自己情感的愧疚之心,却是对别人的再次伤害,与其这样不如继续保持原来那个冷漠的自己、极简的性格。
而女主最后离开让弟弟帮忙处理掉所有物品,并在酒店里撕碎照片,大概也是在经历了这样的周折之后,重新选择了自己的初心吧。
极简也没有好与坏,只有适合自己与否。
疫情之下,政府终于放宽“限聚令”,我也终于有了机会重新走进电影院,看了部泰国电影《无痛断舍离》。
看完电影之后,我有些难以言明的心结,于是在网络中搜寻影评,虽有些裨益的文字,但想要一探究竟的苦恼依然继续。
于是我带着釐清思绪的可能性尝试写作,跟着文字,怀着疑问,做一些解读。
説实话,这套戏的观影体验让人十分困顿,缓慢的节奏让人觉得云裡雾裡。
前半个小时,我打了若干个呵欠,上一次在影院中如此坐立不安,还是在看《聂隐娘》的时候。
但现在的我毕竟有了些艺术欣赏的训练,如果这是一部并不倚重情节的电影,那便尝试放弃这种影音艺术形式下的叙事,去开啓另外的渠道、感官、视角,去感受其他理解的可能性——情感、画面,以及更宏观的,与缓慢节奏形式相应和的作品主题。
是的,我相信我的直觉,甚至在我并不能完全掌握和理解的时候,我先认定它是一部优秀、複杂的艺术品(远比它表面上乾淨、单纯的镜头要複杂),再尝试调动一切的技术和知识去理解和欣赏。
女主角Jean在香港公映的版本中被称爲“静”。
首先,从人物發展上,《无痛断舍离》展现了一个典型的成长类文学(bildungsroman)作品的套路。
静一开始在形式上执着于极简主义,接着,在实践中对于“断舍离”进行批判和否定,最终,她重回“断舍离”怀抱,对于极简主义有了更高层次的肯定和接纳。
这种从原点再回到原点的故事,让我想起《牧羊少年奇幻之旅》和《悉达多》;而一头一尾投身于极简主义的静,也恰似《天真与经验之歌》中同一主题的两首诗篇,或是宗教信仰下,一位“慕道友”成长爲“信徒”的心路历程。
静最后面对拖走了钢琴的空屋,内心五味杂陈,泪水沿着痛苦与欣慰的表情滴落。
这彷彿表明,电影并不是对“断舍离”极简主义胜利的伟大歌颂。
在某件事上,或是某个阶段到达彼岸的人,谁又不是伤痕纍纍。
留学归来的静,一开始对于极简主义,更像是一种教条的执念。
这种“非如此不可”虽然也来自于内心,但它的萌芽更得益于外界的声音——书刊上的图片、近藤麻理惠的节目、甚至前男友的喜好。
这就好像我们在还没有深入瞭解对方时,就疯狂地爱上了某个人,并匆匆认定,这就是此生的唯一。
可以説,这种热爱并没有经过审慎的思考,但一生的命运,很多时候就是因爲这样的一时冲动而转变。
这也是种缘分,或是宿命吧。
当静开始照本宣科、按部就班地将陈年旧物扔进黑色垃圾袋,企图迅速实现自己的极简主义时,她却發现,物件作爲记忆中的人际关係在现实中的延伸体,却不是那么容易地一蹴而就、用完即弃的。
通过归还物件,静将历史中的事件一一展开,又能够将曾经的误解一一化解。
如果一切都能如此简单就罢了,但有些关係并不是那么容易“断舍离”的。
它们彷彿骨头上的筋,并不能轻易地剔除乾净。
物件可以归还,但昔日的感情却不能因爲物件的清晰分割而彻底地告一段落。
静不敢面对前任立安,不敢亲自将旧相机和胶捲交还,正是因爲内心无法像捨弃物件一样彻底和记忆与历史割蓆。
“断舍离”既是行爲,也是心理状态,但更多的时候,这不是知行合一的过程,却是节奏上的错拍。
要达到合一的断绝,需要当事人智行上的努力,经历他者无法理解体会的痛苦。
彼时,静突然离开立安,一声不响,是在心理上准备好了“断舍离”,但彼此有很多东西没有交割清楚,是物质上“断舍离”的滞后,更毋宁说,双方心理上对于“断舍离”准备得也并不同步。
爸爸抛弃家庭后,留下一屋子的老物件,妈妈抱守那架没人弹的旧钢琴,始终无法从被抛弃的悲剧中走出。
走不出,就没办法更好地面向未来的生活。
静从中插手,硬生生残忍地卖了钢琴,主观臆断可以帮妈妈从行爲上与过去割蓆。
没了与前夫联繫的旧物,往日习惯的生活,妈妈彷彿失去了依赖,骨牌推倒,期盼的新的轻鬆秩序尚未建立,最痛苦的时刻反而来临了。
始终没有办法面对的心理上的“断舍离”,因爲现实中物体的消失而变得无法继续逃避,这是必须面对的现实。
妈妈心理上滞后的“断舍离”训练终于在这一刻开始,异常残忍。
在经历了“断舍离”的痛苦后,静批判了自己最初版本的极简主义,但她爲何没有因此而彻底放弃“断舍离”,而是想通过改良的策略来推进和过去告别?
