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盟军夺宝队

The Monuments Men,古迹卫士,古文明救兵(港),大寻宝家(台),遗产护卫队

主演:乔治·克鲁尼,马特·达蒙,比尔·默瑞,凯特·布兰切特,约翰·古德曼,让·杜雅尔丹,休·博纳维尔,鲍勃·巴拉班,迪米特里·列奥尼达斯,尤斯图斯·冯·多赫纳尼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德国语言:英语,德语,俄语,法语,弗拉芒语年份:2014

《盟军夺宝队》剧照

盟军夺宝队 剧照 NO.1盟军夺宝队 剧照 NO.2盟军夺宝队 剧照 NO.3盟军夺宝队 剧照 NO.4盟军夺宝队 剧照 NO.5盟军夺宝队 剧照 NO.6盟军夺宝队 剧照 NO.13盟军夺宝队 剧照 NO.14盟军夺宝队 剧照 NO.15盟军夺宝队 剧照 NO.16盟军夺宝队 剧照 NO.17盟军夺宝队 剧照 NO.18盟军夺宝队 剧照 NO.19盟军夺宝队 剧照 NO.20

《盟军夺宝队》剧情介绍

盟军夺宝队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1944年,德国纳粹战败前夕。为保护人类所共有的艺术瑰宝免遭恶意损毁,罗斯福总统授意成立一支盟军夺宝队,该队伍由弗兰克·斯托克教授(乔治·克鲁尼 George Clooney 饰)领军,网罗了詹姆斯·格兰杰(马特·达蒙Matt Damon 饰)、理查德·坎贝尔(比尔·默瑞 Bill Murray 饰)、沃尔特·加菲尔德(约翰·古德曼 John Goodman 饰)等散落在各界的艺术领域精英人才。德国人全线溃逃,夺宝队一路追踪,挽救了不少珍贵文物。当他们抵达巴黎时,见到了曾在德国人麾下管理艺术品的法国国家博物馆雇员克莱尔·西蒙(凯特·布兰切特 Cate Blanchett 饰),在她的协助下得以令无数的瑰宝物归原主。这是一场关系着人类遗产的战争,争分夺秒,不容喘息…… 本片根据二战期间发生的真实故事改编。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表情奇幻冒险机动奥特曼:崛起相对宇宙第二季NaaiSekarReturns迷雾在一起世纪之约曼哈顿女佣我只是还没有全力以赴计划赶不上变化歌舞伎町夏洛克地铁惊魂R.L.斯泰恩怪物镇:灵魂密室我们之间没有的梦物语腐坏之巫姚明年驱魔人前传奇怪的她罪城苏布拉:风云再起白夜最长时幸福已逝胜者为王4争霸我的美丽王国刀光枪影飞龙在天勇探五人组不完美逃脱变化的季节恐怖故事:暗夜行者

《盟军夺宝队》长篇影评

 1 ) The monuments men《古迹卫士》:炖成肉粥的龙虾

情人节的晚上电影院里都拖家带口的;有看琼瑶片《Endless Love》的,有看科幻片新版《机械战警》的,有带着娃看《冰雪奇缘》的,我们看的《古迹卫士》算是偏文艺的一类。

二战中纳粹疯狂掠夺价值连城的艺术品,许多珍品毁于一旦;美国派出不谙军事的艺术工作人员,组成古迹卫士,在欧洲艰苦卓绝的环境中挽救一件又一件的人类珍宝,这样的素材简直是龙虾,随便清蒸红烧都是佳肴。

可惜克鲁尼有心无力,拍成了普通肉粥。

在我看来,他既想走文艺路线又想走商业路线,所以既有文艺片的老戏骨,又有开不断的美国玩笑,既有长篇大论的过分煽情,又有坐怀不乱的隐忍感情,结果,把龙虾生生炖成了四不像。

我不想说这部电影是部失败之作,因为故事完整,演技一流,整体风格也从服装、音乐和美术设计上体现出来了,是部值得一看的片子。

但看完之后,觉得满心惋惜,正如IMDB上一篇影评所说,这远不是今年最差的作品,但却是今年最让人失望的作品。

的确,个顶个的老戏骨,从Bill Murray到《唐顿庄园》的老爷,从帅哥达蒙到冷艳女神凯特·布兰切特,这么多一流演员,一流素材,随便找一个有经验的导演来拍,都能拍得比这好上很多。

也有可圈可点的细节。

在家人送来的战地包裹里,雪花和简陋的浴室中飘下的圣诞歌声映衬着失血过多,走向死亡的伤员和向医生伸出的、最后绝望的想要抓住生之希望的手;看到美丽的马匹幽默之后突如其来的战斗、牺牲;在废墟上的枪战和那句“I am about to”;玛多那雕塑下宁静却残酷的死亡;还有音乐与服装风格,都是不错的东西。

另外,老演员们的表演真是惊艳!

