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我和朋友一起看《爱玛》这部电影,有一句台词是这样的:“当个老姑娘,那确实很可怕。
但是不用担心,因为我会成为一个富有的老姑娘。
只有穷困潦倒的老姑娘,才会成为大家的笑柄。
” 电影镜头里,女主角和女仆缓缓走下楼梯说起这么一句台词,同样身为单身女性的朋友坐不住了。
【敢情穷逼们都不配单身!?
】义愤填膺,活脱脱一个愤世嫉俗的叛逆少女。
朋友今年25岁,金融专业却非搞什么劳什子的摇滚,她在毕业之后义无反顾做了酒吧的驻场歌手,成为了老家亲戚们眼中“乱七八糟”的人。
她的收入一直不怎么稳定,工作环境也没有格子间那么太平,更为重要的是,这些年,朋友的感情生活一片空白,远在老家的父母就差一哭二闹三上吊,骗她回家结婚生子了。
闹得最凶的一次,朋友的妈妈骗她说得了重病,半夜给她打了电话,泣不成声。
朋友深夜坐了火车回老家,还为此丢了酒吧长期驻唱的机会。
结果可想而知,又是一次不欢而散的争吵。
“你一个女孩子不比男人!
过了30就不值钱了,谁还要你?!
你只有嫁了人,以后才有保障,你别犟了,妈妈不会害你的呀!
”这是朋友妈妈语重心长的“忠告”,说话时情绪激动眼眶湿润,好像朋友真是什么不孝的逆子。
她甚至请来了七大姑八大姨当说客,一人一句“为你好”,一人一句“也到了结婚的年龄了”,老派的思想和观念像是一口深不见底的枯井,要把她对这个世界最后的热情都消耗掉。
追求想要的生活,保持理智的单身,什么时候变成了男人才有的权利?
为什么这些事情在女人身上就变成了冥顽不灵?
说到这里,我真的特别特别特别感谢我爸妈没有催着我恋爱结婚。
他们虽然也和寻常父母一样期待我早日结婚安定,但是绝没有朋友的妈妈那样奇葩。
在我的同龄好友带异性见家长、甚至是怀孕生子的时候,我妈羡慕之余还是沉住气告诉我:结婚这事儿不能急,一辈子的事。
我其实没有告诉我妈,我没有遇到过想要共度一生的人,我甚至害怕恋爱和结婚。
是我太倒霉了吗?
我遇到过的男性,他们都是对感情没有很高忠诚度的人,喜欢广撒网,喜欢速食恋爱。
我当然也知道自己几斤几两,不应该好高骛远心比天高。
可是当我真正地降低要求,选择一个合适的对象,安于“平平淡淡”,我发现这背后的真相更叫人难堪。
千万不要以为找一个又丑又一般的人在一起,恋爱就四平八稳了。
举个例子吧,又丑又穷的人可能根本没人喜欢,谁喜欢他他就感恩戴德地睡了,他选择和谁结婚,可能是因为根本没得选。
再打个比方,如果一个人有1000块吃得起海底捞和牛排西餐,但他就喜欢15块的快餐,那他是真的喜欢快餐。
如果他只有20块钱只够买15块的快餐,他说他爱吃快餐你也信?
让他吃牛排吃海底捞,估计比谁都带劲!
所以降低要求,找一个不怎么好看、不怎么有钱、没什么能耐、看起来老实的人,真的是普通女孩儿的保障吗?
不是啊,在他眼里你和15块的快餐一样,但凡有机会,他还是会尝一尝西餐和海底捞。
没钱的男生看起来老实,但是仍然对外在的花花世界充满征服欲,试图在虚拟网络中寻找满足感。
那些有钱的就更不必说了,用金钱来收买人心,在新旧交替间玩着爱情游戏。
前段时间有个段子是这样的:“女孩子不努力,将来可是要结婚的哦”,这句话引来了网友的大批转发。
我记得当时在这条微博底下看到了一个网友评论:男孩子也要加油哦,不然要和大龄老女人相亲了。
你看看,中国的婚恋市场对单身女青年真是充满了恶意,30岁的未婚男性还是香饽饽,经济稳定还可以找年轻靓丽的小年轻。
但是女人就不同了,女人30岁没有结婚,就像是滞销的萝卜白菜,不美观、实用性不强,周围的七大姑八大姨都会替你担心你的子宫还能不能用。
可是30岁之前进入婚姻又如何呢?