爲什么“断舍离”如此之重要,静偏偏要执着于此?
进取一些来看,那是因爲有一个未来在静的眼前,她需要实现自己的事业,实现极简风格工作室的装潢。
被动一些来说,是因爲人经过与过去的纠葛,已经被遍体鳞伤地推到一个交叉路口——要么继续沉迷,让纠葛的痛苦延绵;要么快刀斩乱麻,打破既有的生活节奏,尝试与过去做一个更彻底的了断(即使这样做的痛苦是纠葛时候的百倍)。
在这个路口,反正是没有“修补过去”这个选项。
齐泽克说,“Happiness was never important… If you want to remain happy, just remain stupid. Authentic masters are never happy; happiness is a category of slaves.”(“幸福从来不是重点……长久的幸福是愚妄之人才能享受到的。
那些真正掌控生命的人,从不会觉得幸福;幸福是种奴役。
”)接受生活过程的苦,就好像一部缓慢的电影挑战现代观衆熟悉的明快的叙事节奏。
观影中如坐针毡的时刻,本质上也是不得不面对的痛苦。
如何与痛苦相处?
电影开始后的半个小时,有一个念头一直在我脑中萦绕——电影的节奏爲什么要那么慢?
长长的静止特写镜头,人物间娓娓道来的语速,静缓缓地挪动身体,甚至连旧餐厅老迈的服务生都是在主角和观衆的安静注视下,慢慢渐出画面的。
当观影预期和现实脱节时,我唯有採用不同的策略来舒缓这种不适。
情节虽然经常是叙述的龙骨,但淡化的情节往往意味着其他手法的饱满。
放下对于下一个镜头發生事件的期盼,只静静欣赏眼前放大的白衫黑裤、不着粉黛的女主角和周边的极简背景构成的辉映构图。
电影变成了对于流动画面的欣赏,镜头给足观衆时间,去细细品尝精良的摄影作品。
在与其他电影等量的时间裡,提供相对来説少得多的信息量,这本身就是一种培训,一种放慢节奏,打开身体其他感官,学习欣赏手边生活的训练,一种放鬆下来的自我相处,一次对于追求效率的功能主义生活方式的批判。
从这个角度,我们还可能在其中找到一丝电影形式和主题的契合。
如果把极简主义当成是一种追求更高效的生活方式,爲了“断舍离”而刻意“断舍离”,那么处理旧物、改造生活就成了不得不与往日进行割捨的一种负担。
物质上的减法,却带来心理上的乱麻。
而只有真正将极简主义作爲生活方式的一种,明白“断舍离”和其它生活方式一样,痛苦常常相伴,麻烦也并不能杜绝,同时,还能做好面对痛苦的准备,这样才能真正享受到极简主义带给自己的轻鬆。
“断舍离”本身属于一种遗忘,只不过强人所难的遗忘,是在强调那不能被遗忘的记忆本身的存在。
有很多影评谴责静的自私,但就像我前面提到的,我最后看到的是一个在体验“断舍离”的过程中,回归原点,却心境不同,成长了的静。
她依然会“断舍离”地生活下去,也逐渐做好准备,时不时去面对与过去告别的痛苦,然后依然能够上路。
前男友立安称之为“自私”,但这是种不带逃避,能够自省,勇敢的“自私”。
(已首發于香港文学舘《虚词》,转载请联係《虚词》编辑或作者 https://p-articles.com/critics/1458.html)
此刻窗外正是一片晚霞,可惜有防盗窗挡着,我冲下三楼,拍下了这一刻,因为稍作犹豫,它很快就过去了。
这是我这半年里的第二次搬家,搬家是劳身劳心的工程,特别是随着年纪渐长,随身的物品越来越多,往往打包这一项,就足够让人身心俱疲。
3月的时候,我看了《就爱断舍离》,这是有点傻的电影名字。
泰国导演纳瓦彭·坦荣瓜塔纳利2019年的影片,它还有一个翻译的名字-《时光机》。
我不懂泰语,不知原名更像哪一个,电影内容呢,隐隐有与两个译名都有点关系。
我很喜欢这个导演讲事情的方式,摄影的风格和人物的设定。
上一个让我着迷的是他2017年的《死于明日》。
与之相比,《就爱断舍离》有了简单的故事梗概,剧情不复杂,看了开头,便知结局如何,也是,普通人的生活,走向一直都很明晰。
长大,离家,租房子,买房子 ,离开一座城市,继续租房子,换房子,漂泊的人,始终不安稳的心。
身边的熟悉的人,窗边相似的晚霞,会在某个瞬间让人觉得,始终没有远去,还在那个你长大的地方,仿佛一转身,叫一声妈,她就能从门外进来。
更多的时候,思念其实是附着在那些一直带在身边的物品上面。
几件衣服、几双鞋子、一张照片,一件电子产品,一条手链,甚至一床被子。
大学毕业的时候,是两千年刚刚走过第一个十年。
母亲给我做的褥子,我从湖南带到贵阳,又回到西安,用了好几年,直到她又做了一床新的,我不舍得丢掉旧的东西,是因为它们依旧完好,因为它们在是重要的人给予我的,因为它们是我努力换来的,因为它们,一直陪伴着我,从东到西,从南到北。
电影里,女主觉得旧物会牵绊人的生活,让人沉浸在旧日已经不复存在的美好时光里。
幼时坐在旧钢琴前弹奏的父亲,已经完全听不出电话里女儿的声音,儿子的工作间依然贴着全家往日开心的合照。
女主离开家乡,觉得思念一种负担,便生硬的掐断了和前男友的所有联系。
回来之后,她粗暴的以扔掉所有旧日物品的方式,与自己的过去切割,却发现一切都没有像扔掉旧物那样简单,于是以和解的方式规划那些无用的物品,给自己疗愈的同时也帮助别人。