姜真的是老的辣。

凯特布兰切特要是凭《蓝色茉莉花》拿了今年奥斯卡的最佳女主真是实至名归,她在这里的一颦一笑都把敌占区下一个外表保守、感情隐忍的中年女秘书表现得淋漓尽致,真是每个镜头尽可玩味。

这么多优质原料没能拍成另外一部《虎口脱险》或者《美丽人生》,真可惜。

如果克鲁尼能把有限的两个小时多用于人物性格的描写而不是一而再再而三的笑话(说实在的,那些笑话挺好笑的,但冲淡了很多主题);如果能把长篇大论的政府报告缩短为几句隽永的话(Donald的那封信其实就表达出了),找个完整的主题把故事从头到尾串得更顺畅一点,一部佳作就横空出世了。

克鲁尼第一次当导演(据大家纠正说,其实不是第一次了),还是太稚嫩了点。

最后说一下这个故事本身的价值观问题。

我以前是坚定的人本主义者,觉得世界上没有什么东西比人的生命更加珍贵。

但现在我的看法有所改变,比如这部电影中米开朗基罗的雕塑,雷诺阿的画;这个世界上是有一些比个人生命更珍贵的东西的。

正如影片中所说,“这些艺术品是整个人类现代社会的基石”,有的东西,值得牺牲人的生命去挽救,因为如果没有了这些东西,那人类的存在与动物也就没有区别。

王小心的影评:http://www.wangxiaoxin.net

 2 ) 令人失望的乔治克鲁尼

警告!

警告!

如果你热爱电影,如果你想观看此片但还仍未观看,请务必慎重考虑你的决定!

三思!

再三思!

想打发时间者除外,oh,wait a minute,这么说是很不恰当的,因为观看这部电影只会使你的无聊时光加倍漫长!

我对该片期待已久,此片与天才眼镜狗一起登陆国内让我很是开心。

观看此片前我在豆瓣查了影评,竟惊奇地发现评分不满6分,而且很多人只给了一颗星。

然而我还是天真地期待着用自己的眼睛发现真相,结果。。。。。

惨不忍睹。。。。。

一言以蔽之,情节拖沓,结构散乱,人物形象模糊,整个故事糟糕透顶。

无论小说还是电影都是在讲故事。

故事有四个要素,主题,结构,情节,人物。

从主题来说,该片无疑是纪念二战中为保卫各国艺术品不被德国窃取和破坏而勇于奋战甚至不惜生命的英雄们。

这个主题很好,十分高大上,然而绝大多数电影都有一个高大上的主题,光主题好是不够的,它需要其他三个要素的支撑才能完美地表现出来,否则就会沦为单纯的说教。

先来看情节,这时就有一个问题摆在我们面前,这部电影有情节吗?

真的有吗?

怎么比混在一堆沙子中的一粒沙子还难找啊!

内容既拖沓又无聊,本人几次欲中途离场,然而还是天真地认为临近结尾处会掀起一次高潮,结果苦苦等待两小时,等来的却是一苏联战士的一脸傻笑。

话说这苏联战士好歹是个军官,明明被美国人摆了一道却还对着镜头笑得一脸灿烂而且此镜头还持续了好几秒,导演你到底是要闹哪样那个人是你亲戚吗你非要给他个镜头?

再看结构,此片结构极其散乱。

导演似乎不知道什么是起承转合,把一个好故事讲的犹如一杯蒸馏了8次的水一样无味。

故事毫无起伏,就像一个在医院去世的人的心电图一样一路平直。

正常的故事如水流一样忽急忽缓,而此片不停地舒缓抒情。

整个故事毫无连贯性,导演似乎试图用散文的模式来讲一个传奇故事,然而人家散文是形散神不散,各部分间在精神上是联系紧密的,此片却是由各个几乎毫无关联的小片段拼接而成,就像用一根绳子串起的各种材料碎片,而导演说这是一根项链;就像用一堆碎布胡乱拼出的一个矩形,而导演说这是一幅画。

最后是人物。

人物本该是一个故事的灵魂,想想那些好故事中的人物,三国中的关张诸葛,笑傲江湖中的令狐冲,泰坦尼克中的Rose&Jack,Friends中的RachelRossPhoebeJoeyChandlerMonica,冰火中的提利昂詹姆琼恩布兰红毒蛇等等等等,无一不鲜活饱满,为故事增光添彩。

都说文学即人学,塑造人物永远是故事最重要的任务。

再看此片,还是那个问题,这部电影有人物吗?

谁看完后能记得队中有几个人?

都是谁?

他们都是什么样的人?

都有怎样的过去,怎样的梦想?