婚姻真的能够给予女性最大的保障和安全吗?
完全不是啊!
据2017年可持续发展目标报告显示:中国的已婚女性大多数要付出比男性多三倍的时间在家庭上。
这意味着什么呢?
意味着在已婚男性积累资本、扩充社交、适应社会规则的时候,已婚女性脱离社会,陷入家庭的琐碎,失去自给自足的独立能力,处于一种弱势的境况。
被社会淘汰,被婚姻家庭拖垮,一旦对方劈腿或者提出离婚,那就全完了。
再者,现在的婚姻法只保护了有产者,不管你是不是女人,不管你付出了多少心血,法律是不管这些的,你生了孩子容颜老去没有生存技能又怎么样?
法律不会管这些情啊爱啊,就算你一无所有,比你单身的时候还要惨一万倍,你自己扛着。
所以说,婚姻已经不是女人逆袭的方法,也不该是女人指望逆袭的方法,更不是踏入舒适区的途径,靠自己才是王道。
很多女生可能和我、我的朋友一样处在尴尬的年纪,要做许多尴尬的选择,介意别人的目光,在意他人的言语。
就算现在口口声声说“不将就”,未来的某一天也会被社会舆论“绑架”的身心俱疲,最后选择妥协。
但是茧里还是想在这里跟大家说一下,幸福是一辈子的,选择是自己的,就算暂时经济拮据,银行存款低于四位数,身上最值钱的家当只有一部手机,你都不应该把金钱和单身问题挂钩。
结不结婚,和谁结婚,什么年纪结婚,这些都不是别人可以决定的事情,“女人的幸福”不应该在男人身上得以实现。
如果没有爱情,只是为了所谓的“保障机制”走进婚姻,那大可不必。
婚姻本身就是一个最大风险的赌注,没有人能给婚姻生活托底,我们要赌的是对方的人品、对方的真心。
如果对方是自己深爱的人也就算了,我还愿意去承担这种未知的风险,至少过程是享受的,即使结果未可知我也甘之如饴。
可是你让我因为到了结婚年龄找一个不爱的人走进婚姻,不止结果无法预料,就连过程也艰辛痛苦,这到底是保障还是凌迟的酷刑?
我还是鼓励女孩子们能够对自己热爱的事情全力以赴,对婚恋保持理性和坦然的态度。
用最大的勇气面对生活给我们的暴击,不管何时都有面对暴风骤雨的能力。
我们应该拥有保全自己的机动能力,有独立的人格,有赏识自己、认同自己价值的社交圈,遇到真爱的时候,好好去爱就可以了。
别让迂腐的“大龄婚嫁论”绑架你,没有该结婚的年龄,只有该结婚的感情,如果婚姻不是锦上添花的事情,三思后行。
简奥斯汀是我比较喜欢的作家,她的作品改编的影视作品我基本上都会看。
《艾玛》的改编作品里这部算是合我心意的了。
英伦乡村的田园风光,绅士淑女的衣香鬓影,有情人终成眷属的花好月圆结局,无不透着老式英伦风的浓浓温情味道,让人心生向往。
简对艾玛这个人物应该比较偏爱吧,她曾经形容艾玛是“除了我以外,没有人会喜欢的女主人公”。
但这个剧里的艾玛我很喜欢。
一个美丽而骄傲的姑娘,有时候犯了错却不自知,尤其是她对哈丽特婚姻选择的干涉,的确会让人觉得有点过分,但只要有人点出她的错误后,她还是很能反省的,并且她会诚挚地去弥补。
总的来说是一个很可爱的姑娘,充满了青春和生命的活力。
这一点演员本人功不可没。
一开始看这个BBC的电视剧 我其实有点排斥 因为感觉不对 就是它不对我的口 但后来抱着看看完的心态 我一集一集一共四集都看完了在最后一集的时候骗了我的眼泪 这个像兄长像爸爸一样的男人陪了艾玛那么多年 从小到大 然而他从来不多说一个爱字在她面前 比起花言巧语 做觉得对她好的事 指导她做对自己好的事 就是这个男人 一点一点温暖了艾玛的心扉 让一个本来想不结婚的old maid 变成了一个幸福的女人 让我不禁想到那句略显俗套的话“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Emma艾玛# 这是由简奥斯汀的小说改编的 什么时候要去看一下
很辛苦的截图 拼图 希望有人喜欢💓
我倒愿意 把这部剧看成一个女孩子的成长一个天真的女孩子 喜欢撮合别人 以为自己可以一眼看出别人的小心思 全然不知爱情的无常 人心的叵测 mr.elton让她开始明白 开始成熟 而 frank churchill就让她彻底明白了自己的心让我想起了自己的19岁 那时的我是不可能看懂这部剧的 BTW Austein写了半天还是把同一个阶级的人match在了一起 地主和地主的女儿 农民和私生女 甚至两个从小家道中落被迫送走的孩子 不得不说 门当户对 是永恒的真理BTW 2.0 this is the most romantic romance haha... u watched her born, watched her grow up, watched her become mature. then u married her, grow old with her. u two r bound together! how romantic! lucky emma!