可人的感情最难捉摸和揣度,换句话说就是,不是人人都领你的情,你想和解的时候,别人未必肯释怀。
你对别人造成的伤害,并不会因为你的放下而结束,有的时候,怨恨比爱更持久。
物品可以扔掉和归还,感情却不可以。
电影似人生,人生仿若电影。
断舍离是一种生活态度,是我们无数种生活态度中的其中一种,有人因此而放下过去,但不是人人能做到如此,感情是复杂的,悲伤里也有欢喜,此时的欢喜谁能料到彼时却成了悲伤的过往,甜蜜往昔不复存在,不代表她没有存在过。
割舍--本身就是残酷的,如果心底仍有缱绻滋生,人生即使切割成碎片,情愫依然流淌在血液里。
我的抽屉里保存着好几条手链,有爱人和朋友送的,也有我自己买的,它们有的伴随了我很久,纵使我很少戴上,可是依然保存着,它们并没有成为我感情的负担,看到它们时,并不只是有离别的伤心,更多的是那些人,那些把酒言欢人生几何的场景。
想想,也许对于有些难以释怀的过去,并不需要去关闭它们,这是人生的一部分,在我们浩瀚的心宇宙中,总能找一个小小的空间和角落,就让那些往昔静静的待在那里,既然存在过,何必抹掉呢。
电影《时光机》横幅海报之前看过《天才枪手》,觉得还不错,增加了不少对泰国电影的好印象,最近又出了部很火的《时光机》,看到了那张熟悉的面孔(茱蒂蒙气质超好),海报就有一种让人很想看的冲动,加上主题和极简主义挂钩,渐显疲态的观影兴趣貌似又回来了;本以为随着年龄的增大对文艺小清新这种青年调性已经逐渐免疫,但看完这片还是挺喜欢的,甚至有点找回了当年看片的感觉。
具有代表性的极简主义房间的格局布置近年来极简主义成了很多人挂在嘴边的流行词,特别是从日本一些居家和收纳达人提倡开始。。
“当一样东西不再让你感到怦然心动,说声谢谢,扔掉即可”;很多人开始果断加入“断舍离” 的庞大队伍中,形成了一种文化趋势,甚至代表了一种追寻自然有点佛系的生活方式和态度,不少影视剧也开始围绕这一主题来进行创作,非常的治愈系;《时光机》在呈现如何“断舍离”的方式方法中就很恰当的探讨了人与物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与牵绊,这也是这部电影最为触动我的地方。
最近我在b站一口气看完了两组关于极简主义的视频,一组叫“ActNormal”,两个在洛杉矶生活的女孩,她们的标语就是极简主义的实践者,会给出一些有用的建议和推荐;另一组其实是UP主从管油上照搬过来的,一个韩国的单身女孩heejo施行极简主义的过程,贯穿始终的就是遵循纯天然和环保的理念,将家尽量做到“化繁为简”后,开始精致讲究的生活,不是纯物质上的享受,而是精神上的舒服和自足。
看完,人会变得异常的平静和安定。
b站关于heejo的视频合集
曾做过相同的表情和动作XD自从老妈去世后,我也开始逐渐的实行极简主义,大量的丢弃、转送或者转卖家里闲置的东西,顿时觉得人会变得越来越轻松,也容易有打扫的动力,之前简直生活在狗窝一般;当家里的面积变大后,过上简单纯朴的生活,人也会变得更加的舒心和自在;终极梦想是只要有个包就能说走就走,毫无负担和牵挂。
相对应的,现在买东西都会思前想后半天,会不会用?
用的频率?
一定要实用!
尽可能的做到物尽其用。
当然,有些东西还是会舍不得,特别是在人际关系中拥有和留下的,被赋予珍贵的含义。
搬家整理东西时,很多东西都会让昔日的点点滴滴盘旋于脑海,当时的情景、对话甚至表情,抑制不住的思念便会涌上心头,睹物思人。
很多时候物品建立起了人与人之间的亲密联系,甚至可以说是有“生命力”的,交织着记忆和情感,遗憾和幸福,快乐与悲伤。
不过当我看到老妈留下的东西开始破损时,才意识到人也好物也罢,终究都是留不住的;而有些人事物也不是说断就能断的,想要彻底的摆脱过去重新生活,就容不得半点犹豫、后悔,一定要百分之百的决绝。
太文艺范儿了,想起了清迈就像片中对于如何”断舍离“给出的几大要点,一定要狠、一定要果决、不要留恋……,昨天清理柜子时发现了一个唐老鸭的摆件,是几年前我和朋友去超市买东西,中奖得来的,从实用性的角度来看这东西一点用也没有,但当我扔进垃圾桶的瞬间又想起了当时在超市说说笑笑的画面,立马从垃圾桶里拿了回来,自叹还是不够绝情;保留着不忍舍弃的还有CD机、录音机、两箱DVD,或许哪天心一横一并处理了。
道理都懂,做起来其实并不是那么容易;不过就像片中的那架钢琴,物是人非,曲终人散,最终都是要舍弃的。
一张照片,一张唱片、一对耳环……或许可以给他人带去久违的欣喜和笑容,但一张卡片、一把大提琴、和一张CD也会让人伤心和难过;不经意的舍弃、归还,会造成不必要的误会,打乱别人的生活或加深别人内心的伤痛;凡事都有两面性,很多事情并非表面看上去那么的容易和美好,人都是自私的,只是分不够自私和足够自私;当事实没法改变,人心不能挽回,遗憾无法弥补,情感难以释怀的时候,或许唯一可以做的就是带着感伤和无奈在心中选择彻底的告别;相忘于江湖,各自安好,对于彼此来说,或许是最好的结果。
片中提到的“断舍离”第二步
影片最后的定格,意味深长,特别动人首发 | 公众号:yuchishangjiu ,欢迎关注!