我估计导演本人也不知道。

此片对待人物的态度极不认真,结果就是没有一个丰满的人物形象(包括那个法国女人)。

我本来没有写影评的习惯,不过看完该片后实在郁闷郁积于胸,不吐不快。

乔治克鲁尼是个好演员,然而作为导演,如果仅以此片评论,我会说他根本不懂戏剧。

 3 ) 浪费啊~

4个月没看电影了,好不容易发现了一部卡司和题材都还感兴趣的片子,结果看下来却是失望。

克鲁尼大叔人老了,技术也老了么,完全没有对得起这么豪华的卡司和这么有价值的题材。

整部片子结构七零八落,既没有拍出《逃离德黑兰》那样的紧张节奏感,也没拍出《虎口脱险》那样的幽默诙谐感,最后还借着把俄国人洗刷了一把回归了米国主旋律。

说到底还是定位的问题。

看在女王凯特布兰切特的面子上勉强给个三星吧。

 4 ) 看影帝影后玩催眠

简评:本片演员阵容强大,光是乔治·克鲁尼、马特·达蒙、凯特布兰切特这三个大腕就已经让人觉得很是期待了。

但实际情况是全片乏善可陈,尿点不断,槽点多多,大篇无聊的剧情和无用的对白,118分钟的影片,前60分钟绝对能让人睡着。

导演采用了多线并进的方式,但是又没有主次,导致结构很凌乱,数次出现莫名的剧情,除凯特布兰切特演技依然出色之外,其他人表现平平。

满分10分的话,4分应该是一个不错的分数。

不得不说的是,这个片子的名字就翻译的很操蛋,虽然《盟军夺宝队》这名字能够准确概况影片内容,但总感觉取这名字的电影更应该是一部娱乐无厘头片。

这个翻译的傻缺程度能和把《The Matrix》翻译成《二十二世纪杀人网络》一较高下。

影片一开始,强调这是基于一个真实的故事,让我莫名生出一些期待,不说什么宏大战争情景、高级特效,起码也能还原一些WW2经典场面吧,退一万步说以上都没有,那么好歹还有几大影帝影后的精湛演技可以期待吧?

可惜事情不是像我想的那样发展。

故事一开始德国空军元帅戈林就刷新在巴黎,说要把这些艺术品都给我闹回去,随后又出现元首俯瞰博物馆模型的镜头。

盟军这边克鲁尼向罗斯福报告,要组建夺宝奇兵之后就开始组队。

故事一直到这里都算是交代的比较清楚的。

可惜之后就开始乏味且无聊起来,夺宝队一行人从此开始到处跑路,到了一个地方就问当地指挥官说老子要保护文物你能配合我工作吗?

被指挥官叼了一顿之后又自己开动脑筋想办法,如此循环往复。

也许是意识到了这点,导演特地还把本来人数就不多的小分队拆散,本来这正是加戏份的好机会,可是我看了10分钟,基本都是诸如“你妈好吗?

”、“你家里有几口人啊”、“你法语说的好烂哦”这种傻缺对白。

谁能告诉我这是为什么了?

这对剧情又有什么帮助了?

影片在平淡了很久之后终于有的第一个起色,那就是戴圆形眼睛的萌系老头在小树林尿尿被德国兵发现,然后双方对峙最后和平分手的故事,我本以为这是一个伏笔,之后会出现一个类似《拯救大兵瑞恩》那样放虎归山恩将仇报的悲情故事,但是直到电影看完,我也不知道导演和编剧加入这个桥段到底是为了什么?

因为那个德国兵抽了一根美国烟之后就真的走进雾里没有下文了。

接着正义团队出现了第一个牺牲者,这个老兄也和之前说的一样,去找了指挥官,接着被指挥官叼了一顿之后决定单干,潜入布鲁日之后在先手的情况下被德国军官翻盘弄死。

之后德国军官的表现也没有一点职业道德,开了2枪之后转身就走,完全不去查看敌人挂了没有,也不叫自己的兵过来找一下教堂里还有没有敌人,总之就是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

事了拂衣去,深藏功与名。

然后大概是导演嫌支线任务不够刺激,给另外一个小组加了一个德国熊孩子玩狙击的桥段,本意呢一是突出夺宝过程的艰难险阻,二是突出战争的残酷让这么小的孩子都拿起了枪。

但是导演把戏份像撒胡椒面一样平均分配到每个演员上之后,真正该突出的反而没有表现出来。

几个大佬的戏份五五开,弄不清到底谁才是主线。

再后来,第二个牺牲者又出现了,只不过这小伙死的更冤枉,而死的方式则是一如既往的莫名其妙。

好好的两个人在路上开着车,一个人非要下车看马,另一边的德国人不知道为什么一定要躲在草丛里,你要是说他们是为了躲开盟军那不知道为什么30秒后这群汉斯们又胆大包天冲出小树林对着汽车突突个不停。

要说马特·达蒙的剧情线也是莫名其妙,先是人家在出生入死,他却在巴黎护妹子,等到大功告成,妹子主动说这是我的地址---“如家308”的 时候,这货又要跑路了。

凯特布兰切特之前各种不配合,到这时候又各种明示暗示,难道是为了凸显我盟军官兵坐怀不乱的高尚情操?

虽然导演没有给马特安排床戏,但是毕竟人家腕儿还是腕儿,是身经百战了,见得多了,即使踩到地雷,也能全身而退。

顺便说一句,坐在我前排的观众在这段剧情20分钟前已经忍受不了提前退场了。

之后的故事依然对突出故事主题毫无帮助,且不说阿登森林里你大晚上的放这种哀婉诡异的唱片搞的气氛跟鬼片一样,就是主角克鲁尼也表现的和痴汉一样,点着烟坐到德军军官面前描述了自己战后的设想:回老家、吃甜甜圈、看时代周刊等等巴拉巴拉巴拉一堆之后就像没事人一样出来了。

那么谁能告诉我这一段戏又是为了表现什么了?

好不容易毛子出现了,据说是要接管矿洞的,这个时候节奏总算快了起来,通过镜头的不断切换,企图表现时间的紧迫,我甚至以为克鲁尼会和毛子为了抢文物大战300回合。

但是克鲁尼比我们不知道高到哪里去了,一边和队友谈笑风生,一边把圣母像安全转移了,临走还不忘留下一幅星条旗。

最奇葩的就是毛子带队的政委,赶了很久路过来任务没完成,还发现被美国人涮了,不仅没有露出生气懊恼的神情,反而出现了一抹意味深长的微笑。

顿时让我想起《速度与激情5》最后巨石强森打开保险柜看到里面空空如也的表情。

好吧,故事到了这里基本结束了。

现在我们来回头看看,这是一个一流演员阵容,二流剧本,却拍出了一部不入流的影片。

整部电影没有一个鲜明的主题,到底是为了探讨生命和艺术品孰轻孰重?