故事讲得很是明媚可爱,但Romola那张表情丰富的小脸亮出来的时候,就知道这不是JA。
这只是一个关于Emma的故事。
无论景色和演员再怎么养眼,都很难再有那种看Kate版Emma时那种心领神会的感觉。
Romola的表情,有很赞的时候,其中的表现力可以把Emma的感情变化说得清清楚楚。
当然演得太现代是另外一回事。
习惯了,不再抱着当JA看的心态,也怪有乐趣。
十分喜欢Jonny Lee Miller的Knightley,虽显得年轻,但在教训Emma时感觉一点不差,还有就是可能和Romola在一起太登对的缘故,舞会那段又纯粹是让大家狠狠陶醉一把,以至于到了(颇为拖沓冗长难看的)最后一集,两人之间的表白反而没了味道。
Harriet长得比以往几个版的都好看,但演起来实在没感觉。
Blake Ritson的Mr. Elton……真是几个版本来最极品的Elton,叫人一路看一路喷,在Romola跟前那表情真值得回味啊~以往版本的Mrs. Elton都是被我忽略的,但Christina Cole出场,和Blake Ritson两人搭得那叫一个琴瑟和谐。
(-"Biscuits dear." -"Absolutely")至于Frank Churchill……不得不说Rupert Evans的形象大大让我失望了,还是怀念他在North & South中虽然戏份不多但极叫人喜爱的Frederick。
我从来没有那么讨厌过Frank Churchill这个角色……至于Jane Fairfax……形象塑造得如此失败!
看完这版Emma后第一件事,便是翻出Kate版中Jane出场的那一段,在Miss Bates的絮絮叨叨中Olivia Williams静静的几个微笑,波澜不惊且落落大方的答语,以及Kate和她之间的几下目光交流;还有一段,便是Kate向Olivia问起Frank Churchill,一个心里好奇又不想显得太急切,另一个回答保守小心却表现得自然得体——画面虽然陈旧,内景虽然昏暗,但这两个演员几个简单的眼神、没有任何夸饰的台词告诉你这就是JA!