一年一度的大掃除是整理自己思緒的好時機,逼迫丟棄無關痛癢的物件。
甚麼是有用,甚麼是無用?
物件本來就沒有意義,由後人賦予獨有的意義,物件才煥然一新。
筆者亦曾嘗試「斷捨離」,初段輕鬆拋棄過時的衣裳或封塵已久的兒時玩意,當涉足放棄有意義而現時無用之物,例如中學生涯難得獲得高分的作文、友人贈送的生日禮物時,筆者就此打住。
畢竟是個有感情的人,拾得起卻難以忘卻,只好將物件置於一個碩大的箱子內,避免墮進回憶的漩渦,耗用半天逐格播放腦海中的菲林,或會想到往事如煙而觸景傷情。
人不能沈淪過去,任由自己埋葬在回憶的墳墓,佩服女主角Jean大刀闊斧將回憶丟進漆黑的垃圾袋,豁然爽快的療癒感油然而生。
電影故事簡單,奉行極簡主義的女主角Jean動手清理雜亂無章的家,斷捨離過程喚起她連串的年少往事,愛情、友情與親情的羈絆,她將如何「整理」自己的人生?
女主角自私,先遊說到強迫母親丟棄父親留下的鋼琴,全無顧及母親感受,又在朋友面前丟棄朋友贈送的禮物,毫無同情心。
面對朋友的責難,只是口中道歉,心裡卻很誠實。
女主角草率處理親密關係關係,年少不辭而別摯友與愛人,卻抱著打死不往來心態蓋過,自私又逃避的心態終在她無法繼續斷捨離,決定暫緩時連珠炮發,逼迫直視曾經的摯愛,還了年少無知時欠下的「債」,學會顧及他人感受,女主角才從內而外實現斷捨離。
電影的二元對立設置巧妙,自私的女主角在實現斷捨離期間學會顧及他人,貿然出現曾經摯愛面前,卻被指控為了自己才道歉,彌補年少的過錯,成長線打了多個死結,兜兜轉轉繞到原點,女主角毅然揀選對自己最好的選項,斷捨離過程身邊人有得、亦有失,大概我們無法滿足所有人,人生苦短,先顧及自己最重要。
筆者最喜歡的一幕,女主角交贈年少相片給即將步入婚姻殿堂,展開人生新一章的兩位友人,友人目睹曾經失傳的相片後隨即淚流滿面,一張稀鬆平常的生活相片,背後蘊藏著對青蔥歲月的懷緬,與失去後再度擁有的難能可貴,對白也很巧妙道出「好像在搭時光機」,時光機不宜多坐,但偶爾乘搭魂牽夢繞一番,重新審視自己。
電影的製作亦奉行極簡主義,沒有花巧的運境,多段重要場口只採用長鏡頭拍攝,多以廣角鏡頭(Wide Shot)推進到特寫鏡頭(Close Up Shot),深入聚焦主角的神情,情緒克制、燈光設計極簡卻充沛,配樂淡然的哀愁充分調動觀眾回溯往事,最後一個鏡頭卻畫蛇添足。
《無痛斷捨離》是泰國近年的佳作,鮮明的題材,深入挖掘角色之間的關係與碰撞,探討都市新興潮流斷捨離的可行性,摸索如何與自己和解,電影的設計讓人難以抗拒。
💯 評分:8/10 🎥 電影類型:劇情
教你“超度”旧时光母亲喜欢留着旧东西,鞋柜、衣橱、壁橱……家里任何储物的地方总是塞得满满的。
那些旧东西谈不上老,几年的、十几年的、几十年的混杂,现在看来大多毫无用处。
曾多次试图说服母亲扔掉它们,但母亲一旦祭出回忆杀,我都会注定失败。
即便侥幸动摇了母亲,一旁的父亲总是会轻描淡写的说上一句——你妈想留就留着吧。
这灭霸响指般BUG的存在能瞬间湮灭我的小心思,时刻守护着躺在宇宙行星某处的旧东西。
过去留着旧东西是穷,所谓破家值万贯,延续到现在还留着是情,所谓念物思人。
一段旧时光尘封在旧物里,不动它堆放一处是遗忘、是垃圾,翻出来展开要去丢时,尘土飞扬却激活了记忆,像一台不需要任何科学原理的时光机,轻易就能够让人们体会到生活在体内穿流的离合悲喜。
倘若你硬要抗拒这时光流逝的痕迹,撇清附着在旧东西上的独特讯息,只视它们为垃圾,那你或许能够在下面这部讲“垃圾分类处理”的电影里找到与时间、记忆、情感割舍的方法和答案。
《时光机》是泰国导演纳瓦彭·坦荣瓜塔纳利自编自导的最新长片电影,讲述了学习设计的小琴从瑞典归国,为追求生活方式的改变,用“断舍离”的6步方法,将与母亲、弟弟同住的堆满旧物的家,改装成极简主义风格的故事。
如果说电影是导演的孩子,《时光机》无疑沿袭了其他兄弟姐妹的精髓。
《36》里一张照片、一刻定格背后的情感与故事,《恋爱诊疗中》里设计师的小私情、小生活、小内心以及职业生活方式。