抑或是表现战争对于人类艺术和文明的摧残?

我原本以为会有一个《拯救大兵瑞恩》式的架构:夺宝队为了保护文物,一路千辛万苦,伤亡惨重,最后选择升华主题1,或者是另辟蹊径,着重宣扬夺宝队历经千辛万苦,最终还是有许多珍宝毁于纳粹之手,留下终生遗憾,自然引出主题2,可惜导演两者都没选。

到了最后,影片没有《无耻混蛋》的恶搞到底,也没有《虎口脱险》的轻松幽默,没有《现代启示录》的人性拷问,没有《黑鹰坠落》的写实,玩商业玩不过《珍珠港》,玩文艺玩不过《钢琴家》。

那么剩下的,真的就只有靠演员阵容把观众骗进影院然后催眠一个结局了。

 5 ) 真没办法让我说好看

将近两个小时的电影,我隔壁那位已经拿着手机看了一个半小时的小说了。

结束时问了我一句:这电影好看吗?

说实在的,这电影真没办法让我说好看。

打个比喻,这部电影就像一篇最普通的记述文,并且是平淡无奇的,甚至有点像流水账的记述文。

没什么出奇的情节,没有什么过多的装饰,很直白。

本是真实故事改编,编剧不愿意太多做作。

没有高潮,可能是很多观众觉得这电影不好看的最直接原因。

它只是把它想说的想表述的东西罗列出来,告诉观众历史上曾经有过这么一件事。

或许主创自己也预计到有这种情况,最后的问句,多年以后还有后人会记得这样的夺宝行动吗?

只有一个老头干巴巴的一个肯定的答复。

他们活在他们自己想要的那个生活里,无需后人惦记,至少影片是把他们塑造成这么高尚的人。

而电影里的明星不少,又要面面俱到,所以使得原本不是很丰满的剧情变得更支离破碎。

为了弥补,努力使剧情有意思些,加入了一些小情节,又给人觉得有那么一点点无厘头,格格不入。

比如偶遇德军新人,抽烟缓解气氛;比如踩地雷,全片最商业化的一片段。

再如觉得最感人的一段,同伴播放远方亲人的录音信件,演者精湛的演技,一下就能带你进入远征思乡的情绪。

可是,就是觉得有那么点不自在。

演员方面就没得说,收放自如,新晋奥斯卡影后也就意思意思下,比打酱油好不了多少的角色,免得阴阳太不协调。

再吐槽下国内的某些宣传海报,写着他们共获得X次奥斯卡X次金像奖,丫的,知道的都知道,不知道的还以为这是骗观众进电影院贡献点票房。

反正主创也没看重你中国这点票房。

主创以个人魅力吸引这么多明星助阵,反正也不是一次两次的事,只是这次剧本想讨好某些对象又没找到最佳解决方法,有点失败。

影片想呈现这样一个真实故事给世人知道,无关商业,只是政治。

最后的最后,观影的最大感触,好想去德国看古堡,去比利时看看布鲁日圣母教堂,坐在那倾听管风琴。

 6 ) 二零一四年最強勢問鼎金酸梅賞各大獎項的驚雷大作,就此誕生。

先請各位網友見諒兩件事情。

一,這篇評文提及的劇情跟實際劇情可能有些出入。

為什麼?

因為我看到睡著。

乏味到睡了十來分鐘,所以我完全錯過了1994年夏天那段故事在講啥;即使我看完後覺得這部電影少了那段也沒差,甚至不看這部電影也尚好,也姑且要補充說明一番。

二,這篇評文提及的所有人物都以演員名稱代號之。

為甚麼?

因為我記不住。

七位要角從登台到落幕,唱名次數總合不到三回,各別點名未及十次,提及七人殊異的職業沒有五次,提供全體演員在同一幕讓觀眾有機會鳥纜搞懂誰跟誰的時機則是......零次。

還是在我睡著的時候有提到嗎?

有的話就抱歉了。

不過也罷,對部我十年內都不想重看的電影,沒甚麼必要付出這精力。

二戰末期,諾曼地登陸戰開始的時期,美國軍方的喬治克隆尼(戲內當老二戲外當老大)中尉說服了羅斯福成立藝術拯救小隊,以軍隊特遣的方式四處找尋被納粹偷拐搶騙而來的藝術收藏。

喬治克隆尼招集了六個藝術界的高手,包括:麥特戴蒙(戲內賣張臉戲外賣人情)比爾墨瑞(戲內戲外都過氣)約翰古德曼等一干加上戲份有跟沒有都沒差的內應凱特布蘭琪(我拿影后超爽ㄉ)等八人,一起擔負拯救藝術的責任......然後要這些藝術家當阿兵哥衝前線。

這就是劇情的概要。

《大尋寶家》的劇情除去結局的收聲外,皆支離破碎到令人不忍卒睹。

導演喬治克隆尼的人緣極佳相當有名,他似乎也把這手腕伸出螢幕跟觀眾「裝熟」。

他完完全全假設了會買票進戲院的都是他的朋友,都聽他在派對談過他修改多時的劇本概要了,所以沒必要再放些基礎中基礎的時代背景在片中交代。

不知道西洋藝術史?