这版Emma中让我格外喜欢的便是Jodhi May的Miss Taylor和Michael Gambon的Mr. Woodhouse。
可惜这两人的戏份到后来越来越少。
Jodhi May的表情并不外露夸张,但也是极其会说话。
Michael Gambon真是看到现在最可爱的老爹,在这个版里也只有在看他的时候心里才升起那种熟悉的JA感。
那围紧围巾、捏捏报纸的几个小动作,都感觉是书里蹦出来的。
看第一集时觉得很新,也有点不习惯,但看到末尾Emma和Knightley吵架的那一段很是喜欢心想若能就这样拍出点花样来说不定也会是一版很精彩的Emma。
看完第二集开始生出些希望并期待着,谁知到了第三集就乱了,第四集的节奏和叙述简直有点莫名。
其实四集中加了不少很不错的细节,把一些生活化的场面也展现出来,但许多人物都并没有得到从容的铺陈。
刚开始有一个讲故事的声音,给Emma、Frank和Jane之间仿佛弄出了些维系,但这个主题到后来显得零碎得很(Jane的台词都没有给够几句),最后只是把该有的情节、镜头一个个走一遍,勉强画圆了句号。
这个故事远可以讲得更好些。
在Woodhouse宅前的大草坪上,Johnny Lee Miller眯着眼看着对面的黄裙姑娘。
他们已相识十数年,他见证她从幼儿长成少女。
她幼年失恃,她开朗活泼,她独立自主,闲着没事干还当起了红娘乱点鸳鸯谱。
在这时刻,他却有些想笑。
这可真是知根知底,比那Darcy与Lizzy数次短暂的针锋相对要细水流长,比Edward和Eleanor的分离和误会多了相互理解。
Romola Garai双手攥着裙子,声音颤抖着说,we are old friends. 你有什么话,请你好好想想再说。
噢,为什么总是晚了一步,她想。
刚刚真应该躲在树丛里不出去。
却未曾想,JLM在阳光下说出了奥斯汀六部小说里面最美的一句话。
If I loved you less, I might be able to talk about it more. 我想,写到后面,年纪渐长的Jane Austen也变得现实了吧。
巧言令色又怎样,自己想一想Edmund和Fanny以后的日子就觉得故事里的happily after,悬。
2005年瓢泼大雨中,MM一脸深情对着KK说了一长串话,那又如何。
比不上Wickham的那一笑。
还是一句“dearest Emma”好,正符拙嘴笨腮之徒如我的胃口。
他还记得她曾说没看过海。
于是,片子的结尾是两公婆傻乎乎的站在海边,Emma懒理乱飘的金发,一脸傻笑。
观众也心满意足地把电脑合上,不必去担心他们以后的日子。
对奥斯汀小说的好感很大一部分源自对欧洲乡村舞会的情有独钟。
去德国正好赶上Tanz in den Mai(舞进五月),终于体验了一回。
4月最后一天晚上,大家会通宵达旦地尽情跳舞,迎接春天的到来。
年轻一代大多蹦迪,而我去了一家传统小酒馆。
镇上男女老少伴着欢快淳朴的民谣拍拍手呀跺跺脚,和摇曳的烛光相得映彰。
有些还要转圈圈,交换拍档,但这种社交一点也不累人。
一曲尽了,可以到走廊小酌一番,听提琴声从门缝里漏出来。
啊,春风沉醉的夜晚。
舞会在奥斯汀的小说里可不仅仅是年轻男女社交的乐子。
求偶,才是其中最令人兴奋的部分。
剧版此番给了Knightley很多特写,让观众得以一窥他的心事。
开场舞:镜头落在人群中神采飞扬的Emma——嘴角上扬;随着舞伴Churchill爽朗的笑声闯入——笑容敛去;画面之外传来关于两人登对的议论——眼帘低垂。
候场间歇:聊到一半,Emma被Churchill拉去继续跳——脸一下子拉得老长。
Emma和Knightley共舞:小说里其实没有展开,但在剧版却是浓墨重彩的一笔(BGM: The Last Dance),日后也多次闪回。
个人感觉其中最值得玩味的,莫过于舞会次晨的余音绕梁。
书是这样写的:This little explanation with Mr. Knightley gave Emma considerable pleasure. It was one of the agreeable recollections of the ball, which she walked about the lawn the next morning to enjoy.—She was extremely glad that they had come to so good an understanding respecting the Eltons, and that their opinions of both husband and wife were so much alike; and his praise of Harriet, his concession in her favour, was peculiarly gratifying. 而屏幕上,Emma正坐在窗前弹钢琴。
那琴声稀稀拉拉,演奏者似乎心不在焉,又滴滴答答的,踏准了心跳的节拍,每一键都敲在心上。
仍未散去的,正是昨晚激荡起的涟漪。
这份令人回味的感觉,是爱情吗?
这次演爱玛的是在《赎罪》里演妹妹的萝玛拉.嘉瑞,开头十分钟没把她认出来,毕竟清汤挂面的分边童花头和细碎小卷发髻是有区别的,还有护士服和维多利亚式高腰线长袍完全改变了一个人的形象。
待认出之后,才感叹一个演员的可塑性,世上确实有千面人的存在。
在《赎罪》里,她一脸的严谨肃穆,小小年纪就担负了过多的心理罪恶,脸上的笑容也是一闪而逝,带得更多的掩饰。
而爱玛,是全然不同的,她在这里,用毫无心机的笑容,带着俏皮爱娇式的欢喜,心无城俯又得意洋洋,完全演活了奥斯丁笔下的爱玛。
并且大段的台词,飞快的语速也说明了她的功底。
虽然她长了一张长圆脸,但丝毫不减她的娇俏,是可以让人信服的觉得,奈特利先生是有充分的理由爱上这个冒失的比他年轻得多的小女孩。
要说遗憾,就是这个奈特利,看上去太年轻了,不像是个比爱玛大上十六岁的人,两人站一块,分明是一对年貌相当的青年情侣。
并且太强壮有力,与书中的描写有出入。
是不是从柯林菲斯开始,奥斯丁的男主角都走肌肉路线了?