《死于明日》里对死亡带有禅意的阐释,这些导演前作中的特质无论形式风格、演员表演乃至情绪内核在本片中都有所展现,可以说这是一部处处散发着纳瓦彭家族气息的电影。
值得一提的是,女主小琴的饰演者茱蒂蒙·琼查容苏因因出演《天才枪手》被内地影迷广泛熟知,在作为大女主电影的《时光机》里,她穿梭在友人、爱人、亲人间游刃有余的表演层次和情绪转换都颇具看点。
而拥有忧郁自哀气质的男主桑尼·苏瓦美塔农则是泰国当红影视一哥,同在上升期的两人都曾与纳瓦彭导演多次合作,应该说早已与“彭氏”电影风格高度契合,拿捏剧情人物同样驾轻就熟。
电影伊始,小琴对弟弟说,垃圾袋就像黑洞,(垃圾)丢进去之后就消失了,眼不见为净。
在她看来,避免感情用事要干脆率性一点,垃圾处理似乎会很简单容易。
但导演用出色的电影语言外化了情感,一个个装满的黑色垃圾袋与装不进袋里的旧物堆积在小琴周围形成吞噬之势,是空间的压迫也是情感的讨伐,迫使她不得不重新审视旧物的处理方法及其背后的羁绊。
小琴为了完成人与情感的真正告别,决心找回已被贱卖的旧物,整理清单进行“垃圾分类处理”——一一物归原主。
导演用干净利落的方式在确立故事主线的同时完成了激励事件。
但随着旧物处理的难度升级,诸多故事情节、矛盾冲突随之浮出水面,与前男友安哥的B故事以及父母家庭的C故事、私人感情以及父女亲情也就此展开。
有趣的是,家装改造所需的资金和期限等真正的物质困境,反而被导演设置成了消解小琴情感困境的“帮凶”,促使她快速处理前任旧物和父亲钢琴,顺利解决情感困境,完成分支故事回归主线。
电影的至暗时刻是小琴从家中“逃离”,在曼谷酒店独自度过的新年夜,她对着唯一的全家福进行了最终的灵魂抉择。
电影结尾,克服重重情愫完成了“垃圾分类处理”的小琴看着空荡荡的将要被改造的家,复杂情绪涌上心头,眼泪止不住落下。
这既是女主的高光时刻也是剧情高潮,同时人物也完成了与旧人、旧情、旧事和解与释怀的弧光。
从剧作上看,《时光机》属于完全按照经典剧作法框架进行素材组织的完成度较高的剧情片。
但仍有较多问题可以谈及,比如现女友怎么会穿前女友的衣服?
再比如旧物收藏家的设置严重顺拐。
这两个影响B故事和故事主线的点,其实经不起推敲,只是巧妙的被导演用高效的叙事和紧实的节奏化解了。
而纳瓦彭导演聪明的地方还就在于,总是能用自己特有的影像风格和电影语言,给普世的情感套上一层清新文艺的外壳,从而营造出一种高级感。
《时光机》就是凭借极简主义的概念、断舍离的禅意以及6段式章节这三招做到的,虽然表层的独树一帜只是诱饵,难掩通俗剧情内核,但也确实深得一众影迷的喜爱。
抛开以上剧情解析、章节结构以及个人观点,我看到的《时光机》亦如导演前作《死于明日》由几段物归原主的短片构成,不同的是它们不是散装的仅服务于影片主题的独立个体,而是相互交织服务于主线串联真正起到情节推进、调节情绪之用。
本质上这些被清晰标记了的短片就是一份“垃圾分类处理”清单。
恰巧,垃圾分类在我国正处于起步阶段,在一部泰国小资影片中找到了契合社会主义新风尚和新时代环保新主题的点,我也颇感意外和惊喜。
但《时光机》也再次告诫人们仅仅处理掉垃圾的躯壳而它们的灵魂注定会困扰我们。
下面我将以个人视角梳理出一份泰国姑娘小琴的“垃圾分类处理”清单,以供小伙伴们处理旧情感,“超度”旧时光之选。
一、闺蜜送的CD,情感指数:-5
扔这张CD的时候,阿萍一眼认出并十分生气。
阿萍说,有些事情只因为你自己遗忘了,不代表就会消失,双方都要释怀才算真正的结束。
她说的很对,虽然释怀很困难,但直面问题,将它们物归原主,才能真正达到情感层面的断舍离。
二、女同学的耳环,情感指数:2
归还的很顺利,看着她戴上耳环高兴的样子,我的心情还蛮好的。
三、男同学的黑胶,情感指数:2
当时帮他买的却忘了交给他,我这脑子也是奇葩,多年以后给同学带来了别样的惊喜,很开心。
四、修好的大提琴,情感指数:1
送还时她很生气,责备当时放鸽子的我不可原谅。
我忘记了当时的情形但心生愧疚,暗中观察,最终她还是收下了大提琴,默默说声抱歉吧。
五、前男友的照相机,情感指数:-8
出国前,安哥送的胶片相机,我不但没带去而且还与他断绝了联系,这很难直面还是邮寄给他吧。
拒收?