不知道二次大戰史?

抱歉,我判斷你是個糟糕的影迷,判你忍受兩小時一頭霧水之懲罰吧。

八位主角齊聚一堂的時機極少,更多的是兩兩成群,廣散於歐陸各地找尋線索。

既是要走多線發展的劇情,每回出任務的前情提要卻都模糊得可以黏磚。

例如,比爾莫瑞如果在這一幕被喬治克隆尼囑咐找尊拉菲爾的人像畫,下一幕他就已經抵達比利時跟神父攀談起來了,觀眾還不知道拉菲爾跟比利時有何關聯,換一幕,比爾莫瑞已經又變到西德邊境,跟同事漫談起比利時其他藝術品的下落。

所以...拉菲爾到底跟比利時有甚麼關係?

這類問題,《大尋寶家》都是不想回答的。

so so。

缺乏提示的大時代歷史劇,搭配上十幾段毫不相關的冷門史事,這能不演的零零落落,缺頭斷尾嗎?

一盤散沙的情節不打緊,喬治克隆尼太愛說教的毛病,強而有力的替本片的悶味加料。

兩個小時,只見喬治克隆尼很努力的在說教,為了他口中"歷史的活見證"藝術品奔走四方。

越是開口,我越懷疑:這個喬治克隆尼中尉他是不是上帝派來的使者,又或著是來自未來的時空旅人。

他的洞見太全知,可以預測到納粹必定戰敗的事實,德軍很壞美軍很棒的角度之二元之單純,也令人不得不失笑。

電影跟小說很像,作者得設計英雄跟觀點進入故事的骨幹上,好安排他自己想說的一些東西。

而,如果劇情需要一個英雄,他可以是主人翁;如果電影需要一個觀點,它可以是旁白。

當劇中的主人翁身兼劇外的旁白,卻又沒有明顯的抽離身分時,他跟全知全能的神其實沒有兩樣,因為他就是作者的意識本身。

作者怎麼可能被劇中人擊敗呢?

但是一個太刻意不敗的觀點,可就不一定能被劇外人給接納了。

這種彆腳的粗糙說教充斥全片,讓人生煩。

散漫的劇情,說教的空泛,又配上了群明明該很有特色卻從樣貌至個性都模糊得角色打造(我甚至不會說是刻版,因為這部片連刻的力氣都沒費),這回《大尋寶家》實在是喬治克隆尼找了親朋好友來眾星拱月一番的超級自high片。

大家花錢看喬治克隆尼演講兩小時,附贈軍裝帥照,多好!

我還能說甚麼呢。

總之,爛透了。

我實在很不解......《大尋寶家》的The Monuments Men部隊雖然是真人真事改編,我也沒聽過這段歷史,但我想,以這樣正氣凜然的素材,又以喬治克隆尼過去的導編成績,他真的有可能拍不出更好的改編嗎?

我的意思是:假如從藝術家從軍的角度去看戰爭的黑白,假如從羅浮宮也展義大利作品的史實切入藝術為什麼非要限定國族的爭議性......假如假如,挖得深些,都是大可發揮的地方。

以喬治克隆尼有過《神經殺手 》(Confessions of a Dangerous Mind)與《晚安,祝你好運》(Good Night, And Good Luck)這樣錯綜敘事的導演經驗,我很難去解釋,何以他會在這樣保守的題材上,撞一遭滑鐵盧呢?

推薦各位一本書:《希特勒的私人圖書館》 http://book.douban.com/subject/11531722/ 這是一本想從希特勒的閱讀經驗上分析希特勒人格的企圖大作。

之所以提,是因為裡面費上不少篇幅,鉅細靡遺剖析假設了希特勒的藝術品觀。

這個德國暴君,為什麼致力於打造首都博物館,欲收天下精華於柏林呢?

出於自卑,出於志向,最後影響了德國的搜刮藝術品政策。

如果說《大尋寶家》的故事是表象,《希特勒的私人圖書館》就是影子,可以令人補足本片甚少的德國陣營在藝術品大戰的資料。

一光一影結合,方能窺探真實的輪廓,而非一廂情願的妖魔化彼此。

而且......緩緩讀這樣一本書,可比《大尋寶家》枯燥的兩小時觀影經驗,要有趣多了!

 7 ) 略扑街的二战拼图

全明星阵容加夺宝题材的《盟军夺宝队》很容易让人联想起当年轰动一时的《十一罗汉》系列,但是身兼数职的乔治克鲁尼显然不会简单的炒冷饭来忽悠观众。

他的本意是想基于真实的历史背景,挖掘出生命诚可贵,文物价更高的牺牲精神向世人重现一段鲜为人知的二战故事。

但全片时常游走在商业娱乐和沉重的历史之间,既有猝不及防的冷幽默,又有面对危机的悲壮时刻,因而总会给人有种重心不稳的蹩脚感。

一个国家和民族倘若被摧毁了还可以凭着精神死而重生,但是如果代表文明的艺术品被付之一炬,那么整个国度的历史和意义就不复存在了。

这是全片最为核心的主题,也是八位艺术界的专家和学者所背负的信念和重担。

有趣的是当这些年龄都在四五十岁以上的老弱病残决定冒着生命危险,深入二战前线阻止希特勒的阴谋时,他们首先要面对的竟是士兵的基本体能训练。

如此令人捧腹的设置几乎渗透在了全片的各个角落,无论是千钧一发的生死线,还是感伤的抑郁时刻都会时不时出现一些黑色幽默 ,只是这些笑话过于贴近美国人的口语习惯,内地观众也许会有些许水土不服。