当年那文质彬彬的劳伦斯奥利佛式的优雅英伦情人不再是潮流。
当然男主角年轻强壮不是什么坏事,看着养眼就成。
总比95版那个强壮丰满不年轻的伊莉莎白要来得受欢迎。
这个版本还有讨人喜欢的地方,就是用镜头来告诉你一个美丽的英国乡村。
花园,森林,山岳,宅坻,春天的蔷薇夏天的草地,无处不美。
女士的高腰长服虽然没有漏斗形裙子漂亮,但配饰细节却无不用心。
爱玛长服里的白丝衬衫换了多件,每一件精致漂亮,外套的呢面料也有羊毛的质感,不是现代化纤。
可叹的是我们有许多的古装片,穿的服装什么尼龙纱化纤布都弄上去,又轻又薄,像地摊货。
以为隔着屏幕观众辨认不出吗?
镜头从来都是放大细节,彰显局部的。
这个片子的片头也很好看,剪纸的应用,把“两寸象牙”的感觉又加深一层,那些古老的风情画啊,那些过去的好时光。
爱情是一场残酷的八卦,如果你不幸只是主角身边的陪衬,那么你就注定要身受其害;如果你足够聪明能巧妙使自己远离八卦中心,那么恭喜你加入了单身社会。
每当BBC推出名著改编的新剧时都会感慨,英国名著真多呀!
就拿简•奥斯丁来说,她的每一部作品都被大家翻拍的不亦乐乎。
于是,在每个版本之间比较成了简迷们的一大乐事。
看09版的《爱玛》的时候,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女主角话多的缘故,给我的直觉这就是由N多对恋人组成的全民八卦下爱情。
《爱玛》,从故事开始到结束一共出现了5对新人,按照时间先后的顺序分别是:泰勒小姐和维斯顿先生。
埃尔顿先生和埃尔顿夫人。
弗兰克•丘吉尔和简•范肯斯爱玛和奈特利先生赫瑞特•史密斯和罗伯特•马丁我们都知道简姨妈善于撮合人,在她的其他作品中,恋人们与恋人们之间都是平行关系,他们都是以家庭为单位,姐妹或表兄妹之间同时进行的。
像在《爱玛》里这种交错复杂、误会百出的关系网实在是独具匠心。
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状况,爱玛是主犯,正如奈特利先生在影片里所讲的,爱玛把她周围的人当做婚礼游戏中的玩偶,加上弗兰克•丘吉尔和简•范肯斯这对地下恋人扰乱其中,最终的受伤最深的,是地位最低的,不知道自己亲身父亲是谁的赫瑞特•史密斯。
不知道是不是因为《爱玛》成书较晚,《曼斯菲尔德庄园》之后简姨妈的魔法棒就不再垂青于灰姑娘了。
赫瑞特境遇有点像《红楼梦》里面的丫鬟,长的如花美眷不次于小姐,但是身份底下,加上那时候英国的绅士不搞贾宝玉那一套,所以命里注定没有罗曼史。
但是有时候命运就爱和底层人物开个玩笑,泰勒小姐出嫁后,当地首屈一指的女贵族爱玛失去了陪伴,就在这时,美貌的赫瑞特走进爱玛视野。
(进入上流社会还是要靠脸蛋呀)爱玛决定栽培赫瑞特,并把她嫁给一个绅士。
但实际上爱玛给赫瑞特的只是一种错觉,她让赫瑞特误以为这就是爱情。
在爱玛那个世界里,赫瑞特充当的只不过是一个旁观者的角色,只是赫瑞特自己不知道,她把自己当成主角一样去爱,最后落的满是伤痕。
还好,简姨妈最后魔术棒一挥,把她指配给一直在原地等她的罗伯特•马丁,算作安慰奖。
赫瑞特最初在埃尔顿先生对爱玛的追求中担任配角。
埃尔顿先生因为对自身条件评估过高,动了娶爱玛的念头,并对她大献殷勤。
爱玛当然想都没想过,所以,当埃尔顿先生像苍蝇一样环绕在她身边时,爱玛理所当然的认准了埃尔顿先生爱上了赫瑞特。