不原谅我?
怎么办?
硬着头皮也要将极简主义进行到底,断舍离。
归还相机的时候,与安哥在他家门口相遇,空气凝滞。
多年未见他更文艺了,邀我去家里做汤时,心里甚至出现了小波动,直至他的新女友穿着我的T恤出现的那刻。
勉强绷住情绪,极力用安哥窗台上那颗我的盆景撑住场面。
最后在安哥送我出门,四下无人的时候,我彻底垮塌了,但相机终究还是处理掉了。
六、前男友的前女友的东西,情感指数:-4
意外,安哥约晚饭。
他们不会轻易“放过”我的,按我的方法对付我?
当翻看我的两箱属于他的垃圾时,崩坏的心又遭当头一棒,这种方法换到自己身上真的很伤。
由于我的“抛弃”,安哥这几年的生活一团糟,他的“报复”是有道理的,我活该。
七、新婚同学的初次合照,情感指数:5
花了几天时间,照片终于在安哥的硬盘里找到了。
没想到他俩会结婚,他们的初次合照居然是我照的,交付照片的时候,他们幸福的哭了,我被暖到了。
八、硬盘里的老照片,情感指数:-4
与此同时,很多我和安哥的旧照片也再次引发回忆,但我不能影响安哥的新感情,虽然感觉已经在影响了。
由我愚蠢的行为引发的效应显现了,很多事情也明朗了,是他女友拒收了邮件,他和女友分手了,他会一个人离开,他更不会谅解我。
那就让互相伤害达到一种平衡,一切就那样吧。
对不起所有人。
九、父亲的旧钢琴,情感指数:-8
处理旧钢琴是最难的,这关乎妈妈与爸爸的旧感情,但妈妈偏偏比抛弃我们的父亲更在乎这架钢琴。
我让弟弟带妈妈出去玩后快速处理掉钢琴,但只能将自己关在屋里来应对妈妈回家时的指责。
妈妈疯狂地敲打着屋门,我不去看她,戴上降噪耳机闭上眼装睡,眼泪却怎么也止不住。
十、唯一的全家福,情感指数:0
我选择逃避,剩下所有的“垃圾”统统交由弟弟处理。
在曼谷的酒店里,看着那张我儿时生日拍的全家福,新年的气氛与绚烂的礼花盖不住我内心的挫败失落,真正的断舍离或许就需要撕烂过去的一切……全部归零。
十一、空空荡荡的家,情感指数:怀念
这就是即将改造的家的模样,空空荡荡。
我知道镜头在拍,我在看着它,你们在看着流着泪的我,你们都学会垃圾分类了吗?
这份打着极简主义幌子的清单,表层是丢弃无用物品,实质是拾起又放下情感,完成与过往时光的对望以求释怀。
其实真的能释怀吗?
算来算去情感指数都不可能归零。
这种做法或许自私不妥,甚至伤及他人,但也不失为一种人们勇敢看向未来的选择,毕竟我们手头上的这台时光机不能穿梭时空,只能带我们回到过去。
-END-
首发于公众号:辣评社(lapingshe),标题有所改动。
Narrative课程的片单。
先讲表演,女主驼背和不开心脸(又称高级脸)让我不是很舒服,但是算是贴合角色的吧,女主是一个非常不开心的人,把感情藏起来的人。
要不是看到了安哥硬盘里两人年轻时候的照片,我都不知道她曾经可以这么快乐。
讲回剧情。
起初,她为了把杂物堆积的家打造成极简的工作室而断舍离,丢掉好友送的CD,朋友感到非常受伤,“如果你不需要了,就向对方道谢,然后还给对方”。
受到这件事的启发,她开启了物品归还之旅,遇到了一些胜利时刻,朋友们很开心能找回从前的物品。
接着,她的断舍离遇到了瓶颈——前男友的相机、抛弃了家庭的爸爸留下的钢琴。
原本不齿妈妈和哥哥“感情用事”的她,逐渐也掉进回忆的漩涡中。
每样东西背后都承载着一些回忆。
有时归还物品,是找回和他人的连接,但有时是更大的伤害。
在女主的理念里,东西是羁绊,过往是羁绊。