笑点的设置是把双刃剑,一边讨好观众另一边却与影片战争背景的厚重严重不符,这便导致了八位影帝级演员的表演也略显轻抚飘摇。

由于整体的风格并不趋向于严肃,所以每当剧情深入到主旋律情结的宣扬时,会过渡的十分生硬,而直白的说教台词也总显的做作和煽情,令观众的好感顿时大减。

毕竟如今煽情和说教显然已成了主旋律电影的死穴,如果不能把握好尺度就会让影片的政治立场显得过于暧昧。

影片最大的优势还是在于画面复古,质感怀旧,那种泛黄的色调给人以很强的代入感。

我们都知道二战场景是比较难塑造的,包括战场,矿坑和大型博物馆等大的外景,不过令人惊讶的是影片竟逼真还原超过千件艺术品,无论是图画还是雕塑都能做到以假乱真。

细节上的精心打磨多少还是弥补了剧情的过失,至少给予观众的视觉还是极具说服力的,当然情感和阐述历史才是影片真正想要展示给观众的。

纵观全片除了告诉大家希特勒残忍自私的掠夺艺术品和文化遗产这段故事外,更是为了歌颂那些在战火中匍匐在硝烟之下的无名英雄。

其实此片一直纠结于牺牲生命去拯救文物值不值得的问题,而影片在最后利用一个极其感人的结尾给出了答复,但所谓见仁见智,个人意识不能强求,只待大家自行从影片中寻找属于自己的答案。

 8 ) 真实不等于好看

原本以为这是一出战争大爆炸、各出奇谋、情节紧凑的大片。

不好意思,以上所说的都没有。

电影所说的故事是真实的,一群各行各业的男人,为了保护文化遗产,去到各个前线挽救、寻找这些文物。

的确是很高尚。

可是内容却空洞,我看完也没记清楚这队人有多少个人,可见故事交代得有多么不清楚。

如果你要突出是他们,起码在招他们入伍时,能详细点,让观众记住他们啊。

再说寻宝过程,就是一个乱,没看出他们有多厉害,第一个牺牲的还算有骨气,不过你明知道德军晚上会来,怎么还让那些神父开门,这不傻嘛。

第二个就是酱油,也可以这么解读,战争其实就是这么残酷,会在你意想不到的地方夺你性命。

当找到藏宝的线索后,为什么不是分散去找,甚至应该带一支部队去啊,每次都是几个人,而且还是一起去,好吧,给时间纳粹去销毁那些个名画文物。

全戏都无聊之极,连可能的一场床戏,那男主也拒绝了,也可以说是那个年代有妇之夫的一种忠诚和绅士。

可是,真的不好看。

 9 ) 《盟军夺宝队》:一部被低估的电影,告诉你艺术对我们究竟是什么

全国人民都在抗击疫情,直到我身边的家人朋友也奋战在一线,我才真切的体会到了这是一种什么心情。

我们不在一线的普通人,能够做的就是为自己负责,为家人负责。

过年取消聚会,我打心底里感到高兴。

前阵子换了新的工作岗位,为了有个好的开头,投入了很多精力和心血,精神也一直处于比较紧张的状态,直到身体出现了一些信号,警告我要放松下来。

于是我不再去看专业书,把床头的书又重新换成了画册、小说和诗集,把手机里的课程都换成音乐,前阵子为了工作失眠睡不着的时候,一直都是靠肖邦的夜曲才让自己静下来。

艺术是对人精神最好的疗愈。

在面对压力的时候,需要借助它们的力量来滋润我。

对个人来说,这是艺术最简单的功能。

人不是机器,不是符号,是有感情、有思想的存在。

除了基本的生理需求,我们之所以称之为人,还有更重要的,那就是精神。

而艺术是人类精神中最精华的部分。

我永远都会记得自己第一次听拉赫玛尼诺夫第一钢琴协奏曲时的感受,那时候我在想,如果这辈子没听过这首曲子,不知道它的存在,该有多遗憾。

《权力的游戏》里布兰一直都是夜王最想要消灭的人,布兰最终也成为了七国之王。

夜王之所以非要追杀布兰,是因为他具有可以看到过去的能力,如果消灭了他,也就消灭了整个人类的记忆。

现实中,波兰人就是靠着一个民族的记忆,让消失了一百多年的波兰重新复国。

可以说,没有民族的记忆,就没有现在波兰这个国家。

我们作为个体,有生活至今的阅历、经验、知识和技能,但同时,我们作为人,也承载了人类距今为止所有的记忆和成就。

这就是历史的作用。

一个了解历史的人,他就不仅仅是活了几十年,他会有成百上千年的智慧和经验。

而艺术作为人类历史上最高的成就,会告诉你,我们的先人曾经取得过多么辉煌灿烂的成绩,曾经创造了多么不可思议的文明,也会告诉你在苦难时刻,他们是如何渡过慢慢长夜等待黎明的到来,而黎明终将到来。