结果大家都知道,赫瑞特在她自己幻想中的爱情中失恋了,她痴情的收藏了一支埃尔顿先生用过的铅笔,对着它伤心了好长时间。
直到她又陷入另一场她自己虚构的爱情中,只不过她那一次她无意中成全了故事中真正的主角。
弗兰克•丘吉尔和简•范肯斯是故事中的大赢家。
倒不是这一对智商有多高,掩饰的有多好,只怪人们太八卦,把一段地下恋情粉饰的扑朔迷离、险象环生。
在这一阶段的故事里,(因为这段是主要故事,所以涉及到的人也达最大限)担任配角的分别是:爱玛、奈特利先生、赫瑞特还有一个更无辜的、从未出场的迪克逊先生。
弗兰克•丘吉尔无疑是最会炒作自己的人。
他一次次的放话自己要回家,一次次的没有兑现,英国的乡下本来谈资就少,弗兰克的出现就成为大家的焦点,每个人都对他的出现充满的期待,爱玛当然也不例外。
其实,当弗兰克还没出现时,爱玛就已对他充满了好感。
爱玛对弗兰克的好感直接导致了奈特利先生对弗兰克的反感。
可惜奈特利先生太含蓄、太绅士了,人们根本没想到他和爱玛那块,反而将他和简•范肯斯扯在一块。
爱玛听到这段八卦时表现的酸溜溜的,她凭着自己和奈特利先生多年的老交情打探他和简•范肯斯之间传出的绯闻。
奈特利先生的回答足以使所有的花痴顿足:范肯斯小姐,我想即使我向她求婚她也不会同意,而且我相信我也永远不会向她求婚的。
简•范肯斯是全书中最不动声色的人物,体弱文静的她,早已和弗兰克私定了终身,她守着自己的秘密,任人们对她和另外一个虚构出来的绅士进行猜测,一架神秘的钢琴,一封冒雨娶回的信,她守着自己的心事,心酸、甜蜜都留给自己,也从来不八卦别人,天哪,怪不得爱玛不愿意和她做朋友,这样的极品在21世纪也很难找到闺蜜,当然她们大多都有男朋友。
又轮到赫瑞特了,她在任何一场罗曼史中都不能幸免。
一群吉普赛人袭击了赫瑞特,弗兰克即使救了她,那时爱玛对弗兰克的悸动已经减弱了,她又一次盘算着说不定赫瑞特的天子就是弗兰克,很多绅士,如果这个绅士爱上了一个女人,他是不会在乎这个女人的地位的。
赫瑞特记住了爱玛的话,并把这番话当成是爱玛对自己的鼓励,当时,她正幻想着奈特利先生爱上了自己。
奈特利的表现的确是让人觉得他不在乎赫瑞特的出身,那是因为他根本没爱上她。
他之所以邀请她共舞是因为他看不惯一个女孩受到伤害,他想多了解她是因为他正在替罗伯特•马丁考察赫瑞特。
但是赫瑞特理解错了,她把出自一个绅士的好心理解成了爱情的迹象,毕竟,在所有赫瑞特虚构的绯闻男友中,奈特利先生是最够格的。
赫瑞特把自己和奈特利先生的“恋情”告诉爱玛,爱玛如当头一棒,她发现自己早已爱上了奈特利先生,可是一切都太晚了,太晚了,还是她自己一手造成的。
虽然结局大家都知道,但是发现爱情这种情节我看的还是不亦乐乎,爱玛回忆着她和奈特利先生的点点滴滴,他们共舞的情景,以后这一切永远都不会发生了,赫瑞特将会成为“奈特利夫人”,而她,只能在自家的大宅子里孤独终老,(除了几个外甥会来看望她,还是为了继承她的财产)当然,这一切都是在赫瑞特的幻想之上的附加品,是《不见不散》里葛优在灰机上做的一个梦,是导演的一个小煽情,不算数的。
在简•奥斯丁的世界里,主角手中永远握着幸福的权利。
奈特利抱着必败的信念向爱玛表白心意,爱玛这才明白了,简姨妈在这里的原文是:——that Harriet was noting;that she was everyting herself;(赫瑞特无关紧要,她才举足轻重)这可是给所有灰姑娘们的赤裸裸的警告啊!