细想好像是的。
让人想起快乐的东西不值一提,因为到现在为止也是快乐的、唾手可得的,空占物理空间,所以可以丢弃;让人痛苦的东西,大多是因为当初的快乐已成绝笔,追而不得,让人抓心挠肺,可又对改变现状无益,空占内心空间,是必须要咬着牙丢弃的。
再把这种理念贯彻更深一点,像甩掉东西一样甩掉一个人。
对现状无益的人,也是羁绊。
先是丢掉属于他们的东西,然后再把这个人从生活中忘记、抹去。
她的理念很明显并不能被所有人接受。
妈妈控诉“你很自私,要忘就自己去忘记,为什么要逼我忘记”,她回答“你很自私,要记得就自己去记得,为什么要逼我们记得”。
然后是前男友,看似对她的回归无所谓,最后终于压制不住自己的愤恨“你很自私,你只是为了自己。
向我道歉,就可以抹去内疚感,然后就不需要负责了。
如果你真的抱歉,当初就不要来道歉”。
她丢掉爸爸的钢琴,逼迫妈妈不得已去面对失去的事实;她的道歉让自己舒心了,却让前男友翻起了过往。
前男友和妈妈都是被抛弃的人。
他们不想要面对现实。
所以,让人痛苦的东西,不要归还。
除非做好了承担责任、做出改变的准备。
否则想要断舍离,就悄悄自己断吧。
不要去打扰别人,不要强迫他人接受。
结尾很耐人寻味。
女主和朋友说:“安哥已经放下羁绊了,跟我讲话语气很正常。
马上也要和新女友搬去新加坡了”(假的)。
说完,有个非常缓慢的推镜头,她的眼里泛着泪光。
她曾经有留下物品的机会,在找回和前男友联系时,她跟哥哥说:“也不是什么都需要丢光嘛”。
但是当她的出现导致安哥和他的新女友小蜜分手后,她终于意识到,如果不想负担别人的期待,就必须斩断这份藕断丝连的感情。
她最终还是丢掉了所有的东西,打造了一件敞亮、干净的工作室,实现了断舍离。
看到有人说女主是在逃避,但我觉得她已经做出了自己的选择,她已经面对了。
这算自己和自己的和解吗?
她的一番操作解开了自己的心结吗?
也许缺憾就是缺憾吧。
无论做什么,都是不可轻易触碰的伤疤。
我已经不知道自己在说什么了
时光机,知道是断舍离的故事。
沿着这条断舍离的线,延伸出来的人的关系故事确实看的我五味陈杂。
女主一开始是个很自我的人。
男女关系上,她觉得前男友不是自己的那个人,分手的方法就是在自己出国留学后把联系方式完全掐断,也不告诉人家。
因为她觉得“你喜欢我那是你的问题我没有必要去为这件事负责”。
三年后被朋友说动,觉得当时的做法太自我了,自己应该为自己做出的伤害去道歉。
男主一开始表现的放下往前看了,而且自己也有女朋友了。
可是后来延伸出来的各种情节后,还是和现女友分手了。
女主来劝他为什么,男主说“你一直都是很自私的人。
你觉得你道歉是为了我吗?
不是,是为了你自己的内疚感和负罪感。
你觉得你道歉之后就把问题抛给我了,如果我不原谅你我就成了那个坏人。
如果你不自私的话,那你就应该一直承受着这份内疚和负罪感活下去。
只要你承认你很自私,继续去过你的人生就好,不要担心,每个人都这样。
”亲情上,她和哥哥和妈妈在小时候就被父亲抛弃了。
但是她妈妈一直不愿意面对这件事,家里还和她父亲走的时候一样。
她想扔掉父亲留下的钢琴,也希望妈妈能走出来过的更好。
她妈妈不让扔掉,她哥哥还找到一张他们一家小时候围着钢琴的照片,一家很幸福的样子。
她给爸爸打电话,问要不要把这个钢琴拿走。
她爸爸竟然连她的声音都听不出来了。
她很伤心的问“我为什么不直接把这架钢琴扔掉?
为什么要去问他?