这也是艺术到底对人类意味着什么。

每一个懂得政治的执政者,都不会忽视艺术的作用。

每次一次攻城略地,也会同时把他国最宝贵的艺术品据为己有。

说的庸俗一些,这些艺术品,一定程度上代表着一个政权是不是正统,是不是能够继承这个国家或者地区的过去。

言归正传,说回电影《盟军夺宝队》。

故事讲的是二战即将结束的时候,美国一位学者倡议在纳粹摧毁人类文明之前,保护当地建筑,把艺术品抢救出来的故事。

几名艺术领域的专家,经过简单的训练,踏上了硝烟弥漫的欧洲战场,想方设法找到被藏匿的艺术珍品,在纳粹将它们付之一炬之前,把它们抢救出来,甚至不惜付出生命的代价。

他们的夺宝道路并不平坦,阻力不仅仅来自战争,连自己阵营的人也不能理解,他们为什么在连命都难保的时候还要去抢画。

当有人因此牺牲时,美国人也质问过这种行为到底值不值得。

还有人看过电影之后会觉得,美国趁着欧洲沦陷在二战的泥沼中时,趁机把艺术品都搬到自己国家去,就像八国联军对中国做的那样。

对这种说法,我们暂且不讨论。

其实在了解美国大都会博物馆历史的之前,我也觉得愤怒,全世界的文明如何就汇聚在了美国?

电影中有一幅拉斐尔的画作,是他们想要去抢救的重点,但是最后被纳粹付之一炬,在这个世界上永远消失了。

艺术到底是一个民族、一个地区、一个国家的,还是全人类的?

当美国做出用原子弹轰炸日本的决定时,本来计划是炸掉京都和奈良,但是我们中国的建筑师梁思成坚决反对对这两个城市进行毁灭性的破坏,因为京都和奈良不只是日本人的,它们是全人类的遗产。

最后轰炸地点变成了长崎和广岛。

当我看到现在陈列在美国博物馆中一件件达芬奇、拉斐尔、米卡郎基罗、伦勃朗、委拉斯凯兹、普桑、莫奈、雷诺阿、梵高……出现在电影断壁残垣的废墟中时,我感到的是一阵阵的庆幸,它们能够保留下来,死里逃生,真是我们所有人的幸运。

我们中国在抗日战争时,也曾派出一支队伍,找到当地最资深的古董师傅,把一件件故宫珍品包裹装箱,从北京一路颠沛流离到云南,躲过了战火。

陪伴这些故宫文物的人,花了几十年时间,用整整一代人来保存了我们中华民族的文明。

或许你会说,最终这一箱箱东西不也被运往台湾了吗?

可当你看到“分居”两岸的《富春山居图》和《剩山图》合二为一的时候,不觉得那些隔阂、分歧都抵不上这种团聚吗?

那艺术的作用到底是什么呢?

艺术能够抚慰你的心灵,因为它源自我们的灵魂。

艺术能够带你离开世俗的纷扰,暂时脱离世间的蝇营狗苟。

艺术能够让你由衷的自豪,因为它告诉你我们曾经多么辉煌灿烂。

艺术能够在最艰难的时候,帮你渡过难关,在漫漫长夜给你希望和支撑,告诉你黎明终将到来。

艺术会告诉你,我们生而为人,是一件多么值得庆幸的事。

当战火想要将艺术品毁灭时,拯救艺术品,就是拯救我们自己的尊严。

 10 ) 在该高潮时高潮不起来

影片传递了一个观点,艺术值得用生命去换取,因为艺术代表了一个时代的文化,艺术一旦被摧毁,那个时代就等于被剥夺了灵魂,残缺不堪。

乔老爷说,“即使纳粹消灭了一部分人,但剩下的人可以继续繁衍后代,而艺术品,如果被盗窃摧毁了,就等于文明,被活生生的斩断了”。

在影片的最后,一批又一批的年轻人参观圣母像,他们讨论,做笔记,瞻仰这个曾经用生命换来的雕塑。

导演的用意再明显不过,像一篇歌颂稿的常规结尾,高调指出Monuments Men拯救艺术这个行为的正确性和崇高性,从那些欣赏艺术品的年轻人身上,你似乎也可以看出时间给出了最好的答案——艺术品的确值得一代又一代的人瞻仰和汲取精华。

整个影片的叙事时段处于战争的末端,对于战争的基调也都是比较轻松和缓。

不妨想想,战地里可以吃到家里寄来的高级饼干;大家一起听着听悠扬的Jazz处理病患;巴黎女人又可以开始涂红嘴唇和摇曳浪漫了;为敌人点燃一支烟,席地而坐,大家就可以愉快把枪支放下,为对方留一条生路;最最重要的是,两名夺宝者的死,可以说并不是在直接维护艺术品的时候发生的,导演对于死亡的描述也比较积极正面,镜头简单,一笔带过。

因此,跟着整个叙事节奏走,观众很容易接受Art价值大于life的论断。

但实际上,我想说的是,我们简单的接受Art大于life,是因为Art 和life 并没有在同一时刻陷入非此即彼的正面冲突中。

当事人并没有被尚冒着烟的枪口戳在胸前,被一脸凶恶的纳粹威胁“不给老子这幅画就一枪喷死你”,类似于这样的冲突被导演弱化了,所以我们感觉不到战争所带来的威胁感和恐惧感,同时也催生不了我们维护生命的本能欲望。

另外,死者一了百了,其实是无憾的,但是死者身后有一个重要的人物也被导演模糊弱化了,这个人就是家属。

导演遗漏了死者家属的状态描述,而是以一种为国捐躯牺牲光荣的追掉会形式,给家属扣上一个举国上下你最伟大的大帽子,这还让别人如何正常的发泄丧夫、丧子、丧父之痛呢?