赫瑞特的这段罗曼史最终以撮合了爱玛和奈特利告终,她像那块玉,在花柳繁华地、温柔富贵乡走了一遭,可惜她没有看破红尘的大智慧,她乖乖的服从命运的安排,回到她的命运发生转机的地方,好像只是经历一场大梦,梦醒了,她就搬进了罗伯特•马丁的农场,那里,她是主角。
“只有穷困潦倒的老姑娘,才会成为大家的笑柄。
”——爱玛
简奥斯汀这个有毒的女人,就是这么矛盾,一个终身未婚的女人,总是能够写出这么深入人心的爱情喜剧。
不管是对各个人物的内心描写,还是人物之间的冲突,剧情的发展,情节的细微处理,令人叹服。
BBC出品的迷你剧,让人在一场风光大片中谈情说爱,是一场视觉盛宴,也是一场故事会。
爱玛,一个伶牙俐齿的姑娘,喜欢当红娘,乱牵线又自以为是,经过了各种错误和奈特利的激烈吵架提醒经过之后,终于知错能改,善莫大焉。
影片印象最深刻的是爱玛对贝茨小姐的评价。
贝茨,是海伯里穷困潦倒的老姑娘,侄女简从小被送走,带着不会说话的老母亲生活,生活唯一的兴奋点是收到简的信并与他人分享。
爱玛一开始讨厌贝茨小姐的唠叨,讨厌贝茨每次对简的夸赞,字里行间,透露出对贝茨些微的蔑视。
爱玛与闺蜜哈莉特的对话充分体现了艾玛对贝茨的蔑视:哈莉特:我很好奇,你为什么不结婚,你如此天生丽质。
爱玛:我连结婚的打算都没有,届时许多优秀的男子会找上门,就算如此,我也不为所动。
哈莉特:女人有这种想法真是太奇怪了。
爱玛:若我深陷爱河,也许想法就不同了,可惜我始终芳心未动。
婚姻根本就不适合我,而且我觉得我可能永远不会结婚。
既然情愫未到,我又何必改变现在的状态呢?
我衣食无忧,生活充实,我不相信在哈特菲尔德有哪位主妇能比我现在过得还幸福。
但当个老姑娘就像贝茨小姐那样,那确实可怕。
如果我沦落成贝茨小姐那样愚钝不堪,四处唠叨鸡毛蒜皮的琐事八卦,那我明天就去结婚。
但是不用担心,因为我会成为一位富有的老姑娘,只有穷困潦倒的老姑娘,才会成为大家的笑柄。
奈特利下棋失神,细节处理妙极了
爱玛的精彩言论,与亦舒的不谋而合:我要有很多很多的爱,如果没有爱,我要有很多很多的钱,如果没有,有健康也是好的。
简奥斯汀巧妙地塑造了贝茨这个穷困潦倒的老姑娘,大概真的是同情的。
通过爱玛之口,说出了女人结婚与否的不同生活状态:如贝茨般一生遇不到真爱终身未婚又生活穷困潦倒、如爱玛年轻时般不执着于爱情思想独立的精神富有。
你要么有钱,要么有爱,物质和爱情,总要有一个,人生才不至于穷困潦倒到让人蔑视。
当然,爱玛心理的转变是在出去旅游之后。
爱玛提议去旅游,一群人围坐一起,没有人说话,于是弗兰克提议,每人说三件愚蠢的事,贝茨马上精神抖擞,爱玛立刻开玩笑:你可以说,但是前提是你不能超过三。
于是场面陷入了尴尬,大家都觉得爱玛说话过分了,印证了那句话:最大的玩笑背后都隐藏着内心的真实。
艾玛向贝茨道歉奈特利说:随着时间的越长,她过得越穷困潦倒,你应该同情她,而不是蔑视她。
从这里开始,爱玛才真正审视自己的言行举止,知错能改,最后提着食物去找贝茨小姐,说:我父亲,我,奈特利,都会是你的朋友。
最后,因为爱玛错误的乱牵红线终于真相大白后,爱玛终于认真审视自己的内心:我一直为别人牵红线,而忽略了自己心中的爱意。
终于与奈特利表明心迹,终成眷属。
呼应了开头爱玛的一番言论:你要么成为一位富有的老姑娘才有更多的信心和能力不顾一切,要么就认真审视自己的内心寻找真爱,如果两者都没有,那你就只是一穷困潦倒的老姑娘!