如果直接扔掉不打电话我也不会像现在这么伤心。
”她和妈妈说爸爸已经认不出我的声音了,他一点留恋都没有我们为什么一定要沉湎于过去。
她妈妈说,我就是不想忘记过去,你为什么一定要这么自私的要我去忘记过去。
她却说,现在是你自私,如果你不想忘记过去那你就不要忘记,但是我们想忘记过去。
最后,她趁着哥哥带着妈妈出去玩的一天,把钢琴卖给了一个古董收藏家。
她也把那张照片撕的细碎。
她妈妈在外面的痛彻心扉的砸门被她用耳麦隔离开来。
最后家里终于被她断舍离的干干净净,她却没有了当时要去做断舍离时那颗无所畏惧的心。
记得片尾曲的一句歌词,翻译过来:生活本身就向着没有意义的地方漂浮,如果现在停下来会不会没有痛苦。
真的其实也没什么可说的,就会挺喜欢这种朴素淡淡的风格,同样是亚洲,可以看到日本,韩国,新加坡,台湾,香港,泰国都可以拍出这种普通人生活的影片,还是我们的生活档次太过高大尚,不对,是因为我的生活太寒酸,无法对国内的影视剧奢华生活产生共鸣。
别的不说的,主题很简单,风格像一阵清风,我们很多割舍不了的,用任何形式去遮掩其实都是在自己骗自己,放下很难,其实努力割舍,我倒觉得不如把它压在大脑底层,有时可能会翻滚一下,但逐渐地也会习惯这样的艰难,克服过了其实想想也不是多么痛苦了,毕竟生活还是要继续的。
用图片代表我对留个阶段的体会吧。
第一阶段,设定目标寻找灵感
第二极端 不要怀念过去
第三阶段 不要有太多感觉
第四阶段 别动摇 要无情
第五步 不要增加东西
第六步 不要留恋
断舍离的痛感
啰嗦拖沓,适合年轻人看看怀念下初恋吧……断舍离真是植入的牵强
每一次视线与器物的交汇如同翻捡着记忆河床的淤泥,唯有再次沉淀,生活的清流才重焕澄明。把时光碎片交还给他人来抵消掉切割的负罪感,其实是自欺的无奈之举。不痛不痒早已流离,念念不忘必有回响。反观自己,偶尔清扫,定时抛弃,但周围承载美好回忆的旧物还是会越积越多。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
“自私”的底色下,潜心建设的断舍离原是为情绪的劳逸而奋斗。当记忆抽离,留下的便只剩下催促不休的真实裹挟。空心横断处,联想也只可死亡。
盆栽和衬衫,混音碟和老相片,替母亲喝一碗她煮的粟米羹,明信片寄不出又扔不掉,“见到你很开心,为什么要骂你呢?”“但是我都道歉了啊!”从因为重要所以不能丢弃,到因为重要所以丢弃,人类自私的几种维度
闪回是电影的颅内中枢错位,而这部只出现了一次闪回的电影,却创造出无数隐没的“闪回时刻”。这种拍法同理于片中贯彻的极简主义(少即是多),即简洁的外壳需要内在复杂的控制,所以本片也只是给到表层的推进,但在无数细节里又能不断调度观众的脑细胞去进行自主补白。讲记忆、抛弃这两个概念和附着其上的情感,都演化出了不断变化的层次,深度契合于当下数学时代碎片化的媒介特性,而好几个揭秘点也因为女主习惯麻木又突然迸发的表演予人痛击。道歉很多时候就是甩掉罪恶感,而人常做的事就是自欺欺人。
前后经历了三次被催眠的过程终于看完了这部电影,茱蒂蒙的《#时光机 》,一部文艺片。节奏非常的慢!以至于看的过程中,我三次被催眠。一部讲述断舍离态度的片子,无关正确与否,只是导演自己的概念,真正的断舍离是要经历大疼痛的,想要完完全全地放下往前走不一定只有断舍离这一条路,而断舍离并非真正放下。否则影片的最后,当女主回到已经空空如也的房子里时,面对此情此景,她不该哭泣,为什么哭了呢?也许因为她那刻突然理解了她妈妈和前男友吧,理解的瞬间,内心有了缺口仿佛这个空空如也的房子一样。
好难看……老唐评价:吃饱了没事干
看来10分钟,有点烦!凭什么别人要按女主的思想来生活
有一种自私叫“伤害了对方过很久才道歉 ”
突然想起那些很久不联系的人,也不知道是谁在抛弃谁,他们大约活在我的某个角落。我是一个很喜欢收东西的人,每一次搬迁都害怕sort out stuff.却因为更害怕一次性地删除,我选择去厘清所有回忆的思绪。这里空间即回忆/情绪,对空间的整理简化对应于对自我回忆的move on. 摄影机推拉建立的空间感,每一个人的屋子即是他/她自己的记忆城堡,殊不知搜索枯肠,只寻得别人的欢笑和自己的苦楚,所以我们按下删除键,留下一间空屋,来容纳我们的自私的灵魂。最后的一镜再现了死于明日里的震撼,就这么个情绪,拍得真好。
导演应该从日本电影里学习了很多。但在人性的透视上细节分不少,重拳一击却没有。
退宿有感:华容道
女主的演技没能交卷,故事还是感人的
导演为了追求自己还不错的设计形式审美品味(不是电影审美),让整个片子就像是追着女主要过往合照的那对新婚老同学的眼泪💧(明显就是滴眼药水),虚假又做作。这也是我放弃设计要做电影的根本原因,我get到了。产品或室内设计的美能第一眼吸引人,但之后使用者的状态才是最重要的,如果被这种美束缚,居家就会变成小红书样板间,而失去真实的生活气息。整部片子只有她妈的表演是最动人的,其他人都是提线木偶。大纲式的故事,追求所谓的氛围和形式美感,不爱。而且就这么点小事,这么点人尽皆知的内核,非要搞的虚张声势,故作深沉,看得我翻了无数次白眼。最后定格在女主的脸部表情,逼着我们去感受她的内心,实在无语,拜托,我都觉得女演员在努力憋哭,都憋不出来了好吗。不是《以你的名字呼唤我》的氛围水准,就不要干这么尴尬的事。
承认自己的自私,继续去过你自己的生活,这大概是听过的最戳心的实话。我想有血有肉的人都无法做到真正的断舍离。
极简主义构图反倒与断舍离的故事本身有些脱节,更像是一个自我而孤单的人为了整理自己的思绪与回忆不惜断舍离的故事
一个自私的文艺婊全程自我意淫 恶心透了
我拿到的东西都让我有怦然心动的感觉。道歉的人总是希望得到原谅来赎罪是最大的自私。从决定还东西开始走向就离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