整体来说,这部电影,更适合对艺术有着一定功底的文艺工作者吧,至少对绘画、雕塑等艺术作品有着“自动扫码”功能的人。

影片最激动人心的时刻应该是在废旧的矿场中,找出一幅又一幅的名画和雕塑,看着表情、听着音乐也觉得这真是一个大快人心啊,可是,本人因为“扫不出”那些艺术品,心里没法掂量其对人类文明产生的价值。

实在是自惭形愧,尚不具备扫码功能,只觉在该高潮时高潮不起来。

《盟军夺宝队》短评

为啥我觉得挺好看的。。。全片情节没高潮是真的,但如果你愿意沉下心来,也会有会心一笑和莫名感动的时刻。不是每个人的人生都高潮迭起的,一场战争的背后更多是无名付出的英雄。

9分钟前
  • Goodhope
  • 推荐

2.5吧....超豪華卡司煮出如斯平庸無聊的菜色,太浪費了....Clooney再次證明了他沒什麼當導演的才華...不如專心演戲嘛....拍得很散,多線群戲調度吃力,沒有一線拍得深刻,都在蜻蜓點水,平常似乎想要詼諧一點,但又不時冒出主旋律說教或煽情實在尷尬....

13分钟前
  • 裘笛
  • 较差

本来以为是类1X罗汉的片子,搞半天是给米国人脸上贴金头上装光环背上装翅膀的自吹大片。

15分钟前
  • ZEAL
  • 较差

乔叔最帅!而且他也觉得自己最帅!能在大银幕上数乔叔的褶子已经很知足了!

19分钟前
  • 暴走君
  • 力荐

看完全片哭了三四回,圣母怜子的温柔感觉到了艺术品给人类的大爱。

23分钟前
  • 影子捉迷藏
  • 力荐

主题不错的剧情片 历史文化确实比生命重要 当年要是也能帮我们国家找回圆明园被抢走的东西就好了

24分钟前
  • 殇娅Sonja
  • 推荐

好演员也会演烂片,克鲁尼作为导演和演员一直在开小差。

26分钟前
  • littlelion
  • 较差

NY 101. 真是清汤寡水的主旋律+一堆冷笑话,还不如拍成二战Ocean's Eleven

27分钟前
  • 月球漫舞者
  • 还行

克鲁尼显然没有驾驭大片的能力,长篇累牍的废话让一个个角色沦为平庸,还动不动来一套说教的旁白以及煽情配乐,典型的老美主旋律,差评。

29分钟前
  • 超cute侠
  • 较差

被忽视的佳作

30分钟前
  • 吃草的狼图腾
  • 推荐

马特达蒙支持一下

31分钟前
  • Flying Popcorn
  • 力荐

为毛我看着觉得乐趣十足,凯特女王求欢被拒绝那段简直节操粉碎。。

36分钟前
  • 胖冯
  • 推荐

像一块上等原料制作而成的曲奇打开艺术品制成的包装纸咬一口掉的一地碎渣

38分钟前
  • 轩晢璘
  • 还行

情节散乱展开过缓,喜剧风格诙谐二战电影,虽避不开死亡和牺牲等沉重话题,但有种黑色幽默的戏谑。向世人展现了一段二战期间文物争夺的秘史,那么多的艺术文物在矿井里被付之一炬让人心痛,喜欢小马哥把犹太平民的肖像画放回空无一人的旧宅中的情节。这才是对于人类共同文明该有的态度,保护但不占有

43分钟前
  • 阿吉娃娃
  • 还行

大牌虽然多 可是还是略显无聊啊

44分钟前
  • sfdm
  • 较差

大牌云集,可我真觉得挺难看的。。。笑点有点牵强,刻意煽情的地方又不动人,流水账一样的感觉~ 影院里坐我旁边的美国人看睡了打起呼噜,结尾看到挂美国国旗很多人开始喝彩鼓掌,所以这电影其实大概只适合自卖自夸吧。。。

48分钟前
  • kallen
  • 较差

比《布達佩斯大飯店》好

53分钟前
  • 冰山李
  • 很差

有制服克鲁尼大叔就够了!

56分钟前
  • 啃啃
  • 推荐

没想到课堂上学过的Ghent Altarpiece(根特祭坛画)还有这样一段历史,看过这部影片会使你以后更怀有感激之心地去参观艺术馆。新颖的视角拍战争片,没有血腥杀戮,只有辉煌的画作雕塑。虽然少不了战争片的特有要素:英雄主义色彩和对敌人的仇恨,这片还是一部很OK的feel-good movie。

58分钟前
  • yicdian
  • 还行

真正的为艺术而牺牲.没多少人能做得到吧.#佐治古尼与姬蒂白蘭芝的魅力所在#

1小时前
  • 些晕
  • 推荐