这一版的光打得极好,美轮美奂。BBC的JA都是精品。
我怎么觉得这个故事爹味十足呢。。
看第四集前本来是想给四星的。 M.K.和Emma的对手戏精华全在争吵段落,结尾时完全没有火花。
很完美的Mr.Knightley,演员是曼斯菲尔德庄园1999电影版的男主,这次的表演很精彩,似乎就要赶上Mr.Darcy在我心中的地位了>//< 另外,Emma她爹原来是邓布利多啊XDD
真木有感觉
就演员来说男人都很帅 鸟很大。剧情的话最爱奈特利 最讨厌爱玛大傻逼 应该是师传泰勒
BBC版比美国版好得不是一点半点!故事交代清楚,感情超级细腻。Emma终于和Knightley!奥斯汀看多了会不会中毒哦:p
Mr Knightly!!!
改编过于modern & liberal,不太忠实原著,很多对白场景全是编剧想当然,但可以看出细节处对Knightley表白给足了铺垫。这一版的表演全靠Romola Garai和JLM顶着了,Michael Gambon也好得没话说。Romola的Emma非常有生气,但有点活泼过头,JLM的Mr Knightley倒是最好的之一,很欣赏。其他演员太呆了(Mr Elton演得挺好的,这本书里最难演出名堂的角色是Jane Fairfax)。97年的版本整体比这个好,除了Mark Strong的奈特利先生有点暴躁...
爱在身边勿望远。
没看完,对于这种乡村长舌妇实在是爱不起来。
非常讨厌艾玛让人难以忍受,我对她的看法就像她对牧师夫人的态度一样。艾玛,最讨厌的女主,这个角色让人作呕。
迷之尴尬的男女主 本来原著就让人讨厌 女主把emma的讨厌+max,求求您别再瞪眼珠嘞 还有那男主 您是Sherlock吧 完全不Mr. knightley啊 一出场我就跳戏
这个艾玛真的很三八。
我怎么那么不待见爱玛的性格。可能贵族的生活就是这样吧。她和Harriet Smith的友情就TMD是个错误。感觉Harriet有种被愚弄的感觉。
没看过原著先来看电视,就,觉得艾玛挺烦的啊
这版的女主的演技相当无感,聒噪八婆乱点鸳鸯。终于有一部BBC古典剧看的心烦了。除了女主一切美好,阳光明媚的乡村,典雅的庄园,舞会好欢乐,告白好感动,更有那几张熟熟的脸,米福Knightly好帅好帅,duke版elton,二小姐的老男人,还有邓布利多爸爸!配乐一贯美好!如今越来越无法苟同austen的观点
Very lovely indeed.
新年可以许愿是么。。。那么来年的愿望就是赐我一枚英伦小帅哥吧【星星眼】。。。
原本钟爱奥斯汀,可是艾玛本身就是我最不喜欢的奥斯汀女主,然后这版女主那一演戏就乱飞的五官更是把艾玛讨厌程度拔高一截。现代装还挺美的,古装脸型硬伤,仪态又差,一说话就伸脖子张嘴巴瞪眼睛。自以为很活泼可爱,简直像一头自作聪明爱抬杠的笨鹅,和简一比就更蠢笨了,脑子蠢真就别自作聪明到处抖机灵献宝了,性格又婊。势利又多管闲事伤害哈莉叶那么深。还好哈莉叶是呆萌小天使,一直坚定不移的把爱玛当挚友,结果这个挚友在感情上连坑她几回,这要换国产剧女二早黑化了。话说女主本来就不是个讨人喜欢的人设为啥要找这种演员来演啊,不是更招人厌么。全剧的男人除了男主都很讨厌,全剧的女生除了女主都挺好,因为讨厌女主我连Eilton那个讨人嫌的老婆看起来都觉得顺眼了,每次看她故意怼女主就莫